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就有略读课文,三上的32篇课文中有8篇是略读,占总数的25%;四上的32篇课文中有14篇是略读课文,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占到了50%左右。

从中,我们能够看出编辑的用心。

但是,很多老师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也存有着略读课文怎么上的问题,什么能够略,什么不能够略?略读课文能够上成精读课文吗?还有,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中,略读课文把握的不好。

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们,所以,略读课文的专项研讨变得非常重要。

叶圣陶先生以前指出:“就教学来说,精读是主体,略读仅仅补充;但是就效果来说,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方法。

”“增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一、明确目标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对略读课的教学要求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协助学生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使用在精读课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提升阅读水平。

二、因“材”施教
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但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1.根据课文结构因“材”施教。

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提出一两个问题,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揣摩教学思路,或引导学生从所阅读的文章扩展开去。

对绝大部分略读课文来讲,教师根据阅读提示组织教学活动,皆可做到“提纲挈领”;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学习。

2.根据课文特点因“材”施教每一篇略读课文,皆有它自己的特点。

我们应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展开教学,既遵循文本准确的价值取向,又注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握好教学的尺度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既不搞过细剖析,也不作随意教学,要确立略读课文教学的明确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自主学习。

略读课文要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的精讲细说,强调“以学生自读为主”,让学生唱“主角”。

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强行“灌输”,充分信任学生。

教师甚至能够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辩论,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思维和阅读体验,从而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水平。

2.重“导”轻“教”
自读课文的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反,略读课要真正达到“略”,教师就必须更加注重引导和调控。

为了使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导”,教师应策划好课堂教学方法,即时、准确地评价学生
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略读课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去快速阅读,如何把握文章内容,而不是教学生具体的字、词、句等实实在在的考试知识。

重“导”轻“教”,不是让教师退居幕后,而是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展开有层次的阅读。

3.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着更为广泛的任务,不但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持续的实践中学习、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

教学中要授之以法,“教是为了不教。


略读课文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马马虎虎、草草了事。

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来说的。

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很多环节,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

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

对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并且在内容理解、情感与语言感悟上也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对于略读教学,我们主要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略读教学重不重要?第二个问题:略读课怎么上?第三个问题:略读课文能不能精讲?
第一个问题:略读教学重不重要?
第一个方面:从教研室每年的试卷导向来看,我觉得越来越重视对略读课文的测验。

我记得在几年前的一次期末考卷中,出人意料地考到了略读课文的内容。

我记得应该是《秦兵马俑》这个课,不知老师们有没有印象,是一道按课文内容填空题,比分也大概在四五分这个样子。

当试卷改出来后,学生失分情况非常严重。

我们老师们议论纷纷:怎么能够把略读课文作为期末考试内容呢?而且是一篇并没有要求背诵的课文,新课标不是规定略读课文不作考试要求的吗?教研室的解释是:这是希望语文教师能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

第二个方面: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略读课文在整本书中的比例是很大的。

三年级25%,四年级大概45%,五年级占了50%,六年级占了50%以上。

从这个比例来看,新课程是很重视学生略读水平的培养。

第三个方面:从学生的水平需要来看,略读水平与精读水平一样重要。

就教学来说,精读是主体,略读仅仅补充;但是就效果来说,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其实,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就一个网站上,每天就会更新几十条信息,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也持续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去细细地品味文章中的词句,只能采用略读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略读的使用要比精读更广泛。

举个例子:在报纸上快速地看了一篇报导后,你把它的主要内容转述给别人,这就是略读水平的其中一种。

综上所述,我觉得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是很重要的。

我们学校教研组的工作思路很清晰,把略读教学研究安排了整整一个学年,这是很实在、很有必要。

第二个问题:略读课文怎么上?
第一个方面:略读教学做什么,不做什么
至于略读教学做什么,不做什么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和教学重点是什么?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了解“写了什么?”;说说“有什么感受?”;看看“哪些地方你的印象特别深?”这是基本任务。

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后面的问题中,略读文章的重点就在前面的连接语中。

一般的讲,我们略读教学要做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点:把握大意。

把握大意涉及很多水平,理解水平、思维水平,概括水平、表达水平,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训练。

比如说: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写一写文
章的主要内容,写好后再交流交流,这个是很有必要。

第二点:交流感受。

根据课文内容,把握主要倾向,多角度地感受。

比如说在学完《慈母情深》的时候,让学生写写你的感受并交流一下,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点:重点赏读。

能够选一个或几个角度,也能够选一个或几个点;最好是提一些能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比如说,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作者对哪些景致久久不能忘怀呢?”,以这个问题辐射整篇课文,牵一发而动全身。

下面,我们要了解略读教学不做什么?
第一点:生字理解就行,词义大致理解即可。

第二点:默读为主,一般不需要实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

但我觉得如果有特别好的朗读题材,我觉得让学生读一读,指导一下,未尝不可。

比如说,《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有一个分别描写妈妈的慢镜头和快镜头的句子,这样的朗读题材不多见,我个人觉得把它拿出来,重点朗读指导一下,也是必要的。

略读教学有哪些程序?
略读课文中一般要设计“三读”:一读知大意,二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我举两个常规的教学模式
第一种模式:以《槐乡的孩子》为例,分三步走
第一步: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第二步:和同学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第三步: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第二种模式:以《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为例,也是分三步走第一步:魏格纳发现了什么?
第二步: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第三步: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是两种模式,我们能够套用,但具体的设计还是要因材而异。

第三个方面:略读课文教学可设计哪些练习?我觉得能够设计写大意,写感受,写自己对内容或者语言的看法;能够设计选择、判断、填空等题型;还能够设计拓展阅读。

第三个问题:略读课文能不能精讲?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主张:略读课文能够精讲,而且很有必要。

如今的教育,应试教育仍占了主导地位,在相当大的水准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卷面上分数的高低仍将决定着一个语文老师水平的好坏。

而且,试卷上的阅读题,更重视的是对学生精读水平的测验。

以我们教研室的试卷为例,每张试卷一般都有两个阅读题,一个课内,一个课外,题目考得比较深,比较细,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很强的精读水平,一般情况是做不好的。

平时的作业本中我也发现这个点,略读课文中的练习题有的出得很深很细,我记得我们五年级的作业本中都细致到要说出一个标点符号的作用和意思,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了解课文的大概的话,我想我们的学生作业质量也不会太好。

再说,象我们这样农村的学生,水平相对比较差,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是很有限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放手太多,把所有的略读课文都粗略的教,让学生自主去学,那学习的效果肯定会有影响。

日积月累的话,成绩会就会下降。

你说略读水平重要不重要,肯定重要。

但是如果我们死板地执行新课标的要求,我觉得是不理性的。

以我们五年级为例,如果把所有的略读课文上成略读课,精读的课文只有14篇,也就是说,精读教学平均每个星期连一篇都不到,我觉得这样精读水平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课文作为教学用的“语料”,能够根据实际的需要作出调整,略读课文作精读也是能够的,甚至于把课外的文章引进课堂也无可厚非。

我们要明确的,不是课文上的精读和略读,而是课型上的精读和略读,他强调的是决定精读和略读的不是课文本身,而是课型本身。

他的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今天要上一节略读教学课,你拿一篇精读课文也能够上成略读课。

比如今天要上一节精读教学课,那你即使拿一篇略读课文,也能够上成精读课。

略读课能够精讲,但一般都在一课时内讲完,如果讲两三个课时,时间也是不允许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