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偷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智学生“偷窃”行为的个案矫正

首先,这里是加引号的“偷窃”,不同与一般意义的偷窃而言。

“偷窃”是以将占用他人财物为目的,秘密窃取的行为。指把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在别人不知情、不同意的情况下偷偷占为己有。“偷窃”行为在培智学生中比较常见,这与学生的智力因素、认知水平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等有关,同时往往达不到道德缺陷的高度。

吴某,女,16岁,现为我校培智四年级学生,在婴儿期患病导致智力中重度障碍。曾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二年,辍学3年,因学习跟不上,同时行为问题多又严重影响班级教学秩序,于09年转入我校,后进入心理康复辅导小组进行个别化矫正训练。

问题行为的描述:据前任老师和家长的反应、笔者的观察,发现吴某经常乱拿同伴、老师、家人、邻班学生的物品,行为持续了1年多。而这种偷窃不良行为次数逐渐在增加,原来每星期2至3次到现在愈演愈烈,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要她在场,趁别人不注意就会“顺手牵羊”把别人的东西拿走。有时候是班级里的一大堆作业本、同伴的卫生纸、卷笔刀、老师的书、食物、邻居小朋友的玩具等等都“偷拿”回家,有时候还拿家里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糖、玩具之类的物品,有时候没有东西可拿,就是别人的废纸或垃圾都要拿回家。基本上每天老师都能发现书包有不属于她的东西,老师和家长多次教育均无效果,严重影响了吴某本身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教学秩序。

心理问题描述:吴某有很多优点,理解领悟能力、记忆力等较好,活跃、大方。但她情绪起伏比较大,不稳定,易冲动,心急,做事粗心而做不好。易激动,一点点小事都能引起她的愤怒情绪,比如别的同学做对了题目而她做错了,都会引起她的大为不快。心理异常脆弱,经不起批评,一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或同伴的指责后,就会非常难过或生气,常无法控制情绪大声骂人或把自己关在厕所,不理人。

吴某接受、理解、反应、自理生活能力均较好,但在课堂上经常嬉闹玩乐、取笑同学、乱拿他人的物品,喜欢与老师唱反调,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常常“偷拿”别人的东西后,还百般抵赖说谎,不承认是自己拿去了,所以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常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在多次走访后,笔者了解到吴某与父母外公外婆居住在一起,外公外

婆年纪大无法照顾他,父亲常年在外,母亲负主要监护责任。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对年幼可爱的弟弟呵护有余,对吴某的不良行为极其痛恨,只要吴某做错了事,母亲一发现就会打骂,吴某经常被打骂到痛哭。父亲在外做生意很少在家,但特别宠爱吴某,只要吴某提出的要求,父亲都会尽量满足,但对女儿的一些不良行为甚少关心,觉得没什么大碍,吴某也比较听父亲的话。

究其“偷窃”行为的成因,经过我们心理康复训练小组的老师和家长多方面的沟通、观察和分析,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吴某本身有智力障碍,在认知上有缺陷,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二是家庭缺乏温情关爱,她用这种不正当的行为来换取感情和注意。其母亲把主要精力花在年幼且智力正常的弟弟身上,吴某的存在和需求往往被忽视。一旦老师“告状”吴某今天又“偷拿东西”了,父母亲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她身上,所以吴某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被关注的需要。另外是家长对于其生活各个方面需求满足较少,尤其是家庭情感交流不多。

三是教师教育方法不恰当。在普通小学遭遇同学与老师不公正对待后的消极反抗所导致,以后只要受到老师批评,吴某必定会“偷”老师或同学或学校的东西。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认为,挫折往往会引起侵犯性情感,挫折与侵犯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而由于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差,教师评价不公平等原因,都容易使培智学生在普通小学因遭受挫折而产生报复性行为。

四是不良行为没有及早得到关注和矫正。刚发生时大家都觉得没什么,从轻处理,使吴某认为这一行为不严重,不良行为反而得到强化,随着时间的延长,增加了矫正难度。根据其智力水平和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吴某刚开始“偷”时,处于他律道德判断阶段向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发展,但是家长和老师没给与正确的引导,使其产生了偏差的道德认知。

笔者与吴某本人、其父母协商后,把矫正目标定为:消除其偷窃行为,并促使其它不良生活习惯(骂脏话,撒谎,与老师家长作对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使吴某健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在心里疏导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正确疏导,消除阻抗。

所谓疏导,即“疏通”和“引导”。“疏通”是指师生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同伴之间等通过信息收集与信息反馈,有序地把个体心理阻塞症结、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实现从不愿合作到愿意合作,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从逃避现实到面对现实的心理转化过程。“引导”是指在系统了解的基础上,抓住主线,循循善诱,提高个体的认识,把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及心理引向科学、正确、健康的轨道,也就是问题心理到健康心理的转化过程。

首先,个体教育。对吴某的反抗、阻抗心理进行必要的疏导是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定期对吴某进行一次个体心理辅导,时间定在每周二、四中午,时间大约为半小时,交谈的内容包括:了解吴某的心理需求,一周的总体表现,是否有偷窃行为,吴某对自己偷窃行为的看法,吴某认为自己该如何去改,教师对其的建议。交谈始终是在轻松温暖的氛围中进行,教师以温和的态度与吴某谈话,不责骂不纵容,平等对待,做到了让吴某敞开心扉,大胆地对老师说出心中的想法。

其次,集体教育。在班级里教育学生一起帮助吴某改掉不良行为。班会课上开展法制教育,请学生都来说一说:乱拿别人东西这样的行为好不好?有哪些负面的影响,谈一谈当你的东西被别人拿走后的感觉。让吴某身临其境了解“偷”的害处,体验别人的痛苦。

第三,机会教育。一有这方面的信息立即给吴某看,或者在其出现问题行为之后马上进行教育引导。利用黑板报、图片、儿歌进行宣传教育,促进认知从根本上的变化。教育同学们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当吴某“偷拿”走同伴或老师的物品时,教育同学们不要大惊小怪,不要与吴某去争吵和打架,悄悄告诉老师,削弱吴某以“偷”来引起别人注意的不良行为。

二、正向强化,改变行为。

正向强化是普遍被心理学家认同,认为在矫正儿童尤其是培智学生的不良行为方面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正向强化法,是行为矫正中最基本的方法,指儿童出现某一良好行为的时候,即刻给予他喜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