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教学重点

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精神。

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不能组织学生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也可给专门时间朗读)

2.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吊古战场文》,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课前搜集邓稼先的事迹及图片并非随意提出,要督促学生查找,如此,既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能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4.至于对“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问题,笔者认为难度很大,本文所确立的难点已不少,故不作讨论。如学生提出,教师可临场适时点播、诱导。

(注: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按常理文章应把重点放在他对“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有很多复杂原因,其主要原因是:

(1)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他们的着眼点往往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描写上。

(2)作者及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此文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及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多从自己及邓稼先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能着重介绍事件具体细节。

(3)作者虽及邓稼先交往甚密,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20余年,国度不同,当时中美关系又很紧张,邓从事的又是国家机密工作,他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文中提到“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工作地点。他自己只是说‘在外地工作’。”确是实情。另外从资料看,杨邓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截然不同的:杨学成后执意留在美国,连其父都很气愤,最后不认这个儿子,所幸后来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邓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返回故土,报效祖国。从此点看,写邓,杨的底气是不足的,他心里有愧。还有71年杨访华时,他只知道邓参及了“两弹”研究工作,邓是设计领导他并不知情。不客气说,71年杨回美前在上海大厦吃饭时收到

邓稼先的字条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不仅仅是民族情,朋友情吧?也该有悔、有愧……

(4)这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也是一方面原因吧。)

教学设备: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幻灯片1]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

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

[幻灯片2]文章标题──邓稼先及照片

问:谁搜集到了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及图片,请谈谈或展示出来。

师生交谈、展示。

[幻灯片3]再展示几幅邓稼先工作照,请大家欣赏。

师生共同总结:邓稼先是个什么样的人?

[幻灯片4]

邓稼先──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两弹元勋

──两弹一星功勋

──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幻灯片5](补充资料──教师搜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邓稼先并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1.在一次原子弹爆炸失败后,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把它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2.邓稼先有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3.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及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检查预习

1.需正音的词语:

宰.割(zǎi)署.名(shǔ)奠.基(diàn)开拓.(tuò)元勋.(xūn)仰慕.(mù)孕.育(yùn)

选聘.(pìn)大厦.(shà)无垠.(yín)燕.然(yān)签.字(qiān)颤.抖(ch àn)筹.划(chóu)

挚.友(zhì)罗布泊.(pō)殷.红(yān)铤.(tǐng)黯.(àn)曛.(xūn)彷徨

..(páng huán)

鲜.为人知(xiǎn)妇孺.皆知(rú)鞠躬尽瘁.(cuì)可歌可泣.(qì)至死不懈.(xiè)马革裹.尸(guǒ)

三、整体感知

速读训练: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思考其中的联系。(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

[幻灯片6]

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2.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及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及勇敢。

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四、品味研读

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1.文中的一些语句或语段,运用了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4—5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谦虚朴实”。“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的品格,这种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此处通过议论使人物形象进一步升华,血肉也更丰满,突出了邓稼先高尚的人格魅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