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的景泰蓝
景泰蓝麒麟
景泰蓝麒麟:景泰蓝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或是青铜胎上,烧制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品。
“景泰蓝”这个名字是一般俗称的名字,学术上的正式名称是铜胎掐丝珐琅。
清乾隆年间玉玺印章:清乾隆年间玉玺印章“九洲清安(晏)之宝”二十九日下午在法国巴黎的一次商业性拍卖中被拍出,成交价近一百六十八万欧元。
圆明园印:清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中记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东方博物院中国展室中发现“有圆明园玉印二方。
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圆明园印’,白玉方印,稍小”。
1904年(光绪三十年),康有为游巴黎,在奇规昧博物馆曾见过中国内府珍物及玉玺等,并认为是圆明园文物。
金曼扎:黄金制造,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
曼扎和坛城一样是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
曼扎中央凸起的部分为须弥山,四周为婆罗门教的四大部洲。
《《寒江独钓图》:《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
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康熙玉如意: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的,长近半米,颜色是白中透绿,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
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的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
臣吴敬恭进”。
导游基础知识:景泰蓝的欣赏
课件提纲
一、景泰蓝简介 二、景泰蓝的代表作
景泰蓝简介
景泰蓝是北京特有的特种工艺品之一。明代的景泰年间,是这种工艺品的鼎盛 时期,并创造了以蓝为主的风格,故“景泰蓝”便成为这种工艺品的美名。 景泰蓝 技艺到清代乾隆年间空前兴盛。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曾在1904年美国芝加哥世 界博览会、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 景泰蓝是用细扁铜丝掐成图案, 焊在铜胎上,再填点上彩色釉料,经烧制而成。这种工艺品晶莹夺目,金碧辉煌, 具有浑厚持重、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品种有瓶、碗、盘、烟具、酒具、灯具、糖 罐、料盒、奖杯、飞禽、走兽和各种装饰品等60余类。
任务四 文房四宝、工艺画和年画
景泰蓝的代表作
铜胎掐丝珐琅
任务四 文房四宝、工艺画和年画
景泰蓝的代表作
明代万历款掐丝珐琅双龙盘的掐丝粗细均匀然銹蚀,龙纹的形制和浓郁的色 彩,都与万历时期瓷器之特色相同。双龙盘里外都装饰纹样,盘沿菊瓣内掐丝五瓣 花叶,依次循环填饰红、白、粉红、蓝及黄色共四十瓣。内壁浅蓝地布倒草莓纹锦 ,饰以七珍八宝,盘心红、黄色的降龙昂首举足拱著寿字,四周满布五色祥云纹饰 。盘外壁浅蓝地以草莓纹为锦,装饰番莲、回纹、转枝花各一圈。皇室气派、华丽 富贵。
任务四 文房四宝、工艺画和年画
景泰蓝的代表作
明代万历款掐丝珐琅双龙盘
任务四 文房四宝、工艺画和年画
景泰蓝的代表作
珐琅耳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也是铜胎掐丝珐琅,高8.7厘米,口径31.5 厘米,上口为折沿,珐琅圆壁略微外鼓,平底,外撇圈足并且附带有三只云纹式短足, 两只螭爬附在阴刻卷草纹的镀金口沿上。洗内壁用的白地分布着草莓纹锦,装饰每匹天 马之间的宝相花有四种;洗底围绕云纹和转枝花各一圈,当中绿地草莓锦中装饰双凤及 花朵。外壁则是蓝紫地,在草莓锦间散布红、白梅花;下方的圈足饰转枝花叶,整体色 彩对比强烈。洗底露出紫红色铜胎,中央浇铸出去地阳文“大明宣德年制”长方框三行 楷书伪款。根据整齐的草莓锦地、纹饰主题及风格等特点,属明代末期的文物。
怎么鉴别景泰蓝真伪
怎么鉴别景泰蓝真伪我们怎么辨别景泰蓝真伪呢,首先要先了解景泰蓝制品,景泰蓝就是在铜器的表面,嵌以铜丝或金银丝,从而形成花纹的四周,施以各色珐琅质,组成花纹,最后经高温烧制而成的。
景泰蓝制品是在明代景泰年间才大量烧制的。
尤其是景泰、成化两朝烧制最多,且质量也属上乘。
明朝灭亡后,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几乎失传。
到乾隆年间,烧制景泰蓝的作坊又逐渐增多。
同治年以后,不少在中国的外国人不惜重金收买景泰蓝,国内一些商人便专门设厂烧制,有的甚至假冒景泰、成化年间产品。
辨别景泰蓝真伪主要是看景泰蓝的制作中比较重要的材料是珐琅。
假的景泰蓝,一般不用珐琅,而用其他颜料代替。
伪造景泰蓝的方法也并不复杂,是将铜器铸好,用钢丝圈作花纹,加上颜料烧制即可。
无论烧制什么颜色的景泰蓝,其中都必须加上油烟土,烧成之后,才能够形成砂眼。
烧好后,还得以火镀金,细石磨光。
然后抹上杏干粥,使其生锈。
几个月以后将浮锈洗去,再用油脂擦揩,假景泰蓝的颜色、光泽就与上了珐琅的景泰蓝几乎一模一样了。
现如今传世的景泰蓝精品中,以明代的制品为最上乘。
凡明代烧制的产品,其表面大多光洁透亮,釉料颜色通透。
这个时期的景泰蓝,丝胎都是黄铜镀金,因为是用火镀上去的,所以都有沙眼。
清代所产景泰蓝,色彩大都有些发糍,其丝胎主要是红铜,镀金也为火镀。
乾隆时期所烧制的景泰蓝,以黄白二色为最佳,主要是因为这两色的用料和制作难度都非常大,不易仿制。
要鉴别明清景泰蓝主要就是看以上的几点,还是要多了解关于景泰蓝历史的相关知识,才能养成一对火眼金睛,不被一些造假者所蒙蔽,而使自己遭受损失。
首先有一点就是早期景泰蓝主要原料非常的昂贵,当时景泰蓝的胎体以铜胎为主,珐琅釉多系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还须鎏金工艺,因为当时的景泰蓝产品都为宫廷用品,所以鎏金的耗金量也是非常大的。
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景泰蓝画面是否存在沙眼现象。
一般古董的一大特征是釉料表面存在沙眼现象,针眼般大小,是由于古时提纯技术不高,导致釉料中硼酸盐含量过高,因此在烧制过程中杂质气化而产生小孔。
景泰蓝学名
景泰蓝学名
我们俗称的景泰蓝学名是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艺术地位: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
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等等,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的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赞叹。
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
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由于景泰蓝的历史意义及工艺,2006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景泰蓝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器在我国民间俗称为“景泰蓝”,因其是在明代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成熟,使用的色彩以蓝色为主。
大英博物馆收藏有数件我国明清时期生产的景泰蓝制品,以下就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几件精品。
明代宣德景泰蓝龙纹盖罐。
高62厘米,腹径55.9厘米,口沿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窄边款,腹内有“御用监造”四字。
外观晶莹润泽,色彩鲜艳夺目。
造型呈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宝珠钮盖。
通体装饰云龙纹,龙纹凶猛,五爪如风车旋转,双目圆睁,张口露齿,翱翔于天地之间,给人以天下唯我独尊的磅礴气势。
整件器物色彩鲜艳夺目,红彩浓重深沉,再配以大面积的黄彩,使得蓝彩反而不再明显,此外还使用了极为罕见的黑彩,有厚重之感。
器物上的款识,表明此罐制作于宣德年间,是明代宫廷的御用之物。
景泰蓝是在铜胎上用柔软的铜丝,焊出各种图案花纹,然后在花纹内填满各种色釉,经过高温烧制,最后打磨镀金而成。
据《宋史·外国列传》记载,景泰蓝是在南宋晚期从中东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宋代称为“大食窑器”。
公元1352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率领蒙古大军远征阿拉伯帝国,俘虏了阿拉伯帝国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这些工匠被带回蒙古草原,为蒙古贵族生产日用器具,于是曾经在阿拉伯帝国境内流行的铜胎掐丝珐琅器也得以大规模生产,并且在蒙古贵族中盛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铜胎掐丝珐琅器这种舶来品,很快就融合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发展演变成“景泰蓝”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集绘画、工艺、雕刻、镶嵌、熔炼、冶金等技艺于一体,以典雅的造型、繁复的纹饰、清丽的色彩而闻名于世,北京也成为我国景泰蓝制作的传统手工艺产地。
景泰蓝在明代宣德年间的制作工艺已经完全成熟,色彩鲜艳,饰纹丰富,掐丝整齐,磨光细润,镀金匀实。
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用黄金或铜作为胎体,色彩有天蓝色、宝石蓝色、草绿色、菜绿色、鸡血色、白色、黄色等,以蓝色为主色调,配以红色、白色、绿色、黄色等色彩,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
景泰蓝:方寸间的贵族工艺
景泰蓝:方寸间的贵族工艺————————————————————————————————作者:————————————————————————————————日期:景泰蓝:方寸间的贵族工艺-历史论文景泰蓝:方寸间的贵族工艺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刺所俘,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在大臣于谦等的拥立下匆忙即位,成了明朝第七位皇帝,年号景泰,史称景帝。
尽管景帝只做了8年皇帝,但以其年号命名的一项特殊工艺,却在器具制造史上大放光彩,这就是与玉器、牙雕、雕漆并称京城工艺美术“四大名旦”的“景泰蓝”。
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曾在无奈之下彷徨神伤,在古老中国的工艺舞台上,景泰蓝粉墨登场600年,久唱不绝。
到了2013年的春天,北京市珐琅厂将景泰蓝生产线免费开放,神秘的制作工艺得以完整呈现,更是让人忍不住一窥真相。
出身皇家的华彩重器与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工艺品不同,景泰蓝在清末同光中兴之前一直是宫廷独享,没有走人民间,官民同享的多是瓷器、玉器。
从“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的说法便不难知道,它出身皇家的尊贵地位。
因为用料名贵、纯手工制作难度系数高,“鎏金溢彩”的制品多是象征大富大贵的陈设晶,名贵的景泰蓝更是只供皇家专用,寻常百姓家里根本见不到,制作工艺也“秘不示人”。
明代的。
御用监”和清代的“造办处” 便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景泰蓝作坊。
而“景泰蓝”这个称谓最早也是见于清官造办处档案,学名称“铜胎掐丝珐琅”。
清雍正六年(1728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着雍正帝对造办处做的景泰蓝的挑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
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
”皇家的重视,成就了它的大红大紫。
“景泰蓝”也成为今后对“铜胎掐丝珐琅”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
13世纪,蒙古西征时,珐琅从西亚的阿拉伯一带传人中国。
《新增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大食窑》中曾记载:“大食窑出于大食国。
以铜做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
尝见香炉、花瓶、盒子、盏子之类,但在夫人闺阁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
景泰蓝(掐丝珐琅)介绍赏析
景泰蓝(掐丝珐琅)介绍赏析掐丝珐琅,中国传统工艺品,属于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
使用其他金属做胎的,如金胎掐丝珐琅等。
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也称为掐丝珐琅。
景泰蓝一般是在金、铜胎上用金丝或铜丝切割出图案,填充各种颜色的珐琅,再经焙烧、打磨、镀金等工艺制成。
景泰蓝珐琅有着绚丽夺目的魅力。
因其在明代景泰年间空前发展,且普遍以蓝釉装饰,故又称景泰蓝。
当然也有红色、浅绿、墨绿、白色、葡萄紫、翠蓝等颜色的点缀。
历史发展我国现存最早的景泰蓝器皿是考古发掘的唐代吐蕃时期的金胎景泰蓝匾额。
可见珐琅技术的发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元代当时的掐丝珐琅器可能尽为皇家服务的,由于烧造技术的不成熟,故生产规模并不大,产品并不多。
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象耳炉从现存的几件元代景泰蓝珐琅制品来看,中国工匠在学习和掌握了珐琅制作技术后,为了满足中国统治者的审美情趣,生产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产品,但装饰方式仍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艺术魅力。
明代景泰蓝珐琅工艺虽然在明初逐渐被朝廷重视,但真正引起文人的重视,被官商珍藏,还是在明末。
因此,真正早期的器物传世下多,工艺技法也不是十分成熟,掐丝粗细不匀,掐丝常高出胎面较多;胎体、釉层较为厚重。
其品种也不多,器型尚不出《格古要论》中所载的“香炉、盒儿、盏子、花瓶之类”。
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一般没有锦地,常以番莲纹、莲瓣纹装饰,色彩也较单调,没有混合色,然在一叶片内往往施两三种颜色。
明晚期,掐丝珐琅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都显著增多,而且工艺技巧也明显进步。
所谓“釉色齐备,金光灿烂,细润可爱也”,那神秘幽亮的蓝色基调,使之成为御用珍玩,“景泰蓝”之名也随之声名远播。
现存的明代掐丝珐琅器物大多为明代晚期的产品,其品种很多,有鼎彝等宗教礼仪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瓶、薰炉、灯台、盒、盘、碗、碟等。
明万历掐丝珐琅-云龙纹香炉造型一般端庄古雅,纹饰繁缛丰富,有番莲、饕餮、蕉叶、龙凤、云鹤、菊花、山水、楼阁、人物等。
景泰蓝
制作流程
设计胎图、 丝工图纸、蓝图 型制作(制胎)
烧蓝
点蓝
掐丝
磨光
镀金
明代的景泰蓝胎的 铜质较好,多为紫 铜胎,体略显厚重, 故造型仿古的多, 主要仿青铜所用的 彩釉均为天然矿物 质料,色彩深沉而 逼真,红像宝石红, 绿像松石绿。此时 的丝掐得较粗,镀 金部分金水厚。彩 釉上大多有砂眼。 款有“大明景泰年 制”或“景泰年 制”,底款,边款 均有。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 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 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 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乾 隆 年 间 景 泰 蓝 胡 人 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 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 “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 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 了。现在景泰蓝的陈设品多,不做实用品。
馨 蕾 花 瓶
现在的景泰蓝工艺大 有提高,造型多样, 纹饰品种繁多,价格 上也让人比较容易接 受,因此,已成为我 们与国际友人和亲朋 好友互相往来的最佳 礼品了。
和 “ 天 工 艺 苑 百 花 杯 金 奖 ”
荣 获 “ 中 华 民 族 艺 术 珍 品 奖 ”
十 二 生 肖 景 泰 蓝
景泰蓝的 现代工艺
景泰蓝的主要原料 ——铜
景泰蓝是用红铜做胎,在铜胎上用铜丝粘上各种图案,然后在铜丝粘成的各种形 式的小格子内填上色彩,经过炼焊、打磨等工序,最后入窑烧制而成的色彩明丽 的手工艺品。 景泰蓝釉料随时代变化明代景泰蓝的主要原料是珐琅料,其颜色有蓝、红、 黄、绿、黑 、白诸种,使用时再用一种进口的油剂调成糊状填涂。烧成后的器 物釉面肥厚、色泽晶莹透亮。 清代景泰蓝多数不用珐琅,而用彩釉料,其釉面缺少光亮。乾隆时景泰蓝 的颜色又以黄、白二色最为常见。白为车渠石白,黄是一种干黄,而后期的黄发 绿或发红。观赏景泰蓝可以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景泰蓝是艺术品,有金属光亮, 不同于瓷器、漆器。和瓷器比 ,瓷器有陶胎、瓷釉,最好的就是青花瓷,色彩 艳丽细腻、光洁。 景泰蓝把铜的延展性和釉的特点紧密结合,有的造型庄重大方,有的纤细、复 杂高级。俗话说:远看造型近看花。花纹也有不同风格,花卉、图案都能用丝工 严谨细腻地表达各种艺术造型。上釉也能按照造型花纹要求,随位赋彩。 景泰蓝艺术中包含了造型艺术、装饰艺术、环境艺术、空间艺术 在其中,所 以欣赏方法又与其它不同。而且金属有金碧辉煌的特点,感到特别珍贵。
景泰蓝:苟延残喘奄奄一息
景泰蓝:苟延残喘奄奄一息北京市珐琅厂景泰蓝制作现场上世纪中叶,景泰蓝掐丝行业的高手、老艺人于兆贵于向北京珐琅厂的年轻技师做示范。
景泰蓝与玉雕、牙雕、雕漆,合称“燕京四绝”,它在中国的制作年代可以上溯至元朝。
一位国内高校金属工艺研究者以“苟延残喘”四个字形容景泰蓝的现状。
那么,这项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传承、经营、收藏、展示究竟呈现何种面貌?《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甲午继续寻访,探究景泰蓝的历史之谜与当代现状。
陆斯嘉“工艺局成侈美观,各般制造尽追探。
就中绝技高天下,压倒五洲景泰蓝。
”这段对景泰蓝的描述,出现于宣统元年(1909)由兰陵忧患生编辑的《京华百二竹枝词》中。
所谓的“工艺局”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功能之一是生产“京货所著名者,如景泰蓝、栽绒毯、平金、雕刻之类,精益求精,以广销路”,达到“运熟货(成品)出洋”的目的。
景泰蓝与玉雕、牙雕、雕漆,合称“燕京四绝”。
不过,“景泰蓝”既非诞生于明朝景泰年,也不说明其实际工艺,仅是历史上延续的惯用称法。
最为准确的名字,应该是金属胎珐琅器,在中国的制作年代可以上溯至元朝。
现在,景泰蓝一方面受到如何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拷问,一方面尚处于自身远离公众甚至学界视野的处境。
《艺术评论》2013年起推出“中国艺术寻根”系列报道,甲午正月《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继续寻访,探究“燕京四绝”之一景泰蓝的历史之谜与当代现状。
当《艺术评论》与一位国内高校的金属工艺研究者谈起景泰蓝目前的状况时,该教授用了“苟延残喘”四个字形容。
与此同时,毕业于清华美院工艺系、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高校相关专业的“骄子”却鲜有愿意涉足景泰蓝设计、生产一线的。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上世纪5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牵头恢复景泰蓝工艺,集合了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院)师生的创作力量。
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一毕业就自愿选择珐琅厂的钱美华(1927-2010),在条件艰苦的岁月中为景泰蓝奉献了一生。
古代景泰蓝器的制作与发展
古代景泰蓝器的制作与发展古代景泰蓝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个瑰宝,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术和精湛的艺术价值,一直备受世人的赞誉。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最为精湛的代表之一。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工艺技术,让古代景泰蓝器在中国工艺美术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一、景泰蓝器的历史渊源景泰蓝是明成祖朱棣时的一个年号,明朝正德年间,景泰瓷馆开设了一种制作宝石饰器的工艺,称之为“景泰蓝”。
初期景泰蓝还是在瓷上制作,到了明嘉靖年间才开始以黄铜或铜材为质地制作,后来在清朝康熙年间又被引入到北京外国使馆有关礼品的制作中,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制作工艺和贸易商品。
在乾隆年间,景泰蓝在家居装饰和佛教供奉等方面的使用也逐渐增加。
此后,景泰蓝经乾隆时期的改良和发扬光大,逐渐演化成为一种精美而华丽的装饰工艺,成为中国特色的民间工艺品。
二、景泰蓝器的制作工艺景泰蓝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主要分为几个步骤:模型、铸造、琢磨、批颜、釉质、烧制等多个过程。
其中,铸造工艺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核心和难点,它需要水模、外模、内模三道工序,全人工操作,要求匠人的技艺非常高超。
首先要制作出青铜或铜材的整体模型,然后把模型抹上蜡,在蜡上雕刻出图案和纹饰,将雕好的蜡模粘贴到水泥板上,接着用水泥做出轮廓,倒入打好的石膏石创造出铸模,靠高温下的铜水灌入铸模,冷却后取出铸件,这些铸件就是景泰蓝器的初始材料。
在准备好的铸件上用刀或磨具进行琢磨,调整铸件形状和平整度,接着涂上涂有颜料的蛋壳粉,在微观水平上打破微小颗粒的表面张力后进行细微的喷涂工作。
釉质涂上之后在高温下进行烧制,直到釉质变成翡翠般的颜色,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景泰蓝器的表面变得干净、亮泽、光滑。
三、景泰蓝器的艺术价值古代景泰蓝器的制作工艺复杂,所需材料和技能的运用很高超,制品质量杰出,形态华贵,色泽丰富,纹样精美,注重统筹规划和构图,注重色彩结合和轻重分明,不仅在外观上非常漂亮,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意义,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突显上显得尤为突出。
景泰蓝名词解释
景泰蓝名词解释景泰蓝(Cloisonne),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金属器为“景泰蓝”。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正式实施,规定景泰蓝标准英文名为Cloisonne。
据此,中国元代后期已出现掐丝[1] 制品,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等,应是我国元代晚期作品。
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
“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
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
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
1935年中华民国北平市政秘书处编辑的《旧都略》在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说》写道: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拂”。
唐书称拂即大秦。
大秦即中世纪罗马帝国。
据有关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
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
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
中国有句很有哲理的老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作品是舶来品,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也很快就融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
圆明园内珍贵文物的资料
圆明园内珍贵文物的资料
1、景泰蓝麒麟
景泰蓝麒麟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或是青铜胎上,烧制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品。
“景泰蓝”这个名字是一般俗称的名字,学术上的正式名称是铜胎掐丝珐琅。
2、龙首
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原本是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铸造于清朝乾隆年间。
资料显示,该系列兽首均由宫廷西洋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监修,宫廷匠师制作。
3、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
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
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
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
中国历史上的景泰蓝
中国历史上的景泰蓝景泰蓝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历史上在明朝景泰年间最盛行。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
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
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
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中国的景泰蓝制作工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
据此,中国元代后期已出现掐丝制品,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等,应是我国元代晚期作品。
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
"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
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
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
1935年中华民国北平市政秘书处编辑的《旧都文物略》在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说》写道: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拂"。
唐书称拂即大秦。
大秦即中世纪罗马帝国。
据有关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
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
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
中国有句很有哲理的老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作品是舶来品,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也很快就融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珐琅历史沿革
珐琅历史沿革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
[1]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
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
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
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
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C左右焙烧而成。
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
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景泰蓝的历史工艺
景泰蓝的历史工艺景泰蓝的历史工艺一起源久远兴于明清景泰蓝,历史上称为珐琅器,工艺上称为“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特种工艺品。
在明朝的景泰年间(1450-1457),这项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高贵华美,所以,被称为“景泰蓝”。
到现代,虽然景泰蓝的工艺品已是各种色彩具备,但仍然沿用着“景泰蓝”的习惯称谓。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是先用铜作胎,而后用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或掐、或焊、或贴在胎体上,再加上五色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和烧瓷的传统技术,又吸收了传统绘画和雕刻的技法,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具有浑厚凝重、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
景泰蓝这种工艺的起源,由于历史文献记载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成品作为断代依据,所以专家学者的看法多有不同,目前尚且难以定论。
目前最集中的说法有两种: 其一,景泰蓝的工艺起源于我国。
早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的剑柄上就已经嵌有珐琅釉料;满城出土的汉代铜壶,壶体上也用珐琅作为装饰;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铜镜,镜背面的花纹上就涂饰着各色珐琅。
中国金属工艺中,珐琅的运用历史悠久,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工艺制作没有得到继续的发展,直到明代,才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
其二,景泰蓝工艺在我国的出现始于元朝。
忽必烈西征时,这种工艺从西亚的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首先在云南一代流行,以后受到京城人的喜爱,得以传入中原。
据《新增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大食窑》记载:“大食窑出于大食国。
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
尝见香炉、花瓶、盒子、盏子之类,但在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
世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称曰鬼国嵌,内府作者,温润可爱。
”我国古代的工匠们很快地掌握了“大食窑”的制作技艺,并结合我国本土的传统工艺技法,几经改良,制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景泰蓝。
中国传统景泰蓝蓝色世界的艺术奇迹
中国传统景泰蓝蓝色世界的艺术奇迹景泰蓝是中国传统的瓷器装饰工艺,以其深邃、鲜艳的蓝色而闻名于世。
它是一种集绘画、雕刻、瓷器制作等多种技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景泰蓝的发展历程、工艺特点和文化价值,以及它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一、发展历程景泰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的景德镇成为中国瓷器的制造中心,而景泰蓝就在这个时期诞生了。
最初,景泰蓝只被用于装饰陶瓷器物,随后逐渐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形式。
清代乾隆时期,景泰蓝工艺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宫廷和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
现如今,景泰蓝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二、工艺特点景泰蓝的工艺特点在于其独特的蓝色和精细的工艺。
蓝色是景泰蓝最显著的特点,其使用的蓝釉色料来源于矿石,经过研磨和烧制后形成深蓝色。
景泰蓝技艺包括线描、涂彩、烧制等,制作过程繁琐而复杂。
制作景泰蓝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需要将线描和涂彩的工艺巧妙地结合起来,经过多次烧制,方能完成一件精美的作品。
制作的主要步骤包括:铺底釉、线描、填色、烧制等。
景泰蓝作品有着细腻、光洁的表面,并且富有层次感。
作品中的图案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文化价值景泰蓝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其中的图案和色彩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景泰蓝作品常常以鸟、花、鱼等图案为主题,这些图案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景泰蓝作品还常常出现在宫廷和寺庙的装饰中,体现了其崇高的地位和文化价值。
四、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景泰蓝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对世界艺术史的影响不可低估。
它的蓝色和精细的工艺深受西方艺术家的喜爱和借鉴,对欧洲的陶瓷工艺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些景泰蓝作品也被西方博物馆收藏,并成为世界艺术界的宝贵财富。
在国际间的交流中,景泰蓝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使者,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中国古代的景泰蓝工艺
中国古代的景泰蓝工艺景泰蓝,又被称为“铜胎珐琅彩”或“景泰蓝珐琅”,是中国古代一种精美的工艺品,采用了铜胎、粉彩珐琅等技术。
历史上,景泰蓝工艺曾在中国达到巅峰,成为宫廷和贵族的重要装饰品。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景泰蓝工艺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其特点和影响。
一、历史渊源景泰蓝工艺可以追溯至明代,最早出现在15世纪的明成祖宣德年间。
当时,景泰蓝被广泛应用于宫廷装饰,如皇宫的屏风、玉带的装饰等。
清代时期,景泰蓝工艺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皇家和贵族用于装饰和礼赠的重要工艺品。
而现今所称的“景泰蓝”一词,则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个地名。
二、制作工艺景泰蓝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
首先,选用优质的铜胎,将其打磨成需要的形状。
然后,涂抹上珐琅料,放入炉中进行高温烧制,使珐琅粘附在铜胎上。
接着,使用细蜡线在珐琅上描绘各种图案,并填充不同的颜色。
最后,再次放入炉中进行烧制,使漆黑色的铜胎与彩色的珐琅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景泰蓝效果。
三、特点和影响景泰蓝工艺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色彩鲜艳、富丽堂皇。
利用彩色的珐琅与其他材料的搭配,景泰蓝制品往往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此外,景泰蓝还以其形式多样、制作精细的特点而闻名。
制作者在设计产品时常常采用多种技法和材料,将纹饰、图案和雕刻相结合,赋予景泰蓝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的景泰蓝工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景泰蓝不仅成为独特的装饰品,而且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意义。
它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如今,景泰蓝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
结语中国古代的景泰蓝工艺以其独特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并延续至今。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对中国古代景泰蓝工艺的历史起源、制作工艺、特点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景泰蓝工艺将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向世界展示中国千年文化的卓越魅力。
景泰蓝色彩风格特征浅谈
景泰蓝色彩风格特征浅谈景泰蓝色彩风格特征浅谈关于“景泰蓝”的名称,多解释为盛行于明代的景泰年间的珐琅制品。
加上制作出的成品的釉色又多以蓝色调为主,因此故名“景泰蓝”。
说到它的起源更是众说纷纭,但多数中外学者、美术史家都主张景泰蓝工艺是在元代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
元代,掐丝珐琅被称为“大食窑”或“鬼国嵌”。
有金胎或铜胎等,以铜胎为多,用薄而窄的铜丝掐成多种图案,粘在铜胎上,填上各色珐琅料,经过烘烧、磨光等工序成器。
故宫博物院最早的藏品始创于明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才广泛流行。
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分: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其中最为复杂细致的工艺就是掐丝和点蓝的技术。
品种有瓶、碗、盘、烟具、台灯、糖罐、奖杯等。
一、景泰蓝工艺的制作过程制胎,景泰蓝的造型美观首先取决于制胎,制胎是使用延展性好的紫铜片按预先设计好的图纸下料,经锤打、裁剪出不同的面料或切割成不同的圆形等,并用铁锤敲打成所需要的各式各样的铜胎。
明、清时还有铸胎、剔胎、钻胎等工艺。
掐丝,景泰蓝制作好胎形后,掐丝是主要制作的工序。
制作的方法是用镊子将事先做好的柔软、薄而细的并具有韧性的紫铜丝,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用手掐(掰、弯)折叠翻卷成花纹的工艺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制成各种纹样,蘸上白芨或浆糊粘在铜胎上,后经烧焊、点蓝和镀金等工序完成。
掐丝工艺,技艺巧妙,全凭操作者的一双巧手和纯熟的技艺,掐饰出妙趣横生、神韵生动的画面,但这绝非易事。
点蓝,经过掐丝工序后的胎体,再经烧焊、酸洗、平活、正丝等工序后,方可进入点蓝工序。
点蓝是艺师把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依照图案所标示的颜色,用由铜丝制成的小铲形工具(行话称蓝枪),一铲一铲地填充入焊好的铜丝纹饰空隙中。
烧蓝,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景泰蓝博物馆简介
景泰蓝博物馆简介
景泰蓝,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种,为北京民间工艺“四大名旦”之一,是一种在铜胎掐丝珐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品种,其工艺最早出现于明代永乐年间,所以也称“景泰蓝”。
“景泰蓝”这个词是清朝乾隆年间出现的。
到了清朝后期,随着“景泰蓝”工艺的逐步发展,“景泰蓝”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后来又经几代能工巧匠的发展、创新和提高,使得这种工艺更加成熟和完美。
景泰蓝博物馆于2008年4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甲4号(北京古玩城一层)。
该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家景泰蓝博物馆。
它收藏、展示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景泰蓝精品300余件(套),其中包括著名的“四大名旦”(北京景泰蓝、湖南景泰蓝、广东景泰蓝)。
北京景泰蓝博物馆是由原北京市工艺美术厂和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于1989年合并而成。
该馆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乾隆时期的景泰蓝
明清景泰蓝是景泰蓝发展的真正的黄金时期,尤其要属清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下面景泰蓝之家的小编为大家介绍下清朝乾隆时期的景泰蓝。
乾隆皇帝(1736~1795)非常的喜欢景泰蓝,因此他命令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生产了种类繁多、难以计数的掐丝珐琅器,其中有碗、盘、钵、盒、瓶、罐、尊、觚、奁、炉、烛台、文房用具、佛、菩萨、七珍、八宝、佛塔、如意、钟、鼻烟壶、仙鹤、寿桃、家具嵌片等,因为这些景泰蓝精品都是出自宫廷造办处,而且专为乾隆皇帝使用,所以当时的景泰蓝制品造型端庄华美,掐丝工整严紧,珐琅失透,温润似玉,色调典雅,光泽浑厚,形成了清代宫廷景泰蓝的典型风格。
根据景泰蓝的艺术格调可分为仿古明朝景泰年间景泰蓝、仿古器之作和应时之作3大类别。
仿景泰珐琅,基本都是仅重款识,然而它的器形、掐丝、珐琅都很少有古意,与景泰珐琅基本没有共同处。
仿古景泰蓝是以多以青铜器为范本而制的摆设性器物。
当时的应时景泰蓝则主要包括各类陈设性、祭祀性的文房四宝、屏风、佛供器、如意以及有一定实用功能的盘、碗、壶等器。
现存最大的景泰蓝就是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制作的梵华楼掐丝珐琅佛塔,此景泰蓝塔总共6座,每座高达2.3米,底宽0.94米,为清代掐丝珐琅史的最高峰。
自乾隆之后,清朝景泰蓝整体技术就开始急转直下了。
可以说乾隆时期的景泰蓝不论是在景泰蓝原料方面还是制作技术方面都达到了古代景泰蓝的最顶峰,有很多值得现代景泰蓝借鉴学习的地方。
清初社会安定与经济的繁荣昌盛,康熙时期设立了“珐琅作”,制造各种御用器物,这时期制作的器物规模大、品种多,而且技巧精细,风格由粗犷向鲜明、华丽、清秀方面演变,制品更加结实实用。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仿造“景泰年制”款的珐琅制品很多。
乾隆皇帝嗜古,要求把古代青铜器等的造型运用到珐琅制品中。
仿古尊、鼎、卣、觚等古代礼仪器物的造型图案,多有所本。
仿出的古器物均展现出珐琅工艺的本色。
有的是照旧样仿制,有的是画新样制作,后在上镌刻了“大明景泰年制”款。
从宫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这类仿制品,其风格类似明代特点。
画样新制作的藏品中,可看出为清代特点。
乾隆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
除继承明代的制品外,还出现了犀、象、羊等造型。
另外还制作大至丈余的屏风,小到仅寸许的轴头,以及日用的桌、椅、床、楹联、插屏、笔架、酒具、砚匣等。
清室贵族信奉佛教,因而景泰蓝也多制作法器等。
如在宫廷宝相楼、梵华楼陈设有镌刻“大清乾隆壬寅年造”款的大型景泰蓝佛塔。
北京的雍和宫和碧云寺,也有许多与之相类的法器。
乾隆时期的胎型采用的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为金胎金丝,中等为银胎银丝,下等为铜胎铜丝。
铜胎胎型的重量与明代相似,器表釉料的砂眼明显减少,掐丝、磨光、镀金都很精美。
在底色调配上,除天蓝、宝蓝外,还有绿色调。
粉红与黑,是釉料中两个新的品种。
在装饰手法上,流行题诗、题名,并增添加上了制作印章的图形,这是借鉴于传统的书法绘画的手法。
景泰蓝与漆、木等其他工艺品的结合,也始于乾隆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