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交流

合集下载

中日跨文化交际读后感

中日跨文化交际读后感

中日跨文化交际读后感一、日本与中国的文字交流历史渊源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

据文献记载,从汉朝时候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但回顾历史,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化的借鉴对象开始由东方转向西方。

中国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

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及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无不深深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

对日本人而言,汉字也属于外来语,但由于汉字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日本人民就把汉字看成是日语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母体,在传入日本境内后,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整理与发展,创造出了现如今的日本文化。

在古时候,日本列岛与大陆之间隔山隔海,各方面交流十分有限,社会的进步也十分缓慢。

到了西汉初期,通过朝鲜半岛渡海进入日本的中国人,带去了汉字。

日本人把汉字的字音、字体、字训、用字法、表记法及词义与假名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的语言文字。

通过吸收中国的语言文化,日语大大地丰富起来,日本也从此步入了文明社会。

二、日本与中国的思想交流孔子,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于公元4世纪传入日本后,对日本人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日本的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儒家劝善惩恶思想的作品。

到江户时代,孔子作为“先圣”而被幕府尊崇,幕府将军吉纲所建的汤岛圣堂,实为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堂。

吉纲倾倒于儒学,建成孔庙“大成殿”,并亲自在此讲解《论语》。

现在,汤岛圣堂作为历史古迹依然坐落在东京都的御茶水。

圣堂里有座孔子像,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

堂内学术机构斯文会,自明治至今,一直以圣堂为根据地继承和传播儒教文化,除教授汉语以外,还集中了日本当代汉学界的权威来此讲课。

可以说汤岛圣堂堪称当代日本的中国文化传播基地。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日本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古代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及影响

古代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及影响

古代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及影响
历史上,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在公元57年,中国汉朝派遣了一支外交使团,到访许多国家包括日本,并展示了许多汉朝文化的特色。

从那时起,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开始了,持续至今。

在文化交流的初期阶段,日本社会主要受到了汉朝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影响。

在不久之后,中国的佛教信仰逐渐传入日本。

到了6世纪,佛教传到了日本,并迅速融入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宗教生活中。

佛教的传入,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也对社会文化和美学有了重大影响。

日本的法律、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领域中,大多数最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都源自中国。

例如,唐朝时期,中国的唐诗、唐纹壁画以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特别流行。

中国的创新思维、礼仪、哲学、绘画等也在日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最初的几个世纪中,许多日本皇室和高级官员都向中国派遣使节,以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技术知识。

日本这种文化“借鉴”和“吸纳”中国文化,一直持续到了现代。

例如,日本艺术家借鉴中国水墨画和丹青技巧,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日本绘画流派——日本画。

与此同时,日本的传统建筑和花园艺术中,也大量地吸收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元素。

在现代,除了文化方面的交流,中日两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上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中国的高科技领域、家电制造和环保技术等,都给日本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总之,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贯穿了漫长而富有意义的历史。

虽然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起伏,但它始终是友好的、有益的,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日文化交融的例子

中日文化交融的例子

中日文化交融的例子中日文化交融的例子是非常多的。

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远在唐朝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渐渐地传入日本,如佛教、汉字、书法、绘画等。

在此基础上,两国的文化逐渐融合发展,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

以下是一些中日文化交融的例子。

1.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是一种结合美术和工业设计的艺术形式,用于各种印刷品、广告宣传品、商标、标识等等。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长久的传统美术文化,在平面设计方面也有相当的水平。

中国传统的美术风格常常采用笔墨、水墨、山水、中国画等等元素,而日本的美术传统则更注重整体感与色彩运用。

在现代中日文化交流中,两国的平面设计风格开始逐渐融合,相互借鉴。

日本的平面设计在根基上有着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影响,同时又加入了现代的手法和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反过来,中国的平面设计师也借鉴了日本平面设计中的一些优秀元素,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

两国的平面设计师之间也经常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对方的经验。

2. 御菓子御菓子是一种日本传统的甜品,一般由米粉、地瓜粉、红豆等自然食材制成。

自古以来,御菓子便已存在并融入了日本文化。

不论是宫廷、武士、还是一般的庶民,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享用御菓子。

然而,御菓子还存在着和中国的文化交融。

据史书记载,日本初期还奉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因此在那时期的御菓子中也同样流入了一定量的中国文化元素,如传承自唐朝的“万寿菓子”,这都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里的一部分。

3.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以康熙帝的名义编纂的。

这部巨著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共计3600卷。

这样的大型百科全书在中国历史上属于独类。

然而,在日本也存在着一本差不多规模的百科全书,称为“大日本史料”。

这本书包括了日本古代的历史、人物、文学、艺术等等方面的知识。

虽然两本百科全书所涵盖的内容范围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同样的特点:即是把所能获取的知识集结到一起,形成了自己国家的知识体系。

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以《和汉朗咏集》为例

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以《和汉朗咏集》为例

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以《和汉朗咏集》为例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汉朗咏集》作为明治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既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也展示了二者的相互交融和文化创新的特点。

《和汉朗咏集》是松下村塾创办者福沃克斯·皮特·鲁道夫以及其嫡子忠臣所编写的一部诗集。

这部诗集规模庞大,收录了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歌、韵文和典籍等多种文体。

有许多诗篇是直接引自中国古代文人名篇,也有一些是从当代日本作家的作品中选取的。

这些诗篇以译介、模仿和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幅中日文化相互渗透的图景。

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学造成的最直接、深刻的影响在于诗歌创作的推动。

传统的中国诗歌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对于后来的日本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诗歌被视作文人修身养性、表达情感和才华的主要工具,也是文人交往和社交的重要媒介。

《和汉朗咏集》中的众多诗篇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美学理念。

通过这些作品的传播,中国的文学思想、审美观念和诗歌技巧逐渐渗透到了日本的文学创作中。

同时,《和汉朗咏集》中的诗篇也展示了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吸纳和创新。

这部诗集并非简单地抄录中国古代名篇,而是将中国文学与日本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相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创作。

通过对诗歌的模仿和创作,日本作家对中国文学进行了本土化的加工和转化,产生了全新的作品。

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复制和翻译,而是从中国文化中提取精华,融入日本文学的特色,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

《和汉朗咏集》的出版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接触中国古代文学的机会,也为日本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素材和启示。

通过学习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日本作家可以开阔眼界,拓宽创作思路。

同时,通过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借鉴,日本文学追求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和创作技巧,不断进行创新和进步。

当然,中国文化东渐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和汉朗咏集》。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引言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作为东亚地区两个主要的文学传统,它们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联系。

两种文学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和发展,各自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关系,从文化交流、文学创作、主题和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文化交流中国和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的唐朝。

当时,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日本的古代文学中,很多作品都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启发和影响,尤其是在诗歌和散文方面。

例如,日本的万叶集中的很多诗歌都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情感。

在后来的时期,随着日本进一步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学思想也深入到日本。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日本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并影响了日本的文化和文学。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学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加强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文学创作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创作风格和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注重思想表达和人物塑造。

中国文学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相比之下,日本文学更注重细腻的描写和自然景色的表达,以及对日本民族性格和传统价值的反映。

两种文学在创作风格上存在差异,但又有相互借鉴和影响的现象。

中国文学在创作方面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而日本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如《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等,则更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地流传广泛,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题和风格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主题和风格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文学的主题常涉及历史、爱情、家族等,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中国文学的风格多样且丰富,既有悲剧和伤感的作品,也有喜剧和幽默的作品。

中国文学常以典故和寓言的形式进行表达,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

相比之下,日本文学的主题多涉及自然界、生活哲理、个人情感等。

汉唐文化交流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研究

汉唐文化交流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研究

汉唐文化交流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研究汉唐时期,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剖析汉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重要影响。

首先,从文字方面来看,中国的汉字是日本最早借用的外来文字系统。

汉字对于日本的文字系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6世纪,日本的天皇令高僧留学中国,学习汉字和佛教文化。

随后,他们将汉字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文字的发展。

汉字成为日本的官方文字,并形成日本独有的汉字书写系统——和文。

与此同时,汉字的传入,也带来了中国文学的丰富精髓,如《史记》、《论语》等,对于日本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宗教信仰也是汉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的重要方面。

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佛像、寺庙、禅宗等都被日本人所接受和发扬。

而中国的儒教也对日本的道德伦理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日本人独特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汉唐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日本形成了以儒教和佛教为主体的综合宗教体系,这对于日本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汉唐文化还对日本建筑、服饰、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建筑方面,汉唐建筑的特色被日本人所吸收并融入到日本的建筑风格中,如寺庙、宫殿等。

这些建筑的特点,如屋顶的翘角、庭院的布置等,都源于中国汉唐时期的建筑技术和理念。

在服饰方面,汉唐时期的中国服饰如长袍、袍褂等也对日本服饰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为日本的服装文化带来了新的元素。

而在艺术方面,汉唐文化的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同样深受日本人喜爱。

日本的绘画艺术大力吸收了中国绘画的技巧和风格,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画系。

汉唐文化交流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全面的。

这不仅体现在文字、宗教、建筑、服饰、艺术等方面,也包括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

思想观念的交流使日本人掌握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丰富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考能力。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早期的中国文化影响非常显著,例如汉字被日本列岛的居民所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国文学作品也是日本文学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进行浅析。

汉字对日语语言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日语中,汉字被称为“Kanji”,它是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日本词汇都是直接从中国汉语中借用过来的,比如“学校”、“医院”、“电话”等等。

在日本的书写系统中,汉字与平假名和片假名结合使用,构成了独特的文字体系。

汉字的影响还体现在日本的书法艺术中,日本的书法一直受到中国书法传统的影响,而且中国的书法理论也对日本的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书法通常都用中国书法术语来描述。

中国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奈良时代,中国的诗歌、音乐与绘画就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万叶集”中,不难找到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子,其中许多诗歌受到了中国诗歌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也被日本文学界所重视,比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都被翻译成日语,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的思想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在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日本的文学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这主要体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对孝道、礼仪和忠诚等传统价值观的强调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文学逐渐摆脱了对中国文学的依赖,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学经历了一次现代化的变革,许多文学家开始关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日本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不过,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依然存在,并且在某些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在日语语言文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汉字、中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思想都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学正是在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种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对丰富了日本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深入人心。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评介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一、古代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早在汉朝时期,日本就开始向中国学习文化,汉字、儒家思想等都被传入日本。

而在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大量的文化人士、僧侣和使节来往于两国之间。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涉及到诗词、绘画、建筑等方面。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奠定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基础。

二、宗教文化交流宗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最早传入日本的宗教之一,通过僧侣和传教士的努力,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的禅宗、净土宗等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此外,道教和儒家思想也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两国的宗教文化交流丰富多样,为两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迪。

三、文学艺术交流中日文学艺术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古代的《万叶集》到现代的小说、戏剧,中国文学作品一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时,日本文学也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日本的俳句、狂言等在中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中日两国的文学艺术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两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寄托。

四、传统节日交流传统节日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例如,春节在中国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日本的“日本新年”也有着类似的庆祝活动。

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在庆祝形式和习俗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

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融合和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亲近感。

五、现代文化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日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中日两国的电影、音乐、动漫等现代文化产品在两国之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

中国和日本在文学领域的差异是什么?

中国和日本在文学领域的差异是什么?

中国和日本在文学领域的差异是什么?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文学风格和传统有所不同。

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文化的代表,在文学领域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一、文学史背景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古国之一,其文学历史悠久,深厚,其文学核心思想汇聚着中国的哲学、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任何一个经历过中国古代文学的人都能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髓。

同时,中国文学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各地文学作品都有自己不同的地方特色。

而日本文学则是在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同时,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

日本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且也曾有过一段自我封闭的历史。

因此,日本文学在自己的文学发展中也拥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二、文学表现形式在文学的表现形式上,中国和日本的区别较为明显。

中国古典文学强调朴素、自然的行文、注重形象的生动和音节的韵味,典型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等。

而日本文学则强调意境、散文体和对形象的压缩,通过简洁、意味深长的笔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典型代表作品有夏目漱石的《草枕》、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等。

三、文学主题中国文学强调背景、社会与历史,而日本文学则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

中国文学作品讲究涵养、气势恢宏,对人性和世界观的思考较为深刻。

而日本文学较为关注个人的感受和情感世界,对人性的刻画则比较繁琐,更注重层次美。

四、文学创作手法中国文学创作注重对人物、事件、环境的描述,注重对情节的横向拓展和社会背景的深入阐述。

而日本文学则注重笔墨的妙语,注重对事件的纵向推演和人物的内心描写。

两者在文学创作的手法上有明显的差异。

五、文化影响中国文学在外交方面的亲和力和文化吸引力上较为强大,吸引了大量外国人的研究和学习。

中国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学为其带来了长久的影响力。

而日本文学则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较大的文化关注,在欧美等地也有其广泛的研究和传播。

结语中国和日本在文学领域上的差异源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发展历程。

中日文化交流的故事

中日文化交流的故事

中日文化交流的故事在许多世纪以来,中日之间一直存在着丰富的文化交流。

这些交流不仅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促进了亚洲地区的文化繁荣。

其中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要数19世纪末的日本著名文化人物森鷗外与中国文学家鲁迅之间的交流。

鲁迅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其是对日本文学的欣赏与研究。

他翻译了许多日本文学作品,包括森鷗外的《舞姬》和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等。

通过这些翻译工作,鲁迅向中国读者介绍了日本文学的精髓,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而森鷗外也对中国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的古籍文化,并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学和艺术的评论。

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以及《从中国来的朋友》等作品,强调了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亲近感。

他还在日本兴办了一所中国文化研究学校,致力于推广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

这两位文化巨擘之间的交流不仅促进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发展,也为后来的两国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的努力还启发了许多后来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学者的互访、艺术家的交流和学生的交换项目等。

中日文化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还涉及到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各个方面。

中国的京剧和茶道,日本的歌舞伎和花道,都是这种交流的体现。

这种交流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了不同文化的新鲜感,也促进了亚洲地区整体文化的繁荣。

总的来说,中日文化交流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潜力的故事。

通过这种交流,两国人民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和友谊,同时也推动了整个亚洲地区的文化发展。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事情,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应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引言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亚洲文学传统之一。

这两个传统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和交流。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彼此的相互影响,文化交流和描绘主题和文学风格。

彼此的相互影响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许多经典作品被翻译成日本,并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诗经》、《离骚》等中国古代名著被广泛阅读和传诵,对日本文学的抒情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的散文、哲学思想和传统戏剧也对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中国的散文作品《孔子家语》、《庄子》和《列子》等被引入日本,并对日本的散文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家通过汲取中国文学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例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中国文学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

文化交流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文化交流始于古代,通过贸易、外交和文化交往日本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体现在诗歌、音乐、绘画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中。

在唐宋时期,中国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

日本的文化人士经常到中国求学,学习中国的文化知识,并将之带回日本。

在这段时间里,许多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日文,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日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

作家和学者们常常互相翻译和推荐彼此的著作,使得两国文学更加亲近和相互了解。

文学主题和风格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在主题和风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文学经常涉及的主题包括家族、国家、爱情和人生哲理等。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并通过古典诗歌和散文来表达。

相比之下,日本文学更加注重个人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日本文学作品通常关注于细节和感情的描写,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和内在的体验。

明代中日文学交流的途径与影响

明代中日文学交流的途径与影响

诗集 《 风藻》《 云集》《 华秀丽集》 怀 、凌 、文
等都 深 受 中 国 六 朝 到 唐 初 骈 俪 文 体 的影
响。
明朝 由 于 实行 了海 禁 政 策 , 以 当 时 所 与 日本 的 联 系 主 要 还 是 通 过 官方 渠 道 . 主 要是 E本 按 照 明朝 政 府 的规 定 。 期 派遣 t 定 以朝 贡使 节 名义 押 运 的勘 合 贸易 船 队来 到 中 国 , 明王 朝进 行 勘合 贸易 。 与 贸易 大 致分 为前 后 两期 ,前 期 从 10 4 4年 ~ 4 9年 , 11 日
至 , 元世 , 终 未相 通 也 。 后 来 , ” 由于 倭 患 严
字 。 以此 为 荣 。 虽 然 这 表 现 了 当 时 中 国 并 文学 水 平 高 于 日本 , 日本 文人 对 中 国 文 化 的仰 慕 之 情 : 一 方 面 对 于 两 国文 学 家 相 另 互 学 习也 起 到 了很 好 的 促 进 作 用 。 而 也 从 对 日本 文 学 的 发展 起 到 了促 进作 用 。 二 第 类 是 日本 使 团成 员 与 明 朝 的 文 人 、 吏 相 官 互 之 间 的 赠诗 唱和 。 三 类 是 日本 使 团成 第 员 请 求 明 朝 赠 送 书 籍 ,或 者 自己 购 买 书 籍 , 有 的接 受 他 人 赠 送 的书 籍 。 当时 他 还 们 主 要 是 索 要 或 购 买 宋 元 时 期 和 明 初 的 书 籍 。从 内 容 上来 看 , 要 是 以诗 文 集 为 主 主 ,当然 对 于 明代 当 时所 产 生 的小 说 、 诗
索 , 过 六 个 小 故 事 , 平实 细腻 的语 言 , 通 以 向读 者 呈 现 了一 幅 完 整 的人 生 画 卷 。 总之 , 品 经 济 的 发 展 , 市 的 繁 荣 , 商 都 市 民 阶 层 的 壮 大 , 商 思 想 的 抬 头 。 我 重 使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包含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这是因为日本自古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本文将从语言、文学两个角度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1、汉字汉字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自古就将汉字作为自己的文字使用,而中国也一直是日本汉字文化的源头。

在日语中,很多汉字都是与中国同音同义的,如“人”、“山”、“月”等等。

此外,日语中仍保留着很多汉字的读音、用法等中国文化元素。

2、典故日语中很多典故均来源于中国,如“孔雀东南飞”、“三顾茅庐”等等。

日本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引用或借鉴中国古籍,如诗集《万葉集》中的“风姿花伝”即为《诗经》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

3、习惯语日语中有很多习惯语也源自于中国文化,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十人十色”等等都是由中国文化启迪而来的。

1、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许多文学作品也深受佛教文化影响,如《源氏物语》、《无量寿经》等。

同时,日本的很多诗歌也是因为佛教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2、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的独特体裁,其中蕴含着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

在日本,武侠小说也有着广泛的读者群,许多日本作家也受到武侠小说的影响而创作了自己的作品。

3、戏曲中国戏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形态之一,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曾经深深地打动过许多日本人。

在日本,中国戏曲也广受欢迎,并在日本舞台上演出。

总之,日语语言文学中融入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这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果。

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经验,为文化交流带来了不同的取向和目的,但是这种交流也深刻地塑造了两个国家各自的文化特点。

唐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唐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唐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与日本之间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

唐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不仅在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有很深的影响,还涉及到宗教、政治、农业等多个领域。

首先,在语言方面,唐代中国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书法和汉字的传播方面。

唐代中国的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在中国本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也对日本的书法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书法家齐白石曾于日本东京都设立过展览馆,他的作品在日本备受推崇,对当地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唐代汉字也通过书法的传播而进入了日本,成为日本人书写的一种主要文字。

这对于后来日本文化的形成以及汉字在日本的使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文学方面,唐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学交流非常广泛。

唐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尤其是诗歌、曲文和文言小说等文学形式。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古今和歌集》和《万叶集》中就包含了很多受到唐代中国影响的作品。

唐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启发和影响,为日本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艺术方面,唐代中国的绘画、音乐和雕塑等艺术形式也传入了日本。

唐代绘画家韩滉擅长山水画,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对日本绘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唐代的乐舞在日本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日本宫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唐代雕塑艺术也通过唐代文化交流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佛教雕塑和传统木雕工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宗教方面,唐代中国的佛教传入日本,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的高僧鉴真法师曾多次到达日本,传授佛教教义和经典,使得日本的佛教得以发展壮大。

同时,唐代中国的书院制度也传入了日本,为日本的宗教学习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此外,在政治、农业和科技等方面,唐代中国也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文化对日本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产生了影响,并为日本政府建设提供了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改良。

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之间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在不同的领域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包括艺术、文学、哲学、宗教、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在艺术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绘画、书法、雕刻和陶瓷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构图和题材等都被日本艺术家所借鉴和改良,使其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

日本的书法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强烈影响,不仅传承了书法的基本功,还发展出了许多独特的书体。

中国的雕刻艺术和陶瓷工艺也对日本的工艺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日本的艺术表现力。

在文学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古以来,日本的文人学士就以中国的文学作品为榜样和典范,学习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

中国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都经过日本的消化和吸收,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学。

日本古代的连歌和和歌就是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基础上形成的。

日本的歌舞伎、能剧和京剧等戏曲形式也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在表演形式、故事情节和音乐伴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借鉴。

在哲学和宗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儒家思想对日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有着直接的影响,使日本社会形成了强调家庭、尊重长辈和忠诚的价值观。

道家思想则为日本的美学和人生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培养了日本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与平衡的精神。

佛教则深深影响了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日本的寺庙、佛塔和禅宗等都是由中国佛教传来的。

在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的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都为日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日本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礼仪和社交方式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的社会风俗和人际关系,使日本社会形成了尊重他人、注重礼仪和谦逊谨慎的特点。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资料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资料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古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文化的影响很大,中国传统文化从千年以前就开始融入日本文化了,而且影响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等等。

最早的中日文化交流开始于秦朝,从那之后就一直有所交流,相互融合。

但是,在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主要是中国向日本输出为主,因为当时是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都比较发达,而当时日本却比较落后。

据历史记载,古代中日交流大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各阶段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第二个阶段是公元6世纪到公元9世纪;第三个阶段是公元10世纪到公元14世纪;第四个阶段是公元14世纪到公元19世纪初。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初的漫长岁月。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可以划为以下四个时期:阶段(一)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是弥生时代与大和时代前期。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从陆路过海峡或沿岸航行。

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在这门课上我们就了解到了,这这一时期,中日之间频繁的文化与贸易交流。

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派遣徐福去海外求取长生不老药,徐福便在这段时间到了日本,带去的百工与上千童男童女,还有种说法,说徐福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虽然得到考证但是也足以看出当时日本与中国的交往程度。

在汉代的史书里面就有记载,当时中日的交流,在同时期的日本著作里面也会发现很多关于跟古代中国的交流史。

阶段(二)公元6世纪至9世纪,即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前期。

这个时期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

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隋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

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的交流。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有着悠久而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包含了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和文学交流等多个方面。

自从古代开始,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日本文学也通过吸收和融合中国文学的要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并分析其互相传承、影响和发展的过程。

中国文学在古代对日本文学的影响非常显著。

在日本古代文学的早期阶段,尤其是在8至9世纪的平安时代,中国文学的影响达到顶峰。

当时,日本的文化精英将中国的文学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他们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如《孙子兵法》、《论语》等,并以其为基础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体裁和题材的选择上。

日本文学在古代的发展中,基本上遵循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如诗歌、散文、戏剧等。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文学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形态。

同时,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也被日本文学家翻译和模仿,并加入日本本土的情感和思考,从而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等。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在思想上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文学中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价值观等都对日本文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举个例子,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家庭观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仅如此,佛教的传入也使日本文学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多样。

与此同时,中国文学也受到了日本文学的影响。

自宋元时期开始,随着中国与日本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一些日本文学作品得以通过中日双向的文化交流,传入了中国。

这些作品中融入了日本的风土人情、生活哲学以及社会现实等元素,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总结一下,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相互影响、互相传承的关系。

中国文学在古代对日本文学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影响作用,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日本文学则通过吸收和融合中国文学的要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渊源流长。

两千年来,两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由于古代日本列岛的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国,所以在长期的中日交往中,汉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虽然提倡欧化,努力向西方学习,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扎根于日本民族的土壤,即使在日本文学中,也不难找出中国文化的印迹。

由于在近代之后,日本随着国力增强,而与此相对的中国国力消减,处于被殖民的地位,此时文学之间的影响也处于互换的位置,所以在此,我们所谈到的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只限于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学方面最为被外国所称颂的恐怕要数唐诗了,同样在日本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唐诗曾经一度被传诵于日本社会各个阶层,而日本文人也皆已能作唐诗而自豪。

此外,还有一种文学也对日本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那就是中国的古代神话。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中国古文学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中国古代神话与日本古代创世神话中国的神话有文字记载的著作始于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和三国时期徐整所著的《三五历记》。

其中《三五历记》为最早完整记载盘古开天传说的一部著作。

据考证,日本的神话基本上形成于4世纪以前,然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对于日本神话的记载,主要来自成书于8世纪初的两部日本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记」。

「古事记」(こうじき)由稗田阿札(ひえだのあれ)据「帝记」(ていき)和「旧辞」(きゅうじ)讲述,太安万侣(おほのやすまろ)记录而成。

「日本书记」 (にほんしょうき)成书稍晚于「古事记」,是由许多人集体编纂的官修正史,体裁模仿中国史书。

这两部书都是在天武天皇(?一686年)召集下编纂的。

当时的日本已基本完成统一,迫切需要在意识形态上确立天皇的统治秩序,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天武天皇下诏日:“诸家之所赍帝记及本辞,既违正实,多加虚伪。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与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在文化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

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深化了两国之间的联系,也对日本自身的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朝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其对日本的影响。

一、艺术与文学交流1. 文学交流唐朝的文学成就举世瞩目,与日本的文学交流尤为频繁。

唐代文学作品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日本,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万叶集就受到了唐代诗歌的启发,许多日本的万叶诗人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同时,唐代的诗词形式也被引入日本,推动了日本诗歌的发展。

2. 书画艺术交流唐代的书画艺术在日本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唐朝的画作和书法技巧通过使节、僧侣等渠道传入日本,并得到了日本的艺术家们的学习和模仿。

这些影响使得日本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对后来的日本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宗教与哲学交流1. 佛教传入日本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佛教传入日本的关键时期。

唐代的佛教经典、佛像和僧侣通过不同渠道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还渗透到了日本的思想、艺术和文学中,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思想理论传播唐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也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日本。

唐代的儒家经典和理论对日本的教育、礼仪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发展。

同时,唐代的道家思想也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影响,丰富了日本的哲学思想。

三、技术与制度交流1. 农业与手工业技术交流唐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例如,种植良种稻谷、养蚕技术和陶瓷制作技艺等都得到了唐朝的影响。

这些技术的传入对日本的农业和手工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 政治制度交流唐朝的政治制度对日本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的官制、法律制度和治理经验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日本,为日本的王朝制度和行政管理提供了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摘要:学的某些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所以要清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就必须反思日本文学影响这一事实,也就是应尽可能地返回历史现场,弄清中国近现代文学认同、接受日本文学的政治文化与民族心理背景及其特点,追问日本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想象、建构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意义何在,由此深化对20世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识。

关键字:中国文学、日本文学、交流
一、以近代为例
中日文学关系的桥梁是留日学生(梁启超等少数人例外),日本文学主要是经由他们而影响中国文学的。

留日学生是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逆转的产物,留学日本目的在于吸取其近代化良方,并由日本获取“泰西各学”,即政治、律例、理财、外交、武备、农工、商务、矿务之类。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陈述的“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之理由是:“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凡俗相近,易仿行。

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注:张之洞:《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这段文字表露了张之洞乃至当时朝野上下的两种心理:一是求事半功倍的走捷径心理,也就是一种急功近利心理;二是由“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所体现的对日本西学、日本近代化经验的一种
信赖乃至依赖心理。

留日学生长期生活在日本,接受日本式教育,对日本文化、文学逐渐产生了某种程度不一的认同感,例如鲁迅对日本“认真”、“余裕”文化的认同(注:参见方长安:《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化(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

),周作人对日本人“爱好天然”、“崇尚简素”文化的喜爱(注:参见周作人:《最初的印象》,载《知堂回想录》,群众出版社,1999年,第157页。

)。

他们虽然遭受了种种不公平的民族歧视,但对日本近现代化本身并无抵触,甚至极为向往,因为他们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中国输入日本近现代化经验。

这样,他们与日本文化、文学间便缺少文化、文学传播接受中应有的距离感,也就难以在认同、接受中作一种冷静的观察、分析。

这意味着他们中多数人难以看清日本文化、文学的优与劣,势必导致接受上的某种盲目性。

而这些留日学生,大都是关注现实、满怀理想的激进的革命青年,充满青春激情,为拯救祖国,在世界上重塑中国形象,他们恨不得一下子让中国实现近现代化,跨入世界强国之列。

所以只要他们认为是有用的,就于焦虑、情热之中不惜一切地加以介绍、吸纳,因而往往是热情有余而冷静不足。

留日学生这些特点和上述张之洞所流露出的两种新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共同作用,使中国近现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认同、接受变得极为复杂,即:它在促使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生长的同时,又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潜在地制约着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健康生长。

二、日本文学中子路形象的变异与《史记》
在《游侠列传》中司马迁打破了“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史记》1137)的历史沉寂,描写了“卿曲之侠”“布衣之侠”“闾巷之侠”等民间游侠。

中国游侠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氏族制度崩溃的春秋末期,没落氏族的一部分人沦落成四处流浪的武士,寄身在权力者周围并得到其庇佑,而武士则要付出生命、知恩图报,典型为孟尝君等“战国四公子”的养士美谈。

这一传统文化在汉朝武帝时期更为盛行,渗透到民间。

因为正常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所以在普遍要求自卫的基础上产生了与游侠阶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个别秩序(14)。

当然这也与春秋时期以下犯上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关联。

从这样的历史时代的可能性来看,生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子路,也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游侠之徒”。

中岛敦正是根据历史和时代的这种可能性,再结合上述的《论语》等的古典资料中的子路与游侠资质相似的记述,才在《弟子》开篇使用了“鲁国卞邑的游侠之徒,名仲由,字子路”这样的开头。

而且为了突出时代背景中的游侠传统的鲜明色彩,也好像是为照应小说开头的设置,作品第三章中专门交待这是“以下犯上的世道”(『弟子』第一卷:102),而在第十三章则写到“世道的混浊加上诸侯的无能”(『弟子』第一卷:105)等等。

那么,《弟子》中子路的性格特征与司马迁《游侠列传》中的游侠的性格特征到底有多少相似之处呢?在这里做一下具体的比较应该是必要的。

《游侠列传》中是这样写游侠的,“今游侠,其行虽
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史记》1137)。

我们把这段叙述拆开,分别与小说《弟子》中对子路的描写一一做以下对比。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史记》1137)→他打算羞辱一下最近贤者之名甚高的学者—陬人孔丘。

(『弟子』第一卷:463)
三、从菅原道真看日本平安朝文学与唐文学
据史书记载,公元7世纪至9世纪日本多次派遣隋史和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唐朝的文化和制度。

这些使节将唐时的政治、法律、艺术、宗教等先进文化带回日本,经过吸收理解与融合终于形成大和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

作为唐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唐文学,尤其是唐诗对日本汉文学的产生发展影响更为深远。

日本的平安朝(794-1192)和唐朝有着频繁的往来,据藤原佐世写的日本最古的汉书目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录》(891)记载,遣唐使曾把白居易的诗文集带到了日本。

现在,日本的nhk每天都有汉诗的相关节目,内容上几乎都是唐诗。

并且日本现在还有很多唐诗爱好者。

本文主要从日本平安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菅原道真入手,浅显地探讨一下唐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联。

菅原道真(845-903)是日本平安时代前期的政治家和学者,深受宇多、醍醐天皇的赏识。

作为政治家能力超群,曾经抵制过藤原氏集团的专政,当唐朝国势日渐衰微之时,是他上奏天皇,建议停
派遣唐使。

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不仅和歌写得好,还精通汉文学。

“传题伤马送,江尾损船迎”、“驿长莫惊时序改,一荣一落是春秋”这样的诗句放在唐诗中也令人拍案叫绝。

其诗文集《菅家文草》、《菅家后集》和他编纂的《类聚国史》《日本三代实录》成为日本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名字在中国可能鲜为人知,但在日本却是家喻户晓,人们都遵奉他为“天神”、“学问之神”。

菅原道真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文学造诣与唐文学有很深的渊源。

菅原道真出生在一个世袭的文章博士(日本古代特有官职)家庭,菅原道真的祖父曾于804年随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石川道益前来中国,在遣唐使团中任判官职,次年回日本后,他大力提倡引进唐朝的宫廷服饰、礼仪等,向日本人讲读唐文学,参加了《凌云集》、《文化秀丽集》的编纂。

菅原道真的伯父菅原善主于838年随遣唐使藤原常嗣到过中国。

其父菅原是善的时代是唐文学传入日本的全盛时代,菅原是善的诗被称为“藻思华瞻,声价尤高”。

这一切使得菅原道真从小就深受唐朝文化的熏陶,奠定了他施展文学才华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亚玲.白居易和日本平安朝文学.日语知识,2003,01.
[2]川口久雄校注本.菅家文草,菅家后集,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72册).岩波书店,1966.
[3]饶芃子,王琢.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3.
[4]于长敏.日本的学问之神——菅原道真.日语知识,199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