第四章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基本理论
B. Federick Skinner
缺点: a.受事实限制,普遍采用困难。 b.强调机器化教学,不重视师生互动。 c. 编序教材不容易。 d.学习孤立化,缺乏社会化功能。
26
第四节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
一、基本观点
1、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曾伴同过 某一动作,那么,当这种刺激组合再次出现 时,这一动作往往也随之发生。 ▲
一、 格式塔学习理论
(一) 代表人物与实验
韦特海默
“智力之父, 思想家和革新者”
柯勒
“内部人士, 干实事的人”
考夫卡
“格式塔的 销售者”
黑猩猩学习实验(1914--1920)
接竿
跳竿
堆箱
(二)基本观点
1 学习的实质:构造一种完形,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 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
3. 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58)概括了行 为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行为,而不是意识;第二,它的方法应该是客观的而 不是内省式的;第三,它的目标应该是“预测并控制 行为”,而不是对精神现象的基础理解。他认为学习 就是刺激替代的过程,所有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 立的刺激-反应(S-R)联结。
四、奖励与惩罚:刺激情境的变化 五、消除不良习惯 六、评价
第五节 赫尔的内驱力降低说
一、基本观点▲
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降低内驱力和满足需要 ,使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内驱力:个体由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 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 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
2、理论假设 反应潜能=内驱力 X 习惯强度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学习是信息获取过程:事物的意 义存在于个体之外,事物的认知 就是单向的信息接收过程。
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事物的信 息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而且依 赖于个体的原有知识经验。
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
大脑的生理变化是 经验的结果,而大脑成 熟则是遗传特征与外部 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可以增强大脑 的可塑性并且改进到闹 功能或修复大脑神经网 络连接。
上图为大脑细胞的主要路径, 下图为神经连接最繁忙的集 线器(红色)
科学家首次描绘大脑皮层接线图
学习改变大脑
学习进程中大脑皮 层表征的变化:
积极构造虚假的记忆 对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寻找假设 善于引发注意以应对外部刺激
右半球的功能
控制身体左侧
以整体的和抽象的方式对输入进行 加工 空间知觉
通过姿势、面部表情、情绪和肢体 语言表达语言 执行推理的和数学操作
面孔、地点、物体和音乐方面的识 别 回忆根据真实 将事情放置于空间模式中 善于处理内部加工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 个实验,将小猫饲养在 只有直条纹环境中的笼 子里数月后,把铅笔竖 着在小猫眼前晃动,小 猫有反应,而将铅笔横 着晃动时,它没有任何 反应。通过研究发现, 小猫已失去了对横线的 视觉反应,而且,错过 了对横线视觉的“临界 期”,之后无论怎样努 力扭转这一局面,都无 济于事,这只小猫将终 身看不见横线。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爱因斯坦之所以会成为科学天才, 这与他的大脑结构特异性密切相关,结构特异性或许是比大 脑尺寸大小更为重要的因素。
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学习的生理机制:突触 传递方式的改变; 学习的脑功能:神经细 胞的树突刺变得更为丰 茂,树突与其它神经细 胞的轴突接触(突触) 更多
大脑神经突触生长的倒U型假说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围绕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24年,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欲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二)青年初期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纵向: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二)关于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一)感知运算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分化,思维开始萌芽。
第四章学习理论
(四)行为的学习 1.新行为的塑造 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 标。 “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2.行为的消退与维持 消退是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 行为。 维持就是行为的持续。
3.行为的分化与泛化 分化就是知觉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 作出反应。 泛化就是将行为、技能、概念从一个情 境移到另一个情境或任务中。
2.保持过程 指将观察到的信息转化为符号的形式并 贮存在长时记忆中。对被观察到的信息 进行两种编码:形象和语义编码,即表 象和言语。 3.生成过程 是指将符号化的内容转化为相应的行为, 亦叫复制。自我效能感是影响生成过程 的一个重要因素。
4.动机过程 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激励,个体 不仅通过观察模仿从楷模身上学习到了 行为,而且愿意在适当的时机将学习到 的行为表现出来。 动机的来源:榜样的直接强化;替代强 化;自我强化。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1.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 定势。 2.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 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满意的结果会增强情境与反 应之间的联结,反之则减弱。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斯金纳的学习实验 斯金纳箱 饥饿的白鼠吃食丸 鸽子啄圆窗反应
2.对学习过程的观点。 布鲁纳认为每一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 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学习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 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包括该学科的知 识结构和学习态度、方法两方面。
4.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 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学习目标:1.了解各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2.理解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于改进教学的意义;3.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情境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二)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运用的关键是要通过条件作用原理积极建立有意义的或教师希望的条件反应,预防并消退有害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的前提是人先天存在的无条件作用,对于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过程的学习是不适合的。
1.消退条件反应的方法(消退律)所谓消退,是指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那么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减弱,甚至最后消失。
2. 经典条件作用的泛化与分化(泛化与分化律)泛化它是指经典条件作用一旦形成,学生不仅对条件刺激,也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产生情绪和生理反应的过程。
分化我们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导致条件作用的分化。
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饿猫开迷箱实验)主要观点:1.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2.联结的建立是一种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的过程;3.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学习规律: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重点)——经典实验——斯金纳箱(老鼠)(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基本原则相联系:任何反应如果紧随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趋向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根据这两个原则,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S─R过程相比,操作性条件作用是(s)—R─S(强化)的过程。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运用增强行为消弱行为正强化呈现式惩罚呈现想要的刺激施加厌恶刺激负强化移去式惩罚消除或中止厌恶的刺激移去满意的刺激无强化1.操作行为的增强(1)正强化——选择强化物一级强化物:食物、水、安全、温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本章大纲教学目标第一节学习及其理论发展叙述学习的涵义与学习理论流派一、学习的界定用自己的话表述学习的涵义二、学习的分类举例说明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解释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的意义;举例说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三、学习理论的发展叙述学习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第二节经典性条件作用描述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举例说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消退、泛化与分化;解释经典性条件作用中的强化;举例说明高级条件作用二、华生的行为主义描述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叙述华生所做的恐怖实验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描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描述桑代克对教育所作的贡献;应用联结主义解释行为的学习;用自己的话表述效果率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比较操作性条件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差别(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描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则;举例说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维持、分化和泛化(二)强化界定强化、后果、强化物以及惩罚等概念;对强化和惩罚进行分类,区别负强化与惩罚;描述强化的程序及其分类;描述各种强化对反应模式以及行为维持的作用;利用强化程序解释周围的生活现象;利用强化程序设计行为的习得与维持过程(三)行为的学习描述塑造的过程;解释连续接近、任务分析与连锁方法;利用顺向连锁与逆向连锁设计一种复杂行为的学习过程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社会认知理论叙述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社会认知理论与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差异二、观察学习描述观察学习的基本步骤;应用观察学习说明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们企图发现适于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行为学习原理,关注可观察、可改变的行为,强调根据环境中的事件来说明学习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的行为就是由特定条件引起的反应,个体当前行为的后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了他人的行为。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3.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教育心理学经历的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3.成熟时期4.完善时期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心理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3.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1.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①半成熟、半幼稚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③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④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论述题材料)2.青年期是个体①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②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③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三)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2.关键期或敏感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第四章 学习动机
负强化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
(二)强化及其变量 2.强化的依随性与普雷马克原理
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 的这种依随关系被称之为强化的依随性。与强化的依随 性密切相关的一个现象由普雷马克提出,叫做普雷马克 原理,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 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普雷马克 原理也被称为“奶奶的规则”,即“先吃了你的蔬菜, 然后就可以吃甜点”。
Title in 诱因 here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一)动机 3.动机的主要功能
第一,引起行为的激发功能。动机使有机体进入 活动状态、提高唤醒水平,集中注意力。例如,一个 人渴了,便会去找水喝。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一)动机 3.动机的主要功能
第二,定向功能。动机把有机体的行为引向某一 特定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某些活动。例如,在一个特 定的时间,一个人是选择吃饭、读书还是跟朋友去看 电影,常常是受动机的指引。
三、成就动机理论与归因理论
(一)成就动机理论 1.成就动机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对认重要或有所值的工作 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 动力量。成就动机是由成就需要所引起的。
三、成就动机理论与归因理论
(一)成就动机理论 2.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默里( H.A.Marray )提出 的“成就需要”的概念。默里将成就需要定义为“克服障碍、 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完成困难的任务”的驱力。在默 里研究的基础上,麦克莱兰( D.C.Mc Clelland )和阿特金 森( J.W.Atkinson )继续进行有关成就动机的实验研究, 并于 1953 年合著《成就动机》一书。 1956 年和 1957 年,阿 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的结构、影响、成就动机的各种变量进行 了研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就动机的“期望—价值” 理论模型。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生学习心里--认知过程(讲义+笔记)
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学习概述第三节:学习理论第四节:学习心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注意二、感觉三、知觉四、记忆五、思维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七、想象一、注意P111一、注意(一)注意的概念【单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的。
P111一、注意(二)注意的分类【单选】P112练一练1.(2021上)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从教室外飞进来一只小鸟,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小鸟。
这种现象属于()。
A.随意前注意B.随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2.(2019上)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
这种注意方式属于()。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无意后注意D.有意后注意P113一、注意(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3.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4.注意的转移主动的由A到B补充:注意的起伏(动摇):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P112练一练1.(2022上)郭老师上课时,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反映了哪种注意品质?()A.注意的稳定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范围D.注意的转移2.(2020下)建华在听课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
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集中B.注意分散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P113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口诀:注意有无新欢(五)中小学注意力的培养【简答】(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三、学习理论的发展
心理学家们在探讨学习的规律过程中,由于其哲学基 础、学科背景的不同,研究手段不同,自然地形成了对学习 的各种不同观点。这些不同观点构成了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 彼此存在着争论和歧见。例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 是因环境而导致的行为的改变;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 个体头脑中认知结构的改变,是对外部刺激的意义的理解和 建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类学习过程的一些情感因素、 动机因素、人际关系和沟通的作用;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社 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学习是个体自我概念的变化等等。
不会表现出来的。外在强化或者学习者对即将出现的后果的高度相信会影响表现 而不是学习。 (三) 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enactive learning)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 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替代性学习(vicarious learning)是通过观察人而进 行的学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操作性行为并不是由已知刺激引发的,而是由机体自发
的。例如,小孩子最初在幼儿园上课时会吹口哨、站起来以 及扔玩具等。 1.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
将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在这种缺乏明显的无条件食物刺激环境中, 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供丸装置自动送落一粒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 后,就会不断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和维持
消退(extinction)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 行为。维持(maintenance)就是行为的保持。 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
先前刺激(antecedent stimuli)指行为之前的事件。 分化(discrimination)就是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 种差异做出反应。泛化(generalization)是指将所习得的 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
第四章-第三节-学习的基本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通过与环境中的其他个 体或群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各种行为、获 得有关事件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及获得有 效地进行某种活动的知识经验等的学习方式。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进行社会学 习的一种典型方式。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替代学习 或范例学习,是指观察别人(榜样)的 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 而学会某种行为 ✓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 ✓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联结学习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指一个不诱发反应的中性
刺激(条件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一次或多次),致使 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这就是 条件反射的建立。
的主要机制。我们平时常用的触景生情、睹物 思人、一见钟情、爱屋及乌、谈虎色变、惊弓 之鸟等都是对经典条件作用引起的各种情绪反 应的生动描述。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的泛化:如狗对铃声产生
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音也会产生 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便是泛化 的最好例证。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小雄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境:在晚饭的餐桌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正兴致勃 勃地边吃饭、边聊天。此时,
行为:小雄从饭桌边椅子上溜开,四处游荡。
即时后果:父母、姐姐立即放下碗筷,追逐小雄,拽他 回桌边吃饭。
长期后果:父母与姐姐的注意与追逐满足了小雄受到关 注的需要,进而维护和增强了小雄离开饭桌的行为。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三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三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了解布鲁纳的生平及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背景掌握认知-发现说以及布鲁纳认知结构主义的主要学习理论体会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教学论思想及其贡献和局限性布鲁纳(J.S.Bruner)作为英国哈佛大学教授,曾主持该校的认知研究中心,专门研究认知学习。
他认为不能以实验室内研究狗、猫、鼠、猩猩等的学习现象来推论人类个体的学习过程,必须要到学习的第一线进行研究。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从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去发现原理,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
因而他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发现学习论(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他认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
所谓认知表征,就是指通过知觉而将外在事物转换为个体内在心理事实的过程,而其认知表征方式则会随个体年龄而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动作表征(enactive representation)——儿童靠动作来认知世界、获得知识;映象表征(iconic representation)——儿童用头脑中的表象去表现世界、获得知识;符号表征(symbalic representation)——儿童运用符号、文字再现世界、获得知识。
他还认为,发现学习具有一系列优点:①提高智慧潜力;⑦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⑦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策略和方法;①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他十分强调学生学习时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
知识结构也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仅包括一般原理,而且也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他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更容易地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提高记忆的效果、促进学习迁移、缩短“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布鲁纳的生平及著作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背景认知-发现说论学习理论教学论思想教学实例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贡献与局限一、布鲁纳的生平及著作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于1915年10月出生在美国纽约。
第四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三节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三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了解布鲁纳的生平及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背景掌握认知-发现说以及布鲁纳认知结构主义的主要学习理论体会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教学论思想及其贡献和局限性布鲁纳(J.S.Bruner)作为英国哈佛大学教授,曾主持该校的认知研究中心,专门研究认知学习。
他认为不能以实验室内研究狗、猫、鼠、猩猩等的学习现象来推论人类个体的学习过程,必须要到学习的第一线进行研究。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从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去发现原理,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
因而他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发现学习论(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他认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
所谓认知表征,就是指通过知觉而将外在事物转换为个体内在心理事实的过程,而其认知表征方式则会随个体年龄而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动作表征(enactive representation)——儿童靠动作来认知世界、获得知识;映象表征(iconic representation)——儿童用头脑中的表象去表现世界、获得知识;符号表征(symbalic representation)——儿童运用符号、文字再现世界、获得知识。
他还认为,发现学习具有一系列优点:①提高智慧潜力;⑦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⑦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策略和方法;①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他十分强调学生学习时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
知识结构也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仅包括一般原理,而且也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他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更容易地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提高记忆的效果、促进学习迁移、缩短“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布鲁纳的生平及著作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背景认知-发现说论学习理论教学论思想教学实例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贡献与局限一、布鲁纳的生平及著作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于1915年10月出生在美国纽约。
教育心理学 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
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 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组 织者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一般概括性说明文 字,它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 奥苏伯尔指出,组织者最适宜在两种情况下运用: 陈述性组织者: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可以用 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 学习的材料的组织者,使学生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 的认知框架。 比较性组织者:认知结构中已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 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 者他们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则可以设计一 个对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的组织者。
托尔曼的学习实验图
托尔曼于1930年设计并 进行了白鼠高架迷津方位实 验。在这种迷津中设置了白 鼠通向食物箱的长短不等的 三条通道。首先让白鼠在迷 津内经过探索,熟悉这三条 通道,然后将白鼠放进起点 箱内,观察它们的行为。结 果发现,白鼠首先选择通向 食物距离最短的通道1,当 通道在A处堵塞时,它们便 在通道2和通道3中选择了较 短的通道2;而通道2必经的 B处也被堵塞时,它们才不 得不选择较漫长的通道3 。
3、对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1)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 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和 新知识的相互作用,还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这些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也符合学校学习的实际。 (2)他的理论观点运用于教学实际提出了“渐进分 化”“综合贯通”的教学原则和“先行组织者”的教学 策略,对实际教学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受到广大教育 实际工作者的欢迎。 (3)奥苏伯尔过分强调由教师安排层次结构使学生接 受,忽视了学习者的创造性。他的学习理论主要论述了 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技能和品德的学习,这是片 面的。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试误说
• 根据上述实验,他认为学习是一渐进的、盲 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 随着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 加,终于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即在刺激与 反应之间形成了联结。 •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探式的、 尝试与错误式的学习,从而提出了他的“尝 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所以,他的学习理 论又被称为错误说或试误说。
• (3)泛化律 • 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个体对条件刺激之一 (CS1) 形成条件反射后,也可能对另外的与CS1相类似 的条件刺激之二(CS2)、之三(CS3)不经强化而引起条 件反射。 • 例如:幼儿因怕鼠,而致怕兔,“一朝被蛇咬,十年 怕井绳”等。 • (4)辨别律 • 泛化的反面,即在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只对某特定刺 激产生反应,不泛化的现象。如炼钢工人辨别钢花, 体操运动员保持姿势,儿童辨别是非,学生区别概念 等,都可看作是分化的结果。
• 斯金纳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他发展了巴甫洛夫 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 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 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 • 他在哈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 • 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 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 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 为表彰斯金纳在心理科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1958年 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卓越科学贡献奖”,1968年他荣 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励。 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1990年8 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献奖”荣誉证 书。8天后,即8月18日斯金纳去世。
• 也就是说狗学会了辨别刺激,知道了灯光或铃 声所表示的“食物即将到来”的信号意义。
第四章 联结派学习理论
(2)反应性(操作性)条件反射
(三)强化学说
1.强化与强化物 2.强化的程式
(1)连续强化
(2)间歇强化:时间式/比率式
3.强化程式原则
(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
(2)由连续强化逐渐转为间歇强化 (3)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
操作条件作用在教学中的应用
尽量使用强化而非惩罚
第四章 联结派学习理论
内容梗概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 巴甫洛夫、华生的替代-联结说 斯金纳的强化-联结说 班杜拉的观察-联结说 联结派学习理论小结
一、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
一、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
(一)历史地位
1.教育心理学创始人
2.美国动物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二)研究方法
饿猫开迷箱实验
(三)基本观点
帮助学生成功地摆脱产生焦虑的情境 帮助学生认识情境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三、斯金纳的强化-联结说
(一)斯金纳的实验
1.研究对象 小白鼠,鸽子 2.研究工具 斯金纳箱 3.研究结论(学习实质) 建立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二)反射学说
1.行为的分类
(1)应答性行为
(2)操作性行为
2.条件反射的分类
巴甫洛夫的研究装置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图示
(二)华生的恐惧形成实验
(三)基本理论观点
1.学习实质 建立经典条件反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2.学习规律 (1)巴甫洛夫的观点
消律;泛化与分化律; 高级条件作用;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2)华生的观点
频因律;近因律
(四)在教学中的应用
把学习任务与积极快乐的事件相联结
1.关于学习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 持
复 现
学习者在适当 的情况下将相 应的行为实际 地表现出来
动 机
也是强化过程, 个体是否愿意 模仿并实际做 出某种行为, 取决于所做的 行为是否可以 获得强化
学习者把观察 到的事物储存 在头脑中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
对强化的重新解释
外部强化:人的行为后果对人产生的强加效应。 替代强化: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 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 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一)早期的顿悟学习理论 学习是一个顿悟过程而非盲 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 顿悟是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 的办法,是通过个体理解事物之 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等实现的。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二)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 强调人类学习是建立、重组 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用 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吸收新知识, 再用新知识去改进旧有的知识经 验。 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泊尔
3、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学习。
(1)学习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知识,还应该形成获得知识的能力, 即学会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
(2)幼儿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主动地适应环境, 从环境中学习、获得各种经验。
(3)幼儿教师需安排充足的时间和场地,并组织游戏和相关的 学习材料,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地学习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启示】
榜样行为的呈现方式——言传身教 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的示范作用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观察学习】
伊拉克儿童 模仿执行死刑
北京朝阳公园 儿童模仿福娃射击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观察学习的有关研究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班杜拉攻击行为模仿实验
实验:让儿童观看3部影片中的1部,每部影 片中都有一个成人在攻击充气玩偶。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生活中的心理学——条件反射的形成】 望梅止渴 慕京 随鞭一指生梅林, 便使万军不唇干。 无中生有智者策, 用兵奇谋众口传。 纸上一事难学会, 因势利导不简单。 若无随机应变心, 读尽兵书也枉然。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产生情绪反应、动机反应 的主要机制。我们平时常用的触景生情、睹物 思人、一见钟情、爱屋及乌、谈虎色变、惊弓 之鸟等都是对经典条件作用引起的各种情绪反 应的生动描述。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联结学习理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将自发产生的行为称为操作行为, 以区别于由明显刺激引发的应答行为。 操作反应后所给予的、能够提高反应概率 的刺激称为强化物。因此,操作性条件反 射也称为强化理论。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强化理论的应用】
强化和惩罚过程
结果
效果
强化物 加强或重复行为
第一节 学习活动的一般概述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应以人为本,尊 重学习者的基本心理需要,认为每个 人都有发展的潜能和动机,都有自我 实现的愿望。 教育者应该通过营造自由宽松的 氛围,让学习者在其中自由、自然地 成长,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第一节 学习活动的一般概述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班杜拉攻击行为模仿实验
第二阶段:实验者鼓励三组儿童学录像片里的样子打玩 具娃娃,谁学得像就给糖吃,结果三组儿童的攻击行为 无差异,说明三组儿童都学会了攻击行为。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
注 意
决定哪些刺激 内容成为观察、 感知的对象。 受到学习者本 身的感知能力、 需要、兴趣的 影响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二)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二)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
2、学习是在已有的认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
认知发展水平
已有经验内容 新的学习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二)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生活中的心理学——条件反射的形成】
郑板桥揖驴 郑板桥早年曾在扬州官学求学。学校里有一势利学官,每见官宦子弟,必 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见贫寒士子,则另换一幅面孔,必令其对他作揖行礼, 甚是傲慢。学子们都对其敢怒不敢言。郑板桥决心教训一下这个狗官,为贫寒 学子们出口恶气。 他发现这个学官总是骑着一头驴来上班,这头驴就拴在学校门前的树上。 于是,有一天,郑板桥拿了一根木棍走到驴跟前,先是朝它作了一个揖,接着 照准驴屁股狠狠地打了一棍。驴疼得大叫一声,一蹦三丈高。连续数天,郑板 桥都是如此,先给驴作个揖,然后照驴屁股狠狠地打一棍。这样一来,这头驴 只要看到郑板桥给它作揖,还没等打它,就必定恐慌地撩蹶子蹦跳起来。 一天,郑板桥早早就等在学校门口,恭候学官的到来。等学官骑驴走到他面前 时,他走过去对着学官深深地作了一个揖。驴大叫一声,猛地跳了起来。学官 没防备,被狠狠地摔下了驴背,跌了个鼻青脸肿。他狼狈地从地上爬起来,气 急败坏地大骂:“这头蠢驴!” 以后的几天里,郑板桥总是守候在学校门口,对着这个骑着驴的势利学官 作揖,每次都让驴把学官摔得鼻青脸肿。学官害怕,以后再也不敢让学子们对 他作揖行礼了。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生活中的心理学——条件反射的形成】
望梅止渴 三国时期,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 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 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 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 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 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 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 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 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 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 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曹操用“望梅止渴”的办法,带领将士们走出了一片荒芜人烟的地方。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的泛化:如狗对铃声产生 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音也会产生 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便是泛化 的最好例证。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应用】 华生关于恐惧形成的实验:
“Little Albert”实验:将经典性条件反射运用于学习领域, 将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 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鱼牛的故事】
欧洲有一则童话,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
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
行为
结果 行为
效果
惩罚
减弱或减少行为
如何选择强化物:把学生想做的作为强化物。 普雷马克原理— 先做我要你做的,然后做你想做的。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案例分析
一位母亲诉说:小雄是她家3岁的 男孩,每到吃饭的时候,全家总被他弄 得鸡犬不宁。没坐上二、三分钟他就会 从椅子上溜下来,躲在桌子底下发出怪 声或拉人的脚;到厨房里东摸西弄,还 会打开抽屉,把东西倒出来。如果我们 将他拽到椅子上,他就会嚎啕大哭……。 总之,不管怎样,每天,他一定会闹得 一家人没心情来好好吃一顿饭。
罗杰斯
马斯洛
第一节 学习活动的一般概述
五、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 、维果茨基等。 • 基本观点:学习是学习者在个人原有知识经验基础 上,对新知识进行主动理解,从而建立构造新知识 的意义的过程。
Film1:成人因其攻击性行为而受到严厉的惩罚 Film2:成人因其攻击性行为受到表扬和款待 Film3:成人没有受到任何处理 在儿童观看完其中一部影片后,让他们玩 玩具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班杜拉攻击行为模仿实验
结果
4 3.5 3 2.5 2 1.5 1 0.5 0 表现测验 榜样奖赏 无结果反馈 榜样惩罚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案例分析
一个七八岁的儿童,经常坐爸爸的 车外出,每逢堵车或有人超车时,爸爸 总是口出不逊,张嘴就骂,不是骂警察 就是骂别的司机。一天,妈妈放学接他, 正见他站在校门口对另一个同学口吐狂 言:“小子!你给我等着,明天老子就 收拾你,小兔崽子,敢惹你大爷我!” 妈妈吃惊小小的孩子竟能说出这样的话 来。 为什么案例中的儿童会出现这样的 言行?
幼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育心理学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联结学习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指一个不诱发反应的中性 刺激(条件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一次或多次),致使 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这就是 条件反射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