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间宗教的复兴与转型_以福建三一教为例
民间信仰与社会问题──析福建妈祖信仰文化的功用
![民间信仰与社会问题──析福建妈祖信仰文化的功用](https://img.taocdn.com/s3/m/493bd1e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5.png)
民间信仰与社会问题──析福建妈祖信仰文化的功用
林正添[1];李敬焕[2]
【期刊名称】《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2
【摘要】妈祖文化是我国政府唯一认可的一种民间信仰,在我国沿海及台湾省,在东南亚、殴美等地区的国家中有众多的信徒。
妈祖信徒把妈祖神祆看成是超人的力量,产生了类似宗教的信仰感情和情感反应,在遏制妈祖信徒行为失范、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妈祖文化在促进闽台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中已经产生并仍在继续产生着重要作用。
但是,妈祖文化是唯心主义的道德文化,对社会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页数】4页(P93-96)
【作者】林正添[1];李敬焕[2]
【作者单位】[1]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侦察系;[2]莆田市公安局外联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由妈祖崇拜看福建民间信仰文化的功利色彩 [J], 陈矩弘
2.文化节与闽台民间信仰——以福建东山关帝文化节和湄洲妈祖文化节为中心 [J], 陈春阳;林国平
3.\"非遗\"语境下乡村民间信仰文化保护与重塑\r——基于福建南平樟湖的田野调查 [J], LAN Ye
4.福建第一大民间信仰——浅论妈祖信仰在福建 [J], 何绵山
5.福建莆田妈祖信仰文化 [J], 郭克克;谢志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福建民间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之构建
![论福建民间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之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3147ffdf195f312b3169a561.png)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观点。
与此同时,该《决定》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的重要思想。
民间宗教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家积极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其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势力能否成为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社会问题。
福建民间宗教信仰尤为发达,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成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课题组成员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于2007年7月至9月重点对莆田、仙游的三一教祠文章编号:1672-4143(2008)06-0037-06中图分类号:D616;B929.2文献标识码:A论福建民间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之构建俞黎媛,谢金森(莆田学院社会科学基础部,福建莆田351100)摘要:通过田野调查,对民间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考察,指出民间宗教信仰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好善乐施、克己利他、赏善罚恶等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
且其以积极主动、正面的姿态融入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之中,以对国家各种政策法规的遵守、宣传和配合,维系社区秩序,融洽乡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加强两岸交流,搭建和平桥梁等实际行动证明了民间宗教信仰是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关键词:民间宗教信仰;构建和谐社会;福建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lk Belief andthe Building Harmony SocietyYU Li-yuan,XIEJin-sen(Fundamental Section of Social Sciences,Putian University,Putian Fujian 351100,China )Abstract :This essay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lk belief and the building of harmonious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field research,points out that the good traditional ethics such as filial piety,charity,selfless altruism are parallel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And the folk religion takes the concrete actions as integrating the country's political ideology by positive attitude,complying and cooperating with nationalpolicies and regulations,maintaining the community's order and harmony neighbors,participating actively in public welfare and charity Communicating the cross-strait and building a bridge of peace,proofing folk belief is the useful and necessary supplement in building harmony society and constructing rural civilization.Key words :folk belief and religion ;building harmony society ;Fujian 第15卷第6期莆田学院学报Vol.15No.62008年12月Journal of Put ian UniversityDec.2008收稿日期:2008-05-2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十五”规划项目(06BZJ012);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7B105);福建省教育厅A 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07163S )。
民间神信仰与道教的互动--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例
![民间神信仰与道教的互动--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02ef94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76.png)
民间神信仰与道教的互动--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例
范正义
【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在民间神信仰与道教的关系上,国内外学界或简单地把前者视为后者民间化的产物,或是生硬地在二者间划上人为的鸿沟.在对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与道教的关系作历时性的考察时,我们发现,上述的两种看法均失之偏颇.历史以来,位处边陲的保生大帝信仰在发展传播中积极吸收借鉴了中原正统道教的信仰要素;正统道教在边陲传播时,也主动与地方上的保生大帝信仰相结合而逐渐地方化,从而与地方神信仰的发展发生良性互动.可以说,民间神信仰与正统道教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的.
【总页数】6页(P38-43)
【作者】范正义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98.2;B95
【相关文献】
1.闽台家族移民与保生大帝信仰的传播 [J], 林国平;范正义
2.民间信仰与历史记忆的形成——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的祖宫记忆为例 [J], 范正义
3.民间信仰文化产业化开发探析——以保生大帝为例 [J], 黄金洪
4.闽台民间信仰研究的新视野——评范正义著《保生大帝信仰与闽台社会》 [J], 俞黎媛;
5.祀典抑或淫祀:正统标签的边陲解读——以明清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例 [J], 范正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农村视角下农村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
![新农村视角下农村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26b0d5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68.png)
新农村视角下农村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
袁慧芳
【期刊名称】《改革与开放》
【年(卷),期】2017(000)019
【摘要】近几年,农村地区宗教信徒数量陡增.民间信仰对新农村建设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掌握好两者关系,正确分析农村宗教信仰的长期性、理论价值,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以宗教信仰所提供的道德规范激发宗教和社会行为的积极力量,引导农村地区宗教信仰适应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袁慧芳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宗教问题浅析——豫东农村宗教信仰现象调查与思考[J], 胡建波;李芬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女性信教群体宗教信仰探析 [J], 朱红亮
3.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对策探究——以福建省为例 [J], 林菡馨
4.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宗教问题研究——山西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 [J], 续庆慧;杨新生
5.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宗教信仰问题探析 [J], 李伟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文化层面透视福建民间信仰
![从文化层面透视福建民间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a7f7dd2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d.png)
从文化层面透视福建民间信仰
麻健敏
【期刊名称】《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年(卷),期】2001(000)006
【摘要】福建特有的文化多样性,使其民间信仰有多神教的特点,并由此产生了"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应扬利抑弊,使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麻健敏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1
【相关文献】
1.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文化透视——以文昌市会文镇沙港上旗村的民间信仰为例[J], 吴小曼
2.从民间信仰层面透视高原藏族的生态伦理——以青海黄南藏区的田野研究为例[J], 索端智
3.从文化层面透视福建民间信仰 [J], 麻健敏;
4.从更高层面上弘扬开漳圣王文化——漳州市组团赴台开展民间信仰文化交流概述[J], 林少敏;
5.文化节与闽台民间信仰——以福建东山关帝文化节和湄洲妈祖文化节为中心 [J], 陈春阳;林国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福建民间信仰与当前社会相适应
![论福建民间信仰与当前社会相适应](https://img.taocdn.com/s3/m/b6d8c9986bec0975f465e2ad.png)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5 — 0 1 作 者 简 介 : 罗雪珍 。女 ,江 西吉安 人 。
91
福, 信众求神拜佛无非就是为了平安 、 发财。福建民 间信仰具有功利性和实用性的特征 。[ 1 1 福建民间信 仰信徒虽众 , 但极 端虔诚者不多 , 大多处于将 信将 疑、 半信半疑状态 。信民拜神都有明确的实用 目的, “ 无事不登三宝殿 ” 是其最真实写照 , 他们拜神大多 是 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 , 如求富求财 、 求平安 、 祛病 驱灾 、 事业顺利等等。虽然这存在封建迷信成分 , 但 能起 到心理调适 的功能 ,使信众在心理上得到安 慰, 因有神的保护也增强了面对困难的信心。 互助是社会主义价值 目标 的基本 内容 , 福建 民 间信仰也强调团结互助 , 特别是帮助弱者或弱势群 体, 尤其是随着宫庙经济收入的增加 , 其社会关怀 程度提高。福建民间信仰的互助精神是通过大力发 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等来体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 , 近年来 , 福建 民间信仰加大 了社会公益慈善 事业 的力度 , 不仅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宫庙数 量增加 ,而且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内容更加多样化 、 投 入 的 资金 也 大大 增 加 ,同时 受 益 区域 也 向外 扩 散。 泉州通淮庙先后资助市区 、 远郊九所小学修 建校舍 , 捐助“ 希望工 程” 、 闽北救灾 、 市区修路 、 救 济远郊 特困户等 ,受 到社会好评 。白礁慈宁宫在 2 0 0 0 年前后 ,就曾投资1 2 4 万元用于修建本村小学 校舍 、 村道 、 村委会 , 出资几百万元支持村委会建造
福建 民间信仰有其积极 作用 ,也有其 消极 因 素 ,
存在与 当前社会 主义社 会不相适应 的一 面。总体 上, 福建 民间信仰实质上是与当前社会主义社会相 适应的 , 这 种相 适 应 也表 现 在 其形 式 上 , 同时 , 福建 民间信仰 与社会 主义社会 在世界观上的对立也导 致了其存在与当前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 的因素 , 应该说世界观 的对立体 现的是在 实质上 的不相适 应, 但这些少量的实质上和形 式上 的不相适应的因 素并 不 决 定根 本 , ( 不 相适 应 的 ) 量 的积 累 还 没有 引 起质 的 ( 相适 应 的 ) 改变。 ( 一) 福 建 民 间信 仰 与 当前社会 相 适应 的 因素 1 . 实质 上相 适应 的因素 首先 , 福建 民间信仰 的信众 的根本利益 和广大 人 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我 国, 信教群众与不 信教群众在爱 国主义和社会 主义 的旗帜下 , 在 国家 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等社会生活 中享有平 等的权 利 和地位 , 相互之 间只存在思想信仰上 的差异 , 不存
民间信仰传统文化再造中的功能转换——以湖南株洲炎帝陵为例
![民间信仰传统文化再造中的功能转换——以湖南株洲炎帝陵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043811605087632301212c9.png)
民间信仰传统文化再造中的功能转换——以湖南株洲炎帝陵为例作者:陈明文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民间信仰传统文化再造中的功能转换——以湖南株洲炎帝陵为例陈明文(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干部在线学习中心,湖南长沙410004)摘要:民间信仰是原始宗教或制度化宗教世俗化的产物,民间信仰的世俗化程度是民间信仰现代化的基础。
民间信仰在当代的复兴过程中,其功能已经发生了转换,由传统的宗教性功能转换为现代性的多元化功能,这个转换过程也是民间信仰由世俗化到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民间信仰;株洲炎帝陵;文化再造;功能转换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605(2019)01-0100-08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民间信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复兴和繁荣。
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和所感受到的,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民间信仰’了。
也就是说,民间信仰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性已经淡漠,其凌驾社会的威力也已消逝;换言之,民间信仰的功能已经发生转换”[1]。
在此以湖南株洲炎帝陵的恢复重建为例,对改革开放之后,民间信仰传统文化再造中的功能转换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
一、炎帝陵的传统功能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圣地,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
据史记载,西汉有陵,唐有奉祀,宋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钦命在陵前立庙,同时诏禁樵采、置守陵户。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朝廷官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
此后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佛寺而重建炎帝庙。
宋理宗淳祜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陈韡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民间信仰的现代转型与移风易俗的社会价值
![民间信仰的现代转型与移风易俗的社会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53cf42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1e.png)
02
民间信仰面临的挑战
• 与其他宗教信仰的竞争与冲突
• 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 与民间组织的合作与互动
03
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策略
• 信仰观念的与传承与发扬
03
民间信仰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的实践探索
01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的实践案例
• 土地神庙的现代化建设
• 祭祀活动的创新与变革
• 信仰传说的传承与发扬
02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的实践分析
• 信仰观念的现代化转变
• 信仰活动的创新与融合
• 信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03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的实践启示
•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 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 传承与发扬民间信仰文化的需要
• 立法规范:保障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
• 社会监督:抵制不良社会现象
移风易俗的实现方法
• 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 加强法治建设:保障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
• 发挥媒体作用:弘扬良好社会风气
05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与移风易俗的社会价值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与移风易俗的相互促进关系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对移风易俗的推动作用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的社会意义
民间信仰现代转型的社会价值
• 促进道德规范的传承与重建
• 传承与发扬民间信仰文化
•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 促进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发展
• 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 推动现代社会的文化创新
04
移风易俗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福建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福建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43a9687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3.png)
福建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方,作为五岳之一、中国南海门户的福建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福建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与福建的历史文化深度紧密相联。
在福建,有一些寺庙、道观、教堂、清真寺等信仰场所,门庭若市,人气旺盛,彰显了福建宗教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对福建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历史悠久福建历史上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不仅陆路和海路的交通便利,而且文化、思想、宗教的交流也非常频繁,所以福建的宗教文化包罗万象,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福建作为海外华侨和移民的主要来源地,早期就形成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
此外,福建道教和佛教的传承也非常重要。
福建的道教文化,包括了太极拳、五福道、五松道等,是道教文化传承的典范,深受广大信徒的推崇和喜爱。
至于佛教在福建的发展历程,就更加悠久了。
自北宋五朝将领王鼎600年前携带佛经入闽后,佛教就在福建这片土地扎根发芽。
福建被誉为“佛国”,佛教文化发展繁荣,影响较大。
福建最悬崖峭壁的嵩丈山,有泉水满溢的九龙瀑布下,一座名为“大觉山”的佛教圣地。
此外,福建还有福建天台山、福清海门佛教寺、福建九座山、南靖土楼等著名的佛教信仰胜地。
二、现状福建的宗教场所非常多,其中以基督教堂、佛教寺庙和伊斯兰清真寺的建筑规模较大,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崇高的精神地位。
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是积极参与者。
福建的宗教文化活动也非常丰富多彩,有各种文艺、书画、音乐、演出等活动。
例如,福州市府广场每年都会举办佛经诵读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
同时,福建的道教也有比较密集的活动,例如罗星大帝的庙会等,都有着很高的参与率和影响力。
三、面临的困境随着福建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浪潮涌动,福建的宗教文化受到了一些挑战和困境。
其中,最严峻的是外来的宗教势力和教派的入侵。
日益增长的宗教氛围和政治氛围相结合,加上一些国际性或民间性宗教组织的介入,使一些宗教文化的根基和传承面临沉重的考验和挑战。
转型时期中国民间信仰空间的再生产_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
![转型时期中国民间信仰空间的再生产_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97ea3187c24028915fc318.png)
民间信仰是一种信仰并崇拜某种或某些超自然力量(以万物有灵为基础,以鬼神信仰为主体),以祈福禳灾等现实利益为基本诉求,自发在民间流传的,非制度化、非组织化的准宗教。
[1]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广泛的影响,甚至成为支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力量,但从未获得其合法化的地位,经常处于被压制、打击甚至取缔的境地。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急剧变迁的转型时期,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国家意志对民间信仰的态度由建国后的“限制”,到文革时期的“高压”,最终转变为改革开放后的“相对包容”。
由此,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信仰出现了复兴的热潮。
新的历史时期,民间信仰在调适其自身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中,也出现了如普世化等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变化,以更好地维持自身的独立存在与发展。
在此背景下,笔者主要从国家权力在微观民众层面的实际遭遇入手,对民间信仰空间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再生产予以分析。
一、民间信仰的地理空间再生产民间信仰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淫祀”,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中。
[2]但在这种“夹缝”的状态中,大量的道观、庙宇等公共信仰场所却兴建起来,形成中国民间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由于在文革时期破除“四旧”对民间信仰的严禁打压,大量庙宇和神像遭到毁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渐宽松,很多地方的道祠、寺庙等得到修建,地方庙会、宗族、家族祭祀仪式等也得以恢复,阴阳八卦、算命问卜、堪舆风水等信仰行为也日益公开盛行。
在这一复兴的过程中,国家权力处于事实上的“隐退”状态。
(一)公共信仰空间的制度化再生产制度化再生产即国家意志在地方政府对修建信仰场所的管理中处于积极出场或在场而不出场的境地,地方政府对当地信仰空间的再造持暧昧不明甚至默许和支持的态度。
据2003年资料,在福建农村,每个村子都有宫庙,不少的村子有几座甚至几转型时期中国民间信仰空间的再生产———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吴红娟(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民间信仰的恢复与重建
![民间信仰的恢复与重建](https://img.taocdn.com/s3/m/4559ba9edd88d0d233d46ab8.png)
民间信仰的恢复与重建摘要:五岳神庙是山西省忻州市一大景观,它的兴起与衰落反射着民间信仰的重建与恢复。
民间信仰的复兴与重建主要得益于政府政策和文化策略的改变,庙会的兴盛又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庙会折射着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兴起与衰落无不打下了时代的烙印。
关键词:庙会民间信仰文化生产传统的再创造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
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化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三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
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五岳神庙是山西省忻州市一大景观,它的兴起与衰落反射着民间信仰的重建与恢复,现以此为个案进行探讨:一、五岳神庙的概况及其修复过程(一)奇村镇及五岳神庙奇村镇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西北部约20公里处,奇村镇北邻原平市,西接宁武县、静乐县,是忻府区西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三万六千人,下辖24个行政村,境内以温泉而闻名于三晋大地。
五岳神庙位于奇村镇的西北部约十公里处,原属杨胡乡。
北殿五岳神庙的具体位置在石家庄村、杨胡村、米家寨村的交界处。
五岳神庙由三村共建,因此属三村共有。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六、三月二十七、三月二十八举行庙会,会期三天。
社会资本视角下当代民间信仰转型的官方参与——以莆田贤良港妈祖信仰为例
![社会资本视角下当代民间信仰转型的官方参与——以莆田贤良港妈祖信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b0bf72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d.png)
第38卷第1期萍乡学院学报2021年2月V ol.38 NO.1Journal of Pingxiang University Feb.2021社会资本视角下当代民间信仰转型的官方参与——以莆田贤良港妈祖信仰为例牛新原(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摘 要:当代民间信仰转型出现向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及象征资本的转化趋势,官方利用社会资本的“资源”和“网络”特性,采取从促进两岸交流到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取向,主动引导莆田贤良港妈祖信仰完成当代转型和实现“自我成长”,至此官方转向“监管者”角色,保障民间信仰良性发展。
官方参与当代民间信仰转型事务反映了大传统对小传统的认可和吸纳,同时官方应兼顾民间信仰的本真特征,使官方参与民间信仰转型更具温度与理性。
关键词:民间信仰;妈祖信仰;官方参与;社会资本;文化转型;贤良港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49(2021)01-0048-05“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原生性的宗教文化形态,发端于人类文明萌发之初,……因其鲜明的地域文化性、独特的宗教神圣性、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息,几乎成为乡土中国的文明特质。
”[1]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民间信仰在当代迎来复兴,并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发展转型。
当代民间信仰发展转型中最明显的趋势是“资本化”,即民间信仰向社会资本(商贸经济发展、两岸交流、联系海外)、文化资本(学术研究、增强文化自信)以及象征资本(文化遗产、文明象征、权力话语)等转化。
陈纬华认为传统时期的资源动员,主要借助于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
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关系,表现在传统时期建醮、巡境等庙会活动中,社区成员在出钱出力之外,也利用自身的关系网络,发动亲友来参加庙会活动。
象征资本指庙宇在民众认知中所建立起来的属于公众所有、为公众服务的公众形象。
文化资本指能够动员国家与民间资源的以民间庙宇为代表的文化资产[2]。
世俗价值与信仰本真:民间信仰宫庙的新转型
![世俗价值与信仰本真:民间信仰宫庙的新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3901374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56.png)
世俗价值与信仰本真:民间信仰宫庙的新转型作者:范正义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信仰在发展中出现了“资源化”的明显趋势。
在民间信仰的“资源化”中,政府官员、文化产业者等“他者”居于主导地位,民间信徒等“自者”的信仰需求遭到漠视,从而影响了民间信仰的“自然发展”之路。
当前福建惠安小岞霞霖宫走的也是“资源化”的发展转型。
通过发展跨地区信仰文化交流、弘扬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参与地方慈善公益事业等,霞霖宫构建起新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
借助于这三个资本,霞霖宫得以将妈祖信徒以外的人员、小岞镇外的资源等“他者”都动员到宫庙里来,由此扩大自身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霞霖宫的发展转型是当地信徒,即“自者”主导的。
“自者”通过强调该宫的世俗价值来实现影响力的提升,并没有导致信仰本真性的失落。
霞霖宫挖掘世俗价值的同时又能保持信仰本真性的发展转型,为我们理解传统民间信仰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关键词:民间信仰;资本动员;世俗价值;霞霖宫作者简介:范正义,华侨大学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教授,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闽台民间信仰、福建基督教(E-meil:**********************;福建厦门361021)。
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0)02-0015-10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民间信仰在复兴的同时,也因应新环境而出现发展转型。
当代民间信仰发展转型中最明显的趋势是“资源化”,民间信仰向政治资源(促进两岸交流、联系海外华人)、经济资源(促进地方旅游商贸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资源(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文明象征)等转化。
张祝平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民间信仰的发展转型时指出,中国民间信仰“实现了从‘封建迷信’到‘民俗活动’再到‘文化资源’以及‘文化遗产’的多元次替换演进,并逐步步入了主流话语体系之中”。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与“宗教”的中国命运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与“宗教”的中国命运](https://img.taocdn.com/s3/m/f89193a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1.png)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与“宗教”的中国命运
梁永佳
【期刊名称】《社会》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出入意料”的现象之一.对此,学界提出了“传统的发明”、“国家—社会关系”、“宗教市场”三种解释模式.本文认为,解释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不能将宗教现象还原为“政治”或“经济”等其他范畴,而应将之视为一种自成一类的事实,一种人的基本条件,同时应充分理解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宗教”的塑造过程.中国农村的宗教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这一塑造过程之外,因此,可能存在着尚不为学界所充分认识的社会机制,有着提供本土理论的潜力.本文认为,在世俗化理论和市场理论之外,应该尝试使用“礼物模式”探索这一社会机制.
【总页数】23页(P161-183)
【作者】梁永佳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个体化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 [J], 吴理财
2.因病信教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试论把握"信念"概念对理解中国农村宗教实践的启示 [J], 周浪;孙秋云
3.当前农村宗教研究领域中的可贵探索——评欧阳肃通《转型视野下的中国农村宗
教——兼以乡村基督教为个案考察》 [J], 戴继诚
4.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与“宗教”的中国命运 [J], 粱永佳;
5.个体化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 [J], 何盼盼;李放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地方文献看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以福建地区佛教俗神崇拜为中心
![从地方文献看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的融合——以福建地区佛教俗神崇拜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cd8a3ef4a6c30c2258019e8e.png)
Integration between Institutionalized Religions and Popular Beliefs in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Master Qingshui's Buddhism Worship for Worldly
Gods
作者: 庄恒恺
作者机构: 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出版物刊名: 宜春学院学报
页码: 5-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制度化宗教 地方文献 福建 民间信仰 佛教
摘要:制度化的宗教(如佛、道教)与非制度化的民间信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系.通
过梳理方志、笔记小说等福建地方文献,考察清水祖师等福建地区佛教俗神的崇拜情况,说明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融合的三种形式:其一,僧人是神明的重要来源;其二,佛教俗神的功能世俗化;
其三,僧人参与民间信仰活动.。
三教改革案例
![三教改革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d0b2b5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f.png)
一、背景三教改革是指中国大陆对宗教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加强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引导,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宗教领域的管理力度,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案例一:福建省闽清县“两基”工程1. 背景福建省闽清县是一个多山地区,境内有众多寺庙和道观。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限制,这些寺庙和道观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日常活动和信众需求。
2. 过程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福建省闽清县政府实施了“两基”工程(即宗教活动场所基本设施工程),旨在提升寺庙和道观的基础设施水平。
具体过程如下:(1)调查摸底: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范围内的寺庙和道观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其基础设施现状和需求。
(2)制定规划:根据调查结果,政府制定了全县寺庙和道观基础设施提升的规划方案,明确工程范围、内容和时间计划。
(3)资金筹集: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包括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等。
(4)项目实施:政府按照规划方案逐步实施“两基”工程,对寺庙和道观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提升,包括修缮建筑、改善供水供电条件、增设停车场等。
3. 结果福建省闽清县“两基”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1)基础设施水平提升:通过工程实施,寺庙和道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满足了日常活动和信众需求。
(2)宗教活动繁荣:寺庙和道观的改善为信众提供了更好的宗教活动场所,促进了宗教活动的繁荣发展。
三、案例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领域管理改革1. 背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宗教多元,伊斯兰教是当地主要宗教。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极端思想和势力滋生,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2. 过程为了加强对宗教领域的管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宗教领域管理改革措施。
具体过程如下:(1)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宗教领域的管理规定和制度。
社会转型期农民信教原因探析——基于湖北利川花梨岭的调查
![社会转型期农民信教原因探析——基于湖北利川花梨岭的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243e000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c.png)
社会转型期农民信教原因探析——基于湖北利川花梨岭的调
查
向丽
【期刊名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2()8
【摘要】农村宗教工作是我国宗教工作的重点、难点。
社会转型期农村宗教的发展状貌既具有宗教发展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
文章以湖北利川花梨岭天主教堂为个案,运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等调查研究方法,考察该地农村天主教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社会转型期农民信教的原因,以期为做好农村宗教工作提供基础认识和思路借鉴。
【总页数】6页(P96-101)
【关键词】天主教;农民;鄂西南;信教原因;现代背景下
【作者】向丽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社会转型期报复性犯罪原因探析——基于T市的调查 [J], 丛梅
2.转型期湖北外出农民工与受雇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基于全省7市(县)
农民工的调查 [J], 梁伟军
3.转型期农民社会主义信仰弱化原因探析 [J], 周军
4.土家山寨里的教堂:浅析利川花梨岭教堂的建筑特色 [J], 熊威
5.湖北宜昌教区利川花梨岭天主堂 [J], 刘兰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8
《东南学术》 2011 年第 6 期
二、 三一教的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转型 , 一方面正在经历由 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 另一方面也在经历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的转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文化生活方方面面包括人的生活方式也发 生转型, 三一教也不例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加快民间信仰化的进程。 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其最大区别是民间宗教是一种制 ③ 、 , 度化 组织化的宗教 而民间信仰则是非制度化、 非组织化的准宗教。 明末清 , , 初 三一教出现了民间信仰化的趋向 特别是三一教处在秘密传播状态时期, 民 …… 学三教 间信仰化色彩愈加浓厚, 清末三一教徒陈普耀痛心疾首地说道: “ 者, 其变又愈甚矣。阳籍教主之名, 阴为惑人之术。或言妖说怪, 或咒水书符, 或 以佛圣之偈言, 而谱乐府之音韵, 务悦听闻, 隐图财利; 藉瓶钵为生涯, 效道释之 末技, 问以性命而不知, 叩以心法而不觉。其离经背道, 败教诬民, 为害有不可胜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三一教的复兴概况
三一教创立于明嘉靖三十年( 1551 ) , 创始人为福建莆田的林兆恩, 人称“三 , “三教” “夏教” 。三一教最 一教主” 因主张三教合一而得名, 民间通常称之为 或 初仅局限在莆田、 仙游一带传播, 到了万历年间, 三一教的影响迅速扩大到以莆
“民间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 ” ( 编号: 06BZJ012 ) 的研究成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果。 作者简介:林国平,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东南学术》 2011 年第 6 期
当代民间宗教的复兴与转型
— — —以福建三一教为例 林国平
摘要:本文以福建三一教为例 , 对当代民间宗教的复兴与转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 认 为: 在改革开放引发的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背景下 , 当代民间宗教也出现了复活或 复兴, 并随着社会的转型发生新的变化 。当代民间宗教的最大变化是宗教的色彩逐渐淡化 , 神秘的面纱逐渐揭开, 组织逐渐松散, 积极介入社会生活, 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这些 但其发展趋势似乎不可逆转 , 其最终结果可能导致民间宗教的性质 变化有的虽然刚刚开始 , 发生转变。 关键词:民间宗教; 复兴与转型; 当代社会; 三一教 中图分类号:B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1569 ( 2011 ) 06 - 0187 - 12
④ ” : “惜三传之后, 言者。 民国初的三一教徒郭嗣周指出 继起无人, 别户分门, 各 树一帜。沿及末流, 或假书符却病为生涯, 或借说怪谈妖为秘术, 林子之道亦几 ⑤ ” 乎熄矣。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三一教的复兴, 三一教的上层人士力图保持民间宗教的 特性, 极力避免三一教蜕变为民间信仰, 诸如教徒入教必须举行入教仪式、 制定 一系列教规、 形成地域性宗教组织、 定期开展讲经会道、 传授“九序心法 ” 等。 有 的讲话中 一位三一教领导人在 2005 年的一次题为《三一教与民间信仰的区别 》 认为, 三一教完全具备宗教条件, 列举了十个理由: 一是三一教有固定崇拜的神 ――三一教主林龙江; 二是有经书经典流行于世; 三是有入教要求和入教仪式; 四是有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教规教仪 ; 五是有本教的教职人员和教徒组织 ; 六是有 独特的宗教法事、 醮典、 科仪; 七是有本教的宗教传人; 八是有性命双修的心法―
《东南学术》 2011 年第 6 期 初, 三一教形成一整套道场仪式, 主要借鉴儒家的祭祀仪式, 融合道教、 佛教的祭 祀仪式而成, 其特点是站立不动地颂念儒道释和三一教经典 , 配以简单的道器和 “文道” 。由于 “文道” 音调, 称之 没有舞蹈、 动作等表演程式, 对一般百姓缺乏吸 。 引力, 因此在仙游和莆田沿海地区产生了伴随丰富表演程式的三一教“武道 ” , “武道” 至今 在三一教中, 比“文道 ” 更受的欢迎, 不但在三一教祠堂举行, 也在 ⑧ 三一教信徒家中举行, 其民间信仰的色彩相当浓厚。 其次, 入教条件趋向放松, 修炼进程趋向简易。 三一教创立伊始, 入教条件相当严格苛刻, 并要进行反复考察方可入教, 同 交纳若干入教费。 林兆恩晚年, 逐渐放松入教条件, 时要举行隆重的入教仪式, 。 , 吸收大批信徒入教 林兆恩去世后 三一教的入教条件进一步放松, 但修炼过程 相当复杂, 不太容易达到最高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 虽然三一教秉承传统, 入教时仍要举行仪式, 焚烧入门启, 交 纳入教费等, 但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入教, 扩大三一教的影响, 大大放松对要求 入教信徒资格的审查。 笔者见到仙游县某乡镇的三一教入教条件的规定有六 :“ 1、 条 孝顺上辈, 做好家庭; 2 、 和睦乡里, 朋友诚信, 尊老爱幼; 3 、 爱岗敬业, 忠 于职守; 4 、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5 、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遵 守国家法律、 法纪, 遵守公民道德规范; 6 、 自愿加入三一教, 能接受三一教教规、 ” : “1 、 教义者。 不得入教的规定有五条 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 2 、 患精神病、 思维错乱者; 3 、 违法犯罪, 受国家判刑者; 4 、 品质恶劣, 公愤极大者; 5 、 不能履行 ⑨ ” 在实际操作中, 教规教义者。 并没有严格按照上述规定审查入教资格 , 通常情 况是, 群众要求加入三一教, 只要没有违法乱纪、 口碑没有特别不好的, 经过两名 就可以吸收其加入三一教。 虽然, 入教时, 要焚烧传统的“入门 三一教徒引进, ” ,“入门启章” 启章 要求入教者“以三纲五常为日用, 入孝出悌为实履, 修之于 , 家, 行之于天下” 并提出各种严格的戒律( 见附录 ) , 但入教者多不明了其教义, 或为了祈福消灾而入教、 或为了学习“九序心法 ” 健身祛病而入教、 或者因家庭 和环境的影响随大流而入教, 当然也有为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 解决生死大事而 入教的, 但毕竟极少数。 我们在调查中, 很少听说有人被拒绝加入三一教的事 例, 也没有听说有人被开除三一教出组织的。 有的村子, 几乎全部信仰三一教。 相当多村子的老人, 绝大多数是三一教信徒, 三一教祠堂几乎成为老人院。 与加入三一教的条件放松相适应, 其修炼进程也趋向简易。 三一教的修炼 “立本 ” 、 “入门 ” 、 “极则” , “立本 ” 进程分为 三个阶段 即初级阶段, 要求信徒伦理 “九序心法 ” 道德无亏, 能掌握 的前三序的修身养性方法, 要真正做到初级阶段 。“入门” 的要求, 很不容易 即中级阶段, 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 还必须掌 “九序心法” 握 的第四至第六序的修身养性方法, 只有少数人能做到。 至于“极 则” 阶段, 为三一教修行最高阶段, 无论是个人道德修养还是内功修炼, 都要达 “九序心法 ” , 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即 中所说的“虚空粉碎 ” 连三一教主林兆恩也 “极则” 不敢说他达到了 境界。 190
Hale Waihona Puke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和宽松的多元文化环境 的初步形成, 一些长期潜伏的民间宗教又复活了, 出现迅速发展的趋势, 且随着 社会的巨变发生变化。当代民间宗教的复兴与转型, 既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 也是现实的政治问题, 应引起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本文以福建 就当代民间宗教的复兴和转型做初步的分析 , 以期抛砖引玉。 三一教为例,
⑥ ―林子九序心法; 九是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形式; 十是有正常的资金来源。 但是, 三一教的民间信仰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向, 我们在调研中看到, 绝
“社 ” 、 “境主庙 ” 大多数三一教祠堂承担民间信仰的职能 , 甚至取代 职能, 三一教 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诸如祈子、 儿童过关、 读书、 就业、 婚丧喜庆等等, 几乎 事无巨细, 都要到三一教祠堂祈祷礼拜。 多数三一教祠堂内备有签谱、 杯筶, 供 百姓占卜吉凶; 不少三一教祠堂还建有戏台, 与民间信仰一样, 经常演习酬神; 还 有一些三一教祠堂举行扶乩活动, 吸引群众参加。 多数三一教信徒与一般的善 男信女没有太大的区别, 自己也说不清自己信仰三一教与信仰妈祖等诸如此类 的民间信仰有什么不同。一般的百姓视三一教为民间信仰, 对三一教信徒的看 ⑦ “功法” 、 法也仅仅局限于他们有练习 道德修养要求较高的层面上。 三一教的民间信仰化从三一教的道场仪式的演变也可以看出来。 明末清 189
① 为台湾同胞和东南亚侨胞所信仰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人民政府曾经颁布法令, 取缔各种会道门组织, 三
一教虽然没有被列入会道门, 但被停止公开宗教活动。经过“文化大革命 ” 等政 治运动, 一些三一教祠堂被占用, 大多数三一教祠堂因长年失修或人为的破坏而 破烂不堪甚至倒塌, 但三一教信仰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它仍在莆田、 仙游民间 秘密流传。 1978 年以来, 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 三一教在福建的莆田、 仙游、 惠安、 福清、 平潭、 福州等地重新流行开来, 许多三一教祠堂被陆续修复, 同时也 1989 年、 2000 年、 2007 年, 新建了许多新的三一教祠堂。影响相当大。1985 年、 莆田东岩山三一教祖祠曾对福建省内的三一教祠堂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作了四次 第一次调查的结果是全省共有三一教祠堂 754 座, 第二次调查结果是全省 调查, 共有三一教堂 1044 座, 第三次调查全省共有三一教堂 1356 座 ( 含 2003 年泉港 区调查) , 第四次调查全省共有三一教堂 1400 余座 ( 正在统计中 ) , 主要分布在 泉州的泉港区, 晋江、 三明、 福清、 平潭、 福州有 1 - 2 座三一教 莆田市属各县区、 祠堂。 与此同时, 三一教信徒的人数不断增多, 特别是 1985 年以后信徒增长的速 。 度十分惊人 东山祖祠在开展对三一教祠堂的分布情况的调查的同时, 也对三 一教信徒人数作了登记: 1985 年, 约 56000 人; 1989 年, 约 30 万人; 2000 年, 约为 87000 人( 含 2003 年泉港区调查 ) ; 2007 年, 约 13 万人 ( 正在统计中 ) 。 由于的 教徒人数本身就是一个变量, 加上有的三一教祠堂负责人抱着应付的态度 , 随便 报个数字, 有的三一教教堂负责人担心今后有麻烦 , 故意多报 ( 以为法不罚众 ) 或少报信徒人数 ( 担心政府追查 ) , 有的教堂仅统计办理过入教手续的教徒人 数, 有的教堂则把经常来烧香磕头的人也统计在内 , 甚至把全村的成年人都统计 在内, 所以上述统计数字不大准确。参照笔者调查的一些教堂的教徒人数 , 可以 1985 调查的教徒人数比实际的教徒人数要少些 , 肯定地说, 而 1989 年调查的教 2000 年和 2007 年的统计数字比较接近事实。 徒的人数要比实际人数多得多, 至于未入教而又经常到三一教祠堂中烧香礼拜的善男信女更是不计其数 , 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