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表示从前的古文词语
表示从前的古文词语原指古代或近代的人或事物。
现也泛指过去。
古文中的从前,特指先秦以前,因为那时没有文字,所以用“古”、“上古”来代替。
由于“从前”这两个词语含义较多,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正确选用。
指从前到后,用“从前——后”的形式来表示时间顺序,如“三十年从前——前”,或者是“昨天从前——前”,一般地说,后者比前者更具有时间性。
再就是指某些动作发生在一定时期之前,这样的动作就是“未曾经历的事”。
我们把在某个时期以前不存在的动作称为“历史传统动作”。
在从前的时候,古文里的“不”字的读音和“否”相同,如“此不为政”中的“不”就读做“否”,即否定句的否定。
1、表示原来。
指从前到后,用“从前——后”的形式来表示时间顺序,如“三十年从前——前”,或者是“昨天从前——前”,一般地说,后者比前者更具有时间性。
再就是指某些动作发生在一定时期之前,这样的动作就是“未曾经历的事”。
我们把在某个时期以前不存在的动作称为“历史传统动作”。
在从前的时候,古文里的“不”字的读音和“否”相同,如“此不为政”中的“不”就读做“否”,即否定句的否定。
2、表示方位关系。
有这样一个典故:“从前皇帝让一群太监到宫外找点儿吃的东西,可他们找遍了大街小巷都没有找到。
最后一个太监一看见有几只羊站在茅屋门口,就问羊哪里来的?羊说:‘不是从前买的吗’。
” 3、表示状态。
指从前到后,用“从前——后”的形式来表示动作的进程。
如“自己不去干——干别人去干”、“叫你办点事总不办——总叫别人去办”、“写个条子就完事——条子是白纸黑字写的”等。
4、表示被动语态。
指从前到后,用“从前——被”的形式来表示动作的主动性。
如“跑得不快——追不上”、“只能送他一程——还得我亲自送”等。
一般而言,从前表示过去,例如“未曾经历的事”“已经过去的事情”“从前住的房屋”等,表示从前的成语有很多。
译为原来的古文词语
古文中表示“以前”的说法有:尝、以往、故、向、曩。
一、尝(cháng)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宋·王安石《伤仲永》(仲永出生五年,以前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二、以往(yǐ wǎng)示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三、故(gù)示例:县,故秦置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原公水》(县是以前秦国设置的)四、向(xiàng)示例:“今之屈,向之骄也。
”——《谷梁传·成公二年》(现在的屈服,以前的骄傲啊。
)五、曩(nǎng)示例:~日,~年,~时,~者(从前),~昔。
扩展资料以前的近义词一、从前[ cóng qián ]时间词。
过去的时候;以前:想想~的悲惨遭遇,更加感到今天生活的幸福美满。
~的事儿不必再提了。
二、畴昔[ chóu xī ]往日;从前。
三、往日[ wǎng rì ]过去的日子;从前:现在的情况跟~不同了。
四、旧日[ jiù rì ]过去的日子:想起~的情景。
五、过去[ guò qù ]1.时间词。
现在以前的时期(区别于“现在、将来”):~的工作只不过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离开或经过说话人(或叙述的对象)所在地向另一个地点去:你在这里等着,我~看看。
门口刚~一辆汽车。
3.婉辞,死亡(后面要加“了”):他祖父昨天夜里~了。
4.用在动词后,表示离开或经过自己所在的地方:我对准了球门一脚把球踢~。
老乡又送~几床被子给战士们盖。
盖=原来盖汝之爱刻骨铭心。
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概述
累日
连日。“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答韦中
朔 望 望日 既望
农历每月初一。“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县明太祖 农历每月十五。“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 农历十五日那天。“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 农历每月十六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 。
御容明伦堂。”(《阎典史传》) 望。”(《五人墓碑记》)
下。”(《石钟山记》)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中夜
夜中 夜分 晨夜 旦暮
半夜。“中夜闻鸡鸣。”(《祖逖》)
半夜。“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 半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日夜。“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时间很短暂。“吾攻赵,且暮且下。”(《信陵君窃符救
避。”(《狱中杂记》)
王。”(《鸿门宴》)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
家》) 他日 后日 另外有一天。“他日,驴一鸣,虎大骇。”(《黔之驴》) 过几天。“更求好女,后日送之。”(《西门豹治邺》)
异日
疏序》) 来日
将来的日子。“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甘薯
未来的日子。“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少年中国说》)
无日 有日 即日 翌日 后序》)
没有多少日子。“吾村亡无日矣!”(《冯婉贞》) 为时不久。“道德之归也有日矣。”(《答李翊书》) 当天。“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明天,第二天。“翌日,以资政殿学土行。”(《〈指南录〉
翼日
翼通翌。明天,第二天。“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
成。”(《促织》) 旦日(明日) 明天,第二天。“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
日中
晌午 亭午
中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表示时间极短的词语
表示时间极短的词语下面是作者整理的表示时间极短的词语(共含5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表示时间极短的词语表示时间极短的词语汇集形容时间很短的词语1、间不容发:间:空隙。
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2、人生如朝露: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的时间短。
比喻人生短促。
3、眨眼间:比喻极短的时刻;瞬间:小燕儿在空中飞过,一眨眼间就不见了。
4、说时迟那时快:小说中的'常用套语。
意指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5、偷安旦夕:偷安:苟且求安;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
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6、一转瞬间:一转眼间。
7、弹指一挥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8、间不容瞬:指眨眼的时间都没有。
形容时间短促。
9、朝种暮获:①比喻收益迅速。
②比喻时间短促。
10、一刹那:指十分短促的时间。
11、桑荫不徙:指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
亦指时间短暂。
12、白驹过隙: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
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13、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
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14、只争朝夕: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
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15、片刻:极短的时间;一会儿。
16、人命危浅:浅:时间短。
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17、短暂:(时间)短。
18、光阴似剑:光阴:时间。
时间如箭,迅速流逝。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19、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
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20、瞬间:一眨眼之间。
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21、五日京兆:京兆:即京兆尹,古时国都所在地的行政长官。
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
22、霎那:极短时间:一声巨响,霎那天空中出现了千万朵美丽的火花。
也说霎时。
形容时间很久远的词语天长地久解释: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古文中的虚词与实词用法
古文中的虚词与实词用法古文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严格而优美的语言表达常常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在古文中,虚词和实词是起到不同作用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探讨古文中虚词与实词的用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解读。
一、虚词的运用虚词,在古文中充当着衔接词、助词、介词、副词等功能,其作用主要是连接句子成分、调整语气和表达情感。
虚词的运用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使句子更具表现力。
1. 衔接词的运用古文中常用的衔接词有“之”、“乎”、“者”等。
例如在《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其中的“之”起到连接前后句子的作用,使句意更加连贯。
又如《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其中的“之”在这里作为主题词,引出下文的论述。
2. 助词的运用助词在古文中有时用于表示主语、宾语、状语等的词性和功能,起到帮助语境和语义表达的作用。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句“君子之道,独行且独见”,其中的“之”在这里起到名词化作用,表达了“君子”的特质。
3. 介词的运用介词在古文中常用于表示时间、空间、原因等关系,并能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
例如在《史记·天官书》中有句“黄帝谓颛顼曰”,其中的“谓”起到表示主谓关系的作用,使句子的表达更加准确。
4. 副词的运用副词在古文中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句子等,增加了语气的变化和句子的表现力。
例如《庄子·齐物论》中有句“虚而后实,实而后应”,其中的“虚”、“实”在这里起到修饰动词“后”的作用,表达了动作发生的顺序。
二、实词的运用实词是古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实词的运用能够更具体地描述事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和形象。
1. 名词的运用名词是古文中常用的实词类别,用于指代人、事、物等具体对象。
例如《论语·为政》中有句“苟日新,日日新”,其中的“日新”用名词的形式表示了新的一天、新的事物。
2. 动词的运用动词在古文中用于描述动作的发生和变化,能够使句子更富有动感。
例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中有句“出自东方,白日已将西斜”,其中的“出”、“白日将西斜”都是动词,描绘了太阳的运动过程。
表示开始的古文
表示开始的古文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一些词语和句式来表示开始,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表达方式:
1. 初:表示最初的开始,如《红楼梦》中“初秋时节”,意思是最开始的秋天。
2. 首:表示开头或开始,如唐代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的题目是“登高”,即表示开始登高。
3. 自:表示从某个时间或地点开始,如《三国演义》中“自从荆州失守,孙权便想夺回荆州。
”
4. 从:表示从某个时间或事件开始,如《红楼梦》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表示从某个时间开始就无法挽回。
5. 以:表示开始做某个事情,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以表示开始写送别古原草的诗。
这些表达方式在古代文学中经常使用,掌握它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 1 -。
体现时间的古成语
体现时间的古成语
体现时间的古成语有:
1、光阴荏苒: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
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
2、暮去朝来:黄昏过去,清晨又到来。
形容时光流逝。
3、乌飞兔走: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
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4、居诸不息:居诸:语助词,借指光阴;息:停止,休息。
时光不断地推移。
形容时光流逝。
5、石火光阴:形容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
6、电光石火: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7、金飞玉走:金:金乌,指太阳;玉:玉兔,指月亮。
日月如飞。
比喻时光容易流逝。
8、光阴如箭:光阴:时间。
时间如箭,迅速流逝。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9、铜壶刻漏: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刻漏:一种古代计时器。
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
指时光正在流逝。
这些成语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它们的意义和解释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其准确含义。
古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古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示时间的词语一,抽象的时间: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于是、于时、于是。
少顷:一会儿;既而:不久;是时:这个时候;一时:同一时候;未几:不多久;俄而:一会儿忽;忽然:突然。
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既表明事件的时间关系,也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意思虽然相近,但表示的时间关系和作用不尽相同。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表示两事相继发生:既而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另外还有如:XXX:立刻、马上。
《察今》:“遽契其舟。
”遽别(急速分别);遽步(急步快走);遽忙(匆忙);遽几(急切期求);遽淹(迅速而逝)快,迅速〖quick;fast〗瞬息:一眨眼。
《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
《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
《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XXX:一顿饭工夫。
《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
《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shū)尔:忽然。
《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XXX又变了?”倏易(急速地变化);倏霍(急速的样子);倏闪(顷刻;霎那间);倏忽(一眨眼;忽然);倏尔(转眼之间);倏瞬(一瞬间)倏shū<副>忽然[suddenly]倏而黄烟四起。
今者:现在。
《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二,概括性的时间:向:先前。
《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假设从前我不捕蛇。
戚戚不似向前声,悲戚的样子和前面大不不异。
久之:很久。
《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好久。
《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失时:过时。
《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无何:没有多久。
《促织》:“无何,宰以XXX异闻。
”’XXX:从那时以来。
《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尝:曾’。
《劝学》:“吾尝整天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
《陈涉世家》:“XXX爱人。
古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古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在古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词语——“焉(yān)”。
它是一个常见的古代汉字,并在古文中广泛出现。
本文将探讨这个词语“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一、“焉”的基本含义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焉”字的本义。
在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副词,表示处所或动作方式,有"于此"、"如此"、"从事"等意思。
1. 表示处所:在《论语·公冶长》中,“王孙贾人者赐之墨则喜之;没马赐之骆则喜之。
”其中,“墨”和“骆”都是礼物的种类,“赐之墨”表示给予墨作为礼物时,接受者感到高兴。
“赐之骆”表示给予骆驼作为礼物时,接受者同样感到高兴。
这里的“赐之”可以理解为给予、送给的意思。
2. 表示动作方式:在《庄子·德充符》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其中,“发于”和“举于”都是表示动作方式。
这里的“发于”可以理解为从畎亩中开展,而“举于”可以理解为从版筑之间拔高。
二、“焉”的应用范围除了基本含义外,我们还需要了解“焉”的具体用法及应用范围。
1. 在疑问句中引出问题:在古文中,“焉”经常被用来引出问题。
例如,在《论语·阳货》中,“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何不归也?”这里的“焉廋哉?”即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不回去?”通过使用“焉”,提问者可以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询问和疑虑。
2. 引导转折或反问表示惊讶:在一些上下文中,你可能会看到“焉”用作转折或反问。
例如,在《尚书·洪范》中,“皇天既付我厥民极宝稗万邦。
”结束一段赞美之后紧接着是疑问句:“南泽维东海之滨;焕阐则俊鹤遇阮商。
”这里的“焕阐则俊鹤遇阮商”即表示对前一句中所述的事物产生怀疑或者觉得惊讶。
三、“焉”的具体用法除了以上常见的应用场景外,我们还需了解“焉”在古文中的其他用法。
表示仅仅的文言文词
表示仅仅的文言文词
首先,为了明确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仅仅”这个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表达方式。
一般而言,可以使用以下结构:
1. “止”字结构。
例如,“止是一片残红照渐灰”的“止”,表示仅仅。
这是经典的“只+动词”结构。
2. “惟、徒、唯”字结构。
例如,“惟有博古通今者方为大家”,表示仅有。
这是由“惟、徒、唯”这三个字组成的单独表达方式。
3. “不过、止、独、仅、只、惟有”等副词。
例如,“不过十年”,“止是一点点的思念”,表示仅仅这个事情、时间或者程度。
4. “自、纯、专、纯粹、专心”等形容词。
例如,“他们自以为正确”,表示仅仅一方面、自我判断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仅仅”文言文词表达方式:
1. 仅仅:止、唯、徒、仅、只
2. 只是:不过、仅仅
3. 只能:惟有、唯有
4. 只有:惟有、唯有
5. 仅限于:仅、止于
6. 不过、仅:不过、仅仅
有了以上的文言文表达方式,我们就可以更加简洁准确地表达“仅仅”的含义,增强文章的书写技巧和表达能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这些词语时,还应当注意语境的适当运用,避免语义模糊或者错误。
同时,建议在平时多读、多积累,加强对文言文的熟悉度和理解力,提高写作质量。
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常用词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它有着许多常用词语,其中部分词语仍被广泛运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00个常用的文言文词语。
一、名词类1. 人:衣冠、士、夫、子、儒、世、民、绅、庶、众等。
2. 家族:宗、族、门、派、支、戚、世、姓、氏、社等。
3. 地点:国、都、郡、县、乡、村、庄、城等。
4. 时节:春、夏、秋、冬、旦、昏、永、时、节、令等。
5. 动物:虎、狼、熊、鹿、兔、鸟、鱼、蛇、马、豕等。
6. 植物:梓、松、竹、桃、梅、花、草、树、果等。
7. 食品:酒、肉、饭、茶、蔬、果、饼、饵、羹等。
8. 家具:床、榻、椅、几、桌、灯、镜、屏、帷等。
9. 服饰:衫、裙、袍、帽、鞋、袜、绸、缎、锦、橐等。
10. 工艺品:玉、瓷、铜、铁、锡、花、车、舟、箫等。
二、动词类1. 吃、喝、食、饮、啜、咀、净、病、增、吸等。
2. 行、行走、移、迁、驾、趋、御、逐、阻等。
3. 求、索、访、问、拜、借、假、遗、赠等。
4. 打、折、切、割、砍、斩、震、撼、摇等。
5. 歌、舞、乐、吟、唱、奏、弹、章、念等。
6. 语、言、说、道、论、叙、提、称、述等。
7. 手、取、握、抓、拿、挽、抱、搏、袭等。
8. 看、望、瞻、观、视、察、窥、旁、瞧等。
9. 静、安、宁、定、息、寂、默、静、止等。
10. 睡、寤、梦、忆、想、思、怀、思、念等。
三、形容词类1. 美、丽、媚、妍、艳、嫣、姣、良、秀等。
2. 瘦、瘠、皮、寡、痩、瘤、瘦、瘦、炯等。
3. 苍、青、碧、翠、綦、紫、洁、红、白等。
4. 高、峻、俊、秀、壮、伟、端、严、良等。
5. 长、宽、深、浅、高、矮、短、窄、阔等。
6. 众、多、盛、广、众、万、亿、满、大等。
7. 转、回、圆、透、滑、润、柔、细、软等。
8. 快、易、好、慢、难、坏、可、乃、甚等。
9. 良、好、美、宏、大、壮、臧、协、奇等。
10. 苦、甜、酸、辣、香、淡、咸、涩、味等。
四、副词类1. 微、细、极、甚、最、全、散、闲、清等。
(冲刺)熟记高频实词和古诗文中的特殊词语
熟记高频实词和古诗文中的特殊词语一、读一读: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50例1.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
误:喜欢正:吝啬译文:你的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
2.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徐有功纵逆党。
误:按照正:审理译文:曾和皇甫文备一起审理案件,皇甫文备诬告徐有功放纵反叛朝廷的团伙。
3.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误:报告正:回复译文: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误:卑鄙正:边境译文:一个人树立了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5.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
误:向北正:失败译文:要是让他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
6.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误:比较正:近来译文: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7.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译文: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8.师退,次.于召陵。
误:依次正:驻扎译文:诸侯的军队后退,驻扎在召陵。
9.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误:兴趣正:通“促”,赶快译文: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赶快投降?10.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存在正: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
误:借给正:宽恕译文: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
12.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正:及,达到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3.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误:耽误正:沉迷译文: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
14.蠲其赋,州人德.之。
误:恩德正:感激译文:免除了这项赋税,富州百姓感激他。
15.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误:许多正:称赞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16.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误:夺取正:改变译文:光武帝称许阴兴的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
表示时间非常短促的词语
表示时间非常短促的词语1. 眨眼间这词儿可太形象了,就像你眨一下眼睛的功夫,时间就溜走了。
比如说,“眨眼间,那只小麻雀就飞走了。
”感觉就好像事情发生得特别突然,快得你都没反应过来呢。
2. 一瞬间这个词也是表示时间超级短的。
像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一瞬间,绚丽的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
”它有一种刹那间的感觉,在那短暂的一刻,有很惊艳的事情发生。
3. 刹那这是个很有禅意的词呢。
“刹那间,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有一种顿悟就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的感觉。
就像是心灵的一道闪电,在刹那这个极短的时间里击中了你,让你有了新的感悟。
4. 转瞬比如说“转瞬即逝的美好”,用来形容那些很美好但是存在时间很短的东西。
像春天里盛开的樱花,“转瞬,樱花就被风吹落了,满地都是花瓣。
”这词就体现出那种时间过得飞快,美好很快就消失的感觉。
5. 即刻意思就是马上、立刻。
“听到铃声,他即刻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这表示没有丝毫的拖延,时间非常紧迫,必须马上行动。
6. 霎时“霎时,天空乌云密布。
”这个词给人一种突然的感觉,就好像时间在那一刻突然加快了脚步,变化一下子就发生了。
7. 俄顷这是个比较有古典韵味的词。
“俄顷,雨就下起来了。
”就是很短的一会儿,时间迅速地从一个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状态。
8. 须臾古文中经常出现这个词呢。
“须臾之间,他已不见踪影。
”表示在很短的时间内,事情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就消失或者事情就结束了。
9. 瞬间即逝这个词不只是说时间短,还强调了这种短暂的时间里事物就消失了。
像流星划过夜空,“流星瞬间即逝,留下一道美丽的弧线。
”这让人感受到那种美好而短暂的遗憾。
10. 弹指间就像弹一下手指那么短的时间。
“弹指间,一年就过去了。
”感觉时间过得超级快,就像不经意间弹了一下手指,一年这么长的时间就没了。
11. 白驹过隙这可是个很有名的表示时间短促的词啦。
就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间快速跑过一样。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们要珍惜每分每秒。
”这个词有一种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感慨。
文言文中之和其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和其的用法(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文言文中“和”的用法2.“和”作为连词的用法2.1 连接并列词语2.2 连接并列句子3.“和”作为介词的用法3.1 表示工具、方法3.2 表示时间、处所3.3 表示对象、范围4.“和”作为助词的用法4.1 表示疑问4.2 表示陈述5.“和”的音变和书写6.结论:总结“和”的用法及其重要性正文一、引言文言文,又称古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文言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既有口语的简练、明快,又有书面语的严谨、典雅。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和”字的用法,更是丰富多样。
本文将对文言文中“和”的用法进行探讨。
二、“和”作为连词的用法“和”作为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连接并列词语在文言文中,“和”字经常用来连接并列的词语,表示并列关系。
例如:“天和地”、“阴阳和五行”等。
在这些例子中,“和”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
2.连接并列句子在文言文中,“和”字也可以用来连接并列的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例如:“今日和明日,皆不可废。
”这句话中,“和”字连接了两个并列的句子,表示“今日不可废,明日也不可废”。
三、“和”作为介词的用法“和”作为介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工具、方法在文言文中,“和”字可以表示工具或方法。
例如:“吾将以吾之言,告之于王。
”这句话中,“和”字表示“用我的话”的意思。
2.表示时间、处所在文言文中,“和”字也可以表示时间或处所。
例如:“昔者,黄帝和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这句话中,“和”字表示“在阪泉之野”的意思。
3.表示对象、范围在文言文中,“和”字还可以表示对象或范围。
例如:“孔子和孟子,皆圣人也。
”这句话中,“和”字表示“孟子也是圣人”的意思。
四、“和”作为助词的用法“和”作为助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疑问在文言文中,“和”字可以表示疑问。
不久,一会儿的文言文词
不久,一会儿的文言文词
篇一:
不久,一会儿的文言文词可以是“俄而”、“须臾”、“瞬息”、“须顷”等。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俄而雨收云散,天空湛蓝,景色宜人。
(《登高》)
2. 须臾之间,夜幕降临,星光点点,十分壮观。
(《赤壁之战》)
3. 瞬息之间,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绚丽多彩的彩虹。
(《登高》)
4. 须顷,天空又下起了小雨,细雨纷纷,气氛更加幽静。
(《登高》)
这些文言文词都有着独特的意境和表达效果,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
使用这些词语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古典气息。
篇二:
不久,一会儿的文言文词可以是「顷刻」、「须臾」、「俄而」、「少顷」等。
以下是这些词的简介和例句:
1. 顷刻:形容时间很短,片刻之间。
例如:顷刻间,风云变色,天地为之崩摧。
(出自《三国演义》)
2. 须臾:形容时间短暂,一会儿的意思。
例如:孔子过泰山侧,见一碑,刻有“鲁桓公会葬日”六字,问于孔子。
孔子曰:“鲁桓公葬日,须臾之间,盖尚飨也。
”(出自《庄子·外物》)
3. 俄而:表示时间短暂,突然之间的意思。
例如:俄而雨骤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出自《兰亭集序》)
4. 少顷:表示时间稍微长一些,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例如:少顷,水渐涸,龟乃敢出。
(出自《柳毅传》)
这些文言文词都是描述时间短暂、突然或稍微长一些的词语,用在句子中可以增添文言文的韵味。
晚次鄂州词语解释
晚次鄂州词语解释一、晚次鄂州原文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二、词语解释1. 晚次“晚”就是傍晚、晚上的意思。
在这里表示时间,是在晚上到达鄂州这个地方。
“次”在古文中有临时驻扎、停留的意思。
就像我们现在旅行,晚上到达一个地方,然后在那里停留,就可以说是“次”。
比如说古代行军打仗,部队到了一个地方,晚上要扎营休息,也用“次”这个字。
在这首诗里,就是诗人晚上到达鄂州并且停留在这里。
2. 鄂州鄂州是一个地名啦。
在现在的湖北地区哦。
古代的时候鄂州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地理位置很关键,是交通要道呢。
3. 云开这个很容易理解啦,就是云彩散开的意思。
你可以想象一下,本来天空被云彩遮盖着,然后慢慢地,云彩像被一只大手拨开一样,散开了,这样就能够看到远处的汉阳城了。
4. 远见“远”就是距离远,“见”就是看见。
诗人站在船上或者某个地方,远远地看到了汉阳城。
这里也有一种在旅途中,突然看到目的地的感觉,就像我们在长途旅行中,远远看到我们要去的城市的轮廓一样。
5. 汉阳城也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湖北武汉。
在古代也是很有名的地方呢。
这里诗人看到汉阳城,就知道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6. 犹是这是一个表示仍然、还是的词。
虽然看到了汉阳城,但是呢,还是有一段距离的,“犹是孤帆一日程”,就是说即使看到了,可还有一天的航程才能到达。
7. 孤帆孤零零的帆船。
在古代,帆船是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
“孤帆”这个词给人一种很孤单、很寂寥的感觉。
诗人可能是一个人在船上,或者周围虽然有其他人,但他的内心是孤独的,看着那孤零零的帆船在水面上航行。
8. 估客指的是商人。
在古代,商人经常要乘船到处去做买卖。
这里说“估客昼眠知浪静”,就是商人白天睡觉,因为他们知道浪已经平静了。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船上的生活状态。
9. 昼眠白天睡觉。
为什么商人会白天睡觉呢?因为在船上如果浪大的时候是很颠簸的,不好睡觉,当浪静的时候,就可以安心地睡觉了。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
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
一起来看看吧!一、幼年、童年:孩提、总角、垂髫、成童、束发孩提指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赵岐(东汉经学家)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
也作孩抱。
《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总角指童年。
总,聚束;角,小髻。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东汉经学家)注:总角,收发结之。
也作总丱(guàn)总发(fà)。
《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丱,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潘岳(西晋文学家)《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垂髫即小孩垂下来的头发,借指童年或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古时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此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童古代一般称男子十五岁为成童。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
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
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说法不一。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范宁(东晋经学家)注:成童,八岁以上。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指成童的年龄。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青少年:豆蔻、及笄、弱冠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也称笄年。
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古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两类
古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两类:一是时间名词,如“翌日”“期年”“望”;一是时间副词,如“须臾”“俄而”“良久”。
以下例释均是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搜集整理的,若能熟练掌握,应试时必当大有用场。
旦日:第二天。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第二天。
“明日,徐公来”《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满一年。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即日:当天。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熹微:天未大亮。
“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既:已经。
“既其出”《游褒禅山记》暮夜:晚上。
“至暮夜月明”《石钟山记》向:先前。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石钟山记》顷之:一会儿。
“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久之:很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后:过了。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望:农历每月十五。
“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是时:这时候。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既而:不久。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卒:终于。
“卒与尸合”《五人墓碑记》素:一向。
“素不闻诗书之训”《五人墓碑记》猝:突然。
“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是月:这一月。
“是月丁未”《登泰山记》须臾:一会儿。
“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是日:这一天。
“是日,观道中石刻”《登泰山记》寻:不久。
“寻蒙国恩”《陈情表》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七月既望”《赤壁赋》少选:不多时。
“少选当毕”《柳毅传》良久:很久。
“又哀咤良久”《柳毅传》俄:一会儿。
“俄有武夫出于波间”《柳毅传》俄而:一会儿。
“俄而祥风庆云”《柳毅传》有顷:一会儿。
“有顷,君复出”《柳毅传》岁:年。
“不数岁,田百顷”《促织》少间:一会儿。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食顷:一顿饭工夫。
“食顷,帘动,片纸抛落”《促织》斯须:一刻工夫。
“斯须就毙”《促织》未几:没多久。
“未几,成归”《促织》翼日:同“翌日”,次日。
“翼日进宰”《促织》无何:没多久。
“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瞑:日落,天黑。
中学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七、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 久,如: 初,甫。 ①大儿初醒声。(林嗣环《口技》) ②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钱大昕《弈喻》) 八、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其间相距的时间较短, 如: 既而,寻,相当于“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②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斯须就毙”《促织》 “食顷”意思是“一顿饭工夫”。例如:“食顷,帘 动”(《促织》)。“暂”意思是“暂时”,副词。例如: “卿但暂还家”(《孔雀东南飞》)。 “立、即”意即“立即”,副词。例如:“立诛杀曹无 伤。”《鸿门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遽、亟”意思是“急忙”、“赶快”,副词。例如: “遽扑之”《促织》;“趣越兵亟入关”《陈涉世家》。 “旋、寻、未几、无何、既而、已而”意思是“随即”、 “不久”,副词。例如:“旋见鸡伸颈摆扑”(《促织》); “寻病终”(桃花源记》);“未几,夫购声起”(《口 技》);“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既而敌行 益迩”(《冯婉贞》);“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旋:不久,一会儿。《促织》“旋见鸡伸颈摆扑” 寻:不久。《虎丘记》“而病寻作,余既乞归……” 暂:暂时。《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2、双音节词语 刹那:一念之间,一瞬间。白居易《和梦游春》“愁恨 憎衹长,欢荣刹那促。” 俄而、俄顷:不久、顷刻,一会儿。《咏雪》“俄而雪 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 漠漠向昏黑。” 俯仰:表示时间短暂。《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 之间已为陈迹。” 既而:不久。《山市》“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顷之:不久,一会儿。《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 天。”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 山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示时间的词语文言里表示时间的词语的含意是确定不变的,就是说,同一时间词语,不管用在哪篇文章中,都是表示同样的意思。
所以,了解并记住这些时间词语,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是必要的。
俄:不久,顷刻。
“俄见小虫跃起。
”《促织》俄而:不久,一会儿。
“俄而百千人大呼。
”《口技》俄项:顷刻,一会儿。
“俄顷风定云墨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旋:随即。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少顷:一会儿,过了一会儿。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口技》少间:等一会儿,隔不多久。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促织》少时:不多时,一会儿。
“少时,一狼径去。
”《狼》少选:隔了一会儿,不多久。
“少选当毕。
”《柳毅传》食顷:吃了一顿饭的工夫。
“食项,帘动,片纸抛落。
”《促织》顷之:一会儿,片刻。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须臾:片刻,一会儿。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已而:不久,过后。
“已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已乃:旋即,不久就。
“已乃分城而夺。
”《阎典史传》瞬息:一转眼,一呼吸之间。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活板》未几:不多时(不多久)。
“未几,夫鼾声起。
”《口技》翌日:明日,第二天。
“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朔:农历每月的初一。
“朝菌不知晦朔。
”《察变》望:农历每月的十五。
“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晦:农历每日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
”《登泰山记》既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前赤壁赋》期年:一周年。
“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工之侨献琴》期月:一整月,满月。
“简练揣摩,期月而谐莫生。
”《柳毅传》尔来:从那时以来。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向者:以往、以前。
“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芋老人传》向前:先前、以前。
“凄凄不似向前声。
”《琵琶行》向时:先前。
“向时云里诸峰。
”《游黄山记》竟日:终日,一整天。
“君竟日不出门。
”《谭嗣同》襄:过去、从前。
“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捕蛇者说》朝:早晨。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暮:傍晚,日落的时候。
“暮投石壕村。
”《石壕吏》旦:天亮。
“号呼达旦。
”《狱中杂记》至日:指冬至、夏至。
“淳熙丙中至日。
”姜夔词《扬州慢·扬州慢》丙申年冬至日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也叫重九。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末造:末年。
“满清末造。
”《黄花冈烈士事略序》积年:好几年。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明年:第二年。
“明年复攻赵。
《廉颇前相如列传》越明年:到第二年。
“越明年,政通人和。
”《岳阳楼记》旬:十天。
“旬乃还第。
”《记王忠肃公翱事》兼旬:二十天。
“伤肤,兼旬愈。
”《狱中杂记》无日:没有多少日子。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赤壁之战》翼日:明天,第二天。
“冀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促织》)异日:将来。
“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各异日也。
(《甘薯疏序》)旦日:天亮时、第二天清晨。
“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他日:另一天。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
”(《黔之驴》)即日:当天。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夙:早晨。
“夙夜忧叹。
”(《出师表》)曙:破晓,日出。
“鸡鸣外欲曙。
”(《孔雀东南飞》)宵:晚上。
“今宵酒醒何处。
”(《雨霖铃》)瞑:日落、夜晚。
“迷花倚石忽已瞑。
(《梦游天姥吟留别》)寻:不久。
“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适:刚才。
“适为虞人逐。
”(《中山狼传》)一,抽象的时间: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于是、于时、于是。
少顷:一会儿;既而:不久;是时:这个时候;一时:同一时候;未几:不多久;俄而:一会儿忽;忽然:突然。
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既表明事件的时间关系,也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意思虽然相近,但表示的时间关系和作用不尽相同。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表示两事相继发生:既而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另外还有如:遽:立刻、马上。
《察今》:‚遽契其舟。
‛遽别(急速分别);遽步(急步快走);遽忙(匆忙);遽几(急切期求);遽淹(迅速而逝) 快,迅速〖quick;fast〗瞬息:一眨眼。
《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
《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
《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
《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
《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shū)尔:忽然。
《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倏易(急速地变化);倏霍(急速的样子);倏闪(顷刻;霎那间);倏忽(一眨眼;忽然);倏尔(转眼之间);倏瞬(一瞬间) 倏 shū <副> 忽然[suddenly] 倏而黄烟四起。
今者:现在。
《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二,概括性的时间:向:先前。
《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假设以前我不捕蛇。
戚戚不似向前声,悲戚的样子和前面大不相同。
久之:很久。
《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
《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失时:过时。
《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无何:没有多久。
《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尔来:从那时以来。
《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尝:曾经’。
《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
《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平素。
既:已经。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适:刚才。
《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几:将近,接近。
《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初:刚开始。
《赤壁之战》:‚初一交战。
‛未几:没多久。
《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
《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
《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三,具体的时间:岁:年。
《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一年里冒死亡威胁的只有两次。
期年:满一年。
《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秋:时候。
《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
‛多事之秋!曩nǎng:从前。
《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有曩日,曩年,曩时,曩者(从前) 曩昔。
异日:将来。
《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翌日:次日。
《(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翼日:明天。
《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旦旦:天天。
《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旦日:第二天。
《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日:一天天。
《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旦:早晨。
《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质明:天刚亮。
《(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
《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暝:天黑了。
《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当天。
《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示一天之内时间的词语:一昼夜为一日。
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
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
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zè,等等。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bū)时。
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
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男曰昧旦》),‚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
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
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一点为丑初,两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
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
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
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如:中夜:半夜。
《祖逖传》:‚中夜闻鸡鸣。
‛夜阑:夜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薄暮:傍晚。
《岳阳楼记》:‚薄暮冥冥。
‛昼夜时段、时辰表:殷:明大采大食中日昃小食小采夕殷:明朝大食中日昃小食暮昏妹(昧) 兮(曦)周:日出食时隅中中日日昃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汉: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五段五夜五更时间黄昏甲夜一更19—21人定乙夜二更21—23夜半丙夜三更23—1鸡鸣丁夜四更1—3平旦戊夜五更3—5一月之内:朔:阴历每月初一。
《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既望:阴历十六。
《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