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的礼乐文教观(一)
关于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
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关于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隋唐音乐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生于河南新郑县一个小官僚的家庭里。
他的童年是在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度过的。
这对于他后来能有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诗歌与理论有一定的影响。
贞元十六年,他开始跨入仕途。
元和三年被任为左拾遗。
当时,唐王朝日趋衰落,一班权贵掌握了朝政。
他们互相争权夺利,又不断横征暴敛,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
面对当时的现实,白居易曾几次上策,力图改革弊政,结果反而得罪了当权者,几乎引来杀身之祸。
元和十年以后,他早年受佛、道两家影响的消极思想渐渐抬头,不过他后来在杭州、苏州刺史任上还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好事。
会昌六年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白居易很爱音乐,也很懂得音乐,而且还会弹琴。
他对音乐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和《论礼乐》等几篇策问里。
首先,他认为,音乐是现实政治的反映。
他在《策林》六十四中就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在《策林》六十九中又说:“大凡人之感干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而形于歌诗矣。
”就是说,歌曲(音、乐)的产生是由于“事”刺激了人的情感的一种结果。
“事”就是与国家人民有关的社会事件,也是现实政治的具体表现。
这种“事”如果与他在《寄唐生诗》中所说的“唯歌生民病”联系起来,就可知道他是主张歌曲应当写人民的痛苦和指责现实政治的弊病的。
这种见解,在当时不能不说是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是很可贵的。
由此出发,他大声疾呼关键在改善政治,在《策林》六十四中他这样说道:“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
他对那些主张取消民间音乐专复“古器古曲”的极端复古派痛加批驳,他说,“臣故以为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者,在乎善其政,和其情,不在乎改其器,易其曲也”。
他认为乐器只是发音的工具,乐曲是音乐思维所表现的形象,所以它们之为“今古”,与音乐的好坏无关。
他警告那些极端复古派说:“言将此乐(雅乐)感神抵,欲望凤来百兽舞,何异北辕将适楚!”就是说,走这条路要改变现实犹如北去的车子要到南方的楚国去,是永远也达不到的。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一、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
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今存诗文约3700 余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孟子?尽心(上)》首次提出,白居易在《卷四十五?书序? 与元九书》中引用。
这也是白居易一生的写照。
诗人白居易一生也酷好音乐,他的生活时时与音乐相伴,他的众多诗文记述了唐代社会乐舞生活的诸多方面从白居易的自述来看在《七德舞》中白居易有诗句曰“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1 从白居易社涉及音乐方面的诗作,在《全唐诗》中载有三百三十首左右,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十左右。
他爱听音乐爱看舞蹈,曾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及《小童薛陶阳吹筚篥歌》等大量听乐诗;喜爱《霓裳羽衣》、《绿腰》、《水调》和《杨柳枝》等歌舞曲;自己也会演奏乐器以及演唱歌曲。
他尤喜爱弹琴听琴,对琴乐有很深的心得。
在他的诸多诗词中均有体现。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的音乐思想正如秦序先生所称是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这也正是由于多层次的白居易的音乐美学观的发展变化的原因。
2(一)崇雅首先,白居易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和音乐内容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声之道,与政通矣”。
“臣闻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
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
”3他认为(复古)乐、声、情都服务于政,政为第一义。
白居易接受儒家的乐论思想,他进一步说明“礼”、“乐”两者的关系。
他说:“礼者纳于别,而不能和也,乐者致于和,而不能别也。
必待礼以济乐,乐以济礼,然后和而无怨,别而不争。
是以先王并建立国,故理天下如指掌耳”。
在白居易看来,音乐在于它能调和人情,稳定人心,使人从情感上接受各种等级观念而安分守己,不乱时政。
对于雅乐与郑声:在《复乐古器古曲》中,提出了“正始之音”一词,主张“销郑卫之音,复正始之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范丽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9期摘要:白居易,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这一时期重要的音乐代表人物。
一生酷爱音乐,故能深入到音乐的内部且能发现某些规律,从而能道前人所未道。
但他的论乐思想并未越出儒家礼乐思想的藩篱,而且在对待音乐领域长期争论的诸多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种矛盾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大多以崇儒垂范、“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人文特征。
关键词:古乐;今乐;正始之音;郑卫之音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02-01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
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音乐美学家。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对音乐的一些看法。
一、白居易认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
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卓有建树的音乐美学家。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他对音乐的一些看法。
白居易首先肯定音乐可以反映政情与民情以及政治的好坏,决定人民的喜怒哀怨的感情,而人民的情感又对民间音乐的欢乐与否起着重要的影响。
白居易认为,音乐是可以反映政治的。
他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
盖政和则知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音由是作焉。
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矣。
”白居易认为,音乐是由声音组成的,声音是由感情的表达而发出的,感情是由政治因素所决定的。
政治和平感情的表达也就和平,感情的表达是和平的声音也就是和平的,而安乐的音乐也就由此产生了;政治放纵感情也就会表达出放纵的因素,感情放纵也就会使声音放纵,而哀淫的音乐从此就产生了。
这就是所谓音乐的道理是与政治想通的啊。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徐明哲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与他一生的际遇有很大关联。
其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基本强调的是儒家正统的礼乐观念,继承了儒家思想中“平和”审美中有关音乐与政治及社会伦理属性的传统;崇雅贬夷,否定俗乐;出发点不离“和”与“兼济”;后期,他所喜欢的对象除了古琴乐曲之外,也有很多的俗乐和民间音乐。
相比传统的儒家正统音乐理论,在音乐欣赏中他更注重内心对于艺术本身的感受和体会。
白居易中对民间音乐的态度是有一个很大的转变的,因为早期思想上一直接受的是儒家正统音乐理论的教育,所以在理论层次对于民间音乐是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而在后期,接触民间音乐后发现并欣赏到了俗乐的美。
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态度在他的诗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诗文的落脚点从前一时期的兼济,转为了“独善”。
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矛盾性,首先应从他个人的际遇来看。
他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官场中的一个中下层的“知识分子”,长期接受儒家教育思想与官僚身份的要求,导致他的一些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但随着后期生活际遇的变化使他的思想也随之而改变,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分为两个时期来看。
被贬江州,显然就是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前后发生转变的分界点。
在此之前笔者将其划分为白居易前段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此之后,笔者将其划分为后段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比较集中和系统地体现在其诗作当中,从题材来看,描写乐舞的要多一些:如《策林》(卷六二至卷六五)与《试策问制诰》(卷四七)。
《策林》共有七十五门,其中《议礼乐》《沿革礼乐》《复乐古器古曲》三门专论礼乐;在其他的篇幅中也略有所提及。
从写这些作品的目的上来看,还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在《策林》中白居易写到:“贞观之功既成而大乐作焉,虽六代之尽美无不举也;开元之理既定而盛礼兴焉,虽三王之明备无不讲也。
礼行故上下辑睦,乐达故内外和平。
”在白居易看来,音乐的功用在于它能够调和人的性情,使人从情感上觉得接受各种等级观念是理所当然的,音乐与政治是相辅相成的,礼乐制度的施行有利于帮助统治者维护国家统治,从而使内外和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白居易音乐诗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772-846)是唐代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诗人之一。
他的音乐诗深受千百年来众多读者的喜爱,并被认为是中国古典音乐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白居易的音乐诗不仅是有关音乐的诗歌,而且还反映出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这些音乐思想从抽象的角度探讨了唐宋文化及其产生的影响,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原则。
一、白居易的音乐诗白居易的音乐诗,按生活经历分成三部分:早期的浪漫抒情诗歌,中期的绅士主义和清新风格诗歌,以及晚期的谨慎思考诗歌。
早期的诗歌受到周代桂林民歌的影响,诗句朴实恬静;中期的诗歌则通过个人独白表达了他的思考和渴望;晚期的诗歌则更多地反映了他的音乐价值观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追求。
白居易还编排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其中包括抒情性的诗歌、柔和浪漫的曲调、热情洋溢的抒情音乐、充满情感的吟唱诗歌、简单明了的旋律等等。
他常常将这种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种独特而吸引人的音乐诗。
二、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认为,音乐是一种力量,可以表达人类最深层的情感,也可以抚慰灵魂。
他认为,音乐的创作可以促进人的思想及精神发展,以及艺术的进步。
为了使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白居易鼓励人们把心灵的渴望与优美的旋律相结合。
他认为,以美的旋律把深刻的思想融入音乐中,可以带来深刻的思想体验。
此外,他还提倡探索不同风格的音乐,发掘其中的精髓,将其融合在一起,从而创作出一种统一而具有感染力的高品位音乐。
例如,他将西洋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出具有抒情感染力的音乐诗,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页。
总之,白居易的音乐诗以及其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深深注入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史,并且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当今社会,他的音乐诗歌仍然被广大众多的爱乐者和文艺爱好者所熟知,并用以倡导对古老文化不忘初心,继续探究深层次的理念和艺术精髓。
白居易的诗词教育观与当代教学实践的启示
白居易的诗词教育观与当代教学实践的启示白居易,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优秀的才华和独特的见解。
他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白居易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他的诗词教育观对当代教学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白居易的诗词教育观强调培养情感与审美,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
与当代教学实践相结合,可以启示我们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情感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养情感与审美白居易的诗词作品以情感的表达为核心,诗中对于人物、景物、情感的细腻描绘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他对情感的关注。
而当代教学实践中,情感教育被越来越重视。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情感技巧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以及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播放具有情感色彩的音乐、影像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
这样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白居易的诗词注重审美体验,他追求诗词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他的创作体现了对音韵、形象、节奏等方面的精心构思和运用。
而当代教学实践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审美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设置美学课程,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艺术形式,提高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作、演艺等方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二、注重人文素养白居易的诗词作品涉及了丰富的人文内容,他对于人性、人情、社会等方面的探讨,展现了他对人类世界的思考和关注。
而当代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对人类文化、人类思想和人类经验的理解和尊重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思考社会人文的价值和意义。
论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一)
论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一)【论文关键词】与元九书;白居易;儒家文学观【论文摘要】白居易是唐中叶著名诗人,他以提倡“新乐府”并掀起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而名噪一声,为后世诗歌的创作树立起一种典范。
“新乐府”是对传统乐府诗歌的扬弃,继承了乐府诗中对社会的关注,同时使这个特点成为新乐府的核心。
白居易的诗论与其诗歌创作紧密相联,充分地表现了其儒家文学理论观。
他认为,诗歌的作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除此而外,评价诗歌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六义”,文章试图通过《与元与书》来简要论述白居易的儒家文学理论观。
白居易是唐中叶最重要的一位诗人,可以说,杜甫之后,在实用主义(或曰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中是一面旗帜。
白居易以他的“新乐府”而在唐中期诗坛名噪一时。
“乐府诗”本是古已有之的,汉代尤其兴盛,后来曹操诸人借古题写时事,再变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到白居易,将其加以改造,并名之曰“新乐府”。
这里所谓的“新”与传统乐府诗相比是有区别的: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三是不像古乐府诗合乐,而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
儒家的文学观是以孔子为代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孔子的文学观作一表述。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它的一切理论和学说最终都是为此服务的,有人将此过程表述为由“礼”进至“义”,进而至“仁”。
这表现在文学上就是尚用,即为其道统服务而重实用。
对此,孔子在谈到《诗经》的时候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这是强调诗的实际功用。
“实用主义”这个概念是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用以表述儒家文学理论特征的,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的白居易事实上也确实属于这一派,“是基于文学是达到政治、社会、道德,或教育目的的手段这种概念”。
我们将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代表《与元九书》来看其中所表现出的儒家实用主义文学理论观。
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白居易诗论的思想基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通过个人品德的完善,最终能够达到“兼济天下”的最高目标。
白居易诗词的音乐思想
⽩居易诗词的⾳乐思想 ⽩居易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也是卓越的⾳乐评论家,他写下了许多感⼈⾄深、流传深远的华丽篇章。
⽩居易,唐朝伟⼤的现实主义诗⼈。
他⼀⽣流传于世的诗作有2800余⾸,其中与⾳乐有关的有近700⾸。
诗中对各种⾳乐要素理解透彻,描写细致。
同时,这些篇章也是极为珍贵的⾳乐⽂化遗产。
⼀、⽩居易与乐器 ⽩居易酷爱⿎琴并善弹之。
正如他在《好弹琴》中所云:“本性好丝桐”,“⼀声来⽿⾥,万事离⼼中。
”⼜云:“七弦为益友,两⽿是知⾳”(《船夜援琴》)。
琴成为他赖以寄托、抒发情怀的精神⽀柱:“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阴⾬》)在诗⼈的⼼⽬中,除读书弹琴外,别⽆所求。
在《履道新居》中写着:“琴书中有得,⾐⾷外何求。
” ⽩居易不仅爱琴,⽽且弹得⼀⼿好琴。
“⾃觉弦指下,不是寻常声”(《寄崔少监》)。
在他家中还专门建造了⼀个琴亭,为弹琴会友所⽤。
他最喜爱的琴是“博陵崔晦叔所与”,其“韵甚清”。
琵琶也是⽩居易的喜爱,⼀⾸《琵琶⾏》更是将⾳乐的美妙与⽂学的意境相融合得妙绝⼊神。
诗⼈在《听曹刚琵琶兼⽰重莲》中写道:“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谁能截的曹刚⼿,插向重帘⾐袖中。
”对“胡啼”“番语”和胡⼈曹刚弹琵琶的⾼超技巧⼤加赞赏。
诗⼈在《云和》诗中写道:“⾮琴⾮瑟也⾮筝,拨柱推弦调未成。
欲散⽩头千万恨,只消红袖两三声。
”⾸句“⾮琴⾮瑟也⾮筝”就是指琵琶,“云和”为阳刚神灵之象征,从题名“云和”及诗意来看,诗⼈“散恨”不寄托神明,不寄托宗教,⽽只⽤美丽的⼥⼦弹“两三声”琵琶,即可消除⼀切烦恼——“千万恨”,可见诗⼈对⾳乐的独特见解和对琵琶的钟爱。
除琴、琵琶之外,⽩居易对筝、筚篥、芦管等都有研究。
诗⼈在⾳乐⽅⾯可谓有着深厚功底,这显然与他平⽇对乐器的了解和思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才能将⾳乐和⽂学结合得⽔乳交融,恰如其分。
⼆、从《琵琶⾏》看⾳乐在⽩诗中的表现 ⽩居易的《琵琶⾏》历来为⼈们所称道,被认为是中国诗史上写⾳乐的`最为杰出的⼀⾸,其写作技巧⾮常⾼妙。
论白居易诗作里的音乐思想
22论白居易诗作里的音乐思想何炯妍广州市番禺区丽江小学摘要: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他享誉盛名,驰名海内外。
作品通俗易懂,韵律优美,本文主要分析了白居易音乐思想形成的大环境原因,从文学性与音乐性两个方面对其诗作里的音乐思想进行探究,这也是对古代诗词认识的一个新的视角,以此提高人们对音乐与文学的认识,具有知识普及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白居易;音乐思想;分析一、中国的乐教传统世界各国学者公认:音乐和舞蹈是我国最早的艺术形式,早在人们学会使用文字符号记录之前,就已经懂得唱歌及舞蹈,歌舞一直是一体化的。
《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掌成均以法,以治建国之学政。
而合国之子弟焉……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用我国习惯的说法则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但是郭沫若先生认为音乐的地位高于其他艺术,他在《青铜时代》里提到:“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
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绘画、雕镂、建筑等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连依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包含其中。
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发展乐,使人的感受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
但它的音乐为其代表,是毫无问题的。
”①尔后的漫长发展,乐及礼逐渐成为教育的内容,乐教也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份。
儒家论学即有乐学之说,其代表人物孔子认为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学而》首章即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把“乐”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认为“乐”、“诗”与“礼”是并列,甚至乎,孔子认为懂不懂“乐”是一个人成熟并且有所成就的标志。
他强调:“不能诗,与礼谬;不能乐,与礼素。
”中国古代文人受此影响至深,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传统文化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根深蒂固。
二、音乐与诗词的关系《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也。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白居易(772-846年),晚唐时期伟大的诗人,作品中渗透着儒家的思想观念,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当时的儒家思想的理论架子。
白居易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他高度赞扬和珍视儒家文化,在他的诗歌中彰显出儒家思想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以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为题,旨在探讨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中,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显而易见,其中的一些诗句更是隐喻和象征性的体现出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他的诗句:“耻乎世风,仇乎民心”,表达了儒家责任观的旨趣。
他的诗中经常提到“重道德,轻财富”,他强调责任、礼仪、担当以及克己律己,这都是儒家思想必不可少的关键词。
此外,白居易更在他的诗歌中提醒读者以服从上司和礼貌为及格标准,从而体现出儒家关于“任其职,礼其位”的理念,使社会风气和法律严肃起来,也使个人心服口服。
白居易的诗句中不仅有大量儒家思想的内容,他在自然观念中也有所表现。
他提到:“落花处处晓,绿水无时来;羌管沧海声,鹤唳静山坞”,表达出他对自然的崇拜,而这也是儒家文化重视的。
儒家文化重视大道,认为自然界蕴含着德行的光芒,这个观念也贯穿于白居易的诗歌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不仅表达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更是提倡理想化的思想。
他在《琵琶行》中写道:“世间不多无聊客,有好景难久憩”,表达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诗句中不仅有一个客观的审视世界的视角,更有一种释然的境界,那就是把握个人命运,心态积极,不畏黑暗,从容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
这种思想也是儒家思想中深刻的思想体系,表现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增添了更多的意义。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诗歌中儒家文化的思想内容十分充实,他高度赞美儒家文化,从中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白居易的诗句表达出了儒家责任观的旨趣,他强调责任、礼仪、担当以及克己律己的观念;在自然观念中,他也有所表现;此外,他还提倡理想化的思想,从而体现出儒家对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
【经典论述】——论述白居易的文学理论
【经典论述】——论述白居易的文学理论论述白居易的文学理论。
白居易是中庸著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
一、诗歌创作主张“为时”、“为事”而作。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
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不过他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
他在《与元九书》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二、强调诗歌要讽谕现实。
将诗歌与现实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白居易强调诗歌的“刺”的一面,不主张“美”,他说:“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
”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不要《毛诗序》提出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要“主文而谲谏”,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
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三、关于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他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徒事形式。
《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
“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即内容,为最重要。
四、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即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
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的理论,是儒家传统诗论的直接继承,也是杜甫的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白居易诗中的儒家思想与人生观》
白居易诗中的儒家思想与人生观摘要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诗歌作品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与人生观。
白居易作为唐代文学大家,他的诗歌作品既展示了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同时也融合了传统儒家观念,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思考。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白居易诗歌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观念、儒家经典在其作品中的影响、对礼制和社会秩序的关注等。
1. 白居易诗歌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观念白居易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与儒家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内容。
他强调仁爱之道,提倡通过亲民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他论述义理之道,引导读者行善修德;同时他也提到了尊重传统礼制的重要性,秉持智慧和诚信的原则。
2. 儒家经典在白居易作品中的影响白居易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在一些作品中引用了《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中的名句,并借用其中的思想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通过借鉴儒家经典,他加深了作品内涵,赋予了更广阔的意义。
3. 白居易对礼制和社会秩序的关注作为一个真正的儒者,白居易非常重视礼制和社会秩序。
他通过描写宴会礼仪、官场风貌等细节,传达出对社会秩序和礼治道德精神的追求。
同时他也批判了当时朝政腐败、社会道德沦丧等问题,呼吁恢复以礼治国。
结论白居易诗歌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与人生观是其作品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白居易诗歌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为人类进步而奋发努力的精神。
这些儒家思想与人生观为我们理解白居易的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仍然在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本文所述并非基于具体研究成果,而是根据对白居易诗歌的普遍认识加以总结和归纳。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白居易(768-854)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创作被中国文化永远地铭记在心。
此外,白居易的思想也给中国哲学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他的诗歌中,白居易充分表达出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分析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对于了解和研究白居易诗歌,以及中国文化传统有重要的意义。
一、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1.礼仪为王。
礼仪是儒家的根本原则,在白居易的思想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白居易在《管仲尼》中写道,“天下正道,安于礼仪。
”他把礼仪放在首位,强调行为必须遵照礼法。
在白居易的《大雅》《小雅》等诗歌中,也可以看出他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2.仁义为先。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是一种至上的道德,是一种正直和诚实的行为准则。
白居易在《山园小梅》中写道,“仁义为物根本,公道为宗旨;慎守职官,体忠信者,德行也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
”这表明,仁义在白居易的思想中是很重要的词汇,它是礼仪的基础和权威。
3.尊重传统。
儒家的传统不仅仅包括礼仪和仁义,同时还具有某种家族传统。
白居易认为,尊重和遵循礼俗,才能够联结现实与传统,并使传统能够流传下去。
他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传统是人们崇敬的标准,要遵守礼仪,应当尊重传统。
”这里白居易明确指出,尊重传统是礼仪礼教的有效实践,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二、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重要性1.倡导传统文明。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他大力宣传和倡导传统文明,特别是儒家文化。
他在《小雅》的诗歌中写道:“古文明之宝,有其可崇尚者。
”白居易用这句话来表达他对古文明的崇尚,同时促使当代人们要求自己追求传统文明。
2.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白居易通过他的诗歌,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倡导把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坚韧精神融入到当代的社会环境中,以培养当代人的道德素养和审美素养。
在《山园小梅》中,白居易写道,“中国文化历史有悠久的渊源,意蕴深邃,以指导当代人持守传统,以维护人性。
白居易涉乐诗文中的音乐视野
白居易涉乐诗文中的音乐视野作者:赵嘉璐赵少英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19期摘要:白居易以广阔的艺术视野和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创作了大量关于音乐的诗作,涉及中唐时期的歌伎、舞伎、乐伎、古琴、琵琶、五弦、筝、阮咸、筚篥、芦管、笛、磬、曲子、宫调等音乐元素,内容极其丰富。
其中作者对于音乐审美、“以乐育德”思想的独到思考和评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通过对白居易涉乐诗文的分析和研究,概括总结其通涉雅俗、开放包容的音乐视野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白居易诗文音乐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13-03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创作了近三千首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诗词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同时,白居易还是一位精通音律的文人音乐家,他以广阔的艺术视野和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创作了大量的涉乐诗文,内容涉及中唐时期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以及歌伎、舞伎、乐伎、古琴、琵琶、五弦、筝、阮咸、筚篥、芦管、笛、磬、乐曲、宫调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对传统音乐的喜爱与推崇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尤其是音乐文化成就辉煌。
白居易涉乐诗文中关于传统音乐的作品数量最多,可见其对于传统音乐的喜爱与推崇。
古琴堪为白居易最为欣赏的乐器。
他在《履道春居》中写道:“暝助岚阴重,春添水色深。
不如陶省事,犹抱有弦琴。
”诗中他将自己悠闲惬意、心无杂念的心境与陶渊明作比;在《对琴酒》中“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
只因康与籍,及我三心知。
”白居易将自己退避政治以及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与嵇康、阮籍这两位文人音乐家相比,认为只有嵇康、阮籍才堪称知己;《松声》中的“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
”《洛下寓居》中的“夜窗幽独处,琴不为人弹。
”《松下琴赠客》中“松寂风初定,琴清夜欲阑。
”《食饱》中“浅酌一杯酒,缓弹数弄琴。
”《弹秋思》中“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流迟。
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
浅析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论文】
浅析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摘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热爱音乐,并在音乐美学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
其音乐美学思想有生平阅历的特色、积极向上的一面,但是,其音乐美学思想也有转变、矛盾的一面,在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时要结合他的生平和诗作论着才能达到“知人论世”。
关键词: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Abstract:Bai Juyi, 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loved music all his life and had its own unique views on music aesthetics.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music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experience, but a positive side, the aesthetics of music has changed, contradiction, in th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thought of music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his life and poetry works to achieve “zhirenlunshi”.Keyword:Bai Juyi; music; aesthetic thought;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热爱音乐擅弹古琴,精于欣赏并着有上百篇关于赏、咏、琴、歌、舞、乐的诗篇,更有专门文章论述自己对音乐鉴赏、音乐改革等的见解,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音乐美学思想。
白居易的《策林·六十二·仪礼乐》、《六十三·沿革礼乐》、《六十四·复乐古器古曲》等专门的音乐论着,对音乐美学的贡献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研究价值。
一、白居易积极向上的音乐美学观(一)音乐与政治互通的音乐美学思想白居易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白居易(768-846),是宋代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着重强调性上的完善和没落礼义。
作为典型儒家代表,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重视节操、教义、道德和君子自律,是一位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学思想的杰出人物。
本文旨在探讨白居易在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首先,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对家庭礼仪的坚持足以表明他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在他的诗歌中,即使是外出旅行的场景,他也强调了家庭的归属感。
在诗歌《金陵怀古》中,白居易回顾金陵荒凉的壮丽历史景象时,也深有感触地写道:“胡人萧萧草枯秋,江南疏影平平楼;白骨牵拖三千里,一块父子孝服忧”。
这里他将一个非常远的旅程,加以家庭礼节著称的汉族传统观念,用来描绘古老而深沉的情感,表现出他深刻的家国爱、孝顺礼仪的儒家精神。
其次,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强调道义的崇尚也表明了他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他写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自行择其善者而从之,而又以道义为根据,以道义为指导,他表达了儒家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即“仁、义、礼、智”,他强调道德与仁义,着力追求内心完满。
最后,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提及君子自律也表明了他的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在《行路难》一诗中,他提出了一种君子自律的思想,也就是“忠于上面老父兄,恪尽本分不背约;自求多福少并论,莫作盲目把酒言”。
该诗上下文一致,都是以君子自律为主题,说明了他崇尚责任、坚守原则、谨慎行事的儒家思想。
以上,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白居易的诗歌,探讨他的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
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的强调了家庭礼仪、道德和君子自律,表明了他的思想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展现出典型的儒家文化思想特征。
【课外阅读】试论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课外阅读】试论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公元772—864年),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出生在河南省郑县。
二十八岁(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三十岁中“拔萃”甲科,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考试,以第四名入选,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
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被刺,武身亡,裴重伤。
白居易因上疏请速捕贼,得罪了当政者,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
元和十三年,白居易得到朝中要人的援助,升为忠州(治所在临江,即今四川省忠县)刺史。
以后又曾任主客郎中、知制诰、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职。
晚年寓居洛阳,号称“香山居士”,人称“白香山”。
曾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是继杜甫以后唐代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现存诗近三千首,不仅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而且有许多传世的名篇。
白居易恰好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走向崩溃的历史时期,他自己从入仕到被贬为江州司马一段,在政治上都是积极进取的,曾写出著名的《策林》七十五篇,针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意见。
在诗歌理论方面,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故这些诗能紧密地结合现实,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贫困生活和悲惨遭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白居易在艺术上是一位勇敢的革新家,他与元稹等提倡的“新乐府运动”,乃是唐代诗歌创作中的一次成绩卓著的革新运动。
他还写下了《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代表了新乐府运动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的诗形象鲜明、平俗易懂、自然流畅,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不少诗歌还具有民歌风味,很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白居易又是一位精通音律的大诗人,他的音乐、舞蹈诗的数量之多,冠居唐代诗人的首位,其艺术成就堪称第一。
论白居易的礼乐文教观(一)
论白居易的礼乐文教观(一)关键词:白居易《策林》礼乐文教观摘要:白居易在《策林》中,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突出礼乐文教功能、加强文风世风建设的主张,即体旨达情、经世致用,斥异崇儒、禁释正心,礼乐相济、去饰重实,存正抑邪、厚生利人,文存炯戒、词通讽谕。
白居易的礼乐文教观是其儒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并对其诗学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居易在其于元和元年(806)参加制举试前的75篇拟制习笔《策林》中,计用10篇文章,探讨了与礼乐文教相关的问题,其中既有对迷失学习要旨之愚诬者的批评,又有对继承与革新礼乐之原则的论述;既有对侵剥民生、惑乱人心的释教的揭露,又有对饰伪媚神、厚死伤生的淫祀的指斥;既有对尚质抑淫、着诚去伪的创作态度的提倡,又有对选使采诗、察政达情的采诗制度的鼓吹。
白氏在《策林》中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不仅体现了他的儒学思想,且对其儒家诗学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体旨达情,经世致用对研习诗、书、礼、乐者来说,该掌握怎样的学习要领、具备怎样的学习态度?是浮光掠影、只满足于外在的章句呢,还是宏明通达、深究其内在的精髓呢?是亦步亦趋机械接受呢,还是去粗取精学以致用呢?对此,白居易在《救学者之失》中云:(太学生徒)但有修习之名,而无训导之实也。
伏望审官师之能否,辨教学之是非,俾讲《诗》者以六义风赋为宗,不专于鸟兽草木之名也。
读《书》者以五代典谟为旨,不专于章句诂训之文也。
习礼者以上下长幼为节,不专于俎豆之数,裼袭之容也。
学乐者以中和友孝为德,不专于节奏之变,缀兆之度也。
夫然,则《诗》、《书》无愚诬之失,礼、乐无盈减之差,积而行立者,乃升于朝廷;习而事成者,乃用之于宗庙。
{1}由文中看,诵习《诗》、《书》者,专注于章句训诂之类的末节,背弃了疏通达远的大旨;执掌礼、乐之器者,只重视礼数、仪容以及节奏、律度之类的形式,遗失了上下长幼之礼和中和友孝之德的内涵。
白氏对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作了检讨:做官者未尽责任,疏于训导;为师者素质欠缺,方法失当。
论白居易的音乐主张和理论
论白居易的音乐主张和理论
贺威丽
【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39)005
【摘要】白居易酷好音乐,精通乐律,创作了《琵琶行》等优秀的音乐诗.白居易在
诗文中阐发了不少音乐主张和理论,包括礼乐治国思想、通达开明的礼乐沿革思想、对新兴音乐(胡乐)以及传统音乐(古乐)的态度、对音乐表演中艺、法、情关系的认
识等四个方面.总体来看,白居易的音乐理论和主张具有积极性、保守性和矛盾性的
特点.凭借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极高的艺术造诣,以及通达开明的思想理念,白居易在音乐以及与音乐有关方面的见解和领悟是许多同时代人所不能比拟的.白居易提
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尤其是他的“太平由实非由声”以及“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
锵而已矣”的观点,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但诗人显然又不能完全突破自身认识的局限,在对待新乐的态度上又显得保守消极,甚至与自己的某些观点相矛盾.
【总页数】10页(P43-52)
【作者】贺威丽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谈白居易音乐理论中的"情" [J], 周钦杰
2.简论白居易音乐美学理论上的创新 [J], 陈益润;周玄辉
3.简论白居易音乐美学理论上的创新 [J], 陈益润;周玄辉;;
4.论白居易的音乐主张和理论 [J], 贺威丽;
5.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政治主张——读《与元九书》 [J], 彭胜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白居易对儒家乐教思想的复归
论白居易对儒家乐教思想的复归王新荷【期刊名称】《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2【摘要】The Book of Rites - Record of Music (Yue Ji) was an important docu-ment that expressed music thought of Confucian. This book explained how to educate people and surveye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fter Han dynasty, people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thought music. Not until in the middle of Tang Dynasty, was the music education thought attached importance. From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ults, few scholars care about the music education of Bai Juyi, which inherited music edu-cation thought of Confucian and proposed the calming aesthetic tendency.%《礼记·乐记》是儒家音乐思想的集成之作,它系统论述了音乐导引民心,补察时政的乐教理论主张。
汉魏以降,乐教思想逐渐被淡化,直到中唐才重受重视,其中以白居易为代表。
白居易通过对“乐与政通”、“礼乐相济”的论证,阐发了崇雅抑俗,力主恢复“正始之音”的音乐主张,并最终形成以疏越清缓为正宗的审美范式,表现出他对儒家乐教思想的复归。
【总页数】7页(P93-99)【作者】王新荷【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9.2【相关文献】1.刘向对儒家乐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J], 左康华2.儒家乐教思想的价值意蕴论析 [J], 丛连军3.古琴在儒家乐教思想中的功能探微 [J], 孙凤蕾4.古琴在儒家乐教思想中的功能探微 [J], 孙凤蕾5.儒家乐教思想对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 [J], 高梓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白居易的礼乐文教观(一)关键词:白居易《策林》礼乐文教观摘要:白居易在《策林》中,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突出礼乐文教功能、加强文风世风建设的主张,即体旨达情、经世致用,斥异崇儒、禁释正心,礼乐相济、去饰重实,存正抑邪、厚生利人,文存炯戒、词通讽谕。
白居易的礼乐文教观是其儒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并对其诗学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居易在其于元和元年(806)参加制举试前的75篇拟制习笔《策林》中,计用10篇文章,探讨了与礼乐文教相关的问题,其中既有对迷失学习要旨之愚诬者的批评,又有对继承与革新礼乐之原则的论述;既有对侵剥民生、惑乱人心的释教的揭露,又有对饰伪媚神、厚死伤生的淫祀的指斥;既有对尚质抑淫、着诚去伪的创作态度的提倡,又有对选使采诗、察政达情的采诗制度的鼓吹。
白氏在《策林》中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不仅体现了他的儒学思想,且对其儒家诗学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体旨达情,经世致用对研习诗、书、礼、乐者来说,该掌握怎样的学习要领、具备怎样的学习态度?是浮光掠影、只满足于外在的章句呢,还是宏明通达、深究其内在的精髓呢?是亦步亦趋机械接受呢,还是去粗取精学以致用呢?对此,白居易在《救学者之失》中云:(太学生徒)但有修习之名,而无训导之实也。
伏望审官师之能否,辨教学之是非,俾讲《诗》者以六义风赋为宗,不专于鸟兽草木之名也。
读《书》者以五代典谟为旨,不专于章句诂训之文也。
习礼者以上下长幼为节,不专于俎豆之数,裼袭之容也。
学乐者以中和友孝为德,不专于节奏之变,缀兆之度也。
夫然,则《诗》、《书》无愚诬之失,礼、乐无盈减之差,积而行立者,乃升于朝廷;习而事成者,乃用之于宗庙。
{1}由文中看,诵习《诗》、《书》者,专注于章句训诂之类的末节,背弃了疏通达远的大旨;执掌礼、乐之器者,只重视礼数、仪容以及节奏、律度之类的形式,遗失了上下长幼之礼和中和友孝之德的内涵。
白氏对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作了检讨:做官者未尽责任,疏于训导;为师者素质欠缺,方法失当。
白氏为此提出的补救措施一是用经世致用的方针来要求学生及老师;二是奖优擢贤,把那些懂得体旨达情、学以致用者选拔到重要的岗位上。
白氏在《救学者之失》中所表述的体旨达情、学以致用的思想,是在中唐复古崇儒思潮激荡下催生出来的。
若追溯根源的话,白氏的思想可说是源自啖、赵、陆的《春秋》学派。
中唐学风的新变是自啖、陆、赵《春秋》学开始的。
由私家传授而进入官学后,《春秋》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渐显盛。
“自贞元后期以来,以《春秋》学派为代表的新经学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文化导向,这就是将学术政治化,要求对经学的解读能面对现实政治,要求习经者能依经取义,发挥儒家诗教对现实政治的干预作用。
”{2}白氏在《救学者之失》中,强调突出的经世致用、反对拘守僵死章句的思想,“更直接地将这一公羊学历史公式引进了现实政治阐释”{3},其与《春秋》学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由此看出,白氏的“救学者之失”不单是在纠正、补救教与学的偏失,而更主要的是以此为切入口,追求和弘扬儒学以学干政的精神。
二、斥异崇儒,禁释正心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主张后,至少形式上形成了儒术独尊的局面。
但从实际看,汉武时期独占鳌头的儒术已不尽是孔、孟之真传。
魏晋之际,承汉末社会大动荡之惯势,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正是于此期间,域外的佛教开始在中土传播流行,并引发了下层民众追捧和上层士大夫研习体认的兴趣。
鲁迅先生曾说:“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不但采作谈资,并且常常做一点注解。
唐有三教论辨,后来变成大家打诨;所谓名儒,做几篇伽蓝碑文也不算什么大事。
”{4}从鲁迅先生概括的情况看,自魏晋迄于唐代,思想界早已出现了儒、道、释三家并存的态势。
为扭转这种“混乱纷争”的局面,佛教传入中土后就不断有人抨击佛教是“夷狄之法”,揭露其病民蠹国之罪孽。
客观说,至白氏时代,前此的唐统治者大都与佛教有挣脱不了的关系。
但自安史之乱后,伴随三大社会痼疾的出现,朝廷上反佛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以元和十四年(819)韩愈上《论佛骨表》谏阻唐宪宗迎佛骨入内廷为标志,形成了志士仁人与释教斗争的一次高潮。
韩表有云:“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
”{5}韩愈的力谏虽未奏效,且以远贬潮州宣告谏阻的失败,但其理直气盛的忠耿之心却赢得了后人的称许。
然有必要强调的是,早在元和元年,白居易就在《策林》中提出了废黜异端、尊崇儒术的思想,并大胆揭露了佛教惑乱人心、侵剥民生的诸多弊端。
白氏这种黜异废邪、崇儒弘圣的思想在《议释教》中表现得更为直接激进。
虽然白氏承认释教有“辅助王化”价值,但他认为不可听任其弥漫风行。
他说:区区西方之教,与天子抗衡;臣恐乖古先惟一无二之化也。
然则根本枝叶,王教备焉,何必使人去此取彼?若欲以禅定复人性,则先王有恭默无为之道在。
若欲以慈忍厚人德,则先王有忠恕恻隐之训在。
若欲以报应禁人僻,则先王有惩恶劝善之刑在。
若欲以斋戒抑人淫,则先王有防欲闲邪之礼在。
虽臻其极则同归,或能助于王化;然于异名则殊俗,足以贰乎人心:故臣以为不可者以此也。
况僧徒月益,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耗人利于金宝之饰;移君亲于师资之际,旷夫妇于戒律之间。
{6}白氏申述了三条禁绝释教的理由:其一,释教风行,有乖惟一无二之传统,无益于理。
其二,释教之根、本、枝、叶,在王教中皆存其精义,无须修释教而遗王教。
其三,释教侵剥生民利益,紊乱纪纲伦常。
白氏所指出的第三条理由最具现实针对性,揭露了佛教及教徒广占田地、耗费财物、寄食农人的剥削生活。
关于第二条,其最为重要的意义不在于白氏发现了儒学中蕴含着佛教精义及儒学与佛教具有等同的价值,而在于在看似“强词夺理”的论述中传递出思想界儒佛周流、互释、相容的信息。
关于第一条,貌似权威,但其理由实有不尽令人完全信服的漏洞。
因为所谓“儒、墨六家不行于五帝”者,非五帝有目的地积极筛选的结果,而是儒、墨等六家学说在上古尚未出现;同样,所谓“释、道二教不及于三王”者,非三王不愿推行佛、道也,而是在三王的时代,道教尚未形成,佛教尚未传入。
白氏精通三教,不可能连起码的常识亦混淆不清。
最可能的解释是,白氏的用意乃出于为己所用的动机,立此“谬论”,以彰显其批释教、尊儒术的良苦用心。
白氏反佛的言论,在他早中期积极于兼济时显得较为突出。
如他在永贞元年(805)所写的《为人上宰相书》中,就曾指出“托足于军籍释流者不知反”{7}的危害。
白氏作于元和四年(809)的《新乐府》中有一题旨为“刺佛寺寖多也”的《两朱阁》诗,其中有云:“忆昨平阳宅初置,吞并平人几家地?仙去双双作梵宫,渐恐人间尽为寺!”{8}诗对德宗两公主薨后其第改为佛寺事进行了讽刺。
白氏对佛教的上述批评,虽“都是唐人辟佛的常言,所指仅在形迹”{9},但必须指出的是,他是在唐朝普遍崇佛、佞佛的情势下,带头开展此类批评的。
虽然白氏在晚年所作的《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和《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记》均直言不讳地坦承自己对佛国的恳诚向往——“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也”{10},但这并不能抵消白氏对佛教危害性痛恶和批判的力度。
三、礼乐相济,去饰重实礼与乐各自的功能是什么?两者在理国治邦中应确立怎样的关系?音乐与政教的关系如何?沿革礼乐的原则是什么?在沿革中所应持有的精神气度又是什么?白氏在《议礼乐》、《沿革礼乐》、《复乐古器古曲》中对此一一进行了解答。
白氏在《议礼乐》中,对礼乐的功能及彼此不能分离的关系作了探讨。
他说:序人伦,安国家,莫先于礼;和人神,移风俗,莫尚于乐。
二者所以并天地,参阴阳,废一不可也。
何则?礼者,纳人于别而不能和也;乐者,致人于和而不能别也。
必待礼以济乐,乐以济礼……前代有乱亡者,由不能知之也;有知而危败者,由不能行之也;有行而不至于理者,由不能达其情也。
{11}上文涉及三层意思:其一,礼与乐的功能一为“序人伦,安国家”,一为“和人神,移风俗”。
前者讲求秩序的确立,后者追求情感的融洽;前者重别,后者求同。
其二,礼与乐的关系是相济相成。
其三,既要懂得礼、乐的功能及彼此的关系,还要具有实践精神,且要具有理解其精髓并最大程度彰显其价值的实践精神。
《礼记·乐记第十九》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12}但两相对比不难看出,白氏在阐述礼乐关系时,强调了彼此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淡化了礼“别贵贱”的色彩,而突出了其在治国安邦中的功能,并使其关于礼与乐的理性认识上升到了实践理性的高度。
在《沿革礼乐》中,白氏探讨了沿革礼乐的原则及沿革的精神气度。
他说:议者曰:礼莫备于三王,乐莫盛于五帝;非殷周之礼,不足以理天下;非尧、舜之乐,不足以和神人。
……古今之论,大率如此。
臣窃谓斯言,失其本,得其末,非通儒之达识也。
何者?夫礼乐者,非天降,非地出也;盖先王酌于人情,张为通理者也。
苟可以正人伦,宁国家,是得制礼之本意也;苟可以和人心,厚风俗,是得作乐之本情矣。
盖善沿礼者,沿其意,不沿其名;善变乐者,变其数,不变其情。
故得其意,则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而同臻于理矣。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