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
历史学考研的同学进来看看--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纽伦堡审判:是1945年11月20日到1946年10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德国纽伦堡举行的国际战争犯罪审判。
经过216次开庭,对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判处12人绞刑。
纽伦堡审判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侵略战争的组织者、阴谋者、煽动者和计划执行者进行的国际审判,开了将战犯押上国际法庭接受法律惩处的先河。
但是,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少数首要纳粹分子的无罪开释或重罪轻判,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反对和世界舆论的指责。
铁幕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
1946年3月,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密苏里州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对苏联的扩张,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凯南遏制理论:1946年 2月 22 日,美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一份八千字电报,后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从而提出了一整套“ 遏制” 苏联的理论和政策。
主要内容:一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
“ 根源在于俄国人那种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二苏联行为的理论根源。
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苏联维持国内“ 独裁制度” 和同外部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三,苏联的政策目标。
是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和威信,力求分裂和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
四,美国的对苏政策。
“ 遏制俄国扩张倾向的政策” 五,遏制苏联的目标。
遏制苏联势力范围的扩大,并竭力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
乔治*凯南遏制理论对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苏战略和政策的确立和执行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
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自杜鲁门起美国历届政府的一项基本对外政策。
杜鲁门主义: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总称。
1943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以希腊、土耳其问题为诱发点,视苏联为集权政治,主张以强硬的姿态遏制苏联。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因该体系是在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故名。
其主要内容是:以黄金为基础,确立“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两大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它的确立,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1971年美国被迫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咨文中提出的对外政策纲领。
其主要内容为:宣称世界已分为两大敌对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对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所试行的征服活动,必须帮助各国人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有关他们各自命运的问题。
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彻底摆脱孤立主义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走向全球扩张的时代。
它成为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公开破裂、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重要标志。
3、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
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而得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其影响之故。
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第四点计划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因为是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
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整理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第一章20世纪初的的世界美西战争19世纪末,美国垄断资本强烈需求海外市场。
当时世界领土已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美国垄断资本遂把侵略矛头指向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
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同年5月和7月,美国海军先后在菲律宾和古巴歼灭了西班牙舰队。
12月,美国和西班牙签订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西班牙撤军后,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让与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作为获得新领土的代价。
美西战争是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后所进行的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车主义战争。
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将帝国扩大到亚洲。
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由美国国务卿约翰·海提出,它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但需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中国从事贸易。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在列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大棒政策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
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用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方式干涉拉丁美洲的国家事务,以达到支配拉美各国的侵略目的。
西奥多罗斯福罗斯福他在任美国总统期间(1901-1909年),应付国际关系“嘴里说话要温和些,但手中要提根大棒”,因此得名。
金元外交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
现在泛指利用金钱手段达到某种目的。
美国从塔夫脱总统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
罗斯福推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
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世界现代史是指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至今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见证了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巨大变革。
以下是一些世界现代史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 1914 年至 1918 年,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战争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
战争的双方分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
同盟国主要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协约国主要包括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美国等。
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它也加速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促进了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
二、十月革命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三、巴黎和会1919 年 1 月 18 日至 6 月 28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处理战败国的问题。
然而,巴黎和会实际上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
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引发了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四、经济大危机1929 年至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大危机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过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银行破产等。
它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严重衰退,也促使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五、罗斯福新政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称为罗斯福新政。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1.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
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
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
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
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
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
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
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
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3.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
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
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
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
总部设在莫斯科。
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4.《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也叫《泛美联防公约》、《西半球联防公约》或《里约热内卢公约》。
1947年9月2日泛美联盟19个成员国(缺尼加拉瓜和厄瓜多尔。
尼加拉瓜于1948年批准该约)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签订。
主要内容:整个西半球都是条约所指的“联防”地区;这个地区的任何一国受到“侵略”时,缔约国要实行“共同防御”和“集体自卫” ;经缔约国2/3多数的同意,就可决定任何一国为“侵略”者,并对其采取断绝外交关系等措施,直至“使用武装力量”。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1.布雷顿森林协定是战后确定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奶奶7月,来自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
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两个挂钩”原则,从而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1年12月10日欧洲共同体首脑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城签订的关于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条约,简称《马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①经济货币联盟。
条约规定,在欧盟内部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并使经济政策完美地协调起来。
②政治联盟,制定了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
《马约》是欧共体国家实现经济、货币、政治和军事联合的第一次尝试。
是欧共体一体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产物,被认为是欧共体经济政治联合发展的里程碑。
3.莫洛托夫计划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是由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提出,故名。
在冷战时期,面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
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
这一计划的提出是苏联针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作出的首个反击,它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也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
4.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完整版)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
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
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
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
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也称奥托曼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军事封建帝国。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1299年突厥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建国。
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在此建都,改名伊斯坦布尔。
经过不断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帝国内部实施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地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抗。
17世纪中叶国势转衰,19世纪巴尔干半岛各国先后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失败,随后丧失了大片土地,仅保有土耳其本部。
1919年国内爆发基马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苏丹穆罕默德六世被废,帝国告终。
殖民制度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
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1971 年8 月美国被迫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7月23日签订,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其宗旨是:达成互惠互利的安排以求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主要活动是主持减让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多边谈判和协调成员国的贸易争议。
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3.乔治·凯南是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
遏制政策始创人。
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29年至193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俄罗斯文化,后在苏联和欧洲国家从事外交工作。
对二战之后的苏联政治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应对克里姆林宫的原则。
凯南提出,由于传统的不安全感,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当政者不愿与西方世界接触,以免国民了解真相;斯大林相信,与西方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他第一次提出“遏制”的概念。
当时美苏关系恶化,美国在寻求新的对苏战略考量。
凯南的学说适逢其时,激发了政府的灵感,“遏制”旋即成为“冷战”的核心词汇,也是20世纪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词汇之一。
4.富尔顿演说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杜鲁门的陪同下,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的题为《和平砥柱》的反苏反共演说。
在演说中称苏联的扩张已经构成了对西方国家的威胁,东欧已被苏联用“铁幕笼罩起来”。
鼓吹美英结成军事同盟,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
世界当代史
一、名词解释:1、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经济的计划。
从1948年4月开始实行,到1952年结束,美国共提供了132亿美元的援助。
其要点是: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使欧洲恢复到正常经济状态,以保持稳定与和平,并使“自由制度”得以存续;强调美国的政策不反对任何国家和主义,只反对饥饿、贫穷和混乱;刻意“淡化”意识形态,把东欧和苏联也包括在受援国之内。
马歇尔计划援助了欧洲的经济,进一步改组了西欧经济结构,使其更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领导;2、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和以他们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由美苏阵营的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对立引起;这场冷战持续了40多年,构成了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中的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随着冷战的发生与发展,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也得以确立。
3、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三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及其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
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3年宣告结束。
4、联合国;是一个由有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943年中苏美英四国共同发表声明,首次正式提出建立联合国的问题。
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基本勾画出联合国的蓝图。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
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
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
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
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
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
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
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
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3.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
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
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
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
总部设在莫斯科。
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4.《蒙巴顿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
1947年6月3日,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故名。
同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
根据人民的宗教信仰,印度被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
8月25日,印巴正式分治,英军同日撤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告终。
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
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这次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
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占压倒优势。
《凡尔赛和约》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开幕。
6月28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签订《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圣日耳曼条约》 1919年9月10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和约。
主要内容是:奥地利承认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的独立;奥地利将克赖纳和卡林西亚两省的部分地区以及古斯滕兰和南提罗尔割让给意大利;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划归罗马尼亚;奥地利废除普遍征兵制,军队不得超过3万人;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同意,禁止奥、德合并;赔款数额延至1922年确定。
《特里亚农条约》: 1920年6月4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匈牙利在巴黎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签订。
匈牙利割让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给捷克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划归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巴纳特西部划归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多瑙河受战胜国控制;陆军限为3.5万人;赔款数额由赔偿委员会确定。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
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
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
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困难的发展时期,但这一运动发展的潜力依然存在,它将适应形势,调整政策,继续前进。
新边疆政策:
“新边疆”是美国民主党总统肯尼迪的施政纲领。五十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缓慢,落后于西欧日本,黑人贫困和种族歧视问题突出;科技发展速度受到苏联的挑战,美国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这些因素迫使美国采取新的对策。1961年1月,肯尼迪提出名为“新边疆”的社会改革方案。其实质是试图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解决60年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为美国在全球争霸乃至向宇宙空间扩张鸣锣开道。包括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如减税,增加失业津贴和社会保险金,开发萧条地区,消除种族歧视,发展空间技术等。其以减税为主的赤字政策推动了经济复兴,为以后历届政府所继承。但只取得了为数不多的成就,许多提案被否决。1963年遇刺身亡,改革半途而废,美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矛盾并没有缓和。它体现了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是新政改革的新高峰,也是约翰逊“伟大社会”的前奏。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又叫亚非会议,是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由缅甸、锡兰、印度、印尼、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会议通过了包括经济、文化合作、人权、民族自决权以及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内容的《亚非会议的最后公报》。同时,会议所体现出来的在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反帝反殖斗争中,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战斗的精神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
期末复习---世界当代史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战后世界格局一、名词解释1、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
这篇咨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的这篇咨文远不止是援助希、土的一项具体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标志着战后美、苏“冷战”年代的开始。
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转向积极干预世界事务、夺取世界领导权的全球霸权战略,美国由此步入了全球扩张的时代。
2、戴维营会谈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于1959年9月在美国马里兰州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举行的会晤。
双方就美苏关系、德国及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没有达成实质性的一致。
戴维营会谈是美苏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开创了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用首脑会议形式调整彼此关系并操纵国际事件的先例。
3、新东方政策新东方政策是1969年由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提出的。
新东方政策改善了同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缔结了相应的条约。
其实质是联邦德国承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同时试图改善欧洲内部的各种关系,以便有朝一日和平统一德国。
新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去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促进了世界战略格局多元化趋势,有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4、三环外交是二战后50~60年代英国两党共同奉行的由丘吉尔提出的基本外交政策。
“三环”是指是以英美联盟为基础的说英语的国家、英国和欧洲、英国和英联邦。
“三环外交”指英国的外交政策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以英国为中心,发展外交优势。
该政策的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振兴西欧,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以对抗苏联,以及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
由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三环外交并未能继续贯彻下去,但这种政策的痕迹仍然存在于当代英国外交之中。
5、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杨帆整理编辑1.《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的报告的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这是列宁在沙皇制度被推翻、俄国国内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布尔什维克党内迫切需要制订新的正确的革命路线的情况下作出的。
《提纲》回答了俄国革命的政权、任务和方式等问题,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斯达汉诺夫运动:在斯大林提出的“技术决定一切”口号的鼓励下,苏联人民掀起了为掌握新技术而突破原有生产额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
1935年8月30日晚,顿巴斯煤矿区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掘了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
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学习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革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运动。
这次运动成为一面旗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3.肃反运动:苏联的“肃反”运动始于基洛夫案件。
1934年12月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基洛夫遇刺身亡,消息传出,全国群情激奋,要求严惩凶手,政府指控前反对派领袖是暗杀事件的幕后策划人,并于1936到1938年进行三次公开审判,布哈林、李可夫、季诺维也夫等人被处死,托洛茨基已流亡国外。
斯大林此时明确提出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理论,在全国掀起一场“揭发和铲除人民敌人”的“肃反”运动,它于1937到1938年达到高潮,1939年趋于结束,由于此时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法制破坏,大批党政军以及群众找到残酷镇压、处死。
肃反运动及其扩大化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4.国际联盟: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国际组织,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920年1月正式成立,其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其任务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关心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它长期由英法操纵,后成为美国的外交工具,是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产物。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提出的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咨文以希腊、土耳其问题为诱发点,视苏联为集权政治,主张以强硬的姿态遏制苏联。
目的是:取得美国在西方世界的最高领导权,以此来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最终获取世界霸主地位。
1947年5月,正式实施,历史长达20年之久。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
亚非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万隆会议。
该会议共有29个亚非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为会议的成功奠定基础。
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等7个方面的决议,称为万隆精神,并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亚非会议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国际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牌。
第三世界此名词最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提出,原本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的第三阶级。
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
1974年毛泽东将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归结为第三世界,认为第三世界是反殖反霸的主力军,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这个词在学术上主要指南部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和主体世界。
第三世界国家绝大多数过去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它们取得政治独立后,还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它们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莫洛托夫计划是1947年7、8月间苏联与东欧签订的一系列双边经贸协定的总称, 由苏联当时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提出,故名。
其目的是形成苏东之间的经济网路,减少东欧与西方国家的联系,对抗马歇尔计划。
在此基础上苏联与东欧各国于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最终形成了经济领域上的东西方各国的冷战。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仅供参考)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经济,稳定各国汇率,平衡国际收支,促进非歧视性贸易的发展,1944年7月,由美国牵头,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44国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及《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三个文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议》)。
主要内容:(1)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会员必须协助美国政府维持黄金的官价水平,美国政府承担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黄金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
(2)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规定货币的含金量或同美元的汇率。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汇率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于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若会员国法定汇率变动超过10%,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1971年12月,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的范围。
体系实质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成为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市场的强有力工具。
水门事件:美国共和党政府在1972年总统竞选活动中的非法活动暴露后的政治丑闻。
水门位于首都华盛顿,数十年来一直是民主党全国总部所在地。
1972年6月17日深夜,5个蒙面汉闯入大厦内的民主党总部时被捕。
随后展开的调查表明,共和党为破坏选举、赢得总统宝座采取了一系列非法活动,《华盛顿邮报》最先报道民主党设在华盛顿水门饭店的竞选总部遭到窃听的消息,并揭开一个重大竞选阴谋及尼克松总统试图掩盖真相的很多内情。
由于以《华盛顿邮报》为首的媒体不断曝光,加上民众的强烈抗议,尼克松总统特别助理在内的数名政府高级官员被判入狱。
1974年8月,尼克松总统被查出对此案负重要责任,面临国会弹劾,尼克松被迫宣布辞职。
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是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为维护独立,加强彼此间的团结与合作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的会议,29个亚非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当代史复习题汇编杨帆整理编辑一、名词解释。
1.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因该体系是在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故名。
其主要内容是:以黄金为基础,确立“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两大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它的确立,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
2.雅尔塔体系:美、苏、英三大国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它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3.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判。
经过长达10个多月的审理,对20多名主要战犯作出严厉裁决,判处德国政治领袖集团、秘密警察和党卫队等为犯罪组织。
它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同时也是盟国在战后一次重要的国际行动。
4.东京审判:1946到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日本法西斯首要战犯的审判。
经过长达两年多的审理,对20多名主要战犯作出裁决。
这次审判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正义,但它并没有彻底根除日本的法西斯主义,为日后日本右翼分子美化侵略历史埋下祸根。
5.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这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技等一切领域进行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它的推行,加剧了美苏间的对抗状态,对战后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6.“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的名为《和平砥柱》的反共反苏演说。
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条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而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号召所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共产主义威胁。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世界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重要阶段,其中包含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名词。
下面就让我们来逐一解释一些关键的名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建立的新的国际关系秩序。
1919 年的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1921 1922 年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然而,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反而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十月革命”: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经济大危机”:1929 1933 年,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
这次危机的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它导致了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大危机也促使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罗斯福新政”: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通过整顿金融、调整工业、兴建公共工程等手段,使美国逐渐走出了经济危机的困境。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法西斯主义”:一种极端的独裁和恐怖统治的政治思潮和运动。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的希特勒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是法西斯主义的代表。
法西斯主义主张通过暴力和侵略手段实现其政治目标,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一场战争。
从 1939 年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 1945 年日本投降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1.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
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布鲁塞尔条约:1948年3月17日,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5国代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缔结了5国《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条约。
有效期50年。
这是一项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条约。
对顶,当任何缔约国在欧洲遭受侵略的时候,其他缔约国应给与援助实际上其主要目标是针对苏联。
范登堡决议:1948年6月美国通过了关于美国对外政策“新方向”的范登堡决议。
规定,在持续有效地自助和互援的基础上,以及在涉及美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美国可以通过宪法程序,参加这些区域性和其他集体协定。
这是美国第一次在和平时期同意美国政府同美洲大陆以外的国家缔结军事同盟条约,从而改变了其对外政策的传统原则,标志美国孤立主义的彻底终结。
同时,为美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了绿灯。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
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
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
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
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
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
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
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3.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
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
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
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
总部设在莫斯科。
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
是联合国的6大主要机构之一。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联合国机构。
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5个常任理事国是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
这5个国家对实质问题都拥有否决权,只有有1票反对就不能通过,即“大国一致”原则。
常设委员会有:联合国军事参谋团、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监核会、反恐怖主义委员会。
4.《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也叫《泛美联防公约》、《西半球联防公约》或《里约热内卢公约》。
1947年9月2日泛美联盟19个成员国(缺尼加拉瓜和厄瓜多尔。
尼加拉瓜于1948年批准该约)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签订。
主要内容:整个西半球都是条约所指的“联防”地区;这个地区的任何一国受到“侵略”时,缔约国要实行“共同防御”和“集体自卫” ;经缔约国2/3多数的同意,就可决定任何一国为“侵略”者,并对其采取断绝外交关系等措施,直至“使用武装力量”。
这个条约是1945年签订的《查普特佩克议定书》的具体化,当时美国利用这个条约,企图从军事上进一步控制拉丁美洲。
6.《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最后会议上通过,1994年生效,已获得150多个国家批准。
公约规定一国可对距其海岸线200海里(约370公里)的海域拥有经济专属权。
该条约本着以互相谅解和合作的精神解决与海洋法有关的一切问题的愿望,本公约对维护世界和平、正义和全世界人民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7.《蒙巴顿方案》1947年英国政府制定的“印巴分治”方案,以时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名字而命。
其主要内容为:印度按宗教信仰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土邦可自己决定加入其中任一自治领。
分治方案的实行,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同时也引起印巴之间的宗教大仇杀,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更造成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
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它是联合国属下的一个专门机构,负责长期货款的国际金融机构。
世界银行是根据194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成立的。
世界银行的宗旨是:通过对生产事业的投资,资助成员国的复兴和开发工作;通过对贷款的保证或参与贷款及其他和人投资的方式促进外国和人投资,当成员国不能在合理的条件下获得私人资本时,则在适当条件下以世界银行本身资金或筹集的资金及其它资金给予成员国直接贷款,来补充私人投资的不足;通过鼓励国际投资,开发成员国的生产资源,提供技术咨询和提高生产能力,以促进成员国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及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
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宗旨,其主要业务活动是,对发展中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对成员国政府或经政府担保的私人企业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资助他们兴建某些建设周期长,利润率偏低,但又为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建设项目。
《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贸易改革法案》所附法案。
其内容是禁止给苏联、东欧等限制移民出境的国家以贸易方面的优惠。
查尔斯——瓦尼克是俄亥俄州众议员。
1973年12月11日,他向美国国会提出一条改革贸易法修正案,本案规定“在苏联允许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自由移居国外之前,禁止向苏联提供最惠国关税待遇和得到美国政府的贷款”。
其目的是通过此案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施加经济压力,并拉拢社会主义国家中所谓“渴望自由的人”。
他的修正案要求苏联“为不幸的移民打开大门,以每年至少准许6万名犹太人移居国外作为取得最惠国待遇地位的交换条件。
”近20年来,这一修正案一直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贸易政策的中心。
还在这一修正案宣布之初,即1975年1月苏联就曾对此郑重表态,坚决予以拒绝,并指出这是对苏联内政的粗暴干涉。
由此可见,最惠国待遇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冷战的产物,但这种影响却延续到今天,已经和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背道而驰。
最终于1989年10月26日被美国政府废除。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
参加会议的有除阿尔巴尼亚以外的欧洲各国和美国、加拿大。
主要讨论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员与文化交流以及续会等4个方面的问题。
1972年5月美、苏双方达成协议召开此会议。
同年11月至翌年6月在赫尔辛基召开大使级预备会议,讨论欧安会议程问题。
1973年7月3日至7日在赫尔辛基举行第一阶段外长会议,通过了筹备会议“蓝皮书”。
第二阶段专家会议于1973年9月18日至1975年7月21日在日内瓦召开,由三个委员会分别讨论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人权问题。
第三阶段首脑会议于1975年7月30日至8月1日在赫尔辛基举行,会议签署了《最后文件》(又称《赫尔辛基宣言》)。
1990年11月19~21日,欧安会34国在巴黎举行第二次首脑会议,签署《新欧洲巴黎宪章》。
8.不结盟运动冷战时期,一些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的国家建立的松散的国际组织。
20世纪50年代后期,铁托、尼赫鲁等提倡不结盟主义。
1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同年9月,第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了《会议宣言》,提出非集团的原则。
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世界此名词最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提出 原本是指法国大革命中的第三阶级。
冷战时期 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 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
1974年毛泽东将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归结为第三世界 以为第三世界是反殖反霸的主力军 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 这个词在学术上主要指南部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和主体世界。
第三世界国家绝大多数过去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附属国 它们取得政治独立后 还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它们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9.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于1955年4月18—24日召开。
它的正式名称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因为是在印尼的万隆召万隆会议开而得名。
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五国发起的。
除这5个国家外,还有18个亚洲国家和6个非洲国家,共29个国家参加。
用东道主印尼已故总统苏加诺的话说,这次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
周恩来总理应邀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万隆会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是对战后两极格局的第一次大冲击,它标志着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它成了第三世界的发祥地。
会议所体现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合作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而载入史册。
10.七十七国集团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在维护自己经济权益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国际组织。
1964年3月至6月在日内瓦举行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会上75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并决定在每次贸易会议前召开部长级会议,以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研究应采取的政策。
此后该集团成员不断增加,但一直沿用“七十七国集团”的名称。
医生间谍案:1953年1月,苏联保安机关破获了一个由15名克里姆林宫医生组成的反革命间谍案团,这些医生受帝国主义情报机关和国际犹太民族主义组织的指使,企图用有损健康的医疗方法谋害苏联领导人。
案件没有任何事实依据,是保安机关迎合斯大林的病态心理而蓄意制造的。
它表明斯大林模式的运行已偏离了常态。
厨房辩论:1959年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开幕式上,尼克松和赫鲁晓夫之间的一场关于东西之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论战,因论战发生在博览会的一个现代化厨房内提出的“和平竞赛”内容,故名。
有限主权论:60年代末苏联提出的有关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主张。
这是一种霸权主义的理论。
它最初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美国的一些学者提出的。
这一理论认为,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已经过时,主张用“联合主权代替单一的国家主权”。
这一政治主张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用。
1968年8月,苏联出兵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但苏联领导人认为,由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所组成的大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是“最高主权”,高于一切;因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各“兄弟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