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

•一、概述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艺的基本特征:•(1)五四时期相对思想自由氛围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3)左翼文学之外,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共同发展•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国民党的党制文化和党制文学•占主流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一)倡导•主要团体:创造社(后期),太阳社。

1926年郭沫若《革命与文学》一文可视作革命文学运动的宣言。

•人物:郭沫若、成仿吾、李初梨、彭康、冯乃超、朱镜我等。

•文章:郭沫若《英雄树》《桌子的跳舞》,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刊物:《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

•革命文学观点受当时苏联和日本等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左”倾机械论•“无产阶级文化派”•文学组织”拉普”•(一)、革命文学内部•革命文学派与鲁迅、茅盾等人的论争。

•革命文学派: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全面否定五四文学,就“中国浑沌的艺术界的现象作了全面的批判”。

称叶绍钧“最典型的厌世家”,郁达夫“悲哀者”。

•《文化批判》4月号出版了“批判鲁迅”的专辑,批判茅盾专辑。

•鲁迅反击《醉眼中的朦胧》《革命时代的文学》,茅盾《从牯岭到东京》“一切文艺固是宣传,一切宣传并不是文艺。

”•机械论-简介••拉普-拉普•RAPP(三)主张•1、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要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2、文学是宣传武器。

•3、无产阶级文学作家一定要获得阶级意识。

•(四)左联成立及经过•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参加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钱杏邨、田汉等四十余人。

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都参加了左联。

•主要刊物:《前哨》《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十字街头》《拓荒者》等。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成型期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成型期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成型期作者:杜书瀛来源:《江汉论坛》2015年第01期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那时大都名之为“文学概论”,五十年代称为“文艺学”)基本成型的时期,此时大批重要理论著作出版,如雨后春笋,充满新气象、新观念、新思想。

其中许多著作,观点不同甚至相互冲突,但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说,它们不是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学术范型同旧的“诗文评”的学术范型的论争和对立,而是现代文学理论(文艺学)、美学范围之内的论争和对立。

它们都是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文艺学)的组成部分。

在众多学派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美学最有生气,毛泽东文艺思想不久之后即在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现代文学理论;学术范型;成型期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1-0069-04一、大批论著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基本成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形态的文学理论(那时大都名之为“文学概论”,五十年代称为“文艺学”)基本成型的时期,并且在初步成型之后,著作如林,其现代的学术范型被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这一时期我国学者许多重要理论著作,如雨后春笋,充分地呈现出他们追求新观念、新理论的极大热情。

据我和钱竞主编的《中国二十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初步统计,这个时段的著作,有近百种——我在该书《全书序论》列出了其中大部分书目;后来我看到张法等著《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一书所列《1911—1949文学理论著作统计表》,知道我尚有遗漏。

张法说,他们的统计表,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二书的基础上.查补近年文艺理论著作综合而成,可见是集众多学者之力而获得的成果。

读者可以参考。

这些论著,除极少数,如姜亮夫《文学概论讲疏》(北新书局1931年版),是循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刘永济《文学论》、马宗霍《文学概论》一路下来的旧模式而参进某些新因素之外,其余都是“现代模式”的。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现当代文学论文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近代文学在急风暴雨中步履艰难而又急促地走完了它的全程,在中国文学的近代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中国近代文学既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和终结,又是现代文学的胚胎和先声,并开启了中国新文学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

中国近代文学是历史转型期的文学,又处于中西文化交流和撞击的大潮之中,因此它具有许多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新内蕴、新形式和新特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倘与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研究相比,其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差距。

但,许多专家学者在这块处女地上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仍值得我们珍视。

今天适逢世纪之交,回顾一下本世纪来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不论是从总结中国文学研究学术史的角度,还是对推动21世纪的近代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近代文学的终点是“五四”运动,然而早在“五四”前,就已有人着手近代文学的研究工作,如寅半生(钟骏文)的《小说闲评》(1906)、俞明震《觚庵漫笔》(1907 —1908)、刘师培的《论近世文学之变迁》(1907)、李详的《论桐城派》(1909),以上这些笔记和评论文字多是对某一作品和某一文派即兴式的评论,也有关于作家真实姓名的考索和身世的介绍,总的说还比较零碎、肤浅,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更谈不到对近代文学整体的探讨和发展规律的揭示。

但在“五四”前的笔记和文章中也有个别有价值的见解,如《谭瀛室随笔》指出《官场现形记》的结构“仿《儒林外史》,每一人演述完峻,即递入他人,全书以此蝉联而下,盖章回小说之变体也”(注:转引自蒋瑞藻编:《小说考证》下册,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版,第415页。

)。

再如黄人的《小说小话》评《三侠五义》云:“豪情壮采,可集剑侠传之大成,排《水浒记(传)》之壁垒”;“而摹写人情冷暖,世途险恶,亦曲尽其妙,不独为侠义添颊毫也”(注:《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5—376页。

)。

像如上这类中肯的、有见地的评论在当时并不多见。

2015春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_答案

2015春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_答案

2015春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_答案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是:A. 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B. “零度状态”的叙述C. 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D. D、重生活“纯态事实”的原生美,不重故事情节的跌宕曲折正确答案:A2. 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A. 黄遵宪B. 梁启超C. 康有为D. 谭嗣同正确答案:A3. 《一地鸡毛》的作者是:A. 刘恒B. 方方C. 刘震云D. 池莉正确答案:C4. 首先提出“言文合一”的是A. 胡适B. 梁实秋C. 黄遵宪D. 李叔同正确答案:C5. 《迷舟》的作者是:A. 格非B. 苏童C. 余华D. 莫言正确答案:A6. 《枣树的故事》的作者是:A. 孙甘露B. 格非C. 叶兆言D. 苏童正确答案:C7. 新创办的()第一次公布稿酬标准,又标志着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这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障。

A. 《小说林》B. 《热风》C. 《大众文艺丛刊》D. 《文学杂志》正确答案:A8. 先锋小说家拒绝意义,拒绝深度模式的最初动因是:A. 革命B. 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C. 赚钱D. 迎合读者正确答案:B9. ()首先提出,“文字者天下人公用之留声器也”,文字的作用是沟通思想、传授知识,因此文字一定要为群众所懂得。

A. 梁启超B. 黄遵宪C. 裘廷梁D. 陈荣衮正确答案:C10. 拥有最多的读者的“先锋作家”是:A. 格非B. 苏童C. 余华D. 莫言正确答案:B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下列选项中是《团圆》中的人物的是:A. 王芳B. 王复标C. 王东D. 小虎正确答案:ABC2. 下列作品中,作者是苏童的是:A. 《妻妾成群》B. 《褐色鸟群》C. 《米》D. 《我的帝王生涯》正确答案:ACD3. 在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同时,出于同样的“新民”目的,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了()等宣传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新传奇剧本。

第一讲: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论争

第一讲:三十年代文学思潮与论争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民主主义文学:
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 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二、三十年代文学概况
自由主义文学:
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 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 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 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代表作家: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 施蛰存等。
三、与自由主义文学的论争:
2、与“性灵派”的论争
(林语堂、周作人) 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 风》。 声称“不问政治” ,倡导“幽默文 学”和“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无关社会学意识形态鸟事, 亦不关兴国亡国鸟事”。
三、与自由主义文学的论争:
3、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一、关于“革命文学” 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引用美国作家辛克莱《拜金艺术》:
“一切的文学,都是宣传。普遍地,而且不 可逃避地是宣传”,“文学,是生活意志的表 现。文学,有它的社会根据——阶级的背景。 文学,有它的组织机能——一个阶级的武器。”
三、与自由主义文学的论争:
1、与“新月派”的论争
(梁实秋、徐志摩以人性论为中心,张扬理性,鼓 吹自由) ①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 “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 ②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文学家没有任何使命,除了他自己内心对于真 善美的要求的使命”, “文学家永远不失掉他的 独立”。 ③ 倡导文学的节制和理性 。 “以理性驾驭情感,以理性节制想象。”
三、与自由主义文学的论争:
5、论争的焦点问题: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的阶级性、独立性、超越性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 《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 《孟实文抄》 • 1、生平及思想形成 • 文学是‚超功利‛的,是‚无所为而为‛的 观照,是创造者个人的能动创造。 • 2、朱光潜人文主义美学
• 美是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集中出 现在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 初期,其代表人物是“自由人”胡秋 原和“第三种人”苏汶。一个是抗战 胜利以后,其代表人物是沈从文、朱 光潜。这两个时期出现的这两股自由 主义文学思潮,既有明确的文学主张, 也有相应的创作成果,是在当时有相 当影响的文学思潮。
• 诗人若不是一个革命家,他绝不能凭空创 造出革命的文学来。诗人若单是一个有革 命思想的人,他亦不能创造革命的文学。 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夸称天才的创造力,文 学始终只是生活的反映。 • ——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
•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 的血腥的斗争。 • 艺术如果以人类的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 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 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 容。 •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 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 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 人心,它是心物婚恋后所生的婴儿。美感 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 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 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 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一 二者缺一都不能出现美。‛ • ——朱光潜
何为美?
• 美既是客观,也是主观;美既在物,也 在心。只有物我交流,婚媾之后,才生 美感,才有美。归根到底,物的美与不 美,还是取决于人的情感。 • 美感产生美,没有美感就没有美。美是 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最新 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精品

最新 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精品

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思潮史中占据独特的位置,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的,欢迎阅读查看。

现代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它广泛运用各种超现实的手法,诸如象征、反讽、暗示、颠覆、戏仿等手法,来表达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己、荒诞感受和存在意识。

19世纪中后期,西方社会普遍走向垄断阶段,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也日渐壮阔,西方一批中小资产阶级人既对苦难的现实不能接受,又对前途捉摸不透,一种普遍性的毁灭情绪沉入他们痛苦的心灵深处,以至许多文人创造出审美的意象世界来寄托忧思。

表现在文学中就呈现出一种荒诞、变异、晦涩、以丑为美的创造风格。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上一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某种社会病在人们内心的反应。

在困惑不宁、变迁骚动的时代,就容易崇尚主观和象征,这可以说是中外艺术审美史上的一个共同特征。

一、2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由高潮开始退落,尤其在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人们面对复杂多变、惨淡沉痛的现实社会感到茫然失措,普遍陷入一种彷徨、不安的状态。

孤独、痛苦、惶惑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的心理情绪特点,这一阶段的中国社会心理与19世纪中后期的西方社会有某些相似,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所表现出的孤独感、痛苦感、迷惘感、焦虑感与此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不谋而合。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一经结合,就具有了中国特色,呈现出中国的民族特征。

有学者认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其次,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虽然在希望中感到绝望,但更在绝望中追寻希望。

最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仅破坏旧传统而且创造新的传统。

从作家方面来看,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20年代中国文人创作情绪和创作心理的结晶。

其中,李金发的《微雨》、向培良的《沉闷的戏剧》、鲁迅的《野草》等都有着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这一系列作品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崛起。

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新诗评论与研究(1)

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新诗评论与研究(1)

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新诗评论与研究(1)【内容提要】新诗大众化诉求是抗战时期新诗理论批评的时代最强音。

“激进型”、“传统型”和“综合型”的现实主义诗论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这种要求。

“激进的现实主义”诗论主要围绕朗诵诗、街头诗、方言诗、叙事诗、新诗的民族形式、现代政治讽刺诗和“九叶派”等问题展开过论争,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旧错误和新偏向”。

实质上,它们都着眼于新诗大众化以及如何更好地为现实斗争与救亡图存服务。

“传统的现实主义”诗论则潜心于对新诗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规律的探讨。

而综合性的“体验的现实主义”诗论强调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之间相生相克。

它们共同推进了40年代现实主义诗论的发展和深化。

40年代新诗理论批评,依然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双峰并峙,且有互渗现象。

不像30年代只是纯诗派单方面地对现实主义进行有限的开放;40年代中后期“七月诗派”诗论与“九叶诗派”诗论双向渗透、交互影响。

因此,综合是40年代新诗理论批评最重要的特征。

当然,它也出现过偏至,如40年代“激进”形态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诗论。

这一切均表明40年代现实主义内部的丰富复杂。

正因为如此,为了梳理出它们内在的理路和外在的交锋,我把40年代的现实主义诗论划分为“激进的现实主义”诗论、“传统的现实主义”诗论和“体验的现实主义”诗论3种。

【作者】杨四平一所谓“激进的现实主义”,是指40年代那种带有强烈“左倾”机械论和庸俗社会学成分的无产阶级的现实主义。

它们是40年代新诗理论批评的主导力量,其诗歌信条可以归结为5点:1、新诗是以阶级为基础,并取决于阶级;2、新诗是宣传的武器,政治的“留声机”;3、新诗必须为大众而写,乃至为大众所写;4、新诗的语言必须简明易懂;5、诗歌批评必须以唯物主义为准绳进行阶级分析。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年纪稍长的萧三、黄药眠等和年纪稍小的任钧、劳辛、吕剑和林林等。

他们几乎都是左联、“《新诗歌》派”或“新诗潮”社成员。

他们围绕着朗诵诗、街头诗、方言诗、叙事诗、新诗的民族形式、现代政治讽刺诗、臧克家的《泥土的歌》、何其芳的《叹息三章》和《诗三首》、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九叶派”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论争,都着眼于新诗大众化以及如何更好地为现实斗争和救亡图存服务,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了种种“旧错误和新偏向”。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文学思潮——以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民族形式大讨论、战国策派民族文学运动为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文学思潮——以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民族形式大讨论、战国策派民族文学运动为
呼 :“ 华 民族 的天 才 !今 后 批 评 与 创 造 ,尽 可 不 必 顾 忌 中
素 学说 ,极 力 鼓 吹 民族 主 义 文 学 的至 高 地 位 ,甚 至 把 民族
主 义作 为评 价 政 治 、文 学 的 唯 一标 准 。这 无疑 违 背 文学 创
文化 围剿【” 。确然如此 ,国民党兴起 民族文艺运动 ,鼓吹 】
民族 意 识 ,主要 是 国 内政 治斗 争 的 需要 ,其 目的 在 于反 共
2 1 年第 1 01 期
王瑛 :二 十世 纪三 、四 十 年代 的 民族 文 学 思潮
★ 电影 ・ 文学 ・ 艺术★
二 十世 纪 三 、四十年 代 的 民族 文学思潮
— —
以民族 主义文 艺运动 、民族形 式大讨论 、战国策派 民族 文学运
动为例
王瑛
( 四川中医药 高等 专科学校 四川 绵阳 6 1 0 ) 2 0 0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文学思潮电影文学艺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文学思潮以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民族形式大讨论战国策派民族文学运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621000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文学思潮成为主要文学思想和创作潮流本文从汇聚成思潮的重要支流中选取民族文艺运动民族形式大讨论战国策派民族文学运动进行考察指出民族文学思潮提倡文学采取民族形式表达民族意识充分发挥了文学作为思想武器在凝聚民族力量抗击外侮上的作用有极高的思想史文学史价值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启示
二 十 世 纪 三 十 年 代 到 四十 年 代 出现 了一 股 引 人 注 目 的 文 学 思潮 ,一批 文 学 理 论 家和 创 作 者 纷 纷 从理 论 和创 作
国家 ,他 坚信 ,“ 救 中 国 ,要 想 民族 永 远 存 在 ,必 要 提 要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摘要】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经历了不同流派的兴起和热点问题的探讨,同时也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论。

本文通过梳理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分析了热点问题如现代性、后殖民主义等的讨论,探讨了研究方法的演变和对比,最后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结指出,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跨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思想解放的推进,期待未来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探索更多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发展历程、主要流派、热点问题、方法论、成果、展望、总结1. 引言1.1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概述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涌现了许多学者和专家,他们不断地钻研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并对文学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概念逐渐清晰,研究方法和理论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

近代文学研究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更是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反映和批判。

近代文学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历史的脉络,揭示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在不断融合西方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

通过对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概述和回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深化研究成果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走向更加广阔的领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战后,中国的文学界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

192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鲁迅等作家的出现开启了现代文学的先河,对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二十年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二十年代文学)

对现代文学的贡献与价值
文学史地位
二十年代文学在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文学价值
二十年代文学作品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被广泛认 为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语言风格
二十年代文学在语言风格 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为 现代文学的语言发展提供 了借鉴和启示。
对未来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二十年代文学)
$number {01}
目 录
• 二十年代文学概述 • 二十年代文学代表人物 • 二十年代文学流派 • 二十年代文学与其他时期文学的
比较 • 二十年代文学的未来影响与价值
01
二十年代文学概述
二十年代文学背景
1 2
3
政治背景
二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政治混乱的时期,这为文 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04
二十年代文学与其他时期文 学的比较
与清末民初文学的比较
文学形式
二十年代文学在文学形式上更加 注重创新,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 制,采用了更加自由、多样的表 达方式。
思想内容
清末民初文学更侧重于社会政治 问题,而二十年代文学则更加关 注个体命运和人性探索。
与三四十年代文学的比较
主题风格
三四十年代文学在主题风格上更加复 杂多样,既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也 有对革命斗争的描写。
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推崇科 学和民主思想,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表达。这一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和左翼文学奠定了基础。
左翼文学
总结词
左翼文学是二十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旨在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 和斗争。

福建师范大学《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课题》

福建师范大学《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课题》

福建师范大学《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课题》一、共和国文学的历史源流。

二、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

三、巴金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从叙事学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

“新写实小说”的作家在对待生活和人物方面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他们的小说也就不再显示叙述者居高临下的姿态。

如方方的《风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在《风景》中,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个夭折的幼婴,他宁静地观察自己的父母母亲,哥哥姐姐的生活,流水般地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叙述者得智力,判断力甚至人生的经验明显不如故事中的人物,当然,《风景》叙述者的安排是“新写实小说”中一个极端,特殊的个案,但哪怕在《烦恼人生》、《一地鸡毛》这些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觉叙述观点的作品中,读者一很难感觉到叙述者或隐含作者高于印家厚,高于小林的地方。

二从故事的角度看,现实主义要求小说中的任何情节,细节,都必须发挥一定的功能,承担不同责任,而在“新写实小说”中,由于拒绝意识形态阐释,由于缺少终极的价值指向,情节的发展往往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故事一大多以平面化零碎化的状态呈现,从而构成一种似乎是未经任何选择加工的“生活流”或“叙事流”状态。

池莉的《烦恼的人生》发表时,“编者”曾介绍其叙事结构说:“这部小说的特点是:它那完全生活化德尾随人物行踪的叙事方法,它那既有故事又没有故事模式,让主人公面对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机缘,偶遇,巧合自由行动,因而就像植物的生长发育那样,不是预先定型而是逐渐定型的结构形态,它那接近于提供生活的”纯态事实“的原生美,它那希望由读者自己面对作品去思索,去做判断的意愿,这种不重情节结构的过分戏剧化,而重叙事方式的完全生活化,不重故事情节的跌宕曲折,而重生活细节的真实生动,就是典型“新写实小说”的“生活流”的叙事结构。

20世纪300年代的文学

20世纪300年代的文学

20世纪300年代的文学摘要:一、20 世纪30 年代文学背景介绍1.国内外政治环境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影响3.文学流派与代表人物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兴盛1.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2.茅盾的文学批评与创作3.巴金的现实主义小说三、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1.郁达夫的浪漫主义小说2.徐志摩的诗歌创作3.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四、现代主义文学的初步发展1.穆旦的现代主义诗歌2.张爱玲的现代主义小说3.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与影响五、20 世纪30 年代文学的总体特点1.文学流派的多样性2.现实主义为主导地位3.文学创作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正文:20 世纪30 年代,我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现实主义文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空前的兴盛。

鲁迅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创作了大量揭示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

他的《呐喊》、《彷徨》等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强烈地表达了民众的呼声。

茅盾则以文学评论家的身份推动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同时,他的小说作品如《子夜》也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巴金的小说作品,如《家》、《春》等,也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变迁。

浪漫主义文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发展。

郁达夫的《春蚕》、《秋收》等小说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热情洋溢的情感描绘了人性的光辉。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如《再别康桥》、《偶然》等,通过优美的诗篇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这些浪漫主义作品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主义文学在20 世纪30 年代初步发展。

穆旦的诗歌作品以奇特的想象、前卫的表现手法,为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张爱玲的《传奇》等小说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技巧、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挖掘,展示了现代主义小说的魅力。

这些现代主义作品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总的来说,20 世纪30 年代的文学流派丰富多样,现实主义文学在这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共同发展。

福师12秋学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12秋学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12秋学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第一篇:福师12秋学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福师12秋学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答案一、单选题 1.()是姚斯文学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A.“现在接受” B.“期待视野”C.“先在理解”D.“先在知识” 正确答案:B2.《塔铺》的作者是: A.方方 B.池莉 C.刘震云 D.刘恒正确答案:C3.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旨在“研究新旧戏曲,翼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的()A.春柳社 B.春阳社 C.春草社 D.春风社正确答案:A4.运用“ 戏拟”这种方式最受注目的作家是:A.马原B.莫言C.格非 D.余华正确答案:D5.以弘扬儒家“道统”、“文统”为宗旨的各文学派别声势大振。

在文论上,桐城派主张()A.“义法”说B.“肌理”说C.“清空雅正”说D.“道统”、“文统”正确答案:A6.先锋小说家都重视小说的语言实验,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 A.格非 B.孙甘露 C.莫言 D.马原正确答案:B7.巴金的作品中反映轿夫一家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的崇敬与同情的是:A.《可爱的人》B.《路上所见》C.《报复》D.《悼橘宗一》正确答案:A8.《许三观卖血记》的作者是: A.莫言 B.洪峰 C.马原 D.余华正确答案:D9.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A.黄遵宪B.梁启超C.康有为D.谭嗣同正确答案:A10.“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一著名论断是在()一文中提出来的。

A.《新民主主义论》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D.《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确答案:C11.()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A.创造社B.左联 C.太阳社 D.研究会正确答案:B12.在故意设“空缺”方面,格非的小说()就是典型的代表。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一、30年代文学特征——尽管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但仍获得繁荣:中国文学发展到20年代后期,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转型。

文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928年,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发生“突变”,率先举起“革命文学”的旗帜为标志,以“文学革命”为主旨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以“革命文学”为标志的第二个十年。

也即文学史上的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是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一个年代,其风云动荡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前一个十年。

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恶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持续不断,文学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涌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如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丁玲、李劫人等长篇小说大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张天翼、柔石、叶紫、沙汀、艾芜等文学新人;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艾青也崭露头角;在戏剧方面,出现了将话剧民族化、本土化的戏剧大师曹禺;在散文方面,出现了林语堂与他的幽默闲适小品,何其芳、李广田等新秀;在流派社团方面,出现了“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左翼小说”以及“现代派诗歌” 、“中国诗歌会”等。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在斗争与论争中,一步步走向了它的成熟期和丰收期,获得了巨大的繁荣。

如果我们将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作一下比较的话,可以说,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是思想启蒙的文学,个性解放的文学,人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是现实斗争的文学,反压迫反剥削的文学,民族解放的文学,阶级的文学。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主题集中而单纯,第二个十年则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现象,既有革命的左翼文学,又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的文学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

这一时期: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

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

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

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中国现当代文学40年代文学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40年代文学概述

4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政治、哲学和审美风格等方面都承载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和思想交锋。

从战争年代中悲壮抗争的题材到解放后的文艺教育,40年代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在抗日战争的年代,由于中国大地上纷繁复杂的政治、社会状况,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方面,有大量的抗战题材创作,如《暂别江南》、《红岩》等,描写了人们的英勇抗争和牺牲精神。

另一方面,一些作家开始反思和质疑过去的旧思想、旧文化,倾向于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鲁迅的文学创作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批判精神,对文学表达和思想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40年代的文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体和创作手法。

鲁迅的现实主义写作基础上,冯唐、石泰峰等作家提出了“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注重情感和感官的表达。

此外,代表作家迪话徐笛、徐朗、郁达夫等在作品中运用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等文学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深意和想象力。

鲁迅的文学理念对40年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创作强调批判和现实,对作家的社会责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此外,他的文笔简练、生动的创作风格也对当时的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的精神和思想对40年代的作家们起着榜样作用。

总的来说,4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作品既承载着抗战胜利的喜悦和光荣,又反映了解放初期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变革。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涵盖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

它们既表达了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又展现了作家创作的勇气和创造力。

40年代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内容提要】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新的学术人才的涌现,其中不乏像钱钟书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第二是权威性的学术机构真正开始运作,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第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形态基本确立;第四是代表20世纪学术研究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关键词】人员构成/学术机构/学科形态/学术经典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深化时期。

其特征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格局的变化,学者队伍基本上由五四时期及3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学人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给30、4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全面的影响。

二是现代学术机构真正运作起来。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影响巨大的学术机构,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都是在30年代开始全面、系统地实施研究计划。

三是20世纪的中国学术的学科形态在这时基本确定。

就文学研究而言,小说史、戏曲史、词学、文学批评史、晚清小说史、新文学史等研究专题,从30年代开始在中国各大学的国文系或中文系被逐步列为专业课程,由专职人员系统讲授,形成了20世纪特有的文学研究专题,对20世纪后来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像吴梅的《曲学通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阿英的《晚清小说史》、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夏承焘的《唐宋词人年谱》、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钱钟书的《谈艺录》等一大批优秀的学术论着在这一时期完成或出版。

正是有了这些出色的研究成果作基础,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才得以确立。

因此,在概括和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学术成果时,我们应该注意到30、40年代在整个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即它一方面延续了五四新文化确立的现代学术规范和样式,另一方面,30、40年代的研究者在各个研究的具体领域又体现出自己的研究风格和个性。

特别是当20世纪中叶中国学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后,80、90年代所谓学术的复苏,便是直接以30、40年代的学术作为传承和衔接的对象。

一、30、40年代的学术人物30、4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个性特征,首先是从研究人员的结构变化上体现出来的。

20世纪前20年,中国文学研究的人员结构,主要是由晚清学者和“五四”初涌现的一批学术新人为主体。

前者有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王国维、吴梅等一辈人,后者有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复等。

到了30、40年代,这些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的风云人物大都先后谢世。

1920年刘师培病逝,1921年严复病故,1922年被王国维视为晚清第一学人的沈曾植逝世。

1924年开晚清翻译小说先河的林纾(琴南)病逝。

1927年维新派元老康有为离世,同年6月,王国维在北京颐和园投湖自尽。

1929年,梁启超因手术失败而亡故。

到了30年代中期,章黄学派的章太炎和黄侃,以及章氏及门弟子鲁迅、钱玄同也先后逝世(黄侃1935年,章太炎、鲁迅1936年,钱玄同1939年)。

而与此同时,“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批学术人才,除了少数在20年代初少年得志外,大多数直至2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浮露水面,开始进入各主要的学术机构或兴趣转向文学研究。

如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郑振铎、郭绍虞、俞平伯、杨振声、梁实秋等,都是在20年代中后期才到大学任教。

此时的胡适是“五四”以来硕果仅存的现代学术领军人物。

经历了20年代动荡政局后的胡适,1930年11月重新回到北京大学过完他的40岁生日,随后担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学术生涯。

胡适这一时期对学术最重要的贡献,除了自己身体力行研究学术外,便是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筹措资金,延揽人才。

在研究方面,尽管胡适的学术兴趣已转向中古思想史研究,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对文学的研究。

1931年他的讲稿《中国文学史选例》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同年12月30日,在国文系演讲“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1932年10月30日演讲“陈独秀与文学革命”。

在教学上,1934年9月—1935年6月,胡适在国文系开设“中国文学史概要”课程;1935年9月—1936年6月继续开设“中国文学史概要”课程,同时增加了“中国文学史”(前部分由傅斯年、罗庸讲授)、“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与傅斯年、罗庸合开)和“传记专题实习”课程。

1936年9月—1937年6月开设“中国文学史概要”课程,并与马裕藻、罗庸、郑奠合开“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

在北京大学的建设方面,胡适争取到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经济资助,增加了北大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能力在学术上做一些事。

文学院延聘的人员中,经胡适聘请的学者有孟森、钱穆、马叙伦、汤用彤、魏建功、俞平伯、梁实秋、闻一多、温源宁、叶公超、朱光潜等。

北京大学学术声誉的重建,对30、40年代中国现代学术的建设,起着稳定和推进作用。

(注:参见耿云志编《胡适评传》,P226~23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胡适之外,30年代中国学术的构建,在人员组成上,有两批人最值得注意,一是20年代中后期30年代初从欧美回国的留学人员。

像傅斯年、杨振声、洪业、陈寅恪、闻一多、梁实秋、朱光潜等;二是30年代中期开始至4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及西南联大等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一批学生,如钱钟书、李长之、程千帆、林庚、王佐良、王瑶等。

前一批人对30年代文学研究的贡献,首先是他们对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

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最重要的学术机构,正是通过他们在30、40年代的有效组织工作而声誉鹊起。

傅斯年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他所拟定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强调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重要性,使得以后的《史语所集刊》对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刊发有所留意,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杨振声本人是新文学家,他在担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期间,延聘了包括朱自清、俞平伯在内的一批“五四”新文化运动参与者,杨振声之后,朱自清担任中文系主任,此间,闻一多受聘担任中文系教授并一度替代朱自清代理中文系主任。

可以说,清华中文系主任人选基本上是由“五四”时期涌现的新派人物掌握。

这些人受新文化运动和西方现代文艺思想的影响,有着较为新颖的思想视野,同时又有着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由他们来聘任清华中文系的学者,自然有不同于传统的选拔标准,如担任国文课程的教授刘文典与杨树达,对新思想也是持开放、接受的态度。

有这样一批学者来研讨学术,传授文化,保证了后来清华大学中文系能够持续发展,形成所谓的清华学派的研究特色。

(注:关于“清华学派”这一概念,最早由王瑶提出,后有不少人附议。

参见王瑶《我的欣慰和期待——在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先生逝世40周年、诞生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收入王瑶《润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徐葆耕《释古与清华学派》,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0年代从北大、清华、中央大学和后来的西南联大的毕业生中,培养出一批学术新人。

他们是前一批人的学生,他们的重要不仅是在精神气质上体现了老师的治学风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所做的工作比起老师、前辈来更显得具体、系统和扎实,是师辈学术思想的发扬光大。

这些后起的学人中,被后世誉为学术大师的人物可能不及晚清和“五四”时期来得多,但这一辈学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真正称得上是专家。

如,林庚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李长之的文艺批评、程千帆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研究、钱钟书的中国诗文鉴赏、王佐良的英国文学研究等,都被后来中国学术界所广为认同。

上述两批人构成了30、4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最主要学术阵容。

除此之外,还有两批人值得注意,一批是20年代至30年代逐渐从苏联、日本回国的人员,如周扬、胡风以及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等人,他们不是书斋型的学者,而是专注于社会现实问题的人,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物。

他们的论着更多地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社会思潮特征。

20世纪文学研究中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的运用,与这些人有很密切的关系。

另一批则是被视为文化立场较为保守的学者,如吴宓、黄侃、汪辟疆、陈衍、柳翼谋、冒鹤亭、唐文治、钱基博等。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有亲和的态度,在学术研究中反对将学术问题与社会现实问题直接挂钩。

在他们看来,中国与西方列强相比,政治、经济、军事等可能都不及西方,惟独文化上中国文化可以与西方文化相抗衡,特别是中国的文学艺术并不见得落后于西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注:如陈衍在回答钱钟书问学时认为,科学技术是西方发达,但文学则是中国的优秀。

参见钱钟书《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他们对30、40年代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教学上,从20年代开始至40年代,他们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

像吴宓主持的清华国学院,唐文治主持的无锡国学专修馆,柳翼谋所在的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以及黄侃、汪辟疆对中央大学文史人才的培养,都在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注:参见孙敦恒编著《清华国学院史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陈其昌、胡子远《唐文治传略》,收入晋阳学刊编辑部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7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申耆《柳诒征传略》,收入晋阳学刊编辑部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5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另:柳诒征培养的学生可见《同学子弟传略》,收入柳曾符、柳佳编《劬堂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程千帆《<汪辟疆文集>后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但总体上讲,这两批人在当时的整个学术格局中还是处于边缘状态。

所谓边缘,是指他们的研究方式、研究成果以及学术地位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像那些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文学的学者,比较多地停留在对苏俄文艺理论和思想观点的译介和初步运用上。

如,20年代后期太阳社的一些成员及周扬、冯雪峰等人在30、40年代发表的论文,除了文献价值外,其自身的学术思想的成熟程度还不能与同时期研究传统文学的学者的研究成果相比,也就是说,这一时期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及苏俄文艺观点来研究中国文学的论着,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被后来研究者公认为是学术经典的作品很少。

这可能与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的生长环境有关,即苏俄的文艺思想在当时主要还是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受到当局的压制,研究和传播这些思想的学者在政治上也常常受到迫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