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词与韦庄词比较

合集下载

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风格比较分析

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风格比较分析

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风格比较分析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风格比较分析温庭筠的词,写得真是太好了,那么虚无缥缈,那么轻快而空灵。

以下是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风格比较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温韦在花间词派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西蜀词人温庭筠和韦庄齐名,世称温韦:温是花间派的鼻祖,韦是花间派的主要作家。

花间词有其特有的词风和共同的倾向,华丽的宇词,婉约的表达手法,集中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及她们的离愁别恨,是“花间词派”基本的艺术风格。

但它又绝非浓艳一体,而是不同的词人仍然有其自己的个性,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温庭筠、韦庄两位花间派大师,他们在词的风格和技巧上有迥然不同之处。

温韦二者同是花间派的典型代表,其词是有着花间词共同的婉媚、柔丽、轻艳的特征,如: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韦庄《菩萨蛮》其一),两首诗皆带有清丽秀艳和温柔缠绵之风。

然而细细品位,不难发现二者此风有不同之处。

首先,在词的题材内容方面。

虽说二者皆描述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享乐生活、流连光景等,似乎没有多大差别,事实上,温词一般较客观地铺陈或描绘一些女子的音容笑貌和衣履装饰,描绘艳情,取材上略显狭窄,这也是温词最大的缺点,如"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

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南歌子》) ,形象描绘了待嫁女子的穿着急神情。

而韦庄词是通过男欢女爱题材来写离情别绪,寄托自己身世之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

如韦庄的组词《菩萨蛮》,正是他写身世之感的代表作。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同是也抒发了作者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温庭筠词与韦庄词比较

温庭筠词与韦庄词比较

温庭筠词与韦庄词比较摘要:温庭筠、韦庄同为“花间派”代表词人,其作品在内容及选材上皆具花间词“艳”的特点。

但二者的人生际遇和师承的不同决定了他们词的差异,温词华丽浓稠,绵密婉转,韦词清丽淡雅,疏朗劲直。

关键词:温庭筠韦庄词风格差异晚唐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词编成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这十八家词风大体一致,集成《花间集》后花间派词人因此得名。

花间词多为当时“应歌”而作,是供歌姬演唱的,所以在内容上与歌者身份及场合相适应,写歌舞宴游。

题材大多以写闺阁生活、女子情思为主,风格艳丽软媚,简练典推,婉约而含蓄。

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世人皆以“温韦”并称。

一、温韦词相似处同为花间派词人,温庭筠于传统诗境中开辟新的词境,至此词才独立为一种的新的体裁,被推尊为“花间鼻祖”。

韦庄则是花间词的主要代表,他在词中融入民间抒情特点,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词的艺术价值。

二者都对对后世词创作的发展壮大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者都是花间词人,其词都具花间词“艳”的特点,脂粉气极浓、镂金错采。

在词的题材上,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不外乎男女情思,离愁别绪或是纵情享乐,流连光景等。

温庭筠《菩萨蛮》写“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音信不归来,舍前双燕回”、“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与韦庄《应天长》“碧云天,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别来半岁音信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写男女别离、女子相思之苦。

韦庄在《菩萨蛮》其三里写“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天仙子》第二首中“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着墨繁丽,刻画出一个流连于秦楼楚馆,宴饮享乐的人物形象也与温庭筠宴游享乐题材相合。

二者的词有一些在结构、立意和遣词造句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如温庭筠《更漏子》其二“帘外晓莺残月”与韦庄《荷叶杯》其二“惆怅晓莺残月”,温庭筠第九首《菩萨蛮》里“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与韦庄《清平乐》第一首里“春愁南陌,故国音书隔。

韦庄、温庭筠词比较

韦庄、温庭筠词比较

作者: 戴明俊;潘蕴倩
出版物刊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5-66页
主题词: 韦庄;花间;王国维;温庭筠词;身世之感;主要作家;人间词话;美妇人;语言风格;词情
摘要: 韦庄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

温是花间派的鼻祖,韦是花间派的主要作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

韦端已之词,骨秀也。

”又说:“端已词情深语秀……要在飞卿之上。

”周济的《介存斋论词杂著》说:“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飞卿,严妆也;端已,淡妆也。

”可见在晚唐五代词坛上,韦庄的词可与温庭筠的词分庭抗礼。

温庭筠和韦庄词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温庭筠和韦庄词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温庭筠和韦庄词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女性作为书写对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得很早,远在《诗经》、《楚辞》时代,已有女性为题材的作品,在唐宋词中,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

作为“用助妖娆之态”(《花间集叙》)的《花间集》,收集晚唐至蜀广政年间(938-965)温庭筠等十八家作品,女性一直是其描写的重点。

据王兆鹏先生的《唐宋词史史论》一书统计,《花间集》所收的500首词中,描写女性的多达410多首,超过总数的80%。

作者当初作词的动机不过是供歌女在歌筵酒席上歌唱,因此无论是外观的细致描述或内心的深切感情,都符合歌女们的活动空间,作者下笔浓艳和细腻,具有一种与其它文体不同的、非常浓烈的抒情成份,形成“花间集”的共同体格。

作为花间先后出现的两位最重要代表温庭筠和韦庄,其词中的女性形象已发生较大变化,风格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一、女性形象的身份变化中国文化自中唐之后出现深刻的转型,“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

”安史之乱及后来的藩镇割据,使盛唐积极用事的豪情化为灰烬,市民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和市井趣味的蔓延,使士大夫由政治理想的憧憬而转向世俗的享乐,功业的追求而转向花间樽前,眼界由天地人生而转向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爱的追求。

中唐以后的文艺“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彩色的捕捉追求中”(李泽厚《美的历程》)。

花间体的出现乃是词史发展以及时代文化发展的必然,女性形象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这一时期的词作中。

温庭筠与韦庄词中虽然都大量的描写女性形象,但依然体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

首先,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

从深处闺阁的贵族女子趋向于地位稍低的歌女、妓女等。

这主要体现在色彩浓艳的词语和绮丽香软的名物意象两方面。

清代王士?G《花草蒙拾》说:“《花间》写法最著意设色,异纹细艳,非后人纂组所及。

”温庭筠《菩萨蛮》二首: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

“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

“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在词坛上温庭筠和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代表作家,但他们的词各有千秋,试比较如下:㈠温庭筠写词是把自己藏在他笔下的那些女子的后面,通过她们曲折地抒发自己的苦闷,可谓隐约。

韦庄写词是写自己的风流韵事,直抒胸臆,欢乐、哀愁、相思,和盘托出,倾诉给读者,可谓显直。

㈡温庭筠笔下的女性都是有感情的,但是她们的感情并不明显地显露出来。

温庭筠对她们寄寓了同情,甚至可以说把自己的生命注入到她们身上了,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面目显示给我们看。

韦庄却是一切都明白如话,他不要什么寄托,把自己的灵魂打开让读者看。

㈢温庭筠的词富有装饰的效果,以浓艳见长;韦庄的词中在写意,以疏淡为美。

㈣温词的美是色泽的美、装饰的美、词藻的美;韦词的美是本色的美、自然的美、意境的美。

“春水碧于天”,自然、明快、爽朗、本色。

韦词不是特意制作的工艺品,不是令人目眩的装潢,而是淡墨绘成的写意画。

㈤温词的意象稠密,意象之间的中介常常被省去,因而显得紧密,一句词里包含多层意思。

韦词的意象比较稀疏,意象之间基本上是连贯的,脉络比较分明,有散文的意趣。

韦词常常是一句一个意思或两句合起来才表达一个意思。

㈥温词有女性的细腻,温庭筠在写女性时,似乎是以同样身份的女性的眼光在观察她们、描绘她们,透过她们的举止和装扮,看到了她们内心的隐秘,处处流露出体贴和同情。

韦庄是从男性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女性的美,带着男性的柔情。

论描绘的细腻,韦不如温;论感情的温柔,温不如韦。

温韦二家各有所长,不可轩轾。

他们各以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种词风,在文学史上都有贡献。

当然,他们也各有所短:温词易流于涩,韦词易流于滑;温词易流于晦,韦词易流于浅;温词易流于隔,韦词易流于俗;温词味厚而易腻,韦词味淡而易泛。

他们都没有达到艺术的极致。

温庭筠与韦庄花间词的不同之处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唐初宰相温彦博之裔孙。

才思敏捷却因恃才傲物,讥刺权贵,生活放浪不羁,因而仕途不顺,一生大半漂泊困顿。

温、韦词赏析

温、韦词赏析

二、韦庄词特点:“情真意深”



洛阳才子,回乡梦空。“忆君”与第一首 照应。 对爱与美的追求与忧患意识结合起来,开 冯延巳、南唐二主、晏殊、欧阳修词风。 叶嘉莹:“小词的微妙在于:在它发生和 发展的过程中,下手去写的作者们都是些 出将入相的人物。” [俄]列夫· 托尔斯泰《艺术论》:“作者所 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 艺术”。
象喻符号

温庭筠所用符号不属于理性认知的符号。 他不说“屏风”,而说“小山”;不说 “云鬓”,而说“鬓云”;不说“雪白的 香腮”,而说“香腮上的白雪”,都是用 直接的感官印象来表达一种直觉的美感。 这样可以推远现实的距离,给人留下丰富 联想的余地。
象喻符号


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 温庭筠词概说》: “古埃及之雕刻,往往将人体予以抽象化, 而不表现个性。飞卿词中所写之情、景、 人物,即近于抽象化,而无明显之特性及 个别之生命者也。” 俞平伯《清真词释》:“《花间》美人如 仕女图,而《清真词》中之美人却仿佛活 的。”
象喻符号

“蛾眉”
屈原《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 诼谓余以善淫”。

李商隐《无题》诗:“八岁偷照镜,长眉 已能画。”“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三、伶工之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固哉,皋文之为词也。 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 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 织。” 《旧唐书温庭筠传》:“士行尘杂,不修边幅, 能逐弦吹之音,为侧(不正经)艳之词。” 参加科举,屡试不第,却作枪手。 唐文宗太和九年,“甘露之变”《题丰安里王相 (涯)林亭》 三年后,《庄恪太子(暴卒)挽歌词》,又作百 韵长诗《病中书怀呈友人》写不参加科考的原因 是“抱疾”。

名物意象与性别角色——温庭筠与韦庄词中女性形象比较

名物意象与性别角色——温庭筠与韦庄词中女性形象比较

14 3
武陵学刊
第3 7卷
翡 翠 镶 嵌 的 “ 钗 ” 以黄 金 铸 就 的钗 上 的 分 支 “ 翠 , 金
作股” 钗头上的饰物 , , 形似双蝶飞舞 的“ 蝶双舞” ;
翡 翠 制成 形 似翠 鸟 长尾 的“ 翘 ”刻 镂 成雀 形 的金 翠 ;
浦》 中赋咏了清明时节锦浦春女 的游乐风情 ;天仙 《 子・ 金似衣裳玉似身》 以浓艳的笔墨描绘仙女的容貌 与情态 ;诉衷情 ・ 《 烛烬香残帘半卷》 抒写了一位舞女 的哀怨之情 ;小重 山・ 《 一闭昭阳春又春》 抒写了宫女
失 宠 后凄 苦 的心 境 。可 以看 出 , 韦庄 词 将 闺 阁 中 的 女性 角 色拓 宽 到 了民 间各 式 身份 的女性 形 象 , 塑造
了许 多不 同心态 和不 同情 态 的女性人 物 。女性 主人 公 活动 的场 所,也 大多 由室 内庭 院 转到 了户 外 的场
银首饰 “ 钿雀” 钗上的饰物“ , 金游鹕”钗 头制作成 ;
最为恰 当。孙光宪在《 北梦琐言》 中说他的词 “ 香而 软”是抓住 了其词的特点。温词多写女性艳丽 的容 ,
貌、 精美 的首饰 、 精致的妆容 、 华贵 的服饰 、 富贵 的家 具, 有着浓烈的香艳色彩 。这些词色彩浓重而艳丽 、 饱满 、 鲜亮 , 容易给读者造成强烈 的感官冲击 , 构成 镂金错彩的画面 ,给人以华丽繁缛 、眼花缭乱 的印
雀 形 的金 钗 “ 金雀 钗 ” ;散 发 香气 的美 玉饰 物 “ 香 玉 ”翠 玉制 成 的凤 头钗 “ 、 翠凤 宝 钗 ”镶 嵌 有金 翠 珠 、 宝 的 小 簪 子 “ 筐 ”花 蕊 状 的金 质 首 饰 “ 粟 ”雕 钿 、 金 ; 刻 有小 巧 生动 的彩凤 的篦子 “ 凤 战 蓖 ”形 容 美女 小 ; 鬓 间 华 贵 的首 饰 , 有光 彩 照人 的 “ 霞 ” 玉 质 清 凉 翠 、 的玉 簪 “ 玉” 装饰 在 女性 头 上微 微 抖 动 的凤 状 篦 寒 、 子“ 战篦 金凤 ” 。这 一 系列 的装 饰 , 加 上 温词 意 象 再

温庭筠与韦庄词的比较研究

温庭筠与韦庄词的比较研究

温庭筠与韦庄词的比较研究何玲霞(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一.词作风格:温词香浓艳丽韦词清丽疏淡温词香浓艳丽。

在敦煌曲子词未被发现之前,词一般是经过文士整理、缩定成集后流传到后世的作品。

从‘花问集)开始.所谓词就是歌辞,是交给年轻美丽的歌伎舞女演唱的曲子.用于歌筵宴席间传唱。

为与美丽佳人和歌筵宴席相配。

词中所描述的名物都特别精美。

温庭筠作为花间词派之首。

在意象的选择和词语的运用上最具代表性。

温词喜欢选择大量精美的名物.选用诉诸感官的华丽词藻.敷设鲜艳浓丽的色彩,来描写痴女怨妇及其富丽生活,借此反衬春闺寂寞。

其代表作<菩萨蛮>(十五首),首首都有贵重的饰品名物、华丽的词藻、鲜艳的色彩出现。

如第一首中先运用艳丽繁复的诃藻描写了一个慵懒娇媚的女子晨起梳妆的情景:小山、金明灭、鬓云、香腮雪、画蛾眉、照花、绣罗襦,末句却以“双双金鹧鸪”来间接揭示女子慵懒的原因。

更好地反衬出女子的孤单。

因此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道:“温飞卿词,精妙绝人”。

韦词清丽疏淡。

温韦在。

花间词派”中成就最高。

并称“温韦”。

韦庄虽也以表现女性的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

但其词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晦涩的意象.较多地运用自描手法和质朴直率的语言.对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情感作直接的显露.实现了浅语与深情的完美结合.形成独树一帜的清丽疏淡风格。

如其代表作《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为表现对江南的喜爱。

词人先用“春水碧于天”描写江南的风景之美。

再用“画船听雨眠”表现江南的生活之美,后用“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摹写江南的人物之美.如此风景、生活、人物均美之地,谁不喜爱呢?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说:“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二、抒情方法:温词客观隐曲韦词主观直接温庭筠在词中是以旁观者。

、观赏者的态度客观地描摹女子们的体态、衣饰及外在举止,对这些描写对象的心灵缺乏深刻细致的理解.也极少主观地表现自己的悲欢哀乐。

正因为他喜欢用艳丽的词藻对名物作客观的叙写.而不作主观的理性的解说.加之名物的叙写跳跃性大。

比较温庭筠和韦庄词风的异同。

比较温庭筠和韦庄词风的异同。

比较温庭筠和韦庄词风的异同。

温庭筠和韦庄都是唐代著名的女词人,她们的词作在唐代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但在风格和题材上有一些不同之处。

以下是对温庭筠和韦庄词风的异同进行比较:异点:1.题材取向:温庭筠的词作较多涉及婉约、爱情和离别等主题,她的词歌情感细腻、含蓄,描绘了绵绵不绝的爱情和思念之情。

而韦庄的词作则更多涉及豪放、豪情、哀思等主题,她的词歌情感直接、慷慨激昂,表达了对生活的豪情壮志和对命运的抱怨与无奈。

2.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温庭筠的词作多以柔婉、细腻的语言表达,运用比喻和意象来描绘情感、自然景象,以及个人内心的情绪状态。

而韦庄的词作则更倾向于直接、豪放的表达方式,她的词歌语言更加直接、生动,不拘泥于传统的婉约风格,以舒展的笔触展现出丰富的情感。

3.形象表现:温庭筠的词中经常描绘女性形象和自然景物,并强调细腻的情感触动。

她的词作中女性形象往往柔美婉约,突出了女性的美丽和情感的纵深。

韦庄的词作则更注重展现男性英雄形象和豪情壮志,通过描绘男性情感、英勇行动来表达对男性的赞美和理解。

同点:1.才情出众:温庭筠和韦庄在唐代女词人中都以其才情出众而著称。

她们的词作不仅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语言技巧和形象描绘上都展现出了高超的才华与创意。

2.表达爱情情感:尽管在题材和风格上有一些不同,温庭筠和韦庄的词作都注重表达爱情和情感,通过描绘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对世间事物的感知来表达内心的真挚和渴望。

3.文学地位的认可:温庭筠和韦庄的词作在唐代文学中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并受到后世文人的广泛赞誉和推崇。

她们的词作展现了独特的才情与创造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综上所述,温庭筠和韦庄在词风和题材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尽管她们的风格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才情出众的一面,注重表达爱情情感,且在唐代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她们的创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温庭筠和韦庄词风的异同

温庭筠和韦庄词风的异同

温庭筠和韦庄词风的异同温庭筠和韦庄都是唐代著名的女词人,她们的词风各有特点,但都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认可。

首先来看温庭筠的词风。

温庭筠的词多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描写清新的春色、秀美的花草树木,展现出清新自然、清新雅致的特点。

其词句清丽流畅,情感柔美婉转,常常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强化意味,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让人感受到恬静祥和的意境。

她的词作品还常常表现哀怨忧愁之情,如《钗头凤·世情薄》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达出对离别的怅惘之情。

可以说,温庭筠作品有着自然清新、柔美婉转、哀怨忧愁的多重特点。

接着来看韦庄的词风。

韦庄的词多用古典传说和故事作为题材,表现出她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对古代先贤辈份的敬仰。

她善于运用华美多彩的辞藻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显得华贵瑰丽、词意深刻。

她的情感表达也是别具特色,常用气势磅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愤懑不平,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弦无琴耳欲穿,月明千里江水寒”,表现出对洪流滔天的愤怒之情。

可以看出,韦庄的词作品具有丰富多彩、华贵精致以及气概磅礴的特点。

综上所述,温庭筠和韦庄的词风各有异同。

温庭筠以自然为背景,饱含清新雅致和哀怨忧愁之情;而韦庄则喜用古典传说和故事,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华贵精致以及气概磅礴。

她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运用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深刻的情感表达能力。

这证明了唐代女词人的才华非凡,她们不仅仅是一个女子,更是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韦庄和温庭筠的温韦词风

韦庄和温庭筠的温韦词风

韦庄和温庭筠的温韦词风词发展到晚唐开始有诗人大量作词,出现了这方面的专家,推动了词体风格的定型及词艺术表现手法的提高。

与此同时,词在民间所具有的那种朴素自然的特点也渐渐消失了,词成为歌台舞榭、樽前花下的娱乐品,一种充满脂粉气的浅斟低吟。

美女的娇娆,相思的缠绵,成为曲子词的主要表现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则极力追求藻饰,采用华丽香艳的词句和装饰风格,形成了“词为艳科”的局面。

在这种香艳秀美的词体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派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温庭筠(812—866),又名庭云,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

他青年时期迁居鄠县,又寄寓长安,想凭自己的才华学识而有所作为。

但开成四年(839)的秋试不中,给他以前程无望的沉重打击,因此病卧鄠郊而孤愤难平。

唐宣宗大中年间,他在京城以擅长诗赋著名,因恃才傲物,非议朝政,以致屡试不第。

大中十三年(859),他以乡贡进士被谪授随县尉,四年后才返京。

滞留京师不久,他得任协助博士教授经学的国子助教,但在咸通七年(866)主持秋试时,他在国子监榜示讽刺时政的诗赋数十篇,由此触怒宰相,被罢职放废,当年他便抱恨而死。

温庭筠在晚唐诗坛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

他精通音律,工诗擅词,作赋才思敏速,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

但他的文学史地位主要是由作词奠定的,他是晚唐专门作词的才人,其词创调甚多,为词体开辟了新的园地。

他能够大胆地写极缠绵的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方向。

他才华横溢,作词有意屏去浅易,进入极悱恻的深美闳约之境。

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其一)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其二)这两首词写美女的体态妆饰及其闺阁情思,但不作明白的叙述,而是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

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作品比较

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作品比较

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作品比较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言志,词咏情,诗与词的功能区别,在温庭筠与韦庄的花间词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证明。

不同于他们词作的绮丽柔婉,他们的诗作仿佛是那个历史时代的悲音。

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作品比较“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在词坛上温庭筠和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代表作家,但他们的词各有千秋,试比较如下:㈠温庭筠写词是把自己藏在他笔下的那些女子的后面,通过她们曲折地抒发自己的苦闷,可谓隐约。

韦庄写词是写自己的风流韵事,直抒胸臆,欢乐、哀愁、相思,和盘托出,倾诉给读者,可谓显直。

㈡温庭筠笔下的女性都是有感情的,但是她们的感情并不明显地显露出来。

温庭筠对她们寄寓了同情,甚至可以说把自己的生命注入到她们身上了,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面目显示给我们看。

韦庄却是一切都明白如话,他不要什么寄托,把自己的灵魂打开让读者看。

㈢温庭筠的词富有装饰的效果,以浓艳见长;韦庄的词中在写意,以疏淡为美。

㈣温词的美是色泽的美、装饰的美、词藻的美;韦词的美是本色的美、自然的美、意境的美。

“春水碧于天”,自然、明快、爽朗、本色。

韦词不是特意制作的工艺品,不是令人目眩的装潢,而是淡墨绘成的写意画。

㈤温词的意象稠密,意象之间的中介常常被省去,因而显得紧密,一句词里包含多层意思。

韦词的意象比较稀疏,意象之间基本上是连贯的,脉络比较分明,有散文的意趣。

韦词常常是一句一个意思或两句合起来才表达一个意思。

㈥温词有女性的细腻,温庭筠在写女性时,似乎是以同样身份的女性的眼光在观察她们、描绘她们,透过她们的举止和装扮,看到了她们内心的隐秘,处处流露出体贴和同情。

韦庄是从男性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女性的美,带着男性的柔情。

论描绘的细腻,韦不如温;论感情的温柔,温不如韦。

温韦二家各有所长,不可轩轾。

他们各以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种词风,在文学史上都有贡献。

当然,他们也各有所短:温词易流于涩,韦词易流于滑;温词易流于晦,韦词易流于浅;温词易流于隔,韦词易流于俗;温词味厚而易腻,韦词味淡而易泛。

“花间派”代表温庭筠韦庄比较

“花间派”代表温庭筠韦庄比较

花间派是晚唐五代词派,在词的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

“花间”来自花间词人张泌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可以发现他们的作品词风多艳丽,大多是写男女之间的情爱,而且一般写女性生活。

花间词总的特征是女性美,表现女性情感。

但是具体来说,各个作者也有不同。

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然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是风格却有所不同,温庭筠词感觉华美,韦词则给人清新平淡的感觉。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

为人才思敏捷,有傲气,讽刺权贵,常和一班贵族无赖子弟出入于歌楼妓馆, 赌博, 放荡不羁, 所以被当时士大夫所不齿, 终身考不取进士,到晚年才做了方城尉和国子助教。

他的仕途不顺利,一生大多在漂泊。

他是词学史上第一位以词名家的作者,是花间词派鼻祖。

他现存词将近330首,对唐五代文人词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韦庄,字端己,杜陵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 孤贫力学, 才敏过人。

他虽出生于世家大族, 但到他这一代早已中落。

在五十九岁中进士之前, 生活一直很穷苦, 穷苦和漂泊的生活, 占了他的大半生。

他四十五岁在长安应考时, 正好黄巢军攻破长安, 兵火中大病几死, 一度与弟妹相失, 四十八岁时逃出长安, 避地洛阳。

直到五十九岁进士及第, 漂泊流离的生活才告结束。

他是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

曾任前蜀宰相。

在词坛上温庭筠和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代表作家,但他们的词各有千秋。

温庭筠词的内容主要是描写妓女们的苦闷情绪和男女间的离愁别恨, 特别善于用细腻的笔调描摹女人细致曲折的心理变化。

因为他的家族衰微,常常遭到统治者的压迫,但是生活迫使他不得不取悦依靠达官贵人, 因此, 他的许多词是为那些权贵的人娱乐而作, 是写给宫廷、豪门里的歌妓唱的, 词就有点婉转。

这样的生活遭遇,便形成了温词的特色:一是表情深但是却隐约, 二是语言浓艳而华丽。

而韦庄坎坷的人生经历, 决定了他的词在内容上比温词更加广泛。

温庭筠和韦庄词在艺术特点上的异同

温庭筠和韦庄词在艺术特点上的异同

温庭筠和韦庄词在艺术特点上的异同
温庭筠和韦庄的词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都具有花问词共同的婉媚、柔丽、轻艳特征,并且二人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

韦庄的词与温庭筠的词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温庭筠的词非常客观,很少作主观的表达,而韦庄的词则大半都是对他自己感情的主观的直接叙写。

这是他们俩人之间很大的差别。

所以,过去一般人认为温词是托物寄情,韦词是直抒胸臆。

其次,艺术表现手法不同。

温庭筠所用的笔法常是比兴,韦庄常用的笔法则是赋,比兴造成兴发感动的力量,在它的形象,在它的委婉和曲折,赋之造成感发则在其叙写的口吻。

温词客观描绘,虽可能时或寓有沦落失意的苦闷,却非常隐约,只是唤起人一种深美的联想而已。

韦词则直抒胸臆,显而易见。

温词意象迭出,一两句能包含多层意蕴,韦词则一首词围绕一件事从容展开。

再次,风格不同。

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温词雕饰而韦词自然。

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的传统,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的风格。

而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以疏淡为美。

同时,韦词的抒情又具有深婉低回之致,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称其“似
直而纡,似达而郁”。

总之,韦词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异于温词的密集艳丽、深隐含蓄。

不同风格的温庭筠、韦庄词

不同风格的温庭筠、韦庄词

不同风格的温庭筠、韦庄词温庭筠、韦庄是花间派的著名词家。

前人谈五代十国词,时常把温庭筠、韦庄两家相提并论,认为两人词风是差不多的。

实际上他们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词风。

就他们两人的诗风论也是如此:温庭筠诗近李商隐,韦庄诗近白居易;他们的词风与诗风正是一致的。

作品风格的不同决定于他们两人不同的生活遭遇。

温庭筠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是一向依靠贵族过活。

他的词主要内容是描写妓女生活和男女间的离愁别恨的。

他许多词是为宫廷、豪门娱乐而作,是写给宫廷、豪门里的歌妓唱的。

为了适合于这些歌唱者和听者的身份,词的风格就倾向于婉约、隐约。

他的词中也偶然有反映他个人情感,写自己不得意的哀怨和隐衷的,由于他不敢明白抒写自己的感情,所以要通过这种婉转、隐约的手法来表达。

这些作品就很自然地继承六朝宫体的传统。

由于继承这个文学传统,由于宫廷、都市的物质环境,形成温庭筠词的特色:一是外表色彩绮靡华丽,二是表情隐约细致。

这正是没落贵族拓文士生活感情的一种表现。

韦庄虽然也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五十九岁才中进士。

在这以前生活很穷苦,漂泊过许多地方,这种漂泊的生活占据了他一生的大部分岁月。

他晚年在前蜀任吏部侍郎、平章事(即宰相),第二年就死了。

大半生的漂泊生活,使他能接受民间作品的影响,使他的词在当时词坛上有它独特的风格。

正是这种不同的生活遭遇形成了他们两人不同的文学风格,简单地说:温庭筠“密而隐”,韦庄“疏而显”。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温庭筠的具体作品《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这首词写一个女子等待所爱的人而终究失望的心情。

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从清晨“梳洗罢”直望到黄昏,仍不见他归来。

这“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句,含有它爱情的坚贞。

小令短小,造句精炼、概括。

这首小令做到字字起作用,即闲语也有用意。

下面再看看他另一首《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温庭筠与韦庄词作风格比较

温庭筠与韦庄词作风格比较

【 关键词 】 花间 词 ;温庭筠;韦庄
【 中图分类号 】 G 6 5 4
【 文 献标 识码 】 A 花 间词诞 生于 晚唐 五代 ,花 间词 派作 为最早 的流 派之 一在 词 的 态 “ 梳洗 罢 ” ,只是 简 略 的梳洗 打扮 ,便急 切地 “ 独 倚 望江 楼 ” , 发展 史上 占有 重要 的地 位 ,有 着 巨大 的影 响。温 庭筠 和 韦庄作 为 花 表 现 了妇人 那种 急切 地 盼望丈 夫归 来 的心情 。 间词 派 的代表 词人 ,二人 词作在 风格 和 内容上 有 着显 著差 异 , 以下 “ 过 尽千 帆 皆不是 ,斜 晖脉 脉水 悠悠 。”这二 句表 面 实写 眼前 将通过对温庭筠和韦庄词作风格的详细分析来对比二者在诗歌创作 之景,实则是为 了写情 ,从字面上不难看出,这是词人用笔的高妙 之处 ,寓情于景,隽永含蓄。过尽一句写眼前事实 ,也蕴含着 “ 天 上 的差异 。 下何人限 ,慊慊 只为汝”的坚贞专一的爱情观 ,而斜晖脉脉水悠悠 沮庭筠词作用色浓艳 。韦庄词作较 为淡 雅 ( 一) 温庭 筠词 外表 色彩绮 靡华 丽 句 中 ,悠悠 作无 情解 ,江面上 斜 阳 的余 晖含 情脉 脉 ,而 江水 却无 温 庭筠 作为 花 间词派 的代表 词 人 ,亦 是花 间词 的 鼻祖 ,他 的词 情 东 流 ,正如 思妇 一腔 情谊 空付 ,将 其久 等不 得 的愁 苦与 无助 的 心 具 有花 间词 风 的特性 ,便 如欧 阳炯 在 《 花 间集序 》 中所 写 : “ 绮 筵 情 表 现得人 木三 分 。 公 子 ,绣 幌佳人 ,递 叶 叶之花 笺 ,文 抽丽 锦 ;举纤 纤之 玉 指 ,拍 按 “ 肠 断 自萍 州” 作为结 句 ,是 思念 的极 致 ,描写 思妇 又见 到 江 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 ,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 边的 白萍州,回忆起当年在此分手时的情景,本来 已经望不见归舟 风。”花间词所展现的场景大都是歌宴酒席 、香闺密室 ,用华丽的 已是心灰意倦 ,又见分手之处,怎能不肝肠寸断、伤心至极呢 ? 字面、婉约的表现手法,集中来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 ( 二) 韦庄词 直 率抒 情 。疏而 显 愁 别恨 ,反 映 出当时城 市 经济 的社会 基础 和上层 社 会的享 乐 生活 。 与温 庭筠 “ 密而 深” 的词 作风格 不 同 ,韦庄 词作 风格 可概 括 为 温庭筠的许多词为宫廷豪门娱乐而作,写给其 中的歌妓演唱, “ 疏 而显 ” 。相 比温庭 筠对 感 情 的含 蓄表 达 ,韦庄 选择 了更为 直 接 所 以风 格大 都婉转 隐约 , 用 色浓 艳绮靡 , 让 人望去 满 眼的 富丽 堂皇 。 的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用白描手法抒写个人真切情感,此谓显。 在温庭筠的词作 中多出现金鸳鸯、金翡翠、金鹧鸪等这些浓艳夺 目 而所 谓疏 ,则是 与密 相对 ,只 由几片 词共 同表 达 同一 个意 思 。 “ 疏 的意象 。 而显 ”作 为 韦庄 主要 的词 作 风格 ,在 其许 多 词作 中都 可 以看 到 , 以 ( 二) 韦 庄词 清新淡 雅 、浅 白如 画 下列举韦庄几首词作为例证 。 韦庄于花间词的婉转隐约 , 用色浓艳绮靡的词风之外另开风气 , 菩萨蛮 ・ 红楼别夜堪惆怅 用 白描 的 手法抒 写一 己之 真切情 感 ,浅显 直 白 ,通 俗易 懂 。 红楼 别夜堪 惆怅 , 香 灯半 卷流 苏帐 。残 月 出门时 ,美人和 泪辞 。 思帝 乡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 春 日游 ,杏花 吹 满 头。 陌上 谁 家年 少 ,足 风 流。 “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二句描绘了一幅红楼 妄 拟将 身嫁 与 ,一生休 。纵 被 无情 弃 ,不能羞 。 散发出清香的灯光,流苏帐半卷充满了温馨气氛的画面。 “ ‘ 陶怅” 这首 词浅 显直 白,通俗易 懂 , 以白描 的手法 勾勒 出 了一个 天真 二字 直接 表 达 出了词 人 的感 情 ,联系 后文 “ 残 月 出 门时 ,美 人和 泪 烂漫 , 追 求爱 情的 少女 形象 。其 中下 阕词 “ 妾拟将 身嫁 与 ,一 生休 。 辞。”以及 “ 劝我早归家”几句 ,可以看出是因为即将到来的别离, 纵 被无 情 弃 ,不能 羞 。”直率 地 表达 出 了 自己真挚 的情 感 ,体 现 了 冲淡 了温 馨 的氛 围 ,点 出 “ 惆怅 ”之 感 。 韦庄 词作 “ 清新 淡雅 、浅 自如 画” 的特 点 。 结句 “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二句又是直抒胸臆 的句子 , = ,温庭筠词 “ 密而 深” 。韦庄词 “ 蘸而显 ” 前半 句直 接 点 出了希 望 “ 我” 早 日回家 的情 感 , 后 半句 更添 一层 相 思 。 ( 一) 温 庭筠 词隐 约细 致 。密 而深 绿窗之前苦苦等待的人儿像花一样的美丽, 也像花一样的容易凋零 。 温庭 筠 的词描 写细 致 , 情 感表 达及 其细 腻 , 往往 不是直 抒 胸臆 , 韦庄 的这 首词 与温庭 筠词 作 “ 隐约 细致 , 密而 深 的特点 不 同 , 而是 隐藏 于字 里行 间 ,借 助一 些场 景 、一些意 象表 达 自己的情感 。 温词 意象 迭 出 , 一两 句 能包 含多 层意 蕴 , 而 韦庄 词较 为疏 朗 ,一 首 在 《 梦江 南》 一词 中我 们 可以看 到温庭 筠 隐约 细致 ,密 而深 的 词 围绕一 件 事从 容展 开 。没 有重 重叠 叠 的意 象 隐约暗 示 ,而 是脱 口 词作 风格 。 而出,用白描作直接而分明的叙写 ,更显真切动人,畅发尽致 。 梦江 南 三 温庭筠词 多用暗示联想 手法 ,丰膏思想感情

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答案

词的兴起与晚唐五代调1.比较温庭筠和韦庄词风的异同。

①同为花间词人,题材大多写闺阁生活、女子情思、离愁别绪、纵情享乐、流连光景等。

?菩萨蛮?和?应天长?都是享乐题材。

②都多写女子衣着服饰、起居设,带有装饰性和色彩性。

?菩萨蛮?和?子•月落星沉?。

③温词用色浓艳【为宫廷豪门娱乐所作,多用金驾鸯、金翡翠、金鹏鸿),韦词用词较为清淡(白描手法,浅白如画,清新淡雅】。

④温词“密而深“〔借助场景意象,并不直抒胸臆?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韦词”疏而显"(直抒胸臆,白描手法“红楼别夜堪惆怅⑤温词多用暗示联想手法,情感隐于意象之中。

⑥温词多为应歌,重格律声律,容日渐空虚;韦词有血有肉,不单调空洞。

⑦温词”无我“之境,客观;韦词“有我”之境,感情带入。

温庭筠词浓艳香软、含蓄婉约;韦庄词则清淡疏朗、抒情热烈而真辈。

温庭筠的词华美浓面丽,多通过一系列外在物象来烘托人物的情思心绪,给人无限深远自由的想象;韦庄的词则多对人物的情态心理作直接的刻画,真切率直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债深语秀。

相同。

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

二、两人词的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

如温庭筑的<禁萨蛮>、韦庄的<思帝乡三.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

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怜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

如温庭药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的实用要求,他的词由都是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的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的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的意义。

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醒宾的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

这不仅是韦庄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词的风格内容一大转变。

不同,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

大胆的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势。

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

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

温庭筠:以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入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

韦庄与温庭筠的词,情思之感人,词语与意境非常美

韦庄与温庭筠的词,情思之感人,词语与意境非常美

韦庄与温庭筠的词,情思之感人,词语与意境非常美韦庄(836?——910)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两人的词都被大量选《花间集》,但韦庄出生比温庭筠晚30多年。

温属晚唐词人;韦晚年入蜀,可算西蜀词人。

韦庄词风与温庭筠也有明显差异,两家分别代表了《花间》词的两种类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

幼时曾在下邽县侨居。

广明元年(880)在长安应进士试,适逢黄巢兵入京,身陷乱中。

其后长期流寓江南。

乾宁元年(894)进士及第。

昭宗天复元年(901),西川节度使王建辟为掌书记。

唐亡,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同平章事,二年后卒于成都。

其词《花间集》选录48首,今人夏承焘等辑佚,共得54首。

韦庄诗词意象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飞卿严妆也,端淡妆也。

”指出两家存在秾艳与疏淡之别。

韦庄的疏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较少运用词藻进行铺陈,意象密度较小。

如《浣溪沙》其五: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

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更漏”“明月”“栏干”“锦衾”“画堂”等词疏疏地分散在全篇中,没有温庭筠所用词藻那样秾丽。

景物意象组合自然。

这与温词词藻意象之纷至沓来,并经常省略其间的过渡交待相比,疏与密差别表现得非常明显。

二是结构单纯,一首写一事,无繁复重叠之感。

韦庄诗词意境如《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其一)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其二)诗词中多有一首之内既写别离,又写别后梦境,甚至颠倒时间过程,采取倒叙、插叙、多重迭合等方式,写得层层叠叠,扑朔迷离。

韦庄这两首《女冠子》将两事分开,一首写别离,一首写梦见,自然疏朗得多。

在层次上,两词都是先交待时间,接着描绘分别或见面时情景,再写事后的心情,顺时性地依次向前推进,单纯有序而无繁复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庭筠词与韦庄词比较摘要:温庭筠、韦庄同为“花间派”代表词人,其作品在内容及选材上皆具花间词“艳”的特点。

但二者的人生际遇和师承的不同决定了他们词的差异,温词华丽浓稠,绵密婉转,韦词清丽淡雅,疏朗劲直。

关键词:温庭筠韦庄词风格差异晚唐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词编成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这十八家词风大体一致,集成《花间集》后花间派词人因此得名。

花间词多为当时“应歌”而作,是供歌姬演唱的,所以在内容上与歌者身份及场合相适应,写歌舞宴游。

题材大多以写闺阁生活、女子情思为主,风格艳丽软媚,简练典推,婉约而含蓄。

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世人皆以“温韦”并称。

一、温韦词相似处同为花间派词人,温庭筠于传统诗境中开辟新的词境,至此词才独立为一种的新的体裁,被推尊为“花间鼻祖”。

韦庄则是花间词的主要代表,他在词中融入民间抒情特点,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词的艺术价值。

二者都对对后世词创作的发展壮大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者都是花间词人,其词都具花间词“艳”的特点,脂粉气极浓、镂金错采。

在词的题材上,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不外乎男女情思,离愁别绪或是纵情享乐,流连光景等。

温庭筠《菩萨蛮》写“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音信不归来,舍前双燕回”、“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与韦庄《应天长》“碧云天,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别来半岁音信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写男女别离、女子相思之苦。

韦庄在《菩萨蛮》其三里写“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天仙子》第二首中“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着墨繁丽,刻画出一个流连于秦楼楚馆,宴饮享乐的人物形象也与温庭筠宴游享乐题材相合。

二者的词有一些在结构、立意和遣词造句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如温庭筠《更漏子》其二“帘外晓莺残月”与韦庄《荷叶杯》其二“惆怅晓莺残月”,温庭筠第九首《菩萨蛮》里“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与韦庄《清平乐》第一首里“春愁南陌,故国音书隔。

细雨霏霏梨花白”所描绘的环境背景,遣词造句都及其相似。

甚至二者有在立意、意境、结构,人物刻画用词都非常相似词,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与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

背景都是楼中人思念爱人,然后引出回忆。

在写离别情景,然后转入现实的描写。

“琵琶金翠羽”与“画罗金翡翠”,“绿窗人似花”与“绿窗残梦迷”这两句在字词上也是极为相似。

而这一相似点主要在于韦庄对温庭筠词的借鉴沿袭,是韦庄有意摹仿,学习拓展温庭筠的结果。

他们的作品也多写妇女的衣着服饰、起居陈设,用词充满了装饰性和色彩感。

如温庭筠《菩萨蛮》其一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其二中“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如韦庄的《酒泉子·月落星沉》中“月落星沉,楼上美人春睡。

绿云倾,金枕腻,画屏深。

”《清平乐》其三中“云解有情花解语,窣地绣罗金缕。

妆成不整金钿,含羞待月秋千。

”等。

写喜欢描写女子的体态容貌,温词《归国谣》二里“粉心黄蕊花靥,眉黛山两点”,韦庄《荷叶杯》其一中“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等。

不论写人还是描物,这类词多用金玉字面,写深闺贵族女性,她们枕金佩玉,居于画楼玉堂,体态雍容且多“香腮”“黛眉”等局部的特写,表现出对女子形体美的激赏。

在韦庄《江城子》里“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所描绘的画面更是香艳软媚,也正是温庭筠惯用的,以描写柔美女子及富丽衣饰,来使整个环境染上温软绵柔的色调,营造一种金碧辉煌、暖香醉人的氛围。

这也正合花间词秾艳婉媚,香软绮靡的词体特征。

然温韦二人的词,纵有相似却大为不同。

二、温韦词相异处周济曾说:“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1,温词秾艳雕琢,韦词清秀自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道:“‘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2“画屏金鹧鸪”引自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此句描写的屏上鹧鸪虽然精致华美,却是静态的,缺少神采活力,就好比一首富丽精工,词藻华美的词,空有华丽外表而内在虚无,恰如温庭筠绵密秾艳,含蓄曲折,音律有致而造境深约的词风。

而“弦上黄莺语”则引自韦庄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此句描写的黄莺活泼灵动,既有生机又不乏意蕴,就如同韦庄的词清秀淡雅,疏朗生动,浅淡如画而通俗易懂。

王国维用温庭筠和韦庄自己的词来形容他们二者的词风差异,可谓相当精准传神。

下面我将从温韦二人作词的抒情手法、表现手法及语言风格等方面来具体分析温庭筠词和韦庄词的不同之处。

(一)、温庭筠词“无我”与韦庄词“有我”诗与词在意境上相似亦相异,王国维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1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C ].唐圭璋.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版,第1633页.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①诗里所写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之言长”则指其更耐人寻思、余味悠长。

温庭筠的词多作客观冷静的描写,这与“无我之境”颇有暗合之处,当然温词并非就真的没有思想情感的流露,只是没有直接的叙写罢了。

或许因为温词多是应歌之作,为了符合歌者身份和宴游娱乐的需要,词的内容无非闺情思怨,主人公也并非作者本人,而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女性形象。

她们足迹不出闺阁,整日为愁怨、相思和泪水所困扰。

如在其《菩萨蛮》第一首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写女子晨起,照镜,穿衣,整个过程没一句悲哀或欢喜的流露。

他只是以冷眼旁观的态度,着力刻画她们的容貌服饰,用秾丽藻汇标举诸多与之相关的香软艳丽的名物,是用直接的感官呈现,而不是作理性的说明。

叶嘉莹认为一首诗词优劣在于兴发感动的力量,而兴发感动的力量是需要靠直接叙写来传达的。

所以温庭筠这种纯客观的描写,再加上极具跳荡性的结构,往往使读者深感难以理解。

但也正是由于温词不直接叙写自我情怀,只透过弥漫在词中那种迷惘、哀怨、寂寞的情调,来传达其所要表现的情感诉说,才使欣赏者的想象和情感有了更为自由和广阔的空间,拥有更深长的审美体验。

而韦庄的词则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言语清新而意境悠长,使其词爆发出劲直激切的艺术张力。

他的词则颇像“有我之境”。

唐圭璋就曾指出:“端己词抒情为主,境系于情而写,故不着力于运词堆饰,而惟自将一丝一缕之深在内心,曲曲写出,其秀气空行处,自然沁人心脾,与飞卿已令人沉醉异已”②。

他有时以凄婉之语抒发凝重之情,词中常以“余晖”、“残月”、“落花”等衰残意象,以此寓意大唐衰败的命运,表现文人对国破家亡,盛世不在的凄怨之感。

也喜欢直接倾吐内心,揭示人物的情绪心态,把人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

所以常常用“惆怅”、“相思”、“伤心”、“恨”、“悲”、“愁”等直接表明情态的词。

如其《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最后两句“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浣溪沙》第三首中“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纱窗”,《荷叶杯》其二里“惆怅晓莺残月”等。

有时又用决绝之语抒发热烈之情,如《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首词大胆爽直地倾吐了青年女子对意中人倾心以待、至死方休的真挚情意。

词中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热情勇敢少女形象,女子主动去寻觅足风流的少年郎,并且决意“将身嫁与”至死方休。

不仅如此,在求得情郎以后,即使被“无情弃”,也依然死心塌地,无怨无悔。

而温词中难得一见的明快真率之作《南歌子》(手里金鹦鹉)也没有韦庄《思帝乡》酣恣爽朗。

韦庄词中女子因为少年的“风流”神韵而倾心,温庭筠词中的女子则是因为“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这类外在服饰而心动。

而“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里“偷眼”、“不如”表现出女子面对心上人时娇羞婉约的心态,不若韦庄笔下女子的大胆奔放。

这也体现了温庭筠内敛含蓄的抒情方式与韦词具有极大的感发力量,给人以极强的情感刺激的抒情方式的不同。

温庭筠“无我之境”与韦庄“有我之境”抒情方式的不同,使二者的词呈现出“含蓄”和“劲直”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二)、温庭筠词深密隐约与韦庄词疏淡显直①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②唐圭璋.词学论丛[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898页夏承焘评价温韦词:“温庭筠密而隐,韦庄疏而显”①。

温词绵密婉转,情思幽远,又造境深约,谓之“密而深”。

韦词疏朗率直,浅淡生动,又通俗易懂,谓之“疏而显”。

温庭筠常用的笔法是比兴,常用暗示、联想、反衬等手法,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显示出深密而隐约的词风。

他常用具象征性的词来写景状物,如《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词中用“杨柳”暗示离别,“驿桥”点明地点,“春雨时”是离别的时间。

而一个“又”字,说明离别已久,相思更深。

如今杨柳依依,春雨霏霏,仿佛就是当时驿外桥边折柳送别,依依惜别之景,却是又一年春绿。

回忆与现实的时空交错、前后映衬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而年年春相似,那个离去的人却不知在何处,渺渺春景下蕴含着思妇的凄寂。

最后两句“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中“枝”与“知”音同,作者即借用双关手法,这“花枝”也就寄托着如花般美好女子的深闺遥怨,暗示女子对“音信断”的爱人想念却无处诉说相思的苦闷之情。

又如《菩萨蛮》第四首中“水纹细起春池碧”,《更漏子》第五首“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飞”,都是客观写景,然而也都隐寓着女子幽约的情感波动。

非风吹柳动,乃是思起心动,而用“征雁”让我们联想到了离人,也便知这是女子对远行爱人的离恨思恋。

温庭筠用富有特征性、象征性的景物作为外感因素暗示、渲染出凄迷幽怨的情感氛围,以达到暗示人物心理活动的目的。

他还特别善于用对比的手法。

温庭筠的词中多描写华贵精致的衣饰,这些物象往往成双成对,“金鹦鹉”、“绣凤凰”、“鸳鸯枕”、“蝶双舞”等,这些华贵饰物下所隐含的却是女子凄凉的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

如《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梦长君不知。

”长夜漫漫,更漏声声,画屏上的“金鹧鸪”成双成对、无忧无愁,而女子却独守空房,夜不能寐,如此对比更加显示出此时她的寂寞惆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