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2篇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此外,学生在成果分享环节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部分小组的展示效果并不理想。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展示能力的培养,教他们如何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我计划在课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最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非常重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继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课文叙述顺序和详略的把握: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为何如此安排叙述顺序和详略,这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历史背景与课文内容的联系:要求学生将课文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相结合,理解新闻事件的历史意义。
举例:新闻中的导语“在伟大的渡江战役中,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以坚强的意志、英勇的斗志,横渡长江,把胜利的旗帜插到了江南大地。”,学生需要理解导语的概括性和引导作用,以及如何从导语中提炼出新闻的核心内容。
2.增强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学习课文叙述顺序和详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拓展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感悟新闻作品中蕴含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创作热情。
4.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了解课文历史背景,传承革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5.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认识到新闻报道对于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1课《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学会阅读新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初步学会阅读新闻。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立场。
三、教学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毛泽东同志在渡江战役即将胜利的时候写的一则新闻,文章气势磅礴,豪情万丈,是新闻中瑰宝。
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层层深入地从文章主体布局、语言特色、情感厚度三个角度解读文章特色,激发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百度百科说新闻(1)学生七嘴八舌说新闻。
(2)教师投影百度百科新闻定义。
(板书:新闻定义特点)2、新闻五结构(板书:结构共性)3、小结:这些都是新闻的文体知识,是新闻的共同特点,我们就不多说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是一篇新闻中的经典,每一篇经典独具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读点不同的,开启“个性解读经典”之旅。
(二)新课讲解(二)解读布局创意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做标注。
2、思考:作者为什么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经验)(板书:个性布局有创意)(三)品读语言力度1、从东路军突破,一起朗读文章中描写东路军的句子。
2、选择一句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请从遣词用语、包含意义、情感表达等角度分析。
(学生分组选句感受、分析语言特点。
)3、着眼整篇文章,进一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分析语言特点。
)4、小结:毛主席一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于是,百万雄师蓄势待发,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开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江战役,万船齐发,气势如虹,千里江防,全线崩溃,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此时此刻,面对胜利的号角声,怎样发之于外?就像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说的“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毛主席以铿锵有力、动人心魄的语言来表达!(板书:语言有力度)(四)深读情感厚度1、思考:文章还有一个反复出现的,非常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想一想是哪个?(学生朗读,找句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D*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教案#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教案#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教案#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课《消息两则》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课《消息两则》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2、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气势和大无畏精神。
3、撰写消息并为其拟一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研究阅读新闻的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并为其拟一则标题。
教学课时:2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悟-写”四步教学法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用两则消息导入)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了解天下大事。
那么,我们通过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和报刊文章来了解新闻呢?——是新闻、消息、通讯。
今天,我们将一起研究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那么,什么是消息呢?1.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2.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3.狭义的新闻报道指的就是消息,新闻学认为,消息是对新进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最新变动的报道。
二、阅读(读教材例文,了解消息的结构)请大家翻开课本,认真阅读这一则消息。
下面我们将结合这一则消息来分析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倒金字塔结构指的是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三、感悟(读教材例文,感受消息的特点)结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我们可以感受到消息的特点: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
(释题)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
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新鲜性:要求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者虽不是新近发生,但别人从未报道过。
4、明确性:简明、扼要。
报道事实,突出重点,不全面深入分析。
四、写作(撰写消息并为其拟一则标题)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撰写一则消息并为其拟一则标题。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消息结构和特点的理解。
二、阅读理解(10分钟)1.学生自主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本文写作背景,接受革命教育。
3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重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
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
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
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
【播放录音】二新闻的相关知识:1概念:所谓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消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概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指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学,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迈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报告文学等。
2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反映迅速,语言简洁明确。
3结构:每则消息(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教案#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新闻的题目。
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是全文的眼睛。
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新闻的一条完全式标题,主题在中间一行,字号,揭示新闻的核心事实;肩题在主题的上面,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副题在主题下面,对文体作补充注释。
主题和肩题,副题的关系应是虚实相济相得益彰。
主题要“实”肩题,前题可“虚”。
#教案#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实。
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教案#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对#教案#导语内容的展开与补充,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教案#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要素以及结构,理清文章内容、层次。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消息的结构,明确各部分的作用。
(2)品味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渡江战役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消息的写作手法,尝试进行消息写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消息。
那么,什么是消息呢?消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体裁,它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及时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两篇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感受消息的独特魅力。
二、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2.背景介绍1949 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国民党反动派赶紧派人前往北京和谈,以争取时间部署兵力。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 月 21 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 日 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 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三、字词把握1.请同学们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
溃退(kuì tuì)泄气(xiè qì)督战(dū zhàn)要塞(yào sài)业已(yè yǐ)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消息二则》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及情感鲜明的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实事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及情感鲜明的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2.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及情感鲜明的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2.培养学生关注实事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两天时间百万大军中的大部已经渡过长江。
这两则消息为我们报道这大好消息的同时极具可读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分析课文语言,感受新闻写作的艺术。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导入新课,让两节课顺利衔接起来。
二、夯实基础1.复习巩固(1)教师提问:消息的六要素是什么?预设:“五个W和一个H”,即who(何人)、whɑ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和how(如何)。
(2)教师提问:消息一般由什么结构构成?预设:标题、电头(消息头)、正文(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3)教师提问:消息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预设:时效性强、真实客观、篇幅较短。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关于消息的文常知识。
过渡: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大家比较两则消息并试着从消息的结构方面总结两则消息的异同,记录在表格中。
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的发现说一说。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任务从消息的结构方面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记录在表格中并说一说从它们的不同点中你对战况发展有什么了解。
展示表格:标题电头(消息头)正文导语主体2.探究方法(1)根据消息的结构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划分层次,梳理出和表格对应的部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两则消息,了解相关新闻事实。
2.通过把握消息中每个部分的内容,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
课前改:归纳消息的特点和阅读路径。
3.运用所学方法,自行阅读消息这种新闻体裁。
重点难点:把握消息内容,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
一、阅读单元提示师: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由三个学习任务构成。
我们一起把任务一齐读一下。
【板书:活动探究】生:齐读。
师:通过任务一中对于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的阅读,我们能够了解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那么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哪些?【板书:任务一:新闻阅读(体裁、内容、特点、阅读方法)。
】师:任务二是新闻采访。
我们再齐读一下。
【板书:任务二:新闻采访(方法和步骤)。
】师:任务三是新闻写作。
【板书:任务三:新闻写作。
】我们通过任务一的新闻阅读学习知识和方法,接着在任务二的新闻采访中为写作收集素材,最后在前两个任务的基础上完成新闻写作。
因此,在这三个任务中新闻写作是(核心任务)。
【设计说明】了解活动探究单元的主要任务,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
课前改:全册书的单元浏览,明确本学期的学习重点。
二、背景介绍1.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新闻的定义,请在活动任务单旁边记录一下。
2.通过第一课《消息二则》的学习,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阅读这两则消息,我们知道了哪些新闻事实。
这两则消息都是毛泽东主席在渡江战役中撰写的。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简单了解一下渡江战役。
【设计说明】知晓学习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三、“消息”的阅读路径学习1.读“电头”师:新闻作品的阅读有其独特性,请大家关注消息这一新闻题材的特点,并在阅读过程中归纳阅读路径。
先来学习第一则消息,“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请一位同学诵读一遍这则消息。
生:诵读。
师:迅速浏览消息后,请同学们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这则消息是哪家新闻媒体报道的?从哪个地方发来的报道?什么时间报道的?师:这三个信息在文章哪里找到的?电头师: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思考“电头”一般有什么特点?位置在开头、黑体字标注师:根据这个“电头”我们来看,消息是否符合新闻的定义?2.概括新闻事实①研读标题和导语师:读完“电头”我们要来概括新闻事实,请同学们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要素入手,提取关键信息。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 教案
第一单元整体学习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结合背景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有感情地朗读、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要素、结构和特点。
3.学习阅读消息、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内容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4.结合作品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学习写作消息,报道身边小事。
《消息二则》2课时《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课时《“飞天”凌空》1课时《一着惊海天》2课时《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1课时1.主题延伸本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的三个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新闻阅读是本单元的第一个任务,五篇课文共涉及四类新闻作品,通过阅读课文材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
阅读新闻,要学会分析新闻要素、梳理新闻结构,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呈现新闻事实,怎样用事实表现自己的态度与倾向,以达成较佳的新闻效果的。
适当地引入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设计拓展性任务,把学生的新闻阅读从篇章引向报刊整体,从对篇章的理解把握引到对媒体的对比研究。
新闻采访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任务,采访有一套常见的流程和做法,主要由学生各显其能,在活动中摸索最适合自己的采访方式。
同时也需要教师密切关注,适时指导,并进行过程评价。
新闻写作是本单元的第三个任务,既是前两个任务的结合与落实,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
2.授课技巧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新闻”,着重掌握的方法是了解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的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培养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五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消息二则》这是第一次接触新闻这一题材,可采用先朗读新闻的方法,要求学生听读,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1《消息二则》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新闻报道的角度和价值,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分享自己的见解。
拓展与延伸
1.推荐阅读材料:
-《新闻写作教程》:提供新闻写作的系统和深入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新闻报道与采访》:介绍新闻报道的技巧和采访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新闻背后的制作过程。
-《媒介批判》:引导学生思考媒体的影响和责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闻职业道德》:探讨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授《消息二则》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研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和分析能力。我通过提供预习资料、组织课堂活动和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提取新闻关键信息时存在一定困难。他们往往只关注新闻的表面内容,而忽略了深层次的含义和信息。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强调新闻的关键信息提取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2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2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2篇教案1一、教材简析: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地点:芜湖、安徽之间起因:发起渡江战役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本课包括了两则新闻报道。
第一则报道是关于我国成功发射北斗导航系统的新闻,第二则报道是关于我国科学家在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闻。
这两则新闻报道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提高学生对新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他们对于我国的科技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背后的科研过程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并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后的科研过程和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把握新闻的关键信息,提高新闻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倾听与表达的能力、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把握新闻的关键信息。
2.难点:学生能够分析新闻报道背后的科研过程和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新闻报道,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和关键信息。
2.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分析新闻报道,探讨新闻背后的科研过程。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科学家们的科研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新闻报道的相关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视频材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新闻报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新闻阅读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第一则新闻报道,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和关键信息。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
本课包含了两则新闻报道,分别是《中国共产中央委员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和《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
这两则消息是中国共产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文献,对于理解中国共产的抗日政策和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和战略,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消息的内容出发,理解其中的智慧和战略意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分析两则消息,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的抗日政策和战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两则消息,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阅读和分析两则消息,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的抗日政策和战略。
2.难点:理解消息中的智慧和战略意图。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消息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分析和解读消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消息背后的和战略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和分析两则消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两则消息,对消息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两则消息的来源和背景,然后呈现两则消息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则消息,理解消息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在课堂上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包括《我所知道的关于中国的故事》和《南京!南京!》两篇新闻报道。
这两篇文章分别从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视角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知识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背景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难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熟悉文章内容,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新闻报道,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针对文章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共同寻找答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消息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
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在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在学文的同时能选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教学媒体春天图片课前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2、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盼望、爱怜、雀跃。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看画面,说景象。
(1)出示描绘春天景象的画面。
(2)按“春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的方式说说春天的景象。
(3)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春天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春天的诗歌。
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歌读给大家听?预习反馈:诵读《咏柳》、《春夜喜雨》……3、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出示课题:1、春的消息齐读课题(理解题目中“消息”的含义)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学习字词。
(1)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冈”的读音是第一声,“颊”的读音是jiá。
完成多音字练习。
piǎo()jīn()tǔ()漂禁吐piào()jìn()tù()(2)掌握字形,重点指导“耀”和“颊”的字形3、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读后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味诗蕴1、轻声读诗歌,圈出诗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交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连贯地说一说。
板书: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小结:作者描写了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们品读与回味的。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消息⼆则》教案 第⼀课时 教学⽬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的真实准确。
3.感受⼈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倒敌⼈的⼤⽆畏精神。
4.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法,是教学重点 2.运⽤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教材分析: 渡江战役1949年4⽉20⽇晚开始,6⽉2⽇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泽东亲⾃撰写《⼈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民和全军将⼠以极⼤⿎舞,对于⽡解敌军⽃志,⿎舞我军⼠⽓发挥了极⼤的作⽤。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类战争空前的奇观。
可以想像,千⾥江⾯上,万船齐发,冒着炮⽕,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可以想像,⽇⽇夜夜盼解放的江南⼈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要⽐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江阴,长达⼀千余华⾥。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军渡江的进展,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玩弄的和谈阴谋⽡解了⽃志。
这篇新闻,⽓势磅礴。
⽑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势,表现了恢宏的⽓度。
这篇新闻,语⾔准确精练,铿锵有⼒,书⾯语和⼝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2篇教案1一、教材简析: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地点:芜湖、安徽之间起因:发起渡江战役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标题,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
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
(四)用相同的方法画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导语、主体、结语及新闻的六要素(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明确:【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
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
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
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
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
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
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
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
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
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
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
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
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八)作业: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情感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新闻这一体裁接触的比较少,因此要先把新闻的文体知识向学生介绍清楚,然后理论和文章相结合,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消息。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那第1课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了解新闻知识,把握结构特点。
(一)新闻的概念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
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标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标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
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三、朗读新闻,把握结构(一)分析本消息的结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