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共分为三个部分:阅读课文、学习课文、提高课文,其中我们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课文阶段中的《月亮上的足迹》一文。
该文主要讲述了“月亮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文章通过描写事件现象和人物心理来表现主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人类不断向前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能启示学生要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
2.熟悉新词语,理解生词的意思以及正确书写。
3.理解文章主旨,领悟文章阐述的思想。
4.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熟悉并掌握新词语的意思。
2.了解科学实验方法,并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
3.理解博士对实验的态度,从中领悟勇于探索未知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难点1.理解文章主旨,领悟文章阐述的思想。
2.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询问学生们对科学实验和勇于探索未知的看法来引出课题。
例如:你们有没有参加过什么有趣的实验活动?对于未知的事物你们有没有想过要去探索?你们知道为什么科学家会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吗?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逐段理解难点和重点内容,并标记生词。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4.分组研究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形成小组报告并展示。
3. 深入学习1.师生讨论实验是否成功,并分析原因。
2.围绕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和语言表达进行研究,并拓展语言知识。
3.进一步探讨实验方法和可能产生的误差。
4. 整体理解1.进一步讨论文章阐释的科学观点及对生活的影响。
2.分组进行课文分角色阅读,并模拟对话。
3.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排名投票形式综合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回顾重点内容。
2.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的教案

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亮的特点和现象;2.懂得月亮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并能够分析文学作品中与月亮有关的语言文字和形象表现;3.了解《月亮上的足迹》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并培养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4.能够理解节俭的意义,并掌握一些节约用水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月亮上的足迹》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学作品中月亮的象征意义以及表现形式;2.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小组合作探讨3.个人思考和表达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情境让学生看一张月球的图片,并问学生月球的特点和好处是什么。
第二步:月球象征意义的学习1.向学生介绍月亮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2.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中的相关段落,掌握月亮这一形象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第三步:阅读文学作品《月亮上的足迹》1.给学生分发全文,让学生独立阅读;2.让学生思考“月亮上留下的足迹”是什么,让学生描述主人公在月球上寻找这个答案的经历;3.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4.带领学生一起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了解其主题和内涵。
第四步:节约用水的学习1.向学生讲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节约用水的方法;2.让学生学习一些节约用水的基本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第五步:知识点扩展1.让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的其他象征意义,如“足迹”、“平台”等形象意义,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风格;2.向学生介绍其他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与他们分享古人对于月亮的想象和传承。
六、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探讨中的表现;2.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和态度。
七、教学资源:1.《月亮上的足迹》一文;2.相关课件和图片;3.其他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文学作品。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月亮上的足迹》,使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科学术语和描述。
2. 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月亮上的足迹》2. 课件:相关图片、视频和拓展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1.1 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亮。
1.2 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吗?”1.3 简要介绍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月亮上的足迹》。
2.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情感表达。
2.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情感体验:4.1 让学生想象自己登上月球的场景,表达自己的情感。
4.2 学生分享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5. 拓展延伸:5.1 教师出示与登月相关的视频或图片,丰富学生知识。
6. 课堂小结:6.2 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7.2 收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月亮上的足迹》,使学生了解了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描述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能解释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登月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相关科学知识,如太空舱的上升、对接和返回等。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难懂的科学概念和技术细节,如引力、惯性、离心力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关于月球和太空探索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故事吗?2.朗读和初步理解(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同时通过PPT展示登月过程的流程图,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
3.讲解和演示(2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事件、科学知识和概念,通过模拟实验或视频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4.小组学习和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和讨论,鼓励他们相互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活动可以包括绘制登月过程的流程图、探讨太空探索的意义等。
5.课堂互动(10分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6.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布置相关作业和预习任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事件、科学知识和概念,通过具体例子或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2.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如关于登月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或判断题等,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学习和讨论,相互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多媒体教具:使用PPT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流程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完成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简答题或判断题,如描述登月过程中的重要事件等。
人教版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月亮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探究。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四、教学准备1.课文《月亮上的足迹》2.生字词卡片3.相关图片、视频4.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展示月亮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谈谈对月亮的了解和向往。
2.揭示课题《月亮上的足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3.分析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如:作者为什么向往月亮?课文中的科学知识有哪些?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三)课文解析1.教师解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写作训练1.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
2.学生分享写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2.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月亮及宇宙知识。
六、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足迹》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足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课文中的内容,了解月亮上有足迹的初衷;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包括主旨、细节等;2.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课本: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足迹》2.多媒体教具:投影仪、电脑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投影仪将月亮的图片放在黑板上,刺激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的话题;•通过提问,激活学生对月亮的知识。
2. 预习(15分钟)•提醒学生先阅读课文标题,然后浏览课文的内容,整体了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和插图,预测故事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思维。
3. 阅读理解(3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的问题;•学生相互组队,进行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阅读理解问题;•教师巡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4. 词汇与短语梳理(20分钟)•教师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写在黑板上;•学生跟读、解释词义,并举例造句。
5. 情感体验(15分钟)•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登月的壮丽景象;•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表达他们对登月的想法和感受。
6. 创作活动(25分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并绘制一张登月图画;•学生用文字描述自己的图画,讲述图画中发生的故事。
五、教学延伸在本节课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扩展阅读和研究,例如在图书馆寻找更多与登月相关的书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课文《月亮上足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不仅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而且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根据所学知识和对登月的理解,完成一篇有关登月的小作文,并交给老师批改。
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教学设计

6.拓展延伸,提升素养:结合课文内容,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科普文章、航天主题书籍等,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7.创设展示平台,鼓励学生表达: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如课堂分享、演讲比赛等,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口语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你向往月亮吗?为什么?
3.通过讨论,引出本课的主题——《月亮上的足迹》,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逐段分析课文,讲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要点,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月亮上的足迹》这篇课文的过程中,不仅掌握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熏陶和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和进步。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字词基础和阅读能力,但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针对本章节《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学生可能在学习以下方面存在困难: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的说明文阅读方法,分析并总结《月亮上的足迹》中的说明要点和修辞手法,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能体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请学生以“我心中的月亮”为主题,创作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可以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月亮的向往和感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是一则科幻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余旭和他的宠物飞翼在月球上探险寻找神秘足迹的故事。
从小说的情节、场景和人物性格等方面,引导学生体验月球探险的紧张、刺激和惊险,同时也给予学生科学知识的启蒙和想象空间的创造。
本篇课文运用生动活泼的笔触,将爱好科学探险的人物形象、月球的神秘面纱、探险中遇到各种挑战,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目标:1. 掌握本文的基本词汇、短语和句型,了解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提高学生对科幻题材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幻想象和语文创造。
3.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勇敢拼搏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文学素养。
4. 延伸思维,探讨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培养学生识别故事中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 文中语言文字的鉴赏和欣赏,学习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
3. 探讨科幻的发展趋势和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和文学想象。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险和文学创意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探讨故事中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以及创作科幻故事的方法和技巧。
教具准备:电子课件、黑板、白板、录音机、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Step 1:课前预习(5分钟)教师提供资料,要求学生对文中的生词和句型进行预习和理解,并结合科幻题材展开想象和创作,造出自己的故事片段或故事结局。
Step 2:导入新课(5分钟)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或讨论学生对前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认识和解读,以期激发学生对新课文情节和人物的探究和观察。
Step 3:课文阅读(25分钟)1. 教师分段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挖掘语言、人物及情节,进行朗读、解释、翻译。
2.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生词、词组和重点句型,并逐一讲解。
3. 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再次阐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文学价值。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doc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了解记叙语言的平实准确2)把握文章记叙的主体内容3)分析人类登月的现实意义2、技能目标1)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大意2)准确概括文章各节要点3)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3、情感目标1)正确理解登月的意义2)了解人类伟大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4、媒体目标1)展示图片和录像片段,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2)安排学生利用手提电脑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组织概括并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网上迅速搜索相关资料的能力难点:迅速准确概括文章要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5`)1、情景导入(背景midi音乐:《城里的月光》或《但愿人长久》)展示美丽的嫦娥奔月神话图,简述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展示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书影,简介凡尔纳作品。
2、引入课文(展示登上月球的三位宇航员的照片)时至1969年,人类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月亮。
让我们记住这三个人的名字,并一起来看看,当时宇宙飞船是如何飞上太空的。
(播放火箭升空瞬间以及空中一级、二级火箭脱落的录像片段)(二)学习新课 (25`)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登月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明确: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2)飞离地球,飞向月球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2、细读课文,1)完成表格时间事情进展1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2 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3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4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5 19日晚8点33分6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7 20日上午7点32分8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9 21日上午ll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10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11 7月21日11点56分20秒12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13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14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登月全过程图片文字资料展示,学生自由讨论,概括要点)(2)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国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三)课文小结(5`)1、登月意义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说的:"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月亮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向往。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月亮,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了解?月亮有哪些美丽的传说?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说月亮上有足迹?三、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围绕月亮展开讲述的。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科学知识?你们对这些知识有什么了解?3.教师提问: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月亮的作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五、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不少于500字。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写作结束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月亮上的足迹》,让学生了解月亮的相关知识,感受作者对月亮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环节师:同学们,你们晚上看过月亮吗?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吗?生1:我看到的月亮是圆圆的,像一个大玉盘。
生2:我看到的月亮是弯弯的,像小船。
师:很好,你们观察得都很仔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亮上的足迹》,就是要带我们走进月亮的世界,看看那里都有什么。
七年级语文教案《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本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习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练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及课件操作设计:(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
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的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4、初步了解航天飞船的有关知识及人类登月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2)昂首挺立:(3)遥遥在望:(4)可望而不可即:(5)里程碑:2.上网查登月的有关资料,了解登月的有关知识3。
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检查预习(显示幻灯片)1词语解释(1)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5)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2、字词读音椭圆( tuǒ ) 铁锹( qiāo )着陆(zhuó)飞跃( yuè)海域 ( yǜ) 狭窄 (zhǎi ) 畅谈 (chàng ) 供给 (gōng jǐ ) 3、交流资料,回答(1)地球到月球有多远?38万公里(2)航天飞船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航天飞机是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它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发射到太空,能在轨道上运行,且可以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
它由轨道器、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储箱三大部分组成。
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共两枚,发射时它们与轨道器的三台主发动机同时点火,当航天飞机上升到50千米高空时,两枚助推火箭停止工作并与轨道器分离,回收后经过修理可重复使用20次。
外储箱是个巨大壳体、内装供轨道器主发动机用的推进剂,在航天飞机进入地球轨道之前主发动机熄火,外储箱与轨道器分离,进入大气层烧毁,外储箱是航天飞机组件中唯一不能回收的部分。
航天飞机的轨道器是载人的部分,有宽大的机舱,并根据航天任务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房间”。
有一个大的货舱,可容纳大型设备。
轨道器中可乘载3名职业航天员(如指令长或机长、驾驶员、任务专家等)和4名其他乘员(非职业航天员)。
其舱内大气为氮氧混合气体。
航天飞机在太空轨道完成飞行任务后,轨道器下降返航,像一架滑翔机那样在预定跑道上水平着陆。
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
-(3)从地球到月球的飞行轨道是怎样的?三、导入小时候,你们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嫦娥挥动长袖轻飞入月的潇洒曾让我们以为登月只要一颗仙药就可以达成,但是你知道人类真的踏上月球是什么时间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月球时的情景,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四、快速默读课文,并回答: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四个阶段:1)升空前的准备2)飞向月球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3)登月成功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4)返回地球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时间)4、作者为什么将时间精确到了秒?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5、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6、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 )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6)与尼克松总统通话7、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喜悦、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8、这是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留在月球上的脚印,他为什么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因为这一步标志着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宇宙空间。
当人类活动领域扩大到宇宙空间后,人类将开始利用和开发空间蕴藏的极其丰富的资源,并使人类能利用整个宇宙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这势必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势必会促进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长足进步,势必会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五、拓展(展示资料)载人航天的历史人类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驾驶人类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地面,从此揭开了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阿波罗号”航天飞船,实现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奇迹。
1971年4月,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号”。
1973年5月,美国发射了名为“天空实验室”的宇宙空间站。
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开始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1999年11月20日和2001年1月10日,“神舟号”试验飞船和“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在刚刚成功的“神舟三号”发射中,还首次试验了逃逸系统,该系统可在火箭发射和升空阶段出现意外故障等紧急情况下,将飞船带离危险区域,以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显示出中国航天科技实力已跻身世界航天科技领域的先进行列。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xx年9月25日晚21时10分04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月27日下午16时30分航天员翟志刚首次进行出舱活动, 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提问: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航天技术离美、俄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需要同学们的努力,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超越美俄,跃居第一的。
六、小结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七、课后作业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读后感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案1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及学习的热情。
课前准备:教师:1、从网上、报纸上查找有关“阿波罗登月计划”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2、制作教具:火箭飞船模型。
3、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学生:1、阅读有关书籍,也可上网查找有关月球资料,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准备。
2、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
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通过拓展迁移,联系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用大屏幕显示一张航天员在月球上拍摄的地球图片,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1.自主学习①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③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2.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实物演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将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放在讲桌上,大的假设为地球,小的假设为月球,然后选派两名学生上讲台演示登月全过程,演示过程中有不完善之处,其他同学补充。
通过演示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1.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①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②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2.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
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3.课件展示,形象直观激发兴趣课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图片资料。
宇航员登月后采集月壤、月岩,安装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及月震仪图片资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合作学习: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学生齐读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这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更使人类航天技术的巨大飞跃。
教学反思1.教学经验①本节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设计了如上几个环节:默读、构画、讨论、演示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把握好课文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并为后文的研读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实物演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关月球的图片资料及宇航员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2.存在问题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在实物演示这个环节,尽管学生热情很高,却因教学时间有限,只选了两个同学,使一些同学留下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