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兀公碑南侧金堤河简介
濮阳县概况
濮阳县概况濮阳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
东及东南部与山东省鄄城、菏泽牡丹区、东明隔河相望;东和东北部与范县及山东省莘县毗邻;北部与濮阳市华龙区、清丰县相连,西和西南部与内黄县、滑县、长垣县交界。
地理位置坐标:东经114°52′-115°25′,北纬35°20′-35°50′。
总面积13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5.75万亩。
辖8镇12乡,1005个行政村,人口108.6万人。
共有汉、回、壮、满、朝鲜等25个民族。
濮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全年日照指数百分率为58%,太阳辐射总量为118.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3.4℃,稳定通过0℃的平均天数294天,年均无霜期208天,年均降水量626.4毫米。
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多,冬季干旱雨雪少。
濮阳县地势比较平坦,地面海拔48米至58米之间,东南高西北低,黄河河床高于堤外。
濮阳县的地质构造属华北地台,位于东濮凹陷之上,该凹陷在形成过程中,在古生界基岩上,形成了一套巨厚的以下第三系为主的中、新生界陆相沙泥岩地层,是油气生成与储存的有利地区,已探明濮阳一带油气蕴藏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4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546亿立方米,中原油田70%的原油、90%的天然气产于濮阳县。
岩盐储量达1400亿吨,纯度高、易开采,开发建设盐化工项目潜力巨大。
濮阳县土地肥沃,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濮阳县土地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土层深厚,熟化程度高,适合栽种多种农作物,是国家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的重要生产地。
濮阳县水肥草美,是发展养殖业的理想地区,养殖的家畜家禽有牛、马、羊、猪、兔、鸡、鸭、鹅,以猪、羊、鸡、兔最多。
濮阳县历史悠久,上古时代称帝丘,夏为昆吾国,战国时称濮阳,为卫国都城;秦置濮阳县,西晋时为濮阳国,唐改澶水县,宋、明时为开州;民国初复称濮阳。
濮阳县又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礼记》中就有“桑间濮上”的记载;三皇五帝中舜帝生于濮阳,颛顼、帝喾均建都于此,素有帝舜故里、颛顼遗都之称;据专家考证,濮阳还是中华张姓的祖根起源地。
金堤河绿廊建设报告调研报告
金堤河绿廊建设报告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金堤河,黄河下游支流,1964年后为豫鲁两省省界河流。
发源于河南省新乡县(一说滑县耿二庄处)境,流向东北,经豫、鲁两省,至河南省台前县张庄附近穿临黄堤入黄河。
滑县以下干流长158.6公里,是一条平原坡水河流。
主要支流有黄庄河(包括柳青河)、回木沟和范水河等。
流域面积4869平方公里。
金堤河流域所在地历史上是黄河决溢迁徙的地区。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北流,黄河河道两岸逐步修建堤防,太行堤、北临黄大堤与北金堤之间的水系,几经演变成为现代的金堤河。
二、金堤河生态环境及两岸流域现状金堤河并非古河道,它是由历史上黄河迁徙、决泛而产生的。
金堤河为季节性河流,河水来源除流域降水外,还有引黄灌溉区弃水、退水和黄河干流侧渗补水等。
金堤河流域因黄河河堤逐年淤高,影响干流排洪、排涝不通畅,随着又影响濮阳以下排涝困难。
1963年前,山东范县由于降水积涝的情况不多,只在一些低洼地块,或在排水沟淤塞地段才积水成灾,涝灾主要是金堤河干流洪水倒灌、顶托,使支流涝水成灾。
1963年后,发生大涝灾就有5次,平均3年1次,都是由金堤河洪水倒灌造成的,涝碱相随,涝水下渗,抬高了地下水位,又加重了三角地带盐碱化的发展。
保护和恢复金堤河流域两岸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充沛的水资源是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条件之一,人类生态依赖自然,发展依赖自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短暂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发展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的承载力,可持续地发展,和谐的发展。
确保生态环境平衡是我们的重要责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保护金堤河流域两岸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绿色经济的重要保证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推广农业科技,提高水利化程度,是改变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重要途径。
东昌府名胜古迹
东昌府名胜古迹□水韵斋主人古东昌府之八大景【光岳晓晴】光岳即光岳楼,下面另有介绍。
【巢父遗牧】巢父,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
传说中高士巢父曾隐居聊城,以下是传说故事:尧从16岁开始为天子治理天下,他在位时,曾命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把天下划分为9州,9州是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
聊城时属兖州之域。
国家昌盛富强,毛泽东诗中曾夸赞“唐尧虞舜”:“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 尧在位70年,到了86岁的时候,他觉得年老体衰,不能担负天子之责,就想传位让贤。
巢父去世后,为了纪念他,人们在他生活放牧的地方,修建了巢父墓。
旧志载:“巢父墓在城东南十五里,旧治十字街东南。
”此处的“旧治”,是指巢陵故城的旧聊城县治所而言。
清嘉庆《东昌府志》载:“石晋陵城,开运二年河决王城毁,……曾在聊城一带放牧,尧以天下让巢父,不受,死后葬于聊城”。
聊城古有巢陵城,为巢父葬处,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的大石槽村西。
聊城县治曾移此。
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崇武连墙】明清时期漕运码头。
时称崇武驿大码头,俗称“大码头”为京杭大运河重要口岸之一。
位于今聊城东关闸口以南800米处的古运河西岸。
码头长17.5米,宽5.8米,呈“巨”字形,共设踏跺两处,左右设上下台阶。
大码头为官用码头,巨贾富聊城运河大码头商之船也多停泊于此。
明清两代运河畅通时,聊城商贾云集,经济繁荣。
大码头一带,南来北往的漕船络绎不绝,停泊待卸的商舶绵延数里。
从大码头南望,舳舻相连,帆墙如林,宛如一幅宏丽壮阔的图画,故有"崇武连樯"之称,列为聊城八景之一。
清康熙皇帝南巡途经聊城时,多在此登岸,驻聊观光。
大码头附近曾有一御碑,是清康熙皇帝为减免东昌税收而立。
随着古运河的开发,大码头又重新改建。
1994年4月,被聊城市(今东昌府区)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绿云春曙】依绿园坐落于聊城旧城区西北隅,北、西至城墙,南到道署街,东到市粮食局西墙,略作长方形,占地3.84公顷,为明、清两代官府花园。
沁河南岸的古阳堤
沁河南岸的古阳堤作者:杨保红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21年第08期山南水北谓之阳,古阳堤通常指汉代黄河北岸大堤。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豫西北的沁河南岸有一段堤防,历史上也叫古阳堤。
后世据《禹贡》所说“覃怀厎绩”,将豫西北地区的历史前推为夏代覃怀地。
春秋时为晋国南阳地。
秦汉时期,在怀县(今武陟县土城村)置河内郡辖18县。
西晋从河内郡分出汲郡,面积缩小后的河内郡移驻野王县治。
隋代废河内郡置怀州,改野王县为河内县。
唐宋怀州、金河内郡南怀州、元怀孟路、明清怀庆府治所均在河内县。
民国二年(1913年)废怀庆府,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如今的沁阳是河南省焦作市管辖的一个县级市。
沁河上的古阳堤就在沁阳城北。
明成化十八年大水灌怀庆府城后筑堤据《金史》记载,金天眷年间,王兢任河内令时,“沁水泛滥,岁发民筑堤”。
这是目前已知沁河下游筑堤最早的记载。
至明代筑堤记载较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筑堤。
历史上沁阳两次被洪水灌城,第一次就发生在明成化十八年。
决口位于天师庙,口门宽30米,水由东门入怀庆府城,淹了城隍庙,水涨至距三丈六高的城墙顶仅差三砖。
陈达在这一年接任怀庆知府,他组织筑堤的情况,《河南通志》有记载:“陈达,山东日照人。
成化中知怀庆府,会沁济暴涨,坏古阳堤,乃调属县民夫六千余人,躬自督工,阅三月而告成。
”可见怀庆府城北这段沁河堤,至迟明成化年间已叫“古阳堤”。
可是,若依“山南水北谓之阳”,位于南岸的堤防该称“阴堤”,不知为何称“阳堤”。
明正德十二年再筑古陽堤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怀庆知府周举再次大筑堤。
恰巧这年何瑭辞官返乡,这才有了何瑭撰写的《重修沁河堤记》碑文。
碑文回顾了明成化十八年筑堤的情况,接着写道:“迄今余三十年,复渐陵夷。
比年,夏秋之交每霖雨,河水暴涨,辄至城下。
太守郯城周公,乃经画区处。
计堤之当修筑者,西起回龙庙,东过真武庙,长凡三百一十丈有奇。
”由碑文可知,古阳堤长为千米有余。
曹州遗韵十二桥介绍
曹州遗韵十二桥介绍
1.汤王桥:位于解放街南护城河,以商汤的名字命名。
这座桥仿照杭州白堤断桥,造型舒展优美,桥面微拱。
2.范蠡桥:位于双井街南护城河,仿照中南海的瀛台桥。
这座桥匀称悦目、庄重均衡,以在菏泽经商致富的商界鼻祖范蠡的名字命名。
3.胜之桥:位于曹州路东护城河,仿照北京北海公园堆云积翠桥修建。
结构优美、坚固稳定,是为纪念菏泽出生的农学家氾胜之而命名。
4.舜王桥:位于东方红大街东护城河,仿照江苏昆山三孔桥修建。
5.伊尹桥:位于广福街南护城河,仿照河北赵州桥修建。
6.刘晏桥:位于曹州路西护城河,仿照河北沧州杜林桥而建。
7.登禹桥:位于八一路西护城河,仿照河南龙门桥修建。
8.思源桥:位于广福街北护城河,仿照云南景洪桥,为纪念出生在菏泽的中国著名教育家何思源先生而命名。
9.临济桥:位于八一路东护城河,仿照山西晋城沁阳桥而建,是以唐朝时期创建佛教禅宗主流的临济宗始祖临济义玄大师的名字命名。
10.回答完毕。
唐河八大景点介绍
唐河八大景点介绍
唐河是位于河南省南部的一个县级市,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著名的唐河八景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唐河八景吧!
1. 马蹄岩:位于嵩山南麓的马蹄溶洞内,洞内有各种梦幻的石钟乳和钟乳石,美不胜收。
2. 万佛岩:位于磨盘山的山顶,岩上雕刻有漫天飞舞的佛像和佛塔,令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佛国之中。
3. 三清宫:三清宫座落于旧县城北面,是道教的历史遗迹,殿内香火鼎盛,时常有游客前来参拜。
4. 桃花峪:桃花峪位于县城南部,是一个壮观的峡谷,悬崖峭壁,水流急湍,风景秀丽。
5. 溪边古镇:溪边古镇坐落在北岸河畔,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镇,周边环境优美,古建筑群体现了浓厚的明清风格。
6. 洋庙:洋庙是一座古老的宗教建筑,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7. 五老山:五老山是位于县城南部的一座小山,是当地著名的登山胜地,山上的景色秀美,吸引了无数徒步爱好者。
8. 秋莲古洞:秋莲古洞由地下河形成,洞内宽敞壮观,有众多钟乳石和石柱,许多奇特的地质景观足以让人叹为观止。
以上就是唐河八大景点的介绍了,每个景点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美丽,不仅仅是一道美景,更是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每一次的旅行都是一段感受自然、品味文化的旅程,来唐河感受它的美吧!。
临清十景内容
临清十景内容临清是山东省菏泽市的一个县级市,素有“鲁中明珠”之称。
临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而闻名,拥有临清十景。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临清十景的内容。
引言概述:临清十景是指临清市境内的十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些景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
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历史背景,让人流连忘返。
正文内容:1. 临清山:临清山位于临清市东南部,是临清市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00米。
临清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
在临清山上,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日出和日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1.1 临清山的主峰是临清山,是登山爱好者的天堂。
1.2 临清山周围的植被丰富多样,有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
2. 九曲桥:九曲桥位于临清市中心,是临清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座古老的桥梁由九个弯曲的拱桥组成,因此得名九曲桥。
九曲桥是临清市的文化象征,也是游客必去的景点之一。
2.1 九曲桥的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
2.2 九曲桥周围环境优美,是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3. 临清湖:临清湖是临清市的一处人工湖,位于市中心。
临清湖水域广阔,湖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着绿树成荫的公园。
临清湖是临清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1 临清湖的湖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鱼儿在水中嬉戏。
3.2 临清湖周围的公园绿树成荫,是散步和休息的好地方。
4. 临清古城:临清古城是临清市的历史文化遗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古城内保存着许多古建筑和文物,是了解临清历史的重要场所。
4.1 临清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4.2 古城内的文物丰富多样,可以了解到临清的历史和文化。
5. 临清博物馆:临清博物馆是临清市的一座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临清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
博物馆展示了临清的历史和文化,是了解临清的重要场所。
5.1 博物馆内的文物丰富多样,可以了解到临清的古代文化。
5.2 博物馆的展览设计精美,给人以艺术享受。
总结:临清十景是临清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代表,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历史背景。
唐狄梁公碑
唐狄梁公碑
唐狄梁公碑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西南七里,是中国唐代石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碑文记载了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狄仁杰的生平事迹和卓越的政绩,以及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
狄仁杰是唐朝宰相,历任左拾遗、右拾遗、集贤校理、检校太保等职务,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据传,唐狄梁公碑刻于唐朝末期,高5.36米,宽2.82米,文字高1.82米,刻工精细,铭刻清晰,流畅自然。
碑上的文字和图案以浅浮雕和深浮雕形式表现,富有艺术感和历史价值,在唐代石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狄梁公碑现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是了解唐代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窗口之一。
高唐名胜古迹
高唐名胜古迹高唐名胜古迹□水韵斋主人古高唐之八大景古高唐八景有马湾晓月、浮图映日、高阁凌云、郑桥渔歌、南寺锺声、爵堤雪影、龙井清泉和漯水秋风等。
后由于漯水不存,又以唐寺棉市取代。
【马湾晓月】“马湾”即“马颊河”。
它流经高唐的时候有水曲折流出,形成黑龙和白龙两个水潭。
每当有下弦月出现时,月影映射到水面上,月亮和月光就在水面上浮荡,称为高唐八景之一。
【浮图映日】“浮图”是塔的别称。
高唐有一个很有名的佛教寺院大觉寺。
有十三级佛塔一座,高三十六丈,高耸入云,耀眼生辉。
传说是唐代尉迟敬德所建,清道光九年(1828年)地震时倾斜,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倒塌,现正着手重建工作,此也称作高唐八景之一。
【龙井清泉】“龙井”在高唐城东北二十里的古堤下,今已不存,古时泉水清澈,常用不涸,成为高唐八景之一。
《稽神录》记载:唐僖昭两朝时,魏州人罗宏信投寄高唐田氏,田氏抚爱如子。
一日,罗宏信疏浚井,忽有一龙自井出,此时雷雨交加,众皆惊悸,罗宏信自井中出,神色自若,竟然无恙,此后人称“龙井”。
罗宏信曾任节度使,后封临清郡王、豫章郡公、北平王,世称魏州博天大将军。
【高阁凌云】“高阁”亦称“奎光阁”或“鼓楼”。
明朝景泰二年时,即1451年,由知州赵玉始建。
后来年久失修而废弃。
清朝康熙三十年即1691年,知州谈榕重建,并铸造一口大锺悬在上面。
百姓称呼它为谈公楼。
道光十三年(1833年)新任知州徐宗干又修,奉斗奎于上,又更名为“奎光阁”。
成为高唐八景之一。
【郑桥渔歌】“郑桥”在高唐境内的马颊河上,也叫张家桥。
郑桥渔歌或郑桥捕鱼,场面繁闹而动人,成为高唐八景之一。
【南寺锺声】是指高唐东南的大觉寺,该寺唐代创建,明洪武、成化年间相继重修。
永乐年间住持曾在寺前立草舍三间,凡南来北往路过高唐又身染疾病的人,都留在这里住下,并给汤药治病。
夏天就设下瓜果,周济饥渴的人。
一直这样做很多年。
后来的住持僧人佛号玉巗教化民众,重修寺院,带领众僧伐木,运石,前建大门,中建大雄宝殿,后边修法堂,东边建观音堂,西建禅房。
历史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湖沼的变迁
湿地的变迁本章所述的湿地,指广义上的湿地,包括天然湿地的湖泊、沼泽、滩涂等,也包括人工筑造的池塘、水库。
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没有“湿地”名词的提出,但对于河流、湖泊、水系的记载由来已久,从《山经》到《禹贡》再到《水经注》,历朝历代对于河川湖沼均有文献记载,但有些由于时间久远,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不可细考。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市通县,向南行,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至杭州市西接钱塘江,沿线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江、河水系;串通南旺、蜀山、南阳、独山、微山、高邮、太湖等大、小湖泊68个,并建有江都、淮安及大、小渠道460余处。
全长1794公里。
跨度广泛,沿线的湿地形态,在历史时期经历了沧桑巨变。
先秦汉唐时代,根据文献记载和钻井资料分析,运河沿线的湖沼分布,星罗棋布。
历史早期大量湖沼的存在,对于调节河川径流、改善地区气候环境、发展农业经济,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其后,随着黄河决、溢、改道所造成的水沙再分配的加剧,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不断加深,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对耕地的迫切要求,运河沿线的湖沼地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先期众多的湖沼,绝大部分已经消失,个别残留至今的古湖,也己面目全非、处于自然消亡的最后阶段;而在人为作用下形成的大量人工湖泊,也由于种种原因而从地面上消失;历史后期所形成的若干湖泊,又有再度被泥沙所充填的可能。
运河沿线湿地形态的如此重大变化,无疑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对运河沿线湿地的演变加以适当的总结,不仅可以加深对运河沿线整个生态环境变迁的理解,而且对今天的生态环境修护建设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运河流域湖泊的形成湖泊是在一定的地质、地理背景下形成,通常情况下并具有一定的事件性。
从其形成到成熟直全消亡的演化过程中,地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相互影响与依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
但不论湖泊的成因属于何种类型,湖泊形成都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条件:一是能集水的洼地即湖盆,二是提供足够的水量使盆地积水。
金堤河[金堤河
金堤河[金堤河如今,我虽然离开了家乡,但儿时在河边嬉戏时无忧无虑的快乐却总在心间萦绕不去。
周末,推开手头的一切繁杂,踏上了通往家乡的路。
金堤河是黄河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历史上由黄河迁徙、决泛而产生。
据史料记载,东汉王景治理黄河时修筑了南北两堤,称为“金堤”。
但是,金堤没能如人们所愿的那样固若金汤,后来黄河决堤改道,原来的南堤变成了河道北岸,沿着故道形成了一条新的河流,称为金堤河。
麦收已过,大片大片的田野放下了沉重的担子,显得恬淡而写意。
村庄也恢复了平日里惯有的宁静,不再是“五月人倍忙”的景象。
河畔也是一片宁静,遍植的护堤白杨滤去了骄阳流火,明丽的阳光从浓密的树叶缝隙间洒下,折射成五彩光晕。
林间,凉风习习,加上扑面而来的潮湿水气,一派清凉滋味。
这里本是祛暑纳凉的好去处,但是,人却很少。
放眼望去,只有牧羊人吆着羊群,一边在林间慢慢前行,一边不时挥动手中的砍刀,砍下低处的白杨枝丫。
不时,有羊儿的咩叫声传来,和着枝头蝉儿的鸣唱,不觉喧闹,反更显寂静。
身边的河水,也是静静地、几乎让人难以察觉地慢慢流淌,全然不见儿时记忆里喧闹的场景。
(二)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夏日的金堤河是游戏的天堂。
放学后,假日里,三五成群的孩子赶着羊群在清凉的河边放牧。
翠绿的树冠搭起的凉荫下,草儿鲜嫩碧绿,点点野花撒在其间,或热烈或安然地兀自绽放着美丽。
那时,我们似乎还不懂得欣赏这种自然的恬静之美。
羊儿在河堤上悠闲地吃草,我们这些放羊的孩子就挽了裤腿在浅水的河滩摸河蚌、捉鱼虾,水性好的干脆游到深水处尽情地玩耍、嬉闹。
玩累了就坐在一片草地之上海侃神聊,直到不远的村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直到村口响起母亲的一声声召唤……汛期的金堤河更是令我们这些孩子惊惧而又向往。
伴着狂风暴雨,黄褐色的河水铺天盖地呼啸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在河面上打起一个个深深的漩涡,带着从上游挟裹来的石块、树木奔流而下,显示着汪洋恣肆的暴戾。
汛期过后,平静下来的河道里会有许多的鱼虾。
国家文物局关于唐兀公碑文物保护规划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唐兀公碑文物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2.06.07•【文号】文物保函[2012]1783号•【施行日期】2012.06.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唐兀公碑文物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物保函〔2012〕1783号)河南省文物局:你局《关于报批唐兀公碑保护规划的请示》(豫文物[2011]397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所报规划。
二、对该规划提出以下意见:(一)保护区划部分1.适当调整保护区划,缩小一类建设控制地带的面积。
2.进一步明确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建筑的位置及建筑面积。
新建建筑范围应限于河的南边。
3.细化保护区划管理规定。
保护区划通用管理规定部分应分别列入保护范围管理规定及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管理规定中涉及保护措施的内容应取消。
(二)保护措施部分碑体保护可提出基本原则,具体保护措施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保护方案后提出。
(三)消防通道的建设应慎重,避免对文物环境造成破坏。
(四)进一步规范规划文本和相关图纸。
三、请你局组织规划编制单位根据上述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经你局审定、核准后,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的要求,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督促地方人民政府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总体规划,积极组织有关部门逐步实施。
四、规划中提出的各类文物保护和展示以及环境整治、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实施前应制订具体方案并按程序另行报批。
五、该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后,请你局及时将规划公布文件及相关规划文本、电子档案等报我局备案。
此复。
国家文物局二〇一二年六月七日。
「漫话古城」河流淀泊——唐河
「漫话古城」河流淀泊——唐河唐河,《水经注》称滱水,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南部的翠屏山,历史上称唐河为大清河的正源。
《海河今昔纪要》称其有三源,西源曰沤夷河,东源曰汤水,正源曰滱水。
唐河之名始见于《周礼·职方氏》,称并州(太行山北段为并州)之域,其川滹沱、呕夷。
汉代称滱水,《山海经》云:“高氏之山(翠屏山别名),滱水出焉。
”《水经注》云:“滱水即沤夷之水也。
”唐《元和郡县志》称:“滱水,一名唐河,西去(唐)县(时县治今西城子)一百五十步。
”《大清一统志》载:“唐水,人俗亦乎唐河者,水至唐而始大,因此得名云尔。
”历史上对唐河的记载,多采用《水经注》。
郦道元对倒马关以下至白洋淀(时无白洋淀,乃是与南易水会合处)的记载,把自然景观、历史事件、人物、名胜古迹,串成了一条璀璨的珠链,使读者联想翩翩,留下美好的记忆。
唐河河道,随自然条件变化很大,尤其是从西大洋进入平原地区后,屡有变迁。
大的变化是在定州、安国、望都、清苑等县境内,清嘉庆六年(1801)前,自唐县至定州,从东北城角南下,至石板村东南流,在安国军诜与沙、滋河相会称潴龙河。
嘉庆六年大水,河道从定州城北滚,至北二十里铺,东流经望都南境,入清苑后向东北流至白洋淀。
《水经注》记述的河道,唐河自山西浑源东南,经灵丘县,在涞源龙家庄入河北境内。
至独山城入内长城,该城是偏关、宁武关、平型关外三关与内长城内三关的连结点。
又东南至走马驿,源于大茂山阴的南河由狼牙口自西而来,源于白石山南麓五间房的五门水自北而来,二水均于走马驿汇入唐河。
唐河东南流,至新(辛)城桥入唐县界,经上城口至倒马关。
郦道元称,关山险阻,最为深峭,诗人谓高冈崔巍,使良马疲惫不堪。
山崖险峻,车行受阻,故有倒马关之名。
“关水出西南长溪下,东北流历关入滱。
滱水南,山上起帝王御座于松园,建寺观于东圃(御座、寺观疑为祭祀北岳大帝的行宫)。
东、北二面,岫嶂高深,霞峰隐日,水望澄明,渊无潜甲。
行旅所经,鲜不徘徊忘返矣。
唐朝大运河连接九州的水上之道
唐朝大运河连接九州的水上之道唐朝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综合性运河。
它连接了中国的九州大地,成为唐朝时期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本文将介绍唐朝大运河的历史背景、建设规模和对九州地区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唐朝时期,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贸易繁荣。
为了加强各地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提高运输效率,唐太宗在公元605年首次提出了修建一条横贯南北的运河的设想,但直到900年后,才真正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建工作。
二、建设规模唐朝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跨越了中国的北方平原和江淮平原。
它源于北京的永定河和陇海运河,向南穿越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等地,最终注入长江。
在修建过程中,大运河充分利用了各地的河流和人工运河,形成了庞大的水道网。
唐朝大运河修建的规模宏大,涉及航道开挖、堤岸建设和水闸修建等多个方面。
修建过程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其中,耗时多年才得以完工。
三、对九州地区的影响唐朝大运河的建成对九州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运河的开通使得九州地区的产品能够通过这条水道直接运往其他地方,大大提高了商品的流通效率。
农产品、工艺品和文化传统在各地之间得以交流和传播,九州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其次,大运河的存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沿运河的各大城市迅速崛起,成为唐朝时期的经济中心和文化繁荣地。
扬州、揚州、揚州、揚州、扬州、揚州、扬州、揚州、揚州、扬州、扬州、揚州、扬州、揚州、扬州、揚州、扬州、揚州、扬州、扬州、揚州、扬州、揚州、扬州、扬州、揚州、揚州、揚州、揚州、扬州、揚州、扬州、扬州、揚州、扬州、扬州、揚州、扬州、扬州、揚州、扬州、咸阳等城市因大运河的存在形成了繁荣的商业中心,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
另外,大运河的通行也促进了各地人民的交流和融合。
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推动,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总结唐朝大运河作为连接九州的水上之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唐兀公碑南侧金堤河简介
唐兀公碑南侧金堤河简介金堤河是河南黄河最下游的一条支流,起源于滑县耿庄,河道长度158.6公里,平均河宽260米,比降9.1‰~5.9‰,流域面积5047平方公里,涉及河南新乡、卫辉市、浚县、封丘、延津、长垣、滑县、濮阳、范县、台前和山东省莘县、阳谷12个县(市),在台前县的北张庄入黄河,有闸门控制。
金堤河现行河道设计标准是"三年一遇"排涝,流量280立方米/秒;"二十年一遇"防洪,流量8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2亿立方米/秒。
从水文观测数据来看,经过一期治理后的金堤河,涝水下泄明显加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形成了洪峰,有力地减轻了暴雨造成的灾害。
作为黄河下游支流的金堤河源于河南省滑县耿庄处,从台前县吴坝乡张庄闸流入黄河,全长158.62公里,总流域面积5047平方公里。
现行河道设计标准是"三年一遇"排涝,流量280立方米/秒;"二十年一遇"防洪,流量8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2亿立方米/秒。
从水文观测数据来看,经过一期治理后的金堤河,涝水下泄明显加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形成了洪峰,有力地减轻了暴雨造成的灾害。
金堤河是随着金堤的修建与堤防加固取土而形成的。
东汉明帝十三年(公元70年),王景治理黄河初建左堤和右堤,当时黄河流经内黄、清丰、南乐、大名诸县一带。
清朝时期黄河南移,光绪元年(1875年)将该堤改为北金堤。
由于历代(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该堤帮宽加高,而取土逐渐形成顺金堤积水,形成堤河。
民国十八年(1929年)濮阳以上几个县连降大雨,沿金堤挖排水沟向堤河内排水,挖沟深不过膝,宽不过丈。
后来由于上游滑县、濮阳县等一带的雨涝洪水下泄量逐年加大,自然形成顺堤河流,这便是金堤河的前身。
金堤河贯穿河南、山东两省,因水事纠纷问题,国务院于1964年对金堤河下游区域进行了调整。
一、金堤河简介金堤河是河南黄河最下游的一条支流,起源于滑县耿庄,河道长度158.6公里,平均河宽260米,比降9.1‰~5.9‰,流域面积4869平方公里,涉及河南新乡、卫辉市、浚县、封丘、延津、长垣、滑县、濮阳、范县、台前和山东省莘县、阳谷12个县(市),在台前县的北张庄入黄河,有闸门控制。
金河堤碑 )
金河堤碑
颐和园金河堤碑
金河堤碑位于颐和
园绣漪桥南长河西岸
边,为汉白玉石质,因
年久字迹已难辨认。
金河一名源于金
海。
元明时引西湖水入
白浮堰的出水口,恰在
今金河堤碑偏西侧,这
里至今河渠遗址仍然
可见。
据乾隆二十年
(1755)五月金河碑诗,乾隆修建清漪园、疏浚金海时,发现金代河道,因年久淤塞,为了解决从长河引水,将金河渠废弃疏通长河。
金河堤碑今尚完整,仍立置于昔日金河渠入长河口处。
此碑是研究京西水利交重要实物资料,定为海淀区重点保护文物。
《水经注》卷五所涉濮阳、大名、平原、高唐、聊城等考略
《水经注》卷五所涉濮阳、大名、平原、高唐、聊城等考略河水又东北,迳伍子胥庙南,祠在北岸,顿邱郡界,临侧长河,庙前有碑,魏青龙三年立。
河水又东北,为长寿津。
《述征记》曰: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
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六十余里[1]。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给出了长寿津大致的方位:“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古黄河上[2]”河之故渎出焉。
《汉书.沟洫志》曰:河之为中国害尤甚,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酾二渠以引河。
一则漯川,今所流也。
一则北渎,王莽时空,故世俗名是渎为王莽河也。
漯川,古漯川是黄河下游主要支流.它源自黄河,东北逶迤流经一千余里,至千乘流人渤海。
自夏禹至宋初,先后称漯川、漯水、隰水、武水、武河等。
面对如此著名大川,《水经注》详尽记述了自东武阳以下漯水河道流经.而对于自东武阳以上之漯水河道只字未提;足见古漯水上游河道消失过程之复杂。
时间之久远。
孙铁林、屈军卫认为:第一,古漯川作为黄河下游支流.自禹河河道到西汉河道再到东汉河道迁徙过程中。
自东武阳以上至武陟县河段至少有三次被黄河所夺占,四次被抛弃,致使古漯川上游完全消失于历史之中。
第二,古漯川上游河道基本呈西南东北流向。
具体看来,自武陟县出河口至今滑县北为北北东流向,流经一个缓行弧度.为东东北流经今濮阳县城南,又流经一反向缓行弧度,呈北北东流至今韩张镇。
第三,古漯川上游河道始终流淌在禹河河道至东汉黄河河道区间之内[3]。
王莽河,东汉以后对西汉时黄河自濮阳以下故道的俗称。
因改徙于王莽时,故名[4]。
因为黄河是经过几千年的变迁仍旧存续的河流,在历史时期对于它的记载较多,地质学证据也证明了黄河在《水经注》中的记载可信度较高。
在汉代黄河经历了两次改道,而河南境内的黄河应当为从郑州以北经过新乡、濮阳北上的方向,结合黄河改道历史,所提取河网中北上的较大量级河流与之吻合,推测其为禹贡时期的黄河[5]。
东北迳戚城西。
《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率师,纳卫太子蒯瞆于戚,宵迷。
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兀公碑南侧金堤河简介
金堤河是河南黄河最下游的一条支流,起源于滑县耿庄,河道长度158.6公里,平均河宽260米,比降9.1‰~
5.9‰,流域面积5047平方公里,涉及河南新乡、卫辉市、浚县、封丘、延津、长垣、滑县、濮阳、范县、台前和山东省莘县、阳谷12个县(市),在台前县的北张庄入黄河,有闸门控制。
金堤河现行河道设计标准是"三年一遇"排涝,流量280立方米/秒;"二十年一遇"防洪,流量8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2亿立方米/秒。
从水文观测数据来看,经过一期治理后的金堤河,涝水下泄明显加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形成了洪峰,有力地减轻了暴雨造成的灾害。
作为黄河下游支流的金堤河源于河南省滑县耿庄处,从台前县吴坝乡张庄闸流入黄河,全长158.62公里,总流域面积5047平方公里。
现行河道设计标准是"三年一遇"排涝,流量280立方米/秒;"二十年一遇"防洪,流量8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2亿立方米/秒。
从水文观测数据来看,经过一期治理后的金堤河,涝水下泄明显加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形成了洪峰,有力地减轻了暴雨造成的灾害。
金堤河是随着金堤的修建与堤防加固取土而形成的。
东汉明帝十三年(公元70年),王景治理黄河初建左堤和右堤,当时黄河流经内黄、清丰、南乐、大名诸县一带。
清朝时期
黄河南移,光绪元年(1875年)将该堤改为北金堤。
由于历代(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该堤帮宽加高,而取土逐渐形成顺金堤积水,形成堤河。
民国十八年(1929年)濮阳以上几个县连降大雨,沿金堤挖排水沟向堤河内排水,挖沟深不过膝,宽不过丈。
后来由于上游滑县、濮阳县等一带的雨涝洪水下泄量逐年加大,自然形成顺堤河流,这便是金堤河的前身。
金堤河贯穿河南、山东两省,因水事纠纷问题,国务院于1964年对金堤河下游区域进行了调整。
一、金堤河简介
金堤河是河南黄河最下游的一条支流,起源于滑县耿庄,河道长度158.6公里,平均河宽260米,比降9.1‰~5.9‰,流域面积4869平方公里,涉及河南新乡、卫辉市、浚县、封丘、延津、长垣、滑县、濮阳、范县、台前和山东省莘县、阳谷12个县(市),在台前县的北张庄入黄河,有闸门控制。
二、寿张县、范县和台前县地理位臵及沿革
原寿张县(1964年撤消)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北部的范县接壤,南临黄河“豆腐腰河段”,金堤河在范县、寿张两县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寿张县位于金堤河的尾段。
现在的范县和台前县为黄河滞洪区,而两县南北邻县均为山东省所辖,从地图上看,范县和台前县好象插进山东省境内的一条腿。
寿张和范县历史悠久。
寿张县在春秋时期为良邑,战国时期为刚寿,西汉时期臵寿良县,东汉初期改为寿张县,历代为山东所辖。
新中国建立前,寿张县和范县同属冀鲁豫行署第九专员公署。
1949年9月公署撤消,建立平原省,寿张、范县两县归属平原省聊城专员公署。
1952年平原省撤消,聊城专员公署划归山东省。
至1964年撤消寿张县,将金堤以南5个区并入范县,同时划归河南省安阳专员公署所辖。
1973年12月建立了中共范县、台前办事处(县级机构)。
台前办事处于1978年2月改为台前县。
三、金堤河带来的灾害
金堤河贯穿河南、山东两省,范县为边界线,汛期由于上游洪水大量下泄,下游范县、寿张两县不愿无代价接收上游客水,承受水灾,由范县在河南、山东两省边界处筑坝阻拦,这样便形成了跨省区的水事纠纷,而成为老大难问题。
1963年8月上旬,金堤河流域连降暴雨,尤其是下游寿张县河段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的特大暴雨,其中有一天降雨量超过300多毫米,平地积水成灾,此时金堤河南堤已经发生漫溢险情,防守困难加重,在全县全力以赴紧急抢修第二道防守堤时,上游客水在此形成洪峰,接连摧毁范县三道拦水坝,洪水全部泄入寿张县河段,金堤河以南到黄河大堤瞬间一片汪洋,水深达1.5~2.0米,墙倒屋塌不计其数,人民财产受到巨大损失,解放军派舟桥部队,用大批橡皮船紧急抢
救村民。
与次同时,黄河水位上涨,金堤河洪水难以入黄,使寿张县境内金堤河以南形成湖区。
待黄河水位降落后,由县长施财、人委办主任王佰群、县黄河修防段领导及技术人员,用数吨炸药将北张庄段黄河大堤爆破,使金堤河洪水下泄入黄。
事后在破口处修建了北张庄泄水闸门(即现在的张庄闸)。
这次灾后,金堤河水事纠纷更加恶化,范县决心在两省边界处重修拦水坝,以防后患。
此举无疑给金堤河上游的防汛带来困难。
解决金堤河洪水出路问题势在必行。
四、解决金堤河泄洪,进行区域调整
两省水事纠纷问题引起国家、河南及山东两省的关注,有时任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协调并提出“区域调整”方案报国务院,国务院于1964年2月29日“(特急)国水[1964]86号文”决定,采取区域调整的办法解决两省之间的水事矛盾。
首先将河南省东明县划给山东省为前提,再撤消山东省寿张县建制,并将寿张县金堤以南5个区并入范县,范县金堤以北5个区划给莘县。
同时将寿张、范县两县以南11个行政区合并组建新范县,划给河南省,归安阳地区管辖。
按照国务院指示精神,1964年4月1日,由山东省副省长陈雷和河南省副省长王维群以及两省有关部门干部,会同聊城地委副书记王翰卿和安阳地委副书记焦祖函,并由黄委会副主任韩培诚参加共同召开会议,决定两省交换所涉及的区、乡干部,除寿张县县长施财、县委副书记穆玉鹏、副县长孙镜清调往范县外,
其余的干部随区划分原地不动。
五、金堤河治理
1998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台前县境内累计降雨量达640毫米,其中8月4日10个小时内降雨量达296.5毫米,金堤河已超过警戒水位,险情丛生,台前全县全力以赴紧急抢护,奋战一个多月,投入劳力9万余人,动用土方100多万立方米、编织袋80余万条、塑料布15吨、木桩8000根、草捆8000个、柳料1920万公斤、门板160扇、帆布7块,抢险30多处,堵复口门43个,堵复跨堤涵闸30多处,加固险段12处,长达8561米,夺取了金堤河防汛的胜利。
经过这场特大暴雨的袭击,使濮阳市领导认识到,金堤河治理刻不容缓,向河南省及中央进行了反映,并引起中央及省有关领导的上高度重视,经金堤河管理局深入实地勘察研究,制订了治理方案。
由山东、河南两省有关部门协商,取得双方同意,首先在范县彭楼修建“引水入鲁”工程(为山东引黄灌溉)为前提,山东省积极配合治理。
1999年春金堤河治理开工,总投资2.03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0.827亿元,河南省投资1.21亿元。
金堤河下游河道清淤长度72.1公里、土方1189万立方米,两岸堤防加培土方199万立方米,新建、改建桥梁4座、涵闸5座,检修了张庄电排站,新修尚庄电排站等工程。
经过濮阳市水利部门的努力和沿河人民的大力支持,于2001年5月全部竣工,
当年10月份通过了专家初验。
通过初步治理,一是加强了金堤河下游两岸堤防的防守力量;二是疏通了河道,使上游洪水顺畅下泄;三是解决了金堤以北山东省莘县和冠县的引黄灌溉问题。
金堤河是随着金堤的修建与堤防加固取土而形成的。
东汉明帝十三年(公元70年),王景治理黄河初建左堤和右堤,当时黄河流经内黄、清丰、南乐、大名诸县一带。
清朝时期黄河南移,光绪元年(1875年)将该堤改为北金堤。
由于历代(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该堤帮宽加高,而取土逐渐形成顺金堤积水,形成堤河。
民国十八年(1929年)濮阳以上几个县连降大雨,沿金堤挖排水沟向堤河内排水,挖沟深不过膝,宽不过丈。
后来由于上游滑县、濮阳县等一带的雨涝洪水下泄量逐年加大,自然形成顺堤河流,这便是金堤河的前身。
金堤河贯穿河南、山东两省,因水事纠纷问题,国务院于1964年对金堤河下游区域进行了调整。
六、需解决的问题
由于金堤河的初步整治是采取“高水高排”的治理方案,到汛期金堤河入黄口受黄河水的顶托,致使金堤河水位高出地面3~5米,雨季时,台前县和范县排涝支沟不能自流入金堤河,加之一期治理时,两县有20多条排涝支沟未建排水闸站,一旦遇到暴雨,将发生严重内涝,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如2003年就是极其惨重的教训,9~10月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华西秋雨”,一个多月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造成濮阳、范县、台前3县100多万亩良田一片汪洋,各级政府尽管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减少损失,但毕竟造成93万亩的农田绝产,影响了10万亩小麦种植。
为此,呼吁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内尽快争取资金,解决金堤下游河两岸积水提排问题,完善下游20个排涝支沟排水闸站,扩容张庄提排站,以解决金堤河下游范县和台前县的内涝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