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讲义
物理化学课堂讲义

§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及微观模型
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由三个低压定律可导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nRT 或 pVm=RT 单位:p—Pa V—m3 T—K n—mol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由三个低压定律导出, 因此只适用于低压气体。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白守礼
§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及微观模型
§1-2 道尔顿定律和阿马格定律
一、气体混合物的组成表示
1.用物质量的分数表示: y nB B
n nB nB
B
2.用体积分数表示
V *B 混合前纯B的体积 B * V B 混合前各组分体积总和
VB nB RT / p nB B yB 3.对理想气体混合物 VB nRT / p n
绪论 Introduction
•§0.1 什么是物理化学
•§0.2 物理化学的内容
•§0.3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0.4 学习物理化学的意义
•§0.5 如何学好物理化学 •§0.6 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
• §0.7 教材与参考书
总目录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白守礼
§0.1 什么是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定义 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化学类的基础学科 也是一门边缘学科。 定义:应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有关化学现 象和化学过程的一门科学。
它是从物质的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 来研究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白守礼
§0.1 什么是物理化学
化学变化总伴随着物理变化 化学反应中常伴有能量的吸收或放出, 有压力 、温度、密度、形态等的变化,有光的发射或吸 收,有声响,有电动势、电流等…… 放烟火:火药燃烧的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有 彩色光、声响等物理现象 NaOH+HCl :中和反应,伴随放热的物理现象
物理化学全套课件 完整版

Physical Chemistry
1
绪论
Preface
2
一、什么是物理化学?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化学 物理化学
生物化学
高分子化学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 3
温度变化 压力变化 体积变化 状态变化
热
电
化学反应
原子、分子间的分离与组合
化学
密 不 可 分
物理学
光
磁
热学、电学、光学、磁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
М В Ломоносов 8
十九世纪中叶形成:
1887年俄国科学家W.Ostwald(1853~1932)和荷兰科学家 J.H.van’t Hoff (1852~1911)合办了第一本“物理化学杂志” 。
W. Ostwald
J. H. van’t Hoff
(1853~1932)
(1852~1911)
理想气体定义: 服从 pV=nRT 的气体为理想气体 或服从理想气体模型的气体为理想气体
(低压气体)p0 理想气体
20
3. 摩尔气体常数 R mole gas constant R
R 是通过实验测定确定出来的
例:测300 K时,N2、He、 CH4 pVm ~ p 关系,作图
p0时:
5000
(1)分子间力
吸引力 分子相距较远时,有范德华力;
排斥力 分子相距较近时,电子云及核产生排斥作用。
E吸引 -1/r 6
E排斥 1/r n
Lennard-Jones理论:n = 12
E总
E吸
引+E排
斥=
-A r6
B r 12
式中:A-吸引常数;B-排斥常数
物理化学第五版课件

相平衡状态
当单组分系统满足相平衡条件时 ,系统将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各
相之间不会发生相互转化。
二组分系统的相平衡
定义
二组分系统是由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系统,其相平衡是指这两种 物质在气、液、固三相之间达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相平衡条件
二组分系统的相平衡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温度、压力、各相的 化学势以及两种物质的摩尔分数相等。
平衡常数的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 衡时各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幂的 乘积与各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幂
的乘积之比。
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式不 同,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也不同。
平衡常数的意义
表示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平衡常 数越大,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 。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
等温方程式的定义
电化学
05
电导和电导率
电导
表示物质导电能力的物理量,定 义为当施加电场时,单位时间内 通过单位面积的电流。
电导率
表示物质导电能力的参数,定义 为电导与物质厚度的比值。
电极电势和电池反应
电极电势
表示电极上发生的氧化或还原反应的 难易程度,与电极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有关。
电池反应
由两个电极反应组成的可逆反应,其 总反应为两电极反应的相反数之和。
了解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物质组成,为 实际生产和科学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平衡组成的计算方法
通过代入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平衡常数 表达式,解出各物质的平衡浓度或分 压。
相平衡
04
单组分系统的相平衡
定义
单组分系统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系统,其相平衡是指该物质在气 、液、固三相之间达到平衡状态
的过程。
物理化学第一章讲义

第一章气体的pVT 关系§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2 理想气体混合物§1.3 真实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1.4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1.5 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理想气体模型、摩尔气体常数,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理解混合物的组成、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对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应用,掌握理想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3.了解气体的临界状态和气体的液化,理解液体的饱和蒸汽压。
4.了解真实气体的pV m - p图、范德华方程以及压缩因子和对应状态原理。
教学难点:1.理想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前言宏观的物质可分成三种不同的聚集状态:气态:气体则最为简单,最易用分子模型进行研究。
液态:液体的结构最复杂,对其认识还很不充分。
固态:结构较复杂,但粒子排布的规律性较强,对其研究已有了较大的进展。
当物质的量n确定后,其pVT 性质不可能同时独立取值,即三者之间存在着下式所示的函数关系:f(p,V, T)= 0也可表示为包含n在内的四变量函数式,即f(p,V,T,n)= 0这种函数关系称作状态方程。
§1-1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气体的基本实验定律:波义尔定律:PV = 常数(n,T 恒定)盖·吕萨克定律:V/T = 常数(n,p恒定)阿伏加德罗定律:V/n=常数(T,p恒定)( 2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上述三经验定律相结合,可整理得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p: Pa(帕斯卡)V: m3(米3) T:K(开尔文)R(摩尔气体常数): J·mol-1·K-1(焦·摩尔-1·开-1))因为摩尔体积V m = V/n,气体的物质的量n=m /M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又常采用下列两种形式:p V m=RT、pV=(m/M)RT2.理想气体模型(1)分子间力:分为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按照兰纳德一琼斯的理论:E=E吸引+E排斥=-A r6+B r12由图可知:[1]当两个分子相距较远时,它们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一、物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物理化学实验是物理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验证和巩固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更能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原理,感受物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仔细阅读实验教材和相关的参考资料,对于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其次,要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性能。
在实验室中,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如温度计、压力计、分光光度计等。
只有掌握了它们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准确性。
另外,还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药品和材料,并确保其质量和纯度符合实验要求。
三、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安全是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的首要前提。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一些危险的化学药品和高温、高压等危险因素,如果不注意安全,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
进入实验室要穿戴好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在使用化学药品时,要注意其毒性、腐蚀性和易燃性等特性,避免直接接触和误食。
对于易燃、易爆的药品要远离火源,并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使用。
在进行高温、高压实验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发生爆炸等事故。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面,妥善处理废弃物和剩余药品。
四、常见的物理化学实验(一)燃烧热的测定燃烧热是指 1 摩尔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通过测定物质的燃烧热,可以了解物质的能量变化和化学稳定性。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氧弹量热计来测量物质的燃烧热。
实验时,将待测物质放入氧弹中,充入氧气,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其燃烧。
通过测量燃烧前后体系的温度变化,结合仪器的热容和其他相关参数,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燃烧热。
(二)凝固点降低法测定摩尔质量当一种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时,溶液的凝固点会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
物理化学讲义演示教案

物理化学讲义演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教材《物理化学》第四章“溶液”节选,详细内容包括溶液的定义、类型及制备方法,溶解度和溶度积的概念,溶液的稀释定律,以及离子积的概念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2. 学生能够理解溶解度和溶度积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掌握溶液的稀释定律,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正确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溶解度、溶度积、离子积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稀释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物理化学》,实验器材(烧杯、量筒、滴定管等),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饮料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理论讲解:讲解溶液的定义、类型及制备方法,溶解度和溶度积的概念,溶液的稀释定律,以及离子积的概念和应用。
3. 例题讲解:运用实际案例,讲解溶解度和溶度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备溶液,观察溶液的性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溶液定义:均匀混合物类型:均相溶液、非均相溶液制备方法:混合、溶解、蒸馏等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固体溶质在溶剂中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最大溶解量应用:溶解度曲线、溶解度积溶度积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固体溶质溶解度的乘积应用:溶度积常数、沉淀溶解平衡溶液的稀释定律内容:溶液的浓度与体积成反比应用:溶液的稀释计算离子积概念:溶液中离子浓度的乘积应用:离子积常数、酸碱滴定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运用溶解度和溶度积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如何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制备方法的理解程度如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溶液的稀释在医疗上的重要性。
物理化学讲义

van der Waals 方程式的等温线
(
p
a Vm2
)(Vm
b)
RT
Vm3
Vm2 (b
RT p
)
Vm
a p
ab p
0
1。曲线(1)在临界点以上,有一个实根两个虚根
2。曲线(2)在临界点,有三个相等的实根
3。曲线(3)在临界点以下,有三个数值不同的实 根,如b,c,d 点
处于F点的过饱和蒸气很不稳定,易凝结成液 体,回到气-液平衡的状态。
(3)在临界点以上,是气态的等温线,在高温或 低压下,气体接近于理想气体。
CO2临界性质测定系统
气体与液体的等温线
120
CO2的p―V―T图,
110
即CO2的等温线
100
90
80
70 g
60
f
50 k
40
b
21.5℃ 13.1℃
48.1℃ 35.5℃
i
32.5℃
31.1℃
a 30.98℃ hd
40 80 120 160 200 240 280
V /103 dm3
van der Waals 方程式的等温线
95
90
t1 50 oC
85
t2 40o C
80
75
a
70
65 H d c b
(1)
60 A
55
F G
B
(3)
(2)
t3
tc
25 oC
30
oC
E (4) t4 15 oC
50 100 150 200 250 300
V / cm3
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随压力的变化情况
物理化学课程讲义-物理化学复习答疑ppt课件

22
;
(3)绝热定容: U(总)= 0
H2(g)+1/2 O2(g)= H2O(g)
U(1)
H2O(g)+9.5O2(g) 298K升温到T U(2)
U(总)= U(1)(298K反应)+ U(2)(升温)=0
U(1)= H(1)RTn(g)= 241.5kJ
其中n = 0.5
U(2) = ∫ iCV,m,i dT = [(31.4 R)+9.5(27.2R)](T298)
Q = U + W = 10.1kJ
19
;
例8 25℃时,将1molH2(g),10molO2(g)放入定容容器中充分燃烧,生成水。已知: 298K时fHm(H2O, g)= 242.7kJmol-1 vapHm(H2O)= 44.0kJmol-1
Cp,m/ JK-1 mol-1
H2(g) 27.2
30
;
4. 热力学关系(适用于相变和化学变化)
G(T2
)
G(T1 )
T2 T1
SdT
G(T2 ) G(T1) T2
T2
T1
T1
H T 2 dT
H
1 T2
1 T1
G( p2 ) G( p1 )
p2 Vdp
p1
31
;
五、例题 例1 下列各过程中,定温不可逆膨胀 理想气体绝热节流膨胀 实际气体绝热节流膨胀 实际气体绝热可逆膨胀 非理想气体卡诺循环 绝热( )p W’=0化学反应 0°C, p 的冰熔化成水
H2(g) + 1/2O2(g) = H2O( g) 根据基尔霍夫公式
H(T2)= H(T1)+∫ Cp,m dT = H(T1)+ Cp,m T
物理化学全套课件

强调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 提供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实验安全。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记录与整理
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并按照要求整理成表格或图表
,以便后续分析。
数据处理方法
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如 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等,对 数据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反 映实验结果。
数据分析与解释
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意义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讨 论。
重要性
物理化学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本 质、推动化学工业的发展、促进 新材料的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 义。
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 世纪中叶,随着热力学、统计力学和 电化学等分支的建立和发展,逐渐形 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现代进展
进入20世纪后,物理化学在理论和实 践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如量子化 学、分子动态学、生物物理化学等领 域的突破和创新。
实验方法习题及答案解析
总结词
提高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详细描述
针对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方法和操作,设计了一系列 习题。这些习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仪器和 试剂、记录和处理数据等。答案解析详细解释了每道题 目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和操作能 力,培养科学素养。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误差分析
分析数据误差的来源和影响, 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实验误差与实验结果评价
误差来源分析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 来源,如测量误差、操作误差等 ,并评估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误差控制与减小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小误差,提 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物理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燃烧热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燃烧热的定义,了解恒压燃烧热和恒容燃烧热的区别;2.学会使用弹式量热计测定萘的燃烧热;3. 了解量热计的原理和构造,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1mol物质完全氧化时的反应热称为燃烧热。
所谓完全氧化,在热力学上有明确的规定,如碳完全氧化的产物是二氧化碳而不是一氧化碳。
本实验采用量热法测定燃烧热,在恒容或恒压条件下,可以测定恒压燃烧热Q p和恒容燃烧热Q v。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恒压燃烧热Q p等于焓的增量(△H),而恒容燃烧热Q v等于内能的增量(△U)。
如果参加反应的气体和生成的气体都看成是理想气体的话,则有下面关系式:△H =△U +△(pV)Q p= Q v + △nRT式中,△n—燃烧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变化;R—摩尔气体常数;T—反应时热力学温度。
氧氮量热计测量装置及氧氮剖面图如下图所示:图1、氧氮量热计测量装置及氧氮剖面图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样品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使得周围介质的温度的升高。
因此,只要测定燃烧前后温度的变化△T ,就可以求得恒容燃烧热,关系式如下所示:-- =+ TV l m Q lQ m C C M样计水水()式中m 样和M 分别为样品的质量和摩尔质量;Q v 为样品的恒容燃烧热;ι和Q l 为引燃丝的长度和单位长度燃烧热;m 水和C 水为水的质量和比热容;C 计为量热计的水当量,即除水之外,量热计升高1℃所需要的热量;△T 为燃烧前后水温的变化值。
实际上,氧弹式量热计不是严格的绝热系统,加之由于传热速度的限制,燃烧后由最低温度达最高温度须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系统与环境难免发生热交换,因此从温度计上读得的温度就不是真实的温差△T 。
为此,必须对温差进行校正,通常用雷诺温度校正图进行校正。
将燃烧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作图,可得下列曲线:图2、雷诺校正曲线图图中H点表示燃烧开始;D点为读得的最高温度;从相当于室温的J 作水平线交曲线于l点,过l点做垂线ab,在将FH、GD反向延长交ab于A、C两点,A、C两点的温度差即为校正后得温度差值。
物理化学讲义_图文_百度文库

实验一燃烧热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通过萘的燃烧热测定,了解氧弹量热计各主要部件的作用,掌握燃烧热的测定技术;2. 掌握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区别与联系;3. 学会应用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二、实验原理燃烧热是指1摩尔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在恒容条件下测得的燃烧热称为恒容燃烧热(Qv),其值等于这个过程的内能变化(ΔU)。
在恒压条件下测得的燃烧热称为恒压燃烧热(Qp),它等于这个过程的焓变(ΔH)。
若把参与反应的气体作为理想气体处理,则存在下列关系式:Qp=Qv+∆n⋅RT (1-1)式中,Δn为产物中气体的摩尔数之和与反应物中气体的摩尔数之和的差值;R为气体常数;T为反应的绝对温度。
若测得某物质恒压燃烧热或恒容燃烧热中的任何一个,就可根据式(1-1)计算另外一个。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通常是用恒压热效应来表示的,而且习惯上用ΔH表示。
测量化学反应热效应的仪器称为量热计。
本实验采用XRY-1A型数显氧弹式热量计测量萘的燃烧热。
由于氧弹量热计测定物质的燃烧热是在恒容条件下进行的,故为恒容燃烧热。
其原理是将一定量待测物样品在氧弹中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使量热计(包括周围介质)的温度升高,通过测定燃烧前、后量热计温度的变化值,就可以计算出样品的燃烧热。
其关系式如下:C∆T=-(mQv+Q点火丝ρ点火丝l点火丝) (1-2)式中,m为标准物质的质量(g);Qv为1g标准物质恒容燃烧放出的热(J·g-1); Q 点火丝= -1.02×10-3kJ·g-1;l点火丝为点火丝的长度(cm);ρ点火丝为单位长度点火丝的质量(g·cm-1),其值为4.00×10-4 g·cm-1;ΔT为样品燃烧前后量热计温度的变化值(K) (需用校正法校正);C为量热计的热容,即量热计每升高1K所需要吸收的热量(J·K-1)。
本实验的标准物质为苯甲酸,它的恒容燃烧热为Qv = -26.43×103 J·g-1。
物理化学课程讲义第六章

在一定温度下,1mol物质与氧气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的反 应热效应。
生成焓与燃烧焓的关系
对于同一物质,其生成焓与燃烧焓之和等于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焓。
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
1 2
基尔霍夫定律
在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焓变随温度的变化率 等于反应热容差。
反应热容差
反应物和生成物热容之差,决定了反应焓变随温 度的变化率。
通过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 可以推导出各种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 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方便。
学习方法建议
掌握基本概念
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时,首先要掌握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如温度、热量、 功、内能等。
理解物理意义
在学习热力学定律和原理时,要注重 理解其物理意义,明确其适用条件和 范围。
多做练习题
04
热化学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热效应定义
化学反应在恒压条件下所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热效应测定方法
量热计是测量热效应的主 要工具,通过测量反应前 后体系温度的变化来计算 热效应。
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 和热效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中热效应以ΔH表示。
生成焓与燃烧焓
生成焓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由最稳定的单质生成1mol化合物的反应热效应。
ΔU = Q + W,其中ΔU表示系统热力学能的变化,Q表示系统与环境交换的热 量,W表示环境对系统所做的功。
开放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ΔU = Q + W + ∑mi(hi + 1/2vi^2 + gzi),其中mi、hi、vi和zi分别表示进入 或离开系统的各组分的质量、焓、速度和高度。
体积功的计算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电子课件

胶体分散系是指物质以微小的粒子分散在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这些微小的粒子通常具有很大的表面 积和表面能,因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稳定性
胶体分散系的稳定性取决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粒子的大小。如果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很强,或者粒子 的大小很小,则胶体分散系更加稳定。
07 环境化学
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
当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时,平衡 会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平衡总是 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酸碱平衡
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的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保持相 对稳定。
沉淀溶解平衡
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溶解和 沉淀的平衡状态,其平衡常数称 为溶度积。
反应机理与速率控制步骤
总结词
反应机理揭示了反应如何发生,而速率控制步骤决定 了整个反应的快慢。
详细描述
反应机理是化学反应的具体过程,包括各步反应的中间 产物和能量变化。通过了解反应机理,可以更好地理解 反应的本质。速率控制步骤是决定整个反应快慢的关键 步骤,控制了整个反应的速率。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电 子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物理化学概述 • 热力学基础 • 化学动力学 • 化学平衡 • 物质结构基础 • 表面与胶体化学 • 环境化学
01 物理化学概述
物理化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在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物理性 质和化学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科 学。
重要性
物理化学在科学、工程、技术、 医药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是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环境 科学等学科的基础。
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课程学习指导与练习(60学时左右)◇基本要求◇内容提要◇课堂练习目录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内容提要 3 练习1.1 6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内容提要9 练习2.1 12 第三章溶液15 练习3.1 18 第四章化学平衡20 练习4.1 23 第五章化学动力学基础25 练习5.1 28 第六章相平衡31 练习6.1 35 第七章电化学基础37 练习7.1 41 第八章表面现象44 练习8.1 48 第九章胶体化学基础50 练习9.1 53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基 本 要 求1.理解体系与环境、状态与状态函数等基本概念。
了解可逆过程的概念。
2.理解功、热、热力学能、焓、热容、摩尔相变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反应焓变等概念。
掌握相变过程、化学变化过程热效应的计算。
内 容 提 要一.热力学第一定律封闭系第一定律: ∆U = Q+W或: W Q dU δδ+= (1-1)U :热力学能,即体系内质点各能量之和,包括分子的动能、势能和分子内部能量。
热力学能是状态函数(广延性质)。
对于物质的量、组成一定的均相系,热力学能是任意两个独立状态参量的函数,如: U=f (T 、V) 或U=f (T 、P)Q :热。
规定系统吸热为正,放热为负。
W :功。
规定环境对系统做功为正,系统对环境做功为负。
二.体积功体积功的计算: dV P W V V ⎰-=21环 (1-2)1.气体向真空膨胀(自由膨胀)过程: ∵P 外=0,∴W=0 (1-3) 2.恒外压过程: )(12V V P W --=环 (1-4) 3.理想气体等温可逆过程: 1221V V nRTLn dV P W V V -=-=⎰ (1-5)4.相变过程: 等压相变过程:)(12V V P W --=环液体或固体的汽化过程:例如 W= —P(V g —V L )≈—PV g = — n RT (1-6) 5.化学变化过程:压力一定:W= —RT[∑νB (g)产物-∑νB (g)反应物]= —RT ΔνB (g) (1-7):)(g B ν 气态物质B 的化学计量系数。
三.热力学可逆过程某过程发生之后,系统恢复原状的同时环境也复原,而没有留下任何变化,该过程称为热力学可逆过程。
可逆过程特征:(1)在可逆变化过程中,体系始终处于接近平衡的状态。
(2)在恒温可逆过程中,系统对环境做最大功,环境对系统做最小功。
四.焓(H )与焓变1.焓的定义: H = U + PV (1-8) 焓变:∆H =∆U + ∆ (PV) (1-9) 2. 等容热 (Q V ) :等容、非体积功W ’为零时,系统与环境交换的热为等容热。
∆U = Q V 或 V Q dU δ= (1-10)3.等压热(Q P ) :等压、非体积功W ’为零时,系统与环境交换的热为等压热。
∆H = Q P 或 P Q dH δ= (1-11)(1-10)和(1-11)式的意义:在等容或等压过程,体系与环境交换的热只与系统状态有关而与途径无关。
4.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与焓焦耳实验的结论: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只是温度的函数,即U=f (T), H= f (T)。
五.摩尔热容C p,m :1摩尔物质在等压(非体积功为零)过程温升1K 所需要吸收的热。
C v,m :1摩尔物质在等容(非体积功为零)过程温升1K 所需要吸收的热。
Vm V m V P m Pm P TU dT Q C T H dTQ C )( )(,,∂∂==∂∂==δδ (1-12)(1)热容的应用: (T 1~T 2之间无相变化)dT nC H Q T T m P P ⎰=∆=21, dTnC U Q T T m V V ⎰=∆=21, (1-13)(2)热容与温度的关系:)/'(2,2,T c bT a C cT bT a C m P m P ++=++= (1-14)a 、b 、c 是与物质特性及温度区间有关的常数。
(3)C p,m 与C v,m 的关系:理想气体: C p,m −C v,m = R (1-15) 凝聚态物质:C p,m −C v,m ≈ 0 (少数物质例外) (1-16)六*.绝热过程绝热过程:Q=0, 则 ΔU = W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方程:PV γ=常数 (1-17) TVγ-1=常数 (1-18) 绝热指数γ=C P /C V TP(1-γ)/ γ=常数 (1-19)七.相变热1摩尔纯物质在恒定温度T ,以及与该温度成平衡的压力下发生相变时的焓变,称为该物质的相变焓。
表示为m H 相变∆,单位kJ/mol 。
相变焓随温度的变化:()()dT C T T m p T T Bm m ,1221⎰∑+∆H =∆H ν(1-20)八.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T H m r θ∆1. 反应进度B B n νξ/∆=∆或:B B dn d νξ/= ξ的单位为mol 。
(1-21):B n ∆ B 物质的改变量;:B νB 物质的计量系数。
B 为反应物时B ν取负,为产物时B ν取正。
2. 物质的标准态气体物质:温度T 、标准压力P θ(P θ=100kpa )下的纯物质理想气体。
液体、固体:温度T 、标准压力P θ下的纯液体物质或纯固体物质。
3.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在温度T 和标准状态下,由稳定相态的单质生成单位物质的量的化合物B 时,反应的焓变称为化合物B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表示为:()T B H m f ,θ∆,单位kJ/mol 。
稳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零。
在水溶液中,规定标准压力下,无限稀溶液中1摩尔水合氢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零,即:()0,,=∞∆+aq H H m f θ。
4.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在温度T 和标准状态下,单位物质的量的化合物B 与氧发生完全氧化反应时,反应的焓变称为化合物B 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表示为:()T B H m C ,θ∆,单位kJ/mol 。
完全氧化是指:C → CO 2 (g); H → H 2O (L) ; S → S O 2(g) ; Cl → H Cl (L); N →N 2 (g)等。
某些完全氧化产物的燃烧焓为零,如S O 2(g),H 2O (L), N 2 (g)。
5.标准摩尔反应焓变的计算在温度T 时,各物质均处于标准状态,反应进度为1摩尔时反应的焓变称为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表示为:()T H m r θ∆,单位kJ/mol 。
()())()(T T T T m C B m r m f B m r θθθθννH ∆-=H ∆H ∆=H ∆∑∑ (1-22)(1-23)6.等压反应热与等容反应热的关系(1)理想气体参与的反应: RT g U H B m r m r )(∑+∆=∆ν (1-24) (2)凝聚相反应(无气体参与):m r m r U H ∆≈∆ 或V P Q Q ≈ (1-25) 7.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dT C T T m p T T Bm r m r ,1221⎰∑+H ∆=H ∆ν(1-26)练 习 1.11.下面哪一组中各热力学性质均为强度性质?( )(A) U 、H 、P 、; (B) Vm 、C P,m 、T (C)P 、Vm 、S (D) P 、G 、Vm(摩尔体积)2. 封闭系经过任意循环过程,则有( )。
(A)W=0 ; (B) Q=0 ; (C)W+Q=0 ; (D)均不正确。
3.理想气体向真空膨胀过程,则有( )。
(A)W=0 ,ΔT=0 (B)W<0 ,ΔT>0 (C)W>0,ΔT<0 (D ) W=0,ΔT<0 4.对于理想气体,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0=⎪⎭⎫ ⎝⎛∂∂T V U ; (B) 0=⎪⎭⎫ ⎝⎛∂∂T P U ;(C)0=⎪⎭⎫ ⎝⎛∂∂T V H ; (D) 0=⎪⎭⎫ ⎝⎛∂∂VP H 5.1mol 理想气体,从体积V 1经过等温膨胀至V 2,该过程( )。
(A)ΔU>0,ΔH>=0 ; (B)ΔU=0,ΔH=0 ;(C)ΔU<0,ΔH<0; (D)均不正确。
6.水在0℃、101.325kPa 压力下结冰过程中( )。
(A)ΔP=0,ΔT=0 ; (B)ΔU=0,ΔH=0 ;(C)ΔU=0,ΔT=0; (D)均不正确。
7.1摩尔水在100℃、101.325kPa 压力下蒸发为同温同压的水蒸气,该过程的体积功为( )。
(A)373.15R ; (B) -373.15R ; (C)0; (D)均不正确。
8.Q P =△H 的适用条件是( )。
(A)可逆过程; (B)理想气体;(C)等压化学变化; (D)等压只作膨胀功。
9.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在300K 时绝热压缩到500K ,焓变△H 约为( )。
(A) 4157 J (B) 596 J (C) 1255 J (D) 994 J 10.在绝热钢瓶中,发生一个分子数增加的放热反应,以钢瓶为体系则( )。
(A) Q>0, W>0, ΔU>0 (B) Q=0, W=0, ΔU<0 (C) Q=0, W=0, ΔU=0 (D) Q<0, W>0, ΔU<0 11.下面一些宏观过程可以看作可逆过程的是( )。
(A)磨擦生热 (B) 0℃冰的融化 (C)电流通过金属发热 (D)燃烧一根木柴。
12.关系式(PV )γ=常数只适用于( )。
(A)理想气体可逆过程;(B)理想气体绝热过程;(C)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D)任何气体的绝热过程。
13.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A=2B 的热力学能变为ΔU 1,反应2A=C 的为ΔU 2,则反应C=4B 的热力学能变ΔU 3=( )。
(A)2ΔU 1+ΔU 2 (B)ΔU 2-2ΔU 1 (C)ΔU 1+ΔU 2 (D )2ΔU 1-ΔU 2 14.已知298K 时Cl -(∞aq )和AgCl (s )的标准生成焓为-167.44和-127.03 kJ ∙mol -1,稀溶液中的反应AgNO 3+KCl=AgCl ↓+KNO 3的)298(k H m r θ∆=-65.49 kJ ∙mol -1。
则Ag +(∞aq )的标准生成焓为( )kJ ∙mol -1。
(A) –25.08 (B) 105.90 (C) –101.95 (D) 40.4115.以下三个反应中的θm r H ∆,何者可称为CO 2(g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A) C(石墨)+ O 2(g) → CO 2(g) θm r H ∆(T)P θP θPθ(B ) C(石墨)+ O 2(g) → CO 2(g) θm r H ∆(T)总压为P θ(C) C(石墨)+ 0.5O 2(g) → CO 2(g) θm r H ∆(T)PθPθP θ16.25℃,C 6H 6(l )+(15/2)O 2(g) → 3H 2O(l) + 6CO 2(g),若反应中各气体均可视为理想气体,则其等压反应热与等容反应热之差约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