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阅读链接”的基本类型及功用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人教版新课标一、问题的提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引发了“阅读、写作和计算”这文化教育三大基石的裂变,需要基础教育做出适当的回应。
而当前的山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厚”、“学生的自主性被忽视”、“学生的阅读习惯欠佳,阅读能力较弱”等问题。
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教学,它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完善教育。
怎样让学生学会阅读?怎样引导孩子进行深层次的阅读?这的确值得深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因此,在山区小学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为阅读教学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走出教材和学校的局限,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实现网络资源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打开阅读之窗。
二、网络资源在山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一)利用网络资源,激发阅读兴趣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任何活动、兴趣都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阅读教学也不例外。
课堂上笔者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教学,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浓厚的兴趣,以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力求“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在教学《出塞》这一首古诗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穿越到唐朝,去感受历史上的一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心理历程。
”然后请学生观看壮阔的画面:一轮清幽的明月,照耀着寂寥的边关和萧条的景物,战士们登上城墙,呆呆地望着明月思念家乡,思念着家乡的亲人。
正当学生沉浸在孤寂、苍凉中时,一声声鸟鸣伴随着嘹亮的军号打破了夜的宁静,自然地让学生联想起连年不断的征战,以及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战士,教师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
语文新课标下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论文:“阅读链接”教学策略探究
语文新课标下创新教学实践研究论文:“阅读链接”教学策略探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了“阅读链接"板块,它是教材内容的有效延伸,对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等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时机不当、方式不对、运用不足等困境,为此笔者从三方面探索“阅读链接”的统整教学,尝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时机巧"链";统整学习,深化理解在教学中结合单元要素、主题以及文本学习需要,适时地进行“阅读链接”统整教学。
一)课前预“链”,形成阅读期待1.前置预学,搭建理解桥梁有些课文写作时间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很难理解其背后的深意。
如鲁迅的《好的故事》,为提高学习效率,笔者结合课文后的“阅读链接”,布置了与此相关的预习作业:完成课文内容的填空,搜集有关《野草》的写作背景等资料。
前置预习,搭建了理解文本的桥梁,形成了阅读期待,降低了课堂学习难度。
2.导入情境,引发情感共鸣在学习一些课文时,学生需了解一定的历更背景,否则较难产生情感共鸣。
如《圆明园的毁灭》,笔者将这篇课文的“阅读链接”作为课前导入,并播放歌曲《七子之歌》,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澳门受尽欺凌,渴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营造一种与课文学习相关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也点燃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课中嵌“链”,突破重点难点1.辅助文本,聚焦重点有些课文的课后习题也是教学重点,如《为人民服务》的课后习题: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学习:先思考文本中送行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再结合送行场景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通过“阅读链接”辅助教学,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提供支架,化解难点教师也可借助“阅读链接”突破教学难点。
如在教授《丁香结》一课的难点"为什么丁香会成为古人愁怨的象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阅读链接”中关于丁香结的诗句,理解意思。
《阅读链接》主要起到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去体会理解文章内容。
《阅读链接》主要起到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去体会理解文章内容。
【原创版】
目录
1.阅读链接的作用
2.阅读链接如何辅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阅读链接的重要性
正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并不全面,或者是理解上有所偏差。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而在这些辅助工具中,《阅读链接》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阅读链接》主要是通过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或者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比如,当学生在阅读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时,可能会对于一些环保理念或者政策感到不理解。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阅读链接》提供一些相关的环保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理念或者政策。
同时,《阅读链接》也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章内容。
这些问题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入探讨,也可以是对文章观点的质疑。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的来说,《阅读链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它帮助学生去体会理解文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第1页共1页。
例谈“阅读链接”材料的有效利用
许 多人来追悼 他 , 在学习这一段时 , 可 以适 时引出阅读 链接 中巴金 写的《 永远不能忘记 的事 情 》 , 里面描写 了
不同身份 、 不同年龄 、 不同层次的人对鲁迅先生的沉痛 吊唁 , 从 而让学生对鲁迅先 生在人民心 目中的高大 形 象有更为具体 的感知 , 对 于学 习下文鲁迅先生 生前 的 作为有更强 的阅读期待 。 3 . 文本教 学后 , 适 当拓展 有一部分 阅读链接体现 的不仅是单篇文本的阅读 主题 , 还体 现 了单 元学 习主题 。 如《 走遍 天下书为 侣 》
( 一) 从“ 机械阅读 ” 走向 “ 适时 阅读”
1 . 文本 教 学前 , 适 时 引入
成教学任务而教 , 忽视 了阅读 功能的发挥 与学 生情感
的调动。
有部分阅读链接材料短小精悍 , 直指阅读 主题 , 能
( 三) 戛然而止 , “ 链接” 局限化
阅读链接是 为了给学生更感性 的阅读 比较 、 更宽
阅读指 向 , 也没 有 阅读 反馈。 教师 对这~板 块 阅读 任 务的认识 欠明朗, 以至让它成 了可有可无 的教学 内容。
阅读链接 的体栽 主要有诗歌 、 散文、 小故事 、 回忆 录等 ,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本体裁的有效补充 , 让学 生领略到同~主题 的不 同表达方式 。 在选材上编者还 注重古今 的联 系, 如在学 完朱 自清 的《 匆匆》 后, 链接 了清代诗人钱鹤滩 的《明日歌 》 , 体会现代散文 与古代
口 黄利群
人教 版 小 学 语 文 教 材 从 四年 级 开 始 就 出 现 了 “ 阅
为《 我 的中国心 》 , 让学 生进 一步体会肝胆赤诚的爱国
读链接 ” 栏 目, 编 者的意 图是 让学 生在文本 阅读的基
运用“阅读链接”,让小学语文课堂更高效
运用“阅读链接”,让小学语文课堂更高效摘要:本文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的“阅读链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如何运用“阅读链接”让小学语文课堂更高效。
文章首先分析了“阅读链接”的目标和作用,然后提出了运用“阅读链接”的具体策略,包括深入挖掘“阅读链接”教育价值、利用“阅读链接”深化课文内容、结合“阅读链接”评价学生语文思维等。
关键词:阅读链接;小学语文课堂;运用策略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从中年段开始增设了“阅读链接”这一内容,旨在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然而,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阅读链接”,让小学语文课堂更高效,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阅读链接”的目标和作用首先,拓展阅读范围。
通过阅读链接提供的与课文主题相关或者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其次,引发阅读思考。
阅读链接中的文章往往与课文内容有某种联系,或是对课文主题的延伸,或是对课文观点的补充,通过阅读链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再次,培养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链接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课文的引导下,自然地过渡到阅读链接中的内容,形成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习惯,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最后,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链接中的文章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运用“阅读链接”让小学语文课堂更高效的途径(一)深入挖掘“阅读链接”教育价值要运用“阅读链接”让小学语文课堂更高效,教师需要深入研究“阅读链接”的内容,并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阅读建议。
阅读链接可能是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也可能是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或文化背景【1】。
五六年级阅读链接的作用
五六年级阅读链接的作用一、拓宽知识视野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和文章,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了解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拓展知识面,增加对世界的认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培养阅读兴趣阅读链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引导他们进入更广阔的阅读世界。
这些链接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从故事书、科普文章到经典文学作品等。
通过这些阅读材料,学生可以发现阅读的乐趣,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提升理解能力阅读链接提供的材料往往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深入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词汇量、掌握更多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此外,在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四、激发想象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力。
通过阅读链接中的故事、小说等文本,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探索文本中的情境和人物。
这种想象力的激发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还能为他们的创意写作提供灵感。
五、促进写作技巧通过阅读链接提供的各种文本,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他们可以学习如何构建情节、塑造人物、运用修辞手法等。
这种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培养批判性思维阅读不仅仅是接受信息,更重要的是分析和评价信息。
在阅读链接提供的文本中,学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
七、增强文化素养通过阅读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这种文化素养的增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助于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传统。
总之,五六年级的阅读链接在拓宽知识视野、培养阅读兴趣、提升理解能力、激发想象力、促进写作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增强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概述随着教育的发展,阅读教学日益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链接式阅读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也受到了许多教师和家长的关注。
链接式阅读是一种通过给读者提供连贯的、有关联的阅读材料来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内容的教学方法。
通俗来说,链接式阅读就是将文本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并通过链接这些部分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思。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的具体实现方式及其效果。
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的具体实现方式要实现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阅读内容:在选择阅读内容时,需要确保文章具有连贯性和一定的分层结构。
2.划分文本内容:在阅读内容中,可以根据文章的逻辑结构和意义进行划分。
划分出的内容应具有明显的主题和结论,可以通过字体、标点、颜色等方式进行突出。
3.连接文章内容:将划分出来的内容进行联系与衔接,使其连贯有序。
这一步可以通过引用、承接句、转折等方式进行。
4.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既可以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是提供阅读策略指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和识别文章结构。
5.练习实践:在课堂或家庭中,通过让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练习,提高学生对链接式阅读方法的运用和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的效果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方法带来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阅读理解意识:链接式阅读强化了阅读内容的逻辑关系以及文章的整体结构,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意识和技能。
2.提高阅读速度:学生通过链接式阅读练习,可以提高其对整体文本的掌握程度,进而加快阅读速度。
3.提高阅读质量:学生经过链接式阅读后,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分析和提炼文章结构和主题。
这有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深度。
4.提高写作能力:通过链接式阅读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结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写出更为严密有序的文章。
结论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提升阅读质量。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
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引子: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再看新修订后语文课标的一个亮点是:“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阅读与写作都是一对语文学习中不可须臾分离的“孪生兄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
”“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要带着写的问题上阅读课。
学习一篇文章要在里面走一个来回,就是从语言文字入手,读懂作者写了什么,从中领悟为什么这样写;然后还要从课本中走出来,想想作者是怎样写的,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文章中心的。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
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积淀下来的一个宝贵经验,也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正文:我们现在用的人教版教材,是以专题组织单元,单元的确立以人文主题为主,每个单元的作文也紧扣主题。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阅读与习作的链接点就是围绕主题,读写结合。
再看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
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安排了4次左右的“小练笔”,为整篇文章的写作打好基础。
年级:二三四五六小练笔次数: 3次 6次 7次 7次 4次所以从阅读教学来说阅读与习作的结合,另一重要措施是------随文练笔。
今天我们重点谈的就是----- 读写结合随文练笔老师们,请回想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对于写这种随文小练笔的认识已有所重视、也有所认同?可是,是不是又常常被繁琐的分析牵制着,根本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练笔?课改以来,有不少专家这样呼吁:“把写挤进课堂。
”一个“挤”字也道出写的必要性。
可练笔似乎也成了“一种负担”,总没法让练笔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你看新修订课标的教学建议里明文规定: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浅谈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摘要】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文章首先概述了浅谈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的主题,并阐述了教学的重要性。
在分别论述了链接式阅读的定义和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学方法与案例分享、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最后在总结了链接式阅读教学的价值,展望了未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展,并提出了对教师的启示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重要性,教学方法,案例分享,学生语文素养,综合素质培养,教学价值,未来发展,教师启示,建议。
1. 引言1.1 概述【浅谈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浅谈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是指通过建立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促进他们的语文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链接式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串联各段文字的关联性,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和整体把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逻辑结构。
通过链接式阅读,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链接式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2 阐述教学重要性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通过链接式阅读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链接式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被passively 来消费信息,而是有目的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浅议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链接”的使用
|文|章小燕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一些课文后面编排了“阅读链接”栏目,这些“阅读链接”都是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相关联,有的以片段的形式呈现,有的以篇章的形式呈现,使课文的主题内容自然延伸开去。
“阅读链接”与单元教材具有同质性,其编排的目的主要在于助力课文学习、拓展阅读广度。
虽然有些“阅读链接”很不显眼,篇幅也不大,但是编者将这些内容编排在教材中,足见其重要性。
教师应该认真解读教材,准确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高效使用“阅读链接”,打开学生的阅读思路,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阅读链接”中提供的材料给学生指出了阅读的方向,为学生拓展了阅读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笔者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阅读链接”为例,谈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阅读链接”的策略。
一、仔细阅读,熟悉链接材料古人云,读书使人明智,可见阅读书籍对学生的作用是多么巨大。
但如果让学生随意阅读,学生就会误以为“放进篮子里的都是菜”,对阅读材料不加挑选的话可能还会误入歧途。
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指导,提供一定的规划,学生就会按计划去阅读,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编排的三篇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
为了进一步落实语文要素,《猫》的课后“阅读链接”设置了夏丏尊的《猫》和周而复写的《猫》。
课堂上,在教学完老舍的《猫》这篇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个片段,说一说自己读出了哪些信息。
学生仔细阅读以后,发现这两个片段中的猫写得都非常漂亮,夏丏尊笔下的猫是“白玉似的毛色”,他用白玉来比喻猫的毛色,可见他眼中的猫是多么珍贵,“黄斑”则写出了猫的特征。
夏丏尊为了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还描写了众人对猫的态度。
如四邻或路过的人看见猫都会称赞个不停,他的妻子听了以后就会感到无比骄傲,他的两个孩子总喜欢和猫玩游戏,作者对猫会产生各种遐想……充分反映出了大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研学心得:小学语文“阅读链接”该如何使用
研学心得:小学语文“阅读链接”该如何使用“阅读链接”是统编教材阅读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不容忽视。
有的“阅读链接”是片段,有的是篇章;有的在精读课文之后,有的在略读课文之后;有的作为课后习题的一部分,提出了阅读要求,有的只是放在课文后,未提任何要求。
那么“阅读链接”的教学到底该如何实施呢?在我梳理了六年级上册和下册的阅读链接之后,我发现:“阅读链接”提供的各类教学资源紧扣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契合统编教材整体性、系统性的编排特点;另外,“阅读链接”也是单元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有机地将课文与生活、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
所以,在教学时,应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情,灵活选择教学策略。
一、助力课文理解统编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学生很难体会到文中之意。
“阅读链接”作为教材的助学系统,是课文学习的补充,教学中可以助学生一臂之力。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比如: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课,要让孩子从欣赏丁香花到感悟丁香结,这对学生来说实属不易。
此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后“阅读链接”入手。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即丁香是愁怨,愁思的代表。
在此基础上,再回归课文,让学生品读感悟课文4、5自然段,学生很自然就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了。
再比如,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是鲁迅的一首散文诗,对于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是晦涩难懂的,尤其是文中“昏沉的夜”的深刻含义。
而本课课后的“阅读链接”是冯雪峰和李何林关于此文的论述与注解,两则材料都挖掘了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中,当学生处于迷茫,难懂的境况时,可以适时出示“阅读链接”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生活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但鲁迅依然向往“好的故事”,从中不难看出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由此可以理解鲁迅的写作意图,即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厌恶。
浅谈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链接式阅读教学引言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而链接式阅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立思维联系和语言联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将围绕链接式阅读教学展开讨论,探索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链接式阅读。
链接式阅读的概念及特点链接式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寻找文本内部和文本间的联系,将不同段落、不同文章之间的相关知识和观点进行组织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全局视野,形成知识网络,进而提高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信息处理能力:链接式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抓取文本关键信息,并在不同文章之间进行对比和辨析,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构建知识网络:链接式阅读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寻找文本内部和文本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不同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知识网络。
3.培养批判性思维:链接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链接式阅读教学实施的步骤链接式阅读教学实施的步骤主要包括前导训练、合作阅读和深度思考。
具体步骤如下:1.前导训练:在进行链接式阅读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前导训练,包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讲解上下文关系的重要性等,为学生打好阅读基础。
2.合作阅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阅读,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和讨论,寻找文章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3.深度思考:在合作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链接式阅读教学的优势和意义链接式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和意义: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链接式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抓取文本关键信息,并在不同文章之间进行对比和辨析,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信息处理能力:链接式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内部和文本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学生快速获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211266331_例谈“阅读链接”的四种功能
智行教苑拔萃作为助学系统内容,“阅读链接”通常被安排在课文后面,具有不同的功能。
若要最大化地发挥“阅读链接”的价值,教师需了解“阅读链接”的具体功能,恰当施教。
一、破解难点,辅助阅读理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阅读链接”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具有这一功能的“阅读链接”一般都和单元语文要素相统一,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
教材中有部分课文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内容陌生,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此类课文后增加贴合文章内容的“阅读链接”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情感。
例如,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课后节选了《留予他年说梦痕》作为“阅读链接”,表现出作者对家人师友、对故乡种种美好事物的怀念与眷恋。
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是一篇较晦涩难懂的课文,课后分别选取了冯雪峰和李何林对《野草》的论述,这些材料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教师可将“阅读链接”作为一种补充资料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从而深度理解课文。
仍以《桂花雨》一课为例。
学生对作者琦君知之甚少,难以体会作者借“桂花雨”表达的思乡、恋乡之情。
尤其是借母亲之口抒发对家乡浓浓思念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学生不易理解。
教师可在品读这一句时,将“阅读链接”引入,引导学生感受其中对故乡人情风物的强烈情感。
而后回到课文中,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便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互文比较,提升阅读思维一些“阅读链接”选取的是与课文内容、主题相关或相近的文本,旨在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材内容、写法表达、情感传递等不同角度进行对比阅读,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思维。
这一类“阅读链接”并不少见,大多明确提出对比阅读的要求。
例如,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课后选取了朱自清的《威尼斯》片段及乔治·桑《威例谈“阅读链接”的四种功能陈 瑶“阅读链接”作为助学系统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巩固所学的阅读方法,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
阅读链接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链接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阅读链接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以下作用:
1.助力理解课文:阅读链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表达方法、思想感情等。
通过与课文相关的链接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2.拓展阅读资源:阅读链接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部编教材的“阅读链接”栏目,能够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资源,在丰富有趣的故事中得到启发,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3.增强体验情感:阅读链接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通过与课文相关的链接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4.提升人文主题:统编本教材的单元选文都是紧紧围绕着单元人文主题的,通过与课文相关的“阅读链接”的学习,可以让人文主题得以强化和升华。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文主题,提升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阅读链接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拓展阅读资源、增强情感体验和提升人文主题等。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利用阅读链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统编本教材“阅读链接”的功能类型及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1.05文|黄元虎从三年级起,统编本教材增设了“阅读链接”栏目,提供与某篇课文或单元主题关联的阅读资源,引领学生开展延伸性阅读。
据笔者统计,教材中“阅读链接”共安排了34次,其中三年级5次,四年级11次,五年级8次,六年级10次。
作为新增栏目,从功能的角度来看,“阅读链接”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如何运用“阅读链接”?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每一次“阅读链接”的功能类型,才能做到合理运用,确保教学不走样,教学有实效。
在此,本文试从功能的角度,对教材中“阅读链接”的类型做出梳理,并结合课例谈谈如何运用。
一、背景介绍型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有一定写作背景的,一些经典作品虽然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但是因其年代久远,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存在较大距离,往往会形成学生认知的障碍,所以有必要通过“阅读链接”补充介绍创作背景,帮助学生跨越阅读障碍,抵达文本深处。
如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中,“我”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情有独钟?为什么如此热爱与祖父在一起的园子里的自由生活?文后的“阅读链接”中编排了选自《呼兰河传》的萧红自述,作为文章的背景介绍。
学生可以了解到:呼兰河城里以前住着她的祖父,现在埋着她的祖父。
萧红出生时祖父已经60多岁,她未满20岁时刚过80岁的祖父就去世了,从此不得不面对颠沛流离的逃荒生活。
萧红的一生充满坎坷和不幸,唯一的情感慰藉来自祖父,与祖父共同生活的情景充满了幼年的记忆。
因而在她的作品里,只有祖父才是自由、和谐的象征,才是快乐的化身。
祖父所给予她的爱,化成了她精神世界里炽热的阳光。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借助“阅读链接”再读课文,就会产生课后练习提出的“新的体会”。
二、知识补充型教材中有的课文知识性较强,但因为行文的需要,往往无法对一些知识进行深入解释,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甚至造成阅读的困惑。
这一现象在科普类课文的阅读中尤为明显。
因此,教材有时会在这一类课文后面通过“阅读链接”补充必要的知识,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链接”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教育作文文档
小学语文“阅读链接”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摘要:新课程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出现了“阅读链接”这样一个新栏目。
该如何科学有效使用,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为此,笔者对该栏目进行了整理及使用现状分析,并结合课例,提出了“阅读链接”有效运用的四个策略。
一、“阅读链接”的安排及特点“阅读链接”是从四年级开始新增设的教学内容。
它安排在单元精读、略读课文之后,而且只是部分课文才有,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仅出现了19次,其中四年级7次,五年级5次,六年级7次。
题材多种多样,主要有诗歌、小故事、散文等。
它围绕单元文化主题,提供一些文字资料及图片,悄无声息地向我们传递着内外结合的大语文观。
它图文并茂、篇幅短小、信息量大,是单元精读、略读课文的延续和扩展。
一个栏目虽小,但是它蕴含的内涵并不小。
“阅读链接”作为语文材料的基本构成要素,直接反映编者意图,凸显语文学习的重点。
它与课文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紧紧围绕着课文链接的。
从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安排“阅读链接”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阅读的材料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引导。
提示要想“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
那么,怎样配合课文选择拓展性阅读的材料,这种隐性的提示,是对教师提出来的――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教学理念:阅读链接的意识应贯穿到更多文本的学习当中,不是只有学习阅读链接时才能链接,而是以课文为本,把握链接机会,只要需要、只要有价值,就可以时时链接、处处链接,来创作大语文的课堂,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双赢。
二、“阅读链接”使用的现状分析调查所知:本栏目在教师心里的地位不高,教师往往简单地把“阅读链接”作为可有可无的补充材料,或让学生蜻蜓点水似的浏览,或让学生课外自读。
有的甚至都还不清楚还有这样一个栏目。
如我校四年级老师说:“课本其他内容都来不及上,哪还有时间上这块内容。
反正是课外阅读链接,就让他们自己去读读、看看吧”。
大多数老师认为,这块内容与考试不是很有关系,所以就不是很重视。
小学语文“阅读链接”的有效运用
小学语文“阅读链接”的有效运用语文统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指出:“得语文者得天下,统编版教材专治不读书。
”统编版教材对阅读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快乐读书吧”等栏目上,还体现在针对具体课文所设置的“阅读链接”板块上。
“阅读链接”它构架了一道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像一条纽带不仅让学生从课文的“小天地”中汲取养分,遵循了“以教材为基础、挖掘文本辐射作用”的原则,真正将阅读的视角延伸至文本的文化源头、学生的学习体验、作者的生平经历上,为语文阅读教学打开了更广阔的阅读境界,更给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彰显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与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其阅读水平。
但我们在进行调查问卷时发现:一部分教师对“阅读链接”的教学仅仅停留于“补充”的层次,出现的时机单一,引导的策略单一,往往是在课文学完后读一读,简单交流文中写了什么,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低落;有的教师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提供的阅读材料,在阅读之后没有指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没有真正发挥“链接”的作用。
我认为,充分使用好“阅读链接”,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1.巧用“阅读链接”,激发阅读兴趣。
愉快教学法在古今中外始终受到欢迎,人类大脑皮层处于兴奋时,注意力相对集中,会激发浓厚的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蔡元培先生也说:“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
”可见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多么的重要。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而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我们可以从课前“阅读链接”开始。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我创设情境,巧用“阅读链接”,用神话故事的形式给大家讲述“燧人钻木取火”,使学生在惟妙惟肖地讲述中感受到神话的传奇。
这样就对其他的神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引出课文《普罗米修斯》,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们有了兴趣,读书也会变得愉悦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阅读链接”的基本类型及功用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阅读链接”的基本类型及功用人教版新课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大量阅读,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具备独立阅读能力。
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各种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一些读书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熟练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能力的培养便落到了实处。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表达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
配合这样的理念,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为学生提供相关语料,拓展阅读。
但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材料往往被当作“软任务”,只是让学生自己随便读读,简单处理,甚至忽略不用。
其实,从教材编排意图来看,安排“阅读链接”的目的远不止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阅读的材料这么简单,它更是一种提示,一种引导:提示要想形成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一定要大量阅读;引导师生怎样配合课文进行拓展性阅读。
每位教师如果能够把握每个“阅读链接”的内容和方法的要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那么,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还是对学生读写能力的稳步提高,都会有很大帮助。
从四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共安排了17个“阅读链接”。
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阅读链接”不是单纯的阅读材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要揣摩每个“阅读链接”的编写意图,将之与课文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好“阅读链接”,使其“物尽其用”。
一、利用“阅读链接”,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案例1】四年级上册编选了课文《给予是快乐的》。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后,能够体会到奉献、付出是令人感到幸福的。
领会到这个主旨之后,可以让学生读读课文后面链接的小短文《给,永远比拿愉快》,并让学生自由地谈谈读后的感受。
在学生交流感悟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比如,课文中写了“给予”的具体行动,而课后的阅读链接告诉我们,“给予”并不一定要有具体行为,其实,给人们留下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快乐的,比如,好的思想,美好的回忆……只要“给”,都比“拿”愉快,付出永远比索取幸福。
活用文中的“阅读链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论文
活用文中的“阅读链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摘要:统编教材一些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紧扣单元主题,是课文有关的知识拓展,如果用心研究,好好利用,将是很好的学习资源。
这些〃阅读链接〃能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阅读,内化吸收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读阅读链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阅读链接〃,有效解读文本;读〃阅读链接〃,迁移运用;读〃阅读链接〃,培养鉴赏能力。
关键词:兴趣理解文本迁移运用鉴赏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好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些课文的后面安排了“阅读连接〃,有的是一个个文章片段,有的是几个文章片段,有的则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目的在于搭建起课内学习和课外拓展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是,很多老师不重视"阅读链接”的教学,往往是让学生自己看一看就过去了,没有领会编者安排“阅读链接〃的意图,没有利用好这个阅读资源。
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这个"阅读链接〃,让它和语文的学习有机结合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读"阅读链接〃,激发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时,大部分都很感兴趣,急于了解其中的内容。
如果课前借助阅读链接的内容,抓住他们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悬念的设计、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且能对文本产生期待心理,营造课未开始,就已先声夺人的浓厚学习氛围。
有些阅读链接,我们也可以领着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读一读,对学习课文能起到铺垫、积蓄情感的作用。
如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课后安排了一段阅读链接。
选自巴金《筑渝道上》中的一段话:“一片土,一棵树,一块田……它们使我的眼晴好畅,使我的呼吸畅快,使我的心灵舒展。
我爱过春回大地的景象,我爱一切从土里来的东西,因为我是从土里来的,也要回到地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谈“阅读链接”的基本类型及功用人教版新课标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大量阅读,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具备独立阅读能力。
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各种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一些读书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熟练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能力的培养便落到了实处。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表达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
配合这样的理念,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为学生提供相关语料,拓展阅读。
但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材料往往被当作“软任务”,只是让学生自己随便读读,简单处理,甚至忽略不用。
其实,从教材编排意图来看,安排“阅读链接”的目的远不止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阅读的材料这么简单,它更是一种提示,一种引导:提示要想形成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一定要大量阅读;引导师生怎样配合课文进行拓展性阅读。
每位教师如果能够把握每个“阅读链接”的内容和方法的要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那么,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还是对学生读写能力的稳步提高,都会有很大帮助。
从四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共安排了17个“阅读链接”。
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阅读链接”不是单纯的阅读材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要揣摩每个“阅读链接”的编写意图,将之与课文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好“阅读链接”,使其“物尽其用”。
一、利用“阅读链接”,深化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案例1】四年级上册编选了课文《给予是快乐的》。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后,能够体会到奉献、付出是令人感到幸福的。
领会到这个主旨之后,可以让学生读读课文后面链接的小短文《给,永远比拿愉快》,并让学生自由地谈谈读后的感受。
在学生交流感悟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比如,课文中写了“给予”的具体行动,而课后的阅读链接告诉我们,“给予”并不一定要有具体行为,其实,给人们留下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快乐的,比如,好的思想,美好的回忆……
只要“给”,都比“拿”愉快,付出永远比索取幸福。
这样,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案例2】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
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少教师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课外资料,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其实,这篇课文后面链接的阅读材料──爱因斯坦写的《悼念玛丽·居里》恰是对课文最好的注脚,不妨让学生潜心读一读,学生会发现,爱因斯坦最为称道的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与课文中谈及的“美丽”是如此吻合。
“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还要大。
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
“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会毫不妥协地并极为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
”
课文中所讲的“美丽”,主要有两点:一是居里夫人科学成就的伟大;二是居里夫人在科学道路上不懈追求的精神,以及她淡薄名利的品格。
这两点,在爱因斯坦的悼念文章里都得到了印证。
学生通过这个阅读链接,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百年之前的爱因斯坦和今天的作家梁衡,都如此讴歌居里夫人的这些崇高品德,那么,这种美丽,必定是“跨越百年”的,是永恒的。
此外,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后面链接的小诗《浓碧》,《触摸春天》后面链接的海伦·凯勒的一段话,都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浓碧》以优美的语言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漓江水的“绿”;海伦·凯勒的一段文字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盲人是怎样感受世界、热爱生命的,从而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二、对比阅读,关注不同文章的表达方法
描写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件事情,不同作家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法。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学生的习作有什么启发?通过同一题材的对
比阅读,引导学生关注作家的不同表达方法,并得到一些启示,也是一部分“阅读链接”的编排意图。
【案例3】四年级上册课文《猫》。
课后链接了周而复和夏硏尊描写猫的片段。
三位作家,内容、写法各不相同。
从内容上看,老舍主要写猫的性格特点,周而复写猫的外貌,夏硏尊写人对猫的喜爱。
从写法上看,老舍运用曲笔,明贬实褒,每个段落笔墨不多,可爱的猫咪便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周而复主要用白描手法,正面描写猫的外貌特点,其间运用了几处比喻,便使它跃然纸上,即使没有见过猫的人也能知道它的样子;夏硏尊的一段文字基本是侧面描写,从邻居、路人、妻儿和“我”对猫的态度着笔,凸显猫的可爱。
三位作家选取的角度不同,写法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当然,教学当中,学生可以不必说得特别准确和到位,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受、对比。
这样,可以在方法上得到启示,并能在今后的习作中,借鉴三位作家种种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案例4】六年级下册课文《北京的春节》。
课后
链接了梁实秋《过年》的片断和斯妤《除夕》的片断。
这两个阅读链接是课后思考题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将这两个片段同课文中的相关段落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学生通过对比,会发现在不同作者笔下,无论是节日的特点、人物的感受,还是表达的方法,都有不同之处。
在课文中,小孩子是最喜欢过年的。
但在梁实秋的《过年》中却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我”的另一种感受。
再如《除夕》,介绍了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读写结合,凸显语文学习的价值
【案例5】五年级下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
这
是一篇经典课文,着重描写了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和威尼斯人与小艇的密切关系,从“小艇”入手,表现了威尼斯这个城市的特点,展示了威尼斯人的水上生活画卷。
后面链接了散文《威尼斯之夜》,从夜空的清澈明净和夜晚的清新恬静两个方面,写了威尼斯美丽的夜晚。
两篇小文,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
展示了同一个城市的面貌,落笔点各有侧重,写法上各有特点,形成互补。
学生读了这两篇文章,可以体会到,不论是写一个地方还是写一个人、一件事,一定要抓住它最有特点、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不能大而求全、面面俱到。
课文后面也据此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家乡景物。
这个小练笔,建议教师应该在学生读过上述两篇文章,有了自己的心得之后再写。
又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请学生在读了课文和阅读链接之后,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这样的设计,不仅将课文内容与链接内容联系起来,更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有助于促使学生潜心阅读,深入思考,并练习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四、由文生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的链接内容看似与课文内容关联不大,但实际上是对课文所暗含的学习方法的一种故事性诠释。
学生通过读阅读链接,可以更清楚地获知课文要传达的潜在意义──勤于观察和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
【案例6】四年级上册课文《爬山虎的脚》。
这篇课文从生活出发,写了作者通过对学校和家里生长的爬山虎的观察,清楚地获知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而文后的阅读链接却编排了关于托尔斯泰的一则小故事。
阅读了这个故事,学生会恍然大悟:课文除了介绍爬山虎的脚,还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好文章,平时要多观察、勤积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学生不仅拓展阅读了一段语言材料,还由此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除了以上列举的阅读链接的几种作用之外,有的阅读链接还具有资料性质,为学生提供了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背景知识。
比如,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表达对世界和平的渴望的儿童诗,后面链接了《儿童和平条约》,学生通过阅读,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体会到和平的可贵。
当然,每个阅读链接的属性和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可能同时兼有几种用途。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自主阅读、感受、思考、交流,从中获得启示,习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点拨、引导,带领学生渐渐学会读书的方法,并使之形成能力,化为习惯,千万不可用标准答案取代学生体验和感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