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 伯德图串联校正设计

合集下载

实验五三阶系统串联校正

实验五三阶系统串联校正

阶系统串联校正.实验目的1.知道系统开环放大倍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2.根据要求,设计串联矫正环节.并适当地调整控制系统参数;3.通过对控制系统参数的调整,熟悉控制系统中校正装置的作用。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1 .模拟实验箱;2.虚拟仪器(低频示波器)3.计算机;4.MATLAB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设一单位反馈系统的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其中,k是开环放大倍数,Gc(s为串联校正环节。

当该系统出现近似等幅震荡现象时(既系统出现不稳定现象),试采用下列三种校正方案时, 分别以串联的形式加入系统,再测试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是否稳定并加以比较(要求D d %<25%)。

超前校正方案(摸拟电路图),要求用摸拟实验箱完成。

C 、T i s+1Gc(s)=:^^ , T I>T2T2S +121 2滞后校正方案(摸拟电路图)用 MAT L AB 仿真软件完成。

GcGA^^ , T2>T1C1R2I R3 II ~H ------ ---------- 1-<3-- ■+(摸拟电路图),用MATLAB 仿真软件完成。

G2(T 1S +1 i T 2s +1)Gc (s )= ----------------------- , T1>T2 , T3>T4(T 3s + 1f T 4s + 1)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 Gc(s)=1r(t)*R1A1ROc(t)----- a■R1i------ ig—1_____R0d —1 --R2 「(t)A1R4I R6 R5 r Jc(t)—•T 2S+1滞后一超前校正方案观测并记录该系统 K=5时的阶跃响应是否稳定,记录波形和有关数据;2Time offset: 02. 逐渐增大K 值,直到系统出现近似等幅震荡为止,记录 K=81.50.510Time offset: 0K=100.5 -1.50.54G 8 10Km 值;K=112Time offset; 0由图示可知:K=11时,出现等幅震荡。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

武汉工程大学实验报告专业电气自动化班号指导教师姓名同组者无
SIMULINK仿真模型:
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分析:由以上阶跃响应波形可知,校正后,系统的超调量减小,调节时间变短,稳定性
单位阶跃响应:
单位阶跃响应:
分析:由以上仿真结果知,校正后,系统由不稳定变为稳定,系统的阶跃响应波形由发散
单位阶跃响应:
单位阶跃响应:
由以上仿真结果知,校正后,系统由不稳定变为稳定,系统的阶跃响应波形由发要求:正文用小四宋体,1.5倍行距,图表题用五号宋体,图题位于图下方,表题位于表上方。

《串联校正的设计》PPT课件

《串联校正的设计》PPT课件

γ=43.4°
γ0=-13°
未校正系统和校正系统的闭环频率特性比较
-3dB
带宽减小 调整时间增大
ωb
ωb0
单位阶跃响应比较 未校正系统
校正系统
串联相位滞后装置的作用
1、提高系统低频响应的增益,减 少稳态误差。
2、使系统高频响应的增益衰减, 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改善暂态 性能。
设计串联相位滞后校正装置的步骤:
未校正系统bode图
校正系统bode图
增益裕度:0.44 相角裕度:-13.2°
增益裕度:15 相角裕度:61.9°
未校正系统和校正系统的bode图
ωc=16.18
ωc0=47
γ γ0
相角裕度增大
未校正系统和校正系统的闭环频率特性比较
-3dB
带宽减小
ωb ωb0
单位阶跃响应比较 未校正系统
校正系统
4 10 s 1 s 1
0.256 156 .25
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
G(s) Gc (s)Go (s)
s 1 s 1 4 10
250
s 1 s 1 s s 1 s 1
0.256 156.25 10 100
250 s 1
4
s s 1 s 1 s 1
0.256 156.25 100
(2,x)
(ω2,20lg(1/α))
0 -10lg(1/α) 1
(ω1,0)
ωc
2
ω1ωc0 ωm
ω2
-40dB/dec
ω
100
解:(1)根据误差等稳态指标的要求,确定系 统的开环增益K
Kv
lim
s0
sGo (s)

实验5 伯德图串联校正设计

实验5 伯德图串联校正设计

实验5 伯德图串联校正设计一 实验要求通过绘制系统校正前后的伯德图,明确幅值稳定裕量、相角稳定裕量的定义,观察相位超前、滞后环节对系统伯德图的影响,掌握用伯德图串联校正系统。

二 实验步骤1 串联超前校正(1)掌握计算出幅值稳定裕量、相角稳定裕量以及对应的频率的函数margin ()及其参数的使用方法。

(2)在Matlab 中输入下面例子的程序,观察并记录结果,分析校正结果。

例: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1.0()(0+=s s K s G 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100-=s K v ,相角稳定裕量055=γ,增益稳定裕量10≥g k dB ,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

Matlab 命令窗口输入:>> num=100;%确定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100>> den=[0.1 1 0];>> g0=tf(num,den);%求G 0(s)>> dpm=55+7.5;%满足相角稳定裕量>> [mag,phase,w]=bode(g0);>> Mag=20*log10(mag);%求L (ω),单位dB>> [Gm,Pm,Wcg,Wcp]=margin(g0);%求满足K v 时系统的相角稳定裕量Gm 和增益稳定裕量Pm>> phi=(dpm-Pm)*pi/180;%求最大相位超前角m ϕ,单位弧度>> alpha=(1+sin(phi))/(1-sin(phi));%求校正强度α>> Mn=-10*log10(alpha);%求αωlg 10)(21-=-m L >> Wcgn=spline(Mag,w,Mn);%求m ω>> T=1/Wcgn/sqrt(alpha);%求T>> Tz=alpha*T;Gc=tf([Tz,1],[T 1]);bode(Gc);hold on%求Gc(s)>> bode(g0);hold on%绘制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 bode(g0*Gc);grid on;margin(g0*Gc)>> Gc%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2 串联滞后校正(1)掌握系统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 )图绘制的函数bode()及其参数的使用方法。

伯德图校正法

伯德图校正法
, K 。
串联超前校正
超前校正装置的主要作用是改变 Bode 图中曲线的形状来产生足够大的超前相角,以 补偿原系统中的元件造成的过大的相角滞后。
一、Bode 图的几何设计方法
用这种方法设计超前校正装置的步骤为: 1.根据稳态指标要求确定未校正系统的型别和开环增益 K ,并绘制其 Bode 图; 2.根据动态指标要求确定超前校正装置的参数,分两种情形加以讨论: 第一种情形:给出了 ω c 的要求值
函数 bpts2s : 。 ②s=kw2s(kosi,wn) 根据阻尼比 kosi、无阻尼自振频率 wn,求解闭环主导极点 s,函数 kw2s()参 ③[kosi,wn]=s2kw(s) 根据闭环极点 s,求解阻尼比 kosi 和无阻尼自振频率 wn,函数 s2kw() 。 ④[pos,tr,ts,tp]=stepchar(g,delta) 求解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特征量,即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其中,g 为系统的闭 环传递函数,delta 为调整时间误差范围,pos 为超调量,tr 为上升时间,ts 为过渡过 程时间,tp 为峰值时间,函数 stepchar
虽然得到的校正装置的参数不同,但由校验结果可知系统的性能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 求,即 σ p = 16.6324% < 25% , t s = 0.6032 < 0.7 s ,系统校正前后的单位阶跃响应曲 线如图 所示。
二、根轨迹的解析设计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既可以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也可以设计滞后校正装置。设串联超前校正 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Gc ( s ) =
根轨迹法
根轨迹法是一种图解法, 它是当系统的某一参数 (通常为增益) 从零到无穷大变化时, 根据开环极点和开环零点的位置信息确定全部闭环极点位置的方法。在应用根轨迹法进行 设计时,实质上是通过采用校正装置改变系统的根轨迹,从而将一对闭环主导极点配置到 需要的位置上。 若在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极点, 可以使根轨迹向右移动, 从而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增加系统响应的调整时间。而在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零点,可以导致根轨迹向左移动,从 而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系统响应的调整时间。因此,掌握了在系统中增加极点和(或) 零点对根轨迹的影响,就能容易地确定校正装置的零、极点位置,从而将根轨迹改变成所 需要的形状。下面分别讨论基于根轨迹法的串联超前、滞后、滞后—超前校正以及反馈校 正的方法及其 MATLAB 实现。 设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线性系统串联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线性系统串联校正设计

实验五线性系统串联校正设计实验原理:(1)串联校正环节原理串联校正环节通过改变系统频率响应特性,进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或静态性能。

大致可以分为(相位)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三类。

超前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如下Tαs+1α(Ts+1),α>1超前校正环节有位于实轴负半轴的一个极点和一个零点,零点较极点距虚轴较近,因此具有高通特性,对正频率响应的相角为正,因此称为“超前”。

这一特性对系统的穿越频率影响较小的同时,将增加穿越频率处的相移,因此提高了系统的相位裕量,可以使系统动态性能改善。

滞后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如下Tαs+1Ts+1,α<1滞后校正环节的极点较零点距虚轴较近,因此有低通特性,附加相角为负。

通过附加低通特性,滞后环节可降低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进而提升系统的相位裕量。

在使系统动态响应变慢的同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2)基于Baud图的超前校正环节设计设计超前校正环节时,意图让系统获得最大的超前量,即超前网络的最大相位超前频率等于校正后网络的穿越频率,因此设计方法如下:①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

②计算校正前系统的相位裕度γ。

③确定需要的相位超前量:φm=γ∗−γ+(5°~12°) ,γ∗为期望的校正后相位裕度。

④计算衰减因子:α−1α+1= sin φm。

此时可计算校正后幅值穿越频率为ωm=−10lgα。

⑤时间常数T =ω√α。

(3)校正环节的电路实现构建待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20s(s+0.5)电路原理图如下:校正环节的电路原理图如下:可计算其中参数:分子时间常数=R1C1,分母时间常数=R2C2。

实验记录:1.电路搭建和调试在实验面包板上搭建前述电路,首先利用四个运算放大器构建原系统,将r(t)接入实验板AO+和AI0+,C(t)接入AI1+,运算放大器正输入全部接地,电源接入±15V,将OP1和OP2间独立引出方便修改。

基于另外两运算放大器搭建校正网络,将所有电容值选为1uF,所有电阻引出方便修改。

自动控制串联校正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串联校正实验报告

实验五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校正班级:姓名:学号:实验指导老师:成绩:实验目的:1、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设计校正器模型。

2、通过仿真实验,理解和验证所加校正装置的结构、特性和对系统性能的影响;3、通过模拟实验部分进一步理解和验证设计和仿真结果,进而掌握对系统的实时调试技术。

实验内容1、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0(s)=1/s(s+1)校正前系统的波特图:Gm =Inf Pm =12.7580 Weg =Inf Wep =4.4165由此可得,系统相角欲度r=12.758,穿越频率Wc=4.4165rad/s均低于指标要求校正前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由图可得,校正前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参数如下:最大超调量为70%,调整时间为Ts=5.78s.源程序代码如下:num = [20];den = [1 1 0];g = tf(num,den)Nyquist(g)bode(g)margin(g)[Gm,Pm,Weg,Wep] = Margin(g)gf = feedback(g,1)step(gf)2、经过理论计算得到校正器模型:Gc(s)=(0.38s+1)/(0.046s+1)校正后系统的波特图为Gm =Inf Pm =59.1872 Weg =Inf Wep =7.5393 校正后的系统相角欲度为r=59.1872,穿越角频率Wc=7.5393rad/s,符合性能指标要求。

校正前后系统的波特图比较:校正后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由图可得,校正后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参数如下:最大超调量为15%,调整时间Ts=0.744s。

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得到了提高。

源程序代码如下:num = [20]den = [1 1 0]g0 = tf(num,den)gc = tf([0.38 1],[0.046 1]);g = g0 * gc;Bode(g,g0)margin(g)[Gm,Pm,Weg,Wep] = margin(g)gf = feedback(g,1);figure;step(gf)3、模拟部分3.1 根据给定的实验模型搭接校正前的模拟电路图根据传递函数绘制系统模拟电路图,搭接后系统传递函数为G0(s)=19.6/s*(s+1)在试验台上搭接模拟电路完毕后,使用模拟示波器观测校正前系统的阶跃响应,其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模拟校正前网络的阶跃响应参数为:最大超调量为68.6%,调整时间为Ts=6.185s3.2 搭建校正后系统的模拟电路图,校正环节传递函数为:Gc(s)=(0.47s+1)/(1+0.039s)在试验台上搭接校正器的模拟电路后,并引入原系统,用模拟示波器观测校正后系统的阶跃响应,其响应曲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校正后系统阶跃响应参数如下:最大超调量为:9%,调整时间Ts=0.344s。

频率响应法(伯德图法)

频率响应法(伯德图法)
ωT
1.5 13db
15
9.计算T1,近似计算公式如下:
T1 = 1
ωT 1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1 10 -10lg(a)=-5.1313
10
0
101ຫໍສະໝຸດ 102串联相位超前校正步骤
5. 该频率ωm就是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ωc wc=wm; 6.然后用下式求出T
.
T=
1
ωm a
T=1/sqrt(alpha)/wc; %计算T alphaT= alpha*T; %计算αT 7.得到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 %为补偿超前校正造成的幅值衰减,原开环系统增益 要增加,使得K1*α=1. 8.绘制校正后的系统伯德图,验证所得系统的相位裕度 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如不满足重新计算。
因为要保证已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为上一步所 选的ωc值,就必须使滞后网络的衰减量20lgβ在 数值上等于未校正系统在新截止频率ωc上的对数 幅频值L’(ωc),该值在未校正系统的对数幅频曲线 上可以查出,于是,可以算出β值。见上页红圈
串联相位滞后串联相位滞后-超前校正步骤
1.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2.根据所确定的开环增益K,画出未校正系统 的波特图,计算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度γ [Gm,Pm, Wcg , Wcp]=margin(mag,phase,w); %计算校正前的相角裕度 Bode Diagram
0
-20
-40 -90 -135 -180 -225 -270 10
-1
10
0
10
1
Frequency (rad/sec)
串联相位滞后串联相位滞后-超前校正步骤
8.计算超前部分的零点转角频率ωT1≈0.7s-1,近似计算 公式如下: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实验五连续系统串联校正一、实验目的1. 加深理解串联校正装置对系统动态性能的校正作用。

2. 对给定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分析,并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设计的正确性。

二、实验仪器1.EL-AT-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内容和要求1.串联超前校正(1)系统模拟电路参考图如图5-1,图中开关S断开对应未校正情况,接通对应超前校正。

图5-1 超前校正电路图(2)计算并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结构图。

2.串联滞后校正(1)模拟电路参考图如图5-2,开关s断开对应未校正状态,接通对应滞后校正。

图5-2 滞后校正模拟电路图(2)计算并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结构图。

3.串联超前—滞后校正(1)模拟电路参考图如图5-3,双刀开关断开对应未校正状态,接通对应超前—滞后校正。

图5-3 超前—滞后校正模拟电路图(2)计算并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结构图。

四、实验步骤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2.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

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超前校正:3.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入。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4.开关s放在断开位置。

5.选中 [实验课题→连续系统串联校正→超前校正] 菜单项,鼠标单击将弹出参数设置窗口。

系统加入阶跃信号。

参数设置完成后鼠标单击确认测量系统阶跃响应,并记录超调量σp和调节时间ts。

6.开关s接通,重复步骤5,将两次所测的波形进行比较。

并将测量结果记入下表中:滞后校正:7.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入。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8.开关s放在断开位置。

9.选中 [实验课题→连续系统串联校正→滞后校正] 菜单项,鼠标单击将弹出参数设置窗口。

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课程设计

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课程设计

学号天津城建大学自动控制原理A课程设计说明书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起止日期:2013 年12 月30 日至2014 年1 月3 日学生姓名班级2013级电气12班成绩指导教师(签字)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2014年1 月3 日天津城建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2013 —2014 学年第 1 学期控制与机械工程 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 电气2013级12班 课程设计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A 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完成期限:自 2013 年12 月 30 日至 2014 年 1 月 3 日共 1 周 设计依据、要求及主要内容: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65()(2++=s s s Ks G要求校正后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11-≥s k v ,相角裕度 )543(±=γ,截止频率s rad c /)03.01.0(±=ω,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

基本要求:1、对原系统进行分析,绘制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2、绘制原系统的Bode 图,确定原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3、绘制原系统的Nyquist 曲线。

4、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

5、设计校正装置,绘制校正装置的Bode 图。

6、绘制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7、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8、绘制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 曲线。

9、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指导教师(签字): 系主任(签字): 批准日期:2013年12月8日目录目录 0一、绪论 0二、原系统分析 (1)2.1 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1)2.2 原系统的Bode图 (2)2.3 原系统的Nyquist曲线 (3)2.4 原系统的根轨迹 (4)三、校正装置设计 (5)3.1 校正方案的确定 (5)3.2 校正装置参数的确定 (5)3.3 校正装置的Bode图 (6)四、校正后系统的分析 (7)4.2 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 (8)4.3 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曲线 (9)4.4 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10)4.5校正后系统的Simulink仿真框图 (12)五、总结 (12)六、参考文献 (13)一、绪论在系统中,往往需要加入一些校正装置来增加系统的灵活性,使系统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

武汉工程大学实验报告专业 电气自动化 班号 指导教师 姓名 同组者 无实验名称 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日期 第 五 次实验 一、 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用MATLAB 语句绘制频域曲线。

2.掌握控制系统频域范围内的分析校正方法。

3.掌握用频率特性法进行串联校正设计的思路和步骤。

二、 实验内容1.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s s Ks G ,试设计一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20-=s K v ,相位裕量050=γ,增益裕量dB K g 10lg 20=。

解:取20=K ,求原系统的相角裕度。

num0=20; den0=[1,1,0]; w=0.1:1000;[gm1,pm1,wcg1,wcp1]=margin(num0,den0); [mag1,phase1]=bode(num0,den0,w);[gm1,pm1,wcg1,wcp1] margin(num0,den0) grid; ans =Inf 12.7580 Inf 4.4165 由结果可知,原系统相角裕度7580.12=r ,srad c /4165.4=ω,不满足指标要求,系统的Bode 图如图5-1所示。

考虑采用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以增加系统的相角裕度。

1010101010幅值(d b )--Go,-Gc,GoGcM a g n i t u d e (d B )1010101010P h a s e (d e g )Bode DiagramGm = Inf dB (at Inf rad/sec) , P m = 12.8 deg (at 4.42 rad/sec)Frequency (rad/sec)图5-1 原系统的Bode 图由),3,8.12,50(00000c m c Φ=Φ=+-=Φ令取为原系统的相角裕度εγγεγγ,mm ϕϕαsin 1sin 1-+=可知:e=3; r=50; r0=pm1;phic=(r-r0+e)*pi/180;alpha=(1+sin(phic))/(1-sin(phic)) 得:alpha = 4.6500[il,ii]=min(abs(mag1-1/sqrt(alpha)));wc=w( ii); T=1/(wc*sqrt(alpha)); num0=20; den0=[1,1,0]; numc=[alpha*T,1]; denc=[T,1];[num,den]=series(num0,den0,numc,denc); [gm,pm,wcg,wcp]=margin(num,den); printsys(numc,denc) disp('校正之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printsys(num,den) [mag2,phase2]=bode(numc,denc,w); [mag,phase]=bode(num,den,w); subplot(2,1,1);semilogx(w,20*log10(mag),w,20*log10(mag1),'--',w,20*log10(mag2),'-.'); grid; ylabel('幅值(db)'); title('--Go,-Gc,GoGc'); subplot(2,1,2); semilogx(w,phase,w,phase1,'--',w,phase2,'-',w,(w-180-w),':'); grid; ylabel('相位(0)'); xlabel('频率(rad/sec)');title(['校正前:幅值裕量=',num2str(20*log10(gm1)),'db','相位裕量=',num2str(pm1),'0';'校正后:幅值裕量=',num2str(20*log10(gm)),'db','相位裕量=',num2str(pm),'0'])1010101010-100-5050幅值(d b )--Go,-Gc,GoGc1010101010-200-150-100-50050相位(0)频率(rad/sec)图5-2 系统校正前后的传递函数及Bode 图 num/den = 0.35351 s + 1-------------- 0.076023 s + 1校正之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num/den = 7.0701 s + 20 -----------------------------0.076023 s^3 + 1.076 s^2 + s 系统的SIMULINK 仿真:校正前SIMULINK 仿真模型:单位阶跃响应波形:校正后SIMULINK仿真模型: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分析:由以上阶跃响应波形可知,校正后,系统的超调量减小,调节时间变短,稳定性增强。

自动控制原理--串联滞后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串联滞后校正
5、确定两个转折频率:
1 c G s 1 aTs
aT 10
1 Ts
a 1
➢适用对象: (1)原系统动态性能已满足要求,而稳态性能较差 (2)对系统快速性要求不高,而抗干扰性能要求较高
的系统;
➢缺点:降低了系统的快速性
2
3
4

25
2
1
校验
滞后校正分析:
利用滞后网络对系统进行校正对其性能有如下影响:
1、利用低通滤波器来改变幅值曲线低频段的值, 使幅值穿越频率减小,而在穿越频率附近保持相频 特性不变;
2、低通滤波器对低频信号具有较强的放大能力, 从而可以降低系统的稳态误差;
3、在穿越频率处系统-20dB/dec过0dB线,谐振 峰值变小,稳定性变好;
确定滞后校正 装置的参数
Lc 20lg a
a 0.2
L,
20
1
1
40
T
aT
100
0.1
1
10 25
1
1 c 2秒1 aT 10
2
T 2.5
3
4
Gc
s
1 1
0.5s 2.5s
1
校正前系统的bode图
L,
20
40
20
40
0.1 0.4
1 2
10
' c
25
100 1
40
2
0.005
( )
[20]
[20]
G0Gc
0.05 0.1
G0
[40] 0.5
12
[40]
[60]
[60]
0 0.01
0.1
1
Gc
900 1800

自动控制实验五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实验五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实验实验五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校正姓名: 学号: 班级:实验指导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 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 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 设计校正器模型。

2 通过仿真实验, 理解和验证所加校正装置的结构、特性和对系统性能的影响;3 通过模拟实验部分进一步理解和验证设计和仿真的结果, 进而掌握对系统的实时调试技术。

二、实验内容1 对未加校正装置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 根据性能要求进行校正器模型的理论设计2 Matlab仿真(1)观察校正前系统的时域、频域性能。

(2)观察校正后系统的时域、频域性能。

(3)对比1.2中结果分析校正器性能, 在保证校正效果的前提下并根据实验台实际参数进行校正器模型调整。

3 模拟实验。

(1)搭接校正前的系统模拟电路。

(2)搭接校正器模拟电路(3)验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三、实验数据或曲线1 MATLAB仿真部分选取实验题目三系统模型g0=tf([20],[1 1 0]);Bode(g0)gf=feedback(g0,1);step(gf)gc=tf([0.38 1],[0.05 1]);g=g0*gc;Bode(g0,g)gcf=feedback(g,1);step(gcf)校正前系统伯德图由图可知系统的性能不满足性能要求, 考虑采用串联超前校正。

阶跃响应曲线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校正器模型(0.4s+1)/(0.05s+1),由图知系统的性能均满足性能要求, 校正器模型合理。

校正后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从校正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上显示的参数可见, 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改善。

2 模拟部分校正前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校正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四、实验结论控制系统设计的思路之一就是在原系统特性的基础上, 对原特性加以校正, 使之达到要求的性能指标。

常用的串联校正装置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超前滞后校正装置。

Bode 图法控制系统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解读

Bode 图法控制系统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解读

重庆交通大学《自动控制》课程设计课题:三、Bode 图法控制系统设计---串联滞后校正作者: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2013.06.28摘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

自动控制理论自至今已经过了三代的发展。

现代控制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农业、交通、航空及航天等众多产业部门。

自动控制理论从线性近似到非线性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借助微分几何的固有非线性框架来研究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已成为目前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控制技术需求推动下,控制理论本身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为了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任务首先要将被控制对象和控制装置按照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自动控制系统。

本次课程设计是利用滞后-超前校正网络来校正系统以改善系统性能,首先应该根据原有系统和初始条件要求来确定校正系统,然后利用MATLAB分析校正后的系统是否达到要求以及其性能。

关键字:自动控制 MATLAB 滞后-超前校正系统分析目录前言 (2)一、设计任务 (5)1、设计要求 (5)2、设计方案分析 (5)3、控制器的MATLAB程序实现 (6)二、控制系统的模拟化设计 (7)1、模拟控制器的离散化 (7)A、冲激不变法 (7)B、加零阶保持器的Z变换法 (8)C、差分变换法 (8)D、双线性变换法 (8)E、频率预畸变双线性变换法 (9)2、控制器的MATLAB离散程序 (9)3、控制器的计算机实现 (9)A、直接程序设计法 (9)B、串行程序法 (10)C、并行程序法 (11)D、控制器的计算机实现流程图 (11)三、控制系统的MATLAB实现 (12)1、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12)2、控制系统的simulink仿真 (13)四、小结 (14)五、参考文献 (15)一、设计任务Bode 图法控制系统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设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1、设计要求(1)开环增益Kv=20(2)频率裕量γ=70°(3)对此控制器进行离散化,并用计算机程序实现(划出流程图)(4)用Matlab 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系统的阶跃响应2、设计方案分析系统要求使用Bode 图法对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同时要求采用串联滞后校正。

课程设计 基于BODE图设计方法的系统串联滞后校正

课程设计  基于BODE图设计方法的系统串联滞后校正

中北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题目:基于BODE图设计方法的系统串联滞后校正指导教师:职称:年月日目录一、设计目的 (1)二、设计要求 (1)三、设计任务 (1)四、设计原理概述 (1)五、设计方法与步骤 (2)5.1系统稳态性能指标计算 (2)5.2作原系统校正Bode图与阶跃响应曲线 (3)5.3系统动态性能指标计算 (5)5.4求滞后校正器的传递函数 (7)5.5校验系统校正后频域性能是否满足题目要求 (8)5.6计算系统校正后阶跃响应曲线及其性能指标 (10)设计总结 (13)参考文献 (14)一、 设计目的1、 了解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

2、 掌握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以及动态特性分析的方法3、 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4、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设计要求1、 能用MATLAB 解复杂的自动控制理论题目。

2、 能用MATLAB 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3、能灵活应用MATLAB 的CONTROL SYSTEM 工具和SIMULINK 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三、 设计任务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0)(11.0(5.0)(0++=s s s s G试用Bode 图设计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滞后校正设计,使之满足: 在单位斜坡信号t t r =)( mm/s 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mme ss 33.0≤;系统动态性能指标:①系统超调量%38%≤σ,②调节时间st s 5.5≤,③带宽频率s rad b /0.4≥ω;对校正补偿器进行同相输入有源网络实现的参数计算。

四、设计原理概述校正方式的选择: 按照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链接方式,控制系统校正方式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4种。

串联校正是最常用。

这种方式经济,且设计简单,易于实现,实际应用中多采用这种校正方式。

串联校正方式是校正器与受控对象进行串联连接的。

自控实验报告-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自控实验报告-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实验二连续系统串联校正一、实验目的观察串联超前、滞后、滞后超前校正对改善系统性能的作用;学习串联校正的基本设计方法;观测超前、滞后、滞后超前三种校正方式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1) 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100(0.11)(0.011)o G s s s s =++模拟线路图如图1所示,图1 不加校正时的模拟电路图原系统的截止频率满足210010.1c ω=,解得31.62/c rad s ω=,其bode 图如图2图2 不加校正时的系统bode 图(2) 要求原系统经过超前校正后满足100v K =,40c rad ω≥,35%σ≤。

因为原系统已经能够满足速度误差系数100v K =,设超前校正的传递函数11lead Ts G Ts α+=+。

要求截止角频率40c rad ω≥,不妨取45/c rad s ω=,原系统在c ω处产生的相角arg(j )191.70c ω=- ,为了使系统有至少30°的相角裕量。

取arg((j )(j ))50lead c o c G G ωω= 又(j )(j )1lead c o c G G ωω=解得0.033,0.0027T T α==即0.03310.00271lead s G s +=+。

本次实验采用的超前系统传递函数为:0.041()0.0041c s G s s +=+图3超前校正部分自身的bode图其模拟线路图如图4所示:图4超前校正的电路图经过校正后的电路bode 图为:图5加入超前校正后电路的bode 图(3) 原系统经过滞后校正后100v K =,5c rad ω≥,40%σ≤。

设滞后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11lag Ts G Ts β+=+取截至角频率7/c rad s ω= 则有()()1lag c o c G j G j ωω= 不妨取10.2 1.4/c rad s Tω== 可以解得:=12.01T β即系统的滞后校正的传递函数可以取0.714112.011lag s G s +=+本次实验给出的滞后装置的传递函数为:0.51()8.51c s G s s +=+滞后部分的伯德图图6滞后校正部分自身的bode 图其模拟线路图如图7所示:图7加滞后校正的电路图电路的bode 图如图所示:图8加入滞后校正后的电路bode 图(4)原系统经过滞后超前校正后100v K =,20c rad ω≥,10%σ≤。

实验五----校正实验---西电

实验五----校正实验---西电

实验五 校正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超前校正的原理。

2.了解和掌握利用闭环和开环的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完成超前校正网络的参数的计算。

3.掌握在被控系统中如何串入超前校正网络,构建一个性能满足指标要求的新系统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超前校正的原理是利用超前校正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使中频段斜率由-40dB/dec 变为-20 dB /dec 并占据较大的频率范围,从而使系统相角裕度增大,动态过程超调量下降;并使系统开环截止频率增大,从而使闭环系统带宽也增大,响应速度也加快。

超前校正网络的电路图及伯德图见图5-1。

图5-1 超前校正网络的电路图及伯德图超前校正网络传递函数为: TS1aTS1a1)S (G C ++⨯= (5-1)网络的参数为: 554R R R a +=, C R R R R T 5454+= (5-2)在设计超前校正网络时,应使网络的最大超前相位角m ϕ尽可能出现在校正后的系统的幅值穿越频率ωc ′处,即ωm =ωc ′。

网络的最大超前相位角为:1a 1-a arcsinm +=ϕ 或为: mm sin 1sin 1a ϕϕ-+= (5-3)m ϕ处的对数幅频值为:10lga )(L m C =ϕ (5-4)网络的最大超前角频率为: aT 1m =ω (5-5)从式(5-1)可知,接入超前校正网络后被校正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a 倍,因此为了保持与系统未校正前的开环增益相一致,接入超前校正网络后,必须另行提高系统的开环增益a 倍来补偿。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观测被控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ωL 和相频特性)(ωϕ,对数幅频特性的截止频率ωc ,相位裕度γ,按“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度γ′”要求,设计校正参数,构建校正后系统。

2.观测校正前、后的时域特性曲线,並测量校正前、后系统的超调量Mp 、峰值时间t P 、上升时间tr 、调整时间ts 。

3.观测校正前、后的频域特性曲线,並测量校正前、后系统的相位裕度γ′、截止频率ωc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5 伯德图串联校正设计
一 实验要求
通过绘制系统校正前后的伯德图,明确幅值稳定裕量、相角稳定裕量的定义,观察相位超前、滞后环节对系统伯德图的影响,掌握用伯德图串联校正系统。

二 实验步骤
1 串联超前校正
(1)掌握计算出幅值稳定裕量、相角稳定裕量以及对应的频率的函数margin ()及其参数的使用方法。

(2)在Matlab 中输入下面例子的程序,观察并记录结果,分析校正结果。

例: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1.0()(0+=s s K s G 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100-=s K v ,相角稳定裕量055=γ,增益稳定裕量
10≥g k dB ,试确定串联校正装置。

Matlab 命令窗口输入:
>> num=100;%确定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100
>> den=[0.1 1 0];
>> g0=tf(num,den);%求G 0(s)
>> dpm=55+7.5;%满足相角稳定裕量
>> [mag,phase,w]=bode(g0);
>> Mag=20*log10(mag);%求L (ω),单位dB
>> [Gm,Pm,Wcg,Wcp]=margin(g0);%求满足K v 时系统的相角稳定裕量Gm 和增益稳定裕量Pm
>> phi=(dpm-Pm)*pi/180;%求最大相位超前角m ϕ,单位弧度
>> alpha=(1+sin(phi))/(1-sin(phi));%求校正强度α
>> Mn=-10*log10(alpha);%求αωlg 10)(2
1-=-m L >> Wcgn=spline(Mag,w,Mn);%求m ω
>> T=1/Wcgn/sqrt(alpha);%求T
>> Tz=alpha*T;Gc=tf([Tz,1],[T 1]);bode(Gc);hold on%求Gc(s)
>> bode(g0);hold on%绘制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
>> bode(g0*Gc);grid on;margin(g0*Gc)
>> Gc%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2 串联滞后校正
(1)掌握系统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 )图绘制的函数bode()及其参数的使用方法。

(可通过help 方法)
(2)在Matlab 中输入下面例子的程序,观察并记录结果,分析校正结果。

例: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04.0()(0+=s s K s G 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列指标:100≥K ,045≥γ。

Matlab 命令窗口输入:
>> num=100;
>> den=[0.04 1 0];
>> g0=tf(num,den);
>> [mag,phase,w]=bode(g0);
>> magdb=20*log10(mag);% 求L (ω),单位dB
>> wcg=21;%初选截止频率ωc
>> gr=spline(w,magdb,wcg); %计算L (ωc)
>> beta=10^(gr/20);%计算β
>> T=10/wcg;gc=tf([T 1],[beta*T,1]);
>> F0=feedback(g0,1);
>> F=feedback(g0*gc,1);
>> figure(1);
>> margin(g0);grid on;
>> figure(2);
>> bode(g0,g0*gc);hold on;margin(g0*gc);grid on;
>> figure(3);
>> step(F0,F);
>> gc
三 思考题
(1)编程实现课本上第六章例6-1和例6-2,要求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校正后的相角稳定裕量和增益稳定裕量,并绘制系统校正前和校正后的Bode 图,分析校正结果。

1. 程序如下:
num=100;%确定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100
den=[0.001 0.11 1 0];
g0=tf(num,den);%求G0(s)
[mag,phase,w]=bode(g0);
Mag=20*log10(mag);%求L(ω),单位dB
wcg=50;
pag=spline(w,phase,wcg);
dpm=30-180-pag+5;
phi=dpm*pi/180;
alpha=(1+sin(phi))/(1-sin(phi));%求校正强度
T=1/sqrt(alpha)/wcg;%求T
Tz=alpha*T;Gc=tf([Tz,1],[T 1]);
bode(g0*Gc);grid on;hold on
margin(g0*Gc)
Gc%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Transfer function:
0.05533 s + 1
--------------
0.007229s+1
-150-100-50050
100
M a g n i t u d e (d B )
10-1100101102103104
P h a s e (d e g )Bode Diagram
Gm = 11.3 dB (at 109 rad/sec) , P m = 35.7 deg (at 48.9 rad/sec)
Frequency (rad/sec)
2.程序如下:
num=5;
den=[0.5 1.5 1 0];
g0=tf(num,den);
[mag,phase,w]=bode(g0);
magdb=20*log10(mag);% 求L(ω),单位dB
wcg=0.5;%初选截止频率ωc
gr=spline(w,magdb,wcg); %计算L(ωc)
beta=10^(gr/20);%计算β
T=5/wcg;gc=tf([T 1],[beta*T,1]);
bode(g0,g0*gc);hold on;margin(g0*gc);grid on;
gc
Transfer function:
20 s + 1
-----------
173.5 s + 1
-150-100-50050100
150
M a g n i t u d e (d B )
10-410-310-210-1100101102
P h a s e (d e g )Bode Diagram
Gm = 13.7 dB (at 1.37 rad/sec) , P m = 44.2 deg (at 0.502 rad/sec)
Frequency (rad/sec)
四 实验报告要求
(1)写出实验步骤中的程序、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Bode 图,并按要求分析系统。

(2)写出思考题中的程序、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Bode 图,并按要求分析系统。

注:思考题的程序不能通过简单修改实验步骤中给出的例子的参数得到,一定要按校正原理和步骤重新编写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