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泊演变概论

合集下载

北大-中国历史地理-第四讲 江河之变第四讲2

北大-中国历史地理-第四讲 江河之变第四讲2

·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变 迁
江 汉 平 原
1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变 迁 江陵
2
3
襄樊
鄂州鄂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变 迁 江汉平原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变 迁
襄阳古城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变 迁
当代垸田 石首垸田分布图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变 迁
二 十 世 纪 三 十 年 代 洞 庭 湖
近100年洞庭湖不断萎缩,19世纪后70年,萎缩 600平方公里,20世纪前50年萎缩1050平方公里, 20世纪50-80年代萎缩了1610平方公里。
第 四 讲
四 鄱 阳 湖 的 变 迁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
南掀动荆江漫流向南移动、汇集。
2. 荆江三角洲分流阶段:形成以江陵为顶点的陆上三角洲,主泓道向 南偏,三角洲上的夏水、涌水成为分流水道。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变 迁
第 四 讲
江陵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变 迁
3. 荆江统一河床的塑造:随云梦泽解体,统一河床塑造完。荆江沿岸县治
4. 唐宋时期云梦泽主体消失,为一系列小湖取代。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变 迁
华容道示意图
火 而 无 所 及 。
矣 。 ” 备 寻 亦 放
火 , 吾 徒 无 类
少 晚 。 向 使 早 放
吾 俦 也 。 但 得 计
公 曰 : “ 刘 备 ,
喜 , 诸 将 问 之 ,

第三章历史时期河湖变迁

第三章历史时期河湖变迁
——《旧唐书·阎立德传》

“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 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东 西二百里,隋唐征高丽,路皆由此。秋 夏多蛟牤,不分昼夜,无牛马能至。行 以衣包裹胸腹,人皆重裳而披衣,坐则 蒿草熏烟,稍能免。”
——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
重点复习
1、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过程与原因。 2、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流期的原因。 3、历史时期长江中游河湖变迁。 4、名词解释:
第三章 历史时期河湖变迁
主要内容
•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流域河湖变迁
一、下游河道变迁过程、原因、特点等 二、下游流域的分流与湖泊
•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湖变迁
• 历史时期其他地区河湖变迁
第一节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湖变迁
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一)变迁过程
1. 北流为主期:东汉之前 2. 东流为主期:东汉——北宋 3. 南流期:南宋——清中叶 4. 近代东流期:清咸丰五年(1855年)以后
• 萎缩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的百年中, 洞庭湖迅速萎缩到现今不足3000平方公里,今 日洞庭湖已被分割成今东、西、南3大部分。
第三节 历史时期其他地区河湖变迁
1、辽河的变迁 2、历史上的“辽泽” 3、青海湖 4、罗布泊
辽河下游流域变迁图
“……从征高丽,及师旅至辽泽, 东西二百余里泥淖,人马不通。立德填 道造桥,兵无留碍。太宗甚悦。”
东汉三国时代云梦泽水体逐渐东移,以至萎缩。 6世纪的云梦泽已被分割成许多小湖沼,云梦
泽名称已消亡。 唐宋时代这些湖泊也为葭苇弥望的沼泽所替代,
大面积的水体不复存在。
古代云梦泽变迁图
二、荆江河床的演变
• 荆江是长江在中游冲积平原上的一段河道。上 起枝城,下迄城陵矶。其中藕池口以上称上荆 江,以下称下荆江。

第四章 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

第四章 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
译言九渡,通广五七里,可度马。 [《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
《读史方舆纪要·舆图要览》卷四《黄河图说》
大明混一图
杨子器跋舆地图
九边图
鄂陵周二百余里,扎陵周三百余里,二诺尔距三十 里许。 至星宿海,蒙古名“鄂敦塔拉”。星宿海之 源,小泉万亿,历历如星,众山环之。南有山曰古 尔班图勒哈,西南有山曰布瑚珠勒赫,西有山曰巴 尔布哈,北有山曰阿克塔齐勒,东北有山曰乌兰都 什,蒙古总名“库尔坤”,即昆仑也。山泉出自古 尔班图勒哈者,为噶尔玛瑭。出自巴尔布哈者,为 噶尔玛楚木朗,出自阿克塔齐勒者,为噶尔玛沁尼。 三山之泉,溢为三支河,即古尔班索里玛勒也。三 河东流入扎棱诺尔,扎棱一支入鄂陵诺尔,黄河自 鄂陵出。其他山泉与平地水泉,渊沦萦绕,不可胜 数,悉归黄河东下。
二巨泽,名阿剌脑儿。自西而东,连属吞噬, 行一日,迤逦东鹜成川,号赤宾河。又二三日, 水西南来,名亦里出,与赤宾河合。又三四日, 水南来,名忽兰。又水东南来,名也里术,合 流入赤宾,始名黄河,然水犹清,人可涉。思
本曰:忽兰河源,出自南山,其地大山峻岭, 绵亘千里,水流五百余里,注也里出河。也里 出河源,亦出自南山,西北流五百余里,始与 黄河合。又一二日,歧为八九股,名也孙干论,
第四章 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
第一节 河源认识的变迁与河套 第二节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变迁
第一节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一、古人对黄河上游的认识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三、黄河泥沙的堆积与中国领土
一、古人对黄河河源的认识和河套 西扎东鄂
《禹迹图》
上谓辅臣曰:“梁从政自河州至,言黄河水 机清 ,不与中国比。前书所谓黄河之源浅可 涉,盖不诬也。然河之本源未见所出,《禹 贡》但言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不言导河自 积石,以此知出积石者特其下流耳。”王安 石曰:“按《西域传》,河有两源,合注蒲 昌海,其水停居,冬夏不增,皆以潜行地中, 南出积石,为中国河。……。”

3.江河之变1

3.江河之变1

6、第六次重大改道:
• 清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兰阳铜瓦厢(今 河南兰考附近) ,挟大清河入海,结束了下 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渤海湾入 海。
• 光绪元年(1875年)始在全线筑堤,使全河 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河道。
次数 1 2 3 4 5 6
时间 公元前602年 11年(王莽始 建国三年)
(一)黄河及黄河流域概况
1、“母亲河”——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河流经:青、川、甘、宁、蒙、陕、晋、豫、 鲁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入渤海,包括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四个地形区。
天下黄 河富宁 夏
悬河
3、黄河上中下游划分
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 75万平方公里。 上游:源头至内蒙古托克 托县河口镇 。
北 宋 梁 山 泊
八 百 里 蓼 儿 洼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部,面积1586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大淡
水湖。 由淮河南岸的几个小湖演变而来。隋时改名洪泽浦。宋代湖 与淮河相距还较远。
北 宋 洪 泽
河 湖 分 离
金元以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下游淤塞,黄淮倒灌,湖面 迅速扩大。明清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淮湖合为一体。 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明祖陵淹于湖中。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
而梁、楚之地尤甚。
——《汉书•沟洫志》
东汉大河稳定了八百多年,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 间很少有决溢发生,也无大的改流。
Hale Waihona Puke 、汉代黄河第二次改道 •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元 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 改道,泛滥于今鲁西南、豫东之间长达60年。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治河, 固定了河道。

第04讲 江河经行——历史江河湖沼变迁

第04讲 江河经行——历史江河湖沼变迁

至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阴至河口段,这
是因为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大量 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断延伸,使坡降变 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故18世纪 以后徐州以下河患最为集中。 19世纪以后,河道淤废不堪,决口连年发 生,更兼国内政治动荡,治河不力,发生 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在古代,“河”一般为黄河的专称。据
《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 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 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谭其骧:“约在前四世纪四十年代左右,齐与
赵、魏各在《汉志》河东西两岸修筑了绵 亘数百里的堤防。此后,《禹贡》、《山 经》河即断流,专走《汉志》河,一直沿 袭到汉代”。“以邻为壑”
??二公元二公元70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二公元70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二、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
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 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 繁的局面,是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 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 (1汉里约当 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 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1、荆江蜿蜒型河道的变迁 2、城陵矶以下分汊型河道的变 迁 3、长江上游河道的变迁
荆江河道变迁图
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
1、云梦泽的变迁 江汉平原上的云梦泽,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 陆凹地,逐渐发育成为古云梦泽内陆湖盆。 以后由于长江、汉水夹带的泥沙大量在湖盆 沉积,逐渐成为江汉内陆三角洲,进入历史 时期后,古云梦泽已演变成平原——湖沼形 态的自然景观。
黄河水系示意图
黄河中游地区形势图
二、黄河下游改道
历史时期黄河在近3000年内决口1500次,较大改 道二十三次,重大改道有六次左右,我们将其分为 四个时期。 一、先秦北流为主期。历史上的寇水、滹沱河、 漳水等东汇为河,北流多从今天津及以南入海。由 于战国时期大规模的修筑堤防,河道相对稳定,形 成春秋至西汉大河,在沧州南入渤海。
今日洪泽湖图
四黄河改道与水灾的原因
(一)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 黄土高原流经区,土壤侵蚀严重,如壶口瀑 布的迁移。 (二)气候环境因素 气候的干燥寒冷,降雨变率大,雨季集中。 土壤的侵蚀70%是自然因素,30%是人为作用。 (三)人类活动:开垦、采伐、战争等因素。
第二节 长江的演变
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道的变迁 长江上游河段,流经山地丘陵之间,除成都平 原和个别江心洲外,历史时期河床相对比较 稳定,河床平面摆幅不大。宜昌以下长江中 下游河段,河流出山地而进入广阔平坦的平 原地区,历史时期河床变化较大。
二、汉唐北宋东流为主期 东汉王景治河,从西汉故道别出经范县南, 在阳谷分流经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利津入 海,相对安流600年。七世纪中叶以后下游频 繁改道,1048年黄河改道第三次大改道。 三、南宋南流期。 南宋为了阻止金兵入侵,人为决河,大河由 泗入淮。这段时期改变了传统的北流河东流 进入了南流时期。此时,河道越来越向南流, 决口地点西移;岔道汇流汇淮河入海。

北大-中国历史地理-第四讲 江河之变 1

北大-中国历史地理-第四讲 江河之变 1

可 逼 视 , 方 可 七 、 八 十 里 。 履 高 山
余 泓 , 或 泉 或 潦 , 水 沮 洳 散 涣 , 弗
“ 河 源 在 土 蕃 朵 甘 思 西 鄙 , 有 泉 百
—— ·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元代黄河河源图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黄河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变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 海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在山东省东营市
垦利县注入渤海。
黄河源头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漫流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变 迁
土 , 随 山 刊 木 , 奠 高 山 大 川 。 《 禹 贡 》
禹 别 九 州 , 随 山 浚 川 , 任 土 作 贡 。 禹 敷
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 下游筑堤形成河道。
(一) 第 一 次重大改道
(4/10)
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
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
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 泗入淮。(6/10)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 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 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 第 四 讲 江 河 之 变 | 河 湖 水 道 变 迁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中国古代河湖水道变迁

中国古代河湖水道变迁

中国古代河湖水道变迁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一历史上黄河的重大改道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

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

1 第一次重大改道: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理志》河(简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

由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

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2 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改道。

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

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3 第三次重大改道: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

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①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②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③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

4 第四次重大改道: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

干流走向:①1128年决口河道(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

(4/10)②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6/10)③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5 第五次重大改道: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

第四章 历史时期湖泊水系变迁(荆江河床)

第四章 历史时期湖泊水系变迁(荆江河床)

《长江图说》下荆江河曲图
自宋代以后,迅速向河曲型转化。清朝时期,下荆 江继续在人工筑堤围垸的支配下,又受到松滋分流之 水沙涌入洞庭湖的顶托作用,终于发育成典型的九曲 回肠式河床。
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变迁(洞庭湖)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洞庭湖简介
洞庭湖面积2740平方千米,为全国第二 大淡水湖。它不仅承受湘、资、沅、澧四水 的全部径流量,还能分蓄长江自四口(即松 滋、太平、藕池、调弦,调弦口已于1958 年堵塞)的来水,对长江洪水起着重要的调 蓄作用。但是长江带来的泥沙,每年达2.62 亿吨,而从城陵矶排出的仅0.73亿吨,即每 年有近2亿吨的泥沙淤积湖底,使湖床每年 约抬升4厘米。有专家称洞庭湖不久将消亡。
2、魏晋至北魏
江沱分流量平衡,故东晋南朝之后,江 又称外江,沱又称内江。内江流量逐渐增大 的结果,使沮水东折的流路被江水袭夺,于 是江水逼近江陵城下,威胁江陵的安全。东 晋开始沿江北岸创筑金堤,同时逼沮水南下, 原来江、沮之间滩地被流水冲断,形成了许 多沙洲。于是,江陵城南的北江这个分汊河 道出现。沮水遂改在今江陵西南李家埠 (BU)附近入江,后又逐渐西摆,至万历以 前西移今枝江县江口一带入江。
荆江大堤
矶:突出江边的岩头或小石滩。
(一)上荆江河床的演变
江陵以上的荆 江河段,发育在长 江出峡后的冲积扇 上,河道呈分汊河 床形式,随着江心 洲的南北摆动,主 汊河床交替演变。 近千年来,分汊河 床逐渐演变成分流 水系。
1、先秦两汉
长江出三峡后,至枝江、松滋两县进入 冲积扇平原地区,由于摆脱两岸山地的约束, 河流比降陡减,河床中沉积一系列的沙洲, 长江开始形成分汊河道,南支为主泓道称江, 北支为汊道称沱。江沱之间有许多沙洲,其 中以百里洲为大。江、沱约在今松滋涴市会 和后,又东流至江陵南,接纳了自北而南、 折而东流的沮水(今沮漳水)。沮水东流, 接纳了阳水。可见这时江陵县南的北江尚未 形成。

黄河长江海河历史变迁(邹逸麟)

黄河长江海河历史变迁(邹逸麟)

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

“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

说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

“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

“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

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第三条见于文献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是《汉书•地理志》及《汉书•沟洫志》的河水,也就是《水经•河水注》的“大河故渎”。

胡渭说:“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南,又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

认为是大禹治水以后黄河的第一次改道。

这条“大河故渎”的具体径流是:宿胥口以上与《山经》、《禹贡》河道同,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的一段,胡渭叙述较详;过长寿津后,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折东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县西会合漳水,复下折而东北流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

谭其骧考订,认为这条河道始于周定王五年河徙说虽不足凭信,但这条“大河故渎”的形成很可能早于《禹贡》、《山经》河,在春秋战国时代,它们曾长期并存,造为主次。

第四章 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

第四章 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

第四章历史时期水系湖泊的变迁第一节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基本概念大溜:江河中心速度大的水流。

正溜:主流。

雍水:由于受河岸两侧地形的限制或人为影响,所导致的河道中水流断面收缩。

当水通过时所产生水位高于常水位的现象,这种水位上升称为雍水。

民埝:滨河之堤,谓之民埝,系民所修,官所守,为现时东水最要之堤也。

民埝距水,远近不等,有即在水滨者,有离水至三四里者,当时修造,任意为之,并无定理,甚至其弯曲有令人不可解者。

其高低厚薄,亦各处互异,有高于现时水面九尺者,有高至一丈五尺者,高逾沙滩五尺至八尺不等,高逾堤外之地亦九尺至一丈五尺不等,其堤顶有宽二丈四尺者,有宽三丈六尺者,新筑之埝则较厚。

忽高忽低,忽厚忽薄,其收坡亦斜直不同,良可异也。

一、黄河简介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之脉各姿各雅山东麓的卡日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75.24万平方千米。

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

根据河道特性的差异,又可将上游段分为河源段、峡谷段与平原段。

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为河源段。

从卡日曲开始流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龙羊峡。

大部流行于青藏高原面上,河道迂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河水清浅而稳定。

龙羊峡至青铜峡,河道切过祁连山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形成峡谷和川地相间分布的形势。

在坚硬的片麻、花岗岩及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而在较松软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分布区则形成宽谷。

这一段共有峡谷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青铜峡等近20个峡谷。

出青铜峡后,河道沿着鄂尔多斯高原西北边界繞流,沿途所经,大部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几乎河流加入,河床平缓,两岸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从河口镇至孟津围中游,流程1122千米,由北向南穿行在山西、陕西峡谷之中,至龙门,河长仅718千米,水势落差却达611米,著名的壶口瀑布,平水时瀑布跌落17米,龙门河床宽仅100米。

第三章、长江的历史变迁

第三章、长江的历史变迁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295
360


410 435 495 540
新元古代 震旦纪
元 古 宙
中元古代
NeoproterozoicⅢ Cryogenian Tonian Stanian Ectasian
Calymmian Staitherian Orosirian Rhyacian Siderian


世 全新世
距今约年 代(百万)



更新世 上新世 中新世 渐新世
始新世
晚、中、早更新世
1 2.5 5 24
新 生 代

第 三 纪 白 侏
新第三纪
古新世
老第三纪
垩 罗 纪 纪
晚、早白垩世 晚、中、早侏罗世
65
135
205
251

中 生 代 古



晚、中、早三叠世
晚、早二叠世 晚、早石炭世 晚、中、早泥盆世 晚、中、早志留世 晚、中、早奥陶世 晚、中、早寒武世
E、元大德七年(1303年),重开小岳、宋、调 弦、赤剥四穴。暂时减轻了洪水的威胁。到了 明代这些穴口又被淤平。隆庆年间(1567— 1572),疏浚了其中的调弦口穴,但整个下荆 江仅靠这一口分泄洪流,不足以减少流量变幅。 水流经过弯道时,由于离心的作用,凹岸在主 流的冲刷下,逐渐崩塌后退,泥沙则在水流较 缓的凸岸淤积,河湾延长。下荆江就这样以增 长河曲的长度来适应日益增长的流量。再加上 人们在河曲凸岸新近沉积的沙滩上筑堤围垸 (yuan),进行垦殖,又进一步巩固了凸岸的 河床。原来单一的顺直型迅速向蜿蜒型方向转 化。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一、黄河及其主要湖泊的演变(一)黄河基本概况1、黄河流经的地域范围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区,在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2、黄河各河段水文简况(1)黄河上游:河源-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河段,分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段。

河源段——黄河源头至青海省贵德县境。

流经3000-4000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河水较清,水流稳定。

峡谷段——贵德县龙羊峡至宁夏自治区境青铜峡。

黄河流经20多个峡谷,有洮河、湟水等支流汇入,水量增加。

冲积平原段——青铜峡口至河口镇。

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荒漠和荒漠草原区,无支流流入,河床平缓,水流缓慢。

(2)黄河中游:河口镇-河南孟津河段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后进入汾渭平原,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河道在汾渭平原上因泥沙淤积有左右摆动。

黄河中游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输沙量占全河89%。

(3)黄河下游:河南孟津以下河段黄河流经华北平原上,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平均高出两岸4-5米,成为“地上河”。

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有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汇入。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里,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重要改道二三十次,比较大的六次。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可分为八个时期:1、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公元前4世纪以前)(北流)战国初期以前,黄河至今浚县西南古宿胥口北流,经大伾(pī)山西麓,北经曲周东,至今巨鹿县走漳水水道,然后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为“禹贡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分道北流,先后合滹沱河、滱水后,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历史上称为“山经大河”。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北流)战国时期修筑堤防,黄河下游水道固定下来,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道。

中国五大淡水湖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五大淡水湖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五大淡水湖是怎样形成的?(1)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泽、彭湖、官亭湖等多种称谓,在漫长的历史年代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

远在地质史“元古代”时期,湖区为“扬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约在距今八九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湖区地壳又经断陷构成鄱阳湖盆地锥形。

(2)洞庭湖区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中形成大小不一的盆地,西北部接受海陆交替沉降,东南部则长期隆起,喜马拉雅运动使第三纪岩层发生断裂、拗陷,盆地扩大。

此时,湘江、资、沅、澧四水形成,流注湖盆,形成湖泊群。

在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湖盆区域的地壳运动以下降为主,湖盆扩大,但湖水不深,属断陷式浅水型湖泊。

公元450-524年,荆江太平、调弦两口溃决,长江水进入洞庭湖平原,开始干扰洞庭湖水系,迫使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湖泊扩大到五百里。

唐宋时期,随着荆江北岸“云梦泽”的消亡,洞庭湖继续扩大,南连青草湖后,又西吞赤沙湖(今南县附近),横亘七八百里,成为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在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湖盆区域的地壳运动以下降为主,湖盆扩大,但湖水不深,属断陷式浅水型湖泊。

公元450-524年,荆江太平、调弦两口溃决,长江水进入洞庭湖平原,开始干扰洞庭湖水系,迫使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湖泊扩大到五百里。

唐宋时期,随着荆江北岸“云梦泽”的消亡,洞庭湖继续扩大,南连青草湖后,又西吞赤沙湖(今南县附近),横亘七八百里,成为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

(3)学术界对太湖的形成一直以来有着不同的认识和争议。

主要有构造成湖论、泻湖成因说、陨石冲击坑说等等。

构造成湖论认为,太湖平原原是一个大的海湾,以后不断为水和沉积物所填充,演化成现在的湖泊;泻湖成因说认为,太湖平原原是一个大的海湾,在全新世高海面时,曾受到广泛的海侵,以后随海水退却形成封闭的湖泊;陨石冲击坑说认为,距今50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从东北侧方向撞击地面,造成相当于1000万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冲击,留下了2300多平方公里的陨石坑,即现在的太湖。

中国湖泊的成因与变迁

中国湖泊的成因与变迁

中国湖泊的成因与变迁湖泊从形成到消亡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其变迁的历史也很不一样。

初生期的湖泊,周围自然界对其影响较小,湖盆基本上保留了它的原始形态,岸线欠发育,湖水清澈;湖水的有机质含量低属贫营养型,湖里的生物种类不多,几乎没有大型水生植物分布。

处于初生期的内陆湖或外流湖,多属淡水湖。

当湖泊发展到壮年期,周围的环境因素参与了湖泊形态的改造,发育了入湖三角洲,湖盆淤浅,湖岸受到侵蚀等等;加上入湖径流携入的盐量不断增加,湖泊由贫营养型演变成中营养型,内陆湖往往发育成咸水湖。

老年期的湖泊,基本上已濒临衰亡阶段,此时湖水极浅,湖面缩小,湖水多属富营养型,大型水生植物满湖丛生,湖泊日渐消亡。

外流湖常演变为沼泽地,内陆湖演变为盐湖或干盐湖。

(一)成因类型中国湖泊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断陷、拗陷、沉陷所形成的构造盆地,经潴水而成为湖泊,通常称为构造湖。

构造湖在中国的分布很广,一些大中型湖泊多属于这一类型。

由于火山喷发,喷火口积水成湖,称为火山口湖,或因火山喷发的熔岩壅塞河床,抬高水位而成的湖泊,称为火山堰塞湖,此类湖泊在中国东北地区分布较多。

由于冰川的挖蚀作用和冰砾泥的堆积堵塞作用而形成的湖泊,称为冰川湖,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西北冰川比较发育的高海拔地区。

由易溶性碳酸盐类岩层的溶蚀洼地积水而成的湖,叫喀斯特湖,在中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西南地区比较常见。

沙漠地区的沙丘受定向风吹蚀成的丘间洼地,被潜水汇聚成的风成湖,多以小型时令湖的形式出现,集中分布在中国沙漠或沙地地区。

沿海平原洼地由于沿岸流所挟带的泥沙不断淤积,海湾被沙嘴封闭而形成的潟湖,多分布在中国沿海平原低地。

此外亦有因河道的横向摆动而残留的河迹湖,或随河流天然堤而伴生的堤间湖等,这类湖泊大多分布在中国大江大河沿岸排水不良的低地。

然而中国不少湖泊的成因具有混成的特点。

例如长江中下游的五大淡水湖,其湖盆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关,但又与江河、海洋的作用有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是一个江河众多的国家。

如果把我国的天然河流连接起来,总长度可达43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10.5圈。

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9条。

我国也是个湖泊众多的国家,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800多个,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时期中国的江河湖泊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我国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的规律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河流湖泊的总体水量在下降;第二,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第三,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第四,人为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

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水系莫过于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了,这里就以这两大水系来分析我国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的总体规律。

首先是河流湖泊的总体水量在下降。

其具体表现之一是河流径流量的减少。

这在黄河流域表现得较明显,黄河主流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支流的径流量大减,失去了航运之利。

比如关中平原西安附近,在唐代还有八水绕长安,现在许多的河流干涸,八水绕长安已成为历史名词了。

长江上游的支流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径流量减少的趋势。

河流湖泊总体水量下降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湖泊大量消亡或萎缩。

如黄河流域的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长江流域的云梦泽等,现在都已淤浅成陆地。

研究统计表明,全国大于10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已经从《中国湖泊志》统计的656个减少到2007年的581个,总面积从85256.94平方公里缩小到07年的68671.58平方公里。

不少湖泊在泥沙的淤积和人为垦殖的影响下日渐萎缩,如黄河流域的巨野泽、大陆泽、长江流域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都存在这种情况。

其次是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

由于黄河流域的开发时间早,历史时期上黄河流域的植被破坏严重,所以历史时期黄河的输沙量较大,导致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成为地上“悬河”。

历史时期的长江的泥沙含量也呈上升趋势,自明代中期以来的南方山地垦殖运动,导致长江中的泥沙含量大幅度地增加。

到20世纪时,长江上游金沙江的含沙量已与黄河相差不多。

另外,在荆江也形成了地上悬河。

有人甚至推测长江可能成为第二条黄河。

再次,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黄河河道的变迁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下游平原地区。

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黄河中游的汾渭河平原黄河河道虽也有左右的摆动,但变化幅度都不大。

长江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河道变化比较大的属荆江河段,号称九曲回肠。

最后是人为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

为了水利建设,人为筑堤、决堤、裁弯取直影响着河道的走向,例如长江的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工程。

另外人类对森林资源的无限制开发利用、山地垦殖加剧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河流中的含沙量,加剧了中下游河道泥沙的淤积和河床的抬升,最典型的就是黄河流域植被的破坏,导致下游地上悬河的形成。

水利的兴修、生活和工业用水也影响了河流的水量。

比如黄河的断流,20世纪50年代,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

在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影响了水质。

近20年来,由于湖区工业发展和城镇人口数量增加,大量耗氧物质、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排入湖泊,使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生物量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浮游植物,它们因吸收丰富的营养物质而大量疯长,形成以藻类为主体的富营养型的生态体系。

综上所述,近5000年来中国江河湖泊变迁大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内陆河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

水资源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

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江河湖泊的众寡。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都是导致江河湖泊水量减少的原因。

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使得我国的江河湖泊能够源源不断地哺育更多的中华人民。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这一学期学习了《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能够使自己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学习了历史时期上我国森林植被、江河湖泊、沙漠、气候等地理环境方面的变迁过程,懂得了一些治理水土流失、江河湖泊治理、防沙固沙等方面措施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学习,我明白了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变迁不仅是因为受到了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也同样对地理变迁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如水文的变迁,人类对植被的破坏,生产生活不合理的用水,围湖造田等因素造成了水土流失,江河泥沙含量增大,断流增多,湖泊萎缩消亡等现象。

所以,保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共同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