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飞船登月

载人飞船登月
载人飞船登月

忽忽~~刚帮人做了个论文架构和资料调研,闲下来把昨天未发完的补上。

登月载人飞船

至今,世界上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计划,该计划又称阿波罗计划,这就是美国于20世纪60-70年代实施的庞大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这一工程从1961年5月开始实施,至1972年12月结束,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先后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并于1969年7月实现了载人登月飞行和人类对月球的实地考察的目标。整个阿波罗工程由(1)确定登月方案,(2)为登月飞行做准备的4项辅助计划,(3)研制土星运载火箭,(4)研制阿波罗载人飞船,(5)进行试验飞行,(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等几个部份。其中,研制阿波罗载人飞船是工程的关键之一。

一、阿波罗飞船

“阿波罗”飞船由指令服务舱和登月舱两个部分组成,整个阿波罗飞船使用了约17吨金属与合成材料,携带33吨推进剂,由26个分系统、400万个零部件组成。

1. 指令服务舱

指令服务舱由指令舱和服务舱两个部分组成,但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从总体上说它是一个航天器,只是在返回地球再入大气层之前的最后几分钟分为两部分。

在从地球到月球并返回地球的旅程中,三名航天员都坐在指令舱里。在登陆月球时,两名航天员从指令舱进入登月舱并在月球上着陆,一名航天员继续留在指令舱中环绕月球飞行,等待登月航天员返回。完成登月考察后,指令舱将携三名航天员飞向地球,在进入大气层前与服务舱分离,最后穿过大气层实现软着陆,它是整个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部分。指令舱在设计上主要考虑的一点是,在与服务舱分离后并以高速返回大气层的过程中,要能够经受再入大气时的高温考验。从月球返回的再入速度差不多是从地球轨道返回速度的一倍半;由这一

速度开始减速需要耗散掉大量的能量,产生极高的温度,所以飞船必须采用烧蚀防热层来进行防护。

服务舱是指令舱的军需库。服务舱装载着登月飞行所需的大部分储备,包括供航天员使用的氧气,为指令舱提供电力的氢氧燃料电池以及氢贮箱和氧贮箱,作为发电副产品的水。除此之外,它还装有火箭推进系统,包括用于实施俯仰、滚转和偏航控制的小型发动机,以及用于将飞船推入和推离月球轨道、返回地球的中型与大型发动机。

2. 登月舱

登月舱是专门设计用来完成登月任务的,它可将两名登月航天员从月球轨道送到月球表面,并充当他们在月面上的基地,为登月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存与物资储备。登月舱由上升段和下降段两个部份组成。上升段是两位登月航天员的座舱,在从月球轨道下降到月球表面期间,航天员坐在上升段中下降到月面,完成月球考察任务后,再乘上升段从月球上升空,并回到月球轨道与在轨道上的指令服务舱对接,上升段的发动机提供从月面起飞的动力。下降段带有起落架、着陆发动机和燃料,当登月舱上升段从月面上起飞时,下降段充当上升段的发射工位,并永远地留在了月球上。登月舱与指令服务舱外形虽不同,但同样配有通信、导航、交会、生命保障和环境控制等设备。

登月舱全高7米,重16吨,看上去有点脆弱,壁薄如纸,带有4条细长的支腿,像一只体形庞大的外星蜘蛛,有人因此称它为“月球蜘蛛”。它只在真空环境下工作,在穿越大气层的发射过程中它被火箭整流罩罩起来,因此在设计它时不用考虑气流和流线造型问题。

3、阿波罗飞船主要分系统

阿波罗飞船的指令服务舱和登月舱都有自己独立的分系统,有些具有相似功能,只因各自适应的环境和承担的任务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设计。

生命保障系统:一名配备呼吸器具的潜水员60分钟就要用掉一罐氧气;而在阿波罗飞船上,

一罐的氧气可用15个小时。飞船上的氧气不是吸入一次后就扔掉,呼出的气体要通过净化除去二氧化碳,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同时,舱内温度也要保持在舒适的水平,并可除湿和除味。除此之外,生命保障系统还可使舱内保持适当的压力,提供冷、热水,并利用循环冷却剂使所有电子设备处在适于工作的温度下(空间失重环境下是没有对流的,各种设备必须靠流体循环来冷却)。因为该系统与航天员的性命攸关,故其大部分功能都设有冗余,即便如此,整个设备占的体积也很小,比一台家用窗式空调大不了多少。

电力系统: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飞船必须产生足够的电力来维持在太空中运行的需要。指令服务舱采用的是燃料电池;而登月舱采用的是蓄电池组。阿波罗飞船的燃料电池利用在极低的温度下以液态储放的氧和氢来发电。液氧和液氢进行化合反应可产生电力,同时生成可供饮用的副产品——水。燃料电池系统有很高的转换效率,也很清洁,绝对没有污染。

通信系统:“休斯敦,这里是静海”。这句话曾经从另一个世界传回地球,传送它的就是登月舱的通信系统。在月面上行走的航天员所说的话将先传递给登月舱,再传到澳大利亚、西班牙或美国加州的跟踪站,最后传到休斯敦的任务控制中心,时间上大约有2秒的延迟。通过通信系统,任务控制中心的工程师就能看到登月舱氧气压力的变动情况,医生则可以看到航天员心率的变化,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可以通过电视收看登月的景象。阿波罗飞船的通信系统由一系列接收机、发射机、电源和天线组成,体积小,重量轻,而且工作绝对可靠。

制导与导航系统:制导与导航系统是飞船身上最复杂、性能和精度要求最高的分系统。它的功能是引导阿波罗飞船穿越402250千米的太空,使之精确进入绕月飞行的轨道;再使登月舱在距预定着陆点附近着陆;航天员完成月面考察任务后,它还要引导登月舱从月面飞到月球轨道上进行交会;在再入大气层时引导指令舱进入43.5千米宽的“再入走廊”,从而安全返回地球。制导与导航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一台小型计算机、由陀螺和加速计组成的惯性测量装置,以及使航天员能观测到恒星的一台空间六分仪。这些设备可精确确定飞船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所处的位置,为修正飞行航线提供依据,确保登月舱在预定地点着陆。

推进系统:制导系统只能告诉航天员如何修正飞行航线,它就像是人的大脑,而“出力”的则

是推进系统。飞船的推进系统由火箭发动机、推进剂贮箱、阀门和管路等组成。阿波罗飞船上共有50台发动机,其中有3台大推力发动机,它们分别是可将阿波罗飞船送入月球轨道然后再将飞船带回地球的勤务推进发动机;用于月面着陆的登月舱下降发动机和从月球起飞的上升发动机。还有44台发动机——登月舱16台、服务舱16台、指令舱12台——每台只产生约45千克的推力,如同飞机上的升降舵、副翼和方向舵,用于太空环境下控制飞船的俯仰、滚转和偏航等姿态,并使飞船沿着需要的方向飞行。

飞船上还有其它一些分系统,包括显示和控制系统、备份制导系统、登月舱上的登月起落架、指令舱上的地球着陆系统(降落伞)以及对接系统等。

3台大发动机一旦出现故障,会将航天员困在月面或月球轨道上(某些情况下,下降发动机出问题可以用上升发动机来救助航天员),因此在设计时把可靠性作为首要因素。它们都使用一经接触即可自动燃烧、不需用火花塞来点火的自燃推进剂;采用瓶装氦气挤压的方式将推进剂送入燃烧室;火箭喷管覆有烧蚀防热材料,不需复杂的冷却系统。

二. 登月载人飞船的未来发展

2004年1月,美国总统宣布了“未来太空探索新构想”,提出在人类重返月球的设想。2005年9月1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正式出台耗资1040亿美元的“空间探索计划”,宣布全面实施载人登月计划等;并确定2012~2014年起利用新型载人飞行器“乘员探索飞行器”(CEV)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2018年重新登陆月球,建立月球基地。

2005年1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了载人探索飞行器(CEV)建议征求书草案,新的CEV将遵循人货分离的设计原则,采用分别把人员和货物送入轨道的方式,并可重复使用。它的研制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力争2012 年实现首次载人飞行;第二阶段力争在2018年实现载人登月;第三阶段为最终登陆火星铺平道路。目前,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波音公司团队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都提出了各自的方案,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05年5月开始对各承包商提出的方案进行审核,并将在2006年做出最后选择。在2005年公布的一种备选方案中,CEV

外形为无翼钝头圆锥体,自重12t,底部直径5.5m,执行登月任务时可将4名航天员和必要的物资送往月球,并可在绕月轨道上运行6个月。

中国载人登月计划

叶培建:中国载人登月计划可能在2025年前后实现 中新网南京10月25日电25日,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科院院士叶培建在南京演讲。期间,他表示,中国载人登月计划可能在2025年前后实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凭借“阿波罗”计划率先登上月球。时隔半个世纪,为什么中国还一定要登月?叶培建表示:“联合国月球公约上说:…月球是全人类的?,这很好,但后面还有一句话叫…谁开发谁利用?。我相信一句话,如果今天不去,将来想去都去不了,所以在能去的时候一定要去,所以中国一定要去。” 叶培建表示,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共有“三步走”,第一步是从“神舟一号”走到“神舟七号”,前4个载人飞船是无人的,“神五”时杨利伟上天,实现中国人第一次进入太空的梦想,虽然比“太空旅行第一人”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晚了几十年,但两个不是一个数量级。加加林只飞了一个小时,是伞降;杨利伟飞了一天,是软着陆,返回舱已达到“容3个人7天往返”标准。加加林落地偏差达400公里;杨利伟落地时,落在中国内蒙古,当时设计“100乘以90公里着陆”都算准确着陆,但最终落地偏差只有10公里,后来“神六”、“神七”落地误差只有1公里,3条飞船实现了第一阶段的全部任务。 计划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叶培建说:“我们正在进入二期计划,最近几天,我们就会打…神八?,打上去以后,…神八?和…天宫一号?要实现远程交会对接,对接后,组合体会在太空运行12天,科学家要进行动力学、姿态控制等验证。…天宫一号?里面没人,但是按照有人生活来设置环境的,温度、湿度、氧气等指标都要进行检测,为解决将来人进去的问题。二体对接后,还要再分开,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主要是为了掌握实践经验,最后实现2次无人交会对接后,将实现有人交会对接任务,验证组合体飞行、人能在其中生存等问题。” “第三步就是建立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先向太空打出核心舱段,再打很多舱口与其对接,用太阳翼进行发电。2020年,中国将建立60吨级的空间站,并且,不需要宇航员那样严格的身体条件,只要有基本身体条件就可以去,有钱大佬突发奇想上天空转转,也可以去。好像到2020年,天上只有中国的空间站,美国的、国际的都没了。这是因为,到时候,现有的空间站寿命到了,新兴国家还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只有中国的。”叶培建表示。

七年级语文:《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概念、类型、结构、特点等有关知识。 2.理解“一小步”与“一大步”的内在含义。 3.领悟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追求精神,体会人类首次登月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新闻“新、奇、特”的特点。 2.难点:把握新闻标题凝练和导语扼要的特点。【课文提示】1.本文是1969年的新闻。2.体会标题、导语的凝练和内容的扼要,领会新闻简明准确的表达作用。【正音正字】舷xián 摄shè黏nián【初学课文】1. 朗读课文。2. 文章的内容是什么?3.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4. 划出能够表现两位宇航员精神面貌的词语。【课文分析】本文是新闻通讯,报道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情景,记录了完成这一壮举的两位宇航员在登月过程中的片言只语和切身感受,表现了他们敢为天

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品格。“美国星际航行员阿姆斯特朗今天晚上格林尼治时间2时26分成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这是全文的导入语,精确地交代了月球时间,体现了新闻准确性特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地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告诉读者,突出这次登月活动意义重大,值得铭记。“电视观众紧张地观看了从月球发回的实况录像。”从电视观众紧张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这次登月活动非常关注和重视。“这对一个人说来是一小步,但对人类说来是跃进了一大步。”虽然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只走了一小步,但是为了这“一小步”人类在社会、经济、科技方面作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所以它是人类发展史进程中的一大步。【思维训练】1. 题目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实际写两个宇航员的登月情景,是否矛盾?为什么?(从文章的内容看,尽管写了两个宇航员的登月情景,但是着重介绍的则是阿姆斯特朗,这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文章写他的笔墨远远超过奥尔德林。更重要的是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2. 文章哪些内容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文章开头表明这篇报道发出的时间和地点。文章对两个宇航员登月时间的介绍,精确到“分”。这不仅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也表明这是应该铭记的有重大意义的时刻。)3. 阿姆斯特朗在登月实况转播时,向人们介绍了月球表面的什么特点?(介绍了月球表面有微小砂粒、松软、非常黏的特点。)4. 文章多次引用两个宇航员的话,有什么作用?(因为这些话具有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测试题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测试题 一、我会判。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每题2分,共20分) 1、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2、碱面是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4、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0厘米的微小物体。() 5、罗伯特.胡克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同人类健康的关系。() 6、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手上的细菌。() 7、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生产食物,清理垃圾等。() 8、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9、蚜虫和它的幼虫都是草蛉的天敌。() 10、花岗岩主要由云母、长石、石英等矿物晶体组成。() 二、我会选。把正确答案涂爱相应的选项里(每题3分,共30分) 1、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画面时,会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光区域( )。 A、红、黄、蓝 B、红、绿、黄 C、红、绿、蓝 2、罗伯特·胡克首次发现并命名为“细胞”的观察对象是( )。A、一块洋葱表皮B、一颗食盐晶体C、一块软木薄片 3、下列物质中不是晶体的一组是()。 A、食盐、砂糖 B、玻璃、珍珠 C、雪花、冰雹 4、观察写有字母“q”的装片,视野中看到的图像是( )。 A、q B、b C、d 5、在观察水中微生物时,常常加一些脱脂棉纤维,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将不同的微生物分隔开 B、吸除多余的水分 C、减慢微生物的行动速度 6、科学家()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A、巴斯德 B、格罗斯泰斯特 C、培根

7、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对足。 A、2 B、3、 C、4 8、凸透镜的凸度越大,它的( )越小。 A、放大倍数 B、焦距 C、视野 9、下面四幅图是制作洋葱表皮切片标本的四个基本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①②③④ 10、下列物体不适合用来培养微小生物的是( )。 A、鱼缸里的水 B、矿泉水 C、池塘水 三、我会填。把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每空1分,共22分) 1、放大镜也叫,它的镜片特点是,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2、像食盐、白糖、、等的颗粒都是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3、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那是植物进行蒸腾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4、________是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的生物学家。 5、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6、生物体都是由________组成的,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 ___________。 7、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的范围称为_______。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________,观察到的标本就________。 8、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________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9、制作食盐晶体的方法主要是使里面的水分________。 10、洋葱表皮细胞的小黑点是____________。 11、血液细胞中的红细胞好像运输兵,主要负责运输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12、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连线填图题,把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共10分)

斯诺登事件是什么-斯诺登事件始末

斯诺登事件是什么?斯诺登事件始末 篇一:斯诺登事件有感 美国斯诺登事件思考讨论 美国发生斯诺登事件充分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所宣传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说教的虚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包括社会生产方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统治阶级资产阶级所固有的阶级局限限制了它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其本质是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斯诺登事件不过是剥削的新形式新表现。质量互变理论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资本主义本质是旧事物,其反复暴露的问题是量变,最后终究会覆灭而产生质变。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我们社会主义要时刻保持先进性,以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以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以先进生产力为代表,集中建设而不是集中强权政治霸权主义。 我们认识到,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美国这样的做法伤及的是广大世界范围内的人民群众的感情,是其资产阶级为了其阶级地位的垄断实质的卑劣表现。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如果不能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只想着控制或者统治不断的剥削压榨,那么这个政党必然是不能长久的。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上的平等掩盖不了事实上的不平等,都在这个斯诺登事件里集中的体现了。并不是说简单的改正了这个错误,他就可以继续发展,

其本质所在,日后必定再犯。 篇二:斯诺登事件深度剖析之二 斯诺登事件深度剖析之二 现在三国演义的核心仍然是兔子大毛逗鹰酱,或许以后会发展到兔子大毛斗鹰酱。 关于斯诺登的问题,兔子和大毛是要先撇清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家之间斗法讲究的是一个面子和程序正义,也就是说在各种法律上要能站住脚,这就是为什么鹰酱要求大毛引渡斯诺登的时候大毛说没有法律依据,虽然鹰酱坚持说有法律依据,却又说不出是什么法律依据,可见在这一点上,大毛坑了鹰酱,两个人之间应该是有私下的未成文的协议,但是不能拿出来说。 同时呢,普大帝坚持说斯诺登在转机区,理论上没有进入俄罗斯,这种说法就是典型的口水战了,虽然从法律上讲没有进入,但是实际上那个地方是位于大毛家的,想来谁也不敢到这样的“不属于”大毛家的地方去抓人的。 普大帝一口咬定他没有到俄罗斯,鹰酱你耐他何? 但是这样的情况是不能持续的,还是那个说法,尽管是理论上的,但是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是明白的,所以斯诺登还是要离开的,至于现在他在做什么,我们可以负责任的说,他在规划流亡路线。 至于帮助他规划的人嘛,普大帝说了:我们的情报人员以前和现在都没有和斯诺登合作。好吧,如果什么都需要直接接触才能算做接触的话,那还要中间人做什么?

高考作文备考:致敬登月50周年,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高考作文备考:致敬登月50周年,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人类首次踏上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 (2)1971年6月,苏联宇航员格奥尔基·多勃罗沃尔斯基、弗拉基斯拉夫·沃尔科夫和维克多·帕查耶夫完成空间站工作后,乘飞船返回地球,在返回途中遇难。 (3)2019年1月,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4)2019年4月,以色列首个探月器“贝雷特希”在登陆月球时,因引擎问题坠毁在月球表面。 …… 2019年是人类登月50周年。其实,早在50年以前,人们已经为登月做了很多努力。自第一次成功登月后,人类从未停止奋进的脚步。回顾人类登月的历史,我们感慨万千。 现在假定你参观了“人类登月的历史”主题展览,请写一篇观后感。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列举了从1969年到2019年人类登月50 年期间中国和世界各国登月的历史,考生必须围绕人类探索月球和宇宙这个真实情境来审题立意、生发感想,否则即为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材料第二部分提供审题立意的任务方向,“2019年是人类登月50周年”,50年后和50年前一样,人类依然在为登月努力,考生须假定自己参观了“人类登月的历史”主题展览,且要明确“观后感”文体的任务限制,抛开这个文体,则偏离题目要求。 3.价值判断的限制。“人类登月50周年”“人类为登月付出努力”,考生须对此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人类矢志不渝的探月精神和艰辛的探月行动进行褒扬,对探月牺牲精神

中国首次登月计划

中国首次登月计划分三步 据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有关负责人披露,未来几年如果顺利实现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目标,中国可望在2010年以前完成首次月球探测。 据最新出版的《了望》周刊报道,中国的登月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发射太空实验室和寻找贵重元素的月球轨道飞行器;第二步,实现太空机器人登月;第三步,载人登月。虽然具体的登月时间现在尚不能完全确定,但航天科学家肯定中国实现人类登月所需的时间将比美国短。 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空间技术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探寻太空商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中国政府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中国航天白皮书,初步确立月球探测的目标,明确提出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同时提出选择月球探测的目标必须突出特色,既要填补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尽量避免重复其他国家已做过的工作。 中国为登月计划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太空机器人专家称:太空机器人将在中国人登上月球前承担主要探测任务,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希望将来建立国际月球基地时,中国也能作出贡献。据已有的设计模型,用于月球表面探测的机器人轻小灵巧,会自由移动、爬坡和躲避障碍,并能适应月球上大温差和辐射等环境。 有科学家预言,2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将是建立利用太阳能的“月球城”--多余的能量将被传送到地球上的采集点。 中国一旦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将成为世界上移居月球俱乐部的创始成

员。 中新网11月29日电据新华网上海频道报道,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28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进展顺利,运载火箭、探测器、数控、发射场和地面运用五大系统均完成初样阶段,各项技术指标均已确定,目前已进入转正样阶段,预计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将不成问题。 欧阳自远院士是应首届长三角青年创新论坛的邀请,来上海做空间探测与中国月球探测的特色和创新的主题报告。 据欧阳院士介绍,中国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十年论证,其实早在2004年1月嫦娥工程正式立项前,已经有很多单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过各项预研。对于这样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科学家首先将其划分成五大系统分别进行设计,设计方案讨论通过后,研制出原理性样机,再对样机经过各种复杂的实验,制作成初样,各项技术指标确定后,还要转成正样,再对正样进行单测、联测、综合测等各种测试,以保证任何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主要分成绕、落、回三个阶段:2004-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2007-2012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2012-2017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只有完成了这三个阶段以后,中国才考虑载人登月。 目前,中国已经选定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火箭选定长征三号甲。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目前初样星的整星测试已经完成,开始进入正样星的研制;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

人类登月探索_作文素材

人类登月探索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人类登月探索,感谢您的阅读! 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著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另外,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冷战期间,美利坚合众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利坚合众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参看:月球宇航员列表 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吋乘7英吋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 牌匾上绘有地球的两面,并有三名太空人及当时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尼克逊的签署。 6次的太阳神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欧洲航天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亦有计划发射探测器前往月球。欧洲的Smart1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将会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中国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第一颗月球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在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成功撞向月面,完整的结束了它的使命。中国将于2012年以前把无人驾驶月面车发射到月球;2015年以前通过这一轨道飞行器在登月中进行采样工作,并以执行最初的登月计划。中国“奔月”工程的机器人探索方面将扮演主要角色,有可能第一步就是机器人登月。中国的载人登月三部曲为“一探”,“二登”,“三驻”。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后人。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著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日本已成功发射“月亮女神”号探测器,月亮女神”进入的是近月点约100公里、远月点约11,700公里的椭圆形极地轨道度。日本计划于2025年开建月球基地。 印度已成功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月船一号”。但最近印度当局与“月船一号”的联系全部中断,"月船一号"在此之前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任务。印度当局决定于2013年再探月。印度当局表示,印度将继续为2013年的第二次月球探测计划“月船二号”和2015年的载人航天计划做准备,并将于2015年后启动火星无人探测计划。

《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 喻菲 这里既无风也无雨,除了不时飞落的大大小小的陨石,已经寂静了 40 多亿年。2018年,月球永远背向地球的那一面将首次迎来人类的着陆探测器——嫦娥四号。 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彤杰透露,中国计划于 2018 年 5 月底或.6 月初将嫦娥四号的中继卫星发射至地月拉格朗日 L2 点的 Halo 轨道上,并在约.半年后发射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巡视器,对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开展着陆巡视探测。 月球背面成为探测热点 我们选择月球背面接近南极的艾特肯盆地着陆,因为这里是国际关注的热点,被科学家认为最有可能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刘彤杰在近日举行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对新华社记者说。 据介绍,月球背面独特的环境条件和复杂的地质历史,一直是学术界和工程界探测与研究的难点、热点以及未来规划开展探测的重点。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展对月球背面的着陆与巡视探测越来越受到航天大国的重视。目前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等都已制定了未来月球背面探测计划,特别是欧洲空间局提出了系统的月球背面探测任务建议书,并计划于 2025 年实施该计划的发射任务。 刘彤杰介绍,由于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登陆,地面测控站无法直接测控着陆过程和月面就位和巡视探测,只能依靠中继星。中继星的

传输链路通道资源有限,着陆的区域又是靠近南极,那里地形崎岖起伏,变化多样,而且后续的遥科学、遥操作都是通过中继星实施,这使得嫦娥四号比嫦娥三号任务更为复杂。 嫦娥四号的行囊 去旅行一定要带上相机,去从未被踏足过的月球背面更不必说。 刘彤杰介绍,嫦娥四号的着陆器上将带有降落相机、地形地貌相机,月球车上将带有全景相机。 此外,嫦娥四号的月球车还将继承?玉兔用于探测月球浅表层结构的测月雷达,以及分析月壤元素和矿物类型的红外成像光谱仪。 针对月球背面如此独特的地方,嫦娥四号还准备在着陆器上携带新研发的一个重要科学载荷:低频射电频谱仪。 它将利用月球背面没有地球电磁波干扰、天然‘洁净’的环境,研究太阳爆发、着陆区上空的月球空间环境,还可以对来自太阳系行星的低频射电场进行观测,并‘聆听’来自宇宙更深处的‘声音’。刘彤杰说。 国际合作探索深空 刘彤杰介绍,嫦娥四号还将开展国际合作,搭载三个以外方为主研制的探测器。 这是探月工程在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导下,与国外开展的深度友好合作。可使中国工程师和科学家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共享科学数据,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还可以扩大中国航天的影响力,是双赢的合作。刘彤杰说。

震惊全球的棱镜门丑闻

震惊全球的棱镜门丑闻(PRISM GATE)图文资料:互联网 编辑制作:ljh929 2013年6月16日

名词——光学棱镜 一种透明的光学元件,抛光与平坦的表面折射光线。传统的几何形状是以三角型为基础长方形为边的三棱柱子。我们说的棱镜,通常是指这种类型,但许多光学棱镜都不是这种形状,只要是对波长透明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造棱镜,一般都是玻璃制成的。棱镜可以将光线分裂成原来的成分,也就是光谱(在彩虹中的颜色),也可以用来反射或分裂成不同的偏极光。 然而本片所说的“棱镜”并非是这种棱镜。

名词—美国“棱镜”(PRISM)项目 早在2007年小布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开始了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要求电信巨头威瑞森公司必须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自此,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一直在九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国在线、Skype、YouTube、苹果)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从音视频、图片、邮件、文档以及连接信息中分析个人的联系方式与行动。 2013年6月9日,爱德华·斯诺顿主动联系媒体,接受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视频采访,自此,美国情报机构的棱镜项目,被公开曝光,一系列不间断、有节奏的媒体曝光显示这是一起有准备的、可预知的舆论重磅炸弹。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棱镜门”的舆论震级不小于2010年十大国际新闻之一的“维基百科泄密事件”。

棱镜项目监控的类型有10类: 信息电邮,即时消息,视频,照片,存储数据,语音聊天,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社交网络资料的细节,其中包括两个秘密监视项目,一是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二是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

最新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最新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一、填空题: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 物质组成。 2、病毒可分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3、细菌有三种形态,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4、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5、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6、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目前已经发现的真菌约有8万种。 7、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8、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叫物理变化; 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新的物质,叫化学变化。 9、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于水中之后,再通过蒸发去掉水分,使其恢复到 原来状态的变化,叫可逆的变化。 10、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不 可逆的变化。 11、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涂油、喷漆、镀金等。 12、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13、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 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14、当没有外力作用时,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15、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 16、各种运动方式这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 17、蜗牛的运动方式是蠕动,它的运动器官是腹足。兔子的运动方式是跳跃。 18、所有的物体都具有惯性。 19、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

中国登月计划停止的原因是什么.doc

中国登月计划停止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登月计划最新情况 登月是指人类利用自身开发的载人航天器将人类的宇航员送上月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未来可能将建立沿月球轨道飞行的实验室,把月球作为登上更遥远行星的一个落脚点。飞上月球,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就在20世纪后半页,人类终于成功实现了这一伟大梦想。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历史时刻时,曾道出了一句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话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 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无人探测器飞到月球附近,进行绕月飞行,开始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考察。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提出了在60年代末把人送到月球上探测的计划阿波罗月球探测计划。阿波罗计划的任务包括为载人月球飞行作准备(由阿波罗1 10号完成),并进行载人月球飞行(由阿波罗11 17承担)。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50年代末60年代初,前苏联连续获得数个空间赛第一:1957年1 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进入太空与之相比,尽管美国也获得了两个第一:1960年4月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962年7月第一颗有源通信卫星作试验性通信,但同苏联的巨大成就相比,显得小巫见大巫。在加加林飞行之后不到四个星期,美国航天员阿兰谢泼德中校乘水星号飞船进行了亚轨道飞行(186千米),它说明美国具备了摆脱空间困境的能力。1961年5月25日,美国肯尼迪总统向全世界宣布实施宏伟的载人登月计划。这个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虽然是美国与苏联竞赛的产物,但也可以认为是人类向太阳系扩张的第一步。

斯诺登事件暴露出美国的霸权侵略本质

斯诺登事件暴露出美国的霸权侵略本质 李艳艳朱继东 2013年08月19日15:05 来源:红旗文稿 【字号大中小】打印社区手机 点评纠错 E-mail推 荐:提交 分 享 6月初,先后供职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的斯诺登实名披露了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听监视项目,引起世界震动。斯诺登曝光了美国政府正在通过IBM、英特尔、微软、雅虎、苹果、谷歌、Facebook、PalTalk、YouTube、Skype、AOL等占据全球信息服务显著份额的跨国公司对美国境外甚至美国民众的私人电话、互联网信息、电子邮件进行监听监视。由此,斯诺登本人受到美国政府、民众、国际社会褒贬不一的评价,“大英雄”、“告密者”、“爱国者”、“美国叛徒”等称谓被纷纷加诸其身。随着该事件的持续发酵,美国政府挥舞的自由民主大旗犹如“皇帝的新装”虚无缥缈,全世界追求正义的民众对于美国政府“贼喊捉贼”行为也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斯

诺登事件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反抗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争取自身正当权益、自主本国发展道路的重大契机,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借机团结起来应对美国霸权侵略。 一、斯诺登事件让全世界看清了美国双重人权和标准的伪善本质 斯诺登事件是美国长期奉行“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内外有别双重人权标准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开启的世界历史一直是意识形态较量的历史,人权在今天更是逐渐变成了愚民统治的意识形态话语工具。斯诺登通过英国《卫报》公布的“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布什政府时期,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美国跨国互联网公司中进行数据挖掘工作,通过分析用户的电子邮件、文档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特定信息。不仅如此,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多达6.1万项,大到G20峰会、俄罗斯总统,小到私人电话、公民个人,全世界几乎无不处于美国政府的监听监视之中。这样一来,作为互联网标准制定者的美国,俨然成为了网络信息世界的主人,偷窃他人隐私、侵犯他国信息安全成为其自由权力。

实用类文本阅读《登月第一人》(附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登月第一人》(附答案) 登月第一人 周有恒 1930年阿姆斯特朗出生在美国东部。六岁时第一次乘坐飞机,开始迷恋航空,期盼自己能早日插上飞行的翅膀。有一次下大雨,穿着新衣的小阿姆斯特朗突然跑到外面疯玩起来,在雨地里打滚、嬉闹,新衣转眼间就沾满了泥巴。他边跳边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妈妈没有责怪他,只说了一句:“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跳回来,回家吃晚饭!” 学生时代,与飞行相关的内容都成为阿姆斯特朗的最爱。小学期间,他开始学习制作飞机模型。上中学时,又尝试自制风洞试验设备。他十五岁参加飞行课程培训,十六岁生日当天,还没有达到法定许可驾车年龄的阿姆斯特朗,就已经拿到了飞行员执照。十七岁的阿姆斯特朗高中毕业后本已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但他选择了普度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专业。后来还在南加州大学获得了航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在完成本科学业的当年,阿姆斯特朗即加入美国太空总署,成为一名非军职的高速试飞员。在七年的试飞员生涯中,他曾参与测试二百多种机型,完成了超过九百架次的飞行任务。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阿波罗计划”,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始选择第二批宇航员。经过层层选拔,阿姆斯特朗最终脱颖而出。他不仅技术高超,而且敬业精神极强,对工作的痴迷程度在同事中素来闻名。某次试飞事故中险些丧命,但逃生后他立即返回办公室填写报告,“因为那里有没完成的事等着我做”。 命运之神似乎很青睐阿姆斯特朗。在他登月之前,已有美国宇航员环月球飞行,但他们均没有登陆月球。1969年5月“阿波罗10号”飞船首次将登月舱带入月球轨道测试,这是人类登月最后的“彩排”。此时,阿姆斯特朗已被任命为“阿波罗11号”飞船指令长。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冲向太空。7月21日凌晨2点56分,身穿白色宇航服的阿姆斯特朗率先跨出登月舱,走下舷梯,左脚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在月球表面上留下了那著名的脚印,成为人类历史上登陆月球第一人。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据说,美国政府要他说的原话是:我每前进一步,都是美利坚共和国的领土延伸。当阿姆斯特朗从月球返回地球与媒体见面时,有位记者采访他:“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阿姆斯特朗似乎想起了当年那个调皮的小男孩,回答说:“我想对妈妈说,我从月球上回来了,我想回家吃晚饭!” 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中,美国共诞生了十二位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他拒绝所有电视台的采访邀请,也没有像其他航天英雄一样撰写自传。有人问,对他的脚印可能在月球表面存留数千年有什么想法,阿姆斯特朗回答:“我希望某个人上去把它们擦掉。” 2012年8月25日,阿姆斯特朗因心脏手术并发症去世,享年八十二岁。美国总统奥巴马给予他的评价是:“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不单是他的时代,而是所有时代的英雄。” 15.从文中看,哪些因素使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 答:▲ 16.文中画线句有哪两层含义? 答:▲ 17.阿姆斯特朗的“伟大”表现在哪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答:▲

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关于月球的来源有哪些说法? 月球被俘获说;地月同圆说;地球分裂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你知道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 土壤,岩石,硬金属,放射性物质,磁场 ●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 模仿月球反光的特点,在地球制造出很大的镜子,反射光线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384401公里 ●“朔”“望”各是什么现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我们从地球看去,月球黑暗的一面正朝我们,,这时月球完全看不见,叫做“朔”。 当地球在中间,也就是月球亮面整个朝向地球,我们就会看到满月,这时叫“望” 朔发生在初一,望发生在十五,十六。 ●“月海”是月球上的海吗?最大的“月海”叫什么? “月海”指的是肉眼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是月球上广阔的平原。 风暴洋,面积越五百万平方公里。 ●月球与地球的年龄哪个大? 月球大 ●月球的半径是多少? 1738公里 ●为什么会发生“月食”现象?

当太阳与地球与月亮成一直线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在月球上成一阴影,即为月食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看出差别,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 ●月球上的大大小小的“坑”是怎么回事? 陨石坑 ●人到了月球上为什么变得那么轻? 因为月球引力小,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1/6 ●月球为什么会发生圆缺变化? 是由于日、地、月三者的运行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为什么地球上的人只能看到月球的同一面? 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造成了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向着地球。(在潮汐力的作用下,月球的自转速度已经变得与公转速度相等,月球总只有一面朝向地球。) ●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的什么建筑? 万里长城。 ●月球是行星吗? 不是,它是地球的卫星。 ●月球引起大海变化的现象叫什么?它是如何发生的? 潮汐 海水随着地球自转也在旋转,而旋转的物体都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使它们有离开旋转中心的倾向,这就好象旋转张开的雨伞,雨伞上水珠将要被甩出去一样。同时海水还受到月球、太阳和其它天体的吸引力,因为月球离地球最近,所以月球的吸引力较大。这样海水在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引潮力。由于地球、月球在不断运动,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在发生周期性变化,因此引潮力也在周期性变化,这就使潮汐现象周期性地发生。 ●你能说出哪些天文仪器? 天文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经纬仪及赤道仪

美国历史上15大泄密事件

美国历史上15大泄密事件 2013,斯诺登: Former intelligence worker Edward Snowden, 29, revealed himself as the source of documents outlining a massive effort by the NSA to track cell phone calls and monitor the e-mail and Internet traffic of virtually all Americans. He says he just wanted the public to know what the government was doing. "Even if you're not doing anything wrong, you're being watched and recorded," he said. While he has not been charged, the FBI is conducting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leaks 1971艾斯伯格 Military analyst Daniel Ellsberg leaked the 7,000-page Pentagon Papers in 1971. The top-secret documents revealed that senior American leaders, including three presidents, knew the Vietnam War was an unwinnable, tragic quagmire. Further, they showed that the government had lied to Congress and the public about the progress of the war. Ellsberg surrendered to authorities and was charged as a spy. During his trial, the court learned that President Richard Nixon's administration had embarked on a campaign to discredit Ellsberg, illegally wiretapping him and breaking into his psychiatrist's office. All charges against him were dropped. Since then he has lived a relatively quiet life as a respected author and lecturer. 1972梅毒丑闻 Starting in 1932, the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studied untreated syphilis in black men who thought they were getting free health care. The patients weren't told of their affliction or sufficiently treated. Peter Buxtun, who worked for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relay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Tuskegee syphilis experiment to a reporter in 1972, which halted the 40-year study. His testimony at congressional hearings led to an overhaul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rules concerning work with human subjects. A class-action lawsuit was settled out-of-court for $10 million, with the U.S. government promising free medical care to survivors and their families. Here, participants talk with a study coordinator. 水门事件 In 2005, retired deputy FBI director Mark Felt revealed himself to be the whistle-blower "Deep Throat" in the Watergate scandal. He anonymously assisted Washington Post reporters Carl Bernstein and Bob Woodward with many of their stories about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s cover-up after the June 1972 break-in at the 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 headquarters. The stories sparked a congressional investigation that eventually led to President Nixon's resignation in 1974. The Post won a Pulitzer Prize for its coverage. Felt was convicted on unrelated conspiracy charges in 1980 and eventually pardoned by President Ronald Reagan before slipping into obscurity for the next quarter-century. He died in 2008 at age 95. 以色列核武 Mordechai Vanunu, who worked as a technician at Israel's nuclear research facility, leaked information to a British newspaper and led nuclear arms analysts to conclude that Israel possessed a stockpile of nuclear weapons. Israel has neither confirmed nor denied its weapons program. An Israeli court convicted Vanunu in 1986 after Israeli intelligence agents captured him in Italy. He

2020年高考模拟作文:科学探索,道阻且长——观人类登月史展览有感

2020年高考模拟作文:科学探索,道阻且长 ——观人类登月史展览有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人类首次 踏上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 (2)1971年6月,苏联宇航员格奥尔基·多勃罗沃尔斯基、弗拉基斯拉夫·沃尔科夫和维克多·帕查耶夫完成空间站 工作后,乘飞船返回地球,在返回途中遇难。 (3)2019年1月,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 着陆,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4)2019年4月,以色列首个探月器“贝雷特希”在登陆 月球时,因引擎问题坠毁在月球表面。 …… 2019年是人类登月50周年。其实,早在50年以前,人们 已经为登月做了很多努力。自第一次成功登月后,人类从 未停止奋进的脚步。回顾人类登月的历史,我们感慨万千。现在假定你参观了“人类登月的历史”主题展览,请写一 篇观后感。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列举了从1969年到2019年人类 登月50 年期间中国和世界各国登月的历史,考生必须围 绕人类探索月球和宇宙这个真实情境来审题立意、生发感想,否则即为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材料第二部分提供审题立意的任务方向,“2019年是人类登月50周年”,50年后和50年前一样,人类依然在为登月努力,考生须假定自己参观了“人

类登月的历史”主题展览,且要明确“观后感”文体的任 务限制,抛开这个文体,则偏离题目要求。 3.价值判断的限制。“人类登月50周年”“人类为登月付 出努力”,考生须对此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人类矢志不渝 的探月精神和艰辛的探月行动进行褒扬,对探月牺牲精神 进行肯定。若对探月精神和行动予以否定,则不符合材料 中隐含的价值判断。 考生还须注意材料(3)中所隐含的价值观。和材料(1)(2)(4)相比,中国登月不但是成功着陆,而且是高科 技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更重要的是,这是人类第 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考生要认识到中国在科学探索上 的飞跃性发展,体现国家自信和国家认同。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对人类矢志不渝的探月精神、不惧困难的勇敢精神等进行思考,也可对宇航员们不畏牺 牲的精神等进行思考。考生还可在四则材料的对比中,对 人类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中国探月抒写感悟,认识 中国在科学探索上的飞跃性发展,体现国家自信和国家认同。 2.联想思考是开放的。作为一篇观后感,要做到“引议联结”,考生可以对人类的探月精神和探月行动进行联想和 思考;也可以从人类的探月历史出发,联想到人类对火星 的向往,对系外星系的探索;还可以联想中国探月的历程;也可以由个别到一般,谈天文科学探索之路的曲折,以此 展现考生知识视野的开阔性。 解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题,要求写一篇观后感。 材料列举了人类第一次探月成功以及中国第一次在月球背 面软着陆的史实;也列举了1971年苏联三位宇航员从空间 站返航途中失事和以色列首个月球探测器坠毁在月球表面 的史实。这说明无论探月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能阻止人类 探月的进程。考生应该能从中思考到很多内容,如人类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