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业为何能长盛不衰
你所不知道的德国制造业强大的真相
你所不知道的德国制造业强大的真相
佚名
【期刊名称】《网印工业》
【年(卷),期】2016(0)7
【摘要】庞大的市场占有率是“中国制造”引以为豪的发展名片,但如此快速的“中国速度”与市场美誉度之间所形成的隐形落差需要用“中国质量”来补位。
反观2013年,欧债危机下的欧洲各国经济哀鸿遍野,唯有德国一家成为欧元区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
究其根本,德国制造业的长盛稳定,无疑是其抵御欧债危机的铜墙铁壁。
【总页数】2页(P39-4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你所不知道的德国制造业强大的真相
2.你所不知道的德国制造业强大的真相
3.你所不知道的德国制造业强大的真相
4.美国德国工业强大另有原因?长久以来的严重自误看看中国装备制造业
5.关于人工智能你不知道的6个真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你所不知道的德国制造业强大的真相
F o cu s你所不知道的德国制造业强大的真相经理人网套用今年最流行的一个句式“制造虽易,质量不易, 且行且珍惜”。
庞大的市场占有率是“中国制造”引以为 豪的发展名片,但如此快速的“中国速度”与市场美誉度 之间所形成的隐形落差需要用“中国质量”来补位。
反观 2013年,欧债危机下的欧洲各国经济哀鸿遍野,唯有德 国一家成为欧元区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
究其根本, 德国制造业的长盛稳定,无疑是其抵御欧债危机的铜墙 铁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透过行业视角解析“德国 品质”的精髓所在,小编带你一同揭秘“德国制造”强大 的真相。
如下三则小故事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德国 制造”一、帐篷的故事: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后,灾区陆续收到各国援助的帐篷等救灾物资。
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 到,灾民们相互打听住的是哪个国家的帐篷,而住德国帐 篷的灾民往往引来周遭羡慕,因为德国的帐篷质量是最 好的。
二、钟表的故事:德国殖民时期在青岛江苏路修建的基督教堂的钟表迄今运转正常。
2010年,在华投资生产 大型齿轮的一名德国商人陪父亲在青岛游览时看见了这 座钟表,老人顿时认出了钟表所用的齿轮便是由他的家 族企业供应的。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该德国商人表示:“根 据目前的使用情况,这些齿轮没有任何问题,还能再用上 300年,真要维修时,恐怕要到我的曾孙一代了。
”三、桥梁的故事:1906年,德国泰来洋行承建甘肃兰州中山桥,1909年建成。
合同规定,该桥自完工之日起保 证坚固80年。
在1949年解放兰州的战役中,桥面木板被 烧,纵梁留下弹痕,但桥身安稳如常。
1989年,距桥梁建 成80年之际,德国专家专程对该桥进行了检查,并提出 加固建议,同时申明合同到期。
如今,中山桥仍然照常使 用,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w w w .w j 139.c o m672018.06H A R D W A REFo c u s 管理论坛无论是帐篷、钟表、桥梁,还是汽车、火车、轮船,“德 国制造”大致具备了五个基本特征:耐用、务实、可靠、安 全、精密。
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秘密之一: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
其二 是 网络 货 币。 同 样 是 互 联 网 , 互 联 网 时 代 , 企 业 面 临 的 最 大 挑 员 工 ,而 是 生 态 圈 的 概 念 。 过 去 人 们 选 择 阿 里 巴 巴 而 非 其 它 网 络 战和机 遇 其 实就 是 零 距 离。在 没 员工的培 训 ,就 是 把 员 工招 进 来 至少有 以 下三 个理 由:第 一 ,他 有互联 网之 前 是 有 距 离的 ,现 在 之 后 对 员 工 进 行 培 训 ,让 员 工 认 们或 许 已经是 阿里 巴巴 ( 淘宝网 则是零 距 离。 零距 离给 企 业 带 来 同 企 业 的 文 化 、 企 业 的 理 念 。尽
摘 自互联 网 ) 金 融 就 不 仅 是 线 下 金 融 业 务 的 网 都 要 为 市 场 共 同 创 造 价 值 。 生 态 ( 上 工 具 或 延 伸 , 而 是 一 种 新 型 的 圈还 有 一 个 特 点 ,就 是 开放 。过 堕 些 墨 墨 壅 墼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金 融资产 ,直 接 创 造 货 币化 的虚 去企 业 的 内部 和 外部 边 界 非 常 清
信 用 资 产 ,再 以 信 用 资 产 为 基 础 场 。但是现 在 我把 串联 的 变 成 并 的执行 者 ,现在 是 平 台上 的一 个 创 造 网络 货 币 的 流 动 性 , 互 联 网 联 的 ,所 有 的 各 方 并 联 在 一 起 , 自主 创 业 的 、 自驱 动 的 创 新 者 。
会 违 约。这 三 点 看 起 来 简 单 ,却 是 企 业 和 员 工 、 用 户 、 合 作 方 的 己 的创 新 空 间 了。 这 种 方 式 可 能 包含 着 一 个 巨大 的 无 形 资 产 :信 关 系是 博 弈 关 系 。 变 成 了 合 作 共 在传统 时代 可 以,因 为领 导 在做
德国工业为什么强悍
德国工业为什么强悍?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开始搞工业化的,英、法完成工业革命时,德国还是个农业国。
德国人进入工业化后也经过与今天中国类似的“山寨阶段”:向英、法学习,偷人家的技术,仿造人家的产品。
为此,英国议会还特别在1887年8月23日通过对《商标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进口货必须注明“德国制造”。
“Made in Germany”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符号。
德国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初,大学的科学研究是与生产领域完全脱节的。
尽管那时“世界科学中心”在德国,但是美国人很聪明,他们在德国拿到学位回国后,不是一味地跑到大专院校里做研究工作,而是进入到市场里去办企业。
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跑到美国一看,发现美国工业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这才明确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并开始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
由于德国有基础科学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半个世纪时间里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队伍和技术工人的队伍结合在一起,领导了“内燃机和电气化革命”,使德国工业经济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
此后,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都成为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德国制造”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德国最有名的公司,几乎都是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
它们直到今天都维持着世界性的声誉。
珍视“身后名”不贪“眼前利”德意志不是个“喜新厌旧”的民族,德国人喜欢有经历的东西,有历史记忆的东西,有文化记忆的东西。
我认识一位德国教授,他家里现在还有上个世纪60年代生产的木头箱子一样大的电子管收音机,由于质量好,照样在用。
我问他:“你还用这么老的东西?”他说:“是呵,我一看到它,就想起我幼年时发生在这收音机旁的故事,对我来说,这可是比什么都要珍贵的啊!”德国人生产的圆珠笔摔在地上10多次,捡起来依然可以用。
德国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会倒,就是被战火摧毁了,德国人也一定要按原样将其重建起来。
德国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比较分析
德国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比较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德国和中国作为两个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其经济发展状况备受瞩目。
这篇文章将对德国和中国的制造业进行详细比较分析,重点探讨两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特点和未来趋势。
一、德国制造业发展概况德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制造业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制造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2018年GDP中制造业占比20.6%,并且是德国出口的主要力量。
德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机械、汽车和化工等行业。
其中,机械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是德国制造业的两个核心领域,占制造业总产值的40%以上。
德国制造业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德国制造业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
德国汽车制造业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其次,德国制造业注重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德国制造业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最后,德国制造业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德国制造业在制造过程中采用严格的环保标准,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目前,德国正在推进工业4.0战略,使其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以应对全球制造业的变化和挑战。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其制造业规模和产出已经超过了美国和德国。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27%,总产值超过33万亿元,出口额占全球20%以上,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参与者。
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制造业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制造业转型。
其次,中国制造业正在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
第三,中国制造业正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人口优势明显。
其次,中国制造业的投资规模巨大,可以集中大量的资源和资金。
德国制造业发展及对国内的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及对国内的启⽰2019-07-30⼀、显性⽐较优势指数⾃1980年以来,德国制造业显性⽐较优势指数⼤致呈现出⼀条“L”型的发展态势(如图3所⽰)。
1980年,德国制造业先⾏⽐较优势指数为0.6,之后开始下降,⾄2000年降⾄0.2,随后⼩幅回升⾄2008年的0.24,2009年微降⾄0.22,⾃2010年开始,再次出现⼩幅回升,⾄2013年升⾄0.3。
⼆、德国制造业的特点2013年,德国制造业占GDP的⽐重⾼达22%。
德国制造业在充分发挥其⾃⾝已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来不断提⾼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从⽽保持德国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隐形冠军”与细分市场事实上,德国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批极具发展活⼒的⾏业“隐形冠军”,这与美国致⼒于发展⼤企业截然不同。
这些“隐形冠军”⼀般只⽣产单⼀且相对专业化的产品。
例如,⼀家⽣产连接件产品的⼩企业,其产品主要是螺丝、螺母等,却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近300家销售⽹点。
诸如此类的⼩企业在德国⾄少有1200家;并且这些⼩企业⼀般都是极具历史的家族企业,不但技术精良,⽽且对市场的应变能⼒也较强,因⽽长期在细分市场保持全球领导的地位。
细分⾏业的⼯艺和技术⾮常复杂。
虽然⽇本企业经过长达数⼗年积累,但是也只能达到德国企业效率的80%到90%,“最后⼀公⾥”的差距很难突破。
拿缝制设备⾏业来说,虽然低档缝纫机制造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转移到亚洲,但德国依然保留着⾼端缝制设备的制造。
绝⼤多数中国企业只能制造出4000转⾄多4500转⽔平的设备;只有德国的⾼档机才能达到5000转的⽔平。
虽然只有500转的差别,但整个零部件的要求和匹配程度完全不⼀样。
(⼆)创新传统与创新聚集德国作为欧盟的创新领导者,在技术创新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绩斐然。
⽬前,德国在汽车及其他机动车、仪器设备、复合材料、纳⽶技术、环保技术、可再⽣能源等领域,其技术创新均处于领先地位。
德国制造业百年不老的基因奥秘
德国制造业百年不老的基因奥秘德国制造业百年不老的基因奥秘德国制造业被誉为百年不老的基因奥秘,其成功在于对质量的追求和技术的创新。
德国制造业的传统价值观和工匠精神融入了每一个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从而打造出了世界闻名的德国制造品牌。
1. 质量至上在德国制造业中,质量始终是最重要的指标。
德国企业对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注重,追求零缺点的生产和完美的工艺。
无论是汽车、机械设备还是电子产品,德国制造的产品都以其出色的品质而闻名。
2.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德国人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他们将每一件产品视为一件艺术品,致力于将每一道工序做到最好。
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培养是德国制造业百年不老的秘诀之一。
3. 技术创新德国制造业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
德国人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方面享有盛誉,他们不断推动制造业的创新,引领行业的发展。
德国制造业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4. 教育和培训德国制造业的百年不老也得益于其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德国注重培养工匠和技术人才,通过学徒制度和职业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制造业人才。
这些人才的加入为德国制造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保持了其竞争力和创新力。
5. 可持续发展德国制造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
德国企业致力于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积极推动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
他们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致力于生产更环保、更节能的产品。
,德国制造业百年不老的基因奥秘包括质量至上、工匠精神、技术创新、教育和培训以及可持续发展。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德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力和卓越表现。
作为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借鉴和学习对象,德国制造业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德国企业为什么领先全球?五大特点诠释原因
德国企业为什么领先全球?五大特点诠释原因让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多次雄踞全球年度出口之冠的主要力量,是一大批有“隐形冠军”之称的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的平均销售额为3亿美元左右(1992年数值),员工人数约为3,000,它们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活跃在各自的缝隙市场之中,经营的范围覆盖全球各地。
它们是这些市场中真正的王者: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70%~90%。
不过,虽然是冠军,可这些企业却都默默无闻。
首先,它们生产的产品如卷烟机等,一般不是常见的消费品。
其次,这些公司也有意保持低调。
为什么这些企业具有如此强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了这些隐形冠军在经营上的5个特点:经营专业化与地域多元化相结合这些隐形冠军会投入全部的资源确保自己在缝隙市场中取得霸主的地位,它们认为多元化战略只会分散公司的精力。
由于专业化程度高,规模小,因此它们无法获得规模经济。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它们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让产品销售到全球。
全球化带来的规模效应足以让公司收回研发投入,并控制住成本。
只关注客户关注的东西“隐形冠军”在竞争中并非样样都求比对手强,它们集中资源,确保公司在顾客最关注的领域做得比对手强。
包括隐形冠军在内的多数企业认为,顾客最注重的是产品质量、公司贴近顾客的程度、服务、是否节约、员工素质、技术领先性和创新能力。
“隐形冠军”认为自己在前3项(即产品质量、公司贴近顾客的程度和服务)上的表现极其出色,而在其他4项中,它们认为自己的表现仅在平均水平之上而已。
将注重技术与贴近客户相结合隐形冠军既不完全奉行“客户至上”原则,也不一味地追求技术。
它们将市场和技术视为两个同等重要的驱动力。
而只有少数的大公司认为市场和技术两者同样重要。
“隐形冠军”认为,倘若技术主宰一切,工程师们就会疏远客户,客户将蒙受损失。
但若让一门心思扑在客户身上的营销人员独揽大权,又会不利于技术的发展。
理想状态是,让懂技术的人与客户进行密切、频繁的接触和交流。
依靠自身的技术能力德国中小企业认为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进军新市场,解决生产及研发问题,而且相信这样做能够强化自身的产品知识,并维护公司的市场霸主地位。
为什么德国的经济能够崛起?
为什么德国的经济能够崛起?德国是一个世界知名的经济大国,其经济发展快速而稳健,处于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让人们不禁想问:为什么德国的经济能够崛起?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一、工业基础雄厚在德国的历史长河中,工业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19世纪,德国成为一个工业强国,通过对化学、机械和电力等行业的发展,使得德国的经济得以突飞猛进。
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德国的制造业占据着全球的最前沿,以汽车、化工、机床等行业为代表的德国制造业,有着无可比拟的竞争力。
其次,德国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德国的科技发展始终走在前列。
通过大力投入研发,德国在自动化、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得德国成为世界科技的引领者。
二、教育体系完善教育是每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德国教育也为德国经济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世界最优质的职业教育和学徒制度,为德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同时,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是标准化和系统化的,专业层面高度细分,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工程师、科学家和经理人才,使得德国人才储备充足。
三、政府管理有序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在德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国政府注重稳定性与长期性,通过税制、法律制度保护和规范市场和企业,创造公平、有序和透明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同时,德国政府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稳定的保障,减轻了经济压力,让企业更专注于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
四、文化传承丰富德国在历史上曾经历过文化的辉煌时期,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而这也为其经济的崛起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德国文化强调质量与创意,并注重专注、细致,这些特点在德国人的行事风格、产品制造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德国人民的文化修养和对艺术的高度追求,也使得德国拥有了许多音乐、电影、游戏等领域的文化品牌,提升了德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德国的经济崛起离不开工业基础的雄厚、教育体系的完善、政府管理的有序和文化传承的丰富,围绕这些因素,德国不断推进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其经济增长创造了充足的动力。
“德国制造”为何享誉世界
“德国制造”为何享誉世界博世、西门子……这一系列德国品牌,不仅世界知名,而且无一不是品质的保证。
德国制造为何质量那么好,原因有很多。
归根结底还是依靠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使“德国制造”长久不衰,享誉世界。
质量问题少德国已经连续数十年保持世界出口冠军地位,而“德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质量与信誉的代名词。
德国出口产品良好声誉的背后,依赖的是严格的制度建设,从政府到企业,从法律到认证,覆盖全社会的质量管理体系正是“德国制造”成功的法宝。
德国出口产品在国外遇到质量问题的消息很少。
偶尔出现,也主要是由企业主动来解决,比如产品召回等。
这主要得益于德国一整套完善的出口质量事前管理、事中监控、事后处理程序,即使发现质量问题后,通过主动召回等程序不仅能妥善解决,相反往往还会增加海外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比如汽车企业也经常使用产品召回方式处理事后发现的质量问题。
最近几年来德国大众和奔驰曾经大量召回故障车辆,今年年初奔驰还出现了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130万辆故障车召回的事件。
这些频频发现的故障虽然引起部分消费者的不满,但由于处理及时并没有对德国汽车质量良好的声誉造成太多负面影响。
德国汽车行业的出口也连年创新高,到今年预计将突破400万辆,创造出口额近2000亿欧元,占到了德国出口总额的近五分之一。
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当然,德国产品质量信誉的背后,依靠的绝不仅仅是发现质量问题后的召回制度,更重要的是德国在加强出口产品安全管理方面所依赖一整套管理机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质量认证等制度体系。
目前德国工业产品中有一半销往国外,全国近1/3的就业岗位都来源于出口行业,德国经济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管理部门在政府机构中占有重要位置。
德国对外贸易归联邦经济部主管,下设专门的对外贸易办公室。
产品质量的管理还涉及到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和质检部门等,半官方的德国工商总会、中小企业联合会等在全球都建有庞大的联系网络。
德国制造究竟凭什么可以经久不衰?
德国制造究竟凭什么可以经久不衰?小微导读:在当今中国公众眼中,MadeinGermany(德国制造)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如果说在世界市场上,走大众路线的MadeinChina(中国制造)以其价格低廉、营销灵活而称霸中低端市场,那么“高端冷艳”的德国产品则无疑长年雄踞制造业顶端。
前者薄利多销,以量取胜;后者虽贵,然物有所值,亦能长盛不衰。
历史缘起何止今日,话说一百多年前,中国也有一位既有名又多金的“德粉”(德国产品青睐者),那就是权倾朝野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
1870年,初掌北洋并由此登上中国外交舞台的李中堂,耳闻心系正在万里之外打响的普法战争。
在色当要塞,普鲁士军以120门克虏伯重炮顷刻间将法兰西第二帝国埋葬在硝烟与瓦砾之中。
由此,克虏伯家族一战成名。
第二年,这位东方的仰慕者便迫不及待地奏请朝廷,一次性购炮328门,以实海防。
真是命运弄人。
不到三十年光景,李中堂一生功业都随北洋舰队一并沉没,其重金购置的克虏伯大炮也无声地朽坏在炮台之上。
但德国产品与中国的因缘并未从此终结。
至于德国本身,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几度浮沉,却又一次次重新崛起。
甚至在最近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后,踏实稳重、专注实业的德国“莱茵模式”相对于过度倚重金融资本的美英“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和疲软不振的欧盟其他成员更是大放异彩,引得学界众说纷纭。
蒂森克虏伯大炮工厂而作为这个国家百年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克虏伯家族与德意志一样命途多舛。
在老威廉的第二帝国如日中天、繁华褪尽之后,等待它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耻辱:“恩主”德皇被逐,工厂被拆,工人起义,厂主被抓并被判为战犯,鲁尔区干脆整个被法国人占领。
家仇国恨让克虏伯家族的下一代长大后一头扎进纳粹的怀抱,如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般,不仅用毕生才智为魔鬼制造杀人的枪炮,更直接血腥役使数十万犹太人和各国战俘做奴隶工。
战后虽被清算,可受益于“冷战红利”,克虏伯家族又被西方重新扶植起来,奇迹般东山再起。
可惜好景不长,到1967年这家重新站立的巨人竟然因为沉重债务而被绊倒,从此脱离克虏伯家族而被股份化改造。
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秘密
德国制造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单独因素的整体效应让德国与众不同,在这种充满活力的生态体系中,大小企业都可不断壮大。
2008年金融危机后,德国的表现令人惊讶!它不但是少数几个保持增长且存在贸易盈余的国家,而且在就业、财政状况和股票市场等方面表现出色。
这一切到底源于什么呢?我认为,可以总结为三大原因,即德国的社会政治体系、健全的产业政策以及全球领先的企业。
自由与平等结合的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逐渐形成了社会市场经济制度。
这种制度在享受自由市场带来好处的同时,仍要对自由市场加以限制。
限制是为了造福整个社会,尤其是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
这种追求社会共识的制度,在保持企业和劳工利益同步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10年里,德国罢工数量与劳动力成本增加都相对较低。
此外,在1999-2005年,德国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改革。
在此期间,政府虽然降低了失业救济金和养老金数额,但同时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加强解雇保护,使得德国可以保留更多低薪工作。
但有效的劳动力市场还要归功于德国双轨制的教育培训和教育体系,它为我们带来了世界上最高质量的劳动力。
这种体系成功的原因在于,企业参与培训的每一步,从设定技能与课程,到将受训人融入其生产过程。
这意味着学员从一开始就与企业接触,那么之后对企业的忠诚度就会很高,离职率也就大幅降低。
员工的稳定和技术的积累,将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的创新通常来自车间。
中国可参考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将市场的相对自由性与社会平等性结合在一起。
对于中国而言,采取这一模式将能引入更多竞争,并能逐渐改善其社保福利体系。
同时,对于企业和员工而言,在薪资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以及更开放的教育体系,让更多人可以获得专业或学术培训。
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数年前发达国家开始“去制造化”时,德国就一直在积极发展制造业。
因为德国人相信,有了制造业才能够带动创新和直接投资,并且能够带来高附加值和高薪的工作。
德国制造业百年不老的基因奥秘
德国制造业百年不老的基因奥秘德国制造业百年不老的基因奥秘引言:德国制造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一直保持着稳定和持久的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佼佼者。
本文将深入探讨德国制造业百年不老的基因奥秘,并详细介绍其成功的原因和独特的制造实践。
第一章:德国制造业的历史概述1·1 德国制造业的兴起1·2 德国制造业的黄金时代1·3 德国制造业的现状和趋势第二章:德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2·1 高品质产品2·2 创新与研发2·3 高效生产与工艺2·4 严格质量控制2·5 灵活的供应链管理第三章:德国制造业的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3·1 德国的职业教育制度3·2 德国的工匠精神和技术传承3·3 与高等教育的结合3·4 德国制造业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第四章:德国制造业的工业标准与规范4·1 德国的产品质量标准4·2 德国的工业规范与市场准入4·3 德国制造业的产品认证与标志第五章:德国制造业的创新和科技驱动5·1 德国的研发投入与创新资源5·2 德国的科技企业和创新生态系统5·3 德国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第六章:德国制造业的行业特点与成功案例6·1 汽车制造业6·2 机械制造业6·3 电子制造业6·4 化工制造业6·5 食品与饮料制造业6·6 其他行业的成功案例介绍结论:通过对德国制造业百年不老的基因奥秘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德国制造业的成功离不开其高品质产品、创新与研发、高效生产与工艺、严格质量控制以及灵活的供应链管理等核心竞争力。
同时,德国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工业标准与规范、创新和科技驱动等方面的优势也为德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部分。
德国制造:品质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标题:德国制造:品质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德国制造,这个词汇在全球范围内几乎已经成为品质的代名词。
德国产品的优秀品质和创新能力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信赖。
德国制造业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其产品的卓越品质,还在于其对创新的不懈追求。
本文将从德国制造业的历史、特点和优势等方面,详细探讨德国制造的魅力所在。
一、德国制造业的历史德国制造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德国的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但正是在这个时期,德国的许多企业家开始认识到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他们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提高产品质量,逐步使德国制造业崭露头角。
19世纪中叶,德国制造业开始迅速崛起。
这一时期,德国的许多发明和创新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的汽车,西门子制造的电力设备等。
这些创新不仅推动了德国制造业的发展,也为全球经济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20世纪初,德国制造业逐渐形成了以高品质、高效率和严谨科学管理为核心的制造业体系。
这一体系在德国制造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德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二战后,德国制造业在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崛起,再次证明了德国制造业的强大生命力。
随着德国经济的复兴,德国制造业的品质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其在全球范围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二、德国制造业的特点1. 品质至上德国制造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生产过程的监控,德国制造业都严格把关,确保产品的品质达到最高标准。
德国制造业的这一特点使其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和信任度。
2. 技术创新德国制造业始终站在世界技术创新的前沿。
德国企业高度重视研发投入,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究和产品创新。
此外,德国制造业还与学术界保持紧密合作,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使德国产品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3. 严谨管理德国制造业以严谨的管理体系闻名于世。
德国企业注重细节,强调科学管理,从生产计划、质量控制到员工培训等方面都进行严格把控,确保生产过程的高效和稳定。
德国制造强的原因
“德国制造”的信誉从何而来?MADEINGERMANY(德国制造)是个在世界市场上让人产生信赖感的标签。
上百年来,德国产品以其过硬的质量在世界市场上创立了良好的声誉。
德国之所以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除了企业有着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德国工程师对完美的追求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德国拥有由一套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培养出来的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工人队伍。
职业生涯的敲门砖无论是机械修理工、瓦匠,还是电工,要想在德国找到工作,必须拥有一张资格证书。
一个没有受过任何职业教育的人要想在劳务市场找到一份工作几近痴人说梦。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行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德国各种类型生产企业和服务性行业对技术工人和普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个别对就业者要求极低的职业,如清洁工等,德国企业不接受没有接受过相应培训的员工。
由于德国建有一整套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职业培训的概念已深入民心,一般中学毕业后无望或不想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职业学校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开始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据统计,近年来,德国劳务市场每年都有新兴的职业形式出现,1996年后新增设的职业培训内容就达40多个,包括健身产品推销员、信息处理员等。
目前,国家认可的职业已达370个,可基本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求。
独具特色的培训方法德国职业培训模式多样,但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最基本的培训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德国职业教育中最具特色的双轨制教育。
所谓双轨就是培训中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齐头并进。
学生一边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边以学徒身份到企业实习。
基于各行业技能要求和难易程度不同,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要求也有所不同。
一般对实际操作技能要求高的职业,学生每周在企业做学徒4天,到学校上理论课1天。
德国职业教育双轨制具有一石三鸟的功效。
首先,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随时了解企业对技术工人和其他工种从业人员的要求,及时更新、修改教学内容。
五大优势产业铸就德国工业霸主
未来德出国电口子国元件,市7场5的%发展的主机要依械赖设汽车备业产的发品展销及工往业国电子外领。域的发展年。 德国机械设备出口额达1490亿欧
博世也在中国设有企业和研发中心。
德国汽元车工,业约平均占每世天就界有十机项械专利设产备生,出每口年获总得额的专的利13565.90项%,,是名出副口其实盈的余世界93冠0军亿。 欧元。
德国制造业门类齐全,汽车、机械制造、化工医药和电子电气,是德国传 统四大支柱产业,新能源和环保技术也是德国的优势产业。
汽车和汽车配件工业
德国是世界上汽车制造强国,奔驰、宝马老少皆知,大众、奥迪、保时捷有 口皆碑。德国高档汽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说起德国汽车,人们首先想到 的是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美观、耐用。 年德国汽车制造业销售额3617 亿欧元,其中国外销售额2346亿欧元;轿车产量1408万辆,商用车27万辆。
中国已成为德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合作伙伴和销售市场。
中国已一成为,德国包汽括车工驱业动的重技要术合作机伙械伴和、销材售市料场处。 理机械、农业机械、食品及包装机械、压缩气压
年,德国燃煤、燃气等火电比重为61.
中国已及成为真德国空汽技车工术业机的重械要、合作精伙密伴和仪销器售市、场加。 工机械、液压泵、液压设备、塑料及橡胶机械、
德国工业领域28%的研发人员从事汽车研发,而汽车工业九分之一的员工供职于研发部门。 4%,可再生能源比重已达25.
欧58洲所合大成学塑的料化德年工均系国消、费知244所5名2大0的万学吨的机,应德用械国科设消学费系备量及制占682所造4非%企。大学业化有工研蒂究机森构克提供虏化伯学研、究西,使马德克国化、工制海药德业多堡年印来保刷持、研发海优瑞势。 而6%中,国从克汽业车人、市数福场万同人伊期,特只减增少、长0普了. 7茨4%迈。 斯特、通快等。
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之分析
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之分析德国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世界制造业强国之一,尤其是在高端制造领域,德国拥有极强的竞争优势。
那么,何以能够使德国制造业如此强大呢?一、德国制造业拥有高质量的产品德国制造业的重心一直都在开发高质量、高端的产品。
从汽车、机械、电子到化学和生物技术,德国的制造业都是以高质量产品著称的。
这要得益于德国制造业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以及对技术创新不断的追求。
德国企业制造的产品在质量上通常比其他国家的产品高出一截,这种高质量标准使得德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德国制造业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德国有着世界一流的技术,这也是德国制造业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因之一。
德国拥有许多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大量的科研人才,这让德国制造业具有强大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推进技术的创新,推陈出新。
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在智能制造、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的创新发展逐渐显现,这些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德国的制造业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灵活性。
三、德国制造业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德国制造业一直都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发掘。
德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在德国,许多工人、工程师和技术专家都接受了全面的职业培训和认证,这意味着德国制造业拥有着高度技能化的劳动力,这项优势让德国能够应对越来越多的技术挑战,能够适应各种形势的变化。
同时,德国的管理人才也非常优秀,他们很好地掌握了企业管控的技能,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优化工作流程,降低成本。
四、德国制造业具有稳定的经济环境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之一,其经济环境稳定、政府管理规范、法律制度健全。
这意味着德国的制造业有更长远的发展规划,能够在更加稳定的环境下进行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
此外,德国政府一直都非常支持制造业的发展,致力于提高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投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推动了德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总之,德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其竞争优势显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德国制造为何屹立不倒?
德国制造为何屹立不倒?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6年第20期曾有人做过调查,德国只有8000多万人口,却创造出2300个世界名牌。
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直到厨房用具、体育用品等都是世界上质量最过硬的产品,“德国制造”成为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然而,“德国制造”并非一直都是褒义词。
1887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商品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必须注明“德国制造”,以区分英国正牌产品与德国的仿制品。
然而,有意思的是,2004年初,欧盟国际贸易委员会建议欧盟成员国产品统一使用“欧盟制造”的标志,却被德国企业家拒绝,他们坚持为本国产品打上“德国制造”的标志。
“德国制造”用10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从假冒伪劣、价廉货次到质量领先、经久耐用的华丽转身,“德国制造”现已享誉全球。
1918年3月,德国标准化协会制定发布了第一个德国工业标准,此后每年都会发布不同领域的行业标准。
德国的行业标准在全球的认可度很高,每年发布的上千个行业标准中约有8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
以1922年制定的DIN476号纸张规格标准为例,这一标准设定了我们今天常用的A4、A3等纸张规格。
同样,在今天德国力推的工业4.0框架下,德国也在强调在机械领域、加工制造领域、自动化工程等领域统一术语,将自动化领域、工业通讯、工程学、建模、IT安全、设备整合、数字工厂的现存标准纳入新的全球性参考标准中。
另外,德国人注重对专利成果的维护。
无论是奔驰、宝马等德国知名企业,还是德国的中小企业,都很注重创新速度和绩效。
德国的创新体系中值得一提的是工业联合研究模式和“中小企业中央创新计划”。
“工业联合研究”项目将具有研发兴趣的工业企业与研究机构集合到一起,以此激发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创新激情。
此外,德国实行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以尽量降低年轻人的失业率。
双轨制职业教育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一方面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岗位技能专业化,另一方面借助多渠道的职业培训,实现就业选择多样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制造业为何能长盛不衰
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欧洲各国经济哀鸿遍野,唯有德国一家风景独好,成为欧元区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
为何“德国模式”能够胜出?究其根本,除了德国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外,牛气十足的制造业是其抵御欧债危机的铜墙铁壁。
如下三则小故事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德国制造”:
一,帐篷的故事: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后,灾区陆续收到各国援助的帐篷等救灾物资。
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灾民们相互打听住的是哪个国家的帐篷,而住德国帐篷的灾民往往引来周遭羡慕,因为德国的帐篷质量是最好的。
二,钟表的故事:德国殖民时期在青岛江苏路修建的基督教堂的钟表迄今运转正常。
2010年,在华投资生产大型齿轮的一名德国商人陪父亲在青岛游览时看见了这座钟表,老人顿时认出了钟表所用的齿轮便是由他的家族企业供应的。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该德国商人表示:“根据目前的使用情况,这些齿轮没有任何问题,还能再用上300年,真要维修时,恐怕要到我的曾孙一代了。
”
三,桥梁的故事:1906年,德国泰来洋行承建甘肃兰州中山桥,1909年建成。
合同规定,该桥自完工之日起保证坚固80年。
在1949年解放兰州的战役中,桥面木板被烧,纵梁留下弹痕,但桥身安稳如常。
1989年,距桥梁建成80年之际,德国专家专程对该桥进行了检查,并提出加固建议,同时申明合同到期。
如今,中山桥仍然照常使用,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论是帐篷、钟表、桥梁,还是汽车、火车、轮船,“德国制造”大致具备了五个基本特征: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
但“德国制造”的光环并非与生俱来,从历史上看,“德国制造”经历了由弱到强、由辱到荣的“灰姑娘”式的蜕变进程。
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工业革命,较邻国法国晚了30年,此时英国工业革命更是接近尾声。
由于世界市场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在列强挤压下,以剽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商标等“卑劣”手法,不断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廉价销售冲击市场,由此遭到了工业强国的唾弃。
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德国制造”被评为“价廉质低”的代表。
1887年,英国议会通过新《商标法》条款,要求所有进口商品都必须标明原产地,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货区分开来。
从那一时刻起,德国人开始清醒过来: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产品的廉价,而是产品的质量。
于是紧紧抓住国家统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改革创新,锐意进取,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机械、电气等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催生了西门子、克虏伯、大众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并推动德国在一战前跃居世界工业强国之列。
“德国制造”完成华丽的蜕变,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传承息息相关。
严谨理性的民族性
格形成了“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标准主义、完美主义、精准主义、守序主义、专注主义、实用主义和信用主义。
这些文化特征深深地根植于斯,就像是德意志民族的语言,复杂而精确,语法和词汇不能出现丝毫的模糊一样,泾渭分明,从而成就了“德国制造”的传奇。
“德国制造”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并在全球化时代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德国“三位一体”的体系保障。
一是科技创新体系。
“德国制造”的强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先的产品技术含量。
德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制造业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建立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传播和人力培训为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
它的最大特色是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负责对企业和科技界进行沟通和协调;企业承担2/3的科研经费,剩下的1/3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买单。
为了使“制造科技”能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
德国人始终相信一句话:真正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是研究与开发,而不是别的不能把握的客观因素。
因此,德国企业对研发投入毫不吝啬,研发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3%,位居世界前列。
据统计,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前25位有11家德国公司,排名第一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年度研发费高达58亿欧元。
即便在欧债危机期间,尽管订单有所减少,但德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不仅没有相应递减,反而逐步增加,使以先进制造业为强大支撑的德国经济受欧债危机的影响甚微,反而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而更具生机和活力。
二是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
德国长期以来实行严谨的工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为德国制造业确立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建立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最主要的制定机构为德国标准化学会(DIN),其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
二是建立公正、客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最主要的认证和监督机构为南德技术监督公司、北德技术监督公司、莱茵技术监督公司,实行独立于政府和行业以外的自主经营,依照ISO和DIN等标准对企业产品和制造流程进行检测,并为合格者颁发认证证书。
这样既有效协调了本土企业间的竞争,又确保了“德国制造”的质量,还整体提升了“德国制造”的竞争力。
据统计,“德国标准”每年为德国制造业创造价值达180亿欧元。
三是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制造”的成功离不开富有活力和高水准的技术工人。
在培养技术工人的过程中,德国注重推行双轨制职业教育,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展开职业教育。
学校负责传授理论知识,企业为学生安排到一线实习和培训。
政府对数百个职业制定毕业考核标准,以确保教学和人才质量的评判水平。
德国约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三至四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一到两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为两年到三年半。
职业学校教育费用由国家承担,企业实践培训费用由企业承担。
这种模式突出的优势就在于,培训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保证了制造业所需的高技能。
同时,职业培训也是通往职业生涯的一条重要途径。
目前在德国可以参加的培训职业多达350多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与白领阶层相差无多。
正是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把研
发出来的蓝图变成精美的产品,投放市场,帮助德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强大竞争力。
今天的中国正如同19世纪晚期的德国,也是追赶型的崛起国,尽管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但距离制造业强国甚远。
当前,中国制造业依靠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推动增长的模式基本上已经走到了尽头,人力成本上涨、产能过剩、技术含量缺乏竞争力、品牌缺乏影响力等问题已经成为严重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
面对诸多挑战,吸取德国制造业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制造业摆脱困境、再铸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坚持以制造业为中国经济的立国之本。
金融危机前,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持续进行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产业空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工业占GDP比重逐年下降,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金融业、租赁及其它服务业占GDP比重逐年上升。
而德国则始终专注于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同期德国工业占GDP比重上升了1个百分点,金融、房地产和租赁服务业占GDP比重基本保持不变。
正是对制造业的执着和专注,使得德国免受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痛苦。
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坚持制造业在国家实体经济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引导各类产业均衡发展,努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是坚持以“三位一体”贯穿“中国制造”的全过程。
积极加强科技创新、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体系建设,改变“中国制造”长期以量取胜的局面,真正实现以质取胜。
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鼓励自主品牌发展。
在标准化和质量认证方面,以加强标准化工作为突破口,为我国工业产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标准支撑,拉动内需、稳定出口;努力推进质量认证工作,促进形成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质量责任意识,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质量形象。
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对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政策引导提升“产学研”三个环节的合力,建立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坚持以全面深化中德制造业合作打造制造业强国。
制造业是中德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
两国制造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互补性强。
德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精湛的制造工艺、科学的经营管理、优良的产品质量、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较为开放的技术合作,为中德两国制造业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前两轮中德政府磋商中,双方已就在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标准化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达成重要共识。
下一步,应积极推动德方共同落实好政府磋商成果,早日建立中德先进制造业对话,并以此为引领,全面深化中德制造业合作,促进“中国制造”的升级换代。
更多内容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