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困——张爱玲人生与创作得失简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才梦》是张爱玲人生戏剧的开场,那时她沉浸在她的那个小环境中, 很自足。而的确,那样丰厚的文学、音乐和美术方面的滋养对一个20岁以前的女 孩子来说是很充分的了,所以她可以孤芳自赏,她有资本那样做。但到了《对照
·110·
自足与自困
记》里,我们看到,早期的光彩逐渐退去,她的小环境中的营养随着岁月的流逝 Et渐干涸,但新的资源并未被引入进来,她自己也未曾走将出去,仍是一味固守 其中,于是那只是自困了。捡拾过去,唯余顾影自怜的意绪。
1952年下半年至1955年居留香港期间,张爱玲创作了长篇小说《秧歌》和 万方《数赤据地之恋》。这是两部一直以来较有争议的作品。它们的创作均受美国新闻署
资助,拿人钱财替人做事,《赤地之恋》连故事大纲也都是“授权”方给定的。 这对于像张爱玲这样一个个性十足的作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而这 样的别扭则又直接影响了该书的质量,但张爱玲还是接受了授权方的要求。于 是,两部小说都关乎“政治”和“农村”。只是此处的政治已不同于不久前的, 张爱玲在此两部小说中的政治态度已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而关于农村,身 为贵族小姐的她一向几乎一无所知,在她的个人生活里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涉 笔于这样陌生的自己所不擅长的领域,再有才华的作家也不免会捉襟见肘吧?张 爱玲也不能完全幸免。正如柯灵老先生很中肯地评价的: “她的《秧歌》和《赤 地之恋》,我坦率地认为是坏作品,不像出于《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作者的 手笔,我很代张爱玲惋惜。这并不因为小说的政治倾向。……《秧歌》和《赤地 之恋》的致命伤在于虚假,描写的人、事、情、境,全都似是而非,文字也失去 作者原有的光彩。”哪
怅望与余绪
从抗战胜利到1995年张爱玲去世,其间整整五十年。像张爱玲那样年纪轻轻 便曾在上海滩上创造过神话的作家,人们对她有所期待总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作 为作家的张爱玲却似乎在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当她后期在美国过起隐 居生活后更使人们几乎将活着的作家本人遗忘了,以至于因她的去世才使很多人 惊悟过来:原来制造传奇的那个传奇人物一直都在那里,在大洋彼端遥远的暗影 里,被自己曾经的绚烂所掩盖。
1943年到1945年,是张爱玲创作的鼎盛期,也是她恣意享受生活的时期。那 时她是大上海的新闻人物,常常自己设计服装,表现出惊世骇俗的勇气,令人一 见难忘,甚至于连交际场上见多识广的大人物见了她也不免显得拘谨啷。在那短 短两年的时间里,作品的高产高质,再加上爱情的目眩神迷,使那时的张爱玲如 一朵盛开的花,饱绽到了极致。然而不幸的是绚烂之后的平淡却来得过于迅速,
起点与顶点
人们论及张爱玲,常说她的起点就是她的顶点⑨。而我们或可再加上一句, 从某种程度上说,那顶点也可以说是她的终点。
那是在1943年4月,张爱玲结识周瘦鹃,次月开始在其主编之《紫罗兰》月 刊连载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7月,小说《茉莉香片》发表 于《杂志》月刊。其后结识柯灵,次月在其主编之《万象》月刊连载小说《心 经》。9月起在《杂志》连载中篇《倾城之恋》并自作插图。10月结识周黎庵, 次月在其主编之《古今》杂志发表散文《洋人看京戏及其他》。1 lfl]在苏青主编 的《天地》杂志发表小说《封锁》,并在《杂志》连载中篇《金锁记》,仍自作 插图,并在《万象》发表小说《琉璃瓦》。12月发表散文《更衣记》、《公寓生 活记趣》。毽超些短时期内连续发表的优秀小说和散文一时之间风靡沪上,为张 爱玲博得了极大的声誉,使她一夜之间红遍上海,并使该年成为引人注目的“张 万爱方玲数年据”。
《对照记》出版于张爱玲去世前一年,大约是她那时自知大限不远而自觉为 之的一个收束。五十四帧老照片配上或长或短的说明——那些有一以贯之的张爱 玲味道的文字。虽然暮年回望总难免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沧桑,半 个世纪的风霜不是没在文字中留下影响,但是那痕迹还是比较淡。相比较于“不 变”,略有改变的是文章表层的光泽,绚丽、机巧让位给了简约、幽远,但在表 层之下,那一颗心一直没有变过,那执拗的张爱玲,那执著地要沉溺于自己营造 的小世界中的张爱玲。
·112·
自足与自困
40年代后期,除了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等之外,张爱玲在 小说创作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解放初期至1952年离开大陆前,她创作了长篇 小说《十八春》和中篇小说《小艾》。时代大环境的变化在两部小说中得到了直 接的体现,曾在盛名期高傲地宣称自己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㈣的 张爱玲不能再一如既往地坚持她的远离政治的原则了。两部小说的内容都涉及到 了政治,而两部小说的结尾尤其与当时大陆的时势密切吻合。与盛名期的小说相 比,这两篇创作也的确并无明显的突破。而大时代的变化,也使她的创作在那时 不再引起很大的注意,知名度和书籍出版都今非昔比。与此相应,张爱玲本人的 生活也由原来的张扬变为低调,1948年,她和姑姑迁出居住六年之久的奢侈的赫 德路爱丁顿公寓,在两处暂居后,最后迁居南京路的卡尔登公寓。
普通的自传,一般重头戏都会放在传主成年以后,对于童年和少年多半只略 万方加数点据染,因为精彩的经历总在成年以后开始。但张爱玲的这本以照片连缀起来的
自传却很不同,全部54幅照片中倒有差不多一半(25幅)是关于她20岁以前的, 而那其中又有一大部分是关于她的家族成员和家庭成员的照片,很多不同身份不 同经历的人们,构成一幅丰富广阔的背景,在那大背景前,张爱玲慢慢成长。那 背景对她来说十分宝贵十分重要,也许是因为那里养分丰富,应有尽有,也许是 那些看不见的独特的空气和氛围,酝酿出了我们后来所看到的独特的张爱玲。所 以在哪怕几十年后再回头看时她依然说: “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 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 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2)此后,是40年 代中期的照片,大约20张,那是在她的成名和盛名期,其中包括她最好的朋友炎 樱的几张。再之后,在她离开大陆之后到她去世之前,照片只有6张,虽然时光 是有40余年。这样的一部自传,不能不是耐人寻味的:传主的人生没有随着她的 成长越来越丰富和厚实,像通常该有的那样,而是越来越单薄和细弱。从最初人 物众多繁华热闹的开场,到只有两个角色的略嫌单薄的中场,虽然两个角色的青 春气息与飞扬的姿态多少是些弥补,再到完全孤单一人的落寞收场,仿佛她的整 个人生只是那繁华背景的一缕余绪。
自足与自困 ——张爱玲人生与创作得失简论
胡艳秋
内容提要:人们常说,张爱玲的起点也便是她的顶点。进一步看,那 顶点也几乎是她的终点。对于这样一位极富才华成名时又极年轻的作 家。何以会如此?本文在对张爱玲的整体创作轨迹略作描述后,试从她 自身生活的小世界出发进行考察,探究那一封闭小世界是如何形成,如 何孕育并成就了她的天才,又如何阻碍了她天才的进一步发展。即,那 种自我“封锁”,初为自足,后复为自困,这既体现于她的创作,亦复 主导了她的一生。
《天才梦》是张爱玲本人认可的中文创作处女作,整篇文章虽只有五百多 字,却以其清新、绚丽、生动令人过目不忘。在这篇简笔勾勒但神韵十足的天 才自传里,不难读出作者的自矜,但因其以坦然的、活泼的态度出之,遂使阅者 浮起赞赏的微笑。而偶尔来几笔适度的自嘲,又会不由得使阅者的赞赏更深入 一步,尤其结尾处的那最被广泛引用的警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 子”,更简直不得不使人大起惊艳之感了,因为想到说那话的作者还只是一个 少女。
·10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08年第2期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后来典型的张爱玲味道似都可在这一篇处女作里找到 蓝本。除此而外,在这样一个特色十足的饱满亮相里,我们还可清楚地看到张爱 玲生存其中的令人艳羡的小环境——由唐诗和钢琴构成的中西合璧的背景,以及 她的在那一环境中得以自由生长和发展的才华——文学、音乐和绘画。那样的背 景加上那样的才华,因此培养出些她的自傲、自信和自赏,是很自然的吧?而那 样浸润着艺术感和美感的小环境令她难以割舍也因此是不难理解的了吧?所以, 半个多世纪之后,在张爱玲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对照记——看老照相簿》 中(以下简称《对照记》),我们依稀看到不少最初的回响,就是不奇怪的了。
“内外交困的精神综合症,感情上的悲剧,创作繁荣陡地萎缩,大片的空白忽然 出现,就像放电影断了片”Ⅻ。 万方数据抗战胜利后,文坛的气候与张爱玲的作品已显得很不相宜,而敌伪时期的盛 名于她在那时自然也成了连累,再加上因胡兰成的身份而使她受到的牵连,所有 这些对一个二十几岁的人不免是严峻的,然而最使她感到痛苦对她打击最大的似 乎还是她与胡兰成的感情悲剧。
对服装一向情有独钟的张爱玲那时在着装上也由绚烂归于平淡,相比于盛 名期的“一袭拟古式齐膝的夹袄,超级的宽身大袖,水红绸子,用特别宽的黑缎 镶边,右襟下有一朵舒蜷的云头——也许是如意。长袍短套,罩在旗袍外面”, 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的她却只是“旗袍外面罩了件网眼的 白绒线衫”唧,一副很家常的扮相了。
而对张爱玲的个人生活来说,1944年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虽然那特殊 对她来说未必是件好事。那便是,她与胡兰成的恋爱。该年3月,刚卸任的汪伪 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胡兰成在《新东方》杂志发表《皂隶·清客与来者》一文, 高度评价张爱玲的小说《封锁》。随后经由苏青介绍,两人相识,之后关系很快 升温,并于同年8月缔结婚约。
1945年初,张爱玲仍有多篇小说、散文等在《杂志》、《天地》等刊发表, 并翻译了其好友炎樱的几篇散文作品,同时有与苏青对谈妇女、家庭、婚姻等 问题的文章。该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胡兰成潜逃,改名避居温州。与此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
时,张爱玲的辉煌期也暂告结束。 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达到那样一种创作上的巅峰状态,这一方面自然跟张
万方数关据键词:张爱玲 “封锁” 自足 自困
从《天才梦》到《对照记>
在散文《天才梦》里,张爱玲说自己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 除了发展她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七岁时她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 剧。八岁时则尝试过一篇题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的小说。但是接着她又 说,在现实的社会里,她等于一个废物。因为她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才 学会补袜子等等。而且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她显露出惊人的愚笨。然后在文 章的末尾,她概而言之日: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 欢悦。”①
爱玲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分不开,另一方面也和上海当时特殊的景况多少有些关 系。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坛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真空状态,原来活跃的老一辈新文 学作家或者离开北京、上海去了内地,或者沉默不语韬光养晦,新作家因此有了 大显身手的舞台,而张爱玲无疑又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她的既富于传统风味又精 于现代技法的大量作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既俘获了大量市民阶层群,又俘 获了大量知识分子读者群,而此二者原本分别是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的忠实读 者。有了这样的一些因素,张爱玲的成功就不是偶然的了。
所有这些内外交织的因素相叠加,使张爱玲在突然之间仿佛枯萎了,正像她 与胡兰成最终决裂之前所惨伤地说的: “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 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o按照常理,一 位二十六七岁的女子在经历了第一次爱情的挫折之后就作此绝论,似乎有些为时 过早,然而对于张爱玲,她的余生却似乎的确应验了她自己的这句话,她确是从 此“萎谢”了,不仅在爱情上,也在创作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令人叹惋 的事。
进入1944年,张爱玲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势头,短篇小说《年轻的时候》、 《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及二十几篇散文分别在《天地》、《杂志》、 《太平》、《太平洋周报》、《新东方》、《小天地》、《新中国报·学艺》 等刊发表,并同时在《万象》连载长篇小说《连环套》(但刊登六期后自动腰 斩)。5月,《杂志》开始连载胡兰成的《评张爱玲》,称鲁迅之后有张爱玲。 aft,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集《传奇》由上海杂志社初版,并由她本人设计了封 面。一个月之后,《传奇》即获再版。这在当年,也差不多可算是一个传奇事件 了。同年12月,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出版,其中有她自作的插图多幅。同时 由她自己执笔改编、朱端钧(当年上海的四大导演之一)导演的四幕八场话剧 《倾城之恋》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开演,并创下了连演八十场的记录。
·110·
自足与自困
记》里,我们看到,早期的光彩逐渐退去,她的小环境中的营养随着岁月的流逝 Et渐干涸,但新的资源并未被引入进来,她自己也未曾走将出去,仍是一味固守 其中,于是那只是自困了。捡拾过去,唯余顾影自怜的意绪。
1952年下半年至1955年居留香港期间,张爱玲创作了长篇小说《秧歌》和 万方《数赤据地之恋》。这是两部一直以来较有争议的作品。它们的创作均受美国新闻署
资助,拿人钱财替人做事,《赤地之恋》连故事大纲也都是“授权”方给定的。 这对于像张爱玲这样一个个性十足的作家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而这 样的别扭则又直接影响了该书的质量,但张爱玲还是接受了授权方的要求。于 是,两部小说都关乎“政治”和“农村”。只是此处的政治已不同于不久前的, 张爱玲在此两部小说中的政治态度已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而关于农村,身 为贵族小姐的她一向几乎一无所知,在她的个人生活里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涉 笔于这样陌生的自己所不擅长的领域,再有才华的作家也不免会捉襟见肘吧?张 爱玲也不能完全幸免。正如柯灵老先生很中肯地评价的: “她的《秧歌》和《赤 地之恋》,我坦率地认为是坏作品,不像出于《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作者的 手笔,我很代张爱玲惋惜。这并不因为小说的政治倾向。……《秧歌》和《赤地 之恋》的致命伤在于虚假,描写的人、事、情、境,全都似是而非,文字也失去 作者原有的光彩。”哪
怅望与余绪
从抗战胜利到1995年张爱玲去世,其间整整五十年。像张爱玲那样年纪轻轻 便曾在上海滩上创造过神话的作家,人们对她有所期待总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作 为作家的张爱玲却似乎在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当她后期在美国过起隐 居生活后更使人们几乎将活着的作家本人遗忘了,以至于因她的去世才使很多人 惊悟过来:原来制造传奇的那个传奇人物一直都在那里,在大洋彼端遥远的暗影 里,被自己曾经的绚烂所掩盖。
1943年到1945年,是张爱玲创作的鼎盛期,也是她恣意享受生活的时期。那 时她是大上海的新闻人物,常常自己设计服装,表现出惊世骇俗的勇气,令人一 见难忘,甚至于连交际场上见多识广的大人物见了她也不免显得拘谨啷。在那短 短两年的时间里,作品的高产高质,再加上爱情的目眩神迷,使那时的张爱玲如 一朵盛开的花,饱绽到了极致。然而不幸的是绚烂之后的平淡却来得过于迅速,
起点与顶点
人们论及张爱玲,常说她的起点就是她的顶点⑨。而我们或可再加上一句, 从某种程度上说,那顶点也可以说是她的终点。
那是在1943年4月,张爱玲结识周瘦鹃,次月开始在其主编之《紫罗兰》月 刊连载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7月,小说《茉莉香片》发表 于《杂志》月刊。其后结识柯灵,次月在其主编之《万象》月刊连载小说《心 经》。9月起在《杂志》连载中篇《倾城之恋》并自作插图。10月结识周黎庵, 次月在其主编之《古今》杂志发表散文《洋人看京戏及其他》。1 lfl]在苏青主编 的《天地》杂志发表小说《封锁》,并在《杂志》连载中篇《金锁记》,仍自作 插图,并在《万象》发表小说《琉璃瓦》。12月发表散文《更衣记》、《公寓生 活记趣》。毽超些短时期内连续发表的优秀小说和散文一时之间风靡沪上,为张 爱玲博得了极大的声誉,使她一夜之间红遍上海,并使该年成为引人注目的“张 万爱方玲数年据”。
《对照记》出版于张爱玲去世前一年,大约是她那时自知大限不远而自觉为 之的一个收束。五十四帧老照片配上或长或短的说明——那些有一以贯之的张爱 玲味道的文字。虽然暮年回望总难免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沧桑,半 个世纪的风霜不是没在文字中留下影响,但是那痕迹还是比较淡。相比较于“不 变”,略有改变的是文章表层的光泽,绚丽、机巧让位给了简约、幽远,但在表 层之下,那一颗心一直没有变过,那执拗的张爱玲,那执著地要沉溺于自己营造 的小世界中的张爱玲。
·112·
自足与自困
40年代后期,除了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等之外,张爱玲在 小说创作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解放初期至1952年离开大陆前,她创作了长篇 小说《十八春》和中篇小说《小艾》。时代大环境的变化在两部小说中得到了直 接的体现,曾在盛名期高傲地宣称自己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㈣的 张爱玲不能再一如既往地坚持她的远离政治的原则了。两部小说的内容都涉及到 了政治,而两部小说的结尾尤其与当时大陆的时势密切吻合。与盛名期的小说相 比,这两篇创作也的确并无明显的突破。而大时代的变化,也使她的创作在那时 不再引起很大的注意,知名度和书籍出版都今非昔比。与此相应,张爱玲本人的 生活也由原来的张扬变为低调,1948年,她和姑姑迁出居住六年之久的奢侈的赫 德路爱丁顿公寓,在两处暂居后,最后迁居南京路的卡尔登公寓。
普通的自传,一般重头戏都会放在传主成年以后,对于童年和少年多半只略 万方加数点据染,因为精彩的经历总在成年以后开始。但张爱玲的这本以照片连缀起来的
自传却很不同,全部54幅照片中倒有差不多一半(25幅)是关于她20岁以前的, 而那其中又有一大部分是关于她的家族成员和家庭成员的照片,很多不同身份不 同经历的人们,构成一幅丰富广阔的背景,在那大背景前,张爱玲慢慢成长。那 背景对她来说十分宝贵十分重要,也许是因为那里养分丰富,应有尽有,也许是 那些看不见的独特的空气和氛围,酝酿出了我们后来所看到的独特的张爱玲。所 以在哪怕几十年后再回头看时她依然说: “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 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 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2)此后,是40年 代中期的照片,大约20张,那是在她的成名和盛名期,其中包括她最好的朋友炎 樱的几张。再之后,在她离开大陆之后到她去世之前,照片只有6张,虽然时光 是有40余年。这样的一部自传,不能不是耐人寻味的:传主的人生没有随着她的 成长越来越丰富和厚实,像通常该有的那样,而是越来越单薄和细弱。从最初人 物众多繁华热闹的开场,到只有两个角色的略嫌单薄的中场,虽然两个角色的青 春气息与飞扬的姿态多少是些弥补,再到完全孤单一人的落寞收场,仿佛她的整 个人生只是那繁华背景的一缕余绪。
自足与自困 ——张爱玲人生与创作得失简论
胡艳秋
内容提要:人们常说,张爱玲的起点也便是她的顶点。进一步看,那 顶点也几乎是她的终点。对于这样一位极富才华成名时又极年轻的作 家。何以会如此?本文在对张爱玲的整体创作轨迹略作描述后,试从她 自身生活的小世界出发进行考察,探究那一封闭小世界是如何形成,如 何孕育并成就了她的天才,又如何阻碍了她天才的进一步发展。即,那 种自我“封锁”,初为自足,后复为自困,这既体现于她的创作,亦复 主导了她的一生。
《天才梦》是张爱玲本人认可的中文创作处女作,整篇文章虽只有五百多 字,却以其清新、绚丽、生动令人过目不忘。在这篇简笔勾勒但神韵十足的天 才自传里,不难读出作者的自矜,但因其以坦然的、活泼的态度出之,遂使阅者 浮起赞赏的微笑。而偶尔来几笔适度的自嘲,又会不由得使阅者的赞赏更深入 一步,尤其结尾处的那最被广泛引用的警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 子”,更简直不得不使人大起惊艳之感了,因为想到说那话的作者还只是一个 少女。
·10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08年第2期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后来典型的张爱玲味道似都可在这一篇处女作里找到 蓝本。除此而外,在这样一个特色十足的饱满亮相里,我们还可清楚地看到张爱 玲生存其中的令人艳羡的小环境——由唐诗和钢琴构成的中西合璧的背景,以及 她的在那一环境中得以自由生长和发展的才华——文学、音乐和绘画。那样的背 景加上那样的才华,因此培养出些她的自傲、自信和自赏,是很自然的吧?而那 样浸润着艺术感和美感的小环境令她难以割舍也因此是不难理解的了吧?所以, 半个多世纪之后,在张爱玲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对照记——看老照相簿》 中(以下简称《对照记》),我们依稀看到不少最初的回响,就是不奇怪的了。
“内外交困的精神综合症,感情上的悲剧,创作繁荣陡地萎缩,大片的空白忽然 出现,就像放电影断了片”Ⅻ。 万方数据抗战胜利后,文坛的气候与张爱玲的作品已显得很不相宜,而敌伪时期的盛 名于她在那时自然也成了连累,再加上因胡兰成的身份而使她受到的牵连,所有 这些对一个二十几岁的人不免是严峻的,然而最使她感到痛苦对她打击最大的似 乎还是她与胡兰成的感情悲剧。
对服装一向情有独钟的张爱玲那时在着装上也由绚烂归于平淡,相比于盛 名期的“一袭拟古式齐膝的夹袄,超级的宽身大袖,水红绸子,用特别宽的黑缎 镶边,右襟下有一朵舒蜷的云头——也许是如意。长袍短套,罩在旗袍外面”, 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的她却只是“旗袍外面罩了件网眼的 白绒线衫”唧,一副很家常的扮相了。
而对张爱玲的个人生活来说,1944年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虽然那特殊 对她来说未必是件好事。那便是,她与胡兰成的恋爱。该年3月,刚卸任的汪伪 政府宣传部政务次长胡兰成在《新东方》杂志发表《皂隶·清客与来者》一文, 高度评价张爱玲的小说《封锁》。随后经由苏青介绍,两人相识,之后关系很快 升温,并于同年8月缔结婚约。
1945年初,张爱玲仍有多篇小说、散文等在《杂志》、《天地》等刊发表, 并翻译了其好友炎樱的几篇散文作品,同时有与苏青对谈妇女、家庭、婚姻等 问题的文章。该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胡兰成潜逃,改名避居温州。与此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
时,张爱玲的辉煌期也暂告结束。 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达到那样一种创作上的巅峰状态,这一方面自然跟张
万方数关据键词:张爱玲 “封锁” 自足 自困
从《天才梦》到《对照记>
在散文《天才梦》里,张爱玲说自己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 除了发展她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七岁时她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 剧。八岁时则尝试过一篇题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的小说。但是接着她又 说,在现实的社会里,她等于一个废物。因为她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才 学会补袜子等等。而且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她显露出惊人的愚笨。然后在文 章的末尾,她概而言之日: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 欢悦。”①
爱玲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分不开,另一方面也和上海当时特殊的景况多少有些关 系。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坛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真空状态,原来活跃的老一辈新文 学作家或者离开北京、上海去了内地,或者沉默不语韬光养晦,新作家因此有了 大显身手的舞台,而张爱玲无疑又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她的既富于传统风味又精 于现代技法的大量作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既俘获了大量市民阶层群,又俘 获了大量知识分子读者群,而此二者原本分别是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的忠实读 者。有了这样的一些因素,张爱玲的成功就不是偶然的了。
所有这些内外交织的因素相叠加,使张爱玲在突然之间仿佛枯萎了,正像她 与胡兰成最终决裂之前所惨伤地说的: “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 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o按照常理,一 位二十六七岁的女子在经历了第一次爱情的挫折之后就作此绝论,似乎有些为时 过早,然而对于张爱玲,她的余生却似乎的确应验了她自己的这句话,她确是从 此“萎谢”了,不仅在爱情上,也在创作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令人叹惋 的事。
进入1944年,张爱玲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势头,短篇小说《年轻的时候》、 《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及二十几篇散文分别在《天地》、《杂志》、 《太平》、《太平洋周报》、《新东方》、《小天地》、《新中国报·学艺》 等刊发表,并同时在《万象》连载长篇小说《连环套》(但刊登六期后自动腰 斩)。5月,《杂志》开始连载胡兰成的《评张爱玲》,称鲁迅之后有张爱玲。 aft,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集《传奇》由上海杂志社初版,并由她本人设计了封 面。一个月之后,《传奇》即获再版。这在当年,也差不多可算是一个传奇事件 了。同年12月,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出版,其中有她自作的插图多幅。同时 由她自己执笔改编、朱端钧(当年上海的四大导演之一)导演的四幕八场话剧 《倾城之恋》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开演,并创下了连演八十场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