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导入: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

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

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

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

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生:……(生沉默)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

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

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

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

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1.抓题目 2.抓作者(知人论世) 3.抓序注 4.抓关键词(诗眼) 5.抓意象(缘景明情)
他,少年壮志、中年失意、 老年颠沛。一生际遇坎坷 却从未改变过他执著的追 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苦 难,成就了他;赤诚,成 就了他。他永远是那个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他, 他始终是那个“达则兼济 天下,穷亦兼济天下”的 他!
诗《登高》的颈联“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含 有八层含义,你能品味出其中有 哪八层之悲吗?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1)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 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 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 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2)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 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 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 了。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 1.抓题目 • 2.抓作者(知人论世) • 3.抓序注 • 4.抓关键词(诗眼) • 5.抓意象(缘景明情)源自 登唐·杜 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因何而悲?
思考:宋代的罗大经指出杜甫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教学教材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教学教材

登高杜甫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二)写作背景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PPT展示•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PPT展示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

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

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

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

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

一等奖《登高》优秀课件

一等奖《登高》优秀课件
杜甫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望岳》 《月夜》、《春望》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添加标题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添加标题
登 高
杜 甫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醉里眉攒万国愁
杜甫
登高 杜甫
/CONTENTS
01
风急天高猿啸哀,
02
渚清沙白鸟飞回。
03
无边落木萧萧下,
04
不尽长江滚滚来。
05
万里悲秋长作客,
06
百年多病独登台。
PART . 01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第一章节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PART ONE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三
登高
杜甫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 2、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意象,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
鉴赏技巧;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 教学重点 •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
凄 静听:高猿啸哀
情 景

悲凉 交 融
秋 远望:落木萧萧 景
借 景
图 俯视:长江滚滚 怆然
抒 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此联中最能表现诗人此时处境的字是哪几个? 万里、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 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 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 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 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 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
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
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 教学难点 •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
特的审美情趣。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 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 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杜甫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二)写作背景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PPT展示•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PPT展示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 这就更是一个人难以承受之重了。
❖ 杜甫心中之“悲”,已经如此之深重,所以,他鬓发上 的霜雪,一定是重重繁重的;内外交困之时,偏又因病 戒酒,只能清醒地面对一切,承受更多悲愁苦恨。
本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这一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 景中有情——作者的情志、身影出现在景色 画面之中。——王国维“有我之境”
第四阶段(760——770)漂泊西南
•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 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 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 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 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 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 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 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 旷世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上元二年(76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盖万里,地之远也; ❖ 秋,时之凄惨也; ❖ 作客,羁旅也; ❖ 常作客,久旅也; ❖ 百年,齿暮也; ❖ 多病,衰疾也; ❖ 台,高迥处也; ❖ 独登台,无亲朋也。 ❖ 十四字间含八意。”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后两联直接写情。请用诗中的一个字 概括诗中最主要的情感。
❖悲
作者为什么会“悲”呢?
❖ 客——万里,作,常 ❖ 秋——悲 ❖ 病——多 ❖ 老——百年 ❖ 孤独 ❖ 生活艰难 ❖ 内心苦恨 ❖ 戒酒——清醒面对一切,且无任何休憩停顿 ❖ 家国

《登高》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登高》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 尽”相呼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 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 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 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 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 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 艺术整体。
长江
指什么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 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 不停息的感觉。“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他会超越时 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 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 遭遇,不禁“怅望千秋 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 志难酬的苦痛。
分析前两联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 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古人在无穷的时间前面对短暂的生命,他们是怎么来处理这 一对矛盾的? 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虽短暂, 却应积极有为;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生命短暂,要懂得以平常、豁达之心来 看淡生活的得失荣辱。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 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他登 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 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 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分析后两联
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 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 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 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一等奖《登高》优秀课件

一等奖《登高》优秀课件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 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 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 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 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2021/5/30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 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 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 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 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 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 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 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 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2021/5/30
醉里眉攒万国愁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2021/5/30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021/5/30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 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 达、坦荡、胸襟开阔。
2021/5/30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 鸟”、 “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猿鸣——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 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2021/5/30
品味语言
风急
天高 猿 啸哀 渚清

登高公开课一等奖

登高公开课一等奖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 (767) 秋天,杜 甫客居夔州 ( 今四川奉节 ) 期间, 距他去世只 有三年时间。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 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这一年的重阳, 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来饮酒,不料这位亲戚因 事没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 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诵读、理解
55岁,三年后客死于旅舟中。杜甫的死和饥
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 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 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 和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tāo tiè 贪食)一 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 因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而死。

▪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
鸟儿在急风中 不住盘旋,或许 是因为饥饿在寻 找食物,或许是 因为无家可回。 这是一只孤独痛 苦的鸟儿。
体会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 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 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 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 绝望。
鉴赏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状悲之广(范围上)
“不尽长江滚滚来”:言悲之多(数量上)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 更加形象化,空间在横向纵向无限扩大,不仅 使世人联想到无边落木之声,不尽长江汹涌之 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气 势磅礴,沉郁悲凉。
鉴赏颈联
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一度任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是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 “ 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的历史 ,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 ”。有

《登高》省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省优质课一等奖
这种寥廓之景既会让人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又会让人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因壮志未酬而产生 惆怅,景中含情。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使其 成为《登高》诗篇中的绝唱。
3、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万里”和“百年”从时空两个角度将作者的愁苦 表现得格外深远。而“常”“独”更加重了这种愁苦。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 镜头?有什么作用?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听后倍感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 有身体的,更主要是 内心的。
更显天底下 的人之渺小 和孤单。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 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 镜头?有什么作用?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那么,这种愁苦到底是什么呢?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暮 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 重愁苦。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艰难”、“潦倒”
4.老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为何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 颠沛流离,坎坷一生。他一直致力于“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一心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空有 一腔热情,抱负无法实现。而此时自己由于年老多病已 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无法“兼济天下”了,故而极度痛 恨自己的衰老。这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 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的诗 歌题材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悲秋作客 多病登高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景色凄凉 情感悲伤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杜甫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
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
(二)写作背景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PPT展示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
PPT展示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
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
(评价:有节奏!)
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
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
(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
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
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4’/7
问题一、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明确:悲伤凄楚孤独
评价:同学们,你们和国学大师王国维读过这首诗之后的感受一样的:
PPT展示: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国学大师·王国维
(板书:悲) 1/8
(四)意象分析
3、王国维他说这首诗“无一景”不显示出悲愁的,请同学们把一二两联中的景物都找出来?
转身板书“悲”“景”(板书:景)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板书) 3/11
景物本省能不能表现出“悲愁”情感?(如果所能:我们暂且不论)
看看杜甫另外两首诗中的句子,景物上和《登高》有相似之处。

PPT展示: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问题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四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稍后、一生作答)
明确:温暖和煦、喜悦高兴
(你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融”“暖”(颜色的字)“黄”“翠”“白”“青”表现出春意盎然、温馨和煦、自然和谐的景象。

诗人给这些景物添加了一些修饰和描述的词语,景物就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就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这种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3/14 问题三、再来看这首诗的意象,它们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悲愁”?
教师示范分析:
比如说这个“天”本身是没有主观色彩的,但和“高”结合就不一样了,在和诗人的处境结合起来,在广阔的天地间,自己就显得渺小了。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

所以“天高”就被诗人赋予诗人的悲愁的情感,“天高“就是一个意象了。

读的时候“高“就要重读 2/16
根据老师这样的分析,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意象来分析。

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来展示你的答案)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悲凉。

急:应重读,并且短促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高:应重读,
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
啸:应重读重读并且尽量延长余韵,哀:应低沉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一只与鸟群失散的鸟,到处盘旋,形单影只,从而表现出作者很孤独。

清、白:应重读回:应低沉并延长,显示出徘徊之意
重点、难点:
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落在林间,落在山涧,落在路边,落在诗人脚下,更落到诗
人心里。

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也进入了人生的秋天。

“无边落木
萧萧下”中,感受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悲愁。

借哀景写悲愁啊。

滚滚: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表现出诗人年暮
沧老,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愁。

萧萧,滚滚: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显示出落叶缤纷的样子和波澜壮阔的景象。

这样的分析后,我们再把这四句的读一读,加深对意象的理解,注意只要你的重读和
延长。

8/24
(五)诗人情感
通过我们的分析和诵读,更体会到这首诗“铺天盖地的悲愁”、“无一景不如此”。

那“无一语不如此”是怎样体现的“悲愁”?
问题四:请同学们从三四两联中找出直接体现诗人“悲愁”的词语?
这些词语要怎么读?
这些词语表现诗人什么悲?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
明确:悲独艰难苦恨潦倒 (板书)
明确:重读那就在这些词语下面加点标注。

明确万里:浊酒一杯加万里,浓重的思乡之情;
悲秋:悲凉的秋天,惨凄的时节,内心悲;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常:作客是长久的,不断的。

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百年:杜甫是登台的年纪,就是老年;
多病:疾病缠身,拖着多病的身体;
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苦无依;
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杜
甫独自一人
难点:艰难是指什么?苦恨什么意思?
艰难:一是指个人的艰难,诗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贫病交加,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

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事艰难,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

新停:深重的悲愁,想要借酒消愁,却因疾病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
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品质。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
无论穷达,都想兼济天下,这才是圣人的情怀。

经过我这样分析,诗人的悲愁真的很深重啊,有人说第三联有八重悲,同学们回去后
细细体会。

再请同学们把三四两联读一读,品味出诗人深重的悲愁。

8/32
(六)总结
(音乐起)
通过这堂课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
(深情诉说)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
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泊、穷困潦倒的一生。

面对祖国山河,黎民
苍生,老人百感交集,让我们伴着这低沉的音乐用诵读去感怀这位老人:齐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学们,你们的诵读就是对王国维对这首诗“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悲愁,无一
语不悲愁”的感受的最好的诠释。

3/35 (七)写一写
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我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
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如何?
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

长江不尽,赋诗且抒山河情。

评价:对仗很工整
让我们齐读这幅对联,共同缅怀这位不计个人得失,心忧黎民苍生的圣贤杜甫。

5/40
(八)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试着吟诵并体会诗歌的感情。

2、结合意象,选择《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80。

3、背诵《登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