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偷窃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型问题学生——偷窃
一、偷窃类型
主要有三种类型:
嫉妒型(嫉妒成绩、嫉妒家境、嫉妒人际关系等)
报复型(报复教师、同学、父母等)
发泄型(因为受了各种委屈而采取的发泄措施)
前面三种,我认为都是心理疾病型。因为无法找到适当的途径来疏导排遣自己的消极情绪而采用盗窃这种不可取的方式来实现。
利己型(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欲望)我认为这个案例属于这种。这种类型属于法制意识不够强烈,具有不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二、偷窃成因
家庭因素:
1、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差。(在这种情况下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实现“取之有道”。)
2、父母对孩子教育和管制出现偏差。有的父母为了禁止孩子出门玩耍或者用他们给的零用
钱进行除学习活动以外的其他活动,常常会没收孩子的零用钱而且不进行正确适当的沟通和引导。比如有的家长在学生将零用钱花在打游戏上时,家长会极其愤怒地没收其钱财,并勒令孩子停止这种影响学习的活动。这种管制和教育的方式是不合理的,也是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到校进行偷窃的。
3、家庭突遭变故(如:亲人去世)(这一点在盗窃上的导向作用是精神受创么?进行一下
具体的分析吧)
学校教育:
1、教育模式刻板,一味的实施应试教育,学生产生压抑心理,青春期的中学生以这种行为
表现自己的叛逆以报复教师。
2、教师心理偏颇,对此类学生反感,因此对这些学生情感倾注度不够,学生以这种行为引
起老师的注意。
社会因素:中小学生都有极强的好奇心,尤其小学生活泼好动,由于各种媒体(如:网络、电视等)对偷窃行为的报导,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想寻求一种刺激,所以做
出有悖伦理道德的事情。
自身心理因素:学生由于以上种种因素造成心理偏执
⑴心理缺失:盗窃者可能缺少父爱、母爱,老师的关注等。于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寻求
班主任的爱或关注。拼命弥补心理上的损失。
⑵挑衅心理:盗窃者对班主任心生不满,就可能惹点篓子,玩点出格,以此考验班主
任的智慧,水平。
⑶虚荣心理:盗窃者可能对盗窃物性能比较了解,盗窃者恰好缺乏高质量的盗窃物,
为自己的寒酸而懊恼,也可能铤而走险。虚荣心理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
是为了引起背后普遍注意或取得荣誉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虚荣心的背后掩盖着的往往是自卑等深层心理缺陷。
⑷侥幸心理:也有可能盗窃者经济条件较差,偷取盗窃物换钱或馈赠他人的可能。由
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于是心存侥幸,再次伸出贪婪之手。
干预方法:
1、心理干预
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对孩子进行疏导、沟通,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道德感。盗窃成瘾有时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缺陷使得学生难以摆脱盗窃的念头和行为,寻求专家的帮助是比较好的一种解决方式。
2、父母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足够的关爱,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在教育和管制方
面应该做到以情理为先强制暴力为辅。孩子本身是未经雕琢的,其可塑性非常强,由于其天性,对好玩、有趣的事情自然更加喜爱。现在学校的教育趣味性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一点上,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产生在学校学习的乐趣,并督促和培养学生产生对其他更具价值的活动的兴趣,比如画画、体育运动、音乐等。
3、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对此类问题学生应倾注更多地感情,
给他们更多地关爱。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并让他们有所发挥。让学生觉得自己并不一无是处,同样能得到老师的关注。
在盗窃事件中找到具有此缺点的学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找到这位学生无论是对其进行惩处、治疗、劝解还是其他,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是对这个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不再犯此类错误。所以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好,尽可能不要使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产生排斥心理。
我们也应该引导其他同学对犯错学生表示关爱。并树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观念。
4、社会方面应多给孩子创设社会教育环境,给孩子多一点社会实践的机会,以体验
生活,全面了解世事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