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五禽戏

合集下载

五禽戏的五禽是指哪五种动物?是谁创的?

五禽戏的五禽是指哪五种动物?是谁创的?

目前所能见到的较早载录“五禽戏”练法的文献,是南北朝时陶弘景所编撰的《养性延命录》。五禽戏不仅有助于健身,也利于治病,而且简便易学,是人类宝贵的
文化遗产之一。1982年,中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国家体委发出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高校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2003
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动作来进行健身的一种运动。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相传由东汉医学家华佗创制。
“禽”指 禽兽
,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后汉书·华佗传》载:“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据此可知,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野生动物。
五禽戏就是模仿这五种禽兽 的姿势,即熊姿,如熊的沉稳爬行;虎姿,如虎的快速扑动;鹿姿,如鹿的伸展头颈;猿姿,如猿的机敏纵跳;鸟姿,如鸟的展翅飞翔。

五禽戏

五禽戏

亳州“五禽戏”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健身功法的华佗五禽戏,动作效仿虎、鹿、熊、猿、鸟的神韵,具有五禽象形特征,是中医基础理论、人体运动学和形体美学的统一,2004年和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一起被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四种健身气功在全国推广。

多年来,亳州市十分重视五禽戏的挖掘整理工作,通过举办华佗五禽戏培训班、在一年一度的药交会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进行展演和推介,使五禽戏一步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出生在这里。

作为名医,华佗创编五禽戏的目的以应该是促进疾病康复和防病。

华佗继承了前人导引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创编五禽戏。

气功并不是难以触摸、虚无缥缈的东西。

眼前我们看到的就是目前在亳州广为流传、被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四种气功功法之一在全国推广的五禽戏。

所以说,华佗五禽戏应该是医疗体操、健身气功,属于气功的一种动功。

又属象形套路。

它具有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显著效果。

华佗“五禽戏”创编以来,广为流传。

最早用文字记载“五禽戏”具体动作的是南北朝时期名医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

隋唐宋时代,“五禽戏”更为流行,唐代柳宗元有“闻道遍为五禽戏”的诗句;宋代陆游诗中有“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仿效五禽”(《春晓》);“不动成罴卧,微劳学鸟伸”(《遣怀》)明清时期,研究华佗五禽戏影响较大的有明代:周履靖,著有《夷门广牍·五禽戏》。

清代曹若水,编辑《万寿仙·五禽图》。

十八世纪晚期,“华佗五禽戏”由法国传教士Amiot传入法国,由法国传遍欧美。

现在华佗五禽戏已经传播世界各地,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比较流行。

华佗五禽戏有一套科学的理论依据。

据《后汉·华佗传》记载,华佗对其弟子吴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犹户枢,终不朽也。

”他根据《黄帝内经》中中医阴阳五行、脏像,经络及气血运行的理论,通过观察多种禽兽的活动姿态和特性,以虎、鹿、熊、猿、鸟为代表创编了“五禽戏”。

五禽戏

五禽戏

历史沿革据说五禽戏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但也有人认为华佗是五禽戏的整理改编者,在汉代以前已经有许多类似的健身法。

最早记载了“五禽戏”名目的是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

还有人认为相传是由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鹤5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医疗气功。

它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

现在亳州市政府与五禽戏协会正在积极的发扬这一健身的运动。

力求打造成像太极这样的地位。

五禽戏的传说广陵郡的吴普,投华佗为师学医,得到了华佗的教诲,他不单医术高明,而且高寿百岁,耳不聋,眼不花,发不白、齿不落。

他为什么能活那么高的年龄呢!这里有个传说:据说,吴普原来是个官宦之家的子弟,过着富裕的生活,是位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的阔少爷。

有一次华佗带着他出外采药,回到家就病倒了,华佗就去给他看病,到那儿一摸脉,六脉和平,一点病没有。

华佗心中有底了。

华佗说:“人要想身强体壮,减少疾病,延年益寿,最有效的办法是劳动锻炼。

吴普听了这番话,他心中暗想:噢,我说师父身体咋恁强壮,原来他有长寿的‘秘诀’,想到这里兴趣来了,忙问:“老师,能教给我吗?”华佗说:“当然可以,我教你的是五禽戏。

这‘五禽戏’实际上就是五种动物的活动方式:一是虎,按虎的动作炼其四肢;二是鹿,按鹿的动作练其颈部;三是熊,按熊的动作炼其腰椎;四是猴,按猴的动作炼其关节;五是鸟,按鸟的动作飞炼其胸腔。

按这五种动物的动作,每天练上几次,就感到周身轻松,腹内欲食。

如果有点不舒服,做上一番‘五禽戏’,把身体活动出汗,马上就会觉得好些。

”华佗拿出一本《五禽戏法》交给吴普。

又走到院内,伸曲跳跃,展合扑跌,做了一遍“五禽戏”。

吴普得到了华佗的传授,于是天天练了起来,练呀,练呀,把身体锻炼得由弱变强活到年近百岁,他把此法又传给了许多人,凡学会了“五禽戏”的,都成了百岁老人。

华佗五禽戏

华佗五禽戏

华佗五禽戏华佗五禽戏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一套导引术。

“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

2011年5月23日,华佗五禽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拥有者安徽·亳州遗产编号Ⅵ-63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

据传华佗的徒弟吴普依法锻炼,活到90多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达到百岁高龄。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作为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不仅使人体的肌肉和关节得以舒展,而且有益于提高肺与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肌排血力,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

作为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功法的仿生医疗健身体操,五禽戏也是历代宫廷重视的体育运动之一。

1982年6月28日,中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体委发出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

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华佗五禽戏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五种仿生导引术,动作柔和。

练习方法虎戏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驱前耸并配合吸气,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3次。

继而两手先左后右问前挪移,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拉伸腰身;按着抬头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最后,如虎行走般以四肢前爬7步,后退7步。

鹿戏按上四肢着地势。

吸气,头颈向左转,双目向左侧后视,当左转至极后梢停;呼气,头颈回转,当转至面朝地时再吸气,并继续向右转,一如前法。

如此左转3次,右转2次,最后回复如起势。

然后,抬左腿向后挺伸,稍停后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

如此左腿后伸3次,右腿2次。

熊戏仰卧式,两腿屈膝拱起,两脚离床席,两手抱膝下,头颈用力向上,使肩背离开床席;略停,先以左肩侧滚洛床面,当左肩一触及床席立即复头颈用力向上,肩离床席;略停后再以右肩侧滚落,复起。

五禽戏

五禽戏

五禽戏,分别是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

传统的五禽戏,又称华佗五禽之戏,五戏共有动作54个;由中国体委新编的简化五禽戏,每戏分两个动作,分别为:虎举、虎扑;鹿抵、鹿奔;熊运、熊晃;猿提、猿摘;鸟伸、鸟飞。

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

虎戏脚后跟靠拢成立正姿势,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一)左式1.两腿屈膝下蹲,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虚步,脚掌点地、靠于右脚内踝处,同时两掌握拳提至腰两侧,拳心向上,眼看左前方。

2.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重心坐于右腿,左脚掌虚步点地,同时两拳沿胸部上抬,拳心向后,抬至口前两拳相对翻转变掌向前按出,高与胸齐,掌心向前,两掌虎口相对,眼看左手。

(二)右式1.左脚向前迈出半步,右脚随之跟至左脚内踝处,重心坐于左腿,右脚掌虚步点地,两腿屈膝,同时两掌变拳撤至腰两侧,拳心向上,眼看右前方。

2.与左式2同,唯左右相反。

如此反复左右虎扑,次数不限。

鹿戏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一)左式1.右腿屈膝,身体后坐,左腿前伸,左膝微屈,左脚虚踏;左手前伸,左臂微屈,左手掌心向右,右手置于左肘内侧,右手掌心向左。

2.两臂在身前同时逆时针方向旋转,左手绕环较右手大些,同时要注意腰胯、尾骶部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久而久之,过渡到以腰胯、尾骶部的旋转带动两臂的旋转。

(二)右式动作与左式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绕环旋转方向亦有顺逆不同。

熊戏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先右腿屈膝,身体微向右转,同时右肩向前下晃动、右臂亦随之下沉,左肩则向外舒展,左臂微屈上提。

然后左腿屈膝,其余动作与上左右相反。

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限。

猿戏脚跟靠拢成立正姿势,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

(一)左式1.两腿屈膝,左脚向前轻灵迈出,同时左手沿胸前至口平处向前如取物样探出,将达终点时,手掌撮拢成钩手,手腕自然下垂。

健身气功五禽戏动作要点口诀

健身气功五禽戏动作要点口诀

健身气功五禽戏动作要点口诀1.伸展鸟
四肢平直背挺身,左右摇头展翅膀。

上举抬头牵胸口,气贯丹田有弹力。

手臂后伸靠后缩,身体前倾呼吸急。

大步迈进鹞腿翻,有劲有力真矫健。

2.摇头牛
腰身挺直头前伸,将牛的角慢慢摇。

伸展双臂慢慢按,同时后仰拉腹肚。

慢慢低头收牌闩,身体微微蹲。

悠然转身放胯跟,脚尖并拢稳又舒。

3.张开鹤
两膝微屈,双臂慢张起。

一张一合幅度恰,呼吸自然舒展爽。

背部挺直脊柱顶,头颅向后延。

呼气如吹长笛声,手臂慢慢下放展。

4.迎风舞
身体直立腰不弯,双足分开踮起尖。

两手虚拢慢抱圆,转动腰间感周遍。

手臂抬起腹部缩撑,半蹲下滞顶脚跟。

背部腰部成三角,气息上提脉络充盈。

5.伸展虎
身体伏地臀部抬,手脚并力自然展。

大力推臂向外伸,肚子腰部向上提。

翘起屁股四肢直,头颅俯视心坦然。

呼吸自然放松柔,腹肌牵引高低温。

以上是关于五禽戏动作要点的口诀,每个动作都要注意身体的姿势和呼吸的控制,通过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肌肉力量,舒缓压力,提高免疫力,促进健康长寿。

五禽戏是哪五种动物

五禽戏是哪五种动物

五禽戏是哪五种动物
虎;鹿;熊;猿;鸟
五禽戏是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

五禽戏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出来的一套导引术。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

华佗在《庄子》二禽戏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其名称及功效据《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日虎,二日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华佗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华佗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

据传华佗的徒弟吴普依法锻炼,活到90多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达到百岁高龄。

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导引养生的一个重要功法,由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华佗创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其动作仿效了虎、鹿、熊、猿和鸟五种动物,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各有不同。

在华佗故里安徽亳州,现在主要是董文焕和刘时荣所传的五禽戏。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成立后,委托上海体育学院迅速展开了对五禽戏的挖掘、整理与研究。

并编写出版了《健身气功·五禽戏》,2003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健身气功·五禽戏”其动作编排按照《三国志》的虎、鹿、熊、猿、鸟的顺序,动作数量按照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的描述,每戏两动,共十个动作,
分别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力求蕴涵“五禽”的神韵。

2006年,华佗五禽戏被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又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练习五禽戏能康乐寿

练习五禽戏能康乐寿

练习“五禽戏”能康乐寿一、“五禽戏”的来源和推广“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之术,研究了虎鹿熊猿鸟的活动特点,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所编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健身气功功法。

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编创的健身气功新功法之一。

由上海体育学院参与了对“五禽戏”功法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实施总结后推广的一套功法。

它功理科学、内容充实、动作规范、简便易学、安全健康、效果显著。

“五禽戏”不但体现虎、鹿、熊、猿、鸟五禽的形神,而且意气相随、内外合一。

有利于练习者锻炼,姿势优美大方、动作简单易学、便于记忆,有利于推广。

运动量适中、安全健康,适合中老年人群锻炼。

上海体育学院通过三个月的跟踪测试:证明这套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强度适合中老年人。

具有积极的健身效果,心理学指标和生理学指标较好。

女性练习者通过锻炼,腰围变细、心血管及呼吸机能明显改善;握力提高;体力、关节灵活性均有改善;精神状态、自信心有所增强和提高。

二、学习和训练,掌握“五禽戏”的功法特点和习练要领2011年我参加了长铁地区老年体协组织的学习班,学习“五禽戏”和“八段锦”。

通过三天的学习和演练,初步掌握了健身气功“五禽戏”。

它的动作以虎、鹿、熊、猿、鸟为10 个动作。

每戏2动作。

它的功法特点是1、安全易学、左右对称;2、引伸肢体、动诸关节;3、外开内引、形松意充;4、动静结合、练养相兼。

它的要领是形、神、意、气四个环节。

此功法动作体现了全身各方位的运动:包括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缩放等各种不同的姿势。

对颈、胸、腰椎等部位进行了有效的锻炼。

特别是手指、脚趾等关节运动,以达到加强远端血液循环的目的。

而且还有神态的要求。

结合了气血的运行,结合自身练功,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防病治病、健体延年为目的,其中偏重肢体运动,模仿五禽动作,意在健身强体的为外功型;有仿效五禽神态,以内气运行为主,重视意念锻炼的为内功型;如以刚为主,通过拍打、按摩来治病甚至被用于散手技击、自卫御敌的(如五禽拳、五禽散手等);还有以柔劲为主,讲究姿势优美矫健,以舞蹈动作出现。

五禽戏是哪五种动物

五禽戏是哪五种动物

五禽戏是哪五种动物五禽戏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健身方法,它模仿了五种动物的运动姿势。

这些动物分别是虎、熊、猿、鹿和鸟。

五禽戏起源于中国古代,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功效高、效果好的健身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禽戏的五种动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好处。

虎虎是五禽戏中的第一种动物。

通过模仿虎的动作,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虎的动作包括虎张口、虎抬头、虎睁眼、虎摇头、虎扑食等。

这些动作可以增强腿部和腰部的力量,并提高腰部和腿部的柔韧性。

此外,虎的动作还可以增强肺部功能,改善呼吸系统的健康。

熊熊是五禽戏中的第二种动物。

通过模仿熊的动作,可以增强背部和肩部的力量,并提高肩部的灵活性。

熊的动作包括熊拍掌、熊回头、熊搔背、熊抖身等。

这些动作可以帮助调节体内的能量流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同时,熊的动作还可以锻炼腹部肌肉,增强腹部的稳定性。

猿猿是五禽戏中的第三种动物。

通过模仿猿的动作,可以增强腰部和腹部的力量,并提高腰部和腹部的灵活性。

猿的动作包括猿攀木、猿回头、猿摇头、猿抚背等。

这些动作可以帮助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改善脊椎问题,并提高消化系统的健康。

同时,猿的动作还可以增强手臂和胸部的力量,改善上肢肌肉的协调性。

鹿鹿是五禽戏中的第四种动物。

通过模仿鹿的动作,可以增强腿部和脚部的力量,并提高腿部和脚部的灵活性。

鹿的动作包括鹿转头、鹿展角、鹿用角、鹿撞树等。

这些动作可以帮助锻炼下肢肌肉,提高腿部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并改善运动系统的健康。

此外,鹿的动作还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鸟鸟是五禽戏中的最后一种动物。

通过模仿鸟的动作,可以增强胸部和肩部的力量,并提高胸部和肩部的灵活性。

鸟的动作包括鸟展翅、鸟飞翔、鸟煽翅、鸟腾空等。

这些动作可以帮助增强背部肌肉,改善姿势问题,并提高呼吸系统的健康。

同时,鸟的动作还可以锻炼手部和手臂的力量,增强上肢的稳定性。

五禽戏的五种动物通过模仿动物的姿势和动作,可以全面锻炼人体各个部位的肌肉群,并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五禽戏

五禽戏

对非体育专业生理指标的影响;对中老年骨质疏松、骨代谢的影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1 健身气功·五禽戏理论源流及功法1.1 健身气功·五禽戏理论源流五禽戏是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之术,研究了虎、鹿、熊、猿、鸟的活动特点,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所编成的健身气功功法。

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

不动则气郁,动极则气消,只有动而“不当使极”,才是辨证统一的动形法则。

华佗在实践中创立了动形养生的著名五禽戏法,对导引健身术十分重视,在继承《庄子》的“吐故纳新,熊经鸟申”法则的基础上,细心观察了熊扑、虎跃、鸟翔、鹿奔、猿攀等动作,并依据熊沉稳、虎刚健、鸟活跃、鹿温顺、猿灵敏的特性,把人体运动和动物的形态动作完美而形象的结合,编创了新功法“健身气功·五禽戏”。

就其养生而言,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都属于气功的调心内容。

健身气功·五禽戏功法创编吸收了传统功法的精髓,并结合中西医、体育以及相关科学为理论基础。

任督脉、手三阴阳经等在其动作的巧妙运用却能用经络学说得到阐释。

表现在手型的多变性上,虎爪、鹿角、熊掌、猿钩、鸟翅握固等的运用,能不同程度加强手三阴阳经的气血运行。

健身气功·五禽戏通过运动各个关节肌肉,达到疏通全身经脉气血的作用:通过动作的升降开合,配合特定的呼吸方式,加之意念天阳和地阴的运用,达到平衡人体阴阳的作用;通过模仿五禽的动作变化,意会各禽的神韵内涵,起到调整脏腑机能的功效。

它具备一般气功的要素,但在意念运用上更具特色,五禽戏的锻炼每一戏的意念都不同。

这种意念的锻炼方法可帮助人们精神情志和心理状态得到转换调节,保持心理健康状态。

从现代运动医学与医学的角度,五禽戏法各个动作及其功效分析根据中医学的脏腑学说分析:虎戏主肝,能舒肝理气,舒筋活络,使周身肌腱、骨骼、腰髋关节功能加强,精力旺盛。

健身气功五禽戏详细解读

健身气功五禽戏详细解读

健身气功——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从悠久的气功文化中走来。

继承、创新、发展。

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

从古至今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热切的盼望和追求,气功就在这样的目标和中华的文化体育传统医学等元素的作用下,应运而生。

健身气功——五禽戏前言1952年科学家给寿命下了这样的定义——寿命长度是动物物种的特征,是由机体遗传供应的先天因子和由生活环境规定的后天因子组合的结果。

气功正是靠锻炼肢体和呼吸吐纳调节身心来开发人体潜能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史书对气功最早的确切记载当属东汉名医华佗的五禽戏,而华佗也是在前人基础上编创而成。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代气功导引图中,就有不少模仿飞禽走兽的动作,这是考古发现最早的与五禽戏有关的图文资料,说明它最早原自古代的导引术。

它和今天流传的五禽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模仿五禽的形、神、意、气,同根同源。

凭借厚实的医学知识,华佗精心研究了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经过象形取义、仿生超越的提炼,创编完成的五禽戏,刚柔相济,阴阳互补,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

五禽戏的养生功效在华佗弟子吴普和樊阿身上得到体现,二人习练五禽戏一个寿高九旬,一个年过百岁,这在当时的年代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所谓象形取义是指模仿动物的形、神、意、气,通过习练获得更高的体能和健康。

华佗在医学实践中总结出人体动摇则骨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的养生原理,又汲取虎的威猛,鹿的俊逸,熊的敦厚,猿的灵敏,鸟的潇洒,编创了蕴涵生命科学的五禽戏。

沧海桑田,五禽戏发展成气功、武术、舞蹈共存的大家庭。

当前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2002年组织编创的健身气功五禽戏最具有代表性,以提高全民身体健康为宗旨,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经众多专家、教授共同努力,继承了传统五禽戏精华,融合了现代科学理念,博采各家之长,编创而成。

科学简便,安全可靠,是广大群众理想的健身运动项目。

功法特点生命在于运动,适量运动能使人们保持健康。

史上最详细五禽戏教学,分享给大家,记得收藏转发练习!

史上最详细五禽戏教学,分享给大家,记得收藏转发练习!

史上最详细五禽戏教学,分享给⼤家,记得收藏转发练习!五禽戏⼜称“五禽操”、“五禽⽓功”、“百步汗戏”等.据说是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之术,研究了虎、⿅、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基本习性和⽣活特点,并结合⼈体的经络、⽉庄腑、⽓⾎、⽳位等的原理编创的⼀套民族健⾝功法,也是古代体育锻炼的⼀种重要⽅法,具有疏通筋⾻、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

虽然五禽戏的“戏”是嬉戏、游戏的意思,但它不是⼀套简单的导引术或体操,⽽是⼀套⾼级的保健养⾝功法,是中国最早的、最完整的医疗保健操,对后世的⽓功、武术等具有重⼤影响。

1982年,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法作为在医学类⼤学中推⼴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

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法作为“健⾝⽓功”的内容之⼀推⼴到全国。

五禽戏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许多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各⾃不同的特⾊和风格,有些甚⾄冠以华佗之名。

但不论哪⼀派,外功型还是内功型、锻炼⾝体还是意念,都是在模仿“五禽”动作的基础上,以强⾝健体、防病治病、健⾝延年等为⽬的的功法。

虎戏主肝习练虎戏时重点在于模仿虎的动作及虎的威猛和神态,同时⾝形也要尽量做到“猛虎扑⾷”。

威,⽣于⽖,所以要⼒达指尖;神,发于⽬,所以要圆睁双⽬。

⽖与⽬都属肝,因此⽤⼒时可带劝调理⽓⾎,进⽽起到舒筋、养肝、明⽬的作⽤。

⾝体在配合做虎举与虎扑的动作时,双臂需向上拔伸,⾝体两侧l违之得到锻炼,⽽这正是肝、胆经的循⾏部位,因⽽此部位的⽓⾎可以变得更为通畅。

经常练习,不仅肝⽓舒畅,⽽且肝系疾病和其他的⾝体不适也会得到缓解。

⿅戏主肾做“⿅抵”时,腰部会左右扭动起来,尾阎也会跟着运转,⽽腰为肾之腑,通过这些腰部的活动锻炼,可以达到刺激肾脏、壮腰强肾的作⽤;做“⿅奔”时,要内含胸,后凸脊,从⽽形成“竖⼸”状,脊柱的旋转运动可以使命门开合,进⽽强壮督脉。

’肾为精之府,督脉主⼀⾝阳⽓,肾脏与督脉功能得到改善,因此对⼲⽣殖系统的调节⼤有裨益。

五禽戏

五禽戏

开拓创新走向世界
近两年来,亳州市围绕“中华药都· 养生亳州”的定 位,积极整理推广传统华佗五禽戏套路,建设省华佗 五禽戏养生活动基地,组建五禽戏健身科研人才队伍, 在此基础上还编创了“五禽剑”“简化五禽戏”。开 展五禽戏进校园、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为扩大五禽 戏在世界的影响,亳州市推荐优秀的五禽戏辅导员, 多次赴韩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传授 五禽戏,近期又赴非洲贝宁传授五禽戏,这些推广行 动,为五禽戏产业的健康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
五禽戏



鹿五禽戏的ຫໍສະໝຸດ 展1982年6月28日,中国卫生部、教育部 和当时的国家体委发出通知,把五禽 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 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 一。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 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 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2011年6月 10日被收录进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讲解人:修强强
神 医 华 佗
他创编了“五禽戏”,就是模仿五种动物的形 态、动作和神态,来舒展筋骨,畅通经脉。五 禽,分别为虎、鹿、熊、猿、鸟,常做五禽戏 可以使手足灵活,血脉通畅,还能防病祛病。 他的学生吴普桑用这种方法强身,活到了90岁 还是耳聪目明,齿发坚固。五禽戏是一套使全 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华佗 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五禽戏的动作是模仿 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 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

五禽戏的保健作用

五禽戏的保健作用

五禽戏的保健作用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

1982年6月28日,中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体委发出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

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五禽戏锻炼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形神合一。

五禽戏,分别是虎戏、鹿戏、熊戏、猿戏和鸟戏,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

传统的五禽戏,又称华佗五禽之戏,五戏共有动作54个;由中国体委新编的简化五禽戏,每戏分两个动作,分别为:虎举、虎扑;鹿抵、鹿奔;熊运、熊晃;猿提、猿摘;鸟伸、鸟飞。

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做,并配合气息调理。

虎戏主肝,练习虎戏时模仿虎的动作要有虎威,形似猛虎扑食。

威生于爪,要力达指尖,神发于目,要虎视眈眈。

爪甲与目皆属肝,用力时气血所至,可以起到舒筋、养肝、明目的作用;加上做虎举与虎扑的动作时身体舒展,两臂向上拔伸,身体两侧得到锻炼,这正是肝胆经循行部位,使得肝经循行部位气血通畅。

经常练习自然使肝气舒畅,肝系疾病与不适得到缓解。

鹿戏主肾,鹿抵时腰部左右扭动,尾闾运转,腰为肾之腑,通过腰部的活动锻炼,可以刺激肾脏,起到壮腰强肾的作用;鹿奔时胸向内含,脊柱向后凸,形成竖弓,通过脊柱的运动使得命门开合,强壮督脉。

肾藏精,督脉主一身之阳气,肾脏与督脉功能得到改善可以调节生殖系统。

熊戏主脾,熊运时身体以腰为轴运转,使得中焦气血通畅,对脾胃起到挤压按摩的作用;熊晃时,身体左右晃动,疏肝理气,亦有健脾和胃之功。

脾胃主运化水谷,其功能改善不仅可以增强消化系统功能,还可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经常练习熊戏,使不思饮食,腹胀腹痛,便泄便秘等症状得到缓解。

猿戏主心,猿提时手臂夹于胸前,收腋,手臂内侧有心经循行,通过练习猿提动作可以使心经血脉通畅;猿摘时对心经循行部位也有较好的锻炼作用,加之上肢大幅度的运动,可以对胸廓起到挤压按摩作用,这些对心脏泵血功能都有好处。

健身气功五禽戏

健身气功五禽戏

五禽戏传说

华佗说:“当然可以,我教你的是五禽戏。 五禽 戏实际上就是五种动物的活动方式:一是虎,按虎的动作 炼其四肢;二是鹿,按鹿的动作炼其颈部;三是熊,按熊 的动作炼其腰椎;四是猴,按猴的动作炼其关节;五是鸟, 按鸟的动作飞炼其胸腔。 吴普得到华佗的传授,于是天天练了起来,练呀,练呀 把身体锻炼得由弱变强活到年近百岁,他把此法又传给了 许多人,凡学会了”五禽戏“的都成了百岁老人。
鹿式
熊式
猿式
鸟式
五禽戏歌诀
• 健身五禽戏,虎鹿熊猿鸟, • 肝肾脾心肺,形神兼具备, • 可疗八大虚 长练永不老。
• 谢 谢 • 祝 大 家 身 体 健 康, • 万 事 如 意!
五禽戏完整示范
五禽戏手型和招式动作 • 手型:虎爪、鹿角、熊掌、猿钩、鸟翅 • 招式动作:每种动作分为两式,如虎戏分为虎
扑和虎举,鹿戏分为鹿抵和鹿奔,熊戏分为熊运 和熊晃,猿戏分为猿提和猿摘,鸟戏分为鸟伸和 鸟飞。
五禽戏手型-虎爪
• 五指张开,虎口撑圆,第一、二指关节弯曲内扣。

鹿角
• 拇指伸直外张,食指、小指伸直,中指、无名指 弯曲内扣。
Hale Waihona Puke 五禽戏功法作用、动作神韵及功法特点 功法作用:符合中医理论,五禽秉性特点配合中医脏腑、经络
学说,既有整体的健身作用,又有每一戏的特定功效。
• 动作神韵: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
鸟之轻捷。形神兼备,意气相随,内外合一。
• 功法特点: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
济、内外兼练
纲要:
五禽戏功法诞生、概念、发展、作用、神韵及 功法风格特点 五禽戏传说 五禽戏完整示范 五禽戏手型和招式动作 五禽戏歌诀

五禽戏

五禽戏

五禽戏是一种(传统方法),由五种模仿的动作组成。

五禽戏本名为五禽之戏(见与文献),但后世均已简称五禽戏,也有别名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

目录[]∙∙∙oo∙∙ooo∙∙∙o发展现况[]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至今大约有1800年)的健身方法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当时的发出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

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1949年以后,五禽戏在地区的推广,则以师徒相传的方式流传,由传至之后,在开枝散叶,形成一个独立的传承体系。

导引与应用[]“导引”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养生方式,源于上古的动作。

时期,导引术获得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经”、“伸”等术势。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的40多种姿势,便是导引术的总结。

五禽戏实为优良术的一种,传统学认为五禽戏有助于调理筋脉运行,在医学上来说为中国古代预防医学与复健医学的总结运动法。

在中国的道教则将其引用为日常修行的一部分,而中国古代的武术家并将五禽戏视为一种内功的修炼方法。

历史依据[]史书记载[]最早记载了“五禽戏”的正史是、以及。

其后的《养性延命录》也有提到五禽戏。

之卷八十二下册——方术列传、以及魏书二十九--方技传,均载明此五禽之戏的源流。

、字符化,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

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广陵吴普、彭城皆从佗学。

普依准佗疗,多所全济。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榖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人为导引之事,熊经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吾有一术,为,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然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国家体育总局五禽戏

国家体育总局五禽戏

国家体育总局五禽戏一、“五禽戏”功法源流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

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了于关节不利的“重膇”之症,为此,“乃制为舞”,“以利导之”。

具有“利导”作用的“舞”,正是远古中华气功导引的一种萌芽。

《吕氏春秋古乐篇》也有类似记载。

这种“舞”与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神态有关,我们可以在考古文物和历代文献中找到其依据。

“五禽戏”的动作编排按照《三国志华佗传》的记载,顺序为虎、鹿、熊、猿、鸟;动作简便易学,数量沿用了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的描述,为10个动作,每戏2动,并在功法的开始和结束增加了起势调息和引气归元,体现了形、意、气的合一,符合习练者特别是中老年人运动的规律;动作素材来源于传统,在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汲取精华,加以提炼、改进;动作设计考虑与形体美学、现代人体运动学有机结合,体现时代特征和科学健身理念;功法符合中医基础理论、五禽的秉性特点,配合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既有整体的健身作用,又有每一戏的特定功效;动作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力求蕴含“五禽”的神韵,形神兼备,意气相随,内外合一。

二、“五禽戏”功法特点(一)安全易学,左右对称“五禽戏”是在对传统五禽戏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编创的,便于广大群众习练。

因此,动作力求简捷,左右对称,平衡发展,既可全套连贯习练,也可侧重多练某戏,还可只练某戏,运动量较为适中,属有氧训练,各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每势动作的运动幅度和强度,安全可靠。

整套功法虽然动作相对简单,但每一动作无论是动姿或静态,都有细化、精化的余地。

如“虎举”,手型的变化,就可细化为撑掌、屈指、拧拳三个过程;两臂的举起和下落,又可分为提、举、拉、按四个阶段,并将内劲贯注于动作的变化之中,眼神要随手而动,带动头部的仰俯变化。

待动作熟练后,还可按照起吸落呼的规律以及虎的神韵要求,内外合一地进行锻炼。

习练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健康状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健身气功五禽戏指导大全

健身气功五禽戏指导大全

健身气功五禽戏指导大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五禽戏指导大全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之术,研究了虎、鹿、熊、猿、鸟的活动特点,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所编成的一套具有民族风格的健身气功功法。

为更好的体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推动健身气功在新世纪的新发展,上海体育学院参与了国家体育总局科研课题“编创健身气功新功法”的竞标,并承担了“健身气功?五禽戏”子课题的研究任务。

为此,上海体育学院专门成立了编创“健身气功?五禽戏”课题组,由长期从事气功导引、武术健身、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医学、中医养生教学和科研的专家、教授领衔,数十位博士、硕士参与。

在编创中,努力从文化学、社会学、运动学、生物学、心理学、现代医学和中医养生学等不同角度出发,对五禽戏功法进行挖掘、整理、研究,按照传统五禽戏的风格、特点、博采各家之长,编创了这套功理科学,内容充实、动作规范、简便易学、安全健康、效果显著的“健身气功?五禽戏”。

课题组首先查阅了历史上流传至今与五禽戏功法相关的文献资料五十多种,其中有专著,也有历年来公开发表的各种文章,并收集了近年制作的五禽戏功法录像二十多套。

为进一步考证五禽戏的渊源,课题组专程到五禽戏创编人华佗的故乡安徽省毫州市,参观了华佗故居的华祖庵,查阅了华祖庵中关于华佗的生平以及与五禽戏相关的文献资料,拍摄了五禽戏动作塑像和出土文物,召开了两次群众座谈会,与当地五禽戏名家进行了交流,并观看了他们演示的五禽戏功法。

继而,又在上海体育学院召开了传统五禽戏功法观摩研讨会,来自全国五禽戏功法不同流派的代表马凤阁、刘时荣、王健、董妙成、韦俊文进行了表演。

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课题组经反复研究推敲,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并在部分群众中试练、总结修改,最后确定了供试验点教学的“健身气功?五禽戏”。

后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认真修改完善,2002年底“健身气功?五禽戏”子课题通过了总课题组的结题评审。

健身气功五禽戏文字版

健身气功五禽戏文字版

健身气功五禽戏文字版健身气功·五禽戏气功在中国有着悠长的历史。

为了弘扬这种在民间广受欢迎的传统体育,推出由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排的五禽戏、六字诀等四套功法。

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根据古代导引、吐纳之术,研究了虎、鹿、熊、猿、鸟的活动特点,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和气血的功能,编成的一套具有民族风格的健身气功功法。

第一戏虎戏“虎戏”要体现虎的威猛。

神发于目,虎视眈眈;威生于爪,伸缩有力;神威并重,气势凌人。

动作变化要做到刚中有柔,柔中生刚,外刚内柔,刚柔相济,具有动如雷霆无阻挡,静如泰山不可摇的气势。

第一式虎举动作一:两手掌心向下,十指撑开,再弯曲成虎爪状;随后两手外旋,由小指先弯曲,其余四指依次弯曲握拳,拳心相对;目视两掌。

动作二:两拳沿体前缓慢上提,至肩前时,十指撑开举至头上方;目视两掌。

动作三:两掌再弯曲成虎爪状外旋握拳,拳心相对;目视两拳。

动作四:两拳下拉至肩前时,变掌下按;后沿体前下落至腹前,十指撑开,掌心向下;目视两掌。

重复一至四动3遍后,两手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动作要点:1.十指撑开,弯曲成“虎爪”,外旋握拳,三个环节均要贯注劲力。

2.两掌向上如托举重物,提胸收腹,充分拔长机体;两掌下落如拉双环,含胸松腹,气沉丹田。

3.眼随手动。

4.动作可配合呼吸,两掌上举时吸气,下落时呼气。

第二式虎扑动作一:接上式。

两手握空拳,沿身体两侧上提至肩前上方。

动作二:两手向上、向前划弧,十指弯曲成“虎爪”,掌心向下;同时上体前俯,挺胸塌腰;目视前方。

动作三:两腿屈膝下蹲,收腹含胸;同时两手向下划弧至两膝侧,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随后,两腿伸膝,送髋,挺腹,后仰;同时,两掌握空拳沿体侧向上提至胸侧;目视前上方。

动作四:左腿屈膝提起,两手上举,左脚向前迈出一步,脚跟着地,右腿屈膝下蹲,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前倾,两拳变“虎爪”向前、向下扑至膝前两侧,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随后上体抬起,左脚收回,开步站立,两手自然下落于体侧;目视前方。

浅谈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呼吸

浅谈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呼吸

浅谈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呼吸健身气功五禽戏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根据华佗五禽戏整理创编的,作为首批四种健身气功之一在全国推广,动作简单易学,适应面广,既可以单节练习,也可以成套演练,不受场地、季节、性别、时间等限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众多的习练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练习者只注重外形姿势,不注意呼吸方式,或不清楚如何掌握呼吸与动作的配合,结果是事倍功半,健身效果不太明显。

人是离不开呼吸的,呼吸的方式跟人的健康更是有着极大的关系。

不论是哪一种健身功法,无不都是十分强调呼吸的重要性。

而对于呼吸方式的掌握要本着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来掌握。

随着练习时间的延长,身体肌肤脏腑功能的提高,动作与意识的协调,呼吸方式也要不断地作出调整。

呼吸之法,古谓之是吐纳术,在目前流行的健身功法中所采用的呼吸方式就有多种方法。

如自然呼吸,顺腹式呼吸(吸气,小腹鼓起。

呼气,小腹恢复自然)逆腹式呼吸(吸气,小腹缩进。

呼气,小腹微微隆起),胎息(似有似无绵绵不断,非口非鼻乃全身十万八千毛孔微开微合混沌无我),体呼吸等等形式。

五禽戏是模仿动物的动作,以保健强身为目的一种传统气功健身功法法,在练习方法上与太极拳大体相似。

练习时要求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

锻炼时要注意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做到外形和神气都要像五禽,达到练内练外,内外兼备的效果。

通过动作引领呼吸,以意导气。

以气引动,逐步做到体松心静,吸不过量,呼不用劲,绵绵柔长,以致达到若有若无的境地。

五禽戏练习在呼吸方面,大体规律是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先吸后呼。

初期练习时采用顺腹式呼吸,随着时间的延长和功夫的提高,可逐步过渡到逆腹式呼吸。

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一般不要刻意去追求呼吸吐纳“气”感,在初期熟练动作套路练习阶段,自然呼吸法足矣。

在动作姿势和运动路线能够掌握的情况下,可慢慢去体会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在意识引领下,力争去做到呼吸与动作的合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体育总局五禽戏一、“五禽戏”功法源流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

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了于关节不利的“重膇”之症,为此,“乃制为舞”,“以利导之”。

具有“利导”作用的“舞”,正是远古中华气功导引的一种萌芽。

《吕氏春秋•古乐篇》也有类似记载。

这种“舞”与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神态有关,我们可以在考古文物和历代文献中找到其依据。

“五禽戏”的动作编排按照《三国志•华佗传》的记载,顺序为虎、鹿、熊、猿、鸟;动作简便易学,数量沿用了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的描述,为10个动作,每戏2动,并在功法的开始和结束增加了起势调息和引气归元,体现了形、意、气的合一,符合习练者特别是中老年人运动的规律;动作素材来源于传统,在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汲取精华,加以提炼、改进;动作设计考虑与形体美学、现代人体运动学有机结合,体现时代特征和科学健身理念;功法符合中医基础理论、五禽的秉性特点,配合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既有整体的健身作用,又有每一戏的特定功效;动作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力求蕴含“五禽”的神韵,形神兼备,意气相随,内外合一。

二、“五禽戏”功法特点(一)安全易学,左右对称“五禽戏”是在对传统五禽戏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编创的,便于广大群众习练。

因此,动作力求简捷,左右对称,平衡发展,既可全套连贯习练,也可侧重多练某戏,还可只练某戏,运动量较为适中,属有氧训练,各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每势动作的运动幅度和强度,安全可靠。

整套功法虽然动作相对简单,但每一动作无论是动姿或静态,都有细化、精化的余地。

如“虎举”,手型的变化,就可细化为撑掌、屈指、拧拳三个过程;两臂的举起和下落,又可分为提、举、拉、按四个阶段,并将内劲贯注于动作的变化之中,眼神要随手而动,带动头部的仰俯变化。

待动作熟练后,还可按照起吸落呼的规律以及虎的神韵要求,内外合一地进行锻炼。

习练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健康状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引伸肢体,动诸关节本功法动作体现了身体躯干的全方位运动,包括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缩放等各种不同的姿势,对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进行了有效的锻炼。

总的来看,新功法以腰为主轴和枢纽,带动上、下肢向各个方向运动,以增大脊柱的活动幅度,增强健身功效。

本功法特别注意手指、脚趾等关节的运动,以达到加强远端血液微循环的目的。

同时,还注意对平时活动较少或为人们所忽视的肌肉群的锻炼。

例如,在设计“鹿抵”“鹿奔”“熊晃”“猿提”“鸟伸”等动作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

(三)外导内引,形松意充古人将"导引"解释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所谓"导气令和",主要指疏通调畅体内气血和调顺呼吸之气;所谓"引体令柔",就是指活利关节、韧带、肌肉的肢体运动。

"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姿势、以动为主的功法,根据动作的升降开合,以形引气。

虽然"形"显示于外,但为内在的"意""神"所系。

外形动作既要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还要力求蕴含"五禽"的神韵,意气相随,内外合一。

例如"熊运",外形动作为两手在腹前划弧,腰、腹部同步摇晃,实则要求丹田内气也要随之运使,呼吸之气也要按照提吸落呼的规律去做,以达到"心息相依"的要求。

习练过程在保持功法要求的正确姿势前提下,各部分肌肉应尽量保持放松,做到舒适自然,不僵硬,不拿劲,不软塌。

只有肢体松沉自然,才能做到以意引气,气贯全身;以气养神,气血通畅,从而增强体质。

(四)动静结合,练养相兼“五禽戏”模仿“五禽”的动作和姿势,舒展肢体,活络筋骨,同时在功法的起势、收势以及每一戏结束后,配以短暂的静功站桩,诱导习练者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和“五禽”的意境,以此来调整气息、宁心安神,起到“外静内动”的功效。

具体来说,肢体运动时,形显示于外,但意识、神韵贯注于动作中,排除杂念,思想达到相对的“入静”状态;进行静功站桩时,虽然形体处于安静状态,但是必须体会到体内的气息运行以及“五禽”意境的转换。

动与静的有机结合,两个阶段相互交替出现,起到练养相兼的互补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练功效果。

三、“五禽戏”习练要领习练“五禽戏”,必须把握好“形、神、意、气”四个环节。

(一)形形,即练功时的姿势。

古人说:"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说明姿势在练功中的重要性。

开始练功时,头身正直,含胸垂肩,体态自然,使身体各部位放松、舒适,不仅肌肉放松,而且精神上也要放松,呼吸要调匀,逐步进入练功状态。

开始习练每戏时,要根据动作的名称含义,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动作造型,动作到位,合乎规范,努力做到"演虎像虎""学熊似熊"。

特别是对动作的起落、高低、轻重、缓急、虚实要分辨清楚,不僵不滞,柔和灵活,以达到"引挽(即牵、拉之意)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的功效。

(二)神神,即神态、神韵。

养生之道在于"形神合一"。

习练健身气功应当做到"惟神是守"。

只有"神"守于"中",而后才能"形"全于"外"。

所谓"戏",有玩耍、游戏之意,这也是"五禽戏"与其他健身气功功法不同之处。

只有掌握"五禽"的神态,进入玩耍、游戏的意境,神韵方能显现出来,动作形象才可能逼真。

虎戏要仿效虎的威猛气势,虎视眈眈;鹿戏要仿效鹿的轻捷舒展,自由奔放;熊戏要仿效熊的憨厚刚直,步履沉稳;猿戏要仿效猿的灵活敏捷,轻松活泼;鸟戏要仿效鹤的昂首挺立,轻盈潇洒。

(三)意意,即意念、意境。

《黄帝内经》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的"心"指的是大脑,说明人的思维活动和情绪变化都能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

因此,在习练中,要尽可能排除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情绪和思想,创造一个美好的内环境。

开始练功时,可以通过微想腹部下丹田处,使思想集中,排除杂念,做到心静神凝。

习练每戏时,逐步进入"五禽"的意境,模仿不同动物的不同动作。

练"虎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深山中的猛虎,伸展肢体,抓捕食物;练"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原野上的梅花鹿,众鹿戏抵,伸足迈步;练"熊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山林中的黑熊,转腰运腹,自由漫行;练"猿戏"时,要意想自己是置于花果山中的灵猴,活泼灵巧,摘桃献果;练"鸟戏"时,要意想自己是江边仙鹤,抻筋拔骨,展翅飞翔。

意随形动,气随意行,达到意、气、形合一,以此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

(四)气气,即指练功时对呼吸的锻炼,也称调息。

就是习练者有意识地注意呼吸调整,不断去体会、掌握、运用与自己身体状况或与动作变化相适应的呼吸方法。

对于初学者,应先学会动作,明确其含义,使姿势达到舒适准确。

待身体放松、情绪安宁后,逐渐注意调整呼吸。

古人说:"使气则竭,屏气则伤",应引以为戒。

习练"五禽戏"时,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有以下规律: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先吸后呼,蓄吸发呼。

其主要呼吸形式有自然呼吸、腹式呼吸、提肛呼吸等,可根据姿势变化或劲力要求而选用。

但是,不管选用何种呼吸形式,都要求松静自然,不能憋气。

同时,呼吸的"量"和"劲"都不能太过、太大,以不疾不徐为宜,逐步达到缓慢、细匀、深长的程度,以利身体健康。

另外,在习练中特别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由浅入深“五禽戏”包括起势、收功,共12个动作。

虽然动作相对简单,容易学会,但要练得纯熟,动作细化、精化,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习练。

因此,初学者必须先掌握动作的姿势变化和运行路线,搞清来龙去脉,跟随他人一起边模仿边练习,尽快融入集体习练中,初步做到“摇筋骨,动肢节”即可。

随后,在习练中要注意动作的细节,可采取上、下肢分解练习,再过渡到以腰为轴的完整动作习练,最后进行逐动、逐戏和完整功法的习练,使动作符合规范,并达到熟练的程度。

此时,就要注意动作和呼吸、意识、神韵的结合,充分理解动作的内涵和意境,真正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要动作还没真正搞清,就想追求内在的体验,这是不可能的,甚至会出现不良后果。

练功必须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掌握。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把基础打好,防止出现偏差。

2.因人而异习练时,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需要根据自身体质状况来进行。

动作的速度、步姿的高低、幅度的大小、锻炼的时间、习练的遍数。

运动量的大小都应很好把握。

其原则是练功后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肌肉略感酸胀,但不感到太疲劳,不妨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切忌急于求成,贪多求快。

四、“五禽戏”动作说明(一)手型、步型和平衡1.基本手型(1)虎爪五指张开,虎口撑圆,第一、二指关节弯曲内扣(图1)。

(2)鹿角拇指伸直外张,食指、小指伸直,中指、无名指弯曲内扣(图2)。

(3)熊掌拇指压在食指指端上,其余四指并拢弯曲,虎口撑圆(图3)。

(4)猿钩五指指腹捏拢,屈腕(图4)。

(5)鸟翅五指伸直,拇指、食指、小指向上翘起,无名指、中指并拢向下(图5)。

(6)握固拇指抵掐无名指根节内侧,其余四指屈拢收于掌心(图6)。

2.基本步型(1)弓步两腿前后分开一大步,横向之间保持一定宽度,右(左)腿屈膝前弓,大腿斜向地面,膝与脚尖上下相对,脚尖微内扣;左(右)腿自然伸直,脚跟蹬地,脚尖稍内扣,全脚掌着地(图7)。

(2)虚步右(左)脚向前迈出,脚跟着地,脚尖上翘,膝微屈;左(右)腿屈膝下蹲,全脚掌着地,脚尖斜向前方,臀部与脚跟上下相对。

身体重心落于左(右)腿(图8)。

(3)丁步两脚左右分开,间距约10~20厘米,两腿屈膝下蹲,左(右)脚脚跟提起,脚尖着地,虚点地面,置于右(左)脚脚弓处,右(左)腿全脚掌着地踏实(图9)。

3.平衡(1)提膝平衡左(右)腿直立站稳,上体正直;右(左)腿在体前屈膝上提,小腿自然下垂,脚尖向下(图10)。

(2)后举腿平衡右(左)腿蹬直站稳,左(右)腿伸直,向体后举起,脚面绷平,脚尖向下(图11)。

二、动作图解预备势:起势调息动作一:两脚并拢,自然伸直;两手自然垂于体侧;胸腹放松,头项正直,下颌微收,舌抵上腭;目视前方(图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