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杜甫《登高》公开课获奖课件

杜甫《登高》公开课获奖课件
历史文化背景拓展
唐代社会背景及文化氛围
唐代盛世
01
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封建社会
的鼎盛时期。
文化政策
02
唐朝政府实行文化开放政策,鼓励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文人墨
客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诗坛繁荣
03
唐诗数量众多,风格多样,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杜甫、李白等诗人脱颖而出。
06
总结与延伸思考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与总结
杜甫《登高》的诗意解读
深入剖析《登高》一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杜 甫的内心世界。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诗歌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有助于解,教授学生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对自然的热爱
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 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诗歌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 深切关注。
对人生的思考
杜甫的诗歌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描绘人生百态,表达了 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04
杜甫《登高》公开 课获奖课件
目录
• 导入 • 文本解读 • 艺术特色分析 • 历史文化背景拓展 • 互动环节设计 • 总结与延伸思考
01
导入
课件主题和背景介绍
课件主题
《登高》-杜甫诗中的意境与情感
背景介绍
唐代文学繁荣,杜甫作为“诗圣”享有盛誉,其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和艺术价值。本课件以《登高》为切入点,带领学生领略杜甫诗歌的魅力。
课程目标和预期效果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 解《登高》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 价值,领略杜甫诗歌的魅力,提高对 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
中测
(检测学生对诗歌中景情关系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后测
(检测学生总结能力,布置分层作业)
备注:根据课堂实际,临时适时调控。
注释或总评
2.1学生活动一:生自由放声朗诵诗歌,翻译诗歌。(要求:口头翻译,同桌交流。)(3')(学科约定)
2.2 生全班交流,感悟诗歌内容和情感。(2')(要求:依据诗歌,有理有据而谈。)
(预设:学生对于诗歌的翻译虽说有一些难度,但是经过同桌交流和自己国文的积淀理解,应该能或深或浅地说出自己的感悟。若果有偏差或者质疑,教师及时点拨补讲。)
独立思考:这四句诗歌景情之间有何关合《登高》,总结写景对抒情的两种不同衬托作用。(2´)(教师随机抽检)
4.1 学生集体背诵诗歌。1'
4.2 作业:1.总结本课所学诗歌景情鉴赏方法; 2.背诵默写这首诗。
(预设:强化次数达到,虽然课堂上有总结,但是发言的人数有限,不能够一一总结收获,因此布置了两项作业,提升学生认知理解能力。)
2.3学生活动二:6人组探讨: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那些感情?写景对抒情有什么作用?结合诗中关键词和课下注释理解。(11+1')(学科约定)
(要求:组内先自由朗读诗歌一遍;然后个人自主赏析解决问题,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在微卡上;最后组内顺时针交流补充,图文结构式,大卡呈现。)
(预设:这个环节容量大,要突破重难点,所以时间给的充分一些,所加的一分钟为缓冲时间,以此督促提醒学生。如果顺利,也可以不用那一分钟。)
2.4 选取1-2个小组展示交流,他组有理有据点评补充。(6')(要求:先美读后发言)
2.5 教师补讲。(1')
(预设:景物特点,景物描写对情感抒发的作用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对杜甫《登高》几层情感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全面或偏差的理解,教师要及时点拨,补讲。)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_2精选全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_2精选全文
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无形中了解杜甫的生平,知人论世,引入课文《登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目标达成预测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体会情与景的交融。
2、理解诗人的感情,体会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1、教师指出朗读要求,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
《登高》教学设计
课题
《登高》
总课时1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教师总结: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写宏大之境也应该是抒发深层次之情,诗人不仅仅是感叹自己的命运,为个人而悲,更是为国运而悲(悲国)。杜诗蕴含这种深厚情感的特点叫“沉郁”。
(二)请个别同学起来朗读全诗
教师指导如何读出情感,读出“沉郁”的风格。
大部分同学读不出最后一句诗歌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领悟最后一句诗的情感(悲到极点),引出杜诗的另一个风格特点“顿挫”(音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2、景由情生,诗人首联写了六种景象,营造了萧瑟悲凉的意境,而第二联却只有两种景象,这对于意境的营造是不是略显无力?
学生:不是。
抓住关键词“无边”“不尽”“萧萧”“滚滚”分析。
注:①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同学们一层层深入的分析,把握诗歌“悲中有壮、壮中有悲”的情感。②教师指导如何读出这种“悲壮”的情感并范读,叫学生起来读,然后点评。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教学教材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教学教材

登高杜甫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二)写作背景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PPT展示•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PPT展示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8-2沉郁顿挫杜甫诗《登高》高一语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8-2沉郁顿挫杜甫诗《登高》高一语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8-2沉郁顿挫杜甫诗《登高》高一语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千古哀情,悲秋绝唱——登高杜甫统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重点】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观象。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登高诗”呢?预设:1.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节课我们跟随杜甫去《登高》,聆听诗人的吟叹,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知人论世(一)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不深)年青时,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登高》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登高》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 尽”相呼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 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 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 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 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 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 艺术整体。
长江
指什么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 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 不停息的感觉。“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他会超越时 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 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 遭遇,不禁“怅望千秋 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 志难酬的苦痛。
分析前两联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 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古人在无穷的时间前面对短暂的生命,他们是怎么来处理这 一对矛盾的? 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虽短暂, 却应积极有为;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生命短暂,要懂得以平常、豁达之心来 看淡生活的得失荣辱。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 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他登 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 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 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分析后两联
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 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 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 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登高公开课一等奖

登高公开课一等奖
云天秋风
俯视
江水渚洲
颔联
无边落叶
不尽江水
抒 情
颈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尾联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状悲之广
言悲之多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板书
小结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想要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因病新停酒杯而无处消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登高》杜甫
01
02
添加标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03
04
添加标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诵读、理解

诗人是如何抒写“悲”情的?
添加标题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添加标题
思考
添加标题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简介(三)
友李白高适的去世,郁闷像一团乌云一样压在心头。为排遣烦恼苦闷,作者抱病登台,但悲凉的江峡秋景更增添了他的悲哀。此时杜甫55岁,三年后客死于旅舟中。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和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tāo tiè 贪食)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而死。
悲的根源何在?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白发日渐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3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3篇)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3篇) 2023年杜甫登高教案(推举)一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几经辗转,最终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忙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到达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百分之三十,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传世名作。

他的很多闻名诗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云真士俱欢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只惋惜好景不长,大历五年冬,杜南在返乡途中的岳阳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各位游客朋友,今日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仍旧完整地只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明嘉靖十六年修缮扩建时的建筑格局。

它的造型古朴高雅,园林渚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巡游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巡游区(梅园)和效劳区(草堂寺)。

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古朴高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

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闻名景观。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工部祠,它是五重主体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重,由于杜甫在成都时,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称为工祠部,祠由此得名。

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

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

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

登高及登高诗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登高及登高诗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5.喻理遣怀陶性情
体现对宇宙无穷,时光荏苒,人生短暂旳思索。 《登幽州台歌》旳“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 泣下。”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意: 这些情感在文中一般都会交集出现,
登高
登高习俗懂得少?
九月九日重阳节旳活动之一,即 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 节”。
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菊花酒。
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 “延寿客”。
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弟兄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二)长安十年时期。
•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旳政治理想到长安 试求官。可是因为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 旳骗术,使参加考试旳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 害,困居长安达23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旳流浪 生活。不幸旳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旳腐 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 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旳现实主义诗篇。诗旳 风格情调,也由早期旳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 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旳诗风。
一篇文章只单纯体现一种情感旳是极少见旳, 那么文章一共出现了几种情感,诗句详细又 是体现什么情感旳,这需要同学门结合详细 文章语境详细分析。
3.散上峰头望家乡; 体现对亲人、朋友旳怀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弟兄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登高》全诗。

2.分析并体会杜甫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意境分析、情感体会。

2.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

2.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千古传世的名篇——杜甫的《登高》。

2.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解析诗歌的字词与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意境分析与情感体会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的景象。

2.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天若有情天亦老”、“无边落木萧萧下”等。

3.体会诗人的情感,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登高》全诗,预习下一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检查同学们的背诵情况。

二、深入分析诗歌意境与情感1.进一步探讨诗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秋”与“作客”。

2.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如“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多病”与“独登台”。

三、诗歌鉴赏与拓展1.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登高》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2.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人的登高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检查同学们的作业完成情况。

二、诗歌鉴赏与拓展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理解。

登高·复习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登高·复习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 B.颔联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 萧”“滚滚”愈加形象化,沉郁悲凉对句出神入化。
• C.颈联“万里”“百年”和上联“无边”“不尽”尚 有互相呼应作用。
•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 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第5页
• 对《登高》一诗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语言,描写了秋天富有特性 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 B.颔联采用了拟人、烘托手法,借“落木”“长江” 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 C.颈联“万里”“百年”与颔联“无边”“不尽” 有互相呼应作用。 • D.结尾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 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艰难,又有个人 苦难,含蕴丰厚。
第3页
• 对《登高》一诗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典 型特性,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 创设了宏大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 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 C.颈联中“悲”是全诗诗眼,它集中表示了诗人在全 诗中蕴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感人心弦。
•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尾联两句对偶 给人以一个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美感,在抑扬有致韵调中, 表示出诗人抒发感情。
第7页
笼罩全诗是一个“悲”情,请分析诗 歌中哪些内容表达了“悲”?
第8页
• 塞下曲 王昌龄 •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 2.惯用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来表示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1)
(一) 操 作 方 法
登高 杜甫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
河北巨鹿中学 孟立平
1
(一) 操 作 方 法
看题目 看作者 看背景 看内容
河北巨鹿中学 孟立平
2
(一) 操 作 方 法 看题目
• 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 登山、登楼、登台。源自古代 宗教祭祀活动“望祭山川”, 另一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 俗。 “君子登高必赋”。
9
(一) 操 作 方 法
悲景
悲凉 风 天 猿 渚沙 鸟
悲壮 落 木 长 江
自然之悲
凄清悲凉 悲壮苍茫
河北巨鹿中学 孟立平
10
(一) 操 作 方 法
悲情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个人之悲
羁旅之愁 漂泊之苦
河北巨鹿中学 孟立平
3
(一) 操 作 方 法 看题目
游子思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思妇怀人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
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壮士悲歌危楼远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文士不遇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情感基调往往定格于登高必忧、登 高必愁,慷慨多悲、凄婉哀伤。
河北巨鹿中学 孟立平
4
(一) 操 作 方 法 看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 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 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 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 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9)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9)

重九登高悲几重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
凄也;
• ‘作客’,羁旅也; 也;
‘常作客’,久旅
• ‘百年’,暮齿也; ;
‘多病’,衰疾也
•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
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罗大经《鹤林玉露》登高
杜甫
天高猿啸哀,风急鸟飞回。 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 万里悲秋客,多病独登台。 潦倒又停杯,苦恨繁霜鬓 。
作业: 背诵诗歌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 杜甫《登高》
走进诗境:了解诗意
• 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 还有哪些词语理解方面的 困惑与发现。
走进诗境:体察情感
• 老师的困惑: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中,写
猿声为何用“啸”不用“啼” ?
情由景生,诗人首联写了 六种景象,表现了孤独 悲愤之情,而第二联只 有两种景象,这对于情 感抒发是不是略显无力 ?
意象与意境
公式: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意象+氛围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月光,意境就是月夜;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
白色恐怖。
• 有人说:“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 闻见之景,境界宏大,而后两联 只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 面的诗句那么开阔,这首诗的前 后境界并不吻合!”,你怎么看 ?

登高教案一等奖

登高教案一等奖

登高教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登高教学内容:本节课选取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文《登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

具体章节和内容如下:1. 课文《登高》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理解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登高》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能够欣赏并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对课文《登高》的理解和分析,包括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解读。

难点: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杜甫诗歌风格的欣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PPT,包括课文《登高》的文本、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和例题。

2. 学生教材《登高》。

3. 书写工具和黑板。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象,引发学生对登高的兴趣。

2.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课文《登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解析过程中,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主题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4. 诗歌欣赏:通过讲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引导学生欣赏并体会课文中杜甫的诗歌风格,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课文《登高》的、作者、主要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等内容。

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课文《登高》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作者杜甫的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杜甫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
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
(二)写作背景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PPT展示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
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
PPT展示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
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
(评价:有节奏!)
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
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
(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
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
(评价:好,有感觉了)
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
味道。

(生齐读诗歌)
(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4’/7
问题一、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明确:悲伤凄楚孤独
评价:同学们,你们和国学大师王国维读过这首诗之后的感受一样的:
PPT展示: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
顿觉无处遁逃之感!——国学大师·王国维
(板书:悲) 1/8
(四)意象分析
3、王国维他说这首诗“无一景”不显示出悲愁的,请同学们把一二两联中的景物都找
出来?
转身板书“悲”“景”(板书:景)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板书) 3/11
景物本省能不能表现出“悲愁”情感?(如果所能:我们暂且不论)
看看杜甫另外两首诗中的句子,景物上和《登高》有相似之处。

PPT展示: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问题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四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稍后、一生作答)
明确:温暖和煦、喜悦高兴
(你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融”“暖”(颜色的字)“黄”“翠”“白”“青”表现出春意盎然、温馨和煦、
自然和谐的景象。

诗人给这些景物添加了一些修饰和描述的词语,景物就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就产生
不一样的感受。

这种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3/14 问题三、再来看这首诗的意象,它们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悲愁”?
教师示范分析:
比如说这个“天”本身是没有主观色彩的,但和“高”结合就不一样了,在和诗人的
处境结合起来,在广阔的天地间,自己就显得渺小了。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念
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

所以“天高”就被诗人赋予诗人的悲愁的情感,“天
高“就是一个意象了。

读的时候“高“就要重读 2/16
根据老师这样的分析,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意象来分析。

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
(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来展示你的答案)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悲凉。

急:应重读,并且短促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高:应重读,
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
啸:应重读重读并且尽量延长余韵,哀:应低沉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一只与鸟群失散的鸟,到处盘旋,形单影只,从而表现出作者很孤独。

清、白:应重读回:应低沉并延长,显示出徘徊之意
重点、难点:
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落在林间,落在山涧,落在路边,落在诗人脚下,更落到诗
人心里。

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也进入了人生的秋天。

“无边落
木萧萧下”中,感受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悲愁。

借哀景写悲愁啊。

滚滚: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表现出诗人年暮
沧老,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愁。

萧萧,滚滚: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显示出落叶缤纷的样子和波澜壮阔的景象。

这样的分析后,我们再把这四句的读一读,加深对意象的理解,注意只要你的重读和
延长。

8/24
(五)诗人情感
通过我们的分析和诵读,更体会到这首诗“铺天盖地的悲愁”、“无一景不如此”。

那“无一语不如此”是怎样体现的“悲愁”?
问题四:请同学们从三四两联中找出直接体现诗人“悲愁”的词语?
这些词语要怎么读?
这些词语表现诗人什么悲?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
明确:悲独艰难苦恨潦倒 (板书)
明确:重读那就在这些词语下面加点标注。

明确万里:浊酒一杯加万里,浓重的思乡之情;
悲秋:悲凉的秋天,惨凄的时节,内心悲;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常:作客是长久的,不断的。

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百年:杜甫是登台的年纪,就是老年;
多病:疾病缠身,拖着多病的身体;
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苦无依;
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杜
甫独自一人
难点:艰难是指什么?苦恨什么意思?
艰难:一是指个人的艰难,诗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贫病交加,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

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事艰难,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

新停:深重的悲愁,想要借酒消愁,却因疾病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
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品质。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
无论穷达,都想兼济天下,这才是圣人的情怀。

经过我这样分析,诗人的悲愁真的很深重啊,有人说第三联有八重悲,同学们回去后
细细体会。

再请同学们把三四两联读一读,品味出诗人深重的悲愁。

8/32
(六)总结
(音乐起)
通过这堂课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
(深情诉说)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
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泊、穷困潦倒的一生。

面对祖国山河,黎民
苍生,老人百感交集,让我们伴着这低沉的音乐用诵读去感怀这位老人:齐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学们,你们的诵读就是对王国维对这首诗“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悲愁,无
一语不悲愁”的感受的最好的诠释。

3/35 (七)写一写
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我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
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如何?
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

长江不尽,赋诗且抒山河情。

评价:对仗很工整
让我们齐读这幅对联,共同缅怀这位不计个人得失,心忧黎民苍生的圣贤杜甫。

5/40
(八)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试着吟诵并体会诗歌的感情。

2、结合意象,选择《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
80。

3、背诵《登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