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感受杜甫的诗圣情怀。
2. 通过吟诵,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3.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1.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 理解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三、教学难点:1. 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 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
3. 初步感知: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教师进行范读,学生跟读。
4. 深入研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研读诗歌内容。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 赏析重点词句:通过赏析重点词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感悟。
6. 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1.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登高》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老病孤愁、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以及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一千两百多年前,那是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长江边大风凛冽、草木凋零、江水翻腾,孤猿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不整,蓬头垢面,年老体衰,疾病缠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而且此时,国家也正处于战乱之中,眼前悲凉的秋景,触发了他无比悲痛的愁绪,他不禁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旷世之作——《登高》。
这个老人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赏析杜甫的《登高》,感受诗人的悲和痛。
二、整体感知,感悟本诗情感基调(一)检验预习效果1.明确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分层: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二)理解本诗情感基调1.多媒体播放诗与画《登高》,学生欣赏,体味诗歌情感2.引导学生感悟本诗悲的情感基调:诗歌中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有哪些词?(悲、哀、独、恨)哪一个字最能概括最能代表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悲”)三、逐联赏析诗歌,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在学生体会到了本诗悲的情感基调后,引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又如何写悲呢?下面我们就结合诗句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首联一共描写了哪几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2.诗人用了哪些词来形容这六种景物?(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这些景物各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境,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自主分析这些景物。
)明确:急——风大而急,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寒冷高——秋天的典型特征,天高显出诗人的渺小孤单啸哀——啸声凄厉,内心悲凉清——凄清的小岛,给人孤寂之感白——冷色调,渲染一种悲凉之气回——盘旋,诗人无家可归,漂泊无依4.首联通过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景物展现了怎样的秋景?(悲凉凄清)透过这种秋景,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情是?(悲伤凄凉)(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是?(落木:无边长江:不尽)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登高》省优质课一等奖
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国家多难。
造成诗人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的含义? 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 忧民,又忧己。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 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现在常用来比喻新生事物代替腐朽事物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 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 人一起去。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苦,是什么意思?
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 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心有余而 力不足)
地再现了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叶落意味着一年将 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而长江不尽, 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联想到历代 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 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不过,作为一个现实主义 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知道人无 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 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孤独凄凉
颔联写了怎样的景?使人想到什么?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 的晚秋。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深远,情景交 融,落叶的“萧萧”之态,长江的“滚滚”之势形象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学习目标
• 1、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内容。 • 2、合作探究,梳理诗歌层次。 • 3、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诵读指导
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首联
写景
颔联
颈联
抒情
尾联
景中情
情
景
交
融
情中景
之感,突显空阔、光秃的感觉,更突出秋的衰
败、凋零之感。 • 落叶,树叶,使用频繁,失去了语言的张力和诗
歌要求的审美特征。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全家人一 起去登高山、登高塔,祈求免除灾害,求长 寿。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意象、意境
意
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 想感情与 客观物象 融合形成 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 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 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 艺术境界
所见 所闻 ——环境氛围
风 急 落木
萧萧下
天 猿啸 渚 沙 鸟
高 长江
哀 清 白
飞回
滚滚来
苍凉 凄清 孤寂
落木
• 木,树也。木叶即树叶 • “木叶”文人喜好的传统意象。楚辞已有使用。 • “木”既有树叶的含义,又无树叶的繁密,浓郁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_2精选全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目标达成预测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体会情与景的交融。
2、理解诗人的感情,体会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1、教师指出朗读要求,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
《登高》教学设计
课题
《登高》
总课时1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教师总结: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写宏大之境也应该是抒发深层次之情,诗人不仅仅是感叹自己的命运,为个人而悲,更是为国运而悲(悲国)。杜诗蕴含这种深厚情感的特点叫“沉郁”。
(二)请个别同学起来朗读全诗
教师指导如何读出情感,读出“沉郁”的风格。
大部分同学读不出最后一句诗歌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领悟最后一句诗的情感(悲到极点),引出杜诗的另一个风格特点“顿挫”(音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2、景由情生,诗人首联写了六种景象,营造了萧瑟悲凉的意境,而第二联却只有两种景象,这对于意境的营造是不是略显无力?
学生:不是。
抓住关键词“无边”“不尽”“萧萧”“滚滚”分析。
注:①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同学们一层层深入的分析,把握诗歌“悲中有壮、壮中有悲”的情感。②教师指导如何读出这种“悲壮”的情感并范读,叫学生起来读,然后点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 (2)精选全文
3.5生结合《登高》,总结写景对抒情的两种不同衬托作用。(2´)(教师随机抽检)
4.1 学生集体背诵诗歌。1'
4.2 作业:1.总结本课所学诗歌景情鉴赏方法; 2.背诵默写这首诗。
(预设:强化次数达到,虽然课堂上有总结,但是发言的人数有限,不能够一一总结收获,因此布置了两项作业,提升学生认知理解能力。)
2.1学生活动一:生自由放声朗诵诗歌,翻译诗歌。(要求:口头翻译,同桌交流。)(3')(学科约定)
2.2 生全班交流,感悟诗歌内容和情感。(2')(要求:依据诗歌,有理有据而谈。)
(预设:学生对于诗歌的翻译虽说有一些难度,但是经过同桌交流和自己国文的积淀理解,应该能或深或浅地说出自己的感悟。若果有偏差或者质疑,教师及时点拨补讲。)
(要求:先美读一遍,后独立思考,微卡呈现,同桌交互,教师随机抽检。)
3.2选择2人班级交流,他人点评补充,教师点讲补讲。(2+1')
(预设:这个环节加入了一分钟的缓冲时间,如果能完成,就不用这一分钟时间了。)
3.4学生活动四:补充练习,总结收获。师生对话:联系《诗经采薇》中的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中测
(检测学生对诗歌中景情关系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后测
(检测学生总结能力,布置分层作业)
备注:根据课堂实际,临时适时调控。
注释或总评
在这一学年中,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教学教材
登高杜甫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二)写作背景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PPT展示•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PPT展示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
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
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
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
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
《登高》word【一等奖教案】
海珠电大中职部教案课程名称:语文授课班级:13旅管、13中餐烹饪授课时间:第一周第1次授课教师:谭欣华课题:《登高》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内容----基础知识介绍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 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4. 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诗人登高远眺,从不同的视角,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秋景图。
三、教学学时2学时四、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一)课堂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作者介绍(展示课件)《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杜甫《登高》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1页PPT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9)
重九登高悲几重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
凄也;
• ‘作客’,羁旅也; 也;
‘常作客’,久旅
• ‘百年’,暮齿也; ;
‘多病’,衰疾也
•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
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罗大经《鹤林玉露》登高
杜甫
天高猿啸哀,风急鸟飞回。 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 万里悲秋客,多病独登台。 潦倒又停杯,苦恨繁霜鬓 。
作业: 背诵诗歌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 杜甫《登高》
走进诗境:了解诗意
• 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 还有哪些词语理解方面的 困惑与发现。
走进诗境:体察情感
• 老师的困惑: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中,写
猿声为何用“啸”不用“啼” ?
情由景生,诗人首联写了 六种景象,表现了孤独 悲愤之情,而第二联只 有两种景象,这对于情 感抒发是不是略显无力 ?
意象与意境
公式: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意象+氛围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月光,意境就是月夜;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
白色恐怖。
• 有人说:“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 闻见之景,境界宏大,而后两联 只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 面的诗句那么开阔,这首诗的前 后境界并不吻合!”,你怎么看 ?
《登高》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公开课获奖课件
长江
指什么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 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 不停息的感觉。“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他会超越时 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 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 遭遇,不禁“怅望千秋 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 志难酬的苦痛。
分析前两联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 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古人在无穷的时间前面对短暂的生命,他们是怎么来处理这 一对矛盾的? 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虽短暂, 却应积极有为;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生命短暂,要懂得以平常、豁达之心来 看淡生活的得失荣辱。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 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他登 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 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 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分析后两联
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 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 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 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2)
拓展延伸
•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 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 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 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 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 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意象 • 迅疾的秋风 • 高远的天空 • 哀鸣的猿啼 • 孤零冷落的岛 • 水落而出的凄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意象
• 萧萧落木 • 不尽长江
意境 雄浑、壮阔、辽远
小结:
• 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 都融入了诗人深深的家国之痛。在古代, 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 达都是兼济天下。这也正是"诗圣"最伟大之 处。难怪闻一多评价他的诗是"4000年文化 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基调
2.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哀思
走进杜甫
知人论世
•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 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豪情壮志。 • 曾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
处处潜悲辛”的十年忍辱与心酸的经历。 • 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 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1)
归纳情与景的关系
景与情: 一致 —— 情景交融
景与情: 不一致 ——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采薇
乐景正衬乐情
归园田居 秋兴八首 登高
哀景正衬哀情 乐景反衬哀情 哀景反衬乐情
采薇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注: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 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 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颔联赏析
无边 落木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不尽 长江 滚滚 来 =》时间、宇宙之永恒
意境:苍凉悲壮 雄浑奔放
心境:人生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悲怆!
颈联赏析
思考:宋代的罗大经指出颈联含 有八层意思?你能指出哪八层 意思?
▪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 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 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 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 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 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登高
——杜甫
全程约1121.5公里 /12小时46分钟
13小时与六年
▪765--770 ▪76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杜甫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
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二)写作背景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PPT展示作者生平简介并讲解:
•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三).整体感知
PPT展示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
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
(评价:有节奏!)
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
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
(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
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
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问题一、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明确:悲伤凄楚孤独
评价:同学们,你们和国学大师王国维读过这首诗之后的感受一样的:
PPT展示: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国学大师·王国维
(板书:悲)(四)意象分析
3、王国维他说这首诗“无一景”不显示出悲愁的,请同学们把一二两联中的景物都找出来?
转身板书“悲”“景”(板书:景)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板书)
景物本省能不能表现出“悲愁”情感?(如果所能:我们暂且不论)
看看杜甫另外两首诗中的句子,景物上和《登高》有相似之处。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问题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四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稍后、一生作答)
明确:温暖和煦、喜悦高兴
(你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融”“暖”(颜色的字)“黄”“翠”“白”“青”表现出春意盎然、温馨和煦、自然和谐的景象。
诗人给这些景物添加了一些修饰和描述的词语,景物就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就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这种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问题三、再来看这首诗的意象,它们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悲愁”?
教师示范分析:
比如说这个“天”本身是没有主观色彩的,但和“高”结合就不一样了,在和诗人的处境结合起来,在广阔的天地间,自己就显得渺小了。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
所以“天高”就被诗人赋予诗人的悲愁的情感,“天高“就是一个意象了。
读的时候“高“就要重读
根据老师这样的分析,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意象来分析。
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来展示你的答案)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悲凉。
急:应重读,并且短促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高:应重读,
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
啸:应重读重读并且尽量延长余韵,哀:应低沉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诗人触景生
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一只与鸟群失散的鸟,到处盘旋,形单影只,从而表现出作者很孤独。
清、白:应重读回:应低沉并延长,显示出徘徊之意
重点、难点:
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落在林间,落在山涧,落在路边,落在诗人脚下,更落到诗人心里。
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也进入了人生的秋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中,感受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悲愁。
借哀景写悲愁啊。
滚滚: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表现出诗人年暮沧老,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愁。
萧萧,滚滚: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显示出落叶缤纷的样子和波澜壮阔的景象。
这样的分析后,我们再把这四句的读一读,加深对意象的理解,注意只要你的重读和延长。
(五)诗人情感
通过我们的分析和诵读,更体会到这首诗“铺天盖地的悲愁”、“无一景不如此”。
那“无一语不如此”是怎样体现的“悲愁”?
问题四:请同学们从三四两联中找出直接体现诗人“悲愁”的词语?
这些词语要怎么读?
这些词语表现诗人什么悲?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
明确:悲独艰难苦恨潦倒 (板书)
明确:重读那就在这些词语下面加点标注。
明确万里:浊酒一杯加万里,浓重的思乡之情;
悲秋:悲凉的秋天,惨凄的时节,内心悲;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常:作客是长久的,不断的。
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百年:杜甫是登台的年纪,就是老年;
多病:疾病缠身,拖着多病的身体;
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苦无依;
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杜甫独自一人
难点:艰难是指什么?苦恨什么意思?
艰难:一是指个人的艰难,诗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贫病交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
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事艰难,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
新停:深重的悲愁,想要借酒消愁,却因疾病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品质。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想兼济天下,这才是圣人的情怀。
经过我这样分析,诗人的悲愁真的很深重啊,有人说第三联有八重悲,同学们回去后细细体会。
再请同学们把三四两联读一读,品味出诗人深重的悲愁。
(六)总结
(音乐起)
通过这堂课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
(深情诉说)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泊、穷困潦倒的一生。
面对祖国山河,黎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让我们伴着这低沉的音乐用诵读去感怀这位老人:齐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学们,你们的诵读就是对王国维对这首诗“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悲愁,无一语不悲愁”的感受的最好的诠释。
(七)写一写
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我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如何?
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
长江不尽,赋诗且抒山河情。
评价:对仗很工整
让我们齐读这幅对联,共同缅怀这位不计个人得失,心忧黎民苍生的圣贤杜甫。
(八)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试着吟诵并体会诗歌的感情。
2、结合意象,选择《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80。
3、背诵《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