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复习课程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教学教材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教学教材登高杜甫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1’/1(二)写作背景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PPT展示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PPT展示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7篇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感受杜甫的诗圣情怀。
2. 通过吟诵,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3.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1.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 理解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三、教学难点:1. 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 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
3. 初步感知: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教师进行范读,学生跟读。
4. 深入研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研读诗歌内容。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 赏析重点词句:通过赏析重点词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感悟。
6. 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1.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
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中语文《登高》教案一等奖目标定位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五、作业
• 学完《登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 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人的形象,可加入合理的联想。
三、知人论世,体会“沉郁”之感
• 1、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指情感深沉浓郁,忧愤, 基调的悲慨;“顿挫”指音调的跌宕起伏。 • 2、品味登高所抒之情:沉郁 • 读思考: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你 能品出几层含义?
3小结“悲”之因,体会诗之“沉郁”,诗人 之伟大
• • • 悲 • •
自己
漂泊 年老 多病 失意
国运艰难
国家
四、缘景明情,分析“情景交融”之法
• 方法指导:按照“意象”-----“意境”-----“情感”的思路鉴赏首联和颔 联。 •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联,在脑海中想象诗人登高所见之景 • (1)找出首联中的意象,明确意象特点 • (2)概括意境(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然后用词概括) • (3)体会情感
颈联八意
• 万里:极言离家之远 • 秋:秋景之凄凉 • 作客:客居他乡 • 常作客:极言漂泊之久 • 百年:年老 • 多病:疾病缠身 • 独:孤独 • 登台:思乡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又有几层深意?
• 艰难:国运艰难,人生艰难 • 繁霜鬓:年老 • 潦倒:失意多病,志不得伸 • 停酒杯:想借酒浇愁因病而不得
• 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盘旋的鸟 • 意境:萧瑟,凄清 • 情感:凄凉
颔联
• (1)意象:落木、长江 • (2)意境:a、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 b、赏析“无边”“萧萧”“不尽”“滚滚”的表达效果 • c、概括意境:壮阔 • (3)情感:开阔 • 2、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 3、总结全诗的情感基调:悲壮 • 4、再读,读出悲壮之感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教学教材
登高杜甫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二)写作背景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PPT展示•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PPT展示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杜甫《登高》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登高》的背景和意义;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2.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抒情表达;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杜甫《登高》的原文和译文;2.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背景和杜甫的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对杜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Step 2:欣赏诗歌(10分钟)教师放映杜甫《登高》的原文和译文。
学生可以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Step 3:诗歌解读(15分钟)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提问与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Step 4: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歌进行鉴赏。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简短的文学评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Step 5: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杜甫《登高》的写作风格和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可以是一篇仿写杜甫风格的诗歌,也可以是一篇叙述或抒情的文章。
Step 6:学生展示(10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可以选取一些较好的作品进行朗诵或朗读。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杜甫《登高》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欣赏、解读和鉴赏杜甫的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和学生展示,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希望学生在学习杜甫《登高》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好和情感。
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诗词五首》中的《登高》。
主要内容包括:深入解读《登高》这首诗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分析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登高》的意境和作者情感,分析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背诵并鉴赏《登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秋天的风景画,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登高》。
2. 新课内容学习:(1)介绍作者杜甫,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诵读《登高》,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分析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诗歌的意境。
3. 例题讲解:(1)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修辞手法。
(2)解读“百年多病独登台”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对《登高》进行鉴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登高》2. 内容:作者:杜甫背景:唐代,战乱年代重点词汇:落木、长江、百年、登台修辞手法:拟人、对仗情感:忧国忧民,孤独悲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阅读《登高》和《望岳》,分析两位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答案提示:要求学生结合诗歌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方面的表现。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课件
杜甫生活和创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漫游(三十五岁前)
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杜 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 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 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 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望 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之后在洛阳 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 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 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登高“避灾”以 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 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课外拓展---登高诗
• 所谓登高诗,即是诗人在登高时所作的诗歌,内容一般为登高见 闻,借登高来抒发某种情感、志向。
登高诗常见思想情感
一、登高怀人、客中思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
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登 高
杜 甫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元宵节
《登高》优质课公开课省级获奖教学课件ppt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 落木—— 命的晚秋。
长江——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三、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四、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诗颈联内容丰富,字字渗 出“悲”来。请说出此联表达了“悲”的哪几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 悲秋,时之惨凄也; 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 久旅也; 作客。羁旅也;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 百年,暮齿也; 长久漂泊、作客他乡、 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多病,衰疾也; 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独登,无亲朋也 ——八重“悲”。 台。 高迥处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语言精炼准确,简直到了“难易一字” 之地步。
诗歌如何表现“悲”?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这两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落木 长江
生命的晚秋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短暂与无穷进行对比、衬托,既感 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 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 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尾联的“悲”在哪里? 时世艰辛,自己一无所就,只落得满头白发, 以致抱恨终身。在这样的境况下,企图以酒解 愁,但穷困潦倒,又加上有病,最近连酒也喝 不成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悲情到了极致。
-方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 移情入境法: 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 意象分析法: 语,体味情感;
-
“艰难苦恨繁霜鬓, 五、尾联诗意解读: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一指个人生活艰辛,遭遇坎坷;一指国家不宁,社会动 乱。双关手法。 苦恨: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 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 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繁:增多,用作动词。 潦倒:指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 新停:新,刚刚。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登高》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学设计(逐字稿)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鉴赏诗歌写景特点,把握选取意象,精于炼字,多种角度写景的手法。
“戴着枷锁的情感表达"&“古今七言律第一”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小学、初中学段已经接触过杜甫的众多诗歌,但部分同学尚不能知人论世,或者以套话应对所有同类型诗词。
需要重点和学生讲解如何鉴赏具体的文本,得出正确的思路,写出清晰的答案。
参考资料来源:孙绍振、骆玉明、戴建业、蔡丹君老师的出版书籍和B站教学视频。
这首诗写在盛世结束之后,大历二年,55岁的杜甫,拖着病弱的躯体登高临远之际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首联:层层景致彼此相互关联。
首联、颔联写景,写所见、所闻,颈联、尾联抒情,写所思、所感。
首联涵盖一群密集的意象,为诗歌抒情构建了独特的意境。
有哪些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而“风急"生出了前四句的意象。
夔州在长江之滨,夔州峡口多风,风大、重庆有“雾都”之称,位于四川盆地东部,雾浓不散,唯有疾风猎猎,才能吹散秋日的雾气,露出清朗高远的天空。
视线来到了地上,夔州多猿。
渺小的地上的动物,一只哀鸣的猿猴,在辽阔的天空之下,显得特别渺小、孤独,哀鸣声也就显得特别悲壮。
猿猴的啸声在这秋高气爽之日,为我们喻示了悲怆的情感基调。
唯有雾气散去,秋日水位下降,露出经受江水日夜不歇冲刷的白沙,登高远眺的杜甫才能清晰看见水中小洲、细白沙砾。
“鸟飞回"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呢?秋风劲急,鸟群迎风飞翔,盘旋往复。
为何盘旋?由于风急,平时轻松飞走,今日风急,鸟来回盘旋,竭力飞走。
辽阔大地上的清秋,清澈透亮,目光上溯,天上的小鸟在大风中、在波涛汹涌的江上飞来飞去。
人在高处,才能感受到人的渺小。
天地之辽阔、宇宙之浩渺极力衬托生命的渺小和无助。
首联意境:凛寒悲哀、明净凄清2、颔联联系杜甫写过的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
高中语文《登—高》17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际遇和创作背景。
2.学会用意象分析法鉴赏诗歌。
3.反复诵读,品悟杜甫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掌握古诗词的意象分析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意象分析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孔子云:“君子登高必赋。
”登高已然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人情结。
如王维笔下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又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文人登高望远,看见无边景致,必定能触发才情,吟诵出美好的诗句,抒发内心的情志。
我们今天将学习杜甫的《登高》,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二、初读·悟语感这是一首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绝世名篇,让我们首先通过诵读去品味它震撼心灵的力量。
1.请全班推举出一位最擅长朗诵的男生,请他饱含感情地朗诵诗歌。
(1)明确朗诵诗歌的要点:读准字音、注意轻重、把握节奏、读出感情(2)请用本诗中某一字凝练地概括你读完的感受(悲。
明确:悲即全诗的情感基调,也是贯穿全诗的关键词。
)2.请全体同学将自己代入到杜甫的创作情境之中,有感情地齐读诗歌,并思考:杜甫悲从何来?因何而悲?二、再读·品意境1.王国维曾评价道:“《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请学生找出诗中能表现悲愁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是如何传达诗人悲愁的?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景物本身不能表现悲愁,关键在于对景物的描述性的修饰词,如“急”“高”等。
客观物象被赋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就成为了诗中的意象。
2.请学生用意象分析法品读诗歌。
(1)首联:风急(秋风强劲,给人以寒意,身冷心更冷,动用了听觉感官)天高(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更显自身孤单渺小,悲油然而生,用了仰视的视角)猿啸哀(猿啸是凄厉、悲哀、绵长的,动用听觉感官)渚清沙白(冷色调的视觉效果,用哀景衬出内心的凄清)鸟飞回(联想推测是一只形单影只的鸟在天空盘桓,体现内心的孤独与徘徊)(2)颔联:无边、不尽(空间范围的广阔无垠,视觉描写)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听觉描写)落木(动态景物,树叶生命的终结暗喻人生短暂)长江滚滚(动态景物,时间流逝,联想到诗人年华老去)不尽(历史和时间的绵长衬托个人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传达出无法打破自然规律的凄怆感)总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可得这首诗景中含情,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传达了哪些情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9)
重九登高悲几重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
凄也;
• ‘作客’,羁旅也; 也;
‘常作客’,久旅
• ‘百年’,暮齿也; ;
‘多病’,衰疾也
•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
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罗大经《鹤林玉露》登高
杜甫
天高猿啸哀,风急鸟飞回。 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 万里悲秋客,多病独登台。 潦倒又停杯,苦恨繁霜鬓 。
作业: 背诵诗歌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 杜甫《登高》
走进诗境:了解诗意
• 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 还有哪些词语理解方面的 困惑与发现。
走进诗境:体察情感
• 老师的困惑: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中,写
猿声为何用“啸”不用“啼” ?
情由景生,诗人首联写了 六种景象,表现了孤独 悲愤之情,而第二联只 有两种景象,这对于情 感抒发是不是略显无力 ?
意象与意境
公式: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意象+氛围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月光,意境就是月夜;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
白色恐怖。
• 有人说:“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 闻见之景,境界宏大,而后两联 只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 面的诗句那么开阔,这首诗的前 后境界并不吻合!”,你怎么看 ?
《登高》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长江
指什么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 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 不停息的感觉。“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他会超越时 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 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 遭遇,不禁“怅望千秋 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 志难酬的苦痛。
分析前两联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 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古人在无穷的时间前面对短暂的生命,他们是怎么来处理这 一对矛盾的? 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虽短暂, 却应积极有为;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生命短暂,要懂得以平常、豁达之心来 看淡生活的得失荣辱。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 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他登 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 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 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分析后两联
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 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 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 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
等奖
登高杜甫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
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
(二)写作背景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PPT展示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
PPT展示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
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
态!)
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
(评价:有节奏!)
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
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
(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
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
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4’/7
问题一、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明确:悲伤凄楚孤独
评价:同学们,你们和国学大师王国维读过这首诗之后的感受一样的:
PPT展示: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国学大师·王国维
(板书:悲) 1/8
(四)意象分析
3、王国维他说这首诗“无一景”不显示出悲愁的,请同学们把一二两联中的景物都
找出来?
转身板书“悲”“景”(板书:景)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板书) 3/11
景物本省能不能表现出“悲愁”情感?(如果所能:我们暂且不论)
看看杜甫另外两首诗中的句子,景物上和《登高》有相似之处。
PPT展示: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问题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四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稍后、一生作答)
明确:温暖和煦、喜悦高兴
(你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融”“暖”(颜色的字)“黄”“翠”“白”“青”表现出春意盎然、温馨和煦、自然和谐的景象。
诗人给这些景物添加了一些修饰和描述的词语,景物就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就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这种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3/14 问题三、再来看这首诗的意象,它们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悲愁”?
教师示范分析:
比如说这个“天”本身是没有主观色彩的,但和“高”结合就不一样了,在和诗人的处境结合起来,在广阔的天地间,自己就显得渺小了。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
所以“天高”就被诗人赋予诗人的悲愁的情
感,“天高“就是一个意象了。
读的时候“高“就要重读
2/16
根据老师这样的分析,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意象来分析。
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来展示你的答案)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
里。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悲凉。
急:应重读,并且短促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
头。
高:应重读,
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郦道元
啸:应重读重读并且尽量延长余韵,哀:应低沉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一只与鸟群失散的鸟,到处盘旋,形单影只,从而表现出作者很孤独。
清、白:应重读回:应低沉并延长,显示出徘徊之意
重点、难点:
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落在林间,落在山涧,落在路边,落在诗人脚下,更落到诗
人心里。
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也进入了人生的秋天。
“无边落
木萧萧下”中,感受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悲愁。
借哀景写悲愁啊。
滚滚: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表现出诗人年暮
沧老,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愁。
萧萧,滚滚: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显示出落叶缤纷的样子和波澜壮阔的景象。
这样的分析后,我们再把这四句的读一读,加深对意象的理解,注意只要你的重读和
延长。
8/24
(五)诗人情感
通过我们的分析和诵读,更体会到这首诗“铺天盖地的悲愁”、“无一景不如此”。
那“无一语不如此”是怎样体现的“悲愁”?
问题四:请同学们从三四两联中找出直接体现诗人“悲愁”的词语?
这些词语要怎么读?
这些词语表现诗人什么悲?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
明确:悲独艰难苦恨潦倒 (板书)
明确:重读那就在这些词语下面加点标注。
明确万里:浊酒一杯加万里,浓重的思乡之情;
悲秋:悲凉的秋天,惨凄的时节,内心悲;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常:作客是长久的,不断的。
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
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百年:杜甫是登台的年纪,就是老年;
多病:疾病缠身,拖着多病的身体;
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苦无依;
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
杜甫独自一人
难点:艰难是指什么?苦恨什么意思?
艰难:一是指个人的艰难,诗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贫病交加,茕茕孑
立,形影相吊,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
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事艰难,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
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
新停:深重的悲愁,想要借酒消愁,却因疾病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
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
品质。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
无论穷达,都想兼济天下,这才是圣人的情怀。
经过我这样分析,诗人的悲愁真的很深重啊,有人说第三联有八重悲,同学们回去后
细细体会。
再请同学们把三四两联读一读,品味出诗人深重的悲愁。
8/32
(六)总结
(音乐起)
通过这堂课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
(深情诉说)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
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泊、穷困潦倒的一生。
面对祖国山河,黎民
苍生,老人百感交集,让我们伴着这低沉的音乐用诵读去感怀这位老人:齐读《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学们,你们的诵读就是对王国维对这首诗“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悲愁,无一语不悲愁”的感受的最好的诠释。
3/35 (七)写一写
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我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如何?
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
长江不尽,赋诗且抒山河情。
评价:对仗很工整
让我们齐读这幅对联,共同缅怀这位不计个人得失,心忧黎民苍生的圣贤
杜甫。
5/40
(八)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试着吟诵并体会诗歌的感情。
2、结合意象,选择《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
于80。
3、背诵《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