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苏州古建筑的布局及特点
苏州古城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主要是明清以来,遗留下来一笔丰厚的有形财富——古建筑。
他们是组成苏州独特的古城风貌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而苏州古建筑经过香山帮能工巧匠的智慧实践的是苏派建筑风格和特点归纳起来有:翻墙黛瓦,体量小而轻巧,低层高密度,错落有致,有多数建于沿河,形成前街后河、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情。
旧事古城南北居民较少,所以形成“南园”、“北园”,城内独特的双棋盘格局,形成坊巷与水巷平行,若南北向坊巷,则就民居建筑的朝向就产生多种情况:东西向、东门南向,西门南向,西门北向等。
这种民居所处的坊巷大多是一面沿河,房屋进深浅而朝向差。
有若是东西向坊巷,则旧民居建筑的朝向均可南向,但为了尽量争取朝南的土地,因而产生往纵向发展的多进式及几落多进式建筑群,形成逐进封闭性院落式旧民居布局。
苏州古典园林,本为私家或宗祠等的旁宅、堂边的“避嚣烦”、“寄情赏”、“达清幽”的游憩之所。
故其造园设计,不崇庄严伟大,而求幽静精巧,布局不重对称,规划因地制宜,随宜曲折,引人入胜。
古典园林在布置上以建筑、水面山石来将空间进行处理,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陪衬,进行造景,在有限的空间中造成多层次的丰富景色,把大自然的光、声、色、气候组织到园林中来,故而园林景色能四季入画,达到天然的真趣。
所有人们说它有音乐的韵律感、有诗情、有画意,这是造园艺术的两个要素(自然、人工)和谐的统一。
园林建筑,就其构造式样可以分:大者有厅、堂,小者有亭、台、楼、阁、水榭、旱船廊。
此外,尚有园林建筑点缀品,如:花墙洞、地穴门窗景、花街铺地、池、假山等。
园林建筑中的点缀品,在苏州古典造园艺术的和谐统一,发挥了自身别具一格的、古建筑艺术的小品的风貌作用,此文不作赘述。
综上所述,这种由城市性质与功能产生的个性风貌,是需要“保护”的“独特风貌格局”。
我们不要把各类建筑的个性风貌加以普遍运用,防止失去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自己的个性。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保护好苏州的古城风貌”,使之成为世界历史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中国古典建筑院落布局设计的启示
中国古典建筑院落布局设计的启示——以北京四合院为例摘要:传统民居是我国古代建筑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类型。
其发展是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民居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场所,更是各地丰富民风、民情、民俗和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最能够体现个民族各地区特色的建筑。
本文以北京四合院为例来具体阐述中国古典建筑院落布局的设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关键字:传统文化,院落布局,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自汉唐以来,已逐步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
在建筑总体布局方面,中国古典建筑常以院落组群为基本布局原则,强调群体的轴线,建筑单体只是简单的长方形,而廊道与围墙则成为联系单体建筑之间的常用手法。
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
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
四合院即是其典型的代表。
元大都城的规划产生了胡同于两胡同之间的四合院,经过明清两朝,这种住宅进一步得到发展,于是“北京四合院”成了北京住宅的代名词,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和元明清三代首都,北京城有清晰的分区和成熟的城市布局结构,北京城在明代基本形成了现在的“品”字形的整体平面形式。
而北京城内则由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道路分隔成棋盘似的布局,北京的四合院也如同规划整齐的京城一样,是四四方方的。
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住宅建筑中一种传统的布局形式,又体现我国“前堂后寝”的礼制规格。
四合院历史很久,到汉代,四合院已经逐步形成,唐宋时已广泛使用,到明代已完整。
现在北京大量存在的都是清代建造的四合院。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中国古代民居的形态:
1.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
四合院由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组成,四面围合,中间形成庭院。
这种布局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
2.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之一,利用黄土的特殊地
质结构和气候条件建造而成。
窑洞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窑洞,以及天井地坑式窑洞等。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防震和防盗等特点。
3.竹楼:竹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之一,尤其在云南、
广西等地区较为常见。
竹楼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一般为两层或三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竹楼造型美观,结构简单,具有防潮防震等特点。
4.天井式民居:天井式民居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
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等省份。
天井式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四周建房屋,房屋与天井之间一般都有走廊或檐廊相连。
这种民居布局有利于通风和排水,同时也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居住和生活。
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1)
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 ——2005中国古建筑考察报告 罗超君 0420010038 2005年9月 2005年8月1日至12日为期半个月的古建筑考察之行为我们学习中国古建提供了一个实地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机会,短短十二日的行程覆盖了晋中南大部分的古城古镇,加上之前连着的四川李庄古镇带测绘实习以及峨眉游,第一次亲历这么多令人震撼的古建筑,览尽大好风光,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考察对象包括:芮城永乐宫、五龙王庙(广仁王庙);解州关帝庙;万荣飞云楼、后土祠;临汾尧庙、钟鼓楼、魏村牛王庙戏台;洪洞上下广胜寺、水神庙;霍州衙署;蒲县东岳庙;隰县千佛庵(小西天)、千佛洞(弥勒道场);五台山台怀镇菩萨顶、广宗寺、圆照寺、显通寺、罗睺寺、塔院寺、殊像寺;镇海寺、碧山寺、南山寺、清凉寺、佛光寺、广济寺、尊胜寺、南禅寺、阎锡山故居;太原晋祠以及天龙山石窟。
其中绝大多数为佛教建筑,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开始比较异同,产生一点心得,回来随即查阅资料,将考察成果记录整理,作个总结。
一、 佛教中国化嬗变: 佛教属于异国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不是通过简单的译介佛教教义及其经典理论,而是通过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融合。
佛教之所以能够根植于中国,并显示出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融入了中国的原始宗教意识和传统伦理观念,吸收了不同地域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心理特征的宗教信仰。
印度佛教经过中国化的过程嬗变为中国佛教。
佛教中国化的嬗变过程可以追溯到佛教传入中国的不同途径。
佛教最早从印度循三条途径传入中国:西北通过丝绸之路,经西域传入中国的中原腹地,与汉族文化融合,形成了汉传佛教(北传佛教);西部通过尼泊尔传入中国的吐蕃,与藏族文化融合,形成了藏传佛教(喇嘛教),后又流传于中国青海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西南通过缅甸传入与之接壤的中国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形成了南传佛教。
这三大体系的佛教无论流传到哪个地域,其建筑的布局、特征,乃至装饰艺术风格,也因佛教传播地域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各自独具特色。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第七章古代村落与民居建筑
(二)书院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 育机构。最早出现于唐代,北宋以后, 书院发展成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 书、讲学的处所,书院建筑的数量也大 为增加。
(三)牌坊 显示尊贵身份、旌表功名节孝。
我国最有名的村落牌坊群是棠樾牌坊群 。
(四)戏台
戏台即戏剧舞台,是指为戏剧演出而建 的专门场所。
赣南的围屋多呈方形(也有少数圆形的 ),大的占地1万多平方米,内住数百人 ,小的占地四五百平方米。
四、干栏式住宅
干栏式住宅是最早的住宅形式之一。用 竹、木做支柱将居住层架离地面是这一 住宅形式的主要特征。
比较典型的如西双版纳的干栏式住宅, 一般分成上下两层,下层喂养牲畜、堆 放农具,上层住人。
三、客家围屋
客家人的居住模式与建筑风格与当地有 很大不同,最典型的是客家人的围屋建 筑。
围屋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夯土为 承重墙,可达五层之高。聚族而居和防 卫性强是客家围屋的两大特点。
(一)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所创建的一种有独特 风格的建筑类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大型夯 土民居建筑,广泛分布于福建西部和南 部的崇山峻岭之中,以永定、南靖和华 安等地最为集中
(二)临县西湾村
临县西湾村位于山西省临县,距黄河古 镇碛口镇1千米。
(三)流坑村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距乐 安县城38千米。
被称为“千古第一村”。
第二节 传统民居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因地制宜 、因材致用,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
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客家围屋、 干栏式建筑和 “一颗印”民居被称为中 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A. “一颗印”民居
B. 皖南民居
C. 干栏式住宅 D. 客家围屋
中国古建筑主要类型
中国古建筑主要类型
中国古建筑的类型非常丰富,主要类型包括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等。
1.宫殿建筑:宫殿是帝王居住的场所,因此规模巨大,气势雄伟。
在建筑布
局上,按照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2.陵墓建筑:陵墓建筑大多依据自然地形靠山而建,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
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且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阀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有松柏苍翠,显示已逝帝王威严的同时增添一份肃穆气氛。
3.寺庙建筑:由于其特定的宗教信仰背景,一般都是呈现和谐、寂静、神秘
等特点,寺庙多建于都市或者是名山,是为了营造出美妙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人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亲近宗教信仰。
4.民居建筑:北京的四合院是民居建筑的代表,四合院的“四”字,表示东
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
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
建筑布局,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的种类繁多,每一种类型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四合院
送物有四忌讳:一忌送钟(终)、二忌送鞋(邪)、三忌送药锅、四忌送单儿(单数)。
置物有四忌:一忌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因旧时死人后要摆供品,其中“倒头 饭”就是将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里;二忌刀子放在盆里,旧时送葬后要在死者门 前放一个盆,里面放一把刀,从坟地回来的人要在盆里翻一下刀(最早是在盆沿上 磨三下刀),说是避免带回鬼邪;三忌茶壶嘴儿对着人,因为茶壶嘴儿容易让人联 想起撒尿;四忌吃米饭不够时不能说“要饭”,因旧时乞丐乞讨时称“要饭”。 有个头疼脑热的要到“四大药堂”(同仁堂、鹤年堂、千芝堂、庆仁堂)去抓药。 另外还有“四大件”之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沙发四大 件;八十年代是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四大件。
这种住宅的缺点是采光不好,狭窄的院落常给人以局促、压抑的感觉。正所谓凡事 不能两全,两害相权取其轻,要想凉爽,就不能晒太阳。
3.碎砖砌墙墙不塌的建筑工艺
北京作为古都,建筑经过多次兴衰,碎砖数量极多,用拳头大小的碎砖就可 以砌成高墙,是北京老工匠师傅的绝活儿,老北京最高级的住宅应该是磨砖 对缝的青砖到顶,但这只有达官显贵、富商大贾才做得到。 北京平民住房用砖一般多为整条砖加碎砖。整条砖长九寸(30cm)、宽四寸五 (15cm)、厚一寸二(4cm),砖的正面正中有一深沟贯穿整个长度。砖为深灰 色,比现在机制红砖大而宽,但略薄。
建筑彩画也有实用和美化两方面的作用:实用方面是保护木材和墙壁表面;装饰 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内外明快而美观。
明清时期彩画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完全成为图案化的彩画,分为和玺(以金色 龙凤为主要题材)、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琢墨、烟琢墨、雄黄玉、雅五 墨等,它们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题材来定其等次贵贱;另一类是后来兴起 的“苏式彩画”(苏指苏州),其特点是在梁枋上以大块面积画出包袱形的外廓, 在包袱皮内绘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故事、戏剧题材。
我国古代建筑之庭院布置
我国古代建筑之庭院布置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发展自然也积淀一系列的特色。
我国古代的庭院布置也是古代建筑自身的特色之一。
现在我们就共同去学习一些我国古代的庭院布置特色吧。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
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
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中外建筑史3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狻猊,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 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 之吞烟吐雾。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 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 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 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 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 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 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皇帝、“正大光明” “清 平公正”的象征。
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拱 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
斗拱结构:承重+装饰
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木块叫斗,斗上 加拱,拱上加拱,层层叠加,起
到支撑作用。
榫卯结构:
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
罩: 作用:①分隔室内空间,柱子之间做各种形式的木花格或雕刻,常用 在较大的住宅或殿堂中。
②装饰作用
窗 早期称为囱,后来又称为牖。 窗的主要形式有直棂窗、槛 窗、支摘窗、漏窗等。
⑴直棂窗: 中国古代木建筑外窗的一种, 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 种比较古老也是最简单的窗 式。
⑵槛窗: 一种形制较高级的窗,是一种隔扇窗,即在两根柱子之间的下半段砌筑墙体 在墙体上安装隔扇,窗扇上下有转轴,可以向里和向外开关,常用于殿堂、 也用于大型的住宅和寺庙、祠堂等。
⑵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用 材以砖为主,也有的配以条石,常 在台基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 筑或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如上图下 部分。
中国古建筑组合方式
中国古建筑的组合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院落式组合**: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的方式。
多个庭院和建筑相连组成,常用于宫殿、寺庙、府邸等大型建筑。
通过院落的布局和建筑的位置来表达权威、尊贵和崇高的意义。
2. **串联式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常见于山地建筑,如福建土楼。
由于地势的限制,建筑采用串联的方式,一楼托二楼,层层叠叠,外观独特。
3. **群组式组合**:这种方式主要见于宫殿建筑群中,以主殿为中心,配以廊、庑、楼、阁等建筑,形成一组严谨的建筑群。
如故宫的建筑群,以乾清宫为中心,左右对称,层层展开。
4. **自由式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常见于园林建筑,建筑师遵循自然地形,结合山水、花木、石材等自然元素,创造出灵活多变的建筑空间。
如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等。
以上就是中国古建筑的几种组合方式,这些方式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中国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分析
中国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分析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对中国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之处。
一、北方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北方的古建筑以京津风格为主,代表性建筑有北京故宫、北京天坛等。
北方古建筑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严谨稳定: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建筑结构需要具备较高的稳定性。
因此,北方古建筑多采用砖石结构,墙体厚实,建筑重心低,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 斗拱造型独特:北方古建筑的斗拱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之一。
斗拱起到加强建筑结构的作用,同时也美化了建筑的外观,使其更加雄伟壮观。
3. 四合院布局:北方古建筑中较为常见的是四合院布局,即中间一个庭院,四面围绕着屋舍。
这种布局形式符合北方地区的生活习惯,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而又安静的院落空间。
二、南方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南方的古建筑以江南水乡风格为主,代表性建筑有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南方古建筑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木结构建筑为主: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光线充足,适宜于木结构建筑的建造。
南方古建筑以木质结构居多,利用独特的木作手艺将建筑打造得精致而富有艺术感。
2. 建筑与水的结合:南方地域的河流湖泊众多,古建筑常常与水相依相伴,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比如苏州的园林,通过湖泊、池塘与建筑相连,营造出水墨画一般的美景。
3. 窗棂与画框相似:南方古建筑的窗棂造型往往与中国画中的画框相似,采用竹木雕刻的方式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西南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西南的古建筑以川滇藏风格为主,代表性建筑有成都武侯祠、丽江古城等。
西南古建筑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邛突筑基:西南地区地势多山,地形复杂,古代建筑在山地建设上采取邛突筑基的方式,即在山坡上开凿平台,利用石块垒砌形成建筑基座。
中古建论文之院落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院落空间布局——传统设计手法解读及其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一、平面的精髓:院落布局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中曾如此评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
”这就带来了两个结果:首先“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全座负盛名的石造建筑物比较起来,显然小而简单,似有逊色”,同时这一点也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偏见和不理解,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是世界建筑体系中发展简陋的旁枝末节。
然而,我们同时因此而意识到,离散的独立建筑物组合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和最鲜明的特色,我们在评判中国建筑时“便不应以单座建筑作为单位,与欧美全座石造繁重的建筑物作任何比较”。
但是,若论整体,那么大概至今所有的外国建筑和中国古代大明宫、紫禁城的磅礴气势相比,都不免相形见绌。
因此,我以为中国古建筑的核心在于平面布局,也正是我这次想要深入研究的选题。
而平面布局中,最吸引人的特色无疑在于中国古建筑中强调的“院落式布局”,用离散的建筑单体围合中庭,达到外闭内敞的空间效果。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典型是低层的院落形式。
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框架体系所能承担的体量和跨度有限,一方面受中国大家庭结构、尤其是贵族群体对于多样化的空间、功能组合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空间的院落式布局形态和审美。
1可以说,建筑组群的院落空间才是中国居住空间的精髓。
院落式布局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等级礼制的体现,也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交融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外国古代建筑中强调单体的华丽张扬,其中鲜明的例子比如古希腊帕提农神庙近乎完美的比例和精致的柱式;古罗马万神庙开天辟地的大穹顶和顶部天窗带来的动人的神圣天光;再至哥特式建筑夸张的高度和向上的冲劲。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常常坐落于高山之上,或者空旷的平地中央,以一己之力统领周围区域;与此同时,建筑时而为了强调宗教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而故意创作完全脱离了人体尺度的内部空间,哥特建筑和其他教堂建筑等尤甚。
整齐有致的中国古建筑——四合院
整齐有致的中国古建筑——四合院作者:文辰西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4年第10期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
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二进一院;“日”字形的称为三进二院;“目”字形的称为四进三院。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
四合院建筑的规划布局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
它建立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关系的居住环境。
四合院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
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
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
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连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
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
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
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
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沦为了大杂院,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改造的开展,很多传统四合院被拆毁,如1998年拆除康有为的粤东新馆,2000年拆除赵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号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绍仪故居。
中国古代的庭院及相关建筑
中国古代的庭院及相关建筑第一讲:————————————庭院的布局——————————————①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庭院深深深几许?”“侯门深似海”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②建筑的平面布局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
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
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
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
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辑录】中国古代建筑布局2010-07-10 06:33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
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
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
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
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
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
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
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
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
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
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
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
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
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
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古建各部位介绍
古建各部位介绍古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古建筑可以分为建筑整体形态和各个部位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下面我将为你介绍一些古建筑的各个部位。
1.建筑整体形态:古建筑整体形态包括平面布局、立面形式等方面。
平面布局:古建筑的平面布局通常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形成了一种层次分明的空间关系。
每进院落之间常以牆墙相隔,增加了层次感和神秘感。
立面形式:古建筑的立面形式注重对称和比例的应用。
典型的表现形式有单檐、重檐、歇山顶等。
面阙、角楼等元素也会出现在一些古建筑中。
2.屋顶部分:古建筑的屋顶部分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鲜明特点,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歇山顶:又称回廊式顶,是指屋顶两侧对称上翘,形似山脊的顶部造型。
这种顶部形式常见于寺庙、园林等建筑中。
墩顶:墩顶是指在悬山顶两端的直角转角处加置的三角形墩,用以支撑屋顶瓦片。
这种形式常见于民居等建筑中。
角尖顶:古代宫殿建筑中常常采用的屋顶形式,顶部有一个尖顶,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高贵。
3.门窗部分:古建筑的门窗是建筑物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物的装饰。
木雕门窗:古建筑中常见的门窗装饰手法,用木材进行雕刻,呈现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丰富了建筑的艺术性。
四合院大门:四合院又称为“四合三进”建筑,大门是四合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门多采用华丽的装饰,有时还会有石狮子或铜狮子作为门神。
4.建筑结构部分:古建筑的结构部分是支撑整个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柱子:古建筑中柱子是支撑屋顶和加强建筑结构的重要元素。
常见的柱子有圆柱、方柱、八角柱等,常用木材或石材制作。
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通过卯榫的连接方式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定,常用于梁柱的连接。
斗栱结构: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它通过将梁木与柱子之间的空隙填充上额定形状的石料,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以上是关于古建筑各个部位的简要介绍。
古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不仅在建筑结构上独具特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
中国古建筑(宫殿)概览
午门: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上有五座楼,人
们习惯叫它五凤楼。
• 明清两朝,冬天 在这里颁发次年 的历书,遇有大 规模的出征或凯 旋献俘,皇帝就 在这里发布命令 或受“献俘礼”。
• 平面呈“凹”字 形
太和门
太和殿
•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故宫内最大的一座大 殿。“太和”二字是说宇宙间的一切关系都得到 协调的意思。太和殿建于公元1420年(明永乐十 八年),初名奉天殿。明嘉靖时改为皇极殿,清顺 治时始称今名。现在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重建的。殿高35.05米,面积达2377平方 米,是封建时代最尊贵的一座五脊重檐庑殿式的 宏伟建筑。全殿由72根巨柱支撑,金碧辉煌,为 我国最大,最壮丽的木结构大殿。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一、宫殿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 宫殿简史
• 宫:秦以前居住建筑通用名;殿:原指大 房屋。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 建筑的专用名,是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 地方。
• 宫殿是我国古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艺 术价值最高的建筑,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 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一、宫殿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华表、石(铜)狮、日狮”,狮子是“兽中之王”,其 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 王”。
日晷:象征皇权,表示控制着宇宙时间。
嘉量:我国古
时的标准量器, 含有统一度量衡 的含义,象征着 国家统一和强盛。 也有表示皇帝公 正的含义。
中和殿
保和殿
• 清代每年除夕和 元宵,皇帝在此殿 宴请王公贵族和 文武大臣。乾隆 年间,把三年一次 的殿试由太和殿 移至保和殿举行。
亁清门
亁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坤宁宫东厢房
御花园
神武门
中国古建筑之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有着中国民居的典型建筑形式,其建筑布局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特征。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1、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侧贴有对联。
2、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通。
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
3、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规格、秩序井然的布局方式,体现着儒家以仁为美的论理学思想在整个北京的四合院建筑群里,知名度最高的最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应该是故宫。
故宫更多的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主义思想。
而在四合院的建筑中,不只是故宫,一个普通居民家的小型四合院建筑也会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传统伦理。
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住宅的建筑居住功能始终与封建礼制融为一体。
我国的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封建社会这种等级划分也体现在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之中,四合院在建筑过程中也体现着严格的等级区分。
一户普通居民居住的小四合院也会有体现。
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尊卑等级分明,成为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的具体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王 府 大 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广 亮 大 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金 柱 大 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蛮 子 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小四合院的大门不用独 立的房屋而只在住宅墙上开门,门上有简 单的门罩称为随墙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四、佛寺建筑的院落化布局
• 佛教建筑主要有两种:佛教石窟、佛教寺 庙
•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 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 种形式,有学者研究其原因是因为印度炎 热的夏季很长,崖窟地处偏僻,不但窟内 冬暖夏凉,而且环境幽静,适宜修行,同 时修建石窟节约费用,又坚固耐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五种颜色中,东青(青龙)、西白(白 虎)、南朱(朱雀)、北黑(玄武)、中 央为黄色,黄色是土地之色,土为万物之 本,尤其在农业社会,土地更有特殊的地 位。在紫禁城,几乎所有的宫殿屋顶都用 黄色琉璃瓦就不奇怪了。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南门(午门)也称五凤楼,也是朱雀门, 北门自然称玄武门(神武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 大量的佛教寺庙。
• 相传在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遣吏赴西 域求法,但他们陪同天竺高僧驮着佛经、佛像回 到洛阳时,先是住在当时专门接待外国来客的鸿 胪寺,第二年才另建住所。因高僧为西方来客, 所以仍以寺相称,因负佛经、佛像来中国的是白 马,因而定名为“白马寺”,这应该是中国第一座 佛寺建筑,从此之后,原来作为中国官署的名称 “寺”,逐渐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称了。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随 墙 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2、屋顶 • 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分别代表房屋由
高级到低级的不同等级。 • 重檐庑殿式屋顶是最高等级,重檐歇山式
屋顶次之。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紫禁城的美
• 多样而不杂乱,统一而不单调 • 大与小的对比 • 以小衬大
• 曲与直的对比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前朝后寝的建筑格局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三、院落布局中的环境风水观
• 原来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 想的模式,甚至以风水的形式固定下来,即使没 有自然的地势环境,也要人工创造出相应的条件 以求得机箱与安宁。
• 紫禁城在兴建时,用挖掘护城河的泥土在宫城的 北面堆筑了一座景山,又从护城河中引出水流, 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让它流经几座重 要的建筑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如 太和门前的金水河,也称玉带河,玉带河不仅具 有风水作用,也有排泄雨水、供水灭火的功能。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乡土建筑 • 南方的天井院(安徽民居),房屋的建造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一、从紫禁城说起
• 如果说西方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个体 建筑所表现出的宏伟与壮丽上,那么中国 古建筑艺术则主要表现在建筑群体所表现 出来的博大与壮观。
• 紫禁城名字的由来看中国的五行学说 • 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
种元素组成。地上的方位分五方;天上的 星座五官;颜色分五色;声音分五音阶。
围绕着天井,四面的屋顶皆坡向天井,雨 天雨水沿屋顶坡面流向天井,这种做法称 为“四水归一”、“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朝北居: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大门大 多是朝北。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 禁忌。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 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行 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 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 利。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 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 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 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太和 门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四合院大小等级的区别也反映在它们的大 门形制上。
• 王府的大门自然是最高的等级,但在王府 中还有高低的区别,大门形制在《大清会 典》中记载,亲王府大门为五开间,郡王 府大门为三开间等。
• 其他贵族富商之家多用“广亮大门”,这种形 制的门安在房屋正脊的下方,门的位置决 定等级,门扇的位置越靠外等级越低。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高与低的对比 • 太和殿有35.05米高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宽与窄的对比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明与暗的对比、色彩对比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方圆的对比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二、院落布局中的礼制等级观
• 1、门 • 紫禁城中门有三种:阙门、宫殿式门、城
楼门 • 午门采用的是阙门的形式,是中国古代大
门中最高级的形式。 • 午门的北面的太和门采用的是宫殿式大门。 • 天安门、端门、神武门等采用的是城楼门
的形式。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院落布局我国古建筑
• 天上五官的中官居于中间,而中官又分为 三垣,即上垣太殿,中垣紫微,下垣天市, 这中垣紫微自然又处于中官之中,成了宇 宙中最中心的位置,为天帝居住之地。地 上的帝王自称天子,这天子在地上居住的 宫殿也应该称为紫微宫。汉朝皇帝在长安 的未央宫即别称紫微宫。明、清两朝把皇 帝居住的宫城禁地称为紫禁城自然是事出 有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