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史:汉印
篆刻分类 汉印
篆刻分类汉印
篆刻是一种以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形式。
汉印是指中国汉代时期的印章,它是篆刻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后世开创了“汉印”的范式。
汉印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以方正平实为大宗,缪篆入印、屈曲缜密,形神朴茂、端庄大方。
从风格上讲,西汉的汉印婉转温厚,时见笔意;新莽的汉印制独特,严谨温和;东汉的汉印以方为主,浑厚茂密;魏晋的汉印方截整饬,劲健有力;南北朝的汉印法度渐失,鲜活生趣。
此外,汉印之美在于其古朴的天真质朴、活力的神形相应、曲直虚实以及变幻的阴阳相生。
汉以其囊括宇宙之气概、恢宏天地之胸襟、浪漫朴素之情怀开创了中华民族一个伟大时代。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汉印精华总汇(收藏吧!转起来!)
汉印精华总汇(收藏吧!转起来!)汉官印,汉代是印章艺术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
其影响深远,经久不衰,至今依然是篆刻家们所追摹的典范。
汉官印分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多用铸印,军中在急需时的“急就章”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则采用凿制,印文以白文居多,书体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缪篆”,这是一种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文字,结体方中寓圆,按六书稍作增减,改小篆之形式,不改小篆之笔法,近隶书体势,而不用隶书之磔法。
一变秦印之柔媚为苍劲有力。
汉官印总体艺术风格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庄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
但亦不乏粗放雄伟,瘦劲峻峭和奇崛苍茂一路风格的,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汉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清陈鸿寿曾说:“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
”汉官印中匀整朴茂一路的白文印最具代表性。
其中满白文印,如“东郡守丞”、“巧工司马”等,苍劲浑朴,笔画自然得天趣,紧处密不透风,疏处宽可走马,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后世篆刻家很大启发。
汉印的风格大方浑厚,朴拙天成。
它方中寓圆而刚柔相济;粗细相同而疏密得当;拙中寓巧而自然舒展;增减笔画而不脱离六义;挪让屈伸而巧拙天成;轻重疏密而虚实呼应;朱白相间而增添新趣。
这些,都是篆刻艺术形式美的深化,造成了多变而又统一含蓄的美,其风味平淡、醇醪,久而不失其味,是篆刻艺术史上的全盛时期,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
汉代官印存世数量较大。
西汉早期,官印与秦代有相似之处,很多仍存田字格。
大约在惠帝后逐渐定型,呈现出素面无格,无边框,仅用篆书阴刻,字体匀称方正的特征。
形制以正方形为主,边长在2~3厘米之间,即所谓“方寸之印”。
汉代也发现相当数量的“半通印”,大小为正方形的一半。
以印文看,半通印除地方低级吏员的职名之外,多为官府机构名称,如“器府”、“马府”、“仓印”、“库印”、“少内”、“保虎圈”等。
文献中曾记载汉代将官印的铭文从四字改为五字,不称“印”而称“章”。
汉印篆刻历史说明书
汉卢水仟长汉篆东汉闾丘长孙鸟虫篆汉西平令印封泥东汉□实习编辑:杨阳□热线电话:(010)64811906□E-mail:*************·2017年8月14日书法篆刻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文化艺术光辉灿烂,秦汉印章亦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文化观。
秦代的印章制度,到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奠定了玺印盛于汉的历史地位。
汉印种类繁多,较之古玺与秦印显现出方正质朴与平和博大的汉印整体风貌。
这种风貌不仅与中华民族的雅正审美崇尚相契合,同时也树立了后世的印章与篆刻艺术的最高审美典范。
方寸之间的呈现,却不容小觑。
“中规中矩”言秦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东方六国的异体字,实行“书同文”,制定了整齐划一的秦篆字体。
秦代官印以其创制的小篆笔画为基础并略取方势,在体势上又与《秦诏版》《秦权量铭》诸器上的文字相同,形成了秦汉印章端庄典雅的独特风格。
秦代私印,以凿制为主,形制上以长方形为主,椭圆形、圆形为少数,但无论何种形状其体积都较小,印文笔画多灵动而秀美,使之有了“秦小印”的俗称。
秦私印字体往往依形附势随遇而安,结体疏朗与茂密相融,整体显得极为和谐。
同时秦私印的凿刻精湛又不失新颖,显示出印工精湛镌刻技巧。
由于历史的变迁,加之各方影响,秦私印还沿用着许多战国末期的印式,因此,秦国私印仍保留着古玺私玺的一些精巧审美遗韵。
“即雕即琢”话汉印汉官印分铸印、凿印两大类。
一般文官多用铸印,而军中在急需时的急就章以及颁发兄弟民族的官印则采用凿制。
印文从白文者居多,书体由小篆演变为缪篆。
汉官印摒弃秦印柔之媚,总体风格呈现出浑厚古朴的形态,并形成外拙内巧、端庄凝重之风格特征。
正是缘于这种技巧形式的多姿多彩,使汉印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历史阶段,并成为“印宗秦汉”的篆刻典范。
这种篆刻典范又带来篆刻艺术的人工美与自然美,奠定了篆刻艺术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刻的文化意蕴。
汉印对篆刻体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如清代印家陈鸿寿所言:“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
【篆刻讲堂】汉印形式的创作(四)
【篆刻讲堂】汉印形式的创作(四)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她在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全面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如哲学、文学、史学、科技、艺术等,都无不超越前代。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手工业制品也得到兴盛发展。
这些都给印章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
加之当时有用印之嗜,厚葬之风,生前官民皆人手一印,死后随之殉葬。
因此,汉代印章特别发展与成熟,不论在形制工艺,印钮等方面都极为完备精美,一直为后代篆刻家作为学习的典范,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所赞赏。
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与读者分享汉印临摹、创作等相关知识。
汉印形式的创作汉印形式的创作,包括自己组织的内容和外在格式(如字法、章法、刀法等)构成诸方面的谐调统一,即带有创作的性质。
这也可说创作的初级阶段。
过去许多明清和近现代印人的所谓仿汉之作,也称之为创作,就多是指这一路而言;若从狭义方面说,则要求对汉印的诸种格式和字法能融汇贯通,博采众长而自成一格,形成自我的风貌和特色,并在刻制过程中,通过刀表现作者的笔意、思想、感情和审美观,这种融合内容、形式、情意的各种因素的作品,某些方面像汉印,但却又不全像,更主要带有作者和时代的精神,这种作品则可说是创作的高级阶段。
为了较为具体阐述汉印形式的创作,兹将有关构成因素分述于次:刀笔的表现印稿完成后,书稿上石,然后就是以刀刻石,来表现印中字法、章法、笔意和作者的思想情趣了。
刀法熟练,能充分表达作者在印稿中的意图和审美情趣,这件作品就能有决定性的成功。
如果刀不顺手、刀刻石开、石屑乱爆、线多破损多不如己意,则很难成为顺心之作。
尤其是在刻石过程中,不仅要有刀意的表现,若无刀意,则同笔书制板而成,缺少一种刀味的艺术魅力;同时在刀刻线条中,也应表现笔意,若只见刀味的剑拔弩张,而缺少笔书的内涵功力,同样也是失败的用刀。
笔意通过刀意来表现,更是丰富;刀意中有笔意的内功,而使之更具有含蓄的美。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之篆刻艺术发展简史历代篆刻名家图篆刻解读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
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篆刻历史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
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
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鲁美版高中美术选修篆刻:汉印
军司马印
1. 官印 汉代官印中印文的篆法较秦印规整、端丽,笔
画质朴而又匀称。
军武库丞
横海侯印
广汉大将军章
军曲侯印
巧工司马
安平侯印章
1. 官印 汉代官印中印文的篆法较秦印规整、端丽,笔
画质朴而又匀称。
假司马印
2. 私印 汉私印多用白文,印文渐不加界格。笔画尽
量放粗,甚至接近合并,这样的处理使笔画少的字 空间特别明显。
大盂鼎铭文(大篆)
秦竹简(小篆)
虎符(刻符)
越王剑(虫书)
4.殉葬印
官职印:生前用印,死后陪葬;或是原官印 上交,临死草草凿制一个陪葬,也有为殉葬而特 制的。
长沙丞相
未央丞印
4.殉葬印
带官职的姓名印:为表示死者新的身分,故 随葬时,则由子孙刻制上官职,下附姓名以殉之。
司徒中士张尚
乐浪太守掾王 光之印
写印、临印练习
王义之印
王羌私印
张安居印
横海侯印
军曲侯印
中里唯印
THANKS
柜长之印
2. 私印
姓名印较 多,有的仅署 姓与名,也有 加“印”字, 单名则加“之 印”或“私 印”、“印信” 二字。
杨子方印 呼吉私印
王义之印 祝遵印信
2. 私印
汉代人有单名、双名。有的为了把姓名分作 两行,在姓下加“印”字便成了所谓“回文印”印。
桓驾
李嘉
张毋巳
杨长卿
张君宪印
3. 四灵印 在汉印中,有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上
横野大将军幕 府卒史张林印
4.殉葬印 此外,还有籍贯姓名殉葬印和祝词多字印 。
汝南女阴公孙安汉印
肥子伯印,宜身至前,百 事不闲,愿君自发,印信封完。
学习篆刻应从汉印入手
46□方介堪学习篆刻当从汉印入手,此主要就法度与境界而言。
书法至晋而极盛,然初学者为何仍须从唐人入手?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唐人书法法度森严。
汉代为我国历史上国势强盛之时代,上自帝王、下至庶民无不使用印章。
其用途之广泛,制度之严密,制作之精工,面目之丰富,精神之充沛,皆空前绝后。
以今日时髦话谓之为篆刻“黄金时代”或“艺术顶峰”,均无不可。
汉印法度之严首先在篆法。
汉代已通行隶书,篆书乃庄严场合用之。
汉代制度规定必须具备相当之文化者方得为吏。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云,为吏者须读得出、写得出九千个字,还须掌握六体。
仅就其文字水平而论,已非今日专门研究文字之学者所能及。
故今所见汉代出土文字资料,不论金石或简帛,书写均有很高艺术水平,其原因即在此。
印章为信物,乃身份、权力、所有权之象征,其方寸钮制皆有制度,文字及书写必更为严肃。
金文每言“子子孙孙永保用”,意欲传之万世,学习篆刻应从汉印入手岂有不严肃之理?故郭沫若谓“金文为我国书法艺术之发端期”,实为有得之见。
写字与刻印能成为艺术,其关键乃在法度。
六种书体中缪篆专用以摹印章,可见摹印章者必皆精工缪篆。
汉印篆法之精,其根本原因亦即有法度。
次言汉印之境界。
法度乃艺术之起点,境界则为艺术方介堪 (1901—1987),原名文榘、字溥如,后改名岩、字介堪,以字行,别号玉篆楼主,祖籍浙江泰顺。
工书,能画,尤长于篆刻。
曾任上海美专(今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日兰亭书会顾问等。
著有《玺印》《文综》《两汉官印》《古印辨伪》《秦汉对识拾遗》《介堪论印》等。
《部曲将印》汉印《牙门将印章》汉印《中行羞府》秦印《贾牟》秦印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7之生命。
艺术之所以有高低之分,正由境界有高低之别,高则雅,低则俗。
印章之主要内容既在文字,则其境界亦当首先以篆法为主,兼及刀法而论之。
中国汉印经典解析
中国汉印经典解析汉印是篆刻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它在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为后世开创了“汉印”的范式。
从总体风格上讲,汉印以方正平实为大宗,缪篆入印、屈曲缜密,形神朴茂、端庄大方。
同时又由于不同的时代印章规制和审美趣尚而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大体上来说,西汉婉转温厚,时见笔意;新莽印制独特,严谨温和;东汉以方为主,浑厚茂密;魏晋方截整饬,劲健有力;南北朝法度渐失,鲜活生趣。
汉印因用途的不同有着不同的风格面貌,可以简单划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
官印使用场合正规,是王朝权力的象征。
因此,官印呈现出堂正大气,法度严谨的总体风格,尤其是以东汉官印为代表的汉印范式成熟期,笔画厚重而不失灵动,结字方正而气力充实,章法以平正为基本格局而有攲侧多变之势。
而私印属于个人凭信,其风格与同时期官印相比,私印篆法更趋向于装饰化,以至于笔画填满印面而产生了满白文这样的典型作品。
私印风格也更倾向于精巧温雅,用刀多舒缓平和,以从容为上,字法平实又灵动,章法更加追求多变翻新的总体格局。
镌刻成印的方法不同也会带来印章风格的不同。
汉印镌刻成印的方法主要是两种:铸与凿。
铸印事先需要将文字刻写于蜡模上再浇筑成印,这种方法使得铸印笔道多浑厚凝重,字法安排妥帖,结构严谨大方,章法平中见奇。
凿印则通常是事出紧急,临时镌刻。
用刀简单直接,笔道劲挺有力,以直画为主,通过最简单的排叠组成有序的印面。
相比较而言,私印大多是铸印,毕竟不至于事态紧迫的状态。
故而凿印也多见于战事频繁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用于给将领出征时授印。
铸印的“圆厚”与凿印的“劲挺”都是汉印风格的重要取向。
另外,汉印因为材质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风格。
汉印用材涉及金、银、铜、铁、铅、晶、玉、石、木等等。
风格上金印最为严整大气,银印精致光洁,铜印厚重凝练,晶玉秀润劲挺,石印鲜活奔放……不同材质而有不同风格,实际上是与不同材质的镌刻技法相关联。
金、银、铜等金属材质印章多出于铸造,蜡模制作水平直接影响铸造后的效果。
中国汉印经典解析
中国汉印经典解析前言“印宗秦汉”成为篆刻学习的不二法门!汉印是篆刻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它在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为后世开创了“汉印”的范式。
从总体风格上讲,汉印以方正平实为大宗,缪篆入印、屈曲缜密,形神朴茂、端庄大方。
同时又由于不同的时代印章规制和审美趣尚而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大体上来说,西汉婉转温厚,时见笔意;新莽印制独特,严谨温和;东汉以方为主,浑厚茂密;魏晋方截整饬,劲健有力;南北朝法度渐失,鲜活生趣。
汉印因用途的不同有着不同的风格面貌,可以简单划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
官印使用场合正规,是王朝权力的象征。
因此,官印呈现出堂正大气,法度严谨的总体风格,尤其是以东汉官印为代表的汉印范式成熟期,笔画厚重而不失灵动,结字方正而气力充实,章法以平正为基本格局而有攲侧多变之势。
而私印属于个人凭信,其风格与同时期官印相比,私印篆法更趋向于装饰化,以至于笔画填满印面而产生了满白文这样的典型作品。
私印风格也更倾向于精巧温雅,用刀多舒缓平和,以从容为上,字法平实又灵动,章法更加追求多变翻新的总体格局。
镌刻成印的方法不同也会带来印章风格的不同。
汉印镌刻成印的方法主要是两种:铸与凿。
铸印事先需要将文字刻写于蜡模上再浇筑成印,这种方法使得铸印笔道多浑厚凝重,字法安排妥帖,结构严谨大方,章法平中见奇。
凿印则通常是事出紧急,临时镌刻。
用刀简单直接,笔道劲挺有力,以直画为主,通过最简单的排叠组成有序的印面。
相比较而言,私印大多是铸印,毕竟不至于事态紧迫的状态。
故而凿印也多见于战事频繁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用于给将领出征时授印。
铸印的“圆厚”与凿印的“劲挺”都是汉印风格的重要取向。
另外,汉印因为材质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风格。
汉印用材涉及金、银、铜、铁、铅、晶、玉、石、木等等。
风格上金印最为严整大气,银印精致光洁,铜印厚重凝练,晶玉秀润劲挺,石印鲜活奔放……不同材质而有不同风格,实际上是与不同材质的镌刻技法相关联。
金、银、铜等金属材质印章多出于铸造,蜡模制作水平直接影响铸造后的效果。
鲁美版篆刻《汉印》评课稿
鲁美版篆刻《汉印》评课稿1. 引言《汉印》是鲁美版篆刻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对汉代印章的研究和教学活动的整合,将篆刻艺术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对鲁美版篆刻《汉印》进行评课,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总结。
2. 教学目标鲁美版篆刻《汉印》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知识目标1.学习汉代印章的基本知识,包括印章的种类、形制、题材等;2.了解篆刻技法,掌握基本的篆刻技能;3.熟悉传统篆刻的发展历程;4.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印章的特点,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篆刻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合作完成篆刻作品的设计和制作。
3. 教学内容鲁美版篆刻《汉印》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汉代印章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汉代印章的种类、形制、题材等方面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印章的发展历程和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印章的外形和文字内容。
3.2 篆刻技法教学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篆刻的基本技法,包括材料的选择、刀法的运用、印章的制作过程等。
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掌握篆刻技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3 篆刻作品创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的汉代印章知识和篆刻技法,设计并制作属于自己的篆刻作品。
通过创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 教学方法鲁美版篆刻《汉印》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几种:4.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汉代印章的知识和篆刻技法。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文字和实物等教具,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4.2 实践操作在讲解和示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察和分析实物印章,进行刀法练习,最后进行篆刻作品的创作。
篆刻中的精品,经典汉代印章欣赏
篆刻中的精品,经典汉代印章欣赏
“穷造化之精神,尽万类之变态”(清程廷祚《骚赋论》)是对汉印之美的最好总结。
秦印以李斯小篆入印,结体随小篆自身字形“随体诘诎”,笔画如玉箸之均匀,入印时不加改动。
汉印则是以缪篆入印,要做到不违背篆法,又要将体势改为方整,并根据章法的需要增省笔画,挪让结构,增减粗细,来产生和谐一体的美感。
汉印之美在于:
古:天真质朴,自然天成,顺应天道之美。
活:神形相应,曲直虚实,抒情写意之美。
变:阴阳相生,龙德变化,阴惨阳舒之美。
汉印之美的核心是篆法之美
汉印的文字的表现力,结构的疏密感,笔画的张曲度都表现了元气。
特别是打成封泥之后文字突出于泥面为阳。
笔画耸立,天光照来,明暗交替,逶迤回行,抱气聚神。
汉印章法中的所有法最后都要归于自然之法,是不留痕迹的设计之妙,是天人合一的完美。
说到底就是:阴阳相生、阴阳转换、阴阳互动、阴阳平衡。
汉印技法解析v1.2
汉印技法解析第一章汉印概述中国古代印章约起源于殷商时期,发展到汉代,已经有了一千多年历史。
先秦时期的官私玺印,我们现在传统称之为古玺,而汉代官私印章则称之为汉印。
汉代印章在秦代印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古代篆刻规范为一种典型的风格特征和技法程式。
汉印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地位,最重要的就在于它具有典范意义的规矩与程式。
学习汉印的规范和程式,是每一位成功印人的必修课。
一部中国文人篆刻史表明,汉代印章建立的规范和程式,并没有束缚后世印人的创造精神。
相反,它能帮助后世印人,使他们的艺术创新得到形式上的统一和精神上的升华。
深入的研究、解析汉印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技法,需要有科学的、客观的态度。
第二章汉印风格的形成及衍变古代实用印章的风格特征,主要取决于官印。
私印的风格体征,基本上是追从官印。
因此,研究汉印风格特征,主要是从汉官印入手。
第一节汉印是秦印风格的发展和完善先秦古玺和汉印之间的风格差异是巨大的。
古玺文字奇奥多变,而汉印的文字和布局都是以平正、庄重为基调,由古玺到汉印之间的风格转型,是在秦代统一中国的短暂的15年期间完成的。
秦代所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统一文字,并确定"摹印篆"为玺印专用文字。
摹印篆为秦书八体之一,它基于小篆的形体结构而稍事方整,并且加入了秦代隶书趋于简约便易的一些笔意,以适应方形印面布局的需要。
西汉初年的官印制度基本上沿袭秦制,也基本上继承了秦代官印的风格特征。
文字笔画愈来愈平正,以致成为一种“方块字”,印面也愈来愈填满,从而使印面上的界格失去存在的意义,并且成了一种芜杂沉闷的累赘。
抛弃界格,标志着笔画匀满、形体方正的汉印风格已真正形成。
大约到汉武帝中期,摆脱秦代官印特征的典型汉印风格便已经成熟了,《霸陵园丞》(图6)、-楚永巷丞- (图7)、-康陵园令- (图8)、-整宫司丞- (图9)等印例,便是汉印风格最初的代表作。
第二节汉代官印的三种历史形态汉印风格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是:文字结体由紧而宽,笔画由细而肥,线条由圆而方,印面由不填满到填满。
中国篆刻:汉印的十大特点
中国篆刻:汉印的十大特点汉印指汉至魏、晋时期的印章。
汉印的特点突出,它以阴文为主,采用缪篆,方中有圆,圆中见方,工而不板,带有隶意。
总的风格是端庄厚朴,匀称方正,构思精巧,气度从容,毫无后代印章的做作之感,汉代印章艺术成就卓卓,后来用“巅峰”、“顶点”等字眼来形容它,把它与晋代的书法,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和宋元绘画相比拟,成为历代篆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明清以来的篆刻家都以“法秦宗汉”为正统,主张“摹印由来溯汉秦”。
秦汉印章艺术对后代印章篆刻影响深远,是我国印章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1、印文主要采用缪篆,缪篆是在秦印小篆(摹印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缪篆笔画线条简约质朴,结构方中带圆,带有隶意,适宜入印作篆,是汉印的基本书体。
它“变小篆之形式,不变小篆之义法”,往往对笔划有所增减,趋向方化,接近于隶书。
线条屈曲饱满,端庄厚朴,平正易识。
这是战国以来,印章所用文字的最重要变革,对后世篆刻文字影响深远。
汉印文字也有鸟虫书,但数量很少,就传世汉印和印谱所见,有一百多方,且都是私印,出土汉印中也有以隶书入印的,但都是殉葬用的明器。
2、汉印继承秦的传统,仍以阴文为主。
官印全用阴文,凿铸都有。
西汉官印多数采用铸印,罗福颐先生说:“西汉官印文字多半整齐端重,出铸造者较多,用此标识可十得七八而已”。
殉葬印多凿印,颁授蕃邦属国头领的印章多为凿印。
凿印中有一种“急就章”。
都是些将军印,据说是应付军事急需,临时在铜质印坯上草草凿刻的,印文不拘成法。
线条往往变形夸张,时有错笔漏划,凿印细浅,刀痕清楚,刀法劲猛,粗拙自然,天趣横生,是汉印所独有的风格。
“伏波将军印”在宁夏固原草庙出土,为龟钮镀金铜印,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以马援为伏波将军。
3、汉代官印皆方形,大为汉尺的方寸——2. 3厘米左右见方。
西汉初期稍大,有的大至2. 6厘米见方,不列品秩的乡官等,才用方寸之半的“半通印”。
私印种类增多,出现了“臣妾印”。
朴质无华 妙造自然——汉印之美刍议
最成熟的阶段,它以其平和醇厚、庄重典雅的面貌,成 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
为后世历代印人心摹手追的不朽典范。
想妙得也。”汉印之美亦可用迁想妙得形容之。虽当下
汉代大统一的政治局势、社会的平和稳定以及经济 已无从考证当时的印人何名何姓,但从同时期遗迹的其
的繁荣昌盛,促使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上层建筑在 他艺术品亦可看出对汉印创作的影响及渗透。汉代遗留
所谓篆法,实际上就是字法。汉代印文的书体主要
代逐渐完备,文字趋于规范统一,手工业高度发展,这 是缪篆,此外还有鸟虫书。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叙》
些因素都极大地促进了印章艺术的繁荣和成熟。汉印作 中有云:“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
为中国印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其所确定的审美思想及 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
意”(图 9),“王武”(图 10),从这两方印中我们
可以清晰地看到线条装饰纹样的写实性。抽象化的纹样
即线条多做盘曲状,填满整个印面,极具流动感,但看
武 意 图9
王 武 图 10
婕妤妾赵 图 11
潘刚私印 图 12
董 猛 图 13
不出明显的写实形象。如“婕妤妾赵”(图 11),“潘 刚私印”(图 12),“董猛”(图 13)等。这些印章线
周 诱 图 17
一画的巧妙变化,都是紧紧围绕着印章的艺术情趣展开 的。正所谓“艺无定法”,无论采取何种手法,何种变化,
其一,浑穆典雅骨坚肉莹。这一类印章线条光洁劲健,
都是依附字理,不违“六书”,使作品焕发出无限的艺 毫无造作之感。如“皇后之玺”(图 14),“桓启”(图
术魅力。
15),“魏霸”(图 16),“周诱”(图 17)。“文字
《中国篆刻史》——各朝代篆刻特点和意义
《中国篆刻史》——各朝代篆刻特点和意义第一章印章的起源第二章古代的玺印1、简答:战国古玺的特点?答:战国时期印章都叫“玺”,写成“钅木”等。
有官玺有私玺,有白文有朱文,有朱白相间,有字上配画,还有的纯属图画印。
官玺和私玺没有严格规定,形式多样,朱文都出于铸造,白文有铸有凿。
官玺多用鼻钮,钮上有小孔,便于佩戴,私玺的形式多样,有人形钮、柱钮、辟邪钮、亭钮等。
2、简答:战国官玺的特征?答:白文:玺的面积大约2.5厘米左右,正方形,偶有不正方的,或圆形的。
印文外多加边栏,或中间加一直线隔,或十字线隔。
朱文:玺的面积大约1.5厘米左右见方,也有长方形的,有阔边有细边。
3、简答:战国私玺的特征?答:白文:多有边栏,少数是田字格,有的在姓氏下加动物或鸟类图案,形式甚多;朱文:线条很细,多数用铜,间有用银铸造。
5、简答:秦印的特点?答:①从印形上看,方印都有边栏,或加直隔线,或田字格,长方形多用日字格,圆形印也多用边栏或隔线。
②从文字上看,多半与秦始皇诏版、权量文字风格相同。
③与战国玺相比,秦印易认。
战国玺印字形不一,参差不齐;秦印渐趋方整。
④与汉印比较,汉印文字趋严整,印文排列较紧,秦印印文书写自然,有自己的风貌。
⑤有些私印还带有战国玺印的余风。
⑥根据现有资料,还未见朱文印。
6、简答:汉代的印制?答:汉代的印制,汉初官私印基本上沿袭秦代的旧制。
到了西汉中世以后,基本上取消了边栏、界格,自成面目。
在汉武帝时订出等级体系,如名称上规定:诸侯王叫“玺”,列侯叫“印”,大将军叫“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御史、二千石叫“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叫“印”。
质料、钮制、绶色都有等级规定。
7、简答:西汉官印的特点?答:西汉官印多数是铸造,将军印多出于凿。
形制一般2.5厘米见方,多雕蛇钮,半通印雕鱼钮,后来多制龟钮、瓦钮。
汉印原印,看看凿、铸之痕!
汉印原印,看看凿、铸之痕!汉印指汉至魏、晋时期的印章,多呈方形,布局方正平直,无板滞、乖缪、纤巧的习气,历来为篆刻家所重。
以印质和印钮、印绶区别地位高低。
皇帝玉玺、虎钮,皇后之玺螭虎钮,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别为黄金印、龟钮,银印、龟钮,铜印、鼻钮。
印绶也有紫绶、青绶、墨绶、黄绶等分别。
汉印有铸印、凿印两种。
就实际出土文物来看,凿刻特征就是有笔画由印面至内呈现明显的“V”型口,凿印大多为“急就”,凿印有些恣意之迹。
東呆私印2.1×2.1cm任良私印2.1×2.1cm黨臺印信,(关注:篆刻微刻)2.05×2.05cm胡整印信2.2×2.2cm馮菐印信2.05×2.05cm石喬印信2.25×2.25cm扈康印信2.1×2.1cm楊栩印信2.25×2.25cm戴壽印信2.4×2.4cm仲喬私印2.25×2.25cm江超之印(关注:篆刻微刻) 2.0×2.0cm孫旻私印2.35×2.35cm盖宜私印2.3×2.3cm兒晶印信2.35×2.35cm杜升印信2.4cm×2.4cm段筍之印信2.35×2.35cm臣彪2.25×2.25cm王基印信2.25×2.25cm监就之印2.2cm×2.2cm李璋印信2.3cm×2.3cm音彊之印2.15cm×2.15cm菅涼信印2.3cm×2.3cm王㝢印信2.2cm×2.2cm杨九逵印(关注:篆刻微刻)2.3cm×2.3cm徐亮私印2.35cm×2.35cm魏喜之印1.75cm×1.75cm蒋升私印2.2cm×2.2cm宋璋私印2.2cm×2.2cm宋盛印信2.4cm×2.4cm。
零基础学篆刻:三种印式与最初的10方汉印临摹样本
零基础学篆刻:三种印式与最初的10方汉印临摹样本这里所指的三种印式,是指三种不同篆书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现形式。
篆刻是古典艺术,而古典的印式种类当然并不只有这三种,只是我们认为这三种印式较为经典,我们把了解这三种印式作为篆刻学习的入门钥匙,了解这三种印式是为了给初学者找到提纲挈领的入门捷径,篆刻无捷径,但入门却可以抄抄近路。
这三种印章格式分别是:1、以大篆为入印文字的古玺印式;2、以小篆为入印文字的宋元朱文印式;3、以缪篆为入印文字的汉印印式。
没办法,为了解决这三种印式的问题,又必须简单地解决“识篆”的初级问题,预先了解大篆、缪篆、小篆这三个重要概念,分别细说一下:(《增订汉印文字徵》)一、以“大篆”为入印文字的古玺印式这里的大篆是指广义上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石鼓文、六国文字等文字,这些文字在大概念上又都可以统称为“大篆”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结果。
中国的文字在甲骨文时期已经成为较严格的文字系统,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大部分汉字,在甲骨文里基本都能找到对照字(目前甲骨文的识别情况是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800多字)。
(甲骨文)金文,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这种文字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散氏盘铭文)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石鼓共十枚,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718字。
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汉印的功能分析综述
汉印的功能分析综述摘要:小小印章,方寸之物,却蕴藏着一部中国史,涉及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区域,在中国文明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产生、发展,都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由于印的历史悠久,涉及的范围广泛,所以至今对印的研究还有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在考古发现资料的基础上,对汉代印章的分类、功能的演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期使读者对它有更全面的了解,展示汉印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价值。
关键词:汉印功能艺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底蕴。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印章是一种别样的存在。
它以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形式为人们所喜爱,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历史长河中,它的发展几乎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涉及的区域,贯穿了中国文明的各个方面。
它源于周朝,兴于汉代,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印宗秦汉”时代。
一、汉印的社会功能汉代是印章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印章文化。
从类别上来看,这一时期的印章官私皆有,同时还有玉印、石印、鸟虫书印、封泥印和吉玉印等。
从其功能上来看,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文面,印体,精神象征。
在这其中,权利证明,信息载体,保密和信用功能是它最重要的三大功能:(一)权利证明印章在古代表示某种组织或个人的权力使用,是组织机构的权利象征物。
尤其是玺印代表国家主权的行使,一方面用来传达政令,实施策令;另一方面用来显示国家权力所在,是权利行使的标志。
印章也是一种对外行使职权的国之信器,是国家统治权力的一种显示物。
它的兴替变化反映着朝政命运的变化,亡国者要上缴印章,开国者要开铸新印,这已成为历史更替演进的晴雨表。
印章与个人权力得失关系甚大,印是按官级区别使用的,与赋予权力大小有关系;(二)信息载体印章在古代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往往承担着发号施令、调动军队等重要作用。
而与此同时,将其抽象化来看,它更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印简介: 汉印是汉至魏、晋时期印章的统称。
纂体
有别于秦纂,大都方平正直,布局谨严,有独特风格。
与秦印并为后世纂刻家所取法。
汉印的制度:
汉制,皇帝、皇后、诸侯王的印称“玺” ,列侯、乡亭侯、
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称“印” ,列将军称“章” 。
以印质和印
钮、印绶区别地位高低。
皇帝玉玺、虎钮,皇后金玺、虎钮,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别为黄金印、龟钮,银印、龟钮,铜印、鼻钮。
印绶也有紫绶、青绶、墨绶、黄绶等分别。
汉印有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的印多用铸印,军中为应急需,用凿印。
汉代是印章的兴盛时期,汉印为后世金石家所取法。
初学治印的人,特别要先学整齐朴茂的汉铸印。
汉印的发展:
汉印是在继承秦印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艺术和用章制度上比秦印更趋成熟、完备。
汉印是中国印章艺术的鼎盛时期,是古代篆刻艺术的第一高峰,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人们常把它与唐诗、宋词、元曲和晋唐书法、宋元绘画并列
在一起加以称颂,如今学习篆刻就是从临摹汉印着手。
汉印制、文字排列及印绶的用色上由于等级关系,皆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印章由官府督造,而私印由私人作坊制作,比较官
的分类:汉印主要有官印和私印两种,官印在用材、纽
印来得随意、宽松许多,无论官印、私印,用材都以铜质为
主。
汉印的文字:汉代由于隶书的出现和通行,文字书
写已大为简便省事,入印文字在隶书的影响下,字形工整,横画省去波磔,圆转为方,盘曲化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
汉摹印篆(缪篆)体式,而且简省又不悖“六书” ,其印章章法
稳健匀称,线条浑厚高古,气势夺人。
在印面文字布局
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由四个小方形组成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体形,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
汉印的特点:
汉印到了西汉,印文字形日益方满化,栏界的辅助功用已不存在,相反使印面形式有闷塞之感,所以西汉初期的印章承秦式,尚有栏界,
至中期便消失了。
看汉印上的文字布置,
个字为一个完满的方形(或长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个字则由四个小方形组合为一个大方形,即印章的整形。
这是汉印的基本形式规则。
由于印章的庄重用途,决定了当时的印章必须用古体一篆书。
而当时正是隶书盛行的时代,即使写篆书也多少受到流行书体一隶书的影响。
因此,当时的许多篆书书迹并未能保持纯正的篆形和篆味,这在各种汉代铜器铭文和刻石篆书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汉代印章也是如此。
但也正因为这样,
汉代的篆书形成了与前代不同的
独自的字形与趣味。
汉印的印文书体,有基本遵循小篆
规矩而略有出格者,有多半已为隶书形体而兼有篆意者,也有以鸟虫书作印的。
此外,还可从殉葬专用印中见到为数不
分草率的隶书印。
在这几种印文字形中,占据主流
的则是第一种。
在印面布局中,根据总体要求和各个文
字字形的可变因素,或以屈曲回绕的手法以增加线条,或因其字偏旁线条过多而省略某些笔画,均是为了达到字形的完满和总体的方整,从而形成了汉印的字形特色和布局格式,这是汉印艺术形式美的基本特色。
秦代印章,就目前所见,官印均出于凿刻,白文;私印也多为凿刻,白文。
汉代印章,西汉宫印多出于铸造,只有将军印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多为凿刻,均为白文;东汉官印则以凿刻为多。
亦为白文。
从古印遗存来看,魏晋时的将军印等各种急就章比汉代的更富有天趣。
西汉私印在初期也多出自凿刻,白文,而自中期以后铸印渐多。
东汉私印有铸有凿,也多为白文,朱文印很少,朱文印到魏晋时期渐多起来。
魏晋印章大多沿续汉印的形式与格调,故传世的这一类魏晋印大多难与汉印明确区分,这与西汉初期印难与秦印明确区分一样。
所以历来出版的古印集中往往以“秦汉魏晋”统为一大类,甚至再加上南北朝,而不作确切朝代的划分。
在魏晋印章中也确实有许多放在汉印中毫不逊色甚至有胜过之处的佳作,篆刻家们往往也习惯于将它们与汉印一并看待。
这些印,实际上可看作属于“汉印”这一篆刻艺术的审
美范畴,所以我在本书中所说“汉印” ,不只对汉印而言, 也包括这一类魏晋印。
——汉印赏析
水弋丞」铜印,印面边长 2.5cm ,印台厚0.6cm 。
印铜铸,
方形,蛇纽。
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
印文保留有秦篆风格, 是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以前之官印,尚有秦官印 遗风。
「昌威德男家丞」 铜印,印面2.3X 2.3cm ,通高1.8cm 。
印铜铸,方形,瓦纽。
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六字三竖行 排列,右上起顺读「昌威德男家丞」 此为新莽时封爵属官印。
印文中之「男」系指男爵,为公、 侯、伯、子、男五等爵之一,《汉书•王莽传》载: 是封者高为侯伯,次为子男,当赐爵为关内侯者,更名曰附 城,凡数百
人。
」始建国元年(公元 9年), 「封王氏齐縗之 属为侯,大功为伯,小功为子,缌麻为男……皆授印韍。
王莽时的封爵实是虚衔。
王莽纂汉,袭取五德终始之说,标 榜自己受命于天,神化其政权。
他依《周官》 、《王制》之文 更改官制,废除汉爵制,制定五等爵制与四等封地制,为其 政权之合理 性找寻历史依据。
「常乐苍龙曲侯」铜印,印面 2.3X 2.3cm ,通高2.2cm 。
印 铜铸,方形,龟纽。
印文为汉篆字体,六字三竖行排列,右 ——「白 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白水弋丞」四字。
此印
永苍丞」铜印,印面 2.1 X 2.1cm ,通高1.5cm 。
印铜铸,方 形,鼻
纽。
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 读「楚永苍丞」四字。
印文中之「楚」系指西汉时之楚王国。
《汉书•地理志》载:
楚国,高帝置。
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 黄龙元年复故。
」
《汉书•楚元王传》亦载:「楚元王刘交,高帝弟。
汉六年, 立交为楚王,王薜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
」「楚永苍丞」 铜印为西汉时王国官印。
「柜长之印」 铜印,印面 2.2X 2.3cm ,
通高 1.9cm 。
印铜铸, 方形, 瓦纽。
印文为汉篆字体,
系县名。
《汉书•地理志》琅邪郡下载「柜,根艾水东入海, 莽曰祓同」 。
《补注》引钱大昕曰: 「根当为柜。
」「长」即县
主官。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
印为西汉时县官印。
「海盐右丞」铜印,印面 2.2X 2.2cm ,
通高1.9cm 。
印铜铸,方形,瓦纽。
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
铜印,印面 2.3X 2.2cm ,通高2.0cm 。
印铜铸,
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
顺读「金乡国丞」四字。
金乡国, 《汉书-地理志》失载, 此印可
补其缺。
上起顺读「常乐苍龙侯」 。
此为新莽时太卫属官之印。
「楚
白文,
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柜长之印」四字。
印文之「柜」 其县……减万户为长,秩五百至三百石」
柜长之印」铜
两横行排列, 右上起横读「海盐右丞」四字。
海盐」系秦 汉时之县名,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下中载「海盐,故武
原,有盐官」 。
此为西汉时官印。
金乡国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