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6
经济管理
科学决策
与——科协论坛·2012年第3期(下)——
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吴学成
(凯里学院旅游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村寨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表现形态将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分为四大类,并提出各类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黔东南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56-02
黔东南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但却是贵州境内旅游资源最
丰富的地区,古老原始的民族建筑、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最受国内外游客青睐,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

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是黔东南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

1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分类
乡村旅游开发是指把乡村各种资源转变为旅游产品的过程。

根据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了解以及前人的研究,发现国内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模式存在诸多差异。

有根据区位分布条件,把乡村旅游分为三种主要模式:景区边缘型,大中城市郊区型,老少边贫型;有些学者则根据分布区域、客源市场等条件把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分为:市场依托型、景区依托型、资源依托型;还有根据旅游资源把乡村旅游分为:田园风光,农事活动,民俗文化,农业生态园,古村落建筑等。

根据成因,可把旅游资源区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别,而民族村寨旅游属于人文旅游资源中的一类。

本文主要根据旅游资源所处的低位、作用及其表现形态将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分为民族建筑依托型、民族节庆依托型、民族工艺依托型、民族民俗依托型四大类。

1.1民族建筑依托型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各地民族建筑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黔东南具有独特而集中的建筑文化,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苗、侗、水、瑶、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土家族的衙院庄园,侗族的鼓楼、花桥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建筑风格能够充分反映建造时代和民族村独特的生活状况,政治和经济制度等,具有民族建筑文化代表性和较高的旅游价值。

因此,民族建筑文化资源是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有利资源。

1.2民族节庆依托型
民族传统节庆是一个民族通过对环境的认识,在一定时日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文化底蕴深厚和参与性很强的旅游资源。

黔东南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少数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民族文化种类繁多,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被誉为“世界苗侗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通过发展民族节庆文化旅游,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有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

1.3民族工艺依托型
民族工艺传承了古老的工艺技术,可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求,不仅可以给当地村民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黔东南民族工艺美
不胜收,有早在宋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侗族的侗锦以及苗族侗族的刺绣、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服饰和首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1.4民族民俗依托型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

据2008年相关数据统计,黔东南州总人口444.6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64.01万人,占总人口的81.87%。

黔东南可充分利用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满足游客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使民俗旅游资源成为黔东南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

2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关系到旅游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如果每一个乡村都按照一种模式去进行旅游的开发,必存在一定的误区。

为使乡村旅游能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探寻适合每种乡村类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应依托丰富的乡村资源,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一村一形象”原则,正确选择适合当地的开发模式,避免千篇一律。

2.1民族建筑依托型——以西江苗寨为例
西江苗寨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1250多户,5600多人,因此称为“千户苗寨”。

村寨依山傍水南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呈金字塔形。

西江苗寨因其“吊脚楼”的实用性、科学性而得名。

民族建筑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开发应采用“保护为主、生态开发”的开发模式。

由于该村雨水充沛,湿度较大,木结构建筑在此自然条件下会风化、朽蚀。

因此,应加强对建筑物的保护,对于比较破旧的建筑物进行生态恢复。

建筑材料的更换是不可避免的,可尽量保存原始木房结构,更换少部分材料的方式来尽量保持它原来的建筑特点,营造一个极具特色的苗族建筑文化旅游环境。

2.2民族节庆依托型——以肇兴侗寨为例
肇兴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每逢节日或宾客临门,侗族群众欢聚于鼓楼、歌坪,举行“踩歌堂”、“抬官人”等民族文娱活动。

歌类尤其出名,有侗族大歌、蝉歌、踩堂歌、拦路歌、酒歌、叙事歌、童声歌等。

民族节庆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开发应采用“突出特色、村民参与”的开发模式。

由于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标志性节庆活动,在民族节庆旅游开发中应突出于其他民族不同文化特征。

民族文化越鲜明越能吸引游客,开发的价值也越大。

其次,民族节庆文化的表现不是某一个人或者小部分团体能够体现出来的,需要村民们积极参与到节庆活动中来;此外,节庆活动的开展也应该提高旅游者的参与程度,让游客们在获得娱乐的同时又增加了知识。

157
经济管理
科学决策
与——科协论坛·2012年第3期(下)——
工程合同风险管理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工程合同风险指在工程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给当事人带来的损失或利益。

企业如何承担和化解工程合同中的风险,成为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

阐述了目前工程合同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然后就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了应对风险的策略。

关键词:工程工程合同风险控制和管理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57-02
工程合同风险指在工程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中可能发生的
不确定性事件给当事人带来的损失或利益。

企业如何承担和化解工程合同中的风险,成为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工程合同是建筑企业承揽工程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指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合同双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最高行为准则。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规模大、工期长等特点,合同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的发生,降低风险发生时产生的成本,保障工程合同双方和利益,工程合同的风险管理也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必不可少的内容。

为了很好地做到对工程合同风险进行控制,就要对工程合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应对策略。

1工程合同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1.1缺乏足够的法律知识,合同签定不规范
合同签定的不规范主要包括合同的不严谨和存在漏洞。

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客观上要求合同条款细致严密,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在实际工作中,合同双方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或缺乏合同管理的经验,订立的合同约束条款不全、内容不明、职责不清等现象经常发生。

比如有些建设项目为了回避可能承担的责任,不采用标准的合同文本,而采用一些自制的、不规范的文本进行签约,避重就轻,转嫁工程风险。

加上在合同编写过程中使用模糊语言,以至于出现理解偏差的情况,出现问题的时候,双方势必会互相推卸责任,导致工程纠纷,严重的还会导致合同最终难于履行。

而有些合同条款存在漏洞或缺陷。

比如在合同的违约责任条款,合同一方为了降低违约责任或是怕伤及感情,往往对违约责任不多作规定,这样一旦违约事件发生,就没有相关的合同条文作依据追究违约方
2.3民族工艺依托型——以丹寨石桥村为例丹寨石桥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的民间工艺,一座绵延数百年的造纸作坊,村民们仍在重复着历史的文明。

石桥村村民们通过展示古法造纸工序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探究的欲望。

随着近年来旅游开发的深入,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受到了旅游者的青睐,让当地的不少村民们因此而脱贫。

以民族工艺为依托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应采用“政府引导、工艺创新”的开发模式。

作为民族村寨旅游地,村民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而旅游工艺品的开发需要在继承原始工艺文化的同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寻求工艺品开发和创新的途径,提升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打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工业产品,才能更好地发展地方旅游经济和传承地方民族工艺文化。

2.4民族民俗依托型——以从江芭莎为例岜沙村位于黔东南从江县西部,距县城仅7.5公里,但至今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半原始的状态中。

当地苗族服饰,全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的土布。

岜沙男子服饰、裤管肥大,腰佩长尖刀,习于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目
前是国家批准的唯一可以携带枪支的民族。

岜沙人独特的远古文化,成为从江县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大量的中外
游客。

以民族民俗为依托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应采用“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民族民俗旅游因为其独特的民族性
和地域性,备受许多中外旅游者的关注。

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民族民俗旅游开发中应充分认识到特色民
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旅游收入而使民俗文化商业化。

民族村寨民俗旅游只有适度开发,充分考虑
民俗文化的淳朴性和神秘性,才能让游客们真正认识、体验到当地文化原始性和古朴性。

3结语民族村寨旅游是黔东南最大的资源,也是黔东南目前最大的发展希望。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为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黔东南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中,应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所处的低位、作用及其表现形态,不断探索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模式。

文中虽将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分为四大类,并对其开发模式进行了肤浅的探索,但在黔东南的旅游开发中,目前还没有比较成功的先例。

因此,如何针对各类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课题——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黔东南为例
(Z1120)。

)参考文献:
[1]吴学成,张保伟,廖洁.湖北杏花村乡村旅游的SWOT 分析及发展对策[J ].中国商界,2009,(12):169-170.
[2]邓映红.贵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1,(4):97-99.
[3]何武.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探究[J ].旅游经济,2008,(8):153-155.
[4]陈素平,成慕敦.浅析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开发[J ].开发研究,
2004,(
2
)
:96-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