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之理与李杲的脾胃升降说及组方用药
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
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李杲,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对脾胃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在《脾胃论》中详细阐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及调理方法,对后世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基本观点。
一、脾胃为后天之本李杲认为,脾胃是人体后天的根本。
脾胃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化生为气血津液,滋养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皆需脾胃供养。
若脾胃功能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百病丛生。
二、脾胃与整体关系密切李杲强调脾胃与整体的关系密切。
他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脾胃为中央土脏,与其他脏腑关系尤为密切。
脾胃功能失调往往与其他脏腑病变相互关联,治疗时应从整体出发,调理各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脾胃升降是气机枢纽李杲认为,脾胃升降是人体气机运行的关键。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协调平衡,使体内气机升降有序。
若脾胃升降失调,则气机不畅,脏腑功能紊乱,导致多种疾病。
因此,调理脾胃升降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方法。
四、脾胃虚是百病之源李杲指出,脾胃虚弱是许多疾病产生的根源。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均可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调理脾胃需注重补益脾胃之气,增强脾胃功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调理脾胃应平衡饮食李杲认为,调理脾胃应从饮食入手。
饮食不节、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导致脾胃受损。
平衡饮食包括饮食有节、饮食多样化、饮食温度适宜等方面,以维护脾胃功能。
同时,应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
六、调理脾胃应适当运动李杲认为,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理脾胃。
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同时,运动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益于身心健康。
适当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瑜伽等项目。
七、调理脾胃应保持良好的情绪李杲认为,保持良好的情绪对调理脾胃至关重要。
情志舒畅有助于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进行。
相反,长期情绪压抑、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李杲脾胃升降说与升阳益气方药之运用
以上 各 种 咳 嗽 , 上 半 日嗽 多 者 , 加 知 母 、 膏 ; 若 可 石
可 知 若 心咳者 药 用芍药 甘 草 汤 ; 咳 者 小 柴 胡 汤 ; 咳 者 升 麻 若午 后 嗽 多 者 , 用 四 物 汤 加 黄 柏 、 母 ; 五 更 嗽 多 肝 脾 可 地 若 可重 用 五 味子 。 汤 ; 咳者麻 黄汤 ; 肺 肾咳 者麻 黄 附子 细 辛 汤 ;火 郁 证 ” “ 法 者 , 加知 母 、 骨皮 ; 黄 昏嗽 多者 , 当开提 肺气 , 降火 化痰 , 方用敛 肺 汤 合 降火 导 痰汤 ( 用 重
“ 为 方 化痰 丸 ( 贝母 、 夏 、 南 星 、 半 天 蛤粉 、 蒌 仁 、 附 ) 除 去 半 夏 为主 ; 劳嗽 ” 气 虚 证 者 , 用 补 中益 气 汤 或 苍 术 瓜 香 ,
为 用 知 膈上 “ 宿根 ” 。至 于 内伤 咳 嗽 , 脏 咳 中 , 咳 者 药 用 芍 调 中 汤 ; 阴 血 虚证 者 , 四 物 汤 合 生 脉 散 加 黄 柏 、 五 心 为气 血俱 虚 者 , 用 八 珍 汤 加 麦 冬 、 可 知母 、 白皮 、 桑 地 药甘 草 汤 ; 火郁 证” 当开 提 肺气 、 火 化 痰 , 用 敛 肺 母 ; “ 法 降 方 汤合 降 火 导 痰 汤 ( 用 诃 子 , 海 哈 粉 、 萎 、 黛 、 重 佐 瓜 青 半 骨 皮 。
1 脾 胃为精 气 升降 之枢纽
东 垣《 胃论 》 : 万 物 之 中 , 一 也 , 吸 升 降 , 脾 日 “ 人 呼
放 象 天地 , 绳 阴 阳 。盖 胃为 水 谷之 海 , 食 人 胃, 准 饮 而
老中医:一个很提气的药方~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名方出处】金代李杲《脾胃论》。
【使用历史】约700年。
【主要成分】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橘皮。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典型征象】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
【禁忌人群】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补中益气汤是中医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代表方剂。
李杲是“补土派”(五行中“胃”对应“土”)的代表人物,当时,他处在金元的动荡时期,很多百姓因为颠沛流离的生活,饥饱无常,脾胃病也成了当时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在这种背景下,李杲特别重视脾胃,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原则,结合当时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导致的胃气亏乏的现状,创制了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中医界的很多人都认为,补中益气汤凝聚了李杲毕生的学问,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形体器官脱垂等症。
现在药店常有售补中益气汤衍生的丸剂,补中益气丸。
中气下陷,胃下垂就来了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8味药组成,主要治疗因劳伤、饮食不节所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
那什么是中气下陷呢?中气下陷是一个中医术语,这个“中”指的是脾胃,也就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气也就是脾胃之气,我们胸中的“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因为营养不足导致了气虚,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
脾胃功能的削弱,中气的流失,将会产生下面一些情况:(1)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升清是脾胃之气的运动特点,可使气血上达到心脑,达到高处。
如果脾气衰弱,升清失司,中气下陷就会令人出现面色不华、头昏、头晕,或者目眩,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低血压、低血糖的症状。
突然站立起来有的还会晕倒,眼前发花,或者伴有出虚汗、冒冷汗等症状。
这时候如果喝一杯热水或者吃一块巧克力,就会恢复。
(2)中气下陷是脾胃虚弱的一种表现,会影响到人的消化功能。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一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三舍法2、卜辞3、《经效产宝》4、砭石5、“次注”6、鼠疫7、雨疾8、简帛医书9、轮值制度 10、五禽戏二、填空1、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____社会末期。
2、张元素的代表学术理论为____和____,李杲的代表学术理论为____,王好古的代表学术理论为____.3、《伤寒论》载方____首,《金匮要略》载方____首,两书实收方剂____首。
4、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专著是南朝 ____所撰的《____》。
5、____代始有儒医之称。
6、《黄帝内经》中引用的更古的医书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二十一种。
7、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前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对____的认识、使用和掌握。
8、《诸病源候论》中所提及的 ____术、 ____术和 ____清楚地表明我国外科学已进入专科发展的阶段。
三、单项选择1、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在( )A. 隋代B. 唐代C. 宋代D. 元代E. 明代2、现存最早记载经脉的文献是()A.《内经》 B.《灵枢》 C.《针灸甲乙经》D.《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E.以上都不是3、《脉经》的作者是()A.张机 B.王叔和 C.巢元方 D.陶弘景 E.葛洪4、药物炮制方法最早见于()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雷公炮炙论》 D.《千金要方》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下列哪些不属于《脉经》中所描述的24脉()A.牢脉 B.散脉 C.长脉 D.虚脉 E.短脉6、张从正私淑于下列哪一位医家( )A.张仲景 B.孙思邈 C. 刘守真 D. 马宗素 E. 许叔微7、阴阳的记载始于( )A.《周易》B.《尚书》C.《周礼》D.《吕氏春秋》E.《淮南子》8、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建在( )A. 唐代B. 宋代C. 秦代D. 明代E. 以上都不是9、中医临证医学在什么时代出现了专科化发展特点( )A. 由晋至唐B. 商周时代C. 宋元时代D. 秦汉时代E. 以上都不是10、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说的著作是()A.《内经》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D.《三因极—病证方论》E.《诸病源候论》四、多项选择1.关于医药起源的问题以下不科学的观点是( )A. 医源于圣人B. 医源于巫C. 医源于实践D. 医源于保健E. 医源于动物本能2、《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是( )A.重视脏腑经络理论 B.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C.强调整体观念D.重视预防的观点 E.注意情志等精神因素3、我国古代重要的免疫实践是( )A. 利用狂犬脑浆免疫狂犬病B. 人痘接种预防天花C. 从人尿中提取秋石D. 全兔脑制作药物以催生E. 烙脐饼子贴敷防止脐风4、唐代的重要发现发明是( )A. 消渴病人尿甜B. 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C. 人痘接种预防天花D. 利用狂犬脑浆免疫狂犬病E. 黄疸的尿检验法5、《伤寒杂病沦》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是()A. 总结了我国人民三世纪初以前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B. 确立了辨证施治原则C. 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大部分D. 载方375首,用药214种,丰富和发展了方剂学和药物学E. 所用剂型种类之多远远超过了前代五、简答题1、《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2、简述朱丹溪的相火论。
李杲脾胃学派
2.制方遣药的特点 ① 重视整体,调治局部,治病求本, 本于脾胃; ② 因证投方,灵活权变; ③ 多多益善,亦用精专。
《医史·东垣老人传》
——砚坚 李杲(公元1180~1251年),
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
【原文】
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 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 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 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 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 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 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 为尤长。
【字词】
13.高謇:清高正直。 謇(1)口吃,言辞不顺利。(2)正直 14.降屈:降志屈身。 15.谒: (1)拜见:~见。拜~。 (2)说明,陈述,告发:请~其故。 (3)请求:~归。~医。 (4 )掌管晋见的近待。
【字词】
16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 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17.痈疽:毒疮,多而广的叫痈,深的叫疽。现 代医学认为是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 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痈发于 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 暗多属于阴症
【字词】
1.京兆:京都,此指北京。
2.甘淡渗泄之药:利水之剂。
3.启玄子:王冰的号。
2.主要著作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⑴.《内外伤辨惑论》三卷,刊于1247年,主 要论述内伤和外感两大类病的病因、病状、 脉象、治法等问题。 ⑵ .《脾胃论》三卷,成书于1249年,强调脾胃 的重要生理作用,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的理论,集中反映了李氏学术思想, 为其代表作。 ⑶ .《兰室秘藏》三卷,刊于1276年。
浅谈脏腑气机升降与方剂组方
浅谈脏腑气机升降与方剂组方脏腑气机之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枢纽。
脏腑之间功能相互依赖,协同作用,是通过气机升降来协调。
正确把握脏腑气机升降,对掌握脏腑的生理功能特性,脏腑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维持脏腑间动态平衡,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步探讨调和脏腑气机升降,顺应脏腑气机升降,合理组方用药治疗脏腑疾病,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标签:脏腑气机;升降;方剂组方人体气机升降来源于《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医学求是》:“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
”人体气机升降有三组主要矛盾:心与肾为升降之根本、脾与胃为升降之中轴、肝与肺为升降之外轮。
脏腑气机的升降犹如一架生命之车,使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转不息。
在病理状态下,脏腑气机升降失常,临床上方剂配伍组成与遣方用药,须运用升降相反相成的不同作用趋向的药物,使气机升降恢复正常,升降有度,脏腑气机调畅,以恢复机体正常生命活动。
[1]1 肝与肺为升降之外轮1.1 肝与肺的气机升降理论肝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和气血调节。
肝为刚脏而主疏泄,以升为常;肺为娇脏而主宣肃,以降为顺。
肝居于下焦,从左而升;肺居于上焦,从右而降。
叶天士:“人身气机合乎天地自然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畅。
”[2]肝升使气血上达头身及上窍,肺降使气血下达脏腑及筋骨,肝升肺降,一升一降,升降协调,对调畅全身气机,调节气血,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肝属阴中之阳脏,应升而不可过,过则诸气亢逆,阳亢上窜,肝升太过则需肺金肃降以制约,使肝不致横逆。
若肺降不及,则出现咳嗽、胸痛,甚至咯血等“肝火犯肺”证。
若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也会伤及肝阴,致肝阳亢逆,出现头痛、易怒,胁肋胀痛和“肺病及肝”之证。
1.2 肝肺不和与桑菊饮病理状态下,常见肝升发太过,或肝经风热,肺气不降,不能制约肝的升发,而出现咳嗽,临床上常应用桑菊饮治疗风热咳嗽轻证。
【中医指南】升降出入药物浅述及临证组方
【中医指南】升降出入药物浅述及临证组方【中医指南】升降出入药物浅述及临证组方薛东庆原创,大纲: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经典论据:1“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2“味薄者升,气薄者降。
气厚者浮,味厚者沉”(李东垣),李时珍),3“气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能升能降”4“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6“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7“升者引以咸寒,则沉而达下焦;沉者引以酒,则浮而上巅顶”(李时珍)药物升浮沉降举例:(仅供参考)升浮:麻黄、桂枝、附子、肉桂,荆芥、防风、黄芪、党参、辛夷、荷叶、升麻、桑枝、升麻、苏叶、白芷、独活、柴胡、葛根、牛蒡子、蔓荆子、藁本等。
沉降:苁蓉、枳壳、冬瓜仁、大黄、黄连、黄柏、芒硝、知母,五味子、诃子、黄芩、黄连,龙骨、苏子、、磁石、牡蛎、牛膝、决明、瞿麦、车前子、白芥子、葶苈子、牛膝、通草、椿根皮、等。
说明一下:上述分类只是大概上的分类。
因药物炮制、份量可影响升浮沉降之性,在配伍中更是变化多端。
故上述分类,实在只能作参考。
临证主要采用的辩证立法大纲:1,升降出入,纵横论治。
解说:纵者,静则可言三焦,动则升降也,横,静则阴阳六经也,动则出入也。
“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
”2,病证合参,据证立法,方随法出,方随证变。
附本人总结的临床组方遣药的常用方法:1君臣佐使组方法2,主证+次证相合组方3,脉舌相参,方证对应法。
4,系统组方。
代表方剂:小柴胡汤、全息汤等。
5相生相克法:例如升降并用、培土生金、泻南补北法、肝肾同治,肺肾同治,脾肝同治,心肾同治、寒温并用、表里并用、润燥相济、、、、等。
6,基本方出入组方法:一般以常用有效方方剂,根椐相关证侯进行加减。
李杲内伤热中证
李杲内伤热中证的研究摘要:金元医学继承汉、唐、宋已有的成就,一改从前侧重于经方的局限,于理法方药各方面都开阔了更为广阔的思路。
李东垣作为金元医家的杰出代表,首创“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并系统论述了以“脾胃内伤”为基础的“内伤热中证”的证治,被尊为“补土派”创始人。
“内伤热中”是以脾胃内伤为基础的复杂的虚性发热病症。
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役过度为其主要病因。
对其病机分析可知,元气不足为病机核心,升降失调为病机关键。
重用益气升阳药和喜用风药为其用药两大特点。
关键词:李杲、内伤热中、阴火、益气升阳、风药。
1、内伤热中的概念所谓“内伤热中”“内伤”是指由于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导致脾胃虚损性疾病,临床与外感相鉴别。
“热中”与“寒中”相鉴别:外来寒邪直中太阴经脉为寒中,只恶寒不发热。
“热中”临床表现为发热,而其病机与“寒中”相似,有虚损的内因(内伤)。
“热中”指的就是虚损性发热。
“内伤热中”连起来就是指,伤于内而出现的发热病证。
2、“内伤热中”的病因李东垣将“内伤热中证”的病因总结为三点:饮食不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
1.饮食不节《脾胃盛衰论》云:“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
”《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
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
”李东垣认为饮食饥饱失常就要发生胃病,脾胃乃表里之脏腑,胃既受病,饮食失调,则脾亦受损,胃失去受纳腐熟水谷的作用,脾难以输散精气,因此造成营养来源缺乏,脾气陷,阴火升。
2.劳役过度《脾胃盛衰论》云“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说明劳役过度,损伤脾胃,耗损水液,肾水不足,阴火上升沸腾发病。
3.七情内伤《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而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李东垣认为情志上过度的喜怒忧恐也可能损伤元气,元气受伤,不制阴火,阴火上升,助长心火,更伤脾胃元气。
脾胃论
学习《脾胃论》的目的,既要全面继承、重点领会实质内容,还要学会临证应用。如掌握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清暑益气汤组方理论依据、方义、加减变通之意义,活用于临床;把握“补脾胃,泻阴火”的内涵,进而拟订新方、创新应用等等。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着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多部医学典籍,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学术地位可圈可点。李东垣所生活的金元时期战乱频繁,疾病大范围流行,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在临床用药时注重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滋养脾胃、补益气血、升发阳气,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补气汤、当归补血汤等多个着名方剂,临床治愈了无数的患者。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时制方
大凡脾胃虚弱之人,脾不能助胃以行津液上输于肺,肺气不足,遇暑热太过,损伤元气,而觉疲乏怠惰,嗜睡懒言,四肢无力,精神困倦,两脚痿软、难于起立,早晚低温,指趾发冷,太阳升高,气候温暖,身热似烤,皆为阴阳气血之不足所致。故阴气虚而手足热,为之“热厥”;阳气虚而四肢逆冷,为之“寒厥”。或口不知味,视物恍惚,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胃痛及胁,脐周束急、甚如刀刺,胸中闭塞,时显呕哕,咳喘痰嗽,口沃白沫,舌胖强硬,腰背肩胛眼皆病,头痛时作,食少即饱,自汗尤甚,洒淅恶寒,皆天气之热助本病也。乃肺与大肠,为热所乘而作。当先助元气,理庚辛之不足,立黄芪人参汤主之。方义精确,化裁灵变,耐人品味,妙在其中,精读自悟。
脾胃虚实传变论
该论是《脾胃论》全书的纲领,论证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不外饮食、劳倦所伤,即使是六淫邪袭,亦都是脾胃元气先虚,而后为之所伤的病理反映。劳倦伤者,有二:一为形体劳累过度,汗泻、精绝而身热心顷,又当溽暑季节,内外热迫,阳亢易怒而昏厥;二为房劳过度,肾精涸竭,阴火内炽而清谷下利,亡血失精等。饮食伤者,亦二:一为脾胃素虚,消化不良,胆腑又失于疏泄之常,而肠鸣泄泻、腹胀后重等;二为饮食失节,伤及胃肠,功能紊乱,而现胸膈痞满、精神困倦等症。东垣之所以主张“升阳益气”者,盖升阳足以御外,益气足以强中。脾胃乃元气之府,元气不足,则谷气下流,营气不濡于经络、脏腑,导致阴火上僭,既要甘温益脾胃中元气,又要佐以甘寒泻阴火而安定心神。正谓“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是也。故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治脾胃为本。
古代名医 李杲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李杲生平简介姓名李杲字明之、东垣老人别名李东垣去逝时间暂无资料。
所在朝代金出生地区暂无资料。
主要成就“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擅长领域调治脾土代表作品《内外伤辨惑论》一、李杲简介: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
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二、人物介绍:李杲,字明之,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
他家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称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学医于张元素,尽得其传而又独有发挥,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脾胃内伤学说。
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三、主要著作:李杲虽非易水学派之起始人,然因在老师张元素的影响下,颇多创见,著述甚丰,故在易水学派中,影响较大。
其著述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活法机要》等。
另有《伤寒会要》、《保婴集》、《伤寒治法举要》、《东垣心要》、《万愈方》、《医学辨论》、《用药珍珠囊》、《五经活法机要》、《疮疡论》、《医方便儒》、《药性赋》等,有些已亡,有的系依托之作,故真伪尚待考。
李杲医书,唯《内外伤辨惑论》,为其生前手定。
余皆由门人校定。
或据其有关资料所整理。
四、学术内容:李氏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突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他说:“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也。
第八章升降学说
第八章升降学说升降学说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时之有,而贵常守。
”该书中还用升降出入理论阐发自然界的运动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此言天地之气升降。
又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此言人体之升降出入。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
”此言一年四季之气的升降出入。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此言水液在人体消化吸收之升降出入。
《素问·阴阳离合论》又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主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是言三阴三阳之出入。
《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此又言脏腑生理上升降出入之特性。
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臏胀。
”则又是用升降出入失常理论来解释病机。
至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结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下之”等等,又表明在治则治法上升降出入理论的指导作用。
以上可见,在《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升降学说,然其散在于各篇章之文字中,确存在着升降出入学术理论,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一、理论探讨升降学说运用于临床,时代较早。
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有体现,仲景太阳病治以汗法,是太阳主开的理论指导;阳明病用下法治疗,是阳明主阖理论的应用;少阳用小柴胡汤和解之法,是少阳为枢理论的体现。
《脾胃论》
《脾胃论》•作者:李杲(东垣、明之)•朝代:金•时间:公元1249年《脾胃论》(公元1249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
三卷。
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
•目录•序•卷上•├─ 脾胃虚实传变论•├─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 脾胃胜衰论•├─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肺之脾胃虚论•├─ 升阳益胃汤•├─ 君臣佐使法•├─ 分经随病制方•├─ 通气防风汤•├─ 羌活胜湿汤•├─ 用药宜禁论•├─ 《内经》、仲景所说脾胃•卷中•├─ 气运衰旺图说•├─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补中益气汤•├─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除风湿羌活汤•├─ 调中益气汤•├─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清暑益气汤•├─ 随时加减用药法•├─ 肠下血论•├─ 凉血地黄汤•├─ 升阳除湿防风汤•├─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三焦元气衰旺•卷下•├─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忽肥忽瘦论•├─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阴阳寿夭论•├─ 五脏之气交变论•├─ 阴阳升降论•├─ 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清神益气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 安胃汤•├─清胃散•├─ 清阳汤•├─ 胃风汤(一)•├─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调卫汤•├─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清燥汤•├─ 助阳和血补气汤•├─ 升阳汤•├─ 升阳除湿汤•├─ 益胃汤•├─ 生姜和中汤•├─ 强胃汤•├─ 温胃汤•├─ 和中丸(一)•├─ 藿香安胃散•├─ 异功散•├─ 饮食伤脾论•├─ 五苓散•├─ 论饮酒过伤•├─ 葛花解酲汤•├─ 枳术丸•├─ 橘皮枳术丸•├─ 半夏枳术丸•├─ 木香干姜枳术丸•├─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和中丸(二)•├─ 交泰丸•├─ 备急丸•├─ 神保丸•├─ 雄黄圣饼子•├─ 蠲饮枳实丸•├─ 感应丸•├─ 神应丸•├─ 白术安胃散•├─ 圣饼子•├─ 当归和血散•├─ 诃梨勒丸•├─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胃风汤(二)•├─ 三黄丸•├─ 白术散•├─ 加减平胃散•├─ 散滞气汤•├─ 通幽汤•├─ 润肠丸•├─ 导气除燥汤•├─ 丁香茱萸汤•├─ 草豆蔻丸•├─ 神圣复气汤•├─ 脾胃将理法•├─ 摄养•├─ 远欲•├─ 省言箴•后序。
补土学派—李杲
补土学派—李杲王翰昶【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2页(P56-57)【作者】王翰昶【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汴京酒官王善浦小便不利,症见眼珠突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几废,危在旦夕。
家人请李杲诊治。
李杲仔细检查后说,这病复杂,按一般常法不能奏效,须得精思熟虑。
李杲联系病人的症状,默诵《内经》,苦苦冥思,半夜,他睡中忽然掀被跃起,连声说道:有办法了!《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病人小便出不来,是气化不利的缘故。
王冰在注释《内经》时说:“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
”气化过程靠阴精和阳气共同作用完成,甘淡渗泄药虽能化阳,但病人病久伤阴,有阳无阴,所以气化仍不能正常进行。
翌日晨,速到病家给服群阴之剂而立愈。
李杲(1180-1251),字明之,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补土派代表人物,因世居地真定为先秦东垣地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
李杲年少时师从王从之、冯叔献、范尊师等学习孔孟儒学。
其母王氏因病难治而亡,遂立志学医,20岁时从师于易州张元素,尽得其传,尤精于治疗伤寒、痈疽、眼目病,22岁时,因治愈了当时流行的大头天行疫疠而成名。
元兵围攻汴梁时,城中大疫,数月之内因病而死者百万人。
李杲审证求因,认为人久被围困城内,饮食不固,起居变阻,寒温失常,胃气匮乏,因而提出脾胃内伤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拟定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方药,创甘温大热之法。
1232年汴梁解围之后,李杲北渡黄河,迁至山东之东平、聊城一带,以医为业。
1244年,返回原籍真定,并收罗天益为徒,1249年,完成医著《脾胃论》,元好问为之作序。
李杲收罗天益为徒,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同时,罗天益的伙食费用全部由李杲供给。
三年后,李杲奖给罗天益白银数十两,罗天益不肯接受,李杲说:“我一生积累的医术都传给你了,还在乎这点钱吗?”1251年,临终前把生平的著作详细校对分类编排,全部交给了罗天益,对徒弟说:“这些书传给你,不是为了我李杲,也不是为了你罗天益,而是为了天下百姓和后世子孙,希望你传下去不要泯灭于世。
补土派李东恒的脾胃论
补土派李东恒的脾胃论李东垣,又名李杲,晚年自号东恒老人。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今河北省正定人。
他是中医界金元四大家之一,开创补土派。
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等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内伤病中,李东恒认为,人的脾胃在五行学说属土,位于中央,无论哪脏劳损或受邪,都会伤及脾胃。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是李东恒脾胃论的核心点。
文 | 罗大伦李东恒本是富家子弟,奈何生活在金末的动乱年代。
元好问就曾经记载道:“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
”三个月一百万人,平均每一天就是一万多人。
大家都以瘟疫论或伤寒病来治,李东恒思考,他说哪有这么巧,一百万人一起感受伤寒?李东垣推测,围城的时候,人们没有饭吃,却还要饿着肚子干活、守城,城解围了以后,突然有东西吃了,就拼命往肚子里塞食物,结果导致脾胃受伤。
正是在民生疾苦时期,李东垣创立了几个方子: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清暑益气汤等,然后把这些方子中的药磨成粉末,或者做成药丸,给当时的灾民吃,“其所济活者,不可遍举”。
很多脾胃受伤的人,吃了李东垣的药以后,身体都逐步恢复了。
而李东垣则在这次大劫难中创立了自己的脾胃学说,这是中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说。
李东垣根据脾胃学说所创立的药方,不仅在当时救活了无数人的性命,而且还一直流传至今,对现代人的养生保健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些方子里都有些什么药,为什么能够产生如此神奇的疗效?这些方子里最著名的要数补中益气汤。
今天在中国的每一家药店几乎都能看到李东垣首创的这种药,叫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汤的药物组成是这样的:君药是黄芪。
黄芪大家都知道,有益气固表的功效;再加入人参、白术和炙甘草用来补气。
这三味药如果再加入一味茯苓,就是我们中医补气的一个著名的方子,叫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是中医补气的一个祖方,所有补气的方子基本都是从这个方子演化而来的。
但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里没有用茯苓,为什么呢?因为茯苓泻脾湿,而此时病人的脾胃极虚,不需要再泻了,所以他把茯苓去掉了。
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
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
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脾胃为元气之本:李杲认为,人体元气依赖于脾胃之气滋养,因为元气是人体健康之本。
因此,当脾胃之气旺盛、元气充足时,疾病就无法产生;而当脾胃之气受伤,元气不足时,各种疾病就会随之而来。
脾胃为升降枢纽:李杲认为,人体清浊之气的升降取决于脾胃。
当脾胃之气充沛时,清阳之气就会上升,浊阴之气就会下降。
其中,清阳先升,浊阴后降,升降循环。
然而,如果脾胃之气受损,就会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其中以只降不升的病变更为多见及严重。
脾胃与饮食:李杲认为,饮食入胃后,谷气上行,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气(如荣气、卫气等)都源于脾胃之气。
这些气虽然各自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是“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的结果。
中医各家学说期中重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三消论》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的角度出发, 探讨火热病机, 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
亢害承制概念: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认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 提出五运之中, 一运过极, 必有承制之象见之, “己亢过极, 则反似胜己之化”, 因此, 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六气皆从火化概念:六气皆从火化, 是指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火生热,而火热又往往是产生风、湿、燥的原因之一。
刘完素在杂病证治方面有何创见和发展:刘完素总结了《素问》六十一个病证, 提出了治疗的方药, 使《内经》杂病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
其议论消渴病, 提出三消的不同表现和治疗,并强调补肾水、泻心火、除肠胃燥热和济一身津液, 很有临床意义, 成为后世分消渴为上消、中消、下消的宗本。
其创立的地黄饮子, 以治喑痱, 亦为后世医家所习用。
刘完素对火热病是如何治疗的?有何创造与发挥?刘完素对外感火热病证, 主要分表证、表里同病和里证进行治疗。
①表证: 他主张以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表, 用“甘草、滑石、葱豉等发散最妙,若表证汗后不解, 前证别无变化者, 宜凉膈散治之, 以退其热;若汗后热退不尽,可用天水散、凉膈散等治之, 以调顺阴阳;若汗后不解, 而下证未全者,可用白虎汤清之”。
②表里同病: 刘氏对半表半里的病证, 治法甚多, 而悉以宣通怫热郁结为主,双解散或用天水一、凉膈半, 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壅,开结滞,使气血宣通”。
③里证: 若表证已解,而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即可应用下法;凡里热郁结, 其病变已影响到血分,就不能单纯用承气汤攻下, 而必须和黄连解毒汤配合使用;若大下之后, 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甚而下利不止者,可以黄连解毒汤清其余热;若下后热虽未尽而不甚者, 宜用小剂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治之。
升降浮沉理论在方剂临床运用中的规律探讨
升降浮沉理论在方剂临床运用中的规律探讨陈菁菁;刘敏;唐德才【摘要】以基础理论为依据,结合方剂临床应用,对升降浮沉配伍法的治疗理论作出探析.其独特的药性特点不仅在方剂配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在方剂组方用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多在针对病势趋向,调和脏腑气机;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以及引经作用方面运用.【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1(039)005【总页数】3页(P8-10)【关键词】升降浮沉;方剂运用【作者】陈菁菁;刘敏;唐德才【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1;R289中药的升降浮沉是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升即上升,浮即向外,沉即向内,降即向下的作用趋势。
现代临床中很多疾病在病机上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等疾病趋势,对于此类病证,需要能充分的认识病机,明确病位,准确的使用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
在方剂运用中不单单是药物之间相加相减的过程,需要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升降浮沉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发掘,从而更加系统地指导方剂的临床配伍运用。
1 沿革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思想萌芽于《黄帝内经·素问》。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1]。
《内经》之后,直至金元时期,药物升降浮沉学说,才得以成熟。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详细论述了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并依据《内经》所论,创制了“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论述了“药性要旨”,“用药升降沉浮补泻”,认为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主要受药物气味的支配和制约。
并且得到了李东垣、王好古等人的全面继承和发展。
中医各家学说题库
中所提出的五种天行温病的名青筋牵(1分),赤脉(扌费)(1分),黄肉随(1分),白气狸(1分),黑骨温(1分)
简要回答朱丹溪对虚火的分类和治疗?虚而火旺(1分)用大补阴丸(1分);阴血虚述“阳非有余,阳常不足”?
辨(2分)简述张介宾在阴阳一体、阴阳互
根思想下所提出的虚损病治疗法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3分);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
认识?
成而未全(2分),全而未壮(2分)
简要回答钱乙对小儿病理特点的认识?易虚易实(2分),易寒易热(2分)
简要回答钱乙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1分),全而未壮(1分);病理上,易虚易实(1分),易寒易热(1分)
简要回答钱乙确立的儿科五脏辨证纲领的主要内容?心主惊(1分);肝主风(1分);脾主困(1分);肺主喘(1分);肾主虚(1分)
简述钱乙的儿科调剂制方特色?善用成药(1分),化裁古方(1分),务求柔润(1分),组方精当(1分)
简述绮石治虚三本、二统的主要内容?治虚三本:本于肺(1分)、脾(1分)、肾(1分);治虚二统:阴虚之证统于肺(2分),阳
应注意哪几点?分),药物宜生用(2分)
吴师机治疗上焦病、中焦病、下取嚏(2分),缚脐(2分),坐药(2分)。
李杲的脾胃学说浅析_贵襄平
第9卷第11期·总第115期2011年06月·上半月刊114李杲的脾胃学说浅析贵襄平关键词:李杲;脾胃学说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11.076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11-0114-02李杲(1180年至1251年),字明之,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的东垣地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后人习称李东垣。
师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张元素,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密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其中以《脾胃论》最为著名,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观点,创立了脾胃学说,充实、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成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笔者试就脾胃学说的主要内容浅析如下:1 脾胃伤则百病生李杲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百病生。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又说:“悉言人以胃气为本。
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指出人赖水谷之气以生,而脾胃的运化功能是化生气血的源泉。
气血旺盛,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功能协调正常;气血亏虚,则人体脏腑功能衰退,百病由生。
强调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
2 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均可损伤脾胃《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
一、选择题一A型题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A.张景岳B.王好古C.张洁古D.刘完素E.朱肱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A.清B.凉C.温D.湿E.燥 E.热 A.寒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A.张洁古B.喻昌C.绮石D.缪仲淳E.刘守真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A.似土B.似火C.似水D.似木E.似金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A.瘖痱B.消渴C.结阳D.热毒E.胸膈痞结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二B型题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B.阴虚火旺所致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D.阳气暴脱所致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A.下消B.消中C.肾消D.上消E.消渴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三X型题1.刘完素的着作有ABCDEA.素问玄机原病式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C.三消论D.宣明论方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C.里证攻下里热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E.里证清热解毒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三一承气汤等..6.下列方剂属刘完素创立的有ABCEA.防风通圣散B.地黄饮子C.双解散D.白虎汤E.三一承气汤二、名词解释题1.河间学派1.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河间学派由刘完素、马宗素、穆大黄、荆山浮屠、罗知悌、葛雍、镏洪、张从正等医家组成..2.五运六气病机学说2.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刘完素研究运气;重视小运主气;从脏腑的寒热、温清、燥湿的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特点;了解其正常与失常;刘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并增加了燥邪致病病机;使运气学说与临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3.亢害承制论3.这是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认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4.六气皆从火化说4.刘完素强调风、燥、湿、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三、填空题1.刘完素认为;表证惟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是正治..2.阳热郁遏于表;刘完素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开发其郁结..3.表证兼有内热的;刘完素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表里双解之剂;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散、或天水、凉膈各半散;以散风壅、开结滞..7.对热毒极深;甚至阳厥极深者;刘完素用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或与大承气汤配合应用..1.D刘河间治大下之后;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甚而下利不止者;用黄连解毒汤清余热..9.对里证的治疗;刘氏或攻下里热或清热解毒;或养阴退阳10.邪在半表半里者;刘完素宗仲景法;以小柴胡汤和解之..11.刘完素认为;“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12.刘完素把消渴分为消渴、消中、肾消三种..13.刘完素说:“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4.ACDE刘完素对消渴病的治疗主张是补肾水、除燥热、泻心火、济津液..四、判断题1.刘完素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有“热病用河间”之说..1.对..刘河间开创了用辛凉、甘寒药物治疗火热病证的方法..2.刘完素重视大运客气..2.错..刘完素研究运气学说;重视小运和主气..3.刘完素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对..4.刘完素的观点以“清热养阴”为中心..4.错..刘河间的观点以清热泻火为中心..5.风邪为病;刘完素创立防风通圣散治之..5.错..刘河间治表证兼有内热;用表里双解法;代表方是防风通圣散..7.养阴退阳;刘氏运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隔散..7.对..养阴退阳的治法;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凉隔散等为刘河间之常用方..8.刘完素对素问六十一种杂病一一提出了治疗方药..五、简答题1.简述刘完素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答:刘完素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点:1重视小运主气..2从六气的属性特点;研究脏腑的寒热温清燥湿变化..3刘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和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把脏腑病机和运气学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4为病机十九条补充了燥邪致病病机;即“诸涩枯涸;于劲皴揭;皆属于燥”..2.河间学派的概念是什么2.答:河间学派是以金元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擅长;善用寒凉药物..3.简述刘河间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方法..3.答:表证当汗解;惟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当阳热郁遏于表;则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开发其郁结..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辛热解表;可加入黄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黄、芍药、桅子、茵陈、葱白一豆豉等;或以甘草、滑石、葱、豉等药发散甚妙..表证兼有内热的;又当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壅;开结滞..里证治法有三:里热郁结可下;当用承气汤之类;刘氏创立的三一承气汤;亦可应用..热毒极深;当清热解毒;可用清热解毒汤;或与承气汤合用..下后热盛;当清解余热;可用黄连解毒汤..若热极失下;残阴欲绝当养阴退阳;可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膈散..五、问答题1.刘河间认为脏腑的本气是什么本气虚实是如何变化的1.答:河间认为脏腑的本气是肺气清;心气热、肝气温、脾气湿、肾气寒..如果脏腑的虚实发生了变化;则脏腑相应之气亦陡之而异..如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可见;脏腑虚则脏腑本气向相反方向变化..这样;从腑腑的寒热温清燥湿之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的特点;就可以了解脏腑的太过与不及了..2.刘河间对“亢害承制”理论是如何认识的2.答:刘河间认为运气的承制关系;是维持其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所以他认为五行之理;甚则无以制之;则造化息;这与内经“害则败乱”的认识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河间还注意到在病理变化过程中;还有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情况..由于五运之气的偏亢过度;就要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如湿气过甚而见筋脉强直;即“湿极反兼风制之”的现象;所以他说:“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故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俗未知之;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意也..”他将“亢害承制”的意义延伸于病机中;指出临床有似是实非的假象..3.试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3.答:刘完素对病机的认识;尤其重视火热为病;形成了以“火热论”为中心的学术观点..对于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着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既然风、湿、燥、寒与火热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可以化生火热;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其治疗也重视诸气与火热的关系..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这是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一、选择题一A型题1.李杲升阳散火汤区别于一般辛温解表法的关键所在是;方中用A.甘温之品升阳益气B.大量的辛温解表药C.辛凉辛温药并用D.升麻、柴胡升提脾胃清气E.酸甘药化阴敛阴;寓收于散1.E李杲升阳散火汤治疗血虚或胃衰过食生冷;遏郁阳气所致的发热证;所以收散并用..2.李杲提出内伤头痛的临床特征是AA.头痛时作时止B.头痛不止;必待表解头痛方罢C.头痛如裹;肢体困重D.头痛而胀;口渴欲饮E.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3.李杲认为阴火与元气的关系是AA.相互制约;一胜则一负B.相互依存;缺一不可C.消互消长;保持平衡D.相互转化;互为基础E.互为因果;一损俱损3.A李杲继承内经少火与壮火的有关阐述;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4.李杲升阳益气治则的代表方剂是BA.升阳益胃汤B.补中益气汤C.沉香温胃丸D.补气升阳和中汤E.清神益气汤5.李杲说:“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此处下焦包络之火的含义是指A.下焦胞宫之火B.肝肾妄动的相火C.胸中包络之火D.阴盛格阳而上越的虚火E.下焦离位的相火上干心包络5.E李杲说:“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6.李杲升阳散火法的首选方剂是CA.火郁汤B.九味羌活汤C.升阳散火汤D.补中益气汤E.补中益气汤加味二B型题A.李中梓B.赵献可C.李杲D.朱丹溪E.张介宾1.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阳升阴降;重视阳气升发的医家是C2.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阴升阳降;重视阴血升补;阴阳比和的医家是D2.D朱丹溪重视气降血升;火降水生;人体阴气上升阳气下降..A.脾升胃降B.脾气的升发C.脾阴的升发D.通降胃气E.胃火的清降3.李杲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B4.叶桂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DA.枳术丸B. 枳术汤C.三一承气汤D.补中益气汤E.人参益气汤5.李杲创制的着名方剂是D6.张元素创制的着名方剂是A三X型题1.李杲论内伤寒热的临床特征是ACEA.蒸蒸躁热;得凉则止B.鼻寒壅塞;呼吸不畅C.恶寒得温则止D.寒热并作E.言语声音怯弱1.ACE李杲认为内伤寒热的特征为:蒸蒸躁热得凉则止;恶寒得温则止;言语声音怯弱..2.李杲提出脾胃虚弱;阴火上冲;郁于脾土;充斥于肌表而不能发泄之证的临床表现是A.四肢发困热B.肌热C.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D.筋骨间热E.表热如火燎于肌肤2.ABDE李杲提出脾虚火郁;不能发泄之证的临床表现是: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和表热如火燎于肌肤..3.以下哪几项是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ABCA.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B.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C.人体之气名称虽多;皆为胃气之异名D.胃属阳土;脾属阴土E.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4.李杲与王好古学术观点相同之处是EA.重视内伤B.重视外感发病C.重视脾胃D.重视肾命E.认为致病的重要因素是人体本气虚损5.李杲治内伤热中证用甘温除热;烦热不退;烦扰不止者;主张在方中少加A.知母B.黄柏C.黄连D.生地黄E.朱砂安神丸5.BD李杲治内伤热中证烦扰不止者;方中少加黄柏、生地黄以泻火养血..6.李杲认为内伤热中证的病机主要是ADA.气火失调B.气血不足C.脾肾亏损D.升降失常E.阴阳失调二、名词解释题1.阴火1.渊源于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之文..“阴”在内经中是“内”或“里”的互词;阴虚即里虚;指内伤脾胃;中气不足..阴火是指由于内伤脾胃;中气不足;中焦湿浊下流;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气化不行;郁而生热的内伤发热..因为下焦是阴气所主;而肾间又有湿热邪气;故李杲称之为阴火..他说:“阴气盛;并从其为害之所及;名之谓“阴火”..2.内伤热中证2.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3.甘温除热3.用甘温药治疗因虚而身大热的方法..如气虚发热症见身大热有汗;渴欲热饮;少气懒言;舌嫩色淡;脉虚大者;用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甘温除热..三、填空题1.李杲脾胃论学说的主要论点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2.李杲认为内伤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所伤..3.李杲论述内伤热中证的主症是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4.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升阳益气对脾胃药物的运用和处方..即便也有间用苦寒降火的方法;也仅仅是配合与权宜之计..5.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之法;约有两大端;即甘温除热;升阳散火6.李杲补中益气汤中;用量最大的药是黄芪;作用是补脾益肺..7.李杲认为升胃气和降阴火;是相反相成的;不过在掌握上;升发是主要的;潜降是权宜的8.李杲强调补中益气汤中;除湿热烦热的三味圣药是人参、黄芪、甘草..四、判断题1.补土派的先导者李杲;在他的代表作脾胃论中;创制了“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剂是补中益气汤..对2.李杲既重视脾胃之气的升发;也强调脾胃之气的潜降..2.错..李杲重视脾胃清阳之气的上升;阴火的潜降..3.李杲论“气火失调”病理中的气是指“阳气”;火是指“邪火”..3.错..李杲论气火失调;是指人体元气和阴火的关系失调..4.李杲提出;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宗气;此六者;皆胃气之异名..4.错..李杲认为元气、谷气、营气、清气、卫气、上升之气皆胃气之异名..5.李杲认为脾胃内伤;湿浊下流;致阴火上冲的发热表现为骨蒸潮热..5.错..骨蒸潮热为阴虚发热的特征..6.李杲将头痛时作时止;手心热;手背不热作为内伤热中证区别于外感病的证候特征..6.对..李杲认为内伤头痛的特点是疼痛时作时止;发热以手心热而手背不热为主..7.李杲的着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8.李杲对于脾胃气虚、中气下陷;不能充实皮毛;阴火盛于表而不能发泄之证;治以升阳益胃汤..8.错..李杲治疗“肺之脾胃虚”用升阳益胃汤..五、简答题1.简述李杲所论内伤热中证的发病原因..1.答:李氏认为内伤热中证致病原因;一是饮食不节;由于饮食损伤脾胃;脾气不升;元气损亏;气与阴火的对立统一关系破坏而生热;二是劳役过度;过分疲劳亦可耗伤脾气;导致升降失常而生内热;三是精神刺激;情志过度;能资助心火;心火为邪火;壮火耗伤元气;损伤脾胃而致内伤..他还强调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往往由于精神刺激伤及五脏;而后脾胃之气受损;再加饮食劳倦所伤而发病;除此之外;还指出身体素弱者;更易发病..2.简述李杲所论内伤与外感发热的不同机理..2.答:内伤热中证的发热恶寒是由于内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常及元气阴火的关系失调所致..脾胃受损;则不能正常生化元气;升阳布精;上焦心肺间阳气不足;不能布散卫气;温煦体表;但见风寒或居处阴冷;便恶寒..发热则是元气不足;脾湿下流;内塞于下焦;使肾间阴火上冲头面;旁彻皮毛而致发热..而外感的发热恶寒是因风寒外束;闭塞皮毛;使卫阳不能外散;内郁而发热;表闭而恶寒..3.简述李杲学说对后世的影响..3.答:李氏在中国医学史上;首开专题研究脏腑学说之先河;此后便形成补土一派;李氏主张以补脾升阳;扶正为主;增强体质的治疗思想;实为后世温补学派之肇始..明代薛立斋、李中梓、张景岳等;都在继承李氏学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建树;使脾胃学说内容更臻完善;从而形成中医治病;注重脾胃这一根本治疗思想;其他如丹溪虽为滋阴派;但他治杂病;亦善学东垣;极重胃气;汪石山也继承东垣学说;喜用参芪;叶天士为温病学家;亦在东垣基础上;创胃阴学说;使脾胃学说更为完备..六、问答题1.试述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1.答:1李氏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而元气必赖胃气充足;方能生成..元气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因此元气实际上是胃气的异名;本质是元气必须依赖于胃气;充分强调了元气与胃气的不可分性..<2生命是永恒运动的;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元气的升降出人;而元气与胃气不可分;因此升降出人是否活跃;实际上取决于胃气充足与否;因此;脾胃便是调节人体元气升降出人的枢纽..3脾胃调节元气升降出人的关键是脾的升阳布精;只有脾气生发;元气布散;升降正常;生机活跃;方能脾湿不生;阴火敛藏;如果脾湿下流;元气衰微;生机不旺;阴火便会乘机上冲;内伤发热诸症即随之而生;故李氏特别强调脾胃升发阳气这一主导方面..2.李杲认为内伤热中证的主要病机是什么2.答:李杲认为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内伤热中证的病理变化;就在于气与火的关系失调..元气不足时;阴火则亢盛;若元气充沛;阴火自然敛降;阴火愈炽;元气愈被耗伤..这种阴火是病理之火;正是内经所说的“壮火食气”..因而内伤热中证病机关键是元气与阴火的对立统一关系破坏;同时李氏还认为脾胃是元气升降运动的枢纽..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便会发生种种疾病..如常见的内伤发热恶寒一证;正由于阳气不升;不能卫外而恶寒;而脾湿下流;阴火上冲;则导致发热;故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失调;是内伤热中证的又一重要病机..3.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的用药法度是什么3.答:李氏注重脾气升发的一面;治疗上突出表现为善于运用补脾升阳药物;组方两大法度是强调甘温除热与升阳散火;而用苦降药是权宜之计..所谓甘温除热;是用参、芪、术、草等药温补脾气;使脾气充足;元气布散;不生脾湿;不致脾湿下流;阴火上冲;内热便不会产生;因此说甘温可除大热;这是治疗关键;升阳散火是在甘温补脾药中;结合具有升提透散功能的药物;常用升、柴、葛根等;补中升阳能使脾胃之气易于升发;元气随之旺盛;则阴火敛降;虽不用泻火之药而烦热自除;因此称为升阳散火法..这是治本之法;益脾而阴火自降;这是李氏治内伤热中证的两大法度..4.李杲脾胃论的不足之处是什么4.答:李氏以脾胃统论;这就忽略了脏腑各有特点..不能统以补气升阳一法来概括脾与胃的治疗;也不能以喜升、喜温、喜补包括脾与胃全部生理特性..实质上;李氏所论的脾胃;仅指脾的生理、病理、证治而言;脾与胃在生理上一升一降;一纳一运;一燥一润;在病理上则阳道多实;阴道多虚..李氏关于胃腑宜降、宜通、宜润的生理病理证治还不够明确..其次;就补益脾胃一法而言;胃腑的虚损;除胃气不足外;尚多见胃阴损伤一证;治疗宜凉、润、清、通;补益胃津..这一点经过叶天士的补充才完整;因此;“脾胃论”应包括东垣的补脾升阳论及叶天士的养胃益阴论在内;始得完备..一、选择题一A型题1.下列哪一着作非王好古所着A.阴证略例B.医垒元戎C.本草述D.此事难知E.汤液本草2.王好古认为导致“阴证”的关键因素是A.外感寒湿B.内伤饮冷C.误服凉药D.房室伤肾E.内已伏阴3.王好古指出“阴证”出现身热、面赤等症状时;其脉象为A.脉细而弱B.脉大而中空C.脉沉而微D.脉沉而数E.脉细无力4.王好古治疗“阴证”;主张A.温养脾胃B.温养脾肾C.温养肾命D.温养心肾E.温补心肾5.王好古在继承张元素、李杲两家学说的基础上;重视A.三阴证B.三阳证C.三焦辨证D.卫气营血辨证E.脏腑辨证6.王好古治疗发热恶寒;腰背强硬;头项不舒等症的代表方剂是A.调中丸B.黄芪汤C.白术汤D.补中益气汤E.神术汤7.王好古认为判断疾病的真假和病理的转归;须明辨A.口渴之有无B脉象C.舌象D.汗出与否E.神气8.王好古认为阴证服温热药后烦躁极甚、发渴欲饮的病机是A.阳从外脱B.阳气外达C.阴津复伤D.阴阳离决F_.阴阳交争二B型题A.少阴肾经B.少阴心经C.厥阴肝经D.太阴脾经E.太阴肺经1.王好古认为若面青或黑;脉浮沉不一;弦而弱者;伤在2.王好古认为若面红或赤或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弱者;伤在3.王好古认为若面黄或洁;或黄洁俱见;脉浮沉不一;缓而迟者;伤在A.脾胃虚寒B.阳从内消或阳从外走C.服四逆汤后;烦躁而渴;大小便秘涩者D.脾肾两虚E.外感寒湿雾露之表证4.王氏创制的神术汤;治疗5.王氏创制的调中丸;治疗6.王氏创制的已寒丸;治疗A.附子B.肉桂C.干姜D.附子、于姜E.附子、白术7.王氏认为中焦虚或中焦寒盛;逼阳外走;宜用8.王氏认为少阴阳虚阴盛;宜用9.王氏认为脾肾两虚;宜用三D型题I.王氏治疗阴证;最喜用的药物是A.肉桂B.附子C.干姜D.乌药E.硫黄2.王氏创制调中丸;主治A.脾胃不和B.阳从外走C.中焦胀满D.土虚木横E.阳从内消3;王氏治疗阳从内消或阳从外走的代表方剂有A.神术丸B.调中汤C.黄芪汤D.附子散E.白术散4.王好古自制方剂的特点有A.善用成方B.味少量轻C.注重健脾温阳D.注重补肾温阳E.注重脾肾双补5.王好古使用外治法治疗阴盛格阳证的方法有A.热醋炒麸注布袋中;熏蒸脐下B.灸关元、中极C.灸神阙、气海D.干姜、石决明为末;津唾调敷手心E.针刺人中四X型题1.下列哪些不是王好古的着作A.此事难知B.癍论萃英C.医学启源D.阴证略例E.证治要诀2.王好古指出“阴证”的常见症状有A.身表凉B.四肢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学之理与李杲的脾胃升降说及组方用药
=============================
发布时间:2010-02-22 20:48
易医不分家. 都在取象比类上. 有的 ,和一书都是这方面的. 大家可以在网站搜索栏搜索得到这两本书.
升降浮沉是自然界事物的基本运动形式, 在四时中皆有土气, 土在升降浮沉和万物生长收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推及到人身脾胃属土, 在脏腑精气的升降运动中有着重要作用, 李杲以此创立脾胃升降说, 并指导其施法组方用药。
一以易学之理立“脾胃升降”说
补土派的开山李杲, 其代表著《脾胃论》中阐发的“脾胃升降说, 是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以十二消息卦天地阴阳消长之理创立的。
从《周易》十二消息卦中可以看出, 从生机萌动, 一阳始生的复卦, 到刚阳全盛的乾卦, 为阳长的过程; 从一阴始生的始卦, 到全阴的坤卦, 为阴长的过程。
以此可推演到天地间因日月盈亏, 昼夜更迭, 四时的变迁而有阴阳消长的规律。
李杲从中得到启悟, 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 而升降浮沉是其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故:“天以阳生阴长, 地以阳杀阴藏”。
1、在一年之中, 以春季为岁首, 春夏地气升浮而生长, 万物由萌发到茂盛; 至秋冬, 则天气沉降而杀藏。
一年之气的升与降, 以长夏土气居中央,是浮沉变化的枢纽。
进而李杲以自然界阴阳消长生杀之理, 推及到人身。
认为人身精气的升降运动, 也依靠脾胃居中以为枢纽, 并从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与肝心脾肺肾的关系中悟出, 人体元气的升降出入都是以黄土脾胃为本, 谓“春生夏长皆从胃出”。
(《脾胃论·盛衰论》) 可见, 李杲以天地阴阳生长收藏之理, 于四时升浮沉降之间, 强调脾胃的作用, 所以非常重视生长与升发, 这是因为“春气升则万物化安, 故胆气春升, 则余脏从之”。
2 、只有水谷精气上升, 元气才充沛, 脏腑百骸得到濡养而生机盎然。
若脾气不升, 谷气下流, 元气便会亏乏, 机体便会出现病变, 故曰:“或下泄而久不能升, 是有秋冬而无春夏, 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 百病皆起”。
3、李杲又以天地阴阳生长收藏之理, 认为肾通冬气, 主沉主藏, 肾中伏火(阴火) 也依势而藏, 若脾胃元气不升, 即化源不足, 元气升降就会失常,本应沉藏的阴火就会因其有上炎之性, 而离位上升上炎, 从而形成“内伤热中证”故曰:“脾胃之气下流, 使谷气不得升浮, 是春生之气不行, 则无阳以护其营卫, 则不任风寒, 乃生寒热, 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
4、在李杲看来, 人体之元气充旺, 全赖脾胃之气的强健, 元气又是人体健康之源, 脾胃伤则元气衰, 元气衰则“诸病之所由生也”。
二以“四时阴阳之象”组方用药
李杲之师金元著名医家张元素, 从阴阳四时之象来阐发中药药理, 提出了“药类法象”。
并按“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
5 、之象, 将药物分成五大类, 认为某一类的药物, 得了某一四时天地之气, 而这类药物就具有某一天地之气之功。
如“风升生”一类, 将具有疗风、疏风、生发、上升药理作用的药物, 划分到此类, 并以春之象来解释这类药物之理, 从阴阳四时之象中寻求药物的机理,将阴阳、四时、五行、气味厚薄、寒热温凉, 溶在自然中, 以“象”的维度和喻意来感悟药物的性质及功能特性。
作为弟子的李杲发挥其师的学术思想进行组方用药, 依据“药类法象”之理创制的补中益气汤, 以“湿化成”(把对应“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的长夏, 概括为“湿化成”即湿土同类, 中央黄土具有万物之本源, 化气成物之功) 类的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甘
草, 来补中益气; 又从“风升生”(把对应“阴中之少阳”的春, 概括为“风升生”即春季有风之象, 有万物生长之象, 有上升之象) 类中取升麻、柴胡升发少阳春升之气, 所以脾胃不足“须以升麻、柴胡苦平, 味之薄者, 阴中之阳, 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 生发阴阳之气, 以滋春之升也; 又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 充实腠理, 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
(《脾胃论·卷中》) 由此构成的补中益气汤具有明显的升发脾胃元气之功。
以同样之理, 李杲对元气虚损, 阴火僭越的内伤热中证, 仍以此方“补其中而升其阳”, 以人参、黄芪、甘草甘温培土, 资元气之化生, 以升麻、柴胡升提中气, 以引元气之升, 元气得升阴火自降, 即所谓“甘温除热”。
又如升阳散火汤的“益中气发火郁”, 调中益气汤的“从阴引阳”, 以及组方善用升麻之广, 诸如升阳散火, 升阳除湿, 升清降浊, 升阳解暑。
凡此等等皆体现了李杲组方用药本于四时阴阳升降之理, 以升发春升之气的“天人相应”观。
三以“阴阳四时升降”之理施法用药
古人认为阴和阳, 天和地, 形和气的升降运动, 是自然界万物发生的根源, 春夏阳气升发向外, 有助于郁邪通过发汗经表外出, 达到祛邪病愈的目的。
秋令主收气降, 可借秋季人体沉降之气, 有助于发挥下法祛病的目的。
对此李杲以“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
6、论, 阐发了施之汗、吐、下利之法, 要依四时升降之理。
认为春宜吐法, 像万物之发生一样, 使阳气之郁易达也; 夏宜汗, 像万物之浮而使汗易外透; 秋宜下, 像万物之收成, 推陈出新, 而使阳气易收。
可见, 其治病施法时时注意“本于阴阳四时升降”之理, 即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李杲又认为时令变化与五脏相应。
肝旺于春,脾旺于长夏, 肺旺于秋, 肾旺于冬。
五脏中某一脏有不足,若在该脏当旺之时令, 补该脏或补与该脏相关的脏, 如肺虚, 若在秋令肺金当旺之时, 补肺或补脾土以生肺金, 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因而提出了“因时而补, 易为力也”。
7、总之, 李杲的补脾气, 升元气, 降阴火等“脾胃升降”之说, 是沿着“象”的逻辑, 顺四时五行的方向, 以天地阴阳生长收藏之理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及施法组方用药等的推演, 这种推演恰是“天人合一”哲学的应用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