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抗震设防烈度6(0.05g) 7(0.10g) 7(0.15g) 8(0.20g) 8(0.30g) 9(0.40g) 小震0.04 0.08 0.12 0.16 0.24 0.32中震0.12 0.23 0.34 0.45 0.68 0.90大震- 0.50 0.72 0.90 1.20 1.4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7度0.10g,8度0.20g,9度0.40g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2.关于《抗震规范中》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的区别?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指的是建设部1992年7月3日颁发的建标【1992】419号《关于统一抗震设计规范地面运动加速度设计取值的通知》规定的加速度值,其规定如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 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一、基本概念和公式:1、多与地震、基本地震、罕遇地震、极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关系:αmax =K*αmax 基本αmax :多遇或罕遇或极罕遇地震的峰值加速度αmax基本: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K:比例系数,按GB18306-2015第条取值多遇地震取1/3罕遇地震取极罕遇地震取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最大值根据场地类别的调整:αmax=Fa*αmax Ⅱ(GB18306-2015附录)αmax:按场地类别调整后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αmax Ⅱ:Ⅱ类场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FA: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E表。

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γmax=β*αmaxγ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β:动力放大系数,按GB18306-2015附录取4、综上所述,综合计算公式可以写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二、示例:1)、确定FA:7度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 基本=。

7度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加速度为时的Ⅲ类场地FA =。

注意:按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查得Ⅲ类场地的FA=的用法是不正确的.2)、则7度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 *(1/3)*=2、确定8度地区、Ⅲ类场地的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1)、确定FA:8度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 基本=。

8度地区、Ⅱ类场地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

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表,用插值法确定加速度为时的Ⅲ类场地Fa=)、则8度区、Ⅲ类场地多遇地水平系数最大值为:γmax=β* Fa*K*αmax 基本=* *(1/3)*=1)、确定FA:7度地区、Ⅱ类场地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αmax 基本=。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地震工程领域,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DBA)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是用来衡量地震破坏性的重要参数,影响着建筑物、桥梁和其他工程结构的设计和抗震性能。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探讨DBA和PGA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1. DBA和PGA的定义DBA是指在设计使用寿命内,结构所经历的地震作用的平均加速度。

它是根据概率统计的方法,对设计寿命内可能出现的地震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数值。

一般情况下,DBA的计算会考虑一定的概率水平,比如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的地震事件。

而PGA则是地震记录中的最大地面水平加速度峰值。

它是地震动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用来表示地震的强度。

通常情况下,PGA是直接从地震记录中获取的。

2. 计算方法对于DBA的计算,一般采用地震动谱的方法。

地震动谱是描述地震动性质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可以将地震在不同频率下的加速度值表示出来。

通过对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可以获得不同周期下的地震动加速度响应谱曲线,然后根据设计地震作用的概率统计进行分析,得到DBA的数值。

而PGA的计算相对简单,直接从地震记录中寻找到峰值加速度即可。

3. 影响因素DBA和PGA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地震活动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地震频繁的地区,其DBA和PGA值通常会较大。

地形地貌也会对DBA和PGA产生影响,如山区、平原、沿海地区等不同地形地貌的DBA和PGA值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土壤条件、地下水位、地质构造等因素也会对DBA和PGA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工程设计中,DBA和PGA的值对结构的设计和抗震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地震加速度的选取直接影响着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平,而结构的抗震能力又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和破坏性。

合理、准确地选取DBA和PGA的数值,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至关重要。

总结: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地震工程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直接影响着结构的设计和抗震性能。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midas中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桥梁的地震时程分析?由于目前建筑抗震规范对于时程分析采用的最大加速度有了硬性的规定,因此首先就是要将时程的地震波比如简单的elcentro波进行系数调整,根据抗震规范5.1.2.2表中的规定,将. Elcentro的最大峰值与5.1.2.2规定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得到修正系数,(需要注意的是midas时程函数定义里面的Elcentro给出的相对的值即多少倍的g,比如0.3559g,则系数为35/(0.3559*9.806*100)=0.1,注意选择的是无量刚加速度),填写到放大系数里面,点击生成地震反映谱,函数值就是所需要的一条曲线的a谱,不需要再除以g了(规范P232“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这里的地震影响曲线就是将加速度谱转化得到的规范谱)。

按照规范需要两条实际一条人工模拟曲线,将得到的地震反映谱曲线(三条)进行数据拟和分析(可采用平均或者SRSS)与实际场地采用的规范规定的a谱进行比较,保证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人工波的选择一般是对于特大桥梁或者重要桥梁进行现场的试验后得到一定的模拟曲线,一般桥梁搞几条波就够了不要人工模拟。

开始错误的以为直接将地震波简单处理与a普比较,实际这里的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波只是一个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而a谱则是多个自由度体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而得到的,因此必须将地震波进行转换,幸好有了midas的转换工具可以直接生成,不然要自己编写傅立叶转换程序了。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教案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教案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教案教案: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加速度以及其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理解影响加速度的因素,包括力的大小和方向,质量等。

3.能够计算加速度并应用加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加速度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加速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1.加速度的因素对加速度大小的影响。

2.如何利用加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电脑、投影仪、助教板、书籍和参考资料。

2.学生准备:笔和纸。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引导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

然后提问,如果物体的速度变化了,物体是加速了还是减速了?为什么?Step 2: 讲解加速度的概念1.定义加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速度的变化包括速度的大小的变化和方向的变化。

2.使用公式表示加速度:a=(v2-v1)/t,其中v2是物体结束时的速度,v1是物体开始时的速度,t是物体运动的时间。

Step 3: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1.讲解力的大小对加速度的影响。

a) 引导学生回忆牛顿第二定律:F = ma,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b)解释物体的加速度正比于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

当力增加时,加速度也增加;当力减少时,加速度也减少。

2.讲解力的方向对加速度的影响。

a)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受到相同大小的力时,加速度的大小是相等的吗?为什么?b)解释加速度是与力的方向相同的。

3.讲解物体质量对加速度的影响。

a)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个物体受到相同大小的力,质量大的物体和质量小的物体的加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b)解释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物体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物体质量越小,加速度越大。

Step 4: 计算加速度并应用加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加速度,并应用加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Step 5: 小结与作业1.总结加速度的概念和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2.给出几个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地震加速度是地震运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描述了地震破坏力的大小。

在地震工程设计中,准确计算地震加速度对建筑物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地震加速度指的是地震时地面上点的加速度大小,通常用g (重力加速度)的倍数表示。

例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 表示地面上某点的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的0.2倍。

根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大小可以判断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从而科学合理地进行建筑物的设计和抗震改造。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确定是地震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建筑物的结构特性,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当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作为设计基准。

在确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包括地震活动性、地形地貌、构造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以及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等因素的综合评估。

在选择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时,通常采用概率性设计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分析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危险性评估结果,结合概率统计方法,确定不同概率水平下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常见的概率水平包括50年一遇、100年一遇、500年一遇等。

设计师根据不同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选择适当的概率水平,确定相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为了计算和确定地震加速度,地震工程师通常使用地震动记录仪采集的地震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地震动速度和加速度的时间变化曲线。

通过对这些时间变化曲线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得到地震加速度的时程图。

地震加速度的时程图反映了地震行波过程中的加速度变化规律,是进行建筑物动力分析和抗震设计的重要输入参数。

在地震工程设计中,地震加速度的大小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大小和建筑物的结构特性,可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选择适当的抗震措施和设计方案。

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摘要:一、地震加速度的定义与作用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的关系四、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五、我国主要城市的地震加速度及烈度分布正文:地震加速度是描述地震动强度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地震动作用下地面运动的速度变化。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指在工程设计中,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所需考虑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一、地震加速度的定义与作用地震加速度是衡量地震动强度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来表示。

地震加速度的大小对于评估地震灾害、建筑物抗震设计以及地震应急预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也称为设计地震加速度,是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采用的地震加速度值。

一般采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一定比例(通常为0.1)作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经验公式法、地震学方法等。

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的关系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灾害程度的两个重要参数。

一般来说,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越大,地震烈度越高,地震灾害程度也越严重。

在地震烈度相同的条件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越大,地震动的破坏力也越大。

四、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在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建筑物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

在建筑物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来计算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和变形,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此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用于评估地震灾害风险、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等。

五、我国主要城市的地震加速度及烈度分布我国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加速度和烈度分布差异较大。

根据地震学研究和地震观测数据,我国主要城市的地震加速度及烈度分布如下:1.北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约为0.2g,地震烈度为7 度。

2.上海: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约为0.15g,地震烈度为6 度。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0.1g。

”等。

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

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

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是01版的新生事物。

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

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

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0.15g)与8度半(0.3g)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

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

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设计基本加速度及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关系.docx

设计基本加速度及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关系.docx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 01 版抗规中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 “、。

”等。

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

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

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从 89 与 2001 及 2010 几版抗规的对比中寻找解释,列表如下:项目GBJ11-89GB50011-2001及 2010地震影响表征采用设防烈度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表证设计基本无6 度7 度8 度9 度地震加速度 (g)设计特征周期按设计近震或远震和按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表场地类别确定可以看出, 89 版抗规中并没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这项定义,此定义完全是 01 版的新生事物。

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

89 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

而在 01 及 10 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 ----- 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 7 度半()与 8 度半()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

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1.确定地震动参数:首先需要根据地震区域和设计水平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如设计地震加速度、地震速度和地震位移等。

2.建立结构模型: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参数,建立相应的结构模型,包括结构的初始刚度、强度和耗能特性等。

3.进行地震动力学分析:将地震动参数输入到结构模型中,进行地震动力学分析,计算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4.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通过对结构分析结果的整理和处理,得到建筑物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即建筑物受力和变形程度与地震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通过加固结构材料和改进结构形式,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2.设置抗震支撑和减震装置:在建筑物的结构中设置抗震支撑和减震装置,可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降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3.加强结构的耐震性能:通过改善结构的耐震性能,如增加剪切墙、加固柱和梁等,提高结构对地震力的抵抗能力。

4.优化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参数,对结构进行全面考虑和综合分析,以实现最佳的抗震效果。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是评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通过计算水平地震影
响系数,可以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从而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水平地震作用》课件

《水平地震作用》课件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地震对建筑物会产生各种破坏和损害。了解地震对建筑物结构、基础和设备 的影响。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指其抵御地震力量的能力。了解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 性以及影响因素。
抗震结构设计的原则
抗震结构设计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了解这 些原则和设计指南。
《水平地震作用》PPT课 件
探索水平地震作用的世界,了解地震波、地震烈度和抗震技术。揭示地震对 建筑物的影响并提供防震减灾的关键方法。
什么是水平地震作用
地震波是水平地震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所产生的振动传播。了解地震波的特性 和类型。
地震波产生的原因
地震波是由地震破裂时释放的能量引起的。了解地震波产生的原因,包括板 块运动、断层滑移和岩石变形。
地震波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
地震波可以分为三类:P波、S波和表面波。了解它们的传播方式、速度和影 响。
什么是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影响强度的量度。了解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区别以及评定烈度的方法。
地震烈度的表述方式
地震烈度通常用数字(1-12度)和描述性词语来表示。了解这些表述方式以及它们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 的重要性。

时程分析加速度最大值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时程分析加速度最大值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表1 地震作用超越概率取值原则表2 时程分析所用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cm/s2,gal)表3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

"《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

《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文案拼音:wén àn现代文案的概念: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计算方法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6度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计算方法地震影响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方法一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查得6度地震下,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对应的αmax分别为和。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条可知,6度地震下,设防地震对应的αmax为。

方法二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条,推导中震作用下αmax=×=。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条“多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不低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1/3倍确定”可知,多遇地震下αmax≥3=。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第条“罕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宜按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倍确定”,罕遇地震下αmax=(~)×=~。

方法三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其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其中g= m/s2=980 cm/s2,计算可知设防地震加速度时程最大值=×980=49 cm/s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6度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分别为18 cm/s2和125 cm/s2。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条,推导6度中震作用下αmax=×=(方法二)。

根据相应比例关系可推导出6度多遇地震αmax=(18/49)×=,罕遇地震αmax=(125/49)×=。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地震是自然灾害中灾难性的一种,它不仅能破坏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还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是评估地震风险的重要参考参数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应用。

一、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概念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是指在一定的设计震级下,地震波在岩土地基上产生的水平向地面作用的最大加速度值。

其大小与地震波的频率特征、岩土地基的地震反应特性以及设计震级等因素有关。

二、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计算方法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一般采用震级-最大加速度关系式来计算。

国内外已经有多种可供使用的关系式,如牛顿-里查德森关系式、博士—仁科关系式、米达关系式等。

以博士—仁科关系式为例,该关系式表达式如下:a=a0×e(0.01M)其中,a0为震级为0时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M为设计震级。

该关系式在中国地震区应用较为广泛。

三、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影响因素1.地震波频率特征。

地震波中的不同频率成分对岩土地基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说,高频地震波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其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值也更大。

2.岩土地基的特性。

岩石、砾石等石性地基一般抗震性能较好,而沙土、黏土等软性地基则容易发生液化等地震灾害,其反应的加速度值也更大。

3.设计震级。

地震的震级越大,其产生的地震波振动也越大,所产生的地面加速度也相应增大。

四、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应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是地震工程中的重要参数,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工程抗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是地震动力学分析中最基本的参数之一,在工程设计中应用广泛。

它是通过地震动计算所得到的一个重要参数,用于评价建筑物、桥梁等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进而确定合理的抗震设计参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地震风险评估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能够反映地震风险的一部分,可以用于评估城市地震风险,为防震减灾提供重要的参考值。

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动加速度关系

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动加速度关系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加速度关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震是地球表面突然释放的能量,会导致地面振动,给人类社会和建筑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抗震设防烈度677889小震中震大震-midas中如何结合建筑抗震规范进行桥梁的地震时程分析由于目前建筑抗震规范对于时程分析采用的最大加速度有了硬性的规定,因此首先就是要将时程的地震波比如简单的elcentro波进行系数调整,根据抗震规范表中的规定,将. Elcentro的最大峰值与规定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得到修正系数,(需要注意的是midas时程函数定义里面的Elcentro给出的相对的值即多少倍的g,比如,则系数为35/(**100)=,注意选择的是无量刚加速度),填写到放大系数里面,点击生成地震反映谱,函数值就是所需要的一条曲线的a谱,不需要再除以g了(规范P232“其平均地震影响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这里的地震影响曲线就是将加速度谱转化得到的规范谱)。

按照规范需要两条实际一条人工模拟曲线,将得到的地震反映谱曲线(三条)进行数据拟和分析(可采用平均或者SRSS)与实际场地采用的规范规定的a谱进行比较,保证在各个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人工波的选择一般是对于特大桥梁或者重要桥梁进行现场的试验后得到一定的模拟曲线,一般桥梁搞几条波就够了不要人工模拟。

开始错误的以为直接将地震波简单处理与a普比较,实际这里的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波只是一个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而a谱则是多个自由度体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处理而得到的,因此必须将地震波进行转换,幸好有了midas的转换工具可以直接生成,不然要自己编写傅立叶转换程序了。

注意理解公式各项的意思。

六、时程分析法(一)选取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条文说明中规定,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要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要符合规定。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1章第4节加速度教案鲁科版必修1

2024-2025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1章第4节加速度教案鲁科版必修1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加速度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加速度内容,强调加速度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加速度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2. 利用多媒体资源:运用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施分组讨论:设计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理解加速度定义有难度:部分学生对加速度的定义,尤其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理解不够深刻。
2. 课堂互动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与学生的互动不足,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 优化实验教学:加强与实验室的联系,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条件和环境。
4. 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如增加实例讲解、引入多媒体资源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5. 关注学生学习进度: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3. 实验器材不足:实验教学中,部分实验器材不够齐全,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三)改进措施
1. 加强概念讲解:针对学生对加速度定义的理解困难,加强概念的讲解,通过数学推导和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增加课堂互动:设计更多课堂互动环节,如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清晰、准确地讲解加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加速度的重点,强调加速度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结构设计有关周期教案》

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结构设计有关周期教案》
〔2〕取值上有差异。某一特定场地可以存在2个或多个地震动卓越周期,而其特征周期只有1个,且场地特征周期一般大于卓越周期。
三、场地卓越周期、特征周期对构〔建〕筑物的影响。自振周期避开特征周期可以减小地震作用。自振周期与场地的卓越周期相等或接近时地震时可能发生共振,震害比拟严重,反之震害就小,国内外根据震害研究说明,在大地震时,由于土壤发生大变形或液化,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为非线性,导致土层剪切波速Vs发生变化。因此,在同一地点,地震时场地的卓越周期将因震级大小、震源机制、震中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仅从数值上比拟,场地卓越周期Ts短于特征周期Tg。
对照不同版本?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得知:
〔1〕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这样新版标准更科学;
〔2〕采用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与8度半〔〕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新版标准是旧版标准的延伸;
〔3〕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那么上用根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这样新版和旧版标准更“统一〞。
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J11-89〕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而在?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1-2021及2021〕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如表1所示为不同版本?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对地震影响的表征。
〔4〕设计特征周期Tg: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为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等。当结构的自振周期超过设计特征周期时,地震作用就会随其自振周期的增大而减小。当结构的自振周期小于时,地震作用会随其自振周期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实际的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大都会大于设计特征周期Tg,但一般不大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基本加速度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关系今天这篇文章的由头,完全是因为前天晚上的一个疑问:01版抗规中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0.1g。

”等。

既然规范里有数据,为什么又不参与计算?列出以上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又是怎么样个关系呢?找遍网络与现有书籍,无此解释,只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思。

谁知越牵越多,牵出好多东西。

先从这个疑问总结吧。

一、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关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意义所在,我翻遍手头的所有资料发现最好还是是01版的新生事物。

意义到底何在?意义就在于对地震影响的表征。

89版采用的是设防烈度对地震影响进行表征。

而在01及10版的抗规中,对地震影响的表征,已经舍去了设防烈度,进而采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

此做法优点何在?第一,设防烈度的划分标准偏于现象,改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用具体参数来表征地震影响-----更科学、更“规范”,我想这是那些规编们最看重的一点优势;第二,采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后,可以清楚的表征7度半(0.15g)与8度半(0.3g)的概念,拓宽了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更“延伸”;第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还是根据设防烈度进行分类的,原则上用基本地震加速度去表征与用现象去区分地震影响并不矛盾-----更“统一”。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科毕业时去城乡设计院面试的情景。

虽然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面试我的那老总,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面,他问的我那几个都会的问题由于时间久远都记不得了,只是那个没答的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咱这儿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是多少?”坏菜,那会儿的我刚出校门,这名词依稀在考试中见过两次而已,当即败下阵来。

要是换成今天?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相应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即为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二、关于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不管是底部剪力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根本计算方法,始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变体:F=αG以上公式的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其实就是加速度除以了一个小g(重力加速度);G为质点的重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上面的公式虽然简单,但一上来还是不容易看透本本质。

其实,如果把F=αG中的α乘以一个g,同时G除以一个g,这不就是经典的牛顿第二定律吗,此时的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抗震恒永久,牛二永流传。

(牛二:牛顿第二定律——在加速度和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

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以用比例式来表示,即或;也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即F=kma,其中k是比例系数;只有当F以牛顿、m以千克、a以m/s²为单位时,F=ma成立。

)最后总结一句话:地震影响系数来源于牛二。

知道了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下面顺藤摸瓜,就要总结一下α(地震影响系数)的定义公式。

α(T)= K ×β(T),公式里有三个系数第一个是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α第二个是地面的地震系数κ第三个是地震时结构加速度对于地面加速度的放大系数β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α,是指多次地震作用下,不同结构自震周期T,相同ζ阻尼比的理想简化的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加速度反应与重力加速度之比,是多次地震反应的包络线,是所谓标准反应谱或平均反应谱。

它是地面的地震系数k 与结构物加速度的放大倍数β的乘积。

地面的地震系数κ是地震时地面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K=a/g。

以上是地震影响系数的由来,那在实际设计中,地震影响系数是如何计算与确定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出处在抗规中,在抗规5.1.4条中有这样的表示: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地震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

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5.1.4-1采用。

以上说法可以根据地震影响曲线中第一波下降段的地震影响系数的函数表达式来体现。

α=(Tg/T)rη2αmax等式左边——α即为地震影响系数。

等式右边——T为结构自震周期。

Tg为场地特征周期,由设计地震分组与场地类别决定。

η2指的是阻尼调整系数。

αmax为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由地震烈度决定。

在上面的公式解释时,我把地震影响系数公式中各参数的影响因素一一列出,可以明显发现,这些影响因素与抗规5.1.4条中的因素完全一致,看划线部分即可,完美的统一。

该部分规范内容截图如下:5.1.4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

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5.1.4-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5.1.4-2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注:周期大于6.0s的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专门研究;三、关于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和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之间的关系。

以地震影响曲线中第一波下降段的地震影响系数的函数表达式为例α=(Tg/T)rη2αmax由以上公式不难看出,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是求地震影响系数的基础。

实际上地震影响系数,就是通过阻尼、结构自振周期和场地特征周期对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衰变。

而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又分两类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查表可得;2、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没表可查,可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

简单的说总结为一句话:地震影响系数分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和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分别由相应的水平和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通过一系列的因素衰变得来。

通过得到的地震影响系数(水平或竖向),根据F=αG的基本原理,求得结构总水平或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更简单的说就是:利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hmax或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vmax,利用公式α=(Tg/T)rη2αmax求水平或竖向地震影响系数α,通过水平或竖向地震影响系数α,通过公式F=αG求得结构总水平或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F。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是如何取值的呢?以水平地震为例,通过《水平分列的,这里体现了一个非常深刻但一般设计人员又不很注意的基本设计方法,即两阶段设计法。

四、关于抗震设计的最基本的理念谈到两阶段设计,已经涉及到结构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了干脆从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说起。

设防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设计方法:两阶段设计现在想想设防原则这三句话是我们当年大学考试中必考的一条。

其实设防原相比之下,两阶段的设计方法大学中鲜见考试,但今天来看确实是真正的设计基础理念之所在。

(感慨颇多啊呵呵),啥叫两阶段设计呢,列表如下(上学上多了,现在出方案不是表格就是图纸,今天还被领导就此质问------“为啥不写成汇报?”,我当时其实想说“图纸与数据才是工程师最好的语言”,但还是忍住理解才体现对这条的理解是否到位:第一阶段为弹性分析,包括截面设计和变形计算;大部分建筑的第二阶段设计主要由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保证。

我上面用加粗的形式标出了各种地震的叫法,这里先要有个总结。

小震,等于多遇地震,指的是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

大震,等于罕遇地震,指的是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

中震,没有对应于上面的多遇罕遇的官方称谓,我自己取名为基本地震,指的是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

也可以从地震烈度的角度描述一下三种地震影响。

多遇(小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频度最高的烈度。

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

其超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

基本(中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成为该地区的基本地震烈度。

罕遇(大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具有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

既然为两阶段设计,而这两阶段又分别是小震和大震。

就不难理解为啥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会按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分列两行了。

这样在第一阶段弹性设计时,通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表》的多遇地震一行取值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进而得到对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进行下一步结构计算。

在第二阶段弹塑性设计阶段,主要的工作就是,通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表》的罕遇地震一行取值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进而得到完整的反应谱,对已经成型的结构进行谱分析,检验其是否满足第二阶段大震不倒的设计。

五、关于地震特性数据刚毕业时老是对抗震设计琐碎的参数感到无从记忆,理不出头绪。

现在我头脑要清楚许多,因为我把地震特性数据,就概括为三个参数:①抗震设防烈度②设计地震分组③场地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决定了地震最大影响系数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设计地震分组(其实就是代表距震源的远近)与场地类别又决定了场地特征周期。

这样通过这三个参数,基本上就把所有的重要的参数串到了一起,再闭上眼睛,按照这些关系想想对应的表格,心里立刻就出现了很清晰的数据脉络。

重量(G)与质量(m)的关系:G=mg (其中,g为重力加速,值为9.8m/s²)下面详细说明一下:△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的物理量符号:m;质量的单位:质量的国际单位制:千克(kg),也称公斤(kg);质量的特点: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而改变(亦即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无关);△重量的概念:重量是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其它称谓.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也叫重量.重量的物理量符号:G;重量的单位:重量的国际制单位(SI制):牛顿(N);重量的特点:重量即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对给定的物体在确定的位置,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物体的重量随着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而有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