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技术提升防汛抗旱效率防灾减灾造福人民

合集下载

提高防汛抗旱救灾应急处理能力的策略

提高防汛抗旱救灾应急处理能力的策略

提高防汛抗旱救灾应急处理能力的策略摘要:为了将水旱灾害控制在能够有效处理的状态,要具有较高的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及时发现灾情并进行针对性处置,保证防汛抗旱救灾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满足防洪抗旱工作开展需求。

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还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通过培训演练的方式提升应急抢险水平,这是提高防汛抗旱救灾应急处理能力的有效策略,本文主要对以上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望可以为抢险救灾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防汛抗旱救灾;应急响应;应急处理能力防汛抗旱救灾工作与社会稳定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有关部门要加强重视,不断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近年来,在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自然灾害的发生率有所提高,其具有突发性和频发性特点,在防洪抗旱时,要能够根据灾害问题的发生特点及时进行排查处理,实现应急处理措施的有效落实,保证防汛抗旱救灾效果,确保在面对突发性灾害问题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控制处理,防止灾情进一步发展。

1.防汛抗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1.1防汛抗旱意识淡薄从防汛抗旱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部分干部人员和人民群众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防洪抗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也缺乏完善的应急预案,在发生险情时无法及时有处理,应急处理能力比较低。

还有一些人员认为灾害发生的概率比较低,存在疏忽、大意和侥幸的心理,工作积极性不高,阻碍了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落实。

1.2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尤其在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没有建设完善的防洪抗旱设备,在出现灾情时缺乏完备设施进行处理应对,不能满足当前防汛抗旱救灾工作的开展需要,应急处理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1.3投入力度不足有些地区防汛抗旱救灾工作在实际开展时还存在资金不充足和物资不完备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灾害应急处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保证救灾资金和物资充足才能促进应应急抢险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灾害的预防与处理能力。

智慧水利防汛应急信息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

智慧水利防汛应急信息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
实时监测与预警
通过整合各类传感器和遥感数据,实现洪水、降雨等水情参数的 实时监测,为防汛应急指挥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决策支持与优化调度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防汛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洪 水演进模拟、预案生成与优化调度等功能。
信息共享与协同联动
打通各部门信息壁垒,实现防汛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多部门协同 联动能力,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技术选型
采用成熟的框架和组件,如Spring Cloud、Vue.js等,确保系统稳 定性和可维护性。
数据存储
设计合理的数据库表结构,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和高效查询,如使用 MySQL、Redis等。
信息化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大数据分析
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应急事件数据进行分析挖掘, 为决策提供支持。
物联网技术应用
水情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应用与效果
多源数据融合
整合卫星、雷达、水文站等多源数据,提高水情监测的时空覆盖 率和精度。
预警模型与阈值设定
根据历史洪水和气象数据,建立预警模型并设定合理阈值,实现 洪水、暴雨等灾害的提前预警。
预警信息发布与接收
通过短信、APP、广播等多种渠道,实现预警信息的快速发布与 接收,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与调度
智慧水利防汛应急信息化工程有助于合理调配水资源,确 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高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信息化工程对水利行业的推动作用
01
转型升级
信息化工程推动了水利行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
利的转变,提高了水利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02
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水利工程的远程监控、自动化管理等功能,降
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洪涝灾 害频发,传统水利管理方式已无法满 足现代防汛应急需求,亟待通过信息 化手段提升水利管理水平。

防汛抗洪数字化预案方案

防汛抗洪数字化预案方案

防汛抗洪数字化预案方案一、背景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汛抗洪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洪水灾害风险日益加剧。

传统的防汛抗洪手段已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亟待借助数字化技术提高防汛抗洪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目标1. 提高防汛抗洪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防汛抗洪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提升防汛抗洪应急响应能力,降低洪水灾害损失。

4. 促进防汛抗洪工作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水利行业创新发展。

三、方案内容1. 构建防汛抗洪数字化平台防汛抗洪数字化平台应包括以下模块:(1)数据采集与整合模块:通过传感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手段,实时采集降雨、洪水、水位、土壤湿度等数据,整合各类气象、地质、水利工程等相关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资源库。

(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为防汛抗洪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预报预警模块:结合历史气象、洪水数据和实时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展洪水预报和预警,提前发布洪水预警信息。

(4)决策支持模块:根据实时数据和预报预警结果,结合水利工程调度规则,为防汛抗洪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应急响应模块:根据防汛抗洪决策,制定应急响应措施,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应急处置。

2. 提升防汛抗洪监测预警能力(1)加强监测设施建设:完善降雨、洪水、水位等监测设备,提高监测精度和工作效率。

(2)建立预警体系:根据洪水预报结果,制定预警等级划分标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部门和群众做好防范措施。

(3)开展多渠道预警传播: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手段,确保预警信息覆盖到每一位群众。

3. 优化防汛抗洪资源配置(1)加强水利工程调度:根据实时数据和预报预警结果,优化水利工程调度方案,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信息化防汛应急预案

信息化防汛应急预案

信息化防汛应急预案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确保我国在汛期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降低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气象水文资料等编制。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范围内发生的洪涝、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防汛应急响应。

1.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防汛工作中的作用,加强监测预警,提高防汛减灾能力。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建立健全防汛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实行分级负责、协同配合。

(4)快速响应,科学应对。

一旦发生灾情,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科学组织抢险救灾。

二、组织指挥体系2.1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总指挥部)负责全国防汛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指挥。

总指挥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日常工作由水利部承担。

2.2 地方防汛抗旱指挥部地方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汛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指挥。

指挥部由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日常工作由水利(水务)部门承担。

2.3 防汛应急指挥部防汛应急指挥部负责具体应急响应期间的防汛工作领导和指挥。

指挥部成员由相关部门、单位、抢险救援队伍和专家组成。

三、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3.1 预警分级根据气象、水文预测结果,综合分析洪涝、台风、干旱等灾害风险,预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代表特别严重、严重、较重和一般。

3.2 预警发布预警信息由指挥部根据气象、水文等部门的预测结果发布。

预警发布内容包括灾害类型、预警级别、影响范围、应对措施等。

3.3 信息共享与传播各级指挥部应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广泛传播。

洪灾防治规划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洪灾防治规划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洪灾防治规划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洪灾是指由于降水过多或河水暴涨等原因导致的洪水灾害。

在中国,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洪灾频发,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洪灾防治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洪灾防治规划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洪灾防治规划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相结合的信息处理工具。

在洪灾防治规划中,GIS 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对地区的地形、地貌、水系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为洪灾预警和应急救援提供可靠的支持。

通过 GIS 技术,可以实现对潜在危险区域的及时监测和预测,加强对洪水演变过程的跟踪和分析,提高洪灾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二、遥感技术在洪灾防治规划中的应用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在洪灾防治规划中,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洪灾影响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并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影像进行解译和分析,从而及时发现流域内的潜在风险点。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灾后评估,为灾害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灾害应对和防治水平。

三、数字化建模技术在洪灾防治规划中的应用数字化建模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等进行三维建模的技术。

在洪灾防治规划中,数字化建模技术可以通过对潜在洪灾风险区域进行精细化的地形测绘和模拟分析,为洪灾防治规划提供数字化的空间信息支持。

通过数字化建模技术,可以对洪水淹没范围、淹没深度等进行多维度的模拟,为相关部门制定洪灾防治规划和应急预案提供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在洪灾防治规划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数字化建模技术的应用,为洪灾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提高了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未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在洪灾防治规划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的防灾减灾水平。

城市防洪救灾的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

城市防洪救灾的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

城市防洪救灾的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城市防洪救灾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重点关注领域,尤其是在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

为了更好地应对洪水灾害,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来改善其防洪救灾能力。

本文将讨论城市防洪救灾中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的应用,以及带来的益处和挑战。

一、信息技术在城市防洪救灾中的应用1. 精细化天气预警系统信息技术为城市防洪救灾提供了更准确、实时的天气预警系统。

通过气象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模型预测,城市能够提前得知极端天气的到来,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

例如,现代的气象雷达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降雨情况,当降水量超过预设阈值时,即可触发预警系统,提醒相关部门和居民采取行动。

2.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城市防洪救灾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与地理相关的数据,帮助防洪管理部门了解城市的地势、道路、排水系统等重要信息。

基于GIS的洪水模拟和预测系统,可以通过对城市地理要素进行建模,全面评估洪水灾害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并规划相应的防洪措施。

3. 无人机和遥感技术无人机和遥感技术提供了高空、全景的图像和数据,为城市防洪救灾提供了新的视角。

无人机可以飞越受灾地区进行巡查,迅速获取实时的洪水情况和灾情分布,为救援人员的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和空中传感器获取大范围的洪水数据,识别洪水演变趋势,帮助城市进行长期的防洪规划。

二、数据分析在城市防洪救灾中的应用1. 历史灾害数据分析通过对历史灾害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城市防洪设施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数据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洪水灾害的频率、强度和演化规律,为城市的防洪规划和灾害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2. 实时监测和预测数据分析可以基于实时监测数据,进行洪水水位、流速等指标的分析和预测。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监测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预测洪水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影响,为救援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三篇)

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三篇)

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和天气灾害挑战,全国各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和干旱困境的影响。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级政府的积极组织下,各地区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奋力抗击洪涝灾害和干旱困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抗洪抢险工作面对2024年的洪涝灾害,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织部署抗洪抢险工作。

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防洪工程的投入,加强了堤坝、河道、水库等基础设施的加固和维护,提高了防洪能力。

另一方面,各地区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在抗洪抢险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各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洪涝灾害防护工作,带领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到抢险救援中,有效地减轻了洪灾造成的损失。

同时,我们还加强与军队、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合作,形成了抗洪抢险的合力。

总体来说,2024年我国防洪抢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地减轻了洪灾带来的损失。

二、防汛减灾工作2024年夏季,我国多地出现了强降雨和洪涝灾害。

在这样的形势下,各地积极组织实施了防汛减灾工作。

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强了对低洼地区、易涝区、山区等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疏散了危险区域的群众,减少了人员伤亡。

另一方面,各地积极开展了防汛抢险工作,加强了对河道、水库等水利设施的巡查和维护,确保了防洪设施的完好性。

在防汛减灾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广泛组织动员群众参与,做到了应急响应快、救援力度大、救灾速度快。

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投身到防汛救灾一线,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重点地区的巡查和监测工作,提前预警,并相应采取了有效措施,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三、抗旱救灾工作2024年秋冬季,我国多地出现了长时间的干旱天气,给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智慧防汛解决方案

智慧防汛解决方案

智慧防汛解决方案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防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统的防汛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城市防汛的需求,因此,智慧防汛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智慧防汛的概念、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智慧防汛的概念智慧防汛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内涝和洪水等灾害的精确监测、预警和应对。

其目标是减少城市洪水灾害带来的损失,提高城市的防汛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智慧防汛的关键技术1.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通过将传感器、设备和数据连接到互联网上,实现对防汛设施及环境参数的监测。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位、雨量和河道流量等关键指标,及时发现水患风险。

2. 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是智慧防汛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可以处理和分析庞大的防汛数据,提取有用的信息和规律。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预测洪水的发生和演变趋势,为防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云计算云计算技术能够提供高效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支持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智慧防汛中,云计算可以实现对防汛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访问性。

4.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防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对防汛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预测。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实现对城市防汛系统的智能控制和管理。

智慧防汛的应用场景1. 智能排水系统智能排水系统可以根据实时监测的水位和雨量数据,自动控制排水设施的运行。

当水位达到预警值时,系统可以自动启动排水泵,实现快速排水,降低城市内涝的发生概率。

2. 智能雨水管理智能雨水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城市的雨水排放量和雨水渠道的状况。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优化雨水管理策略,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城市排水压力。

3. 智能预警系统智能预警系统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防汛数据,并向相关部门和居民发送预警信息。

通过提前预警,可以减少防汛事故的发生,并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

2024年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总结

2024年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总结

2024年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总结一、工作概述2024年是我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

在党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了多项工作,有效提升了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本总结旨在对2024年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为今后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提供经验和启示。

二、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效1.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1)加大监测设备更新换代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2)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设,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预警准确性和时效性。

(3)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预警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和传导,提高决策层面的应对能力。

成效:有效提升了山洪灾害的预警能力,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健全防御措施(1)加强山洪易发区域的整治工作,采取引导性开发、生态修复和土地整备等措施,降低山洪灾害的风险。

(2)加强山洪沟治理工作,清理淤泥、疏通渠道,并建立定期巡查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加强防护工程建设,修建堤坝、拦河坝、水闸等设施,加强对山洪的阻挡和调节能力。

成效:有效提升了山洪灾害的防御能力,减轻了灾害的严重程度。

3.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1)加强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工作,提高各级应急救援部门的应对能力。

(2)开展山洪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各类救援力量和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3)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灾害防御意识和应对能力。

成效:及时、有序地开展了救援工作,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 强化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1)成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加强对防洪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形成合力,提高防洪工作的整体效能。

(3)加强对相关干部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

成效: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和有效实施。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1. 预警准确性有待提高:虽然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山洪灾害预警体系,但仍有一定的误报漏报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预警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预警准确性。

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防汛预警效率

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防汛预警效率

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防汛预警效率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大数据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各个领域,防汛工作也不例外。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提高防汛预警效率变得至关重要。

大数据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和手段,能够更精准、更及时地预测和应对洪涝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大数据技术在防汛预警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数据的收集和整合方面。

过去,防汛数据往往来自有限的几个渠道,如气象站、水文站等,数据量相对较少且不够全面。

而如今,通过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从各种传感器、监测设备中获取海量的数据,包括降雨量、河流水位、土壤湿度、风速风向等。

此外,还可以整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等多源数据,从而形成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防汛数据资源库。

有了丰富的数据,接下来就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在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时往往力不从心,而大数据技术中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算法则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快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例如发现降雨量与河流水位之间的复杂关系,预测洪水的发生时间和规模。

同时,还可以利用实时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及时调整预警模型,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精准的预警模型是提高防汛预警效率的关键。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预警模型,这些模型能够自动学习数据中的特征和模式,从而更准确地预测洪水的发展趋势。

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可以用于处理图像数据,如卫星遥感图像,识别出可能发生洪涝的区域;循环神经网络(RNN)则适用于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如河流水位的变化,预测未来的水位情况。

为了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人员,高效的信息发布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预警信息的个性化推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预警服务。

例如,对于居住在易受灾地区的居民,可以通过手机短信、APP 推送等方式发送紧急预警信息;对于防汛指挥部门,可以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报告和决策支持。

信息化技术在防汛工作中作用

信息化技术在防汛工作中作用

浅析信息化技术在防汛工作中的作用摘要:防汛工作是我国的重点工作,防汛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如何在防汛工作中,运用信息化技术,使其能够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促进信息化防汛的发展,是本文主要阐述的内容。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防汛重要思路作用一、在防汛工作中的信息化技术1.涵闸远程监控系统在防汛工作中使用涵闸远程监控系统,这样就可以对放水流量得到有效控制,目的就是减少人员的监管,远程监控可以在重点部位,直接不间断进行监控,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专门进行水利的通信联络,使通信设施出现故障的几率大大减少,能够保证汛期通讯线路的畅通无阻,为防汛抢险的现代化增添了耳目。

2.实时水情查询系统安装实时水情查询系统,目的是对监控的水域进行水情搜集,并且实时输入系统,这样可以在汛期,实时对不同部位水情进行查询,第一时间获取准确信息。

极大的缩短水情信息、暴雨、洪水信息的获取时间,为我们及时提供良好的决策环境,争取到更多防汛减灾的有效时间。

3.网络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在防汛的重要时期,网络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的安装,让异地的上下指挥部之间,通过网络防汛,进行网络会议,实现了面对面的沟通和会商。

这样让指挥人员和防汛专家,对各个基层的防汛工作有第一时间的了解,对在防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给出有效解决方案,保证防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防汛工作中的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意义1.信息技术是防汛工作的技术基础信息化的标志就是在各个行业,实现大量数据、资源、资料等的存储和查询,以便更好的进行社会服务。

而防汛工作的开展,也是需要大量的数据储存、分析和查询,才能对防汛工作进行部署,所以信息技术是防汛工作的技术基础。

2.信息技术是防汛工作的决策基础我们知道,防汛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让防汛工作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防汛决策水平。

水利信息化简介演示

水利信息化简介演示
水利信息化简介演示
汇报人: 日期:
• 水利信息化概述 • 水利信息化主要技术 • 水利信息化应用案例 • 水利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
01
水利信息化概述
水利信息化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水利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 术手段,对水利行业进行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和升级的 过程。
意义
水利信息化是提高水利行业管理 效率、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增 强防汛抗旱能力、保障水生态安 全的重要途径。
保障水生态安全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水生 态环境的全面监测和保护,维 护水生态平衡和水环境安全。
02
水利信息化主要技术
遥感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
水资源调查与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对大范围的水资源 进行快速、准确的调查和监测,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资源的分
布、数量和质量。
洪水监测与预警
通过遥感技术实时监测洪水淹没范 围、水深、流速等信息,为洪水预 警和抗洪救灾提供决策支持。
支持。
水利信息化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01
02
03
监测预警
水利信息化系统可以实时 监测气候变化对水资源、 水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为 相关部门提供预警信息。
适应性管理
通过水利信息化系统,可 以分析气候变化对水资源 的长期影响,帮助水利部 门制定适应性管理策略。
决策支持
水利信息化系统可以为政 府部门提供气候变化背景 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辅助决策。
THANK YOU
水利信息化在水利行业中的地位
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水利行 业各项业务的数字化管理,提
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增强防汛抗旱能力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洪涝 、干旱等灾害的实时监测、预 警和应对,降低灾害损失。

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摘要:本文对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主要举措进行了解读,夏季高温降雨过多或过少都会引发一系列的灾害问题。

各地政府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要坚持将全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组织领导要提高重视,积极落实各部门责任,主动应对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各种问题,推动防汛与备汛工作扎实有效,完善河系防洪工程体系。

关键词: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主要举措前言:多年来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深受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结合流域内地形以及环境特征,要统筹兼顾,补齐短板,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对重要河道和支流防洪达标的提升,为解决防洪突出的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洪水洪灾的监测预警工作,通过调度治水体系提升治水能力,全面提升区域现代化治水管理水平。

1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主要措施1.1组织领导重视,高位推动2019年是我国建立70周年,也是防汛抗旱体制改革的元年,各地省委、省政府对水旱灾害工作的防御高度重视,根据国务院高层的部署规划,各地迅速对水旱灾害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强调要立足防灾汛、抗击大险,通过高位推动精准研判各地降雨汛情。

需提前做好应急准备,使当地救援团队具有快速处理各类险情的能力,要坚决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同时还应派遣治水专家队伍到实地进行考察,按照当地实际状况做出指导的详细方案。

1.2汛前准备到位,压实责任以安徽省为例,2022年以来,该省平均降雨量达1639㎜,入汛之后,全省平均降雨量为763㎜。

基于此,为做好防汛抗灾工作,当地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水旱灾害实施方案工作要点,基本落实了各部门的责任。

通过细化水旱灾害防治措施,在当地形成了良好有序的工作流程,最终使得工作合力发挥到理想效果,全面减少了当地经济损失。

为压实各方责任,当地政府建立健全了水利工程防洪抗灾的责任管制机制,分别确定好了行政责任带头人、管理带头责任人、技术责任人以及巡查责任人,再按照实际需要为各个责任人配置对应数量的工作人员[1]。

2024年防汛防旱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及打算

2024年防汛防旱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及打算

2024年防汛防旱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及打算2024年是我国防汛防旱工作极为重要的一年。

根据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频发的趋势,我们必须加强对防汛防旱工作的重视和应对能力,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一、总结2024年工作回顾2024年的防汛防旱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我们在防汛工作中做了有效的预测和预警,组织了紧急撤离和安全转移,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预警信息不准确、传播速度慢,以及抗洪能力不足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早期警报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洪能力。

其次,我们在防旱工作中采取了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保证了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的需求。

但是,一些地区仍然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在旱灾时期。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调配,提高用水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

最后,我们在防汛防旱工作中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形成了多部门协同作战的态势。

但是,由于部门间的协作机制不够完善,存在着信息不畅通和功能重叠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实现有效的联防联控。

二、工作思路与打算为了做好2024年的防汛防旱工作,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打算:1. 加强科技研究与应用:加大对气象、水文、地质等领域的研究投入,提高防灾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防汛防旱技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工作效率。

2. 提高抗洪能力: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河道整治、堤防加固、水库疏浚等。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和运行维护,确保防洪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开展抗洪演练和培训,提高抗洪应急处置的能力。

3.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与调配,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减少水的浪费。

加大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建立健全防汛救灾综合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防汛救灾综合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防汛救灾综合服务平台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影响力日益增加。

特别是洪涝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洪涝等自然灾害,建立健全防汛救灾综合服务平台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防汛救灾综合服务平台的重要性、功能、建设要素和运营管理,以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第一部分:防汛救灾综合服务平台的重要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而防汛救灾综合服务平台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救灾能力和效率。

它将信息化技术与防汛救灾工作相结合,提供全面、实时、准确的数据和决策支持,能够帮助政府和救援机构更好地了解灾情、预测灾害、指导救援、协调资源,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第二部分:防汛救灾综合服务平台的功能防汛救灾综合服务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1. 数据整合和分析:平台应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整合来自多个数据源的信息,包括实时气象数据、水位监测数据、地质环境数据等。

同时,平台应具备数据分析和预测功能,提供准确的灾害预警和预测分析报告。

2. 决策支持:平台应根据实时数据和分析结果,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持,帮助政府和救援机构制定应对方案,及时调度资源,协调救援行动。

3. 信息发布和传播:平台应具备信息发布和传播的功能,包括发布灾害预警、救援指南、灾后恢复进展等信息,并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传播,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4. 救援协同和资源调度:平台应能够协调和管理各级救援机构的行动,提供资源调度和协同救援的功能,确保救援行动高效有序。

5. 社会参与和互动:平台应鼓励公众参与防汛救灾工作,提供在线报警、求助、捐赠等功能,促进社会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

第三部分:防汛救灾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要素建设高效的防汛救灾综合服务平台需要考虑以下要素:1. 数据采集和传输:搭建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确保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类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

2. 数据整合和分析:建立高效的数据整合和分析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

2023全国防汛抗旱工作总结:灾后重建与预防并重

2023全国防汛抗旱工作总结:灾后重建与预防并重

2023全国防汛抗旱工作总结:灾后重建与预防并重2023 年,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暴雨或干旱频繁发生,给全国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防汛抗旱工作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而本文旨在探讨和总结这一工作的灾后重建与预防并重。

一、防汛和抗旱工作的必要性防汛和抗旱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这项工作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可以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在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无法有效地防范和应对洪水和干旱,那么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都将会遭受重大的损失。

因此,防汛和抗旱工作既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二、防汛抗旱应该重视的方面对于2023年全国防汛抗旱工作总结,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灾后重建任何一个即便再好的防范措施也难以完全预测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破坏。

因此,当灾难发生时,如何快速有效的开展灾后重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这个领域,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应急响应,及时进行重建工作,并且需要充分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和民间组织的力量,把灾后重建做好,尽可能的恢复经济和社会的运转正常状态。

(二)防汛和抗旱要素的科学应用在防汛与抗旱工作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关键。

例如,利用新型的监测技术设备、超大型智能泵站、网络遥控阀门等技术手段,实现防汛和干旱的快速响应和高效化管理。

(三)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在防汛和抗旱工作中,公众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各项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工作外,更强调社会主体的自我保护、互助合作意识,通过社区、村委会、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多种形式,搭建出全方位的服务平台,把人民群众的抗灾素质和防灾意识不断提高。

(四)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和合作天灾通常不仅影响某个地区经济和生活,也常常波及到全国。

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各地的防治措施和技术的不同,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和合作才能有效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

三、展望未来在未来几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职业教育和科技创新,为大家提高防汛抗旱技能和能力提供保障。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探究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探究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探究发布时间:2022-11-04T07:22:11.531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第13期作者: 1樊佳男 2蒋亚禧3周洁4薛静[导读] 新时期,我国防汛抗旱工作已经全面迈入了新的阶段1樊佳男 2蒋亚禧3周洁4薛静32048319930128****32048319930913****32048319841010****32048319930611****摘要:新时期,我国防汛抗旱工作已经全面迈入了新的阶段,最为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相关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然而在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信息覆盖面较小,数据库不够健全,工作人员信息素质较低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落实。

需要相关单位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水利信息化应用上,加强对现有工作的改进,促使防汛抗旱工作焕发出全新气象,将水旱灾害的发生几率和损失降到最低,给人们创造舒适安全的居住空间,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以成为现实。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工作;具体应用前言:近年来,我国防洪和抗旱工作持续开展。

加强水利、旱灾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其在承载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保障水利、旱灾信息化的成效。

文章将针对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利信息化的应用展开探讨及分析,以求进一步加强对旱涝的治理。

1水利信息化应用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水利信息化是指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与用水有关的各种机器和设备,以实现机械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并确保水利项目的有效运行。

确切地说,水利信息化是指通过使用现代通信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整个行业中执行信息化处理来开发水资源,以及在该行业中开发与水资源有关的信息资源直接使用、分配、环境保护和管理。

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有关水利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和处理服务可以更加详细和标准化,这将全面提高水利行业相关活动的效率。

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3篇)

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3篇)

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为做好水、旱灾害的防范和处置,保证抗洪抢险、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少水、旱灾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全镇范围内水、旱、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包括干旱、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溃堤(坝)、河道堵塞、危房倒塌、学校和集镇防洪以及供水危机等自然灾害。

二、工作目标及基本原则(一)工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减轻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用水,维护社会稳定,尽力做到不倒一坝,不溃一堤,不损一站(房),不死一人。

(二)基本原则1、立足预防,主动防范。

把洪涝干旱灾害的预防管理放在防灾减灾工作的中心环节,密切监测雨情、水情、旱情、险情和灾情,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2、分级负责,加强督查。

洪涝干旱灾害按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以各村委会为主进行处置,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镇各有关单位积极支持和指导、督促各村的应急处置工作。

3、科学调度,保障安全。

认真分析洪涝干旱灾情的发展和防洪抗旱工程现状,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保障安全。

4、果断处置,全力抢险。

一旦发生重大洪涝干旱灾害、地质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应迅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方案,组织力量全力抢险救灾,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三、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一)防汛抗旱指挥部镇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由镇长任总指挥,分管副镇长任第一副总指挥,班子成员任副总指挥,镇综合办、水务站、安监站、派出所、民政办、农业服务中心、交管站、综治办、司法所、财政所、国土资源所、林业环保站、电管所、村镇规划所、科教文化中心、中(小)学、卫生院、村委会等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组织快速高效应急救援队伍,负责日常工作。

(二)指挥部职责____执行国家和省、区、区防汛抗旱的法律、法规、政策,及时掌握全镇水情、旱情;组织实施抗洪抢险及抗旱减灾措施,制定镇防汛抗旱方案;组织全镇的防汛抗旱工作;对全镇水利设施实施统一调控和调度;组织对河流、水利工程的防洪安全管理。

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报告

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报告

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总结报告一、工作概述____年是我国面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一年。

全国范围内,水库溃坝、河道决堤、山洪爆发、干旱持续等灾害频频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响应,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本报告旨在总结____年防汛抗旱工作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工作提供参考。

二、任务完成情况1. 防汛工作本年度防汛任务非常紧迫,我们成立了防汛指挥部,划定了各级责任区域,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

我们加强了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和改造,提高了预警能力。

在河道清淤、堤坝加固等方面,我们加大了投入力度,确保了防洪设施的稳定性。

同时,我们积极广泛地宣传水患知识,提高了公众的防汛意识和应急能力。

2. 抗旱工作面对持续的干旱,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首先,我们加大了对水资源的调度和利用力度,确保了灾区的用水需求。

同时,我们加强了水源保护区域的管理,防止非法捕捞和过度开采。

此外,我们加强了水资源的节约使用宣传,提高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确保了整个社会的节水意识。

三、工作亮点1. 加强党的领导____年是党的百年华诞,我们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将党的组织建设纳入防汛抗旱工作,确保了党的决策得到有效执行。

党的领导保证了工作的高效性和有效性。

2. 创新管理机制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我们创新了管理机制。

成立了防汛指挥部和抗旱指挥部,加强了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我们探索了科技与防汛抗旱工作的结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预警能力。

3. 完善应急预案在____年,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应急预案,提高了救援行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通过不断地演练和实践,我们的应急预案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预警系统仍需完善尽管我们在预警系统方面进行了改造和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____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还有待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信息化技术提升防汛抗旱效率防灾减灾造福人民摘要:天津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被国家确定为防洪重点城市。

为防治水旱灾害,建国以来天津市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河道整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在努力提高防洪抗旱工程能力的同时,应充分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大力加强防洪抗旱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全面改造和提升防汛抗旱效率。

关键词:防汛抗旱工情信息网络系统
1 项目背景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金水工程”的龙头工程.是国家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重要决策支持系统。

从2005年开始计算机网络系统部分,先建立起从中央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7个流域机构的骨干网络,随后进一步开展各省市及流域机构的地区网建设。

天津是我国北方及环渤海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国内外贸易口岸基地,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海河流域的诸河系汇集于天津集中入海,因而天津的防汛形势相当严峻。

为了从根本上防治天津市的洪、涝、潮灾,必须同时开展防洪、排涝、挡潮方面的水利工程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努力提高防洪抗旱工程的能力,并充分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大力加强防洪抗旱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全面改造和提升防汛抗旱效率。

因此天
津工情中心网络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2 建设目标
系统建成后应成为能够提供以下主要工情信息的网络系统平台:(1)基础工情。

(2)实时工情信息。

(3)灾情信息。

3 系统建设和特性
天津工情中心主要应用于天津市防汛抗旱工作,用来提高防汛抗旱及工情数据显示的速度和稳定性。

数据传输要求全天候24h不间断,要求承担数据传输的设备应具有相当高的性能和可靠性。

天津工情中心网络系统由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服务器、网络终端组成。

结合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系统集成设备的配置、安装以及系统管理专项设施建设。

天津工情中心的建设地点位于天津市水务局,要求具有符合条件的机房环境,提供基础工情信息、实时工情信息和灾情信息的存储、查询和管理。

工情中心网络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计算机网络系统。

工情中心的网络设备为H3CLS-S5600主交换机,两台H3CLS-5100边沿交换机。

与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连接,构建了工情中心网络系统基本结构。

(2)网络服务器和网络终端。

工情中心的网络服务器和一部分终端在中心机房中,服务器为HPDL580,对五台终端选用了HPxw4600工作站。

以保证工情中心网络系统中各设备的正常使用,提高防汛抗旱及工情数据显示的速度和稳定性。

工情中心网络集成拓扑结构(如图1)。

3.1 可靠性与稳定性
本系统面对的是为天津市防汛抗旱工作服务的要求极高的系统,系统长期可靠的运行,对保证防汛工作的正常进行具有重大的意义。

防汛系统不同于其它系统,既追求极高的可靠性又不能投入过大的资金,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作主干设备的备份、通讯线路的备份、系统数据的备份等。

3.2 可管理性
管理员能够在不改变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对整个系统进行调整,不管系统任何设备的物理位置在何处,网络都应该是可以控制的。

3.3 扩展性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及网上应用的不断扩展,系统可以随
时增加网络设备或模板来扩展整个网络。

用户可以不增加任何投资,通过选择通讯协议和通信速率来提高网络传输速度,降低系统运行费用。

另外,在用户端应选用模块化产品,方便的扩充网络的现有容量。

3.4 复杂性
(1)支持多种通讯协议。

所选择的网络设备支持多种网络协议。

局域网具备从以太网-交换式以太网-A TM顺利过渡连接的途径,在广域网上具备实现DDN、FrameRelay、ISDN、E1等通讯协议的转换和提升。

(2)支持多种传输介质。

网络系统基于各种不同介质和协议的网络,它们也是防汛网的一部分,是一个多协议、多介质的网络,能够适应诸如屏蔽双绞线(STP)、非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等多种传输介质。

(3)支持多种网络协议。

网络系统不但支持目前最普遍采用的网间互连协议(TCP/IP),还支持如IPX和NETBUI等传统网络协议,以保证已有的各种防汛应用系统使用。

4 结语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天津工情中心项目建设是重要的非工程措施的防灾减灾工程,建立了以各类防洪工程基础信息为基础、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保障的工情信息系统。

系统的完成和投入运行
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及时提供了各类防洪工程基础信息、图片及影像资料性,提高了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的科学性,为防洪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充分发挥了已建工程设施的效能。

此外,天津工情中心网络系统的建立,作为多种工情信息的网络系统平台,提供了信息的存贮、查询和管理功能。

该系统的建设满足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对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该项目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建设了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及视频会议、数据汇集、应用支撑平台与综合数据库以及业务应用系统。

这一系列建设成果对防灾减灾发挥了巨大作用,为防洪决策提供了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建设成果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建设信息采集系统(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工情信息采集系统、旱情信息采集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以及相关支撑平台和综合数据库,为防灾减灾造福人民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天津工情中心网络项目建设实施方案[J].
[2]钱峰,杨丹.提高水旱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作用显著[J].中国水利.
[3]常志华,詹全忠,周维续.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骨干网建设[J].计算机系统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