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尺水兴波,情节曲折——决胜2020年中考作文之记叙文技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尺水兴波,情节曲折

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们看一些小说或电影电视,会被深深地吸引,产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一般来说,这样的作品,往往是因为里面的故事很精彩。如果故事没有看头,很难让我们看下去,所以,那些能够让我们看完之后仍念念不忘的故事,大多都是精彩和曲折离奇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人入胜。

作文也是这样,“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人叙事的文章,若一味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变化,像流水账,是很难赢得读者喜欢的。因而,把握材料的特点和亮点,巧妙设计,讲究情节的波澜起伏,是考场上写好记叙文的方向。怎样使记叙文的情节波澜起伏呢?我们要做到“尺水兴波”,写出事情的波澜,让笔下的事件变得趣味盎然,意味深长。下面我就教给同学们几个避免作文平淡无奇的技巧。

技巧一: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就是说,我们要歌颂、赞美、肯定某人、事、物、景,不从正面叙述,而是先从反面着手,用曲解、嘲讽,甚至挖苦的方式去极力地贬低、抑制或否定它,到最后才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这种构思文章的方法,从贬抑处落笔,在颂扬中结束全文。这种写法,能够使文章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造成波澜,形成鲜明的对比,富有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顿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文章的平铺直叙。

例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上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鲁迅先生围绕阿长写了七件事:①喜欢切切察察,②睡相难看,③元旦有许多古怪仪式,④知道一些烦琐的道理,⑤讲长毛的故事,⑥谋害我的隐鼠,⑦给我买《山海经》。这七件事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围绕“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文章采用层层“剥茧”的方式,从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到听了她讲的“长毛故事”后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再到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细致地描绘了“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到“特别的敬意”到“新的敬意”的认识过程,而长妈妈纯洁朴实的灵魂也在这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到了展现。

这是一篇典型的先抑后扬写法的例文。作者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先“抑”

长妈妈身上封建思想的尘垢,后“扬”她固有的质朴善良、热情助人的品质,将深切的同情与真诚的赞美融合为一,使文章波澜起伏,强烈地抒发了对儿时保姆深情的缅怀和思念,令人回味与思索。

再如杨朔的散文名篇《荔枝蜜》,文中上来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也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

技法点拨:

1.选好材料。根据文章主题选用“抑”和“扬”的事件。

2.定好线索。以对人物或事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时,一定要注意变化二字。

3.安排好详略。一般说来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抑”少“扬”多,“抑”的部分要先写,起铺垫作用,要为“扬”蓄势,略写。“扬”的部分后写,它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文章中心的地方。要详写。

技巧二:设置悬念。

悬念俗称“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人人都有刨根问底的好奇心,行文中设置悬念,能把读者推向一个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中。因此,设置悬念也是把记叙文写得引人入胜的重要技法。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引人入胜的魅力。设置悬念的常见方法有如下几种。

1.标题富有悬念。

针对半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我们可以拟一个富有悬念的作文,激起读者探究内容的欲望。如《一个美丽的错误》、《“嫉妒”让我成功》这些题目就很典型,错误为什么是美丽的?什么样的错误是美丽的?“嫉妒”怎么会让我成功?读者一看题目就会产生很多疑问,自然就有了读下去的强烈欲望。

2.开头设置悬念。

这种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展开矛盾,引出下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始写“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读了这些,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

回家?她究竟会有怎样的命运?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给读者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于是便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结尾运用悬念。

结尾处适当地运用悬念,可使文章显得意味深长,让人在读后回味无穷。如湖北荆门某考生的作文《香茗》,通过品茶及听对门父女俩的对话来表达“弱者总给自己找借口”这一主题。文章结尾写道:“对门的谈话,让我思绪万千。我又呷了一口绿茶,确实很苦,但很快我就品尝到一股源自心底的清香,使我十分坦荡舒心。我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绿茶,向对门走去……”“向对门走去”,去干什么呢?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同时也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余音袅袅,耐人回味。

技法点拨:

设置悬念要合情合理,不牵强、生硬。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致使人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效果。

技巧三:制造误会。

作文中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使情节一波三折。误会法常常让本来能按常理发展的事情节外生枝,而文章就在这生枝之处显示出情节或主题的精彩。

如学生作文《心灵的自责》,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技法:

应朋友之约,第一次到这个小城游玩,面对蜘蛛网般交织的街道真有点一筹莫展。当地人说,只要三元钱就能雇一辆人力车游览小镇。于是,我顺手拦下了一辆黄包车……

蹬黄包车的人,脸上的肌肉松弛,在无力的笑容中向下耷着。灰白杂乱的头发中,似乎能抖落出许多尘土来。发白的统一工作服,已被汗水沁湿。下身被挡风被紧紧地遮盖着,大热天儿的,真搞不懂为什么还要绑个挡风被。

“姑娘,环城吗?”

“嗯。”

“好嘞,上车吧。”

网上说,蹬车的人往往会宰外地客。我便装作熟络的样子,连价钱都没问,就坐上了车。

路上,他一边用干涩的声音给我解说,一边费力地蹬着车。我也就安心享受这份悠闲。但是走着走着,我就觉得有一点不对劲。这里的水泥路很平整,但是,车身却一直在微微的颠簸:先是猛地一冲,接着平稳片刻,过了几秒,又突然一冲,按照一定的频率不断地晃荡着。我掀开车帘问道:“师傅,是不是车胎没气了?”却不想,猛然看见了挡风被下的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