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合集下载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民族村寨在我国旅游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价值,其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定合理的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民族村寨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1. 文化保护问题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地域,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侵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越来越难得以保护和传承。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一些民族文化的虚伪和商业化现象也开始出现。

2. 景区建设问题一些民族村寨在发展旅游业时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导致景区环境破坏严重,传统建筑和自然景观面临着严重破坏和改造。

3. 人才短缺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服务相关人才的培养上存在明显的短缺。

一些民族村寨的旅游服务水平常常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4. 缺乏特色产品和活动少数民族村寨在旅游开发中常常缺乏具有吸引力和特色的产品和活动,缺乏创新,无法形成独特的旅游IP。

1. 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在发展民族村寨旅游业时,应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应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鼓励民众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工作中。

2. 积极引导景区建设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民族村寨景区的建设,制定相关规划,遏制过度商业化开发行为,加强对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3. 推动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服务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鼓励引进外部人才和技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服务水平。

5. 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促进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实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加强文化保护、提高景区建设质量、推动人才培养等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当前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推动整个行业向更为良性的方向发展。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效应分析及优化研究——以黔东南西江苗寨为例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效应分析及优化研究——以黔东南西江苗寨为例
态环境 , 促进社会 经济 可持续发展 ; 改 善贫 困地 区劳动力 整
万人次 , 旅游 综合收入 由 2 0 0 0年 的 1 7万元 增加 到 2 0 1 0年
的2 . 8 亿多元 ; 农 民人均纯收入也从 2 0 0 0年的 6 6 4元增 加到
体素质 , 提高人 文生态环 境和精神 文明建设 , 为民族地 区的 更 大发展奠定思想观念和人才基础 ; 改善 民族地 区基础设施

和社会环境 , 促进 民族地区横向经济联合和对外开放 。 村寨旅游 在发挥扶 贫作用 的同时 , 也会产生 消极 影响 , 即村寨旅游扶贫的负效应 。 村寨旅游扶贫 的负效应主要体现 在 四个方面 : 旅游 开发对地 区资源 、 环境 、 社会 文化 的消极影
响; 民族地 区盲 目开发 、 重复建设 导致资源环 境的浪费 和破
绕旅 游发展 的相关 服务行 业 日益繁 荣 , 呈现 劳动力 有效集

贵 州 民 族地 区 民族 村 寨 旅 游 扶 贫 开发 的效
应 分 析— — 以西 江 苗 寨为 例
民族村寨旅游 扶贫 开发的效应 主要指村寨 旅游扶 贫在
消除贫 困方 面的作用 和意义 , 同时也包括村寨 旅游扶贫的负 面影响 。 村寨 扶贫开发能够 充分有效地利用和保护 民族地区
贵州是一个多 民族省份 , 全省有 4 9 个 民族 , 3 个 自治州 、 1 1 个 自治县 , 自治地方共辖 4 6 个县市 , 占全省县市的 5 3 . 4 %, 民族 自治地方 土地面积 占全省面积的 5 5 . 5 %。在贵州 5 O个 国家级 贫困县 中民族 自治 地方就有 3 6个 , 占全省总贫 困县 总数 的 7 4 %, 少数 民族贫 困人 口占全省总贫 困人 口的 7 0 %。 贵 州民族地 区 的贫 困是 因为生 活环境 差 、 基 础设施 建设 落 后、 社会 化服务水平低 、 居民文化素质低 、 增 收渠道少等导致 的绝对贫 困。 但是贵州少数 民族地 区拥有丰富 的民族村寨旅 游资源 , 通过对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来提 高当地 居民的收入水 平, 使贫 困人 口脱贫致 富 , 促 进贵州 民族地 区民族村寨 旅游 的可持续发展和 民族地区经济的全 面振兴 。

“工分制”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成因的文化生态学探析——以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村为个案

“工分制”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成因的文化生态学探析——以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村为个案


要: 从文化生态学 的角度 , 本文对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村 以“ 工分制 ” 为基础 的民族村寨旅 游开发
模式作 了简要 的介绍 , 并从苗族与社 区历史、 安全第一” “ 的农 民道义生存伦理 、 苗族 文化 、 路径依赖” 则等 “ 原 社 键 词 : 郎德 ;E 上 S 分制 ; 成因 ; 文化生态学分析
已累计接 待游 客上百万人 次 。 “ 工分 制 ” 我 国上 世 纪 人 民公 社 化 时 期 的 是

接待 的表演 总 收 入 中 , 委 会 提 留 3% , 于 寨 村 0 用 上公 共开支 。其余 的 7 % 对村 民按劳 分 配 , 工 0 凭 分计 酬 。每场 旅 游接 待 以家庭 为 单 位 , 家 庭 实 按
角色名称 桌长 迎客 芦笙 陪场 演员 学生 管理者 工分值 1 1 9 6 4 1 5 1 — 8
从苗族的历史来看 ,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 迄今人 口总数 已超过千万 , 目前在 国内主要分布 于西南 高原一 带 。但 在 50 00年前 , 苗族先 民却 栖 居 于我 国黄河 下游 和 长 江 中下 游 一 带 , 来 因 为 后
一 一

开发模 式
目 , 前 上郎德苗寨旅游开发的“ 工分制” 有以
下几个 特征 :
上 郎德村 位 于贵 州 省雷 山 县西 北 部 , 西距 省 会 贵 阳 20公里 , 距 州府 凯 里 2 里 , 距 雷 6 北 7公 南
山县城 l 3公里 。全寨共 18户 ,3 2 5 0人 。1 8 9 6年
中 图分 类 号 : 17 8 F2 .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442 ( 00 0 -0 80 10 - 2 2 1 )60 5 -5 9

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探讨

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探讨
外体 育休 闲基 品, 突 出特 色化 , 州 旅游整 体 形舅 唯 一性 , 各县(
又体 现不 同的主 国际 引领 , 文 化旅游 综合 付


发展 水平 ,不 断延长旅游产 业链条 。 对 已有一定 发展基础 的“ 五大景 区 ” ,
发 规划 , 将 发展 条件较 好 、 呼声 较 高
E , 突 出重 点 。 坚
休 闲演 艺 。 充分 挖掘 利用 当地 的历史 文化 , 通 过鲜 明主 题并 以歌 舞 的 形式展 现 出来 , 具 有浓郁 的地 方特 色 , 增 加旅 游体 验 。 它是 近几 年才 兴起 并 发展 很快 的一 种模 式。 如广 西 的“ 印象 ・ 刘三姐” 、 云南 的 “ 梦・ 云南 ” 、 陕
苗、 侗 民族 文化 的核 心区。 “ 文 化旅 游 区” 的开发 模式及 其启 示


( 一) 主要 模 式
“ 生态 博 物馆 ” 。通过 一定 的 资金 和 人 力 的投 入 , 在 一 处 既定 的环 境 中( 一 般 是 村 寨 为 单位 ) 建 立一 个动 态 的 “ 生态博物馆 ” 形式 , 保 护 民俗 文化, 开 发 民俗 文化 生 态旅 游 资 源。 如 六 枝梭 嘎苗 寨 、 黎平 堂 安 侗 寨 、 锦 屏 隆里 等 。
乡村旅 游。 在 乡村 ( 一般 以村 ) 为单位 , 结 合传 统 的民俗 文化 活动 与 乡 村 中的独 特 田园 自然 风 光 发展 旅 游 , 以满足 在城 市 ( 或 其他 地 方 ) 得 不 到 “ 返璞 归真 ” 感 觉 的游客 。如 雷 山郎德 上寨 、 西江 以及 黎 平肇 兴等 , 黔东 南 主 要是 此种模 式 。
凯里 民族风情园, 等等。

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探讨

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探讨

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探讨提要旅游是一种产业,苗族生态旅游是旅游业的一种商品。

黔东南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本地区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解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民俗风情绚丽多彩,作为正在开发中的西江旅游景区,如何做好开发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关系到整个地区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西江;千户苗寨;生态旅游西江位于贵州省黔东南雷山县西江镇,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

现有1,288户,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故称“千户苗寨”。

其村落、吊脚楼、美人靠展示了苗族建筑的文化。

被誉为“苗族建筑瑰宝”。

1982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乙类旅游农村旅游区;1987年被列为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八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05年11月16日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西江挂牌成立,同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5年5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实施了“民族文化传承和妇女发展”项目,旨在探索民族文化活形态传承模式,这也从民间的层面上推动西江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一、西江旅游开发现状2008年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旅游产业意识不够,政府引导力度不强,当地旅游经济落后,西江犹如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直至2008年凯里-西江公路的开通,“一会、一展、一节”的成功举办,拉开了西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序幕,顿时“千户苗寨”西江成了苗族生态旅游的热点。

仅2008年“十一”长假期间,西江接待游客达2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5,000万元。

二、西江旅游开发的思路(一)加强西江苗族生态旅游文化内涵建设。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的一种商品,西江千户苗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民俗风情绚丽多彩,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建造一个为旅游者能够流连忘返的西江苗族生态旅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西江旅游内涵建设:1、感受苗族文化。

论贵州民族旅游的保护与开发

论贵州民族旅游的保护与开发

论贵州民族旅游的保护与开发一、民族旅游文化的“双刃剑”作为正在打造旅游大省的贵州,拥有着丰厚的旅游资源。

独特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和多民族文化风情是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基础。

旅游业一直被称为“双刃剑”。

它的优势在于:可以给经济欠法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较大的经济收入,使之脱贫致富,从而带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备。

更有甚者,可以打破民族地区封闭或半封闭自然经济的壁垒,改变妨碍民族发展的传统观念,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但是,如果在前期开发中缺少环境和文化保护意思,不以生态理念作为指导,不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则会产生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因此,民族地区在强调旅游经济的同时,应当十分注重保护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

那么,如何引导村民在开发之处就及早注意把旅游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或者是避免,寻求一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民族文化极其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便是我们所要面临的新的探索。

1.打造文化生态村,营造“双赢”模式1、增长村民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经济实力即使在旅游业兴起的时代,农业仍然是农村的支柱产业。

在景区的建设发展中,征地建设景点相关设施和吸收部分村民从事相关行业,势必会影响农业的产量。

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村民的科技水平,科学种田,从而保证粮食和粮款不减反增。

同时,依托传统文化进行旅游特色经营,造就和增加就业机会,使村民的收入逐年增长。

1.注重原生态文化保护,“传统”与“创新”相辅相成民俗村的文化(如:民族歌舞、手工刺绣等)展示可分成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可采用“老护古,青创新”模式:即老人保护和维护古老文化与工艺,青年人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1.注重民族文化氛围,增强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往当地,从而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能使村民脱贫致富,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自我认识和自豪感,黔东南州在这一块就做的非常好,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村寨的村民们都以穿着本民族服装为荣,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民族集会活动,旨在抢救、发掘和继承文化遗产,而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黔东南州的民族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其中的翘楚西江千户苗寨至2017年来,已经实现游客接待量超600万人,旅游综合总收入达49亿元之多,创造出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机制。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困境及开发建议(1)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困境及开发建议(1)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困境及开发建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前往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

但是,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也面临一些困境,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才能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

一、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困境1.文化差异的理解偏差许多旅游者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无法得到有效开发。

例如,一些旅游者穿着不适合低温环境的服装前往藏区,甚至以不尊重文化的方式参观少数民族村寨,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良影响。

2.基础设施缺乏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缺乏基础设施,无法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

例如,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差等问题都会影响游客的满意度。

3.经营管理能力不足少数民族村寨缺乏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很多村寨的经营者只知道接待游客,没有很好地开发本身的特色产品。

这种现象不仅未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也限制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开发建议1.通过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提高游客体验。

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规范化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村寨民宿的经营行为和游客游览的行为,防止一些不文明游览行为的发生。

同时,也要加强对文化差异的解读和介绍,让游客能够更好的理解少数民族文化,避免给当地居民带来不好的影响。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定位。

少数民族村寨无法为游客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是影响游客流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村寨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定位,例如:可以推广当地的特色文化、美食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3.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获利能力。

少数民族村寨应该加强经营管理,与专业的旅游公司进行合作,利用专业性的资源进行运营,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获利能力。

4.加强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

要全面提升当地旅游的品牌效应,宣传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把少数民族村寨作为独立的旅游业态进行运营、推广。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SWOT分析——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SWOT分析——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2014年3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以及国家法定假日的增多,人们可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不断增加,而国家的开发与建设又使得社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居民旅游出行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追求多样化及个性化时代的到来,简单的游山玩水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与体验旅游的需求,一些能够充分体验当地生活、感受民族氛围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广大“驴友”们的青睐。

贵州省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全省常住人口346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2%,有着发展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其中雷山县的西江苗寨发展较早最为著名。

本文借助SWOT分析法,以贵州黔东南西江苗寨为例,分析该地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态势,以期为制定适合现阶段该地旅游业发展对策提供依据。

一、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历程西江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北部,坐落于雷公山群山峻岭中的白水河谷里。

西江苗寨由平寨、羊排、也东、也薅、南贵、乌嘎、也通、东引等自然村寨紧紧相连组成,距县城丹江镇37公里,距州府凯里80公里。

20世纪80年代,已有游客慕名前往西江苗寨旅游,但由于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游客仅限于极少数以考察为目的的学者以及追求体验式旅游的尖端游客。

这种形式的旅游难成规模、发展缓慢。

对西江苗寨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里程碑式的推动促进作用的是2002年“苗年文化周”会场搬到西江苗寨这一政府主导的旅游节事活动。

该活动期间,多家新闻媒体对西江千户苗寨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报道,西江苗寨第一次以活生生的面孔走进了旅游爱好者的视野。

2005年11月,国家民委批准建立“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更使得西江苗寨旅游实实在在地上升到了民族文化旅游的较高层次。

随后,2007年余秋雨的《用美丽回答一切》的考察手记以及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黔东南州的举办,使得西江苗寨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摘要】黔东南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本文通过对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探讨了该地区文化资源的特色和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重点分析了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以及如何利用市场营销手段推广这些资源。

通过研究发现,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应该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强调了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为该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背景、特色、策略、传承、保护、市场营销、推广、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结语。

1. 引言1.1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黔东南地处中国东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这里生活着多个少数民族,包括苗族、侗族、水族、瑶族等。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特色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研究还着重探讨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包括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如何优化旅游设施设备等方面。

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保护好当地的文化遗产,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市场营销与推广也是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和推广策略,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体验当地文化,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才能更好地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效益。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为例
so dn  ̄ p n ig l e e e p tf r r l s w r u o wad. r
Ke r Et i vlae;o rs p o u tDe eo me t y wods hnc i g T uim rd c ; v lp n l
当前 , 中国的旅 游业 已进 入转 型发 展时 期 , 旅游 产业 的 功能 、 形态 、 结构 、 动力都 面临着深 刻 的变革 。旅 游效 应 的统
与 民族旅游 于一体的综合 型旅 游 。同时 , 国大部分 民族村 中
寨属于西部欠 发达地 区, 与东部地 区同样存 在较 大 的经 济发 展差距 、 社会 发展 差距 、 人类 发展差 距 , 困现象 较普遍 。因 贫 此, 民族村寨旅游仍肩负着西部欠 发达地 区的发展 重任 , 需在 可持续发展基础上 ,以旅兴农 ”“ “ 、以旅 扶贫” 推动民族发展 。
De e o me ta d Re e r h o o rmn o u t o v lp n n s a c n T u i Pr d c fElmi l a e l c Vi g l
C O u nb ( ol eo u nts Mi o nvri ,G i n , uzo 505 ) A D a-o Cl g f maie,Cl huU i st uy g G i u50 2 e H i z e y a h
Ab ta t D v lp n d ftu im rd cso tnc vlae i o tes ih u w r nrd c d.1 epo lmsw r n lzd,a d te cr src e eo me tmo e o o rs po u t feh i ilg n suh atGuz o ee it u e o ' rbe ee a ay e h n h ol  ̄-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困境及开发建议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困境及开发建议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困境及开发建议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以下是我对这些困境的认识,以及开发建议:一、困境1.缺乏文化保护。

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为缺乏文化保护,很多传统的艺术、文化、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巨大挑战。

2.资金困境。

由于资金问题使得少数民族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跟上大城市的步伐,游客的舒适度也难以得到保障。

在村寨旅游业发展初期,少数民族村寨缺乏资金投入,难以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3.旅游市场不成熟。

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不同,少数民族村寨的游客经济不同,需要根据不同民族的需求和习俗来为旅游市场提供服务。

然而,最初未成熟的旅游市场未能够满足游客需求,同时也未能提供稳定的对外投资环境和资源分配机制。

4.生态控制缺乏。

不少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未能合理规划,也缺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

旅游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合理规划,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引起当地居民反感,对当地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二、建议1.注重文化保护。

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针对性的开展文化认知、宣传、培训等活动,让固有的文化呈现出更多人性化、亲民化的状态,也让更多人理解和认同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

2.加大资金投入。

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少数民族村寨的资金支持力度,让资本和实体经济相互契合和服务,形成巩固的合作关系。

同时,政府可以适当出台鼓励、支持和优惠政策,从而创建一个对市场支持、服务并提供资源配置的环境。

3.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

要建立一个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经济、社会及人口的良好交流机制,不断加强对各地市场的深入分析和前瞻预测,以便有效满足市场的特定需求。

同时为了避免市场的波动和不稳定性,可以在发展初期采用政策指导、市场指导、供给向心等手段。

4.精细规划、生态保护。

建立科学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规划,遵循规划的原则和准则,根据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特点,针对性地确定经济结构、产品规划和市场定位等内容。

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西江苗寨为例

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西江苗寨为例
寨 旅 游发 展 的瓶 颈 。
旅 游 开 发对 旅 游 目的地 的社 会 、 济 和 贫 困 人 口 的发 展 意 经 义重 大 , 要 是 增 加 社 区 居 民 的 经 济 收 入 , 进 当 地 经 济 的 发 主 促 展 ; 善 社 区 居 民 传 统 落 后 的思 想 观 念 , 升 社 区 居 民 的 商 品 改 提 意识 和 综 合 素 质 ; 进 旅 游 相 关 产 业 发 展 、 色 产 品 开 发 和 地 促 特 区产 业 结 构 调 整 , 加 非 农 产 业 就 业 岗 位 , 动 农 民 收 入 多 元 增 推 化 发 展 ; 移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 强 社 会 稳 定 ; 过 旅 游 基 础 设 转 增 通
1 弓盲 I
进 行 旅 游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游 宣 传 和 推 介 也 需 要 大 量 资 金 投 旅 入 , 些 对 贫 穷 的 村 寨 居 民 来 说 是 难 以承 受 的 。 因 此 , 穷 、 这 贫 通 达性 差 和旅 游 设 施 匮 乏 成 为 了 边 远 少 数 民 族 贫 困 地 区 民 族 村
Ke o d : m t a dp o h i m n rya a ;t i V l g ; u s ee p e t iagMi i g yw rs r o o r tn i i r s e n i e t r m d vl m n; j n a V l e e e n e c ot e h c l a oi o Xi o l a
中 图分 类 号 : 5 0 7 F 9 .5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1 1 2 1 )0— 9 1 4 1 0 —8 4 ( 0 2 1 0 4 一o
Et n c M io iy Ar a n m o e Via e u im v lp e t h i n rt e s i Re t l g sTo rs De eo m n l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家对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在我国的民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特别是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这里聚居着大量的苗族和侗族人民,他们世代相传的丰富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文旨在通过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旅游扶贫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旅游扶贫的有效途径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地理位置、民族构成、文化特色等,为后续的分析奠定基础。

随后,文章详细分析了旅游扶贫的实施策略和具体措施,如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旅游产品开发等,并通过实例展示了这些措施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方面取得的成效。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在旅游扶贫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如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民族文化的商业化倾向、旅游市场竞争加剧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文章总结了旅游扶贫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成功经验和启示,强调了政府、企业、社区和游客等多方参与和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旅游扶贫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旅游扶贫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扶贫手段,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案例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也为我国扶贫工作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概况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贵州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

黔东南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被誉为“多彩贵州”的缩影。

该地区地势复杂,多山地和丘陵,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农业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活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仅是苗族和侗族的主要聚居区,还居住着汉族、布依族、瑶族等多个民族,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在这里交融共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分析黔东南村寨生态旅游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

分析黔东南村寨生态旅游与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
来 越 浓重 .造 成 了很 多 原有 生 态 民 族
是 一 种生 活 习 惯和 传 统 。 日出而 作 的 人们 身着 短 衣宽 裤 . 长 巾包 头 , 腰 上 柬 布带 . 脚 上穿 草 鞋 . 这 样 的行 头 绝 不 是 为了其 它 . 而 是劳 作 的需 要 。看得 出侗
族 的 人 民对 待农 业 劳 作生 产 是 比较认

为 了具 有现 代 化 的 民族 着 装 。南 花 寨
子距 离凯里 市有 l 6 公 里 .是一 个 纯粹 的 自然 风 光聚 集 地带 .这 里地 处 巴拉 河畔 , 风 景 秀美 , 南 花 寨 子 的人 们 喜 爱
个 以苗 族 与 侗 族 为 主 的 自治 州 , 该
区域 内平 均海拔 为 1 0 1 0 米. 山峦 起 伏 。
教科 文 组织评定 为“ 世界 返璞 归真 自然 文化 生态地 域” 。作 者在 文 中对 黔东 南地 区进 行 了探 究 与分析 . 以苗 侗 民族 的原 生态 民 族文 化 作为视 角 , 证 实了 黔东南 地 区的 生态旅 游文 化具有 的潜 力和 价值 。 关键 词 : 黔 东南

生态 旅 游
苗侗
原 生态 民族文 化

黔 东南 地 区 生态 旅 游 发 展 的
概况
凯 里市 现 有 的传 统 文 化传 承 较 为不 全 面 .凯 里 市的 妇 女 穿戴 中只 有 头饰 是 传 承 了 民族 文 化 ,其 他 的 配 饰 与衣 着
已经 不 再是 原 有 的 风 貌 .而 是 改变 成
异较 大。 变化较快 。 历来有 “ 十里 不 同 天” 之称 。 在 黔东 南这 个 只有 不 到 5 0平
方 公 里 的地 方 , 生 活 着多 种 民族 , 除 了 汉族, 还 有 苗族 、 侗族 、 土家 族 、 水族 、 瑶

村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黔东南苗侗村寨建筑为例

村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黔东南苗侗村寨建筑为例

提 出了开发 与保护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
关 键 词: ; 生态 开发 ; ; 保护 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 : 178 F 2 .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0 44 2 ( 00 0 -0 50 10 -9 2 2 1 ) 107 - 4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 , 山水之外便是民族风情。

2 单体建筑方面。民族聚落的杆栏式 民居、 . 公共建筑形成 了淳朴、 典雅、 紧凑 的村寨 聚落景
观。在贵州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苗寨 吊脚楼营造 技艺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 赫然在列 。在实际考察 中, 涉及单体建筑我们发 现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
是建筑年久失修 。苗侗村寨建 筑多为木 构, 木构建筑最大的缺陷就是耐久性差 , 需要不断
有效的措施就是做好规划工作 。在实 际考察 中, 涉及规划 , 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是肌理的破坏。村寨肌理 , 是千百年发展
演进中依据 自然环境 自发形成的房屋 、 街巷、 植被 等收放有序的布局 。尤其远观表现出古朴厚重的 脉络走向 , 洋溢着古 代 中国“ 天人 合一” 的思想。 从肌理可以看 出一个 村寨 的状态 , 以反映村寨 可 精神底蕴 。房屋等布局或是 以山顶为 中心, 在山
群、 风雨桥 、 古镇群 。林林总总 , 构成 了一条苗侗
民族文化体验游的经典线路。在黔东南地区 , 少 数 民族村寨 已经成为游客青睐 的旅游对象 , 其所 产生的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 生态旅游” 这一术语 的定 义 , 是具有保护 自 然环境和维护 当地人 民生活双重责 任的旅游 活 动。而村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 的是对 自然景 观的保护, 是可持续发展 的旅游。然而伴 随着经 济的发展 、 社会 的进步 , 在村寨 自身发展的同时 , 大量游客逐渐走进这片充满诱惑力的土地。在加 大开发村寨旅游力度的 同时, 带给当地原住 民的 不仅仅是经济利益, 相应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 诸 如生活方式 的改变 、 产业结构的改变、 价值观的改

乡村振兴视角下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视角下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视角下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一、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贵州各地的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例如黔东南地区的西江苗寨、千户苗寨,黔南地区的西江千户苗寨、侗寨,以及贵阳市郊的龙宫、青岩等景区,都成为了当地乡村旅游的热门景点。

贵州还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引进了一批乡村旅游项目,丰富了乡村旅游的产品供给。

在西江苗寨,当地政府通过引进投资,开发了苗岭竹筏、苗寨风情、苗乡山居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尽管贵州的乡村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些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理性和有效,存在着“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

特别是一些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忽略了保护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得一些景区的原始风貌受到了破坏。

乡村旅游的产品供给还不够多样化和丰富化。

虽然贵州引进了一些乡村旅游项目,但大部分项目都集中在景区周边,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和亮点。

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一些偏远的民族村寨,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也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一些民族村寨的旅游经济收益不能够惠及村民,使得一些民族村寨的居民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保持着观望态度。

为了推动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要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政府和开发商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不做过多商业化的改造和开发,保持民族村寨的原始风貌。

要加大对乡村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

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乡村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引进更多的有特色和特点的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增加产品的供给,丰富游客的体验。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

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关于对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黔东南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包 装 、 车场 、 演 场及 标 识 标 牌 等 配套 设 施 , 停 表 使 游 客 花较 短 的时 间 、 较 短 的路程 能 够看 到 较 多 、 走 较 好 的景 点 。针 对今 年 “ 十一 ” 金 周西 江旅 游 接 黄 待 中的 问题 ,要 通过镇 村 主 导 的办法 引导西 江 苗 寨 群 众大 力发 展农 家 乐 接待 , 强服 务 意识 , 高 增 提
表演 “ 千人一面” 游客“ 、 视觉疲劳” 的状况 ; 三是旅
游公 路 等 旅 游 基 础设 施 不 完善 、 配 套 , 客 “ 不 游 行
式 ,使之成为我州旅游业发展的亮点和旅游 目的 地 ,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动点和经
( 总第21 ) : 9期 ■ ■ 20 年第 O 期 09 2
路难” 的状 况 非 常 突 出 ; 四是 导游 队伍 数 量 不 足 、
讲解能力弱 , 以借 助民族 建筑 、 难 歌舞 、 服饰 、 饮 食、 习俗 等 文化 来诠 释 黔东 南 丰富 的旅 游 资源 ; 五
是旅游商品不仅量少而且品种单一 ,缺乏强 占市 场的拳头主打产品;六是一些旅游景区景点的环 境卫生还存在脏乱差现象 , 等等。针对存在问题 , 为 加速 黔 东南 旅游 业 发展 的步 伐 ,今 后应 做 好 以
村 旅 游发 展 环境 。
村寨是乡村旅游的载体和主战场 ,发展乡村 旅 游必须 进行 村寨 整 治 。 目前看 , 州一些 村寨 从 我
( ) 大村 寨 环 境 整 治 力度 , 四 加 营造 良好 的 乡
善 旅 游景 区景 点 特 别是 民族 旅 游 村 寨 的道 路 、 停
车场 、 演场 的状 况。 表
当前 ,制约我州乡村旅游发展的障碍仍然是 道 路 等基础 设 施 , 一些 好 景点 由于道 路不 通 而 “ 藏 在深 山人未识” 没有显现其应有的价值 , , 群众盼 通路 、 盼开 发 、 盼游客 的愿 望也 较 为迫切 。 因此 , 要 通过项 目支持 、多种形式筹资的办法加大道路等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的力度 ,完善旅游村寨的建筑

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2017年3月下半月刊
城镇化背景下黔东南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 保护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杨艳霞 宁小彬
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资源保存完好,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民 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民族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地破坏,因此,黔东南民族村寨必须重视乡村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融合发展。
二是构建民族文化主题村寨。民族文化主题村寨主要是借助 各种影视产品及其他强势文化符号的内容表现,将主题村寨这一 载体与民族文化融合,从而吸引游客。民族文化主题村寨内可 以通过参观展览、场景再现、参与体验等层层递进的旅游产品 模式实现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产品融合。通过将原生态 的民族文化实体化,场景再现,参与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游 客的参与度,使游客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吸引游 客前来旅游。如镇远县的镇远镖局主题园旅游人数每年递增, 再比如革命体验区的游客可通过“当一天八路军、吃一餐小米 饭、唱一首抗战歌、打一回游击战”的形式亲身体验红色抗战 生活,吸引游客。
(作者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150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7年3月下半月刊
生态旅游发展要求的综合性旅游人才。其次,不断建立和完善人 才培养机制,积极鼓励旅游从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不断提高自 身素质。第三,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具有先进知识、创 新理念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三)突出民族村寨民族特色,整合资源,重视民族村寨民 族文化产品融合发展
积极整合黔东南民族村寨民族文化资源,将乡村旅游开发与 民族文化保护合二为一,形成既有民族文化价值,又有旅游效应 的融合旅游产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消费者文化方面的需 求,又满足消费者旅游方面的需求。

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兴侗寨为例

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兴侗寨为例

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兴侗寨为例徐燕;吴再英;陆仙梅;陈洪智;石贤昌【摘要】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issue. Village Tourism in the national culture as the carrier of tourism, protect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ethnic village precondi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thnic village only help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con- ducive to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Articles from na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theory of design-related questionnaire, one of the largest village of Zhaoxing Dong site survey and depth interviews. Analyzed the statu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Zhaoxing, and from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clothing culture, song and dance cultur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Zhaoxing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he status and issues raised on this basi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0)004【总页数】6页(P53-58)【关键词】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民族文化保护;肇兴侗寨【作者】徐燕;吴再英;陆仙梅;陈洪智;石贤昌【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0.3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项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6经济管理科学决策与——科协论坛·2012年第3期(下)——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探讨□吴学成(凯里学院旅游学院贵州·凯里55601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村寨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表现形态将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分为四大类,并提出各类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黔东南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56-02黔东南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但却是贵州境内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古老原始的民族建筑、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最受国内外游客青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

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是黔东南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

1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分类乡村旅游开发是指把乡村各种资源转变为旅游产品的过程。

根据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了解以及前人的研究,发现国内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模式存在诸多差异。

有根据区位分布条件,把乡村旅游分为三种主要模式:景区边缘型,大中城市郊区型,老少边贫型;有些学者则根据分布区域、客源市场等条件把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分为:市场依托型、景区依托型、资源依托型;还有根据旅游资源把乡村旅游分为:田园风光,农事活动,民俗文化,农业生态园,古村落建筑等。

根据成因,可把旅游资源区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别,而民族村寨旅游属于人文旅游资源中的一类。

本文主要根据旅游资源所处的低位、作用及其表现形态将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分为民族建筑依托型、民族节庆依托型、民族工艺依托型、民族民俗依托型四大类。

1.1民族建筑依托型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各地民族建筑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黔东南具有独特而集中的建筑文化,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苗、侗、水、瑶、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土家族的衙院庄园,侗族的鼓楼、花桥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建筑风格能够充分反映建造时代和民族村独特的生活状况,政治和经济制度等,具有民族建筑文化代表性和较高的旅游价值。

因此,民族建筑文化资源是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有利资源。

1.2民族节庆依托型民族传统节庆是一个民族通过对环境的认识,在一定时日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文化底蕴深厚和参与性很强的旅游资源。

黔东南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少数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民族文化种类繁多,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被誉为“世界苗侗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通过发展民族节庆文化旅游,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有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

1.3民族工艺依托型民族工艺传承了古老的工艺技术,可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求,不仅可以给当地村民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黔东南民族工艺美不胜收,有早在宋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侗族的侗锦以及苗族侗族的刺绣、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服饰和首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1.4民族民俗依托型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

据2008年相关数据统计,黔东南州总人口444.6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64.01万人,占总人口的81.87%。

黔东南可充分利用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满足游客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使民俗旅游资源成为黔东南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

2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探讨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关系到旅游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如果每一个乡村都按照一种模式去进行旅游的开发,必存在一定的误区。

为使乡村旅游能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探寻适合每种乡村类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应依托丰富的乡村资源,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一村一形象”原则,正确选择适合当地的开发模式,避免千篇一律。

2.1民族建筑依托型——以西江苗寨为例西江苗寨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1250多户,5600多人,因此称为“千户苗寨”。

村寨依山傍水南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呈金字塔形。

西江苗寨因其“吊脚楼”的实用性、科学性而得名。

民族建筑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开发应采用“保护为主、生态开发”的开发模式。

由于该村雨水充沛,湿度较大,木结构建筑在此自然条件下会风化、朽蚀。

因此,应加强对建筑物的保护,对于比较破旧的建筑物进行生态恢复。

建筑材料的更换是不可避免的,可尽量保存原始木房结构,更换少部分材料的方式来尽量保持它原来的建筑特点,营造一个极具特色的苗族建筑文化旅游环境。

2.2民族节庆依托型——以肇兴侗寨为例肇兴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每逢节日或宾客临门,侗族群众欢聚于鼓楼、歌坪,举行“踩歌堂”、“抬官人”等民族文娱活动。

歌类尤其出名,有侗族大歌、蝉歌、踩堂歌、拦路歌、酒歌、叙事歌、童声歌等。

民族节庆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开发应采用“突出特色、村民参与”的开发模式。

由于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标志性节庆活动,在民族节庆旅游开发中应突出于其他民族不同文化特征。

民族文化越鲜明越能吸引游客,开发的价值也越大。

其次,民族节庆文化的表现不是某一个人或者小部分团体能够体现出来的,需要村民们积极参与到节庆活动中来;此外,节庆活动的开展也应该提高旅游者的参与程度,让游客们在获得娱乐的同时又增加了知识。

157经济管理科学决策与——科协论坛·2012年第3期(下)——工程合同风险管理□孙蕾(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江西·南昌330000)摘要:工程合同风险指在工程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给当事人带来的损失或利益。

企业如何承担和化解工程合同中的风险,成为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

阐述了目前工程合同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然后就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了应对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工程工程合同风险控制和管理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57-02工程合同风险指在工程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给当事人带来的损失或利益。

企业如何承担和化解工程合同中的风险,成为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工程合同是建筑企业承揽工程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指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合同双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最高行为准则。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规模大、工期长等特点,合同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的发生,降低风险发生时产生的成本,保障工程合同双方和利益,工程合同的风险管理也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必不可少的内容。

为了很好地做到对工程合同风险进行控制,就要对工程合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应对策略。

1工程合同管理存在主要问题1.1缺乏足够的法律知识,合同签定不规范合同签定的不规范主要包括合同的不严谨和存在漏洞。

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合同条款细致严密,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在实际工作中,合同双方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或缺乏合同管理的经验,订立的合同约束条款不全、内容不明、职责不清等现象经常发生。

比如有些建设项目为了回避可能承担的责任,不采用标准的合同文本,而采用一些自制的、不规范的文本进行签约,避重就轻,转嫁工程风险。

加上在合同编写过程中使用模糊语言,以至于出现理解偏差的情况,出现问题的时候,双方势必会互相推卸责任,导致工程纠纷,严重的还会导致合同最终难于履行。

而有些合同条款存在漏洞或缺陷。

比如在合同的违约责任条款,合同一方为了降低违约责任或是怕伤及感情,往往对违约责任不多作规定,这样一旦违约事件发生,就没有相关的合同条文作依据追究违约方2.3民族工艺依托型——以丹寨石桥村为例丹寨石桥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的民间工艺,一座绵延数百年的造纸作坊,村民们仍在重复着历史的文明。

石桥村村民们通过展示古法造纸工序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探究的欲望。

随着近年来旅游开发的深入,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受到了旅游者的青睐,让当地的不少村民们因此而脱贫。

以民族工艺为依托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应采用“政府引导、工艺创新”的开发模式。

作为民族村寨旅游地,村民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而旅游工艺品的开发需要在继承原始工艺文化的同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寻求工艺品开发和创新的途径,提升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打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工业产品,才能更好地发展地方旅游经济和传承地方民族工艺文化。

2.4民族民俗依托型——以从江芭莎为例岜沙村位于黔东南从江县西部,距县城仅7.5公里,但至今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半原始的状态中。

当地苗族服饰,全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的土布。

岜沙男子服饰、裤管肥大,腰佩长尖刀,习于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目前是国家批准的唯一可以携带枪支的民族。

岜沙人独特的远古文化,成为从江县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以民族民俗为依托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应采用“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民族民俗旅游因为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备受许多中外旅游者的关注。

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民族民俗旅游开发中应充分认识到特色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旅游收入而使民俗文化商业化。

民族村寨民俗旅游只有适度开发,充分考虑民俗文化的淳朴性和神秘性,才能让游客们真正认识、体验到当地文化原始性和古朴性。

3结语民族村寨旅游是黔东南最大的资源,也是黔东南目前最大的发展希望。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为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黔东南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中,应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所处的低位、作用及其表现形态,不断探索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模式。

文中虽将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分为四大类,并对其开发模式进行了肤浅的探索,但在黔东南的旅游开发中,目前还没有比较成功的先例。

因此,如何针对各类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课题——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黔东南为例(Z1120)。

)参考文献:[1]吴学成,张保伟,廖洁.湖北杏花村乡村旅游的SWOT 分析及发展对策[J ].中国商界,2009,(12):169-170.[2]邓映红.贵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1,(4):97-99.[3]何武.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探究[J ].旅游经济,2008,(8):153-155.[4]陈素平,成慕敦.浅析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开发[J ].开发研究,2004,(2):96-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