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教学教材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教学教材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教学教材登高杜甫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1’/1(二)写作背景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PPT展示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PPT展示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导入: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

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

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

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

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生:……(生沉默)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

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

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

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

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一等奖《登高》优秀课件

一等奖《登高》优秀课件

总结课件优缺点
内容丰富
课件涵盖了《登高》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诗词赏析等方面,信息量大,有 助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
交互性好
课件采用了多种交互方式,如选择题、填空题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 与度。
总结课件优缺点
• 视觉效果好:课件的界面设计美观,采用了大量的图片、 动画等视觉元素,使得课件更加生动形象。
总结课件优缺点
内容过于冗长
01
课件的内容较多,有些部分过于详细,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
无味。
交互方式单一
02
课件的交互方式虽然多样,但大多数都是选择题、填空题等,
缺少更加有趣的交互方式。
缺少个性化学习
03
课件的内容是固定的,无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学习内
容的调整。
对未来课件制作的建议
精简内容
在保证信息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精简课件内容,避免冗长和重 复。
个性化学习支持
课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学生 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 学习进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 习需求。
02 教学内容与安排
教学内容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登高》这首诗的学习,使学生 能够深入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思想 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
教学内容
《登高》的创作背景、诗歌意境、艺 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同时结 合杜甫的其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加 深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理解。
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
深入理解《登高》的意境和艺术 手法,掌握杜甫诗歌的特点和风 格。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解杜 甫诗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安排
导入
文本解读
通过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引导学 生进入《登高》的学习情境。

8-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学设计全体背诵《登高》问:差点什么?朗读的意味,将其朗读出来,而不是背出来。

播放音频《登高》读得怎么样?谁来示范下(请几位同学示范)再听一遍,标注诗中需要停顿和声音拉长的地方(|)齐读——好多了更有感情地再读一遍深入解读首先,先看首联。

1、赏析诗歌,从意象开始。

“风急"是怎样的风?——急疾凛冽的寒风“天高”是怎样的天?——明静爽朗的天“渚清沙白"是怎样的渚和沙?——清朗洁白“猿啸哀”是怎样的猿声?——凄清哀怨“鸟飞回"是怎样的飞鸟?——来回盘旋写于什么季节?秋天,这样的风带来?2、请同学依据范例对下面的意象进行分析(尽量用两个词、四个字来归纳概括)3、请同学上黑板上写出来为什么要写天高?今天天高吗?所以是万里无云所以才显得天高①明静爽朗的天②清朗洁白的沙洲和沙地③凄清哀怨的猿声④“回”——来回盘旋的飞鸟(2)颔联“无边落木"是怎样的落叶?——千山万壑,丛林高树间尽落的落叶“无”——“纷纷"——“无穷”落叶状态:萧萧“不尽长江"是怎样的长江?——从万里而来,又向万里而去的江水(江水)“不尽”——一眼望不到尽头“萧萧下"是怎样的落下?——树叶在疾风的席卷中纷纷落下(声音应该大)落叶状态——急速:萧萧,是草木的声音,急疾凛冽“滚滚来”是怎样的来?——江水奔腾咆哮,一泻千里地而来——授课期间明确答题规范,简明扼要(3)串联1、先读首联与颔联。

从万里而来又向万里而去的江水,丛林高树间的树叶在疾风的席卷中纷纷落下...原诗与现代赏析文字作比较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家语:文字简洁、精辟、凝练——语序上有什么不同?应是——鸟清渚白沙飞回(倒装的语序)②“万里悲秋常作客”——因:作客;果:悲秋——还原:常万里作客悲秋补充省略的内容:因为(我)常万里作客,所以悲秋。

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

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

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代导语)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渚(zhǔ)清作(zu)客霜鬓(bìn)浊(zhuó)酒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不尽长江滚滚来。

——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等奖《登高》优秀课件

一等奖《登高》优秀课件
杜甫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望岳》 《月夜》、《春望》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添加标题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添加标题
登 高
杜 甫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醉里眉攒万国愁
杜甫
登高 杜甫
/CONTENTS
01
风急天高猿啸哀,
02
渚清沙白鸟飞回。
03
无边落木萧萧下,
04
不尽长江滚滚来。
05
万里悲秋长作客,
06
百年多病独登台。
PART . 01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第一章节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PART ONE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杜甫《登高》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杜甫《登高》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登高》的背景和意义;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2.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抒情表达;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杜甫《登高》的原文和译文;2.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背景和杜甫的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对杜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Step 2:欣赏诗歌(10分钟)教师放映杜甫《登高》的原文和译文。

学生可以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Step 3:诗歌解读(15分钟)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提问与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Step 4: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歌进行鉴赏。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简短的文学评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Step 5: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杜甫《登高》的写作风格和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可以是一篇仿写杜甫风格的诗歌,也可以是一篇叙述或抒情的文章。

Step 6:学生展示(10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可以选取一些较好的作品进行朗诵或朗读。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杜甫《登高》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欣赏、解读和鉴赏杜甫的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和学生展示,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希望学生在学习杜甫《登高》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好和情感。

杜甫登高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杜甫登高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 六个特写镜头?
迅疾秋风、高远天空、哀鸣猿啼、孤零 冷落小岛、水清沙白鸟飞回。
听到它叫声 让人感到非
常悲凉。
使人感到非 常冷。既有身 体,又有心灵。 更主要是心灵。
显得天底下人 很渺小,很孤 独。
鸟儿在急风中 不住回旋,或许 是由于饥饿在寻 找食物,或许是 由于无家可回。 这是一只孤独痛 苦鸟儿。
第2页
诵读、理解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3页
思考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 哪个词,最能表达诗意?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进入这首诗,看看 诗人是如何抒写“悲”情?
第4页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艰难:兼指国家和本身命运。国家动乱, 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 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新停:刚刚停止。
第12页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字字含悲,尾联点明缘由: 悲本源何在?
常年做客他乡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国难家愁;
登高
——杜甫
第1页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 (767) 秋天,杜 甫客居夔州 ( 今四川奉节 ) 期间, 距他去世只 有三年时间。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 身患严重肺病,生活困顿。这一年重阳,杜甫 约他一个远亲来饮酒,不料这位亲戚因事没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 怀七言律诗。
第10页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 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课件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课件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 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 《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生活和创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漫游(三十五岁前)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杜 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 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 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 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望 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之后在洛阳 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 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 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登高“避灾”以 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 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课外拓展---登高诗
• 所谓登高诗,即是诗人在登高时所作的诗歌,内容一般为登高见 闻,借登高来抒发某种情感、志向。
登高诗常见思想情感
一、登高怀人、客中思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
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登 高
杜 甫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元宵节

《登高》省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省优质课一等奖
这种寥廓之景既会让人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又会让人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因壮志未酬而产生 惆怅,景中含情。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使其 成为《登高》诗篇中的绝唱。
3、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万里”和“百年”从时空两个角度将作者的愁苦 表现得格外深远。而“常”“独”更加重了这种愁苦。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 镜头?有什么作用?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听后倍感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 有身体的,更主要是 内心的。
更显天底下 的人之渺小 和孤单。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 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 镜头?有什么作用?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那么,这种愁苦到底是什么呢?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暮 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 重愁苦。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艰难”、“潦倒”
4.老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为何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 颠沛流离,坎坷一生。他一直致力于“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一心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空有 一腔热情,抱负无法实现。而此时自己由于年老多病已 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无法“兼济天下”了,故而极度痛 恨自己的衰老。这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 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的诗 歌题材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悲秋作客 多病登高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景色凄凉 情感悲伤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3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3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3篇) 2023年杜甫登高教案(推举)一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几经辗转,最终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忙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到达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百分之三十,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传世名作。

他的很多闻名诗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云真士俱欢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只惋惜好景不长,大历五年冬,杜南在返乡途中的岳阳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各位游客朋友,今日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仍旧完整地只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明嘉靖十六年修缮扩建时的建筑格局。

它的造型古朴高雅,园林渚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巡游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巡游区(梅园)和效劳区(草堂寺)。

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古朴高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

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闻名景观。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工部祠,它是五重主体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重,由于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称为工祠部,祠由此得名。

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

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

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及板书一等奖 登高教案优秀教案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及板书一等奖  登高教案优秀教案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及板书一等奖登高教案优秀教案作为老师,要学会设计一份好的教案,它是老师选择和调整教学方法的工具,那么怎样能写好一份教案呢?下面就为大家共享一篇登高教案教学设计及板书一等奖,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登高/杜甫教学目标: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肤浅的苦痛和忧思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肤浅的苦痛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争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爱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漂亮与生气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闻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受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哀思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受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污辱的经受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受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伴侣的救济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二)背景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受,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1.听教者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同学朗读4.听录音朗读5.集体朗读四、赏析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觉许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

《登高》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登高》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 尽”相呼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 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 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 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 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 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 艺术整体。
长江
指什么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 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 不停息的感觉。“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他会超越时 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 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 遭遇,不禁“怅望千秋 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 志难酬的苦痛。
分析前两联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 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古人在无穷的时间前面对短暂的生命,他们是怎么来处理这 一对矛盾的? 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虽短暂, 却应积极有为;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生命短暂,要懂得以平常、豁达之心来 看淡生活的得失荣辱。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 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他登 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 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 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分析后两联
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 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 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 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杜甫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
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
(二)写作背景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PPT展示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
PPT展示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
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
(评价:有节奏!)
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
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
(?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
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
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4’/7
问题一、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明确:悲伤凄楚孤独
评价:同学们,你们和国学大师王国维读过这首诗之后的感受一样的:
PPT展示: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国学大师·王国维
(板书:悲) 1/8 (四)意象分析
3、王国维他说这首诗“无一景”不显示出悲愁的,请同学们把一二两联中的景物都找出来?
转身板书“悲”“景”(板书:景)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板书) 3/11
景物本省能不能表现出“悲愁”情感?(如果所能:我们暂且不论)
看看杜甫另外两首诗中的句子,景物上和《登高》有相似之处。

PPT展示: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问题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四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稍后、一生作答)
明确:温暖和煦、喜悦高兴
(你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融”“暖”(颜色的字)“黄”“翠”“白”“青”表现出春意盎然、温馨和煦、自然和谐的景象。

诗人给这些景物添加了一些修饰和描述的词语,景物就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就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这种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3/14 问题三、再来看这首诗的意象,它们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悲愁”?
教师示范分析:
比如说这个“天”本身是没有主观色彩的,但和“高”结合就不一样了,在和诗人的处境结合起来,在广阔的天地间,自己就显得渺小了。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

所以“天高”就被诗人赋予诗人的悲愁的情感,“天高“就是一个意象了。

读的时候“高“就要重读 2/16
根据老师这样的分析,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意象来分析。

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来展示你的答案)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悲凉。

急:应重读,并且短促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高:应重读,
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
啸:应重读重读并且尽量延长余韵,哀:应低沉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一只与鸟群失散的鸟,到处盘旋,形单影只,从而表现出作者很孤独。

清、白:应重读回:应低沉并延长,显示出徘徊之意
重点、难点:
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落在林间,落在山涧,落在路边,落在诗人脚下,更落到诗人心里。

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也进入了人生的秋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中,感受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悲愁。

借哀景写悲愁啊。

滚滚: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表现出诗人年暮沧老,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愁。

萧萧,滚滚: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显示出落叶缤纷的样子和波澜壮阔的景象。

这样的分析后,我们再把这四句的读一读,加深对意象的理解,注意只要你的重读和延长。

8/24 (五)诗人情感
通过我们的分析和诵读,更体会到这首诗“铺天盖地的悲愁”、“无一景不如此”。

那“无一语不如此”是怎样体现的“悲愁”?
问题四:请同学们从三四两联中找出直接体现诗人“悲愁”的词语?
这些词语要怎么读?
这些词语表现诗人什么悲?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
明确:悲独艰难苦恨潦倒 (板书)
明确:重读那就在这些词语下面加点标注。

明确万里:浊酒一杯加万里,浓重的思乡之情;
悲秋:悲凉的秋天,惨凄的时节,内心悲;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常:作客是长久的,不断的。

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百年:杜甫是登台的年纪,就是老年;
多病:疾病缠身,拖着多病的身体;
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苦无依;
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杜甫独自一人
难点:艰难是指什么?苦恨什么意思?
艰难:一是指个人的艰难,诗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贫病交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

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事艰难,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

新停:深重的悲愁,想要借酒消愁,却因疾病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品质。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想兼济天下,这才是圣人的情怀。

经过我这样分析,诗人的悲愁真的很深重啊,有人说第三联有八重悲,同学们回去后细细体会。

再请同学们把三四两联读一读,品味出诗人深重的悲愁。

8/32
(六)总结
(音乐起)
通过这堂课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
(深情诉说)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泊、穷困潦倒的一生。

面对祖国山河,黎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让我们伴着这低沉的音乐用诵读去感怀这位老人:齐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学们,你们的诵读就是对王国维对这首诗“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悲愁,无一语不悲愁”的感受的最好的诠释。

3/35 (七)写一写
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我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如何?
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

长江不尽,赋诗且抒山河情。

评价:对仗很工整
让我们齐读这幅对联,共同缅怀这位不计个人得失,心忧黎民苍生的圣贤杜甫。

5/40 (八)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试着吟诵并体会诗歌的感情。

2、结合意象,选择《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80。

3、背诵《登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