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碳_氮源对番茄两种内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
环境条件和营养因素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简介:李燕萍(1969—),女,馆员,研究方向:科学普及教育。
通讯作者:徐莉娜(1989—),博士,助理研究员,从事食用菌资源收集及开发利用工作。
收稿日期:2020-09-27环境条件和营养因素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李燕萍1李艳婷2徐莉娜2(1山西省科学技术馆,山西太原030021;2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31)摘要:环境条件和营养因素对食用菌的生长至关重要。
该文就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境条件(温度、水分、基质的pH 值、光照、氧气)与营养条件(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维生素)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环境条件与营养因素对食用菌生长的作用、作用机理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结果可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亦指明了食用菌生产中环境因子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食用菌;环境因子;生长发育中图分类号S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2)03-0039-03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Nutritional Factors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Edible FungiLI Yanping 1LI Yanting 2XU Lina 2(1Shanxi Science &Technology Museum,Taiyuan 030006,China;2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31,China)Abstract: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nutritional factors are crucial to the growth of edible fungi.In this paper,the edible fungus involv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emperature,moisture,pH,light,oxygen)and nutritional condi⁃tions (carbon source,nitrogen source,inorganic salt,growth factor,vitamin )was analyzed,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environment conditions and nutrition factors for the growth of edible fungi,mechanism of ac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ous factors.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ible fungus industry,and also pointed out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edible fungus pro⁃duction.Key words:Edible fungi;Environmental factor;Growth and development 食用菌是一类具有大型可食子实体的高等真菌的统称。
不同碳、氮营养对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不 同碳 、 营 养 对 球 孢 白僵 菌 生 物 学 特 性 氮 和 抑 菌 活 性 的 影 响
齐 永 霞 ,陈方 新 ,李 增 智
( 安徽农业 大学 a 植物保护 学院 ; . . b 微生物 防治重点 实验 室,安徽 合肥 2 03 ) 3 0 6
摘 要 : 研究了不同碳营养和氮营养对球孢白僵菌菌丝生长 、 分生孢子产生量、 菌丝生物量及其次生代谢产物
关键 词 : 碳源 ;氮源;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抑菌活性 中 图分 类 号 :46 1 ¥7.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774 (0 10 — 3 - 10 —16 2 1 )1 0 8 7 0 0
Efe t fCa b n S u c sa d Ni o e o r e n t e Bi lg c l f c so r o o r e n t g n S u c so h oo ia r
的抑菌活性 。结果 表 明 , 球孢 白僵 菌对单糖 、 双糖 、 多糖等 碳营养 及有 机氮 和无机氮 等氮 营养均 能够利 用 , 但利 用 程度存在一定 差异 。其 中 , 球孢 白僵菌 的菌丝 生长 以白砂糖 和蛋 白胨最 快 , 以甘露醇和硫 酸铵最慢 ; 分生孢 子
产 生 量 以 白砂 糖 和 硝 酸 钾 最 多 , 甘 露 醇 和 硫 酸 铵 最 少 ; 丝 生 物 量 以 白 砂 糖 和 蛋 白 胨 最 大 , 甘 油 和 脲 最 小 。 以 菌 以
不同碳、氮源对球孢白僵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体基础 培养基 , 用蔗 糖 等 3种 碳 源 ( 酵 母 膏等 4种 氮 源 ) 分别等量取代 基础培 养基 中的葡萄糖( 蛋 白胨 ) , 研 究
了 不 同碳 、 氮 源对 5株 球 孢 白僵 茵 茵 株 的 茵 丝 生 长 和 产 孢 的 影 响 。 结 果 表 明 , 葡萄糖 或麦 芽糖对 菌株 B 7 0 、 B 7 2和 B 7 6的 生 长和 产 孢 明 显 优 于 其 它碳 源 , 相 对 于无机 氮 源, 有 机 氮 更 利 于 上 述 茵 株 孢 子 的 形 成 。 茵 株 B 7 6 在 生物 量 和 产 孢上 对 氮 源的 利 用表 现 出明 显 的 选择 性 , 硫 酸 铵 显 著促 进 茵丝 的 生 长 , 而 玉 米 浆 更 利 于 孢 子 形成 , 其 生物 量 及 产孢 量 分 别 为 6 4 5 . 7 mg・菌 落 和 3 . 6 ×1 O 。 孢 子 ・茵 落~ 。 菌株 B 2 4 6 、 1 3 2 5 2在研 究 设 定 的 碳
氙 营养 条 件 下 , 产 孢 量 明显 低 于其 它 菌株 , 但 多糖 类 可溶 性 淀 粉 作 为碳 源或 硝 酸 钠 为 氮 源 显 著促 进 了茵 株 的 生
长, 茵 丝 生长 旺盛 , 以硝 酸钠 为 氮 源 菌株 B 2 4 6 、 B 2 5 2生 物 量 最 高 , 分别这 1 1 8 8 . 6 r a g・茵 落 和 1 1 8 0 . 5 I T 1 g・ 茵 落一, 表 现 出对碳 氮源 利 用 的特 异 性 。
0 . 5 g , Mg S O4 0 . 5 g , F e S O 4 0 . 0 1 g , 琼脂 2 0 g , 水
不同碳源和氮源对4种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生长的影响

不同碳源和氮源对4种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生长的影响宋瑛瑛;黄丽;唐明【摘要】[目的]明确不同碳源及氮源对4种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生长的影响,确定4种DSE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为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沙门外瓶柄霉(Exophiala salmonis)、甘瓶霉(Phialophora mustea)、菊异茎点霉(Para phoma chrysanthemicola)和枝状枝孢菌(Clados porium cladosporioides)4种深色有隔内生真菌为材料,在固体和液体条件下培养,研究不同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果糖、乳糖、可溶性淀粉和山梨醇)和氮源(磷酸氢二铵、草酸铵、硫酸铵、氯化铵、尿素、硝酸铵、硝酸钠、酸水解酪蛋白、胰蛋白胨和蛋白胨)对其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和菌丝干质量的影响.[结果]固体培养条件下,沙门外瓶柄霉、甘瓶霉和菊异茎点霉的最佳碳源均是葡萄糖,枝状枝孢菌的最佳碳源是乳糖;沙门外瓶柄霉、甘瓶霉和枝状枝孢菌的最佳氮源均是硝酸钠,菊异茎点霉的最佳氮源是胰蛋白胨.液体培养条件下,甘瓶霉、菊异茎点霉和枝状枝孢菌的最佳碳源均是可溶性淀粉,沙门外瓶柄霉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沙门外瓶柄霉、甘瓶霉、菊异茎点霉和枝状枝孢菌的最佳氮源分别是磷酸氢二铵、草酸铵、蛋白胨和硝酸铵.[结论]初步确定了4种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生长的最佳碳源和氮源.【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44)003【总页数】7页(P181-187)【关键词】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碳源;氮源【作者】宋瑛瑛;黄丽;唐明【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8.1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指一类能定殖于植物根内,不引起植物明显病理学特征,不产孢或产无性孢子的一类小型真菌,属于子囊菌或半知菌[1-2]。
4种虫草真菌生长适宜碳、氮源的研究

4种虫草真菌生长适宜碳、氮源的研究
张安宁;袁书林;孙林超;张建华;郭小华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1(039)006
【摘要】通过平皿筛选的方法,比较分析了4种虫草真菌在不同碳、氮源培养基上的生长面积和生长情况,从而筛选出它们生长适宜的碳、氮源.结果表明:蛹虫草菌种生长的最适碳源为大米粉,最适氮源为脱脂奶粉和蚕蛹粉;蝙蝠蛾拟青霉菌种生长的最适碳源为大米粉和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花生粉、脱脂奶粉和蛋白胨;虫草被孢霉菌种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中国被毛孢菌种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酵母膏和脱脂奶粉.
【总页数】3页(P404-406)
【作者】张安宁;袁书林;孙林超;张建华;郭小华
【作者单位】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淮安淮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淮安223005;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淮安淮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淮安223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7.3+50.1
【相关文献】
1.橡胶炭疽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与碳、氮源关系的研究 [J], 郑肖兰;郑服丛;吴伟怀;李锐;陈瑜;贺春萍
2.不同碳、氮源对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 [J], 王伟科;袁卫东;周祖法
3.蛹虫草菌丝液体培养基中适宜碳源和氮源的研究 [J], 赵国声;韩浩
4.不同碳、氮源对番茄两种内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 [J], 王美琴;陈俊美;李新凤
5.适宜内生真菌Epichloësinensis生长的碳氮源筛选 [J], 王兴迪;田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株生防内生真菌D202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及生理学特性研究

一株生防内生真菌D202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及生理学特性研究宋小双;邓勋;遇文婧;尹大川;宋瑞清【摘要】[目的]为评价内生真菌D202的生防价值以及生理学特性.[方法]通过对峙培养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抑菌实验,测定生防内生真菌D202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作用,并且对其生理学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拮抗试验中D202对丝核菌的抑制率为67.25%,相对抑制效果为3.54,其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丝核菌的抑制率为72.35%,菌株D202及其代谢产物可有效抑制立枯丝核菌的生长;内生菌株D202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在温度为25℃、培养基pH为7时菌落生长最好.[结论]筛选得到的生防内生菌D202具有开发生物源杀菌剂的潜力.【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27【总页数】3页(P9274-9275,9303)【关键词】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生防内生菌;立枯丝核菌;抑制作用;生物学特性【作者】宋小双;邓勋;遇文婧;尹大川;宋瑞清【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省森林保护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8随着化学药剂的过度使用,土壤微生态环境被破坏,苗木长势不良以及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和谐性病虫害防控技术日益受到重视。
同时,农副产品的绿色健康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现代农林业的发展要求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发展以生物防治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控制技术。
在当前提倡的土壤保健和植物保健技术等土壤生物修复和生态调控理念中,通过引入植物根际有益微生物和生防菌株,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苗木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1]。
因此,筛选高效菌株,开发生物源的生防菌剂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不同碳源及氮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不同碳源及氮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朱永真;杜双田;车进;常昕;江微;王崇鼎【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碳源、氮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作用.[方法]以羊肚菌M-4菌株为供试材料,以该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长势、直径,菌丝生长速率、生长指数为指标,考察15种碳源、27种氮源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羊肚菌具有较广的碳源及氮源谱,其对15种碳源和27种氮源均能利用,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尿素时,菌丝长势较好,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生长指数分别为10.84,10.26 mm/d和54.20,51.30;羊肚菌对复合氮源、氨基酸、铵盐利用较差;在含不同碳源、氮源的培养基上,羊肚菌菌丝生长曲线差异较大.[结论]羊肚菌生长的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尿素.【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9)003【总页数】6页(P113-118)【关键词】羊肚菌;碳源;氮源;生长速率;菌丝生长曲线【作者】朱永真;杜双田;车进;常昕;江微;王崇鼎【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5;S567.3+9羊肚菌隶属子囊菌亚门(Ascom ycota)、盘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1]因其菌盖表面生有许多小凹坑,外观极似羊肚而得名。
羊肚菌不仅营养丰富,味美可口,而且是重要的药用真菌。
传统医学认为,羊肚菌能益肠胃,化痰理气,具有补肾、壮阳、补脑、提神的功能,主治精肾亏损,对头晕失眠、肠胃炎症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2]。
碳源和氮源对网脉木耳菌丝生长影响的研究

,
!
摘要 : 网脉木耳茵丝培养 中不 同的碳源和 氮源进行研究 , 对 结果表 明, 网脉木耳 茵丝生长的最适碳源
是麦 芽糖 , 最适 氮 源是 玉米粉 。 关键词 : 网脉 木耳 ; 源 ; 碳 氮源
1 . 氮 源试 验 4
网脉木 耳菌 丝在 玉米 粉 中长势 最 佳 。综合 长速 和
以供试基础培养基 中 2 蛋 白胨的含氮量为 长势两个指标 , g 网脉木耳菌丝生长 的最适氮源是 标 准 ,分别 用 相等 含 氮量 的 酵母 膏 、N 4 :O 、 玉 米粉 。 ( H ) S
13 碳 源试 验 .
芽糖。
22 不 同氮源对 网脉 木耳 茵丝生 长的影 响 . 试验结果表明( 见表 2 , 脉木 耳 菌 丝 在 以 )网
以供 试 基 础 培 养 基 中 2 萄 糖 的含碳 量 0g葡
为标准 , 分别用相等含碳量的可溶性淀粉 、 果糖 、 玉米粉为氮源时长速最快 , 0 9 m d 经方差 达 . /, 5c
N 4O 、 米 粉 、 素 代替 供 试 基 础 培 养 基 中蛋 3 结 论 HN 玉 尿 白胨 ,观 察 不 同氮 源 对 网 脉 木 耳 菌 丝 生 长 的影 31 麦 芽糖 为最 适碳 源 . 响, 每一 处 理重 复 5次 。
1 培 养 方法 . 5
收稿 日期 :0 5 O 一 O 2 0 一 l2
基 金 项 目 : 津 市 农 业 新 品种 引 进计 划项 目 , 号 :0 0 0 0 — 5年 天 编 (24 )2 0
在5 种供试碳源中, 综合长速 和长势两个指 标后 ,网脉木耳菌丝生 长的最适碳源是麦芽糖 ,
不同碳氮源对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对比研究

不同碳氮源对紫丁香蘑菌丝生长的对比研究引言紫丁香蘑菌(Lentinula edodes),俗称香菇,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用菌之一,其营养丰富、口感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在紫丁香蘑菌的生长过程中,碳氮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不同的碳氮源可以影响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
因此,研究不同碳氮源对紫丁香蘑菌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碳氮源对紫丁香蘑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碳氮源对紫丁香蘑菌生长的影响规律,为紫丁香蘑菌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本实验选用正常生长状态的紫丁香蘑菌菌丝作为试验材料,新鲜磨碎的玉米秸秆和大豆蛋白分别作为碳源和氮源。
2.实验设计:将实验分为三组,分别使用玉米秸秆、大豆蛋白和混合碳氮源(玉米秸秆与大豆蛋白按1:1比例混合)作为培养基,观察比较不同碳氮源对紫丁香蘑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培养方法:将不同碳氮源混合均匀后灌装到培养皿中,然后接种紫丁香蘑菌菌丝,置于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培养。
4.观测指标: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和记录紫丁香蘑菌菌丝的生长情况,并测量菌丝长度和重量。
结果与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不同碳氮源对紫丁香蘑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有所差异。
在玉米秸秆培养基中,紫丁香蘑菌菌丝的生长速度较慢,菌丝长度和重量增长较为缓慢;而在大豆蛋白培养基中,紫丁香蘑菌菌丝的生长速度较快,菌丝长度和重量增长迅速;而在混合碳氮源培养基中,紫丁香蘑菌菌丝的生长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碳氮源对紫丁香蘑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大豆蛋白作为氮源可以促进紫丁香蘑菌菌丝生长,而玉米秸秆作为碳源则对紫丁香蘑菌的生长速度有所抑制。
混合碳氮源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紫丁香蘑菌的生长速度。
结论本文通过对不同碳氮源对紫丁香蘑菌菌丝生长的对比研究,发现大豆蛋白对紫丁香蘑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玉米秸秆则有一定抑制作用。
混合碳氮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紫丁香蘑菌的生长速度。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氮源选择和管理方法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氮源选择和管理方法氮源选择和管理方法在食用菌类栽培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食用菌类栽培中的氮源选择和管理方法,以帮助农民和种植者获得更好的收成。
一、氮源选择在食用菌类栽培中,不同的氮源对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具有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选择合适的氮源有助于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1. 有机氮源有机氮源是指含有大量有机质的肥料或废弃物,如禽畜粪便、地膜等。
这类氮源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促进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
同时,有机氮源还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湿度的作用,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
2. 无机氮源无机氮源主要指化肥中的氮元素,如尿素、铵盐等。
这类氮源溶解速度快,能够迅速提供氮元素供给,促进食用菌菌丝快速生长。
然而,过量使用无机氮源容易导致菌丝生长过旺,会降低菌盖和菌柄的质量。
二、氮源管理方法在选择合适的氮源后,正确的管理方法对于食用菌类栽培的成功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氮源管理方法。
1. 施肥量控制合理的施肥量是保证食用菌正常生长的关键。
过量的施肥量会导致氮饱和,影响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
因此,需要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食用菌的需求量来确定合理的施肥量,避免浪费和污染环境。
2. 施肥时机氮源的施肥时机也是决定食用菌生长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氮元素的施肥应在整个生长周期中合理分配,根据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的不同需求进行施肥。
在菌丝生长的初期,适量施加氮源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在菌丝生长后期和子实体发育时期,适量减少氮源的施肥,有助于提高子实体的品质和产量。
3. 氮源的配比不同的氮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
合理的氮源配比有助于提高氮的利用率和食用菌的生长。
一般来说,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的配比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食用菌对氮元素的需求。
4. 氮源的pH值调节食用菌的菌种对氮源的pH值有一定的要求。
一些食用菌,如平菇、杏鲍菇等,在酸性环境中生长较好,而其他一些食用菌如香菇、牛肝菌等则喜欢中性或碱性环境。
碳源和氮源对平菇(PH06)菌丝生长的影响

49 7
菌 室超净 工作 台上 按 照无 菌操 作方 法倒 平 板 , 种 每 培养 基设 3个 重复 , 皿 2 mL 每 0 .
基金项 目: 佳木斯大学科技创新课题项 目( z01 o3 ; D21 一 4 )佳木斯大学科研课题 (21 5 ) ¥00- 6 作者简介 : 薛春梅(95 , , 17 一)女 黑.
第 3期
薛春梅 , : 源和 氮源对 平菇 ( H 6 茵 丝 生长 的影响 等 碳 P 0)
第3 O卷 第 3期
21 年 O 月 02 5
佳 木 斯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Ju a o a ui nvri N trl ce c dt n or l f i s U i sy( a a S i eE io ) n Jm e t u n i
V0 . O N . 13 o 3
和引种栽培的已知种类达 3 6种 , 是侧耳属真菌种 类资源较为 丰富的国家之一 . J侧耳属 的食用 菌
具有较强的分解 木质素和纤维 素的能力 , 容易栽 培 【. 3 平菇 肉质 肥厚 , 】 味道 鲜 美 , 营养 丰 富 , 且还 而 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 平菇 已经成为我国栽培最 为普遍 、 生产量最大 的食用菌品种. 菇生产对促 平 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 目的是选择出平菇 ( H 6 菌种 固体培养 P 0) 基中适合的碳源 、 氮源及碳氮源的最佳组合 , 以保 证该培养基在平菇( H 6 菌种纯化、 P 0) 菌种生产 、 菌 种保 藏及其 它领 域 的科 学 应用 .
摘
要 : 试 验 选取 四种碳 源及 每种 碳 源七种 不 同浓度 ,同时选 取 六种 氮 源每 种 氮 源七 种 不 同
不同碳、氮源营养对秀珍菇菌丝体生长及其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 食用菌 ・
不 同碳 、 氮源营养对秀珍菇 菌丝体生长及 其 胞 外 酶 活 性 的影 响
李 守 勉 ,李 明,田 景 花 ,李 伟 平
( 河北 农 业大 学 园艺 学院 , 河北 保定 0 7 1 0 0 1 )
素酶 的活性 , 不仅对开发 自然界 丰富 的木质 素资源具有 重要 意义 , 而且是研究 秀珍菇菌生长发 育 的基础 。该试 验系统研究 了培养基中不同的碳 、 氮源 营养 因子对 秀珍 菇菌丝合成纤维素酶及木 质素酶能力 的影响 , 旨在确定
最佳 的碳 、 氮源 , 为进 一步 的生理 生化研 究 和新 品种选
Ab s t r a c t : T a k i n g Hy p s i z y g u s ma r mo r e u s a s ma t e r i a l , t h e y i e l d o f Hy p s i z y g u s ma r m o r e U 5 o n t h e f i r s t , t h e t h i r d a n d t h e
摘 要 : 以“ 秀丽 1 号” 秀珍菇 为试材 , 研 究 了不同碳 、 氮源对秀珍菇 菌丝 生长及菌丝分泌的胞
外酶 活性 的影响 。结果表 明 : 以麦芽糖为碳源 、 以酵母 浸膏为 氮源时, 茵丝 生长速度 最快 , 生 长势
最旺盛, 胞外酶活性 较高。
关键词 : 秀珍菇 ; 碳氮源 ; 菌丝生长 ; 胞外酶活性 中图分类号 : S 6 4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0 0 0 9 ( 2 0 1 4 ) 0 2 —0 1 4 3 一O 3 秀珍菇 ( P l e u r o t u s g e e s t e r a n u s S i n g e r ) 属真菌 门( E u —
不同氮源对马鞍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不同氮源对马鞍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作者:孙瑶李云霞柴美清李青韩鹏远张锁峰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21期摘要以2種马鞍菌为供试菌株,通过对其菌丝颜色、密度、均匀度、长势、菌丝生长速度及菌丝生长指数进行比较,探讨7种氮源对2种野生马鞍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2种马鞍菌对有机氮源、无机氮源、氨基酸氮源均能利用,说明其有较广的氮源谱,但利用程度有所差异,表现为有机氮源的培养基优于无机氮源和氨基酸氮源的培养基。
2种马鞍菌在以牛肉膏为氮源时,菌丝洁白、浓密、均匀,菌丝长势为5分,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丝生长指数最高,分别达到45.5和45.0。
综合分析马鞍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为牛肉膏。
关键词马鞍菌;菌丝生长速率;菌丝生长指数;氮源中图分类号 S 64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21-0059-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1.01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ffect of Different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Growth of Mycelia of Helvella elasticaSUN Yao,LI Yun-xia,CHAI Mei-qing et al(Office of Research Administration,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yuan,Shanxi 030031)Abstract This experiment selected 2 kinds of Helvella elastica as the tested materials,the mycelium color,density,uniformity,growth,mycelium growth rate and mycelium growth index were compar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even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growth of mycelia on 2 kinds of Helvella elastic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 kinds of Helvella elastica could use organic nitrogen sources, inorganic nitrogen sources, and amino acid nitrogen sources, which indicated that Helvella elastica had a wide spectrum of nitrogen sources.But the utilization degree was different,which showed that the organic nitrogen source medium was better than the inorganic nitrogen source medium and the amino acid nitrogen sources.When the beef extract was used as the nitrogen source,the mycelia of 2 kinds of Helvella elastica white, dense and uniform,the mycelium growth was 5 points,the mycelium growth rate was fast, and the mycelium growth index was the highest,reaching 45.5 and 45.0, 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ost suitable nitrogen source for the growth of Helvella elastica was beef extract.Key words Helvella elastica;Mycelium growth rate;Myceliaum growth index;Nitrogen sources基金项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研究课题;山西“农谷”研发专项“山西省马鞍菌种质资源调查研究与驯化初探”(YCX2020208)。
不同培养料碳氮比对霉菌生育影响的研究

本 实 验所 用 菌种 是 由山西 农业 大 学 畜牧 微 生物 实验 室提 供 的少 孢霉 试 管种 。实 验仪 器 有大 小一 致 且无 破损 的玻 璃 菌种 瓶 、超 净 工 作 台 、酒 精 灯 、接 种针 、试 管 、塑 料 薄 膜 、细绳 和 高 压 蒸 汽 灭 菌 锅 。 实验试 剂 为麸 皮 和玉米 芯 。
郭 家雁
( 太原大学外语师 范学院 园林科研 所 ,山西 太原 摘 001 3 0 2) 要: 以玉米芯和麸皮为原料 ,以霉菌为试验 菌株 ,观察在不 同碳氮比条件下 ,菌丝和孢子的产 生
情况 .实验结果显 示 :最适宜少孢霉在温度 2 5℃、温度 6 %条件 下生长的碳氮 比是 8 /0 0 02 ,茵丝 密
质以及各种维生素等『 1 j ,很少被作为能源利用。氮 源对于微生物合成 自身的原生质是必需 的,当缺乏 氮源时,霉菌降解糖类 的能力将大大降低 。霉菌氮
素 营养 除 能利 用蛋 白质 、氨 基 酸外 ,还可 利用 硝 酸
盐。
人们 的关注,关于微生物对饲料和畜禽体本身作用
的研 究 也 E益 深入 为 了更好 地 了解 微生 物 的作 用 l 机 理 ,对其 生 理特 性及 营养特 点 的研 究也 就 成 为重 要 内容 。而与 饲料 发酵 密 切相 关 的微 生 物主 要是 各
应用技 糍
太 原 科 技 2 0 0 8年 第 7期 礅 0 国 岛 0 匡 啪 @ @
■ | |镰臻 蠢 t 秘 毫。 臻 嚣 弹i 整
玻璃 瓶 为一 个观 察期 。观 察期 结束 后 ,测 量 培养 料 的 中性 洗 涤 纤 维 ( D ) 与 酸性 洗 涤 纤 维 ( D ) N F A F
32 实验方 法 .
不同培养基对平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研究

在上述 1 种培 养基 中加琼脂 2 、 o o 加水 至 10 0mL即成 1 固体培养基。 g 0 o种
收 稿 日期 :0 51 -9 20 -20
作者简 介 : 刘碧容( 9 2) 女 , 1 7 一 , 广东梅州人 , 佛山科学技术学 院助理研究员 。
维普资讯
() 1 固体 培养基 试 验 : 取平 板 培养基 上传 代后 发 育 良好 的相 同面 积 ( 1c P1 平 菇 菌 块 分别 接 一 m) 3 种 到 1 固体培 养基 中, 恒 温箱 2 C培养 7d o种 置 8。 。在培 养过 程 中对 菌丝 的 生长 情况 、 度 、 密 直径 、 养 培
维普资讯
第 2 4卷第 1 期
20 年 1 06 月
佛 山科 学技 术 学院 学报 ( 自然 科学版 )
j u n lo s a ie st ( t r lS in eEd t n o r a fFo h n Un v riy Na u a ce c ii ) o
液体菌种培养 : 取传代后发育 良好的固体菌种数块分别接种于装有 5 P A 琼脂) o (D 一 mI 液体培养基
的 2 0mL三角瓶 中 , 0 置摇 床 2 0r・ i_频率 2 C培 养 7d 直至 菌液 清亮 透 明 。 0 r n1 a 8。 ,
1 2 2 培 养基 试验 ..
麦芽糖 麦芽糖 马铃薯 马铃 薯 蛋 白胨
2 葡萄糖 2 蛋 白胨 1g5 0g Og _ 5 蛋白胨 0 3g 蔗糖 4 磷酸二 氢钾 0 3g 磷酸氢二钾 0 3g 硫酸镁 0 3g Og . 0g . . . 2 0g 蛋 白胨 2g 葡 萄 糖 2 磷 酸 二 氢 钾 0 5g 硫 酸镁 0 5g 氯 化 钠 1 _ 0 0g . . 3 g 2 0g 葡 萄 糖 2 磷 酸 二 氢 钾 3g 硫 酸 镁 1 5g 维 生 索 B2 L j 0 Og . lOmg2 2g 葡萄糖 2 酵母膏 2g 硫 酸镁 0 5g 磷酸二氢钾 0 5g 磷酸氢二钾 1g Og . ..
不同碳氮源培养基对茯苓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第40卷 第02期 2021年02月V ()1.40No(2 Feb. 2021种子 (Seed)不同碳氮源培养基对茯苓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吴宸印,徐彦军,田浩原(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贵阳550025)摘 要 采用不同配方碳氮营养培养野生茯苓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研究各培养基对茯苓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碳源的母种培养基中马铃薯、芋头比胡萝卜和番薯作碳源更有利于茯苓菌丝生长,茯苓菌丝在酵母膏、蛋白胨 作氮源的母种培养基中生长势强于硫酸铵、尿素的培养基;茯苓菌丝对松木屑有嗜好性,以松木屑作为原种、栽培种培养 基碳源并增加麦粒和玉米面用量,茯苓菌丝生长良好,菌核产量与未加麦粒且以油菜饼为氮源的配方达极显著差异;玉米面、麦麸作原种和栽培种氮源比豆饼、油菜饼更利于茯苓菌丝的吸收利用。
关键词:茯苓;碳氮营养;菌丝性状;菌核产量DOI :10.1 6590/ki. 100-4 705.202 1(2.102中图分类号:S 567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 705(2021)02)102)3Effects of Different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n the Growthand Yield of Poria cocos MyceliaWU Chenyin , XU Yanjun , TIAN Haoyuan(Institute of Edible Fungi ,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Abstract : In this study, the stock culture ? pre-culture spawn and cultispecies of wild Poria cocos werecultivated with different, carbon and nitrogen (C/N) nutrition ,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edia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P . cocos hyphae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otato and t.aro weremore favorable to the growth of P . cocos mycelia in the stock culture medium with different, carbonsources than carrot, and sweet, potato ? and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P . cocos mycelia in the stock culture medium with yeast, extract, and peptone as the nitrogen source was stronger than that, with ammoniumsulfate and urea. Additionally, the hyphae of P . t:ocos had a preference for pine sawdust? and the hyphae of P . cocos grew well when pine sawdust, was used as the carbon source of the pre-culturespawn and cultispecies with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wheat, and corn flour.The yield of sclerotinia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formula without, wheat, and with rape cake as nitrogen source. Corn meal and wheat, bran as the nitrogen source of pre-culture spawn and cultispecies were morebeneficial to the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hyphae of P . cocos than bean cake and rape cake.Key words : Poria co c os ; carbon and nitrogen nutrition ; hyphae traits ; sclerotium yield茯苓[Wolfpoii cocos ( Schwein.) Ryvaden&Gilb ] 为担子菌门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沃菲卧孔菌属的腐生 (兼寄生)真菌,生于海拔1 800 m 以下的松林灌丛,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
北冬虫夏草菌丝对不同碳氮源利用的研究

S t u d y o n t h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d i fe r e n t C a n d N s o u r c e s b y Co r d y c e ps mi l i t a r i s c
MA Gu o—l i 锄g , HA N Y u— j u n
9 . 0茵丝均 可 生长 , 但以p H 7 . 0~7 . 5生长 最为适 宜 。
关键 词 : 北冬 虫夏 草 ; 碳 源; 氮源; 碳氮比; p H 中图分类 号 : ¥ 5 6 7 .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6—8 9 9 6 ( 2 0 0 7 ) 0 2—, 韩 玉军 : 北冬 虫夏 草菌 丝对 不 同碳 氮源利 用 的研 究
l 1
人员掠夺式采挖冬虫夏草对草地生态和虫草资源的破坏造成 的不 良后果 , 开展此项研究可为今后人工
光氮互作对番茄碳氮代谢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光氮互作对番茄碳氮代谢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番茄是一种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在全球都有大量的生产。
为了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研究番茄的生长和代谢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碳氮代谢是番茄生长和代谢的重要过程,光和氮素是两个重要的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番茄的碳氮代谢过程。
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光氮互作对番茄碳氮代谢的影响,为番茄的生长和产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通过对番茄在不同光照和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生长和代谢过程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光氮互作对番茄碳氮代谢的影响。
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包括:
(1)测定番茄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生长和代谢指标,包括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光合器官数和光合作用产物积累等参数。
(2)测定番茄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生长和代谢指标,包括氮素吸收速率、生物量积累、氮素积累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等参数。
(3)比较不同光照和氮素水平下,番茄的碳氮代谢过程,分析光氮互作对番茄碳氮代谢的影响,探讨其机制和规律。
4. 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探究光氮互作对番茄碳氮代谢的影响,为番茄的高产高质生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同时,为其他作物生长和代谢过程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同碳_氮源对番茄两种内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2. 4 两种内生真菌在不同氮源培养基上菌落直
径
由表 2可知, 对有机氮的利用明显优于对无
机氮的利用, 其中对生物素的利用最好, 培养 5 d 菌落直径达 24. 5 mm。其次是天门冬氨酸 ( Asp)
和谷氨酸 ( G lu), 菌落直径分别 为 20. 8 和 21. 3
mm, 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白僵菌在不 同
25. 9 mm, 与其他处理形成显著性差异。其次是 以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 5
d菌落直径分别为 21. 4, 20. 8 和 21. 6 mm, 三者 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可溶性淀粉的利用最差,
5 d菌落直径才达到 15. 3 mm。
2. 3 两种内生真菌在不同碳源培养液中的菌丝 生长量
生真菌提供科学依据 [ 4] 。本试验从健康番 茄植 株内分离内生真菌并进行 鉴定, 对其生长的碳、 氮源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 1 内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采用组织分离法, 即将健康番茄植株用自来
水冲洗 干净, 分别切 取小块 根、幼 茎 ( 2 mm @ 2 mm ) , 在 75% 的酒精 中浸泡 3 m in, 在 0. 1% 的 H gC l2 溶液中浸泡 30 m in, 最后用无 菌水冲洗 3 ~ 4次, 移至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培养 2~ 3 d后, 挑取组织边缘的菌 丝培养, 得到纯化的 菌 株, 观察菌落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性状。
2. 2 两种内生真菌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上的菌落
直径
表 1 曲霉菌和白僵菌在不同碳源
培养基上的菌落直 径
mm
曲霉菌
培养基 葡萄糖
菌落直径 3d 5d 15. 8 23. 6
丛枝菌根真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丛枝菌根真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刘欢;姚拓;李建宏;刘婷;张仲娟;马骢毓【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种类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mycorrhizae,AM)对番茄生长的影响,为后续研究和开发菌根菌剂在蔬菜产业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接种5种不同的AM真菌:单孢球囊霉(Glomusmonosporum,G1)、根内球囊霉(Glomusintraradices,G2)、地表球囊霉(Glomusversiforme,G3)、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laevis,AL)和土著AM真菌black及未接种处理(CK),分析比较了不同AM菌剂处理下对番茄菌根侵染率,地上、地下生物量,株高等生长指标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5种处理均能侵染番茄根系形成菌根,G1、G3处理对番茄根系的侵染率最高,分别为64.33%、59.22%;G1与G3处理分别显著的增加了植株株高与茎粗;G1、G3处理可显著影响植株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G1、G3处理可显著增大气孔大度、减小胞间CO2浓度,较CK显著提高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70.50%、83.17%;5种处理均能提高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G3处理下显著提高叶片可溶糖含量.[结论]不同的AM真菌对同一宿主的促生效应不尽相同,G1、G3处理对番茄植株的促生效应最为显著,具有开发为番茄菌根菌剂的潜力.【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52)004【总页数】8页(P75-81,89)【关键词】番茄;丛枝菌根真菌;促生效果【作者】刘欢;姚拓;李建宏;刘婷;张仲娟;马骢毓【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1.2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又名西红柿或洋柿子,植物分类学上属茄科(Solanaceae)番茄属(Lycopersicon),是世界上重要蔬菜之一,其果实富含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尤其以番茄红素和胡萝卜素而闻名.有研究表明,番茄还具有降低肺癌、直肠癌等多种癌症发病率的功效.近年来,番茄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其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全国总种植面积接近20万hm2.根据世界加工番茄理事会的数据,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番茄种植国和番茄酱生产国.因而,番茄不仅对于提高人民饮食营养的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还对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但是,番茄的生长过程对氮磷钾等矿质元素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传统种植中,主要依靠施用大量化肥来获取较高产量,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购买性投入,推高生产成本,而且化肥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土壤退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不仅如此,化肥的大量使用还影响了食品安全.因此,这一问题已成为限制番茄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寻找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新型技术就是一项极为迫切的工作,而近些年来发展的丛枝菌根真菌接种技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思路. 菌根(Mycorrhizae)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共生现象,是高等植物根系与土壤中一类特定真菌形成的互惠共生体,其中以丛枝菌根在自然界的分布最为广泛[2].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e,AM)是分布广泛的土居微生物,能够与地球上大部分植物形成共生体[3],其通过根外菌丝为宿主植物供给营养物质,不仅可以促进植物对土壤中P[4]、N[5]、Cu[6]、Fe[7]等营养元素和水分[8]的吸收,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9],增强植物耐受盐碱胁迫[10]、干旱胁迫[11]、重金属污染[12]和病虫害[13、14]等各种逆境胁迫的能力,而且作为多功能的高效生物肥料还具有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对环境保护、园林绿化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15].鉴于此,本研究选择了5种AM真菌菌剂,研究其对番茄生长的影响,进而探究AM真菌与番茄生长的相互作用机理,以期利用AM真菌提高番茄产量和改善品质,为我国番茄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为菌根技术在蔬菜产业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1.1 宿主植物番茄(Lycopersicum esclulentum)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提供的‘浙杂809号’.1.2 菌种供试菌株皆由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地生物多样性实验室提供.分别为:单孢球囊霉(Glomus monosporum,简称G1);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简称G2);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简称G3);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简称AL);土著AM真菌(未鉴定,简称black).5种AM真菌在接种之前,皆采用玉米为宿主植物进行扩繁,接种物中包括AM真菌孢子、根外菌丝及被侵染宿主植物根段的沙土混合物.1.3 试验地条件盆栽试验在甘肃农业大学温室进行,试验期间温室温度为(25±4)℃,光照时间为14~15 h.供试土壤采于甘肃省农科院蔬菜所试验地,土壤pH 7.51,全氮89 mg/kg,速效氮8.2 mg/kg,全磷392.6 mg/kg,速效磷7.21 mg/kg.采集土壤过2 mm网筛后,在1×105 Pa下湿热灭菌2 h.采用规格为16 cm×20 cm×12 cm的塑料花盆作为培养容器,装土之前,用70%乙醇对花盆进行消毒.1.4 试验设计以番茄为宿主植物,设置5个接种处理和1个未接种对照(CK),每个处理重复3次.挑选饱满、均一的宿主植物种子,采用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成份≤10%)消毒,然后用蒸馏水多次冲洗,转移至内含滤纸的培养皿中,放置于培养箱中发芽后,移栽至花盆,每盆栽种4株.播种时,每个花盆装灭菌基质2.5 kg,然后将15 g接种剂(1 g菌剂约含60个孢子)平铺其上,再覆盖0.5 kg灭菌基质.未接种处理每盆施用15 g灭菌接种物和15 mL无灭菌接种物水滤液,以保证微生物区系的一致性.花盆随机摆放,种植期间每隔1 d浇水1次,以保证番茄的正常生长.1.5 样品收获及分析测定1.5.1 AMF菌根侵染率的测定采用曲利苯兰染色法测定[16],于种植后第60天,收获番茄植株.根系用自来水洗净,然后置于10% KOH溶液中,85 ℃水浴加热40 min.清水冲洗后置于1%HCl中酸化,1~2 min后将根系放置于曲利苯蓝染色液中,85 ℃水浴染色40 min,取出后用自来水反复冲洗,将染色根切成长度为1 cm左右的根段,在解剖镜下观察,利用交叉网格线法测定菌根侵染率.1.5.2 番茄植株株高、茎粗的测量分别于试验第30 d和60 d时对番茄植株的株高和茎粗进行测量.1.5.3 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测定利用光合仪Li-6400测定植株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取样部位为植株从上往下数第3片叶片.1.5.4 番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蒽酮法测定[17],摘取植株上从上往下数第3片叶片,烘干后粉碎,称取0.500 g于试管中,加入15 mL蒸馏水,沸水浴20 min,冷却后,过滤在50 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冲洗残渣数次,最后定容至刻度线待用.吸取1 mL待测液,加入5 mL蒽酮试剂,沸水浴10 min,冷却后进行比色.1.5.5 番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进行测定[18],摘取植株上从上往下数第2片叶片,称取1.0 g,加入少量石英砂进行研磨,研磨成浆之后定容至100 mL容量瓶中,静置30 min后过滤.吸取1 mL滤液和5 mL 考马斯亮蓝G-250试剂于试管中,摇匀之后于595 nm下进行比色.1.6 数据分析试验数据采用SPSS(v17.0)软件计算±s.所有测定数据的平均值采用LSD法在显著水平为5%条件下进行比较,当P<0.05时,差异显著.采用Excel 2003软件制图.2.1 AMF菌根侵染率5种AMF中,处理G1、G3对根系侵染率分别为(64.33±1.59)%、(59.22±1.92)%,显著高于black(48.62±1.40)%、G2(45.47±1.22)%,处理AL 侵染率最低,仅为(23.37%±1.45)%(图1).由于CK中加入灭菌后的接种物,因此其侵染率为0.该结果表明不同AMF真菌处理对宿主植物的菌根侵染率不相同,即不同AMF对番茄根系的侵染能力不同.2.2 AMF对番茄生长指标的影响2.2.1 AMF对番茄株高、茎粗的影响接种初期(30 d),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与CK有显著差异(P<0.05).接种60 d时,G1处理下番茄株高最高(21.39±1.38) cm,与CK相比提高42.01%,其余各处理较CK均有提高.番茄植物茎粗的变化与株高变化趋势基本相似.该结果表明,供试5种AMF均可不同程度的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其中G1、G3菌剂效果最佳(图2-3).2.2.2 AMF对番茄地下、地上及总生物量的影响研究表明,5种AMF均可显著增加番茄植株地下生物量(P<0.05),处理G1、G3表现最佳,分别为(0.87±0.18)、(0.84±0.12)g;处理AL促进效应最弱,但与处理CK相比增幅仍到达44.08%(图4-A).研究发现,5种AMF皆可显著促进番茄地上生物量的增长(P<0.05).5种处理中,G1、G3促进效果最明显,分别为(5.46±0.12)、(5.49±0.08)g,但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G2、AL表现相对较弱,但与处理CK相比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图4-B).与处理CK相比较,5种AMF均可显著促进番茄植株的总生物量.但不同AMF处理对番茄的促进效果不尽相同,处理G1、G3表现最佳,但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处理G2、AL表现较弱,仍比处理CK增加38.77%、28.82%(图4-C).菌根效应是反映植物生长对AM真菌需要程度的指标.试验表明,接种不同AM真菌菌剂后,番茄总生物量对菌根的依赖程度不尽相同.对番茄接种5种AM真菌后(图4-D),植株对菌剂G1、G3的依赖性显著大于其他菌剂处理,其中对菌剂G1、G3的依赖性分别为54.50%、54.49%,而对菌剂AL的依赖性最弱为22.34%.这也说明在番茄的生长中,处理G1、G3对植株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而处理AL促进作用不明显.2.3 AMF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与对照相比,5种AM真菌菌剂均能提高植物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图5-A),其中以black、G1、G3的效果最为显著(P<0.05),与对照可分别提高64.14%、70.50%、83.17%;接种AM真菌后也显著的提高了植株叶片的气孔导度(图5-B),其中以菌剂G3最为明显.番茄叶片气孔导度的大小为:G3>G1>black>G2>AL>CK,这与番茄叶片光合速率的变化相一致.而番茄叶片胞间CO2浓度的关系为G3<G1<black<G2<AL<CK,与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变化相反,除菌剂G1与AL外,其余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与CK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一些菌剂与对照相比,虽未有显著变化,但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从而提高了植株的光合特性.2.4 AMF对番茄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2.4.1 AMF对番茄叶片可溶性糖的影响各接菌处理均与CK有显著差异(P<0.05),处理G1与处理G2、G3、AL差异显著(P<0.05).由图5可知,不同AMF处理对番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提高程度不尽相同,G1、G3两个处理对番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57.6%、157.8%;接种AL 后作用较不明显,与CK相比仅增加45.74%(图6).2.4.2 AMF对番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各处理对番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见图7,与对照相比,处理black、G1、G2、G3、AL对番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处理G1、G3作用最为明显,与CK相比差异显著;处理black、G2表现较好,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16.19%、9.35%;处理AL表现较差,促进作用最弱.3.1 AMF菌根侵染率的影响菌根侵染率是评价AM真菌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与否的重要指标,也是讨论菌根对植物抗逆性影响的前提[19].一般认为当菌根侵染率越高,植物菌根化程度也会相应越高,对植物促进作用、抗逆性能力的增加也会越明显.本试验中,所选用的五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有效侵染番茄,而前人采用同种真菌在水稻[20]、菊花[21]、白三叶草[22]、番茄[23]等植物上试验,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说明这些真菌具有较广的宿主适应性.此外,试验还发现,不同AM菌剂的侵染率亦有明显差异.这表明宿主植物对不同AM真菌的响应不同,同时AM真菌对宿主植物存在选择性.Johnson等[24]认为:不同种类的植物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自身根系环境,对群落中不同的AM真菌进行选择.另外,前人在葡萄、猕猴桃、黄瓜、牡丹等植物上也已经验证了这一理论.由此可见,AM真菌的侵染率是受宿主植物和AM真菌本身特性双重因素调控的,即在AM真菌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宿主植物和所选用菌株的匹配性.3.2 AMF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生物量是衡量植株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试验中,接种不同种AM真菌后,番茄生长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这可能是由于AM真菌侵染植物根系之后,通过根外菌丝的介入,扩大了植物根系的吸收范围,增强了植物对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吸收.而较为充足的营养元素和水分的供应又促进了作物地上部分的生长,从而对番茄植株的生长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张瑞[25]对紫花苜蓿进行了接种AM真菌处理,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试验还发现,接种不同菌剂导致番茄植株生物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推测其可能的原因一是不同的AM真菌对营养元素和水分的吸收能力不同;二是与该种AM真菌和番茄的匹配性有关.王茜等[26]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3.3 AMF对番茄生理特性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AM真菌是一类异养型的真菌,其生存需从寄主体内吸收碳源,根内菌丝主要从根系中吸收可溶性糖,从而在根系建立“菌根碳库”[27-28].本研究表明,接种AM 真菌后显著提高了番茄叶片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其中处理G1、G3作用最为显著.接种AM真菌后,植株组织内更高的可溶性糖含量为AM的发育提供了碳源.此外试验还发现,接种AM菌剂后可有效的提高番茄叶片中的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而胞间CO2浓度明显降低.而气孔导度的增大,使得外界环境中更多CO2进入了叶肉细胞中,为叶片光合作用提供的足量原料;同时促进了CO2同化利用效率,降低胞间CO2浓度,进一步提高光合效率,促进番茄植株生长,因而改善植物的光合参数,提高植株叶片光合速率,间接地使植物获得更多的碳水化合物[29-31].这一结果暗示可溶性糖将有利于AM的形成和发育,此外,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也对可溶性糖有较高的依赖性[32].可溶性糖如葡糖糖能直接作为生长调节物质或糖代谢反应的底物影响植物细胞的分裂,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33].因此,在接种AM真菌时应注意提供较充足的可溶性糖.通过对不同丛枝菌根真菌接种番茄后的生长指标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研究所采用的5种AM真菌均能促进番茄株高、茎粗、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光合作用、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且不同菌株促进能力不同,其中单孢球囊霉和地表球囊霉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具有开发应用潜力;而内球囊霉、光壁无梗囊霉、土著AM真菌的促进作用相对不明显.【相关文献】[1] 林兴军.不同水肥对日光温室番茄品质和抗氧化系统及土壤环境的影响[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2] 李媛媛,王晓娟,豆存艳,等.四种宿主植物及其不同栽培密度对AM真菌扩繁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3,22(5):128-135.[3] SIMTH S E,READ D J.Mycorrhizal Symbiosis[M].3rd edn.New York:Academic Press,2008.[4] BAIRD J,WALLEY F L,SHIRTLIFFE S J.Arbuscular mtcorrhizal fungi colonization and phosphorus nutrition in organic filed pea and lentil[J].Mycorrhiza,2010,20:541-549. [5] ATUL-NAYYAR A,HAMEL C,HANSON K,et al.Th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sis links N mineralization to plant demand[J].Mycorrhiza,2009,19:239-246.[6] LIU A,HAMEL C,HAMILTON R I,et al.Acquisition of Cu,Zn,Mn and Fe by mycorrhizal maize (Zea mays L.) grown in soil at different P and micronutrientleves[J].Mycorrhiza,2000,9:331-336.[7] CARIS C,HÖRDT W,HAWKINS H J,et al.Studies of iron transport by arbuscularmycorrhizal hyphae from soil peanut and sorghum plants[J].Mycorrhiza,1998,8:35-39. [8] NEUMANN E,SCHMID B,RÖMHELD V,et al.Extraradical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ion to plant performance of a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sis exposed to complete or partial rootzone drying[J].Mycorrhiza,2009,20:21-23.[9] TOUSSAINT J P,SMITH F A,SMITH S E.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can induce the production of phytochemicals in sweet basil irrespective of phosphorusnutrition[J].Mycorrhiza,2007,17:291-297.[10] GARCA I V,MENDOZA R E.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plant symbiosis in a saline-sodic soil[J].Mycorrhiza,2007,17:167-174.[11] MENA-VIOLANTE H G,OCAMPO-JIMÉNEZ O,DENDOOVEN L,et al.Arbuscular myorrhizal fungi enhance fruit growth and quality of chile ancho (Capsicum annuum L.cv San Luis) plants exposed to drought[J].Mycorrhiza,2006,16:261-267.[12] YU Y,ZHANG S Z,HUANG H L.Behavior of mercury in a soil-plant syesten as affected by inoculuation with th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 Glomusmosseae[J].Mycorrhiza,2010,20:407-414.[13] KAMISKA M,KLAMKOWSKI K,BERMIAK H,et al.Response of mycorrhizal periwinkle plants to aster yellows phytoplasma infection[J].Mycorrhiza,2010,20:161-166.[14] Elsen A,Gervacio D,Swennen R,et al.AMF-induced biocontrol against plant parasitic nematodes in Musa sp.:a systemic effect[J].Mycorrhiza,2008,18:251-256.[15] GIANINAZZI S,GOOLOTTE A,BINET M N,et al.Agroecology:the key role of arbusculaar mycorrhizas in ecosystem services[J].Mycorrhiza,2010,20:519-530.[16] KOSKE R E,GEMMA J N.A modified procedure for staining roots to detect VA mycorrhizas[J].Mycological Research,1989,92(4):486-488.[17] 成广雷,张海娇,赵久然,等.临界胁迫贮藏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活力及生理变化[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33-42.[18] 邓丽莉,潘晓倩,生吉萍,等.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苹果组织微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条件优化[J].食品科学,2012,33(24):185-189.[19] 任爱天,鲁为华,杨洁晶,等.不同磷水平下AM真菌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磷利用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14,36(6):72-78.[20] 马放,李哲,王立,等.丛枝菌根真菌对农药三环唑的残留减量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3,45(4):58-63.[21] SINGH KANWAR P,KUMAR K R,PRASAD K V,et al.Influence of VAM inoculation on root colonization,survival,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rysanthemum plantlets[J].Indian Joural of Horticulture,2008,65(4):974-985.[22] 王立,徐亚男,马放,等.不同AMF菌剂对白三叶草坪的扶壮作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44(10):43-47.[23] 龙良鲲,黎志坤,姚青,等.番茄菌根化育苗及对青枯病的防治试验[J].中国蔬菜,2009(4):52-55.[24] JOHNSON N C,GRAHAM J H,SMITH F A.Functioning of mycorrhzizal associations along the mutualism-parasitism continuum[J].New Phytologist,1997,135:575-585.[25] 张瑞.盐碱土壤接种菌根对紫花苜蓿的综合效应[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26] 王茜,王强,王晓娟,等.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优良牧草垂穗披碱草生长的促生效应[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29(6):840-846.[27] BAGO B,PFEFFER P E,Shachar-Hill Y.Carbon metabolism and transport in arbuscular mycorrhizas[J].Plant Physiology,2000,124:949-958.[28] BAGO B,PFEFFER P E,ABUBAKER J,et al.Carbon export from arbuscular mycorrhizal roots involves the translocation of carbohydrate as well as lipid[J].PlantPhysiology,2003,131:1496-1507.[29] 吉春龙,田萌萌,马继芳,等.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营养代谢与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3):303-309.[30] 杨睿,郁继华,吕剑,等.不同肥料对基质栽培樱桃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6,51(1):69-76.[31] 谢鹏虓,黄鹏,安丹军.配施生物有机肥及化肥减量对玉米间作豌豆土壤微生物及产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4,49(6):41-46.[32] KIRCHER S,SCHOPFER P.Photosynthetic sucrose acts as cotyledon-derived long-distance signal to control growth during early seedlings development inArabidopsis[J].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2,109:11217-11221.[33] FRANCIS D.The cell cycle in plant development[J].New Phytologist,1992,122:1-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养液中生长量最小。白 僵菌对乳糖的利用最高, 菌丝干重达到 360 m g。 其次为蔗糖和麦芽糖。
由图 2可知, 曲霉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对天门 冬氨酸的利用 最好, 菌丝 的干重 达到甚 至超过 400 m g, 其次是谷氨酸。白僵菌在液体培养基中 对生物素的利用最好, 菌丝干重接近 400 m g, 其 次是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
用直径为 4 mm 的打孔器在培养 3 d的待测 菌的菌落边缘打块接种, 对两种内生真菌不同的 碳源 (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和可溶性淀粉 ) 和氮源 ( NH4 C,l KNO 3, G lu, A sp和 生物素 ) 固 体 培养基 ( 以无糖无氮作为对照 ) 放入 25e 的培养 箱中培养, 分别测定 3和 5 d的菌落直径, 用 SAS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 3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对两种内生真菌 菌丝 生长的影响 [ 6]
葡萄糖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5 d后 菌落直径达到 23. 6 mm, 与其他处理呈显著性差
异。其次是乳糖、蔗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固体培
养基。可溶性淀粉的利用最差, 5 d 菌落直径才 达到 12. 9 mm。白僵菌在以乳糖为碳源的固体
培养 基 上生 长 最 快, 5 d 后 菌 落 直 径达 到
2. 2 两种内生真菌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上的菌落
直径
表 1 曲霉菌和白僵菌在不同碳源
培养基上的菌落直 径
mm
曲霉菌
培养基 葡萄糖
菌落直径 3d 5d 15. 8 23. 6
差异 显著性
A
蔗糖 10. 8 17. 1 BCBiblioteka 麦芽糖 9. 9 16. 6
C
乳糖 9. 5 18. 3
B
可溶性淀粉 9. 5 12. 9
为碳源的条件下生长最好; 两菌株对生物素、G lu和 A sp的利用率最高。
关键词: 内生真菌; 碳源; 氮源
中图分类号: S436. 41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481( 2008) 11- 0075- 03
Study on M ycelial G row th of Tw o T om ato Endophytic Fungi in D ifferent Carbon and N itrogen M edium
25. 9 mm, 与其他处理形成显著性差异。其次是 以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 5
d菌落直径分别为 21. 4, 20. 8 和 21. 6 mm, 三者 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可溶性淀粉的利用最差,
5 d菌落直径才达到 15. 3 mm。
2. 3 两种内生真菌在不同碳源培养液中的菌丝 生长量
用直径为 4 mm 的打孔器在培养 3 d的待测 菌的菌落边缘打菌块, 将 5块移植到 150 m l不同 碳、氮源改良后的 L illy- Barnett液体培养基中, 25e 避光振荡培养 8 d后, 将发酵液过滤, 自来水 淋洗至流出液无色, 装入离心管, 加适量自来水, 3 000 r / s离心至不再有带色发酵液为止, 在 60e 恒温箱中烘干至恒重, 称重, 再换算成干重。
差异 显著性
15. 3 18. 5
C
14. 8 17. 6
D
18. 9 21. 3
B
19. 1 20. 8
B
21. 8 24. 5
A
10. 8 14. 3
E
白僵菌
菌落直径
差异
3 d 5 d 显著性
15. 6 20. 5
D
16. 9 22. 5
C
21. 3 28. 6
A
20. 4 26. 9
B
20. 5 27. 3
生真菌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草本植物内生真菌侵染种子内部, 播种后真
菌随着幼苗的生长和植株的发育成熟而生长, 受 侵染的植株在营养生长阶段不表现出对内生真 菌侵染的特点, 但是当植物开花的时候就可以观 察到侵染的真菌 [ 3 ] 。
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 内生真菌对植物某些 活性物质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从细胞水平、分 子水平等不同层次上研究内生真菌与寄主作物 相互作用的基础, 将为人 们认识、改造和利用内
2 结果与分析
2. 1 内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共得到 两 株内 生 真菌 F g1 与 Fg2。 Fg1 在
PDA培养基上生长性状为菌落生长较快, 呈圆形 菌落, 中间灰绿色, 周围呈淡绿色, 最外层一圈白 色, 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镜检观察到, 分 生孢
子梗直立, 暗褐色至浅褐色, 壁粗糙, 长 100~ 150
Lm, 顶端膨大呈圆 形或椭圆形, 上面着生 1 ~ 2 层放射状分布的瓶状小梗, 内生芽殖型分生孢子
聚集在分生孢子梗顶 部呈头状。分生孢子近球
形, 粗糙或有刺, 2. 5 ~ 3. 0 Lm, 并可观察到直立 的分生孢子梗和膨大的头部。 Fg2 在 PDA 培养
基上为白色棉垫状, 菌丝稠密, 且菌丝较厚, 产孢 量特大。分生孢子约 2. 5 Lm, 圆形, 无色。菌丝
3 结论与讨论
2. 4 两种内生真菌在不同氮源培养基上菌落直
径
由表 2可知, 对有机氮的利用明显优于对无
机氮的利用, 其中对生物素的利用最好, 培养 5 d 菌落直径达 24. 5 mm。其次是天门冬氨酸 ( Asp)
和谷氨酸 ( G lu), 菌落直径分别 为 20. 8 和 21. 3
mm, 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白僵菌在不 同
生真菌提供科学依据 [ 4] 。本试验从健康番 茄植 株内分离内生真菌并进行 鉴定, 对其生长的碳、 氮源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 1 内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采用组织分离法, 即将健康番茄植株用自来
水冲洗 干净, 分别切 取小块 根、幼 茎 ( 2 mm @ 2 mm ) , 在 75% 的酒精 中浸泡 3 m in, 在 0. 1% 的 H gC l2 溶液中浸泡 30 m in, 最后用无 菌水冲洗 3 ~ 4次, 移至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培养 2~ 3 d后, 挑取组织边缘的菌 丝培养, 得到纯化的 菌 株, 观察菌落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性状。
内生真菌的玻片培养镜检: 在灭菌的载玻片 上加少量琼 脂培养 基, 接 种真菌 后放 在培养 皿 中, 在 25e 培养箱 中培养。经 过一定时期的 培 养, 当部分菌丝体和孢子结构已经形成在载玻片 上时, 除去琼脂培 养基, 加一滴水浮载剂在 显微 镜下观察 [ 5] 。 1. 2 不同碳、氮源培养基对两种内生真菌 菌落 生长的影响 [ 6]
山西农业科学 2008, 36( 11): 75~ 77
*
J ournal of Shanx i Agr icultural Sciences
不同碳、氮源对番茄两种内生真菌 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
王美琴 1, 陈俊美 2, 李新凤1
( 1.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山西 太谷 030801; 2. 偏关县农业局, 山西 偏关 036400)
Abstrac t: Tw o endophy tic funga l stra ins w ere isolated from the shoot of tam oto. A ccord ing to the cultural character and basic properties o fm orpho log ic, Fg1 and Fg2 w ere iden tified as Sasp erg illus flavus and B eauveria bass iana respecitive ly. Tw o endophytic fung al strains w ere ino culated in d ifferen t ca rbon and n itrogen cu lture m id ium. 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F g1 and Fg2 g rew w e ll in g locuse and lactose sources respec itive ly. Bo th o f the tw o endophytic strains w ere g rew w e ll in b lo tin, G lu and A sp m ed ium.
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也不同, 其中对谷氨酸的利 用最好, 菌落直径达到 28. 6 mm, 其次是天门冬氨酸
和生物素, 菌落直径分别为 26. 9和 27. 3 mm。
表 2 曲霉菌和白僵菌 在不同氮源
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
mm
培养基
NH 4C l KNO 3
G lu A sp 生物素 无氮
曲霉菌
菌落直径 3 d 5d
* 收稿日期: 2008- 05- 22 项目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创新基金项目 ( 2004007) ; 山西省自然基金项目 ( 2008011066) 作者简介: 王美琴 ( 1973- ) , 女, 山西平定人, 副教授, 主要从事植物病害研究工作。
# 75#
山西农业科学 2008年第 36卷第 11期
W ANG M e-i q in1, CH EN Jun-m e i2, L I X in-feng1
( 1. A gronomy Co llege, Shanx i Agr icultural University, T aigu 030801, Ch ina; 2. P ianguan Agr icultural B ureau, Shanx i Province, P ianguan 036400, China)
摘 要: 从健康 番茄植株中分离出两株内生真菌, 根据其培养性状及 形态特征鉴定 出 Fg1菌株为黄 曲霉菌
( Sasp erg illus f lavus )和 F g2菌株为球孢白僵菌 (B eauveria bassiana) 。把两株内生 真菌接种 在不同碳源 和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