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学刻朱文印一定绕过这个坑
篆刻教程!如何很快的上手刻印
篆刻教程!如何很快的上手刻印今天重点是教新手如何很快的上手刻印。
如果您是篆刻高手,可以转发给新人学习,如果您也是新手,那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第一步:准备工具1、准备印章材料:常用篆刻字典、砂纸、镜子、毛笔2支(小笔狼毫、羊毫均可)、墨汁和砚台、印床、刻刀、印泥、连史纸(拷贝纸或宣纸)数份、刷子(废弃的牙刷亦可)、棕老虎(拓边款时用)、拓包等。
印石的准备:将砂纸平铺在水平的桌面上(最好选择一块玻璃面),用印石(选一方与将要临印的印面大小一样的印石)在砂纸上打磨直至印面平整。
2、设计印稿:初学者宜临印,印宗秦汉,多临汉印。
我们选择一方印,将一张半透明的纸(宣纸或者连史纸)附在印稿上,用毛笔蘸墨临出印稿。
如果想创作的印章可以用印石在纸上印出痕迹然后用毛笔勾画出边框,查字典选用适当的篆文设计印面,设计印面一点要注意一方印中和谐与统一还有印的留白。
(创作过程有很多的需要介绍,限于篇幅和小编水平有限此处只做简单的介绍)3、印稿上石:初学者宜用水印上石的办法,这种方法失真会大大减少,毕竟刚刚学习篆刻直接在石头上写出印面难度太大。
将印稿反附在石头上,用干净的毛笔蘸清水打湿印面,等印面完全湿透,用宣纸吸干多余的水分,大概洗到8分干的时候在附上新的宣纸用力均匀按压印面。
最后取下印稿,基本上印稿复制到印石上了。
放在镜子前看看是否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如果能力强者亦可直接写到石料上。
第二步:操刀治印自古以来刀法无定法,工具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喜用大刀,有的人喜小刀。
1、篆刻的执刀法第一种:与执笔法近似,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刀柄,中指抵住刀柄.无名指和小指紧贴中指。
刻印时五指齐用刀,小指向前伸.触及印石,起稳定腕力控制平衡的作用。
适用于质地较软的小型印材,刻细劲的朱文铁线篆印。
第二种:用拇指抵住刀柄,其余四指握柄上端,五指合力自上而下运刀。
刻印时指掌俱实,全靠手腕的灵活运作。
这种执刀方式便于发力,所刻印文线条浑厚富于力度,适宜刻白文大印。
书法入门教程:篆刻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书法入门教程:篆刻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怎样刻白文印】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
单刀即一刀直冲而下(如果刻完后反过来,顺刀痕正中带一刀,略微带刻掉笔划中的一部分锯齿形裂痕,则可不致太单薄)不宜初学,这里不作重点介绍。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划,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
②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划两终端。
③④竖线也依上述办法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
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
【怎样刻朱文印】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划、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
也有双刀流失作业法,一印分四次刻法,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划、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
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划,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
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写写的笔意。
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
大印要重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
切忌不掌握轻重徐使笔划断裂,或刮削重复致全印死板。
一切须勤学苦练,方能心手相对应,使用自如。
【怎样临刻古印】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无论书、画、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
秦汉印是篆刻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能够比之于唐诗、宋词、无曲。
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
到有了相当的基础后,也可再选择有特别的巧思或古拙奇宕一路的印,就像写字先临楷书,再临行草一样。
办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后,先以镜子校对,要力求写得与原印接近,刻好后,可用手指染墨轻拍印面,再同镜中的原稿核对修改。
【怎样临刻名家印】明清以来各派名家印,是我国辉煌的篆刻艺术遗产中的又一高峰。
各派的不同特点在印章中方寸之地表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
临刻名家印,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及其他如赵叔孺、赵古泥等名家印中选择接近自己性格的一类。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中国篆刻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
从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 500年的历史。
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
所以篆刻艺术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
篆刻艺术的发展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做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
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古玺《易敞邑圣□卢之□》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古玺大多是属于战国时期,其中也有春秋时期的遗物。
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
秦以前写作“□”或“□”。
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
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
古玺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
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白文玺多有界格,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
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过3枚类似古玺的实物,有人据此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
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
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
秦印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这是秦印显著的特点。
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
汉代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
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
现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
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
汉印以缪篆体入印。
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
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
出丑,出大了!篆刻的回文排列法不可以用的太随意!
出丑,出大了!篆刻的回文排列法不可以用的太随意!(如一篆刻)今天我要说的是,特别要感谢对我提出指点的朋友们。
由于本人学艺不精,在我所列举的印章样例中,有两方因为文字排列而出现的错误,这些细节以前没有注意,若没有这些朋友们的帮助,可能以后还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真诚地对你们表示感谢,也感谢今日头条给我提供的这么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上次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文字排序。
在印章的文字排序方式中,有一种“回”文方式,但是,不是所有情况都可以用这种方式。
三个字的排列,我画了个图,如下:(三个字的印章排列)如图所示,三个字的印章有A和B这两种排序,如A这种,123转了一圈,可以说是“回”文,也可以说不是,1是姓,2和3是名:B这种情况,1是姓,2和3名字的顺序是不能随意变化的。
我的第一个问题就出现这里。
(上次出错的印章)这是枚细朱文印章,本是为我一位长辈的所刻,自己相当满意,花了很多心思才创作而成,可惜呀,一方好印让文字排列给毁了!这样一排,就成了“宋今逢”,“今”和“逢”的位置是不能这样的“回”的!当时的情况是,已经刻了几枚了,包括以下的两枚:(宋氏)(逢今之印)另外,还有一枚三字印“宋逢今”,是正常图A的排列:(宋逢今)这是枚“阳刻”和“阴刻”搭配的印章,三个字的排列就是上图A的这种。
当时是想换一种另外的排列方式,所以细朱文那方就用了上图B的方式,但是,错在“逢”和“今”这两个字,是不能任意换的,如果要用B这种方式,只能123的顺序,这里,2和3也分别是名字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字,位置是不能变的,所以,在此做个自我检讨,还要对我的这位长辈做个检讨:对不起!还有一枚,也错在“回”文上面了,是四个字的,如下:(上次排错的,此处不宜“回”文)对于四字排列的印章,排列方式我也画了图,如下:(四字印章的排序方式)图A是“回”文排列,对于一般四个字的,如姓名三个字加个“印”或“章”或“玺”等,变为四个字,那么这样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姓名是两个字,后面再加上“之印”或“私印”或“之章”等变为四个字的,是不能用图A这种“回”文方式的。
朱文篆刻特点
朱文篆刻特点
1. 朱文篆刻那线条可真是细腻啊,就像一个精致的工艺品!比如那方“寿山石印”,线条流畅到让你惊叹不已,这难道不是艺术的魅力吗?
2. 它的布局很巧妙呀,简直就是在方寸之间玩乾坤!好比“云间朱印”,那巧妙的摆布,让人忍不住拍手叫绝,不是吗?
3. 朱文篆刻的字体多有韵味啊,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故事呢!像“经典朱文印”,字体的韵味太独特了,你能不被吸引吗?
4. 那种立体感也超强的好不好!就如同“立体朱文印”一样,感觉要从印面上凸出来了,太神奇啦!
5. 朱文篆刻给人感觉特别高雅,简直就是艺术殿堂里的瑰宝呀!想想“高雅朱印”,是不是很高贵的感觉?
6. 它的美感真是让人陶醉呀,仿佛能把你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看看“那方迷人朱印”,肯定让你沉醉其中啊!
7. 朱文篆刻的独特之处实在是太多啦!每一个特点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欣赏,它就是篆刻界的一颗璀璨明星,这是毋庸置疑的!。
篆刻的步骤与方法
篆刻的步骤与方法工具:刻刀、印泥(书画专用)、印床、毛笔、墨、拓包、拷贝纸、牙刷、镜子、剪刀、胶水、宣纸。
选材:学刻用的常规石料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学着可用青田石来练习。
基本步骤:磨石料、写引稿、雕刻、刻边款、拓边款、钤盖,广州刻章公司(注意:刻边款、拓边款、要依据印章的风格来定,不是每个方印都需要的)-篆刻章法:“章法”是指如何设计和布置印文,一字印,主要是把笔画均匀分开,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进行,笔画均匀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
对印面文字笔画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滑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以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印象。
有时还可以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
人为的安排疏密要彼此统一。
三字印分为又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
布局可根据印面的大小,改变字体的形式,使空间显的相对协调。
四字印分为顺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
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长一个字体另外三个字相应缩小,右一中二左一需要拉长两边的字,中间的字要缩小。
要做到均匀、恰当、得体。
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笔一样?板。
一般以比划繁者不觉繁,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方法为主(自己画图,在非线上做,有例子)写印稿:写印稿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书法好的可根据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写或写到拷贝纸上,书法不好的,可把拷贝纸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进行描摹。
我们以…印?为例,描的时候要用铅笔,依着…印?字的轮廓涂墨,注意一定不要超过轮廓线。
按顺序把…印?字涂抹好。
然后要把印稿上的文字上在石面上。
上石的方法有两种:1、水印法:首先准备一张透明的拷贝纸,然后把拷贝纸覆盖在印石的石面上,用手掌沿着印石的边缘在纸压出痕迹,接下来在压痕范围内用浓墨写下要刻的印稿,之后把印稿晾干,然后把墨迹干透的印稿(把描好的印字)翻过来覆盖在印面上,用毛笔蘸些清水涂抹在拷贝纸上,用干净的宣纸或纸巾吸干多余的水分,之后在印稿上覆盖上一张宣纸,用指甲盖儿在在毛边纸上轻轻的用力均匀的刮几遍,完毕后把宣纸和拷贝纸取下来就可以了。
篆刻之「初学者如何临摹印稿」
三、临写
临写是在摹描的基础上进行的训练。摹是覆纸在原稿上的依样画葫芦,临则是将纸置于印旁, 先审视印蜕,初步认识其结构与笔画安排,以及细条粗细,然后依样临写。临写时尽可能一笔 写成一画,不要修改,以免板滞。
临写的方法: (1)先用铅笔写稿而后临写。 (2)直接用笔(毛笔或者记号笔)在原稿的基础上放大临写。
验所得出的共识,学习篆刻应从汉印着手。西汾陈鸿寿曰:“初学治 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心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 临摹汉印是学习篆刻的入门步骤,汉印的临摹,是继承和借鉴优秀篆刻艺术传统的第一步。通 过临摹,可以较深入地认识与理解汉印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同时在不断的临与摹的实践中,逐 步掌握其表现技巧。在临幕熟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篆法、字法、章法等方面旁取博采,吸取 其他艺术的有关因素,融会贯通,可自成新貌,在篆刻艺术天地中别树一帜。
一、摹描
摹描,是用较透明的纸(一般用拷贝纸或较透明的薄宣纸等)覆于所摹临的印蜕上,以稍秃的 细毛笔蘸浓墨依样子仔细描幕,印蜕上红色以墨代之,使红为黑色,白色则留空。初步摹成 后,移开拷贝纸,置于印蜕旁,两相对照,逐笔检查,如有不合原样之处,再进行仔细修改, 以求达到与原印蜕一模一样为止。
根据印蜕的朱、白、粗、细和不同目的要求,也可详细分为以下几种摹描法。 1.双勾细描:用细小毛笔,沿印文笔画外侧一边沿线勾描,线要细、匀、等粗。印之印边亦用线 双勾之.此法多用于粗白文一类汉印。 2.双勾填廓:在双勾的基础上,将有红色处用墨填实。但要注意,在勾描时白文不可侵占白色边 线,否则填实后白文变得较细;相反,勾描朱文时,勾描线应靠朱文线两边沿之内,填实后方 可与朱文相同,若在线沿之外,则填实后线变得较粗,均有失原印形神。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篆刻,是集合中国传统文化之称谓,它灌输著自古以来多元而独
特的艺术讯息。
仿古篆刻,是因应传承古代廉价但不断发展的技艺。
篆刻的起因,可以追溯自宋代。
篆刻,有着精细的技艺要求,是对传
统中国文字和文化的一种意义非凡的演绎形式。
篆刻,主要是以石头制成字体,力求模仿古人不同字体及大小。
刻字时,要用刻笔或用金笔,里外同切,以达到精细的艺术效果。
古
人用金环连接字与字,形成清新而变化多样的意境,相比于其他技艺,篆刻还要求字体密度对称,极具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艺术家的
真功夫。
篆刻技艺的完善,不仅要求字的比例和大小,更要求其工艺和技巧,保证曲线的优美,变化细腻,这需要艺术家花费大量的时间而高
超的技艺Le及耐心。
除了传统的方法,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篆
刻制作方法,通过利用传统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进一步拓展了篆刻
技艺的手段,使其无比丰富而绚丽多姿,令人惊叹。
精湛的篆刻技艺,是中华文化中尊重细微,勤学苦练的精神的象征,它深入人心、不可抹灭,百转千回,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熠熠生辉,能处处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芒。
篆刻入门常识篇:白文印、朱文印
篆刻⼊门常识篇:⽩⽂印、朱⽂印话说,本⽂是系列⽂章⾥的⼀篇,为了使整个系列⽂章更系统、完整,可能会发⼀些⾮常⼩⽩的内容,⼤家、⾏家可以忽略。
初学⼊门的篆刻爱好者,这些内容可以认真看⼀下,还有点⽤。
⼀、⽩⽂印⽩⽂印,通常情况下也叫阴⽂印,也就是印⽂在印章表⾯上是呈凹陷状的印章。
蘸印泥钤盖在⽩纸上,印⽂线条呈红底⽩字,因此叫“⽩⽂”。
例如这⽅“周诱”印:通常情况下,根据⽩⽂的粗细程度不同,⽩⽂印还分两类,⼀类是像上⾯这⽅印⼀样,⽩⽂线条较细,间隙较⼤,印章总体来说,看起来还是红⾊的较多的,称为“细⽩⽂”印。
⽽相应的,⽩⽂线条较粗,间隙较⼩,印章总体看起来⽩⾊较多,⽽红⾊较少的,称为“满⽩⽂”印。
如下图赵之谦的“餐经养年”印:汉印⾥⾯⽩⽂印较多,因此,在初学篆刻中,很多⼊门的印章都是⽩⽂印,⽽且⽩⽂印相对后⾯的朱⽂印,⼀则没有边框处理的要求,相对章法较简单,另外对印章⽯料要求也较低,适合⼊门,初学者可以多刻⼀些⽩⽂印,再动⼿刻朱⽂印。
⼆、朱⽂印朱⽂印,通常情况下还叫阳⽂印,与阴⽂印相对,即在印章表⾯上印⽂呈凸起状的印章。
蘸红⾊印泥钤盖在⽩纸上,印⽂线条是红⾊的,所以称为“朱⽂”。
朱⽂印分出来的种类⽐较多,⼤致有下⾯⼏种:圆朱⽂印,⽐如下⾯陈巨来的这个“双江阁”印:朱⽂线条圆润细滑,看上去极尽⾦⽯精美韵味。
粗朱⽂印,⽐如吴昌硕的刻的这⽅“甲申⼗⽉园丁再⽣”印,线条粗壮些。
这类印章,沧桑感从印⾯⾃然流露,读之让⼈⼼⽣感叹。
阔边细朱⽂印,⽐如民国蒋介⽯⾏⽂常⽤的印章,这⽅“总统之印”:宽边细朱⽂印多较正式,政府的印章,皇帝的收藏印等,篆刻史上,⽶芾曾经因为这种印章的边界太宽影响收藏品的内容反对过收藏印⽤这种类型的印章,但不管如何,看上去,蛮正式,好看。
⽆边朱⽂印,朱⽂印⼀般有边框,但也有⼀部分没有边框的作品,⽐如⽂彭的这⽅“琴罢倚松玩鹤”印:有⼈说,这⽅印可能原来有细边框,现在只是因为破损严重才没有边框,回头要去看看真印,落个实处,另外,没有边框,不是挺美吗。
初学者怎样练习刻朱文?
初学者怎样练习刻朱文?
一般来说,初学篆刻先从临习汉印开始,很少从朱文印入手。
而我刚接触篆刻是因为太喜欢陈巨来的元朱文印,我是先学朱文后刻白文印。
刚才说了,我是从陈巨来元朱文印临习开始的,陈巨来被誉为元朱文三百年来第一人,有大量可供临刻的印,比如说大风堂珍藏印、下里巴人等。
这里简要分享下元朱文刻法:
1、朱文刻法其实跟白文刻法一样,只不过是要在印面上留下上石的印稿及边线,刻掉其他不需要的地方。
至于讲到刀法,个人认为不管用冲刀法还是切刀法都可以,建议初刻朱文印用冲切结合的刀法,即在刻边线等比较开阔流畅的线条,大胆用冲刀法,而在有的字画较多的地方以防把握不好力度,改为切刀法,切后的线条不平不流畅可以再用刀冲一下;
2、以下图为例,先沿边线和“印”字线条内侧入刀,从右至左,自下而上,用力要均匀,为节省时间可以将同向横线都刻好(图中较粗黑色部分),再将印石翻转180度再刻。
3、然后再用上面同样方法,将印石翻转90度刻竖线及竖边线。
如下图
4、然后大刀阔斧刻去除印文及边线外的地方,如上图中间灰色区域。
最后是对印文及边线做最后修整。
最后效果如下图
刚开始刻的时候要尽量贴着笔画刻,但不要一下子刻的太细,因
为后面还要修整,还可以补刀。
当然了,在刻熟练之后尽量一次刻到位,少补刀。
个人管见,说的比较笼统,关键还是要多刻,多体会。
谈一谈篆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
谈一谈篆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引言篆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雕刻印章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
然而,在篆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篆刻过程中常见的困难,并提供解决方案,以帮助初学者和感兴趣的人更好地掌握篆刻艺术。
篆刻困难之一:选择合适的刻刀和材料在篆刻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刻刀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面对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格的刻刀,往往感到困惑。
同时,选择适合的篆刻材料对于刻刀的使用也有一定影响。
为解决这一困难,建议初学者在选择刻刀时,可以考虑购买一套入门级别的刻刀,以便体验不同类型和规格的刻刀。
此外,初学者可以向经验丰富的篆刻爱好者寻求建议,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技巧,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
篆刻困难之二:理解篆刻字体和构图原则篆刻字体是篆刻艺术的核心,不同的字体风格传达着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篆刻字体的特点和构图原则往往是一个挑战。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初学者应该多观察和研究篆刻作品,尤其是一些优秀的篆刻大师的创作。
通过学习和模仿他们的构图方式和字体笔画,逐渐提升自己的篆刻技巧。
此外,初学者还可以参加篆刻教学班或者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以加快学习进程。
篆刻困难之三:掌握刀法技巧和节奏篆刻刀法技巧的掌握对于刻出精美的作品至关重要,然而初学者常常在刀法方面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会发现刀刻下去时线条不流畅,或者容易出现刀口失手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初学者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和积累经验。
可以从简洁的线条开始,熟悉不同刻刀的效果和刀口的压力掌握。
此外,注意节奏感也是很重要的,要尽量保持一致的刀刻节奏,避免刀口失误。
篆刻困难之四:保持专注和耐心篆刻是一项需要耐心和专注的艺术活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分心,并且缺乏足够的耐心来完成一件作品。
这对初学者而言也是一个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篆刻,减少外界干扰。
篆刻基础理论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篆刻基础理论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篆刻艺术始于哪个朝代?()A. 秦B. 汉C. 商D. 唐答案:A解析:篆刻艺术始于秦朝。
2. 篆刻中,“阳文”又称为()A. 朱文B. 白文C. 阴文D. 墨文答案:A解析:阳文又称朱文,阴文又称白文。
3. 以下哪种石材是常用的篆刻石料?()A. 大理石B. 寿山石C. 花岗岩D. 青石答案:B解析:寿山石是常用的篆刻石料之一。
4. 篆刻刀法主要包括冲刀法和()A. 切刀法B. 削刀法C. 刮刀法D. 磨刀法答案:A解析:篆刻刀法主要包括冲刀法和切刀法。
5. 印章在古代最初的作用是()A. 艺术欣赏B. 信物凭证C. 装饰用品D. 辟邪之物答案:B解析:印章在古代最初是作为信物凭证使用的。
6. 篆刻中的“印床”是用来()A. 固定印章B. 打磨印章C. 放置印章D. 装饰印章答案:A解析:印床是用来固定印章以便于镌刻。
7. 以下哪一位是著名的篆刻家?()A. 王羲之B. 齐白石C. 顾恺之D. 吴道子答案:B解析:齐白石是著名的篆刻家。
8. 篆刻字体主要有篆书、隶书和()A. 楷书B. 行书C. 草书D. 甲骨文答案:A解析:篆刻字体主要有篆书、隶书、楷书等。
9. 印钮的主要作用是()A. 装饰印章B. 方便握持C. 区分印章D. 增加重量答案:A解析:印钮主要起装饰印章的作用。
10. 篆刻的布局原则包括疏密得当、虚实相生和()A. 左右对称B. 上下对齐C. 重心平稳D. 字体统一答案:C解析:篆刻的布局原则包括疏密得当、虚实相生、重心平稳等。
11. 朱文印的线条特点通常是()A. 粗壮B. 纤细C. 弯曲D. 笔直答案:B解析:朱文印的线条一般较为纤细。
12. 白文印的刻制深度一般要()朱文印。
A. 深于B. 浅于C. 等于D. 不确定答案:A解析:白文印的刻制深度通常深于朱文印。
13. 以下哪种工具不是篆刻必备的?()A. 刻刀B. 毛笔C. 颜料D. 印石答案:C解析:颜料不是篆刻必备工具。
篆刻训练方法
篆刻训练方法篆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在印章上刻写或篆刻文字、图案,来表达创作者的审美和思想。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定的训练方法对于提高篆刻技艺是非常重要的。
一、基础练习1. 线条练习:在篆刻中,线条的流畅和连贯是至关重要的。
初学者可以通过反复练习直线、圆弧等基本线条,来提高手部的稳定性和控制力。
2. 文字临摹:选择一些经典的篆刻作品进行临摹,有助于理解篆刻的构图和章法。
同时,这也是熟悉各种字体的好方法。
3. 砂纸磨印:在篆刻初期,使用砂纸对印章进行打磨,可以加深对印章材质和刀法的理解。
通过不断调整力度和角度,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篆刻技巧。
二、进阶训练1. 实操练习:在掌握了基本技巧后,开始进行实际操作。
可以从简单的姓名章开始,逐渐尝试复杂的图案和文字设计。
同时,要注意保持刀具的清洁与锋利,以确保作品的质量。
2. 观察能力培养:在篆刻过程中,观察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印面,分析线条的走向和布局。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提高自己的审美眼光。
3. 创新与个性: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某一种风格或流派。
尝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发掘自己的独特风格。
同时,注重刀法的运用与创新,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个性化。
三、日常习惯与心态1. 勤于实践:要想在篆刻上取得进步,多加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艺。
2. 保持耐心与细心:篆刻需要创作者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处理每一个细节。
急躁或马虎都可能导致作品质量下降。
3. 善于总结与分享:每次练习后,都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同时,与同好分享作品和心得也是促进技艺交流的好方法。
4. 保持学习态度:篆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永远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无论是通过阅读专业书籍、观看教学视频还是向他人请教,保持学习的态度才能不断进步。
5. 享受过程:在篆刻的过程中,要学会享受创作的乐趣,不要过于追求完美。
超详细的篆刻入门教程
篆刻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篆刻初学者至少需要配备以下几种工具或材料。
一、练习石初学篆刻,练习石必不可少,比较常见和实惠的练习石有青田石、萧山红、墨绿冻、广西冻石(备注:广西冻石硬度为1左右,质地较软,仅适合18岁以下学生使用)等。
二、合金刻刀三、印泥印泥建议配备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打稿印泥(10元以下,如姜思序堂的朱颜印泥),一种是好一些的书画印泥(如姜思序堂的八宝、朱膘印泥等)。
篆刻完成后先用普通印泥打出印花,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更改修饰,等全部修好以后再用上好的印泥打出来。
这样可以节约印泥,延长印泥的使用寿命。
对于自用书画印泥,可以分别购买袋装印泥和印缸,买回后自己搅拌调和。
如果是送礼,则建议购买整装的印泥,显得大方美观。
四、印床初学篆刻一定要配个印床来固定印石。
如果没有印床,篆刻练习的时候既要握紧印石,还要把握好用刀力度,对于初学者会有一定难度。
所以还是建议配一个印床。
印床有高低档之分,初学只需购买最普通的实杂木印床就行,虽然做工普通些,但价格低,使用也方便。
如果条件允许或者对品相要求较严,也可以考虑购买更高档的红木或金属印床;五、砂纸或磨盘初学至少要配备号数不同的砂纸各几张,一般号数(粒度)越小,表面越粗,号数(粒度)越大,表面越精细。
如1000号的砂纸就比600号的砂纸更精细。
砂纸建议购买质量较好的德国勇士牌水磨砂纸,比传统的国产砂纸耐用。
印坊新推出的一种网格的砂纸,抗阻塞,耐油耐水,双面循环使用,非常受欢迎。
对于有志于长期学习篆刻的朋友,则建议再配备一个或两个金刚石磨盘。
磨盘既可以用于磨印石,也可以研磨刻刀,使用寿命相当长。
我手上有一个4年前淘的一个金刚石磨盘,到现在还在服役状态,相当给力,磨印面基本是靠它,如果是打磨印石,会先用它粗磨,然后再拿水磨砂纸精磨。
六、工具书和教材初学篆刻建议至少配一本篆刻入门书籍和篆刻字典,篆刻书籍推荐刘江的《篆刻技法》和吴颐人的《篆刻五十讲》,篆刻字典推荐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篆刻字典》或西泠印社出版的《篆刻常用字字典》,前者从名家的印中搜集字体,后者直接书写,各有千秋。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的基础知识一、篆刻的起源:篆刻,也叫刻印章,又名治印,因自古以来治印多用篆字,故称之为“篆刻”;中国的篆刻与书法、绘画、雕刻一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篆刻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便盛行刻字艺术;至,一般,印,表现了,如,身份和行使、授与的权力权力的象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不仅是国家权力机构必备的评证,也是整个社会采用与检验的凭证了;“印信”印证、信誉、印证人生;至秦代,作为官印经过汉代继而形成了与传统中国书法并存的艺术体系;唐宋至元,元押的出现,演于明,它已成为与书法绘画艺术并存的姊妹艺术;严格地说,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他出现后与书法同步发展,并与共法共依于汉字的发展,从而又与书法一起造就和发展了汉字艺术,并使书法国画产生了更具欣赏价值的感染力;它虽是文字,却抽象于画,但又不是画,在方寸之间给人们以无边辽阔的想象;篆刻艺术熔书法,雕刻、绘画于一炉;与书画作品同居一席,有力的渲染了书画的艺术魅力;现代篆刻更是作为书法与雕刻合成的艺术形象,存在于中国文化艺术园林之中,以其高格调的艺术欣赏淡化了它的实用价值,多见于名言、警句、吉语、肖形等印;除了书法、绘画艺术工作者外,一般人不用篆刻印章作往来印;这是;唐武;,以篆体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印面尺寸变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清代官印正规官是正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其印为长方形,叫“关防”;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4、姓名印:也叫“私章”,使用范围广泛,日常应用及书画作品上常见;1只刻姓的,2名后加印,3加“……之印”,4……印信;5、闲文印:又名“闲章”,最初的闲章多为吉祥之物,自诗文名句入印后,书画家即把它钤在作品上公开传播;如:齐白石的“鲁班门下”,“三百石印富翁”,吴昌硕的“一月安东令”自嘲怀才不遇;6、收藏鉴赏印:分为三类:1收藏类:收藏、考藏;2鉴赏类:珍赏、清赏、心阅;3校订类:考定、审定鉴定等;古代收藏鉴赏印,给后人提供了鉴别书画真伪与艺术价值高低的可靠依据;7、肖形印:周秦时代已出现,汉代最多,秦汉的肖形印图案生动,种类繁多;8、吉语印:是把吉利话刻成印章,常见的有“美意延年”、“长寿”、“日;,必先,设计出4把毛边纸反过看,背面,将背面的文字直接以小圭笔描写在印面上,保持设计原状;铅笔5以刻刀篆刻;篆刻十三略1、学古:秦、汉、六朝古印,乃后学楷模,犹学书必祖钟、王,学画必宗顾、陆也;广搜博览,自有会心;2、结构:结构不精则笔画散漫,或密实,或疏朗,字体各别,务使血脉贯通,气象圆转;3、章法:章法须次第相寻,脉络相贯;如营室庐者,堂户庭除自有位置;大约于俯仰向背间,望之一气贯注,便觉顾盼生姿,宛转流通也;4、满:满,非必填塞字画使无空隙;字无论多少,配无论方圆,总以规模阔大、体态安闲为要;不使疏者嫌其空,密者嫌其实,则思过半矣;如徒逐字排列,即成;,;;;,方得精;骨立者10、灵动:灵动不专在流走,纵极端方,亦必有错综变化之神行乎其间,方能化板为活;11、写意:写意若画家作画,皴法、烘法、勾染法,体数甚多,要皆随意而施,不以刻划为工;图章亦然;苟作意为之,恐增匠气;12、天趣:天趣在丰神跌宕,姿致鲜举,有不期然而然之妙;远山眉、梅花妆,俱是天成,岂俗脂凡粉所能点染;13、雅:黄鲁直云:惟俗不可医;人有服饰鲜华,舆从络绎,而驵侩之气令人不耐者,俗故也;篆刻家诸体皆工,而按之少士人气象,终非能事;惟胸饶卷轴,遗外势利,行墨间自然尔雅,第恐赏音者希;此中人语,不足为外人道也;篆刻入门基础知识一、平正、匀落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汉印,但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减,增减的笔划也不能太多;增减要不碍字义,不失篆体;如增减后变成他字,或章法上并无需要而强自增减,全弄巧成拙;印中有重复字接连出现,一般以二小点代替,如不接连出现,则要变化篆刻,以不致雷同,单调;五、挪让、呼应挪让即在字有空处无法填实,或一字笔划无法使之平正方直时,伸缩文字所占地位,移动文字笔划的位置,使全印气势宽展的办法;呼应这里主要指在章法上两个相同的局部,包括空间经过人为的强调,使之起到此呼彼应作用的一种手段,一般有“对角呼应”、“并头呼应”、“盘曲呼应”、“留红呼应”等;六、盘曲、变化字体有的带方势,有的带圆势,有屈曲、有的平直,为求章法上的协调,对个别字可作屈伸方圆处理,但一切应视印文而定;同一内容,如要求连刻数印就要变化字体,或增减、调整其字体结构、位置、或加,,以;;尤其离是将字形太局促者分开、使者宽展;合是将字形太散漫者连一体,不致造成几个字的感觉;但要离合有伦错落有致,离不致散,合不致局促才好;有些字笔划繁简不一,线条排列方圆杂陈,就须变动其字体的一部分地位,使之化长为方,或化方为长,以取得统一调和,给人一种新鲜感;十、文、合文印章文字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地排列,但有时为了布局上的需要,将繁简悬殊的文字安排得斜角对称,将文字的次序作逆时针方向处理,就是“ 文”;有时为将单数字排列成双数字那样均衡,或将一简一繁的文字或两个较简单的文字处理从只占一个字的地位,这便是“合文”;十一、草、隶、楷外文字除篆书以外其它文字入印古已有之,须参考“元押”、“龙门二十品”、“汉简”等资料,使之有金石息;偶以外文字母入印,.笔划、3.字印边处理印章加边就好比房屋之有墙垣,它是一方印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文印一般在印的四周稍留一圈空地作边或另加边栏,不论朱白文,为免头重脚轻,一般下端留边稍粗、其它三面边的粗细、完整或断残、搭连文字,以及借文字的横竖笔划作边借边、干脆无边等形式处理,都要根据印文的具体情况, 在注意到印章的传统形式原则下加以灵活变化;残边法残边,也称击边;这里另立一讲,实因此法与布局有极大的作用;一般不懂残边之法,只要于边角过新处略加敲击使之浑厚与印文协调即可,而工整的仿铸印及圆朱文则不宜残破;在边栏与印文线条过分对称平行之处,或为了破长直线,或在印文能通体闷塞的情况下,以及因线条太光洁与呆板,都可用残边法使之舒畅通气,使印文线条活泼而富于变化;残边可用刀杆敲击,也可刀尾研磨等;,这是,在章,;從前人刻印,都採用木工用的砂紙,現在大多採用油砂紙或稱水砂紙,因為後者耐用;磨製印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乾磨,一種是濕磨;乾磨時砂紙應置於平坦的桌面上或玻璃板上,印章才可以磨得平;如果桌面不平,可以將砂紙黏貼在一塊平滑的木板上或塑膠板上,一面黏粗的,一面黏細的,兩面使用,非常方便;濕磨則是用大約五寸寬一尺長的小玻璃板,墊在砂紙下面,在砂紙上面加水,慢慢研磨,先粗後細,印面自然平整;這種方法,最好是用小凳一個,玻璃板放在小凳上,再將砂紙敷平,置於水管下,微微打開水龍頭,使水涓涓而下,如此,一面磨石,一面可以用水將磨研時遺留在砂隙裏的石粉沖掉,砂紙便格外犀利,磨起來省工省力,比乾磨要快了不少;但乾磨也有優點;第一是方便,隨手取來即可應用,而且攜帶容易;最多是在磨板下襯墊一些紙張,以備將,;;,輕輕搖幌,如果有左右前後擺動的現象,則是右面仍有不平處,需要再磨,如果已穩定而不動搖,則印面業已正坦,即可使用了;學習篆刻的人,除去要自行磨光印面,便於刻製之外,並且還要知道「印身」如何磨光,因為印身是刻邊款的地方,有的石章用久了,印身已有不少痕跡,妨礙了刻製邊款的工作,所以必需磨平;因為印身在外觀上來說,比印面還要重要,所以採用的工具要極細的,以前用接骨草或稱木賊草、沙葉、漆磚,現在有兩千號砂紙與零號砂紙,就更方便了;用兩千號的砂紙黏於一寸寬四寸長三、四分厚的小木板上,然後蘸水在印身上徐徐旋轉研磨圖三,至印身光平為止;磨印身需要的時間較多,不可操之過急;如果是印身上的痕跡過深,便用磨印面的方法來磨製一道,然後再拿兩千號砂紙磨最後一次,即可光澤平坦了;印身磨平後,並無光澤,必需「起光」,起光便是上臘;先將石章加熱,然後塗以白臘,待石章稍涼後,加布擦磨,即可光澤鑑人;現在起光,多用一種綠色的光臘叫做「氧化錏鉻」,將氧化錏鉻擦在一小方毛質料子或皮革上,然後將已磨平的印章,用力在上面磨擦圖四,便會光潔平亮,與打臘有相;,必需,才能進,這道理刻時自意印,但不適宜刻製小印或精細的印;齊白石先生便是用此種方式刻印,祝樂山兄亦慣用此法;二搜刀式:這種執刀的方式與寫字執筆的方式一樣,有「雙鉤式」與「單鉤式」兩種,雙鉤式是以姆指食指中指三指相對,撮住刀幹,以無名指抵著中指,小指抵著無名指,刻印時的方向與摑刀式相同,是目前方向內刻的;無名指在刻製時,可以緊貼印石邊緣,使力量容易由大食中三指貫注於刀鋒;而小指則可於每一筆劃刻就後,將石粉掃於已刻的空隙間,這樣,可以使印面上的字跡,黑白分明;這種方式適於刻製一寸左右大小的印章,因為指興腕的力量,在這種執刀的方式下,可以得到高度的發揮,所以,古人便把雙鉤式的執刀法列為刻印執刀的不二法門了;「單鉤式」與寫字的單鉤式是一樣的,是雙鉤的變樣,一般人都不採用;歷代篆刻法採用雙鉤式執刀方式的人最多,皖浙兩派便多用此法,近代印壇,用大;如果,用這種可見古,我們,尚有所以才,如果故列舉歷代印人執刀法以闡明其不同,而篆刻之優劣,端賴作品之佳否,執刀猶其次也;篆刻基础知识:如何用刀篆刻既然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藝術,雕刻技術的高明與否,當然是作品優劣的重要關鍵;於是自文三橋何雪漁倡導篆刻藝術之後,就有人提出刀法之說,因為明末清初之際,篆刻風氣甚盛,經過若干名家的傳述,把刀法大致分為十三種,分條敘述,語詞玄虛,使後來初學的人,往往便被這些刀法的名稱攪得莫名其妙;殊不知刻印用刀,歸納起來,也只不過是衝刀與切刀兩種方法而已,如果將此兩種刀法運用得宜,則任何面目的印章,均可應手而就;欲明瞭用刀之法,必先知道刀的結構;平常我們把刻刀分為三部份,用力時最下面的部份稱為「刀口」或稱刀刃;刀口上面的一側或兩側乃至三側四側漸銳的斜面稱為「刀鋒」,刻印用刀,普通用平口雙,宜於刻,用這兩;學習書,我們,都,百分之;當,,刀幹向,而另一面則毫無作用,刻出來的筆劃,一面光潔,一面斑剝;用正鋒不易刻出粗的筆劃來,用側鋒則刻出的筆劃較寬;刻印不是僅一刀即可了事,必需善用刀法,因字置宜,才能把印刻好;現在我們來說刀法,所謂「衝刀法」圖一是持用正鋒或側鋒,向前推進,因為一般皆用側鋒,所以刻出來的筆劃均甚爽利勁健;「切刀法」圖二是持刀向下壓切,隨著壓切的力量,稍微前進之勢,每一刀只能刻出刀口二分之一左右的長度,必需若干刀相接連,方可以刻全某一筆劃;與衝刀一刀可以刻出一筆的長度完全不同;用切刀刻出的印,較為平實,用衝刀刻出的印,較為流暢爽利;但也要看使用之妙,因為有的篆刻並不是與上面所說的相同;像吳昌碩慣用衝刀而面貌蒼渾,徐三庚慣用切刀而印風宛通,便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以一般學習的過程來說,應該先學切刀,後習衝刀,因為切刀劃短易刻,只要是一刀接一刀的刻,雖然刻不好,毛病也不會很顯著;但衝刀就必需熟練不可,初學的人,不易一刀刻就,中間一有阻礙,則刻劃必不佳;又常常刻斜,或走刀,刻斜當然即無筆意,走刀很容易傷手;所以治印應由,,;;;,向同;,行動緩;;平刀法:刀口平貼石面,鏟平底地用;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無刀可言,只用於轉折處之虛筆;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經解釋後,即知實在沒有多少玄奧之處,而只是切衝兩式刀法的活用,正鋒與側鋒的不同而已;最後需要談的是刻朱文與白文的方法,普通刻朱文與白文,如用衝刀,均係兩刀成一筆,運刀方向相反;刻朱文則刀口沿印文的外側刻劃,而留下刻出的筆劃;刻白文則是刀口沿印文的內側向內刻劃,並且把劃內的餘滓清除,成了下凹的筆劃;如圖三但也有運刀的方向相同的,如齊白石所刻朱文,便是相同方向運刀的;刻白文如果一刀刻一筆,普通稱為單刀,如果運刀方向相同用一刀以上的方法刻成,稱為複力,與前述法則又不同,白石老人亦慣用此法;這裏所舉的,是通常學習時的一般法則,至於若干特殊的運刀法,在技巧成熟後,其運用之妙,端在一心;篆刻基础知识:刻印的用具進而可;其,需要「平,斜度愈大的鋒愈薄,斜度愈小的則鋒愈厚,如果我們在側面來看,則可分為三類,一類短口式、一類長口式、一類寶劍式;普通因為我們都用的是小型刀便採用第一類,但有人卻喜歡用第二、三兩類;關於刀的厚薄也各有不同,普通以一.五公厘厚度為最適用,但長口式的刻刀可以厚達三四公厘;更有的刀身是圓幹,大體說來,刃身厚的適於刻蒼渾一路的印,而刀刃薄的則適宜刻爽利一類的印;至於刀的長度,則以手持不重,且超過食指一倍為度,大是十五公分左右;刻石章,有時也用斜口刀,普通都是刻畢印文後,用以取地用的;刻大印與小印,常常用得到較大或較小的刀;可以就自己的需要製就大中小三種刻刀使用即可;在刀幹上都需纏棉繩或藤條,以便於把持;如果刻吳讓之一類的草書印款,則又需準備一種四面有刃的尖刀,不過,普通的印人,都不使用罷了;二、印床:普通刻石章,不用印床;大都是左手持石,右手秉刀,則刃之進退左右,;必;它們倚;但如果書畫家在落款後鈐印,則必需端正,不然一張佳作,說不定因為印章蓋的不正而破壞了整幅作品的情趣,所以與其說印規矩是治印的工具,不如說它是使用的工具;五、拓包或拓墨:拓包是用拓邊款用的,從前刻印既成,於是拓包成了治印的必需品;拓包的作法,是油紙裏新的棉花一小團,外面加一層較厚的毛織品,最外用細的絲綢或緞包裹,再用線紮緊即可;拓包可以分大中小三種,視印石之大小與邊款文字之大小而採用之;用墨來拓邊款是一種濕拓法,又稱墨拓法,與拓碑帖一樣;後來有人發明用臘與黑粉混煮,製成臘墨,可以不用水,直接將邊款用臘墨拓出來,這樣拓法,稱之為乾拓法;臘墨是用硬質臘與黑粉乙炔黑即可製成的,為了拓後黑色不脫落,則臘中加一些松香,即可堅硬好用了;臘墨是圓形的,因為拓款時要旋轉壓拓,才可拓得清楚;六、印墊、印箋印譜紙:,均能,即是,可以自;,印泥,必是切不用意;調理印泥應用印筋一方向旋轉調動,不可逆反,否則印泥之絨紊亂,鈐拓容易附於印章之上,印便不易拓得清楚;印刷有兩種,一種是牙刷式,可以刷印面,去其不潔物,以保持印泥明淨;一種是拓邊款用的刷,俗稱「老虎」;可以用梠自己捆紮,或向市上購買;以細密者為上品;八、砥石:刻印用刀,用久刃必不利,必需磨利始能使用,普通砥石需備粗細各一塊,粗的用來初磨,細的用砥刃口;市面上有油石,甚為合用,可備粗細各一塊,也有的是一塊砥石一面粗另一面細的,則攜帶更為方便;磨時先滴油石上,然後磨之,先粗後細,至鋒口犀利為止;但鋒口一定要平,不可斜,否則刻精細的印章時,即不易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油石上磨刀,磨畢須用抹布將油及油中之鐵垢擦除,則下次再磨時,易於見效,不然油垢鐵粉,積之過多,刀磨石上,不能生效,便事倍功半了;。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篆刻入门基础知识篆刻入门基础知识[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也作钤)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古代玺印的使用]:汉以后,纸的运用比较普遍,印章才采取蘸水印色以后,钤盖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
在这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
这种于是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
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因此大古印的白文为多。
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专门用来烙在马身上作为印记的,也有可能为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印记。
[古玺印是怎样流传下来的]: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候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篆刻体会
篆刻心得周慧冰篆刻,它古朴里有丝新雅,使人从方寸天地里得到艺术的享受。
也使我受益匪浅。
记得第一次篆刻时,老师告诉我们学篆刻要先学临摹,再上石,最后再用刻刀刻。
听起来非常简单,但在学习中,我遇到了各种的困难,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老师还告诉我们:印文分为两种:白文和朱文。
白文是在行刀时把字的每一笔划全部刻掉,使其字凹下,印面凸出,这样打出印来就是红底白字;朱文,就是白底红字,篆刻方法与白文相反。
印文因形式不同,风格也各有千秋。
白文,浑厚平整而庄重;朱文,清新秀雅而生动。
老师先教我们描印稿,先将宣纸放在印稿之上,然后用笔进行描。
我刚开始描时,经常出现偏差,不是这边少一笔,就是那边多一笔。
篆刻时,一定要仔细,不能马虎,要不就被刀划伤手或者多刻了一下。
刻错了还要用砂纸磨掉。
有时候,刻了磨,磨了刻。
有一次重复了好几次,还是刻不好。
当我准放弃时,老师对我说:“没关系,继续刻,坚持就是胜利!”我又继续反反复复的刻着。
经历千辛万苦,我终于刻完了,那时的心情别提有多开心!篆刻,陪伴我度过了寂寞的时光;篆刻,帮我改正了粗心的毛病;篆刻,让我了解了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篇二:篆刻艺术学习心得学习篆刻艺术的收获在本学期开始时选课时,由于热门课很难被选上,在最后几轮补选时出现了“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篆刻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在我的记忆当中,我只见过父亲的刻章,在一些合同上,他要盖上自己的印章,我实在不懂盖上这个有用吗啊,到大路边随便找人刻一个假的就可以以假代真了。
在期待中,第十周,开始了我的篆刻生涯。
第一节课,看似严肃的给我们简单的讲述了他的经历和篆刻的的基本知识以及我们需要做的那些准备。
我记得一句话特别清楚,是将书法和篆刻的关系,“好的书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好的篆刻家一定是书法家”,听完这句话,我心想,完蛋了,这么算,成为篆刻家的前提就是成为书法家了,我这七扭八歪的字压根成不了书法家,也就是我压根成不了篆刻家。
2024年篆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六篇)
2024年篆刻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篆刻,作为中华民族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其作为权威信物的地位,自秦汉以来,历经沧桑,始终未曾断绝,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皆以其为信。
尽管曾一度被误解为雕虫小技,但如今已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傲然屹立于艺术之巅。
在学期伊始的二次选课之际,我偶然在选课系统中发现了篆刻艺术这门课程,内心激动不已,遂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自幼我便对印章等物件怀有浓厚兴趣,时常以小刀在橡皮等材料上刻划,憧憬着有朝一日能以自己的篆刻作品,盖印于各类公文之上,以此彰显个性。
如今,我终于迎来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在满怀期待的第十周,篆刻艺术课程正式开课。
第一节课,老师为我们深情讲述了他的篆刻生涯及篆刻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起源、发展等。
老师还现场示范了篆刻过程,令人叹为观止,我对篆刻的兴趣愈发浓厚。
随后,老师详细讲解了学习篆刻所需的物品,我随即购买了篆刻刀、印床、青田石、印泥、砂纸、宣纸等材料,为即将到来的第一次篆刻练习做好了充分准备。
第二节课,我带着准备好的工具,正式踏入了篆刻艺术的殿堂。
虽然初次尝试的篆刻作品并不尽如人意,但我已初步掌握了篆刻的基本方法,学会了如何运用篆刻刀。
我坚信,只要勤奋练习,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对篆刻的了解也日益加深。
篆刻艺术分为朱文印和白文印,其中白文印较为简单,而朱文印则更为复杂,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
古玺则分为官玺、私玺、吉语玺、图形玺、烙马玺等多种类型,材质丰富多样,包括金、玉、铜、骨、陶、石等。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产物,一方印章之中,既展现了书法艺术的豪放与飘逸,又蕴含了绘画艺术的优美与和谐,同时更兼具了雕刻艺术的生动与神韵,真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学习篆刻的关键在于勤加练习。
老师在每周五下午的课程中,并未过多地讲解篆刻技巧,而是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供我们自行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如遇不解之处,便向老师请教,这使得我的技艺得到了迅速提升。
谈“阴阳印”的篆刻
谈“阴阳印”的篆刻⼀、篆刻中的朱⽂、⽩⽂篆刻中,就⽂字的线条⽽⾔,只分为两⼤类:第⼀类:朱⽂,也称阳⽂。
所谓朱⽂,⽂字的线条是凸起的,所以钤印后,⽂字的线条是红⾊的(印泥多为红⾊)。
“阳⽂”是相对“阴⽂”⽽⾔的。
第⼆类:⽩⽂,所谓⽩⽂,⽂字线条是凹陷的,故也称阴⽂。
在钤印时,线条本⾝蘸不上印泥,⽽印⾯蘸满了红⾊的印泥,钤完印章后,从效果看,在红⾊的印底上(术语为“留红”)显现出⽩⾊线条的⽂字(⽤纸⼀般是⽩⾊的)。
以下就我这⼏年赏印、制印所见、所知、所感,谈⼀点对篆刻朱⽂印、⽩⽂印的认识:朱⽂印的线条以较细为美,所谓“铁线篆”或“园朱⽂”为最佳(“园朱⽂”也有称为“元朱⽂”的,这与“元代”有关。
“铁线篆”则是在清代了,⼆者也可统称为“细朱⽂”)。
篆刻朱⽂印,⽽线条很粗者,古往今来,极为罕见。
前些⽇⼦,写了⼀副书法习作,由于作品本⾝内容的需要,⼀时也来不及刻,就使⽤了以前所刻的⼀枚随形闲章。
(⼗多年前的,那时还基本不懂篆刻)。
当我的篆刻⽼师看到此作品后,⾮常敏感的指出:“这枚印章应该是你以前刻的”。
我有意识地问了⼀句:您怎么⼀下就看出来了?”⽼师回答:“朱⽂印线条还这么粗”。
“多⽤朱⽂,⽽线条较粗”这是最初学习篆刻的、还不⼊门的最突出表现。
当代篆刻⼤家、上海的吴颐仁先⽣所出版的有关篆刻书籍中,均指出学习篆刻,⼀定要从刻⽩⽂印开始,多刻⽩⽂印。
开始刻朱⽂印,“感觉”上容易⼀些,但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印更需要⼑法,也更能体现⼑法。
⽽⽩⽂印则完全相反,线条以较粗为美,以“汉印”、或所谓“满⽩⽂”为最佳。
⽩⽂印,⽽线条很细者,古往今来,亦极为罕见。
即使是“汉⽟印”(⽟很坚硬,⾮⼈⼿⼯持⼑能刻,故多为⽩⽂印,否则“挖底⼦”都是个问题),⽂字之线条很细者,也少见,⽐起细朱⽂来,线条也要粗得多。
“⽩⽂不满”是初学篆刻者的通病,⼀位学习篆刻的朋友曾对我说,他的篆刻⽼师总指出他的⽩⽂印:“你的⽩⽂不满”。
我以为:“铁线篆”与“满⽩⽂”是篆刻中两种美的“极端”。
朱文印和白文印区别
朱文印和白文印区别
朱文印和白文印区别在于边线,白文是将印面完全盖住,使其与底稿融为一体。
而朱文则是要保留边线的空间,还能起到分隔左右字的作用。
这种做法更适合印章制作中对名号、官衔等需要加以强调的文字,使其凸显出来。
如果是私章或闲章的话,应该采取两者兼顾的方式来处理。
同样是朱文印,因为边线的不同,也会有所差异。
朱文印不可能绝对地突出边缘部分,它必须有一个过渡。
但当笔画之间距离较近时就容易造成笔画断裂或连接不自然的情况发生,而造成边缘效果相互脱节。
因此,要求边线内凹或外凸都很难达到美观效果,只能通过减小笔画之间距离来缓解矛盾。
朱文印的笔画往往比较多,边线较粗,甚至夸张地呈现为 S 形状,并且无论是古玺印还是汉印,朱文印均具备圆钝的特点。
白文印和白文印,两者的颜色却迥然不同。
白文印的主要材料是铜。
它的构图简洁明快,线条流畅清晰。
整齐匀称的刀法带给人舒服的感觉,而纯粹从线条本身看,似乎没什么优势可言。
实际上恰恰相反:首先,它具有着浓厚的书写性,因为印章要长期使用才行;其次,单独欣赏白文印你会被那些表现得丰富细腻的边饰吸引目光,虽说仅凭一枚印章还远不足以传递信息,但它们毕竟提供了帮助——只靠一方印章无法将讯息讲述清楚。
最后,即便缺乏立体视觉,白文印仍具备动态美,将一般的方寸空间转化为另类的舞台,赋予人们遐想的余地。
我们认识事物总是要根据环境,包括现实与想象。
由此推导,许
多事物存在固有的区别,并非不变。
正是这些外在区别和变化构成了事物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刻入门:学刻朱文印,一定绕过这个坑
其实我最不想写的就是这类文章,因为写这样的文章必然要提一些不好的印例,批评这件事,好多人听了都不会高兴,目前篆刻这样的环境,批评别人就等于堵自己的路,想再发展,说不定那天就绊倒在一颗小石头身上,因为你得罪他了,他记住了。
不过,今天打算写点这样的内容了。
原因一,是前两天写文章时,有人在公众号后台给我留言说,布丁,你举点反面的例子吧,这样,大家都可以吸取教训,仔细一想,举错误的例子,似乎更有价值,明显的错误避免掉了,大致初学者都可以出来点入正道的好作品,这是功德无量的事儿。
原因二,我批评那些几百年前去世的大师,他们不会跳出来封杀我,风险稍小些,顶多是他后世的追随着出来教训我,这个比当面揭人短好多了。
原因三,朱文印这个比较明显的大坑,提前说给初学者,我私下认为挺重要的。
鉴于以上三个原因,似乎罪过感减小了不少,于是写下去,正文来了。
现在元朱文印式的印,在篆刻市场上需求量比较大,刻这样的章比较好出手(抛开艺术追求哈,从挣钱角度说),于是学元朱文印的人也多,元朱文的发源是元代的赵孟頫以及同时代的吾丘衍,这大致也是元朱文之所以叫元朱文的重要原因,因为他还有一个时代特征不明显的名字“圆朱文”,元也有浑圆的意思,起始的意思,因此,我们还是叫他
“元朱文”,似乎更纯正。
发源于赵孟頫的元朱文,是因为赵孟頫的确有相当好的元朱文作品,比如:(赵孟頫“大雅”)(赵孟頫“赵”)(赵孟頫“赵氏书印”)这些都算是不错的作品,跟我们目前公认提倡的篆刻审美差距不大,甚至像这样的浓密作品,也勉力说得过去:(赵孟頫“澄怀观道”)赵孟頫当然是公认的书法大家,现在经常说某某书法写得好,篆刻所以好,似乎只要篆书一写好了,篆刻就解决了,不是的,赵孟頫就是一个例子。
比如他这一方非常有名的印:(赵孟頫“水精宫道人”)很多初学者认为这样的作品好,于是下劲临摹,其实,这一方印的结构是散漫无神的,字与字之间基本没有关系,每个字也都没有结合长方印面进行变化,这样的结果是既不像篆刻,又不像书法,板滞,没有活的气息,学篆刻史知道他有一方这样的印就好,千万别跟着临习。
李刚田老师的说法是:这方印的水平,跟现在初学篆刻的水平一样。
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原因之一可能个人的因素多些:书法好并不见得“印化”水平就高,篆刻的专业知识不到位,像赵孟頫这样的书法大师,也有可能出现形神涣散的篆刻作品;原因之二则是时代性的,即从元朱文萌生之初起,到清代浙派丁敬这一段历史时期,时间跨度大概是450年,这一时期内元朱文并未完全成熟,直到另一位书法大师邓石如出现,提出“印从书出”的理念,篆刻中的元朱文才猛地拐了一个弯,成熟了。
之所以说这一阶段的元朱文不成熟,当然是有理由
的。
这个理由,可以从篆刻史找原因,赵孟頫所处的历史时期,由他本人及吾丘衍提出了以秦汉印为宗的思想,他们这样说的原因是提倡“复”汉印的“古”的,但提倡归提倡,整个社会的社会风气还没有形成以汉印为基础的创作手法和审美
倾向。
白文还好说,汉印里的白文成熟印例太多了,而汉印中朱文印章量较白文要少得多,何供借鉴的东西就较少。
这就导致了,元以后至丁敬这一段历史时期,大家白文印好些,朱文印却差得多。
比如吾丘衍的作品:(吾丘衍“鲁郡吾氏”)(吾丘衍“布衣道士”)(吾丘衍“吾衍私印”)吾丘衍的白文印非常优秀,他直接从汉印里吸取营养,有可借鉴继承的样本,而朱文印却基本不见作品,好像有一方“贞白”,不上图了,
在吾衍这个角度来说,朱文很可能是思想体系还没有样本可以依赖,汉印里找不到样本,唐宋又实在自己反对的,不愿意学,于是,空着朱文这一块。
但大家可不都跟吾丘衍一样,毕竟当作品钤印已经成为风尚的文人圈子里,篆刻太有用了,而朱文印随着纸张的广泛应用,也较白文印有其独特的魅力,怎么办?还是刻,但没有理论支撑的刻,大家就各自左冲右突,冲出来了元朱文几个世纪的乱局。
乱局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大家的元朱文作品都工艺化严重。
比如:(元,鲜于枢“虎林隐史”)(元,张雨“句曲外史”)(元,朱德润“雎阳世家”)(元,赵严“忠孝湖南第一家”)(明,吴忠“羽南”)上述前三方大致是要在汉印白文里找朱文的解决方法,但朱文毕竟不是白文
那样的方正均衡,小篆毕竟不同于汉缪篆;第四方干脆像是我们在农村集市上见的民间工艺字,有点“漆书”的样子,其
中的“第”“一”“家”三字,都是民间俗写方法,不知道文人为啥会选它们入印;第五方则基本是拿几何方法完全照搬,虽然线条刀法上有点浙派的影子,但装饰性太强,意趣尽失,就算羽字最后的曲笔,也扭不过来整方印的死板。
当然,这些文人们存在的问题,都根源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在他们那个时代里,古玺还没有充分发掘出土,古玺的章法自然无从得见,甚至大篆也只基于《说文解字》上古文的样子,说文上的秦小篆明显又不能满足大家心里“工艺美”的追求,于
是大家自行了事,出来了一种既没有小篆婉畅之美,又没有缪篆的端厚之美,也没有金文的古拙之美的“奇文”。
这然,
这种奇文时不时也出现在白文印里,比如何震的这一方作品:(何震“登之小雅”)何震的猛利在这里找不到影子了,满印
的弯弯绕,像蚯蚓,你一定不敢相信这是大师的作品。
又或者如这一方龚璛的作品:(元,龚璛“龚子敬父”)
龚字头大脚小,一部分跑到中部,敬子左边也移到中部,两部分合到子字头上,章法一无可取,又既无刀又无笔。
这种“奇文”和工艺之美,后人也有意识想解决,尝试的作品里有
的又走了极端,干脆把字整齐地码在印面上,大家互不干涉,走向另一种整合,比如明代甘旸的作品:(明,甘旸“东海乔拱璧榖侯父印”)甘旸是大印家,他的作品当然值得重视,这
一方估计也是尝试性的作品,但现在看来,这样刻元朱文,还有何艺术可言,大家翻翻《说文解字》学工匠就好了。
“奇文”入印的例子从来都没有绝迹过,比如明人胡正言的这一方作品:(明,胡正言“栖神静乐”)
看笔法刀法,似乎有点古玺的样子,有些地方,又略像小篆,李刚田老师说它是“非驴非马”,“鬼画符”一点也不委屈他。
这种元朱文左冲右突的寻找解决之法的问题到了丁敬那里,似乎得到了解决,因为他把碎刀徐进运用到了极致,元朱文则在刀法的掩盖之下,暂时求得了装饰性较强的“艺术性”需求。
(丁敬“丁敬身印”)但你会突然发现,这又不是最初我们追求的那种以小篆入印,以婉丽秀美典雅为艺术诉求的元朱文了。
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是邓石如,他于中国的篆刻史实在太重要了,重要在他提出了“印从书出”创作理念,把文人们从“仿古求古求奇”,“印中求印”的脑袋一棍子敲醒了。
(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邓石如“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在书法和画面中找到了元朱文的大问题,邓石如称中国篆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意义重大。
但据后人评价,真正把朱文印化解决好的,怕还不是邓,而是一生学习邓石如的吴让之,让我们再回忆一下他同样内容的三方印吧:(吴让之“观海者难为水”)(吴让之“观海者难为水”)(吴让之“观海者难为水”)穷毕生之力,守着一条印从书出,终于寻找到了元朱文的最佳解决方案的吴让之,值得我们记住他。
我们把话题拉回来,初学者很容易陷入一些章法不佳、字法不佳、篆法不佳的古印中去寻找篆刻之美,当眼界未曾拓宽之时,就可能去临一些实际上并不上佳的元朱文作品。
但审美这件事吧,主观得很,我的意见不见得可靠,如果我的意见你不接受,此文扔在一边,但我总是要说完我的意见。
我对于元朱文的学习意见:看元明印人的元朱文,临习清代邓石如、吴让之及他们之后印人的元朱文,名家众多,不再列举。
(【老李刻堂】之11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