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县汉族丧葬习俗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ppt课件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ppt课件

殷墟王陵M260
西汉广陵王墓——黄肠题凑
• “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 等级最高。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 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
• 所谓“黄肠”,即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 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 色黄。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 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 坟茔
• 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其来由是:秦朝有一名大力士, 名阮翁仲,据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 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 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咸阳, 见到铜人,竟为是活着的阮翁仲。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 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明祖陵神道
•寝 • 祠堂 • 神道 • 石像生
墓地其他建筑
汉代济宁武氏石祠
• 神道:谓通向死者之道。也称墓道。 • 汉代大将霍去病的神道是目前被发现最早的
神道。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象征生前的 威仪。竖在墓道上的墓表又称神道表或神道 碑。
• 陵墓前神道两侧的石兽(即石象生)也有由来。石兽放置 在墓前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汉武帝为表彰这员爱将, 特在自己的茂陵之东修建霍去病墓,形式象征祁连山,以 纪念他在河西走廊的功绩。石匠们参照祁连山的天然石兽, 在霍去病墓前凿刻了跃马、卧马、伏虎、卧象、小猪、石 鱼、人与熊、猛兽食羊等生动的石刻形象。其中最著名的 就是“马踏匈奴”,它概括了霍去病短暂一生抗击匈奴的 丰功伟绩。这组石刻便是中国古墓前最早的大型石刻。
君之墓"类字样.
• 神道是帝王贵族墓前竖向的甬道,神道两侧排列有石雕人 像,动物像和传说中的神兽像等.
墓志铭
• 墓志铭又称“埋铭”“圹铭”“圹志”“葬志”等,是埋 在地下的。至北魏时,方形墓志成为定制,即为两块等大 之正方形石板,上下重叠,刻铭文者在下为底,刻碑额者 在上为盖。禁碑令废除后,此风仍不改,从而造成墓碑矗 于地上而墓志藏于地下的格局。

各民族的葬法

各民族的葬法

各民族的葬法各民族的葬法因地区文化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葬法。

1. 汉族:汉族葬礼通常会在逝者入土前进行。

家属穿着黑色或白色孝服,为逝者祈福。

除尘洒香、奠酒颂词之外,也有送柩的习俗。

根据地区、社会阶层和习俗不同,汉族可能有舞蹈和鼓乐等仪式。

2. 藏族:在西藏,葬仪有“空葬”和“实葬”两种。

空葬是将逝者遗体放在露天的地方,由天鹰等飞禽啄食。

实葬是将逝者遗体放在土坑里,并加入某些草药等来加速腐烂。

葬礼前,家人要请僧人进行佛事,向主持僧人求得逝者超度的经文以及重建逝者的联系的灵魂之道。

最后,家人将逝者的遗体搬到葬坑处,焚烧基督教圣经象征着逝者的净身。

3. 瑶族:瑶族葬礼要求摆放十年之久。

葬礼的第一天,由祭师和乐师带领父母、兄弟姐妹、亲戚和朋友在逝者居住的地方举行仪式。

所用的乐器包括锣、鼓、笙、箫等。

葬礼第二天,逝者的遗体被放进祠堂内,并享受全家人的抚养。

第三天,家属将逝者的遗体放进小棺材,交给乐师搬运。

葬礼期间,祭师会进行示均、射形、捏土拜坎、颂经等祭祀活动,祭师的身份非常重要。

4. 傣族:傣族葬礼通常都很简朴。

在举行葬礼前,要请长老唱经和吹唢呐,家庭食物和药物也会向宾客赠送。

葬礼的关键是开棺听声,即在逝者入棺后要找出每个人的头盖骨、哈达和银装的亡灵笛,以示死亡与未死之间的区分。

此外,傣族人还会组织扯旗子来祭祀逝者。

5. 朝鲜族:朝鲜族葬礼通常会举行祭告、安灵和做饭三个环节。

祭告时,棺材上要放上祭品,并请师傅念经陪祭。

安灵时,先请师傅为逝者超度,然后将遗体放入棺材中。

做饭是在家庭灶台点燃火缸,做七样饭菜和七碗酒,再请客人前来一起食用,有的地方会摆放白色桌布,喜马拉雅风格雕刻天气预报的社群臭豆腐作为谢师宴的代表性菜肴。

以上是几种民族的葬礼形式。

不同民族在葬礼中遵循的仪式、习俗有所不同,每种葬礼都反映着人们尊重逝者的心情和对生命的珍视。

和政县汉族丧葬习俗

和政县汉族丧葬习俗

和政县汉族丧葬习俗和政县汉族丧葬习俗宙生日月东升西降,时逢白昼轮回复始;草木皆季春发冬眠,人生时命终就归魂。

和政地区汉族丧葬文化习俗传承祖先崇拜和佛教、道教及儒家思想,形成了延续至今习俗并蓄的礼仪和祭祀程序。

汉葬基本实行土葬,辅之以火葬(火葬者多为恶性疾病、月间产、孕妇、年轻突发死亡者)。

老年人病逝或寿终正寝者,一般不会火葬。

如果那样,会遭到别人的"笑话"。

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既注重亡故者归土后的安葬,也崇尚来世的修行和对灵魂超度,更以孝道而显昭世人。

汉族的丧葬仪式一般有几个主要过程。

一、净身冥灯。

每当人老或病危时,儿女或请村中长辈给垂危弥留之人洗浴净身。

如剃头、修面、剪指甲。

在病人咽气(断气)前,要在病人房中、院落、大门点燃"佛灯",意为亡魂一时进入阴间,双目不能适应黑暗,点着冥灯可以让亡魂顺利走上黄泉之路。

二、穿寿衣。

人咽气后既要给遗体闭目合嘴,还要请本村庄与亡者平辈中的年长者为死者穿寿衣。

寿衣须衣、鞋、袜齐全。

无论冬夏均着棉衣,一般要穿上五下三,有衬衣、棉衣、罩衣;家境富裕的可穿五件、七件不等。

后将遗体仰面安放在正堂(上房)靠后墙中央的灵床上,将两足并拢用麻衣片束捆,面盖冥钱。

三、带打狗饼。

挺好遗体后要在亡人左右手腕上带两串小饼(俗称打狗饼),便焚化纸钱,孝子连续哭喊三声。

民间传说亡人亡故后,要赴黄泉之路,到阴曹地府报到,路遇恶鬼和恶狗挡道,亡魂可以用打狗饼打狗,使狗贪吃而放魂,亡魂携带的纸钱全用来贿赂挡路恶鬼,使亡魂顺利到达阎君地府。

然后在灵床前遮以幛幔,幔下设供桌,摆放亡人遗像,点着"长明灯",摆放祭祀献碗、茶酒及亡者身前喜娱之物等,另放民间手工纸货。

有金童玉女守于供桌左右,供桌前摆放烧纸盆。

灵堂布置完毕后在灵堂地铺上一层麦草,称为草铺。

亡人之子女和亲近晚辈(称孝子)执香跪于幛幔下的草铺,日夜守灵,焚香烧纸正式开始。

四、告丧。

在孝男孝女齐备于草铺时,由"总管"(村庄中操办丧事的总负责人)询问奔丧亲友,并一一记下,安排庄子里与亡者亲友熟悉的年轻人第二天凌晨四处奔赴"报丧"。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课件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课件
下葬.
做七: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 、“七七”等。旧时汉 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 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23页
报丧礼仪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它用发信号的 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邻里。
逢山开山逢水涉水 不走弯路的苗族葬礼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 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 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 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 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
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守 灵
下葬
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23页
报丧
择日
奇风异俗
湖北仙桃——死人嘴里放茶叶 湖北黄冈——丧偶哭姐妹 湖北满梅——死者捆在椅子上 江浙——喝长寿汤、吃长寿豆 安徽利辛——孝子打阴阳先生 湘西——赶尸回乡
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23页
葬后祭祀
按远近亲疏时间不同分为"五服" 一是"斩衰"(崔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丧服,断处外露,不缉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23页
停尸礼仪
寿终正寝。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 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
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
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把尸体移到灵床上的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 引到灵床上去。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 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 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 "。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是指汉族在死亡、埋葬、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对汉族丧葬风俗的介绍:
1. 停尸仪式:在古代,当有人去世后,丧家在其咽气后的三至五日之内必须停尸。

同时为亡者穿上整齐的衣服,将香烛点燃,食品供奉,并安排好丧事活动的进程。

2. 入殓仪式:接下来,丧家会给亡者洗澡更衣,并让他们穿着寿衣入殓。

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棺材下铺上五谷,如小麦、大豆、玉米、稻谷、高粱等,寓意五谷丰登。

3. 祭奠仪式:祭奠仪式是丧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追思会、祭祀仪式等。

祭奠仪式的意义在于表达对亡者的缅怀和哀思之情。

4. 墓葬仪式:在完成祭奠仪式后,丧家会为亡者举行墓葬仪式,将棺材埋入墓地。

在墓葬过程中,丧家会进行一些特殊仪式,如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以示对亡者的尊重和祈求保佑之意。

此外,汉族丧葬风俗中还有一些其他习俗,如烧纸钱、送灯等。

烧纸钱是汉族丧葬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墓地或家中烧纸钱,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送灯则是将灯笼送到寺庙或家中,为亡者照亮道路,使其平安到达彼岸。

总的来说,汉族丧葬风俗是人们在面对亲人离世时所表现出的悲痛和缅怀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习俗虽然具有传统性和地域性差异,但都是为了寄托哀思、尊重亡者和祈求保佑之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丧葬习俗逐渐被简化或改变,但它们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参考相关书籍或咨询当地人。

葬礼的全部程序和全部风俗习惯

葬礼的全部程序和全部风俗习惯

葬礼的全部程序和全部风俗习T时间:2007-02-06 14:21来源:不详作者:佚名点击: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正所谓“十里不同俗”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 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

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 沐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正所谓“十里不同俗”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

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

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

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

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

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 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 O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 S,多则30天,主要曲奔丧者而定。

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

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

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 o奔丧者均要丧服。

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 o近代多用口布做丧服。

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口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 o 送葬乂叫出殡。

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绑,挽柩者唱挽歌。

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

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乂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故人丧葬习俗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一、报丧长辈去世后,即“报丧”,也叫“送信”,乡间还有个把“报丧”俗称为“把信报”,家中死了人,孝子将死者内外穿戴整齐,把一个用红纸剪成的三角形或梭形的“讣闻”和“四块亡者留下的顶带花翎或披肩绸子的帽翅”摆在堂中央,以示通知乡邻。

报丧的办法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死者的嫡亲在临近咽气之前或咽气之后,由儿子或女儿亲自去送信;有的地方由儿子去报丧,女儿留在家中接待吊唁的宾客;还有的地方留少数人守候死者,其他的人都去向亲友报丧。

报丧者到了亲友家门,不能径直进入屋内,一般要在屋外喊几声,等有人应声走出来接待,才进屋说出死者是谁和去世的原因,但也有一进门便拱手向人哭丧的。

二、奔丧奔丧是亲友闻讯后前来吊唁。

旧时汉族人相信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已故的人虽然离开了人间,但其灵魂仍然长存在亲人中间。

“奔丧”者就是向已故亲人表达孝敬之情。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丧葬之礼,服丧期间能否守丧尽礼,直接关系到自己及其亲属的荣辱问题。

根据传统的丧期规定,“奔丧”最少为57天,多的长达700余天。

“奔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与死者关系的亲疏。

在封建社会里,不同阶层的人奔丧期限是不一样的。

有的地方还规定奔丧期限以家中有无劳动力为转移。

无劳动力的可以短些,有劳动力的可以长些。

但是无论长与短,都不能超过法定期限。

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奔丧期限的差别。

三、停灵停灵又称“厝柩”,即暂时把灵柩停放在某处,等到选好正式下葬的“风水宝地”之后,再行安葬。

旧时汉族人的死亡习俗,“停灵”根据居地状况、家庭经济等不同而不同,时间或3、5日,或7、9日不等。

“五七”之日,子孙请和尚诵经;犯单数的(6、1、4),加请尼姑。

“双七”之日;本家的孙子和曾孙等吹着唢呐、打着鼓乐为亡灵祭奠诵经。

也有请道士念经画符,超度亡灵的。

同时还要为死者招魂、招魂幡上写有“我阳间有父母双亡”字样。

四、守灵停灵期间要有人守灵。

守灵人多为死者的晚辈直系亲属,也有请阴阳先生或无香火喜闲的人守灵的。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

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

是人类特有的感情。

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

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

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

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各民族,各教派,各地区办理丧葬的习俗不一,大体有以下共同形式: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世、"过身"、走了等。

入殓,俗说"入棺"、"收殓"。

安葬,俗说"过山"、"出葬"。

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

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 选找"风水宝地" 。

请阴阳先/道士念经做法事等,择"吉日、吉时"安葬。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

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

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

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

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

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汉族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人们尽力为逝去的亲人提供最好的安葬方式,并且严肃尊重死者的遗体和灵魂。

在中国历史上,丧葬风俗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尊重,它体现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珍惜。

一、丧葬仪式中的礼节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丧葬仪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丧葬仪式的举行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怀念,也是对生者的一种警示和警醒。

在丧葬仪式中,人们要遵循许多礼节和规范,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在葬礼中要穿着适合的服装,不能言语轻浮,不能吃辣味食物等。

二、丧葬风俗的起源与背景汉族丧葬风俗起源于远古时代,是古代先民对死亡和生命的一种共同认知和传统习俗。

在中国古代,丧葬风俗是非常严谨和庄重的,人们对死亡有一种深刻的敬畏和崇敬之心。

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人们通过不同的仪式和礼节来纪念逝者,祭奠祖先,并祈求祖灵的庇护和保佑。

三、丧葬风俗中的禁忌和习俗在汉族丧葬风俗中,有许多禁忌和习俗。

在葬礼中人们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谈笑风生,更不能哭泣过度,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还有一些其他的禁忌和规定,比如不能在葬礼上带有洁癖的行为,不能带有丧家相冲的物件等。

汉族丧葬风俗中的祭祀仪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通过祭祀可以安抚祖灵,保佑子孙后代。

人们在丧葬仪式中会举行不同形式的祭祀仪式,比如祭祀祖先、祭奠逝者等。

祭祀仪式通常会在葬礼的最后举行,以示对逝者的缅怀和怀念。

五、丧葬风俗的演变与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汉族丧葬风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

今天,人们对丧葬风俗的理解和认识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和调整,但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之情始终没有改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丧葬风俗的看法和态度也被重新审视和认识,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第二篇示例:汉族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亲情的表达。

民和参考资料汉族丧事习俗

民和参考资料汉族丧事习俗

民和汉族丧事习俗民和汉族的丧事,根据亡者的年龄,身份,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的不同,丧事的规模也不相同。

对于老年人正常的死亡,一般都要举行“烧倒头纸”、“三朝”、“后事”“、“出殡”(也叫“发引”)、“攒三”等几种仪式。

总的来说,举办丧事没有比较严格的规程、习俗。

即使在举办丧事的过程中,做得有些不对,也就以“乱丧”为由来掩过,人们也不会说什么的。

烧倒头纸一般临病危的老人,在去世前,儿女们都要为其剃头(梳头)、刮胡子、擦脸、洗脚。

时间上来得及或条件允许的话,还要沐浴全身,用沫香水(即柏木树叶)熏身,临咽气时还要帮着穿好寿衣,儿女们守在身旁。

等心脏停止跳动,要到大门口烧上几张纸。

然后,将门扇或板床支起来,将三缕大麻铺在将要停放尸体的小腿、腰部和肩膀的方位,便于手抓大麻将尸体放入棺材里。

停放尸体时,头要朝房门口,脚向里面,面朝上,仰躺着,双脚拼齐,挺直,禁忌侧卧或其它姿势,还要将亡者的眼睛和嘴及时掬合,不能睁着眼睛或张着嘴停放。

还要用面做成小圆饼,用绳子穿上,戴在亡者的手腕上,叫做“打狗饼”。

意思是亡者了灵魂路过恶狗村时,恶狗吠叫,不叫亡者灵魂过去,亡者将饼子给狗吃,让狗让路。

还在亡者的嘴里放上茶叶,银子环,使亡者在行程中口不渴。

最后把尸体停放好,脸上遮上黄纸,盖上毛毯或被子。

关于亡人所穿衣服的件数,也有讲究,一般穿奇数,不穿偶数,如三件、五件、七件即可。

是男的要戴上搐搐帽子,女的要苫上黑手帕。

给亡人穿衣裳的时候,都是男人,不叫女人贴身,说是女人眼泪较多,会将泪水洒在死者的身上,在阴间亲人的泪水会化成倾盆大雨,淋在亡魂的身上,影响亡魂上路。

如果亡者在生前做好了棺材,那么在咽了气以后,就不必停放在板床上,可以直接“入棺”(把死者放入棺材)。

然后把棺材停放在大房里。

把亡者停放好后,在棺材或者板床前头(就是亡者头顶的部位)点上“水灯”(水灯是在废旧罐头瓶里倒入浆水,再倒上清油,搓上灯芯线做成的。

“水灯”是亡者去世后的指路灯,此灯从咽气一直燃烧到下葬,不得熄灭)。

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览表041019155840

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览表041019155840
17 传统舞蹈 18 传统舞蹈
19 传统舞蹈
Ⅱ 莲花山花儿会(花儿)
汪莲莲 文香莲
Ⅱ 松鸣岩花儿会(花儿) 马金山 雷兰芳 马君雯
Ⅱ 积石山盖新坪花儿会 (花儿) 石光林
Ⅱ 五月端阳寺沟花儿会(花儿) 陈玉飞
Ⅱ 半苍岭花儿会(花儿)
尹成芳
Ⅱ 咪咪 (扩展项目)
马金山 张廷忠
康乐县 康乐县文化馆 第一批 和政县 和政县文化馆 第一批 积石山县 积石山县文化馆 第一批 和政县 和政县文化馆 第二批 和政县 和政县文化馆 第二批 临夏县 临夏县文化馆 第二批
积石山县 积石山县文化馆 第一批
东乡县 临夏市 永靖县 永靖县
东乡县文化馆 第二批 市非遗保护中心 第三批 永靖县文化馆 第四批 永靖县文化馆 第四批
省级:共 29项(临夏州 2项、临夏市 8项、临夏县 4项、东乡县 4项、康乐县 1项、和政 3项、永靖 5项、积石山县 2项、)传
承人 51名(去世 10名为加粗下划线)共 41人(临夏市 8人、临夏县 6人、东乡县 2人、康乐县 2人、和政 6人、永靖 20人、
马维雄 冶洒力海 马赛吉 积石山县 积石山县文化馆 第一批
东乡族擀制技艺 临夏雕刻葫芦
马尕主麻
马舍勒
马耀良 马世贤 喇玉祥 马晖
喇志忠
东乡县 东乡县文化馆 第一批 临夏市 市非遗保护中心 第一批
60 传统技艺 Ⅷ 61 传统技艺 Ⅷ
永靖古城王氏铸造技艺王正杰 王业财 肖怀贤 胥恒通
王尕胖 王顺福
永靖白塔寺木雕技艺 刘才发 刘德福 李良东 沈文才 崇伟东 高永发 朱良发 朱良环 朱庭栋 胥元 明 高云山 崇海录 胥曙奎
15 传统体育 Ⅵ
天启棍
侯尚达(四批) 侯文林(四批) 临夏市

汉族丧葬礼仪与葬礼操办程序

汉族丧葬礼仪与葬礼操办程序

汉族丧葬礼仪与葬礼操办程序中国汉族葬礼基本概况解放前,老人病重期间,子女将“寿材”(棺材)、“寿衣”(装老衣服)准备齐全。

在病人弥留之际,穿好寿衣,抬到外屋地中间搭好的木板床上,子女守在身边为其送终。

咽气后,脸蒙烧纸,将小碟压在胸前,口内放上“压口钱”,双脚绑上麻绳或红线。

死者头顶点“长明灯”,灵床前设供,上摆供菜馒头,床前置瓦盆,烧纸箔。

死者子女穿白孝服、系孝带、戴孝帽,先到土地庙去“报庙”,接着到各亲友家去送信“报丧”。

一般情况下,亡人停放3天。

有钱人家搭经棚,挂“经图”,请僧道在灵前唪经。

准备各种“纸活”(花卉、家具、人、马等)为丧者殉葬。

出殡时,抬棺材人数不等,一般16~32人,仪仗用品,仪仗队大小,形式繁简因家庭经济状况和本人地位而异。

出殡途中举行“路祭”,边走边撒“纸钱”(称买路钱)。

安葬后,烧掉亡人用过的枕头和衣物及各种“纸活”,请“阴阳先生”“画符”、撒五谷粮“靖宅”。

葬后3日“圆坟”,之后每7天去坟前绕纸设祭1次,连续7次称“烧七”,其中“五七”比较隆重。

再后“烧百日”、“烧周年”(共3次)。

3年后每届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去坟前祭扫志哀。

贫穷老人病故后,装老衣裳、棺材、丧葬仪式简单,遗体多埋在义地里。

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丧事从简,但仍袭烧纸、送葬、祭坟等旧俗。

本县建火葬场后,城镇及农村部分地区废除土葬。

葬礼仪式改变为为死者送挽联、花圈.向死者遗体告别或开追悼会,以示悼念。

汉族葬礼的丧葬习俗主丧、傧相、孝子主丧者称“丧主”,是操办丧葬事宜的主人。

由于丧礼仪程繁琐,清规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礼仪不全和失礼,一是对死者不恭,二是对吊唁者不礼,所以在发生丧事时,必须请有威望、有经验、阅历深、会办事的长者帮忙料理。

古代对指引宾客、赞礼的人员称“傧相”,由于丧主悲痛,孝子忙于跪接亲友,故丧事安排、礼仪施行,均由傧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儿子、孙子、重孙,其中长子、长孙、长重孙为正孝子,他们的孝服与一般不同,特点是孝布较长,鞋上罩一层白布,在后跟半寸左右现出鞋的本色,腰间系草编的绳带,手持哭丧棒。

汉族老人过世后事流程

汉族老人过世后事流程

汉族老人过世后事流程一、临终前。

老人在临终前呢,家人一般都会围在身边。

这时候啊,大家心里都挺难受的,但又都想陪着老人走完最后这一段路。

家人会轻声跟老人说话,可能是回忆一些美好的往事,或者就是表达对老人的爱。

这个时候的氛围很沉重,可也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有的老人可能会有一些遗愿,家人们都会仔细听着,并且会尽量去满足。

二、咽气后。

当老人咽气了,那可就是真正的开始后事流程啦。

家里人会先给老人把身体擦拭干净,这是对老人最后的尊重呢。

然后给老人换上寿衣,寿衣一般都是提前就准备好的。

寿衣的样式啊,大多是那种传统的,颜色比较素净,像深蓝啊、深灰啊之类的。

这时候啊,家人就会忍不住开始哭起来了,那种哭声里都是不舍和悲痛。

接着呢,就会把老人停放在家里的正堂,在老人的身上盖上布单。

然后就赶紧通知亲朋好友了。

这个消息传出去,大家心里都不好受,亲朋好友们都会尽快赶来。

来的人都会到老人的跟前鞠躬或者磕头,表示对老人的敬重。

三、守灵。

守灵可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家里的晚辈们就轮流守在老人的身边,这个时候啊,大家都没什么心思做别的事了。

守灵的时候,就会点上蜡烛和香,蜡烛和香可不能断呢。

大家就坐在那里,有时候会默默地流眼泪,有时候会互相聊起老人以前的好。

比如说老人以前怎么照顾家里,怎么教导晚辈的。

这守灵的过程,虽然很煎熬,但也是大家和老人最后的相处时光。

四、入殓。

过了一段时间呢,就到了入殓的时候。

把老人小心地放进棺材里,棺材里面会放一些老人的遗物,可能是老人生前喜欢的小物件,像一把扇子啊,或者是一个小荷包之类的。

这就像是让这些东西继续陪着老人。

放好之后呢,再把棺材盖轻轻合上一部分,留个缝,还能再看看老人的面容。

这个时候啊,大家又会哭成一片,就感觉这真的是要和老人分别了。

五、出殡。

出殡那一天,那阵仗可大了。

一大早啊,大家就都起来忙活了。

抬棺材的人都准备好了,乐队也开始演奏哀乐。

亲戚朋友们都穿着素色的衣服,戴着孝。

棺材抬起来的时候,哭声那是震天响啊。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临州府发[2009]18号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临州府发[2009]18号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正文:----------------------------------------------------------------------------------------------------------------------------------------------------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临州府发〔2009〕18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州政府批准州文化出版局确定的第二批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5项),现予公布。

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二○○九年八月十八日第二批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5项)一、民俗(共计1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I-1 河州回族葬俗临夏市2 I-2 河州回族婚俗临夏市3 I-3 东乡族婚俗东乡县4 I-4 东乡族平伙习俗东乡县5 I-5 和政汉族丧葬礼仪和政县6 I-6 插牌习俗和政县7 I-7 和政饮酒习俗和政县8 I-8 河州捏手交易习俗(扩展项目)和政县、广河县9 I-9 咂酒习俗康乐县10 I-10 元宵送火把习俗康乐县11 I-11 唱满月习俗康乐县12 I-12 赶旱魔习俗康乐县13 I-13 吃八宿习俗康乐县14 I-14 喊哈来目习俗康乐县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共计11项)1 II-1 拔腰广河县2 II-2 河州木球临夏县3 II-3 临夏赛马东乡县4 II-4 打炮嘎临夏县5 II-5 下方临夏县6 II-6 打流星和政县7 II-7 对棍积石山县8 II-8 保安族“夺腰刀”积石山县9 II-9 跳方临夏市10 II-10 河州天启棍临夏市11 II-11 河州压走骡东乡县三、民间手工技艺(共计18项)1 Ⅲ-1 河州木雕技艺临夏市2 Ⅲ-2 河州黄酒酿造技艺临夏市3 Ⅲ-3 河州糖瓜制造技艺临夏市4 Ⅲ-4 王氏铜铸工艺临夏市5 Ⅲ-5 马鞍具制作工艺临夏市6 Ⅲ-6 东乡族传统织褐子工艺东乡县7 Ⅲ-7 东乡族传统皮匠工艺东乡县8 Ⅲ-8 河州民间刺绣(扩展项目)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临夏县9 Ⅲ-9 羊皮筏子制作工艺积石山县10 Ⅲ-10 摞麦垛子技艺和政县11 Ⅲ-11 传统榨油技艺和政县12 Ⅲ-12 尕擦咓酿造工艺和政县13 Ⅲ-13 民间泥塑工艺和政县14 Ⅲ-14 临夏竹柳编工艺(扩展项目)和政县、康乐县、广河县15 Ⅲ-15 河州水磨磨面技艺和政县16 Ⅲ-16 和政剪纸和政县17 Ⅲ-17 孟氏木头镟艺临夏县18 Ⅲ-18 甜麦子酿造技艺广河县四、民间舞蹈(共计3项)1 IV-1 积石山县秧歌积石山县2 IV-2 河州羊皮鼓舞(扩展项目)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临夏县3 IV-3 鳌头傩戏(扩展项目)和政县、临夏县五、民间曲艺(共计1项)1 V-1 河州小唱临夏市六、民族建筑类(共计2项)1 VI-1 八坊民居临夏市2 VI-2 永靖白塔古典建筑艺术永靖县七、民间音乐(共计2项)1 VII-1 五月端阳寺沟花儿会和政县2 VII-2 半苍岭花儿会和政县八、民间乐器(共计1项)1 VⅢ-1 河州民间乐器咪咪(扩展项目)临夏县、和政县九、民间戏曲(共计3项)1 IX-1 赵氏麻布戏积石山县2 IX-2 李家坪村眉户戏和政县3 IX-3 牙塘酒曲和政县十、民间文学(共计3项)1 X-1 永靖告比文化永靖县2 X-2 米拉嘎黑东乡县3 X-3 马五哥与尕豆妹临夏县十一、民间医学(共计1项)1 XI-1 北塬金氏接骨术临夏县十二、民间饮食(共计2项)1 XII-1 珍珠空心汤康乐县2 II-2 保安族饮食积石山县十三、民间节日(共计2项)1 XⅢ-1 正月十三秧歌节和政县2 XⅢ-2 拉扎节康乐县十四、传统狩猎(共计1项)1 XIV-1 回族驯鹰康乐县十五、民间美术(共计1项)1 XV-1 麦杆贴画康乐县——结束——。

汉族民俗之丧葬

汉族民俗之丧葬

汉族民俗之丧葬汉族民俗之丧葬我国汉族丧礼,根源于上古社会的丧葬习俗,与灵魂不灭的观念有关。

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习俗逐渐礼仪化,经统治阶级的推广实行,至周代大致定型,成为人生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秦汉及隋唐,丧礼臻于完备。

主要包括丧葬仪规、丧服制度、祭祀活动三个方面。

丧葬仪规,有属纩、招魂、停尸、小敛、报丧、吊唁、入敛、出殡、下葬。

丧服制度,按血缘的亲疏远近,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服期不一。

祭祀活动有奠、虞祭、卒哭、袝、小详、禫祭等。

其核心为丧服制度。

它具有重嫡系轻旁系,重长子轻庶子,重男轻女的显著特点,为儒家肯定和坚持,表现了对宗族内尊卑长幼秩序的维护,具有用宗法伦理道德思想教育族人,团结宗族的作用。

其影响广泛涉及到政治、法律、婚姻等各方面,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汉族丧葬习俗的传承,由于时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而有所变化;统治阶级与庶民实行的情况,亦不尽相同。

加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产生出无数多姿多态、风格特异的丧葬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心理。

汉族丧礼在历史上曾影响过亚洲的日本等国家以及国内的部分兄弟民族。

蒙、满、回、藏等少数民族,也有本民族固有的丧葬礼俗。

收殓送终病人在弥留之际,其子女和至亲、至友-必须赶到床前守候,聆听遗言,临终分别。

俗称送终,在弥留之际,应迅速卸下蚊帐,不然,据说会打入“网丝层“(枉死城),要专做“法事“破解。

焚烧纸钱给死者。

买路钱甩之,焚烧纸扎轿马,给死者乘坐,以免徒步去阴曹地府,趁亡人身体僵硬前穿好寿衣寿鞋,称为“装尸“。

全家号哭,以表死别之悲。

下榻此即易篑。

尸忌停于房中,故将尸迁于厅堂,地上铺上竹席或床单,将尸从床上移放其上(脚朝大门),身着寿被,头盖黑巾,俗称“遮脸布“,有招魂归来之意,如是男子手执桃树枝,女子则手执木梳;脚头点油灯,并置镜子一面,置于死者胸部。

报丧差人遍告亲友,称为“报丧“,有的在门前张贴。

“讣告“,公布死者姓名、字讳、年龄、简历,死因,死期及祭奠,葬礼等日期。

甘肃农村丧葬流程

甘肃农村丧葬流程

甘肃农村丧葬流程甘肃农村的丧葬流程大致如下:1.死亡后,家属会马上把尸体移到上房(堂屋)的地上或灵床上,头朝门,脚向屋内,俗语叫“掉头”。

如果不“掉头”停放尸体,对生者来说就不吉利了。

全家人跪在床前号啕大哭,此为“送终”。

如果死者不是在家里去世,尸体就不能停放在院子里,必须停在院子外边,甚至不能进村;若死者是意外死亡,尸体是一定不能进村进祖坟的。

2.报丧:报丧就是把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当尸体停放停当后,孝子马上到家族的族人家去报丧,到了族人家看到人,不论长幼首先磕头,然后再报丧。

族人到了后,商办有关事宜,先派人到当地以操办丧事为业的道士(又称“阴阳”)家里选择适宜下葬的日子。

大多数人家只办三天,也有五至七天或九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才葬的。

3.入殓:老人状况不好的时候,子女要为其净身穿衣,也即人们常说的为老人穿寿衣。

穿寿衣的讲究比较多,诸如寿衣必须穿单、材质不能是缎、寿鞋要放到最后穿(老人咽气后穿,以便老人穿上新鞋上路)等。

4.守灵:守灵也叫“守夜”,也即生者对死者的最后陪伴。

5.出殡下葬:按阴阳先生选择的吉日吉时出殡,在出殡前,丧家以单个不连续的炮声为信号通知送丧者毕集丧家送丧。

灵柩由村子里青年男子抬着前往墓地,引魂幡在前面飘动,引魂纸飘散,丧子怀抱瓦盆,手持丧杖随后,孝女跟随其后,一路放声大哭,待灵柩一出家门,留在家里帮忙的人会将丧房里为死者死后所用东西连同地上铺过的麦草一同抱到村子的大路边烧掉。

灵柩到了墓地时,就会在坟前空地焚烧纸钱,烧完之后,画圈圈住,以保证所化纸钱归亡灵所有。

待灵柩下葬以后,长子跳到坟坑用笤帚扫去灵柩上的土,放下怀抱着的瓦盆和灵牌,解下绑在灵柩上的绳子,在灵柩上铺上由死者女婿和外甥买来的一种被称做“铭旌”的长条,该长条由红色的布制成。

以上就是甘肃农村的丧葬流程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关于甘肃农村习俗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当地人获取帮助。

汉族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汉族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汉族的饮食禁忌有哪些我们都知道汉族是56个民族中唯一一个不是少数民族的一个民族,因此汉族占据的人是比较多的,因此被列为一个大的民族。

汉族人口是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uFF0C分布在各个地区。

那么你知道关于汉族的禁忌是有哪些吗?在汉族我们要知道的是不能用筷子敲击锅、盆、碗、碟。

汉族饮食禁忌,汉族饮食文化同中外其他民族相比,汉族的肉食禁忌至少有两大鲜明的特征:其一,禁食动物较少且禁食不十分严格;其二,一定条件下对非禁食动物也进行禁食。

空中飞的、水中游的、地上跑的、土中钻的,汉族人都敢吃,汉族人确实以此而着称世,以致于人们这样戏谑汉族人:“带翅的不吃飞机,带腿的不吃板凳,带毛的不吃掸子。

”在汉族中,禁食动物之少可以想见!对蛇的禁食与汉族的图滕“龙”有密切的关系。

龙是一种混合型的图滕,它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动物。

龙的主干是蛇。

从《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记载上看可证明这一点。

从上古时代起,汉族就形成了对蛇的许多禁忌。

蛇的进一步神秘化,便升华成龙。

直到今天,汉族民间仍然把蛇称为“小龙”。

对蛇的禁食实含有图滕崇拜的因素。

猫是被汉族人饲养的唯一被禁食脊椎动物。

传统的“六畜”(马牛羊鸡犬猪)是不包括猫的,汉族人为何单单禁食用于捕鼠的猫呢?答案是猫很早就是汉族居民的宠物。

人们养猫(尤其是社会上层)目的在于取乐而非捕鼠。

人们禁食倾注自己深厚感情的宠物是人类学上一个普遍的现象。

古代汉族人禁食猫的原因和当今欧美人禁食狗的原因是一样的,都归之于它们是宠物。

想想现在一些看家狗成为人们的盘中餐,而哈叭狗、狮子狗等宠物狗却被人们禁食,我们就会充分理解汉族人禁食猫的原因了。

猫头鹰,在古代又称鸱鴞,它夜出昼伏,生活习性与古人心目中的鬼相同,又因它生活和居住在荒丘丛棘和坟墓之间,古代的汉族人认为它可与阴间相往来,加之它的叫声怪异,猫头鹰就成为鬼怪恐怖的象征。

故汉族人普遍对猫头鹰畏而远之,更谈不上食其肉了。

老鼠也是汉族传统禁食的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政县汉族丧葬习俗宙生日月东升西降,时逢白昼轮回复始;草木皆季春发冬眠,人生时命终就归魂。

和政地区汉族丧葬文化习俗传承祖先崇拜和佛教、道教及儒家思想,形成了延续至今习俗并蓄的礼仪和祭祀程序。

汉葬基本实行土葬,辅之以火葬(火葬者多为恶性疾病、月间产、孕妇、年轻突发死亡者)。

老年人病逝或寿终正寝者,一般不会火葬。

如果那样,会遭到别人的"笑话"。

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既注重亡故者归土后的安葬,也崇尚来世的修行和对灵魂超度,更以孝道而显昭世人。

汉族的丧葬仪式一般有几个主要过程。

一、净身冥灯。

每当人老或病危时,儿女或请村中长辈给垂危弥留之人洗浴净身。

如剃头、修面、剪指甲。

在病人咽气(断气)前,要在病人房中、院落、大门点燃"佛灯",意为亡魂一时进入阴间,双目不能适应黑暗,点着冥灯可以让亡魂顺利走上黄泉之路。

二、穿寿衣。

人咽气后既要给遗体闭目合嘴,还要请本村庄与亡者平辈中的年长者为死者穿寿衣。

寿衣须衣、鞋、袜齐全。

无论冬夏均着棉衣,一般要穿上五下三,有衬衣、棉衣、罩衣;家境富裕的可穿五件、七件不等。

后将遗体仰面安放在正堂(上房)靠后墙中央的灵床上,将两足并拢用麻衣片束捆,面盖冥钱。

三、带打狗饼。

挺好遗体后要在亡人左右手腕上带两串小饼(俗称打狗饼),便焚化纸钱,孝子连续哭喊三声。

民间传说亡人亡故后,要赴黄泉之路,到阴曹地府报到,路遇恶鬼和恶狗挡道,亡魂可以用打狗饼打狗,使狗贪吃而放魂,亡魂携带的纸钱全用来贿赂挡路恶鬼,使亡魂顺利到达阎君地府。

然后在灵床前遮以幛幔,幔下设供桌,摆放亡人遗像,点着"长明灯",摆放祭祀献碗、茶酒及亡者身前喜娱之物等,另放民间手工纸货。

有金童玉女守于供桌左右,供桌前摆放烧纸盆。

灵堂布置完毕后在灵堂地铺上一层麦草,称为草铺。

亡人之子女和亲近晚辈(称孝子)执香跪于幛幔下的草铺,日夜守灵,焚香烧纸正式开始。

四、告丧。

在孝男孝女齐备于草铺时,由"总管"(村庄中操办丧事的总负责人)询问奔丧亲友,并一一记下,安排庄子里与亡者亲友熟悉的年轻人第二天凌晨四处奔赴"报丧"。

孝子男头缠5寸白布一周,女头缠白布后垂至腰部,用麻绳系于腰间。

若亡人在世已添重孙,重孙则头缠兰孝布一圈,除孙子以下,脚趾骨不系麻绳外,其余孝子全部系麻绳。

第二天下午,要在大门口竖起倒头幡,贴告丧讣告。

讣告牌上书主人名讳、出生年月、亡故时辰、孝子、孝眷名字及告丧时间等。

倒头幡要用竹枝和五色彩纸扎为圆圈,并用彩纸连缀。

每一圈表示十年,若亡人六十,则倒头纸为六圈,依次类推。

五、备丧。

丧事悼念的一切事务由本村庄众人公选的一名有威望、懂礼仪、并有一定阅历和组织能力的人承当(称总管),由他来组织丧事执事(也称值事或手足的)班子,对全庄子的劳力按丧事规模进行详细分工安排,一般为:总管、坐匣(收银记帐)、接客、提茶、司酒、厨师、点照等。

"阴阳"由4、6、8、9人不等,有的家庭也请僧人单双数不等,这种超度亡灵称经、黄两坛。

所有被安排的人员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全力以赴。

在整个治丧中虽然孝子和亲友为失去亲人而悲伤,但庄院治丧安排后事却井井有条(附有详细分工表)。

六、招亡坐师。

晚八时左右,"阴阳"吹打、诵经,从丧铺至院落,反复到场外。

场外按照五行方位,备有招魂城,约400个平方米,四角立杆,杆根放麦草堆,并点灯,立杆上方用线连接,线串纸钱。

中央安放桌椅升幡,在此"阴阳"吹打诵经转城。

孝子按辈份大小顺序排列,大孝子手捧亡人灵牌及引魂幡跟随"阴阳",其余孝子紧随其后。

阴阳停止步伐时,孝子们就地而跪,焚烧纸钱。

待诵经完毕,分别"破城"'放鞭炮焚草堆。

此时观看招亡的邻舍每家都给自己的亲人焚烧纸钱。

传说此时已故亡魂都来此接受超度,并由招亡的丧家备好米汤给所有前来烧纸的纸堆泼洒。

转完城后,"阴阳"领孝子入院。

招亡转入院内事先准备好的由小凳数条组成的"奈何桥"。

桥面上搭着白孝布约丈余,从上房屋檐延伸到灵堂前。

"阴阳"诵经超度亡人过"奈何桥",烧火布。

诵经中可听到"阴阳"在超度亡魂中说到亡人在世间如何辛苦一生,亡故后孝子们如何悲哀和悼念等。

经诵完后,将灯全部关掉,点着火布,说能看到亡人已走到哪里了,是否过了奈何桥。

燃烧时的布由经线和纬线网成,烧着后火星覆灭前后不一,便形成不规则的花纹,每个人看到的画面感受和理解不一,故想象也不一样。

时说看到动物,时说看到房子,时说看到人等等。

招亡结束,休息片刻就进行所谓的坐师了。

此时,阴阳坐到事先在院落中搭好的坐师台开始诵经。

孝子们跪在坐师台下烧纸跪香,直到诵完经,将放到师罐内的五色粮食,包括冰糖、核桃、红枣和"阴阳"书写的"符"抛向孝子们,才算结束。

传说,男女老少吃了师罐内的东西会得到亡人的保佑,平安大吉。

一般坐师3-4个小时后才结束。

七、奔丧。

第三天早上,本家要全力以赴接待前来吊丧的亲友。

老丧要门口放鞭炮,以示福寿全归,每位亲友必在丧铺烧纸叩头,孝子也必须迎合叩头。

祭奠亡灵,儿有外家(即亡人的舅舅的儿子、孙子),女有娘家,高潮在娘外家吊丧。

每当娘外家到达,先不进门,让接客人告知总管,后由孝子们从灵堂手柱丧棒、头顶香盘从灵堂内走出,前去大门外恸哭、跪迎。

娘外家也须在大门外放声大哭迎合孝子,由本庄院放鞭炮迎到堂内,悲丧痛哭,烧纸、泼酒祭祀,同时"阴阳"击鼓,诵经(三、五分钟),其间庄院接下娘外家吊唁的"三牲祭"(猪头、全羊、公鸡)及挽幛、素盘等摆在灵堂前的院子当中,后请娘外家坐席吃早饭。

娘外家吃过早饭便到草铺坐草或与亲友们相互问安。

庄院执客,全力以赴忙碌接待其他吊唁的亲友,大部分亲友吃过道场菜后逐渐告别。

八、吃道场。

奔丧上菜在和政称"吃道场",丧事上都要设席招待,每位吊丧的亲友,一般席上不那么讲究规范,道场上的菜叫"八碗"(是用碗来盛菜的),在饮食前,总管请孝子在桌前跪下叩三头相谢,回丧铺,吊丧亲友才可饮用。

在饮食前,要夹一小块菜洒在院内,示意祭祀亡灵。

同时,娘外家出2-3元钱让厨师割下娘外家献奠的羊肉,炒少许祭献在亡灵前。

款待娘外家,要另设席,重上"八碗"。

碗菜齐备后,请孝子们跪在桌前向娘外家人叩头,后饮用之。

等用完菜,收拾桌面,在八仙桌前摆放已故亡人的衣服、被褥、回礼的盘馍、猪头、孝布10-30丈不等和"三牲祭"等。

由总管发话,孝子们对娘外家吊丧表示感谢,并对丧事承办是否孝道作出评说,然后请庄院中有口才的人告禀(告辞附后),恭听娘外家人说话。

如果孝子对亡人在生前不孝,则要在此时当众进行教育,并提出苛刻要求,拖延正常丧事时间,让孝子们向外家人叩头,直到娘外家满意后,将亡人起丧下葬。

九、告禀。

告禀分孝方和娘外家两方面互相告禀。

告辞主要有以下内容:孝方:天无日月下界愁,地无山川水失流。

树不开花无春秋,人无礼仪非君子。

家有黄金供白斗,有钱难买生死路。

大教爷留下了金木水火土,二教爷留下了生老病死苦,三教爷留下了仁仪礼智信,这就是请你们娘外家的礼仪。

儿有外家,女有娘家。

山有山主,人有人主。

太子山虽高,马寒山为大。

还有个管山的土主。

亡人留下了孝男、孝女、孝孙,今天披麻戴孝,跪在了娘外家面前,把亡人(哈)高抬者深埋,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亲戚们拿来了金香银罗和祭纸,装献了八宝的献碗及猪羊的祭献,来时身坐了冰冷的板凳,贵脚踩在了贱地,一路辛苦,多受了风寒之苦。

今天桌面上摆着黑面的馍馍和薄茶淡菜,歉待了亲戚,请你们多多谅解,这些猪头的祭献和亡人的金衣宝裤、毡毛被褥、白布的孝衫,请亲戚们嫑嫌少了收下。

孝子们给娘外家叩头者相谢了。

(此时,孝子们向娘外家桌前叩三头相谢。

)(本家说毕,便听娘外家说辞)娘外家告禀:众位老人在上听,人老五辈年老尊;我不说两句,失了人前的礼仪,说两句是因生在寒家子弟,没读过 "五经"、"四书",不知道人前的礼仪,也不知道丧事的规矩,前言不搭后语,只是不多的几句浅言粗语,涵望亲友们万万笑话不得:天留日月佛留经,人留子孙草留根,天留日月东西上转,佛留经卷度众生。

人留子孙防顾老,草留冬根等春到。

太上佛留了金木水火土,释伽佛留了生老病死苦,孔夫子留了仁仪礼智信,三人共留十五个字,留在世间呈万物之灵。

兵有兵主,马有马主,山有山主,太子山虽高,还有个巡山的本方土主,老姑舅也有个骨主。

家有黄金供百斗,难买生死路一条,羊羔吃奶双脚跪,乌鸦还报父母恩;父母的恩情报不了,报不尽!亡人在世,眼看了花花世界,饱尝了人间酸甜苦辣,省吃俭用,痛里痛外勤劳一生,拉扯儿女们长大成人,口吃了珍禽百味,身穿了绫罗绸缎,活了六十花甲子、七十有余、八十有零。

大限(指一个人的寿数)一满,千佛难留。

今已口含眼闭,金骨在地。

百岁光阴在上,你为何忽留家眷而去,噩耗传至,如比大梦一场。

孝子们打发了亲方的老人奉请了我们,我们来时,没有搭上银罗的宝幡、猪羊的祭献和八宝的献碗,只烧者几张祭纸。

我们的贱脚踏在了亲戚们的贵地上,孝子们披麻戴孝,头顶的香盘,手拄的丧棒,含唁掉泪的接迎了我们,又请了七寺的喇嘛,八庙的道人。

唢呐吹开了天堂的大门,超度亡魂往西天跌落,好处超生。

又请了有名的木匠掌尺,做了三榜到底的棺材。

(指棺材样式规格最高,由椁、棺、座组成)请了有名的画匠师傅,油画了"万福万寿"的花样,请了手巧的纸活匠,做了全副的纸活。

(全副为亡人殉葬的纸礼品,有车、马、轿、屋、侍女等120件之多)请了有名的高功,看了天开黄道,地开良辰,万通大吉的日子,高抬者深埋,盼将来的子孙们发财发旺、学业有成、金玉满堂、大吉大利,子孙们尽到了孝心,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亲戚们院内安下了八仙的桌椅,席面上端上了尖茶、蜜酒,黄白的录素、八宝的儒菜,我们与在坐的挨门诸户、年老年幼尽心者饮用了,让亡人生在中华之地,长在莲花池边。

孝子们抬上的金衣银裤、毡条被褥,回者孝子们的宝库里,回到仓里,仓里长粮,回到库里,库里长银!我们万万不敢应受。

孝子们抬的白绫的孝衫,斗大的斋茶、(猪头、背子),我们收者去了,让亡人荫护孝子,想事得道、谋事得成。

麻一样长,水一样清,面一样发,灯一般亮。

本家、亲戚、孝子们(哈)说多谢了!孝子-请起!后由娘外家1-2人走出桌前,回敬孝布,亡人在世的姐、弟、妹各6尺,总管3尺,厨师3尺,请娘(外)家的人3尺。

并取下亡人衣服纽扣1-2个,回大素盘2-4个不等,退还孝子们抬给娘外家"三牲祭"款几百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