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骑兵的野战

合集下载

伊苏斯战役

伊苏斯战役

伊苏斯战役伊苏斯战役是公元前333年秋季,在亚历山大东征中,马其顿军队(3—4万人)和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军队(12—13万人),在奇里乞亚(小亚细亚)古城附近的伊苏斯(今土耳其伊斯肯德仑北)进行的一次交战。

马其顿军队攻占了几乎整个奇里乞亚后,沿海岸向叙利亚北部,朝腓尼基进发。

波斯人通过阿曼山口前出至其后方,占领伊苏斯,从而断绝了它的交通线。

此举出乎亚历山大意料,但他没有惊慌,在探明消息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决定击溃大流士的军队,为此将自己的军队折向伊苏斯。

两军在皮纳尔河附近(伊苏斯地域)相遇。

大流士的军队排成长达4公里的两个横队。

马其顿军队的战斗队形由3部分组成:右翼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指挥下的重骑兵,中央是重步兵方阵,左翼为色萨利骑兵、伯罗奔尼撒人等盟军。

马其顿方阵的坚决突击决定了交战的结局,这个方阵首先击退了波斯人的左翼,尔后与色萨利骑兵协同,合围并歼灭了处于大流士军队战斗队形中央的希腊雇佣兵。

波斯人逃窜。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开始追击敌人,但是过迟,因而使波斯人免遭全歼。

战役背景公元前333年8月底,亚力山大征服小亚细亚腹地以后,立刻南下进军波斯帝国在小亚细亚最后的据点西里西亚(Cilicia)。

波斯西里西亚总督阿萨姆(Arsames)继续诱敌深入,弃守金牛山脉上的险要山口,使得马其顿大军轻易进占首府塔苏斯(Tarsus)。

与此同时,波斯王大流士亲率数十万大军从巴比伦出发,于9月初到达阿曼山脉东侧的索克依(Sochoi)严阵以待,打算利用这里的平原地形同亚力山大决战。

伊苏斯战役[1]波斯行省西里西亚位于安纳托利亚半岛东南角,是小亚细亚进入两河平原的门户,这里有金牛山脉(Taurus Mountains)环绕西、北两面,东面是南北走向的阿曼山脉(Amanus Ranges),山脉以东就是广袤的两河平原。

阿曼山脉阻断了东西方向的交通,只有两个山口能够通行,一个是阿曼山口(Amanic Gate),位于山脉北部的伊苏斯河谷(Issus Valley)附近,另一个是叙利亚山口(Syrian Gate),在阿曼山口南面约100公里处。

波斯与希腊的战争

波斯与希腊的战争

战争是人类最基本的文化现象。

有人说过,如果理解了历史上所有的战争,也就理解了整个人类历史,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

军事史一直是西方史学界一个举足轻重的领域,军事史学家经常能够从历史里看到未来,发展出全新的战术理念。

二次大战中纳粹德国著名的闪电战,就是由两位英国军事史学家哈特(B. H. Liddell Hart)和富勒(J. F. C. Fuller)最先提出的。

西方军事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这场战役标志着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精彩亮相,而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中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

早在古希腊文明兴盛以前,诸如埃及、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波斯等文明古国就将战争艺术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

公元前14世纪拉姆西斯二世(Ramses II)的古埃及帝国拥有常备军10万人;公元前8世纪萨尔贡二世(Sargon II)的亚述帝国拥有20万军队;波斯王大流士的军队则号称百万。

古埃及时期的战争就已经发展成为多兵种的协同作战。

公元前1285年的卡迪什(Kadesh)战役里,拉姆西斯二世的部队共3万人,其中包括5千辆战车。

他的对手赫缔(Hittite)帝国出兵2万5千人,包括3千辆战车。

双方的步兵部队都由披甲持矛的重装步兵以及使用弓箭的轻步兵组成,赫缔军队的步兵甚至分为山地步兵和平原步兵,前者使用轻便的圆盾和战斧,后者使用长矛。

战斗中赫缔军队将2千辆战车隐藏在一处河谷里面,然后对埃及军队的右翼发动突袭,一举将其击溃,展现了相当高超的战术水准。

埃及、亚述、波斯这三个帝国的军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弓箭非常倚重。

弓箭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武器之一,形成于公元前6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弓箭最初是简单的直木弓,进而发展出复合弓,威力强大的组合弓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两千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以后的5百年间逐渐扩散到小亚细亚、中亚和埃及。

古埃及军队对战车部队进行改造,战车配置驭手一名,士兵两名,装备组合弓、标枪和长矛,作战时先以弓箭袭击敌人,待到敌阵散乱时发动冲锋,突入敌阵前投掷标枪,然后用长矛格斗。

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

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

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仍。

这一时期的战争方式主要有车战,徒兵、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舟师的水战以及水攻、火攻、穴攻、动物助战等。

各国为了兼并他国或者自保,无不力求实现富国强兵,加之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农具普遍使用,促进了生产力提高,从而引起军事装备、军事思想、战争方式诸方面的重大变化。

关键词:春秋战国;战争方式;战争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鹿中原,战乱不休。

据统计,春秋时期的战争就达395次,战国时期也有230次之多[1]65。

如此频繁的战争,加之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促使战争方式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试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方式及其演变加以探究,希望方家指正。

一、基本作战方式春秋时期,军队数量较少,军事行动范围比较狭小,以车阵的冲击战为主,短时间内即可决出胜负。

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加之科技进步和农民成为士兵的主要来源,军队数量猛增,军事行动范围扩大。

从而,战争方式由春秋时期的车阵作战转变为战国时期徒兵、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了,战争也具有了运动性和持久性[2]291。

1.车战车战出现于夏代,春秋时期达到鼎盛,但仍是车步合编,以“乘”为基本建制单位。

“阵而后战”是车战时代主要作战方式。

列阵时根据地形确定战斗队形,“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

”[3]779即地形险阻时徒兵在前,战车在后;地形平坦,则相反。

作战时,双方相向运动,进入弓箭射程后,开始对射。

当“车错毂”时,短兵相接。

双方利用戈、戟、矛等武器相互砍杀,以盾牌进行防护,展开肉搏。

“古者战陈,士卒必与车乘相丽。

”[4]1375即古代作战,徒兵与战车混编,战车在进攻时冲破敌阵,徒兵扩大战果。

2.徒兵作战方式随着战场深入山地和湖沼地带,战车失去用武之地。

于是徒兵逐渐取代车兵,战国时期升为主要兵种。

杨宽认为,战国时代的战争,从各次战役看来,的确不外乎野战和包围战[2]289。

但就具体战斗而言,却有多种作战手段,如迂回包抄、奇袭、伏击、伪装、诱敌等。

二战美军、英军战斗序列

二战美军、英军战斗序列

二战美军、英军战斗序列在二战中美国陆军共有64个步兵师、1个山地师、1个骑兵师、16个装甲师、5个空降师参战。

步兵师第1步兵师正规军成立于1940年之前下辖第16步兵团第18步兵团第26步兵团第5野战炮兵营第7野战炮兵营第32野战炮兵营第33野战炮兵营第1工兵营第1通信连第701军需连第1后勤连第1侦察连第1医护营战斗地区北非西西里、欧洲。

第2步兵师正规军成立于1940年之前下辖第2步兵团第9步兵团第23步兵团第38野战炮兵营第12野战炮兵营第15野战炮兵营第37野战炮兵营第2工兵营第2通信连第702军需连第2后勤连第2侦察连第2医护营战斗地区欧洲第3步兵师正规军成立于1940年之前下辖第7步兵团第15步兵团第30步兵团第9野战炮兵营第10野战炮兵营第39野战炮兵营第41野战炮兵营第10工兵营第3通信连第703军需连第3后勤连第3侦察连第3医护营战斗地区北非西西里、欧洲。

第4步兵师成立于1940年下辖第8步兵团第12步兵团第22步兵团第20野战炮兵营第29野战炮兵营第42野战炮兵营第44野战炮兵营第4工兵营第4通信连第704军需连第4后勤连第4侦察连第4医护营战斗地区欧洲第5步兵师成立于1940年之前下辖第2步兵团第10步兵团第11步兵团第19野战炮兵营第21野战炮兵营第46野战炮兵营第50野战炮兵营第7工兵营第5通信连第705军需连第5后勤连第5侦察连第5医护营战斗地区欧洲第6步兵师正规军成立于1940年之前下辖第1步兵团第20步兵团第63步兵团第1野战炮兵营第51野战炮兵营第53野战炮兵营第80野战炮兵营第6工兵营第6通信连第706军需连第6后勤连第6侦察连第6医护营战斗地区太平洋第7步兵师成立于1940年下辖第17步兵团第32步兵团第184步兵团第31野战炮兵营第48野战炮兵营第49野战炮兵营第57野战炮兵营第13工兵营第7通信连第707军需连第7后勤连第7侦察连第7医护营战斗地区太平洋第8步兵师成立于1940年下辖第13步兵团第28步兵团第121步兵团第28野战炮兵营第43野战炮兵营第45野战炮兵营第56野战炮兵营第12工兵营第8通信连第708军需连第8后勤连第8侦察连第8医护营战斗地区欧洲第9步兵师成立于1940年下辖第39步兵团第47步兵团第60步兵团第26野战炮兵营第34野战炮兵营第60野战炮兵营第84野战炮兵营第15工兵营第9通信连第709军需连第9后勤连第9侦察连第9医护营战斗地区北非西西里、欧洲。

胡斯战争

胡斯战争

胡斯战争胡斯战争又称捷克农民战争,是胡斯革命运动的最后阶段,它是欧洲历史上时间较长(1419—34年)、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胡斯战争和整个运动一样,都是因捷克民族英雄胡斯(1371—1415)而得名。

胡斯战争又称捷克农民战争,它是欧洲历史上时间较长、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这次战争以捷克民族英雄胡斯的宗教改革为旗帜,以胡斯党人为领导,所以称胡斯战争。

捷克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虽然较晚(约9世纪末),但工业发展很快,11—12世纪,捷克出现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布拉格逐渐成为国内的经济中心,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

从捷克向多瑙河上游、匈牙利、威尼斯等地输出的有马、牛、皮革、粮食、银、麻布等。

到13世纪,捷克国王被列为罗马帝国七大选侯之一。

当胡斯运动还带有浓厚民族的和宗教的性质时,实际上就已经把要求剥夺天主教会强占财富和限制其权力的全体捷克人民联合起来了。

但是,随着斗争的不断发展,胡斯党人分裂为温和派(圣杯派)和激进派(塔博尔派)。

圣杯派联系市民阶级、部分贵族和有产知识分子,他们只提出改革教会的要求。

塔博尔派(因塔博尔城而得名,是胡斯党人民主阵营的中心)由农民、城市贫民、小手工业者、下层僧侣、小贵族和部分中等贵族组成,他们要求铲除封建制度。

截至1419年,胡斯党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已带有反对欧洲反动势力的武装斗争性质。

欧洲反动势力曾组织过5次对捷克的十字军东征。

当时捷克已建立一支以塔博尔为核心的常备军。

对受过专门训练的德意志职业骑土军作战,必须建立一支新式的塔博尔派军队。

塔博尔派军队的主力是步兵,也配备一部骑兵和炮兵。

军队纪律严明,要求严格执行塔博尔派军队总司令兄日什卡于1423年制定的条令。

这个条令是后来各种条令的范本。

全军官兵土气高昂,自觉履行军人职责,富有民族自豪感,这是所有封建军队无法比拟的。

塔博尔派军队的这些特点要求制定组织和实施战斗的新原则,给军事学术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新的进步内容。

塔博尔派军队最早使用的战术单位是战车,每辆战车配备18—20人:2名射手(装备有火绳枪和炮)、4—8名弩手、2—4名链枷手(用农民的链枷作战)、4名长矛手、2名盾牌手(战斗时用大盾牌掩护人和马)和2名驭手。

《三国志·武帝纪》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三国志·武帝纪》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三国志·武帝纪》的原文及译文赏析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

公①自东征备,破之,还于官渡。

二月,绍遣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自引兵至黎阳,将渡河。

夏四月,公北救延。

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

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颜良可禽也。

”公从之。

绍果分兵西应之。

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

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遂解白马围。

绍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

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

”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

”公曰:“勿复白。

”乃令骑解鞍放马。

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

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将文醜将五六千骑至。

诸将复白:“可上马。

” 公曰:“未也。

”有顷,骑至梢多。

公曰:“可矣。

”乃皆上马。

时骑不满六百,竟大破之,斩醜。

良、醜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

公还军官渡。

绍进保阳武。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

公亦分营以当,合战不利。

公与荀彧书,议欲还许②。

彧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

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

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尽烧其车。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

绍谋臣许攸来奔,说公去琼等。

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

琼等望公兵少,出陈门外。

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

绍遣骑救琼。

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

”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 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彼攻琼等,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

郃等闻琼破,遂来降。

绍众大溃。

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

公收绍书,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

至是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选自《三国志·武帝纪》,有删节)【注】①公:指曹操。

外国古代军事思想

外国古代军事思想

外国古代军事思想精髓斜形战斗队形:古希腊统帅埃帕米农达采用密集斜形阵新战术以劣势兵力击败了斯巴达的优势兵力。

埃帕米农达的“斜形战斗队形”是古希腊方阵战术的重要创新,斜阵战术使集中兵力在决定性地段进行主攻成为一个重要的作战原则,对后世作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步骑协同作战: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发展了马其顿步兵方阵,创立了机动灵活的新型骑兵,制定了步骑兵机动和协同作战原则。

中国在春秋战国就相继出现了步兵、水兵和骑兵。

车、步、骑配合和水陆并用的多兵种协同作战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盛行。

对协同作战的认识,欧洲略晚于中国。

迁延战术:古罗马统帅费边对侵入意大利腹地的迦太基军队采用迁延战术,达到了保存自己实力不断疲惫消耗敌人的目的。

中国在夏末就提出“避敌锋锐,伺机而动”,春秋的孙子则提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对避敌锋锐的认识,中国领先于世界。

预备队:古罗马统帅凯撒首创了预备队,他认为作战时建立预备队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孙子提出“役不再籍,粮不三载”,中国军事家注重速战速决和先胜后战,一般会考虑增援的问题,但未明确提出预备队的概念。

中国的围城打援和围魏救赵等思想则领先于世界。

军区制度:波斯国王大流一世首创军区制度,把全国的军队划归军事区统管,把军队编成四级体制,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提高了战斗力。

中国秦汉的军区制度是把全国的军队分为京师兵、州郡兵和边防兵。

对军区制度的认识,波斯略早于中国。

合围歼敌:迦太基统帅汉尼拔以少胜多,合围歼敌,在坎尼之战中大败罗马军队。

在西方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西方的“战略之父”。

孙子提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在攻围问题上,中国领先于世界。

普遍征兵制:瑞典国王宙斯塔夫二世采取普遍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缩减军队编制,建立团属炮兵;在欧洲最早采用线式战术。

宙斯塔夫二世对欧洲的建军作战产生了重大影响。

启在夏朝建立之初就建立了常备军。

在征兵制和常备军方面,中国领先于世界。

在热兵器的运用方面中国明朝末年仍然领先世界,只是从清朝的“骑射为本”开始人为地突然落后了。

《三国志13》新手野战布阵及打法进阶教学

《三国志13》新手野战布阵及打法进阶教学

《三国志13》新⼿野战布阵及打法进阶教学 其实我不擅长⽤骑兵硬暴本阵的打法 我认为这种战术⽐较相似于奇袭,有时候碰上对⼿⽆⽌尽的增援可能会发⽣本阵⼈⼀堆结果拆不掉的状况 虽然在⾼⼿⼿上⽤三万虎豹可抗百万⼤军, 但我并不是那样⼦的⾼⼿,所以在这边只分享⼀些正规战的打法 主要是让玩家在碰上反X X联军,或是⼩国对抗⼤国时, 可以⽤相对劣势兵⼒,从对⼿的正⾯强⾏突破的王道打法 ⾸先,你要先统计步,马,⼸三种兵种在⽆加成情况下的A+S将领各有多少 如果马>10 恭喜你,任命⼀只骑马调练,你就可以玩本阵强袭流了 如果⼸>10 那也不错,齐射阵也可以打 如果都没有,或是步多马⼸少 那你就要看这篇了 因为这篇教的就是三军混合作战 ⼀般来说,正常君主⼿上通常都会有三到五只⽐较强的武将(弱势君主单将开局或⼈才济济的强势君主先不考虑) 出战之后 如果只按照兵种来分, 常常会编成1~2各兵种 ⼀般来说,通常会建议把各兵种的主将放到分城,然后⼀城出个⼀两队,太守也放该兵种强化 最重要就来了,你要由⼿上最实⽤的战法,决定你整体作战的⽅式 或者说,决定你的主⼒要⽤什么攻击⽅法 有多重复合战法像是X X⽆双就不说了,基本上都是强势君主才有的, 除⾮你有办法捡到古武将,或是君主能捡到黄忠,不然⼀般不⽤想 有X X指挥,基本上就可以当核⼼战法了 但更常见的⼤概就是X X攻击阵或是X X命令 基本上有这两者,都可以作为主⼒B U F F打单兵种或双兵种作战, 靠着尽量多B U F F到的⾓⾊,以此来作为强化⽅式 当然还有⼀种状况 就是⼿上有突击的战法⾓⾊ 这类⾓⾊⾮常好⽤,如果有的话 可以把⽤⼀只⾼素质武将作为主将,带上突击战法跟另⼀副将,还有精锐跟主要的兵⼒ 其余则选⽤相对⾼防御的步兵兵种 A 就这样横插⼀⼑,基本上有七成的状况对⼿⼠⽓会直接崩盘 如果以上条件都不符合 以中⼩势⼒来说,有群体B U F F的战法效果远⼤于单体B U F F 因为中⼩势⼒⼀般没有那么猛的将领,可以⼀个⼈顶在前线开【⾃】就能维持战线不崩 所以如果能有个步兵守备+X X攻击,那就可以贯彻堵路前后排合⼒作战的战术了 如果都没有,但是有⼸系伤害强化的战法,那也可以前排挡步兵,后排⽤⼤量⼸兵的⽅式 如果还是没有,那就只能选择弱化对⼿的战法了, 但⼀般来说,弱化对⼿的战法⼤多属于单体或是⼩范围,除了少数强⼒的上位战法 ⼩势⼒⼀般没那么强的军师能放,⾛到这⼀步,战法⽐拼上基本上胜算就不⾼了 没关系,这边教的就是不⽤战法也能增加胜算的布阵 到这时后,野战要取胜就必须要靠控兵跟地形利⽤取胜了 ⼗三代的战场有⼀个⾮常⾮常重要的设定,就是夹击会对⼠⽓造成⼗分重⼤的影响 ⽽⼠⽓又会对攻防有着强烈的影响 ⼀只崩溃⼠⽓的部队,就算还有着上万兵⼒,也跟觇板上的⾁没有两样 所以努⼒的打出夹击,或是不让⾃⾝被夹击就成了胜负很重要的关键 因此,在进⼊战场时,寻找场上有没有狭⼩的隘⼜ 例如桥梁,⼭⾕都是⾮常重要的, 因为在这些地⽅,你可以⾮常轻易的作到夹击 B 如附图,基本上只要中间的红⽅⾥⾯没有那种X X⽆双,可以⽆视夹击的猛将 ⼀般来说都是来⼀只死⼀只,九成的对⼿兵⼒还没掉到⼀半⼀下⼠⽓就崩溃了 如果后⽅还有⼸箭⼿在补⼑的话,双⽅战损⽐⼏乎可以差到四五倍以上 但如果整个场地⼀⽚平坦,那就要依赖⼈为制造狭⾕了 最理想的样⼦是 C 基本上,红A跟B都是陷⼊夹击的状态,⼠⽓会快速崩溃 反之我⽅没有任何⼀个兵种陷⼊夹击,⼠⽓可以稳定维持 在战损⽐上,我⽅受损最严重的只会有中间三位防御较⾼的步兵,但在我⽅⼠⽓崩盘前 对⼿必然战损⽐我⽅⼤, ⽽且快速击溃左右两侧的敌兵, 还可以让我⽅三只步兵中⼠⽓受损最⼤的部队退⾄后⽅休息还能维持战线不失 进⽽作到车轮战的现象 当然,还有⼀种特殊状况,如果我军⾥⾯运⽓很好有⼀位具有⾃⾝复合强化战法的猛将 那也可以把战线维持成 D 由于夹击每次扣⼠⽓中间都会有⼀些延迟 但同⼀只部队可以同时对两只部队进⾏夹击 所以就可以附图⼀样⽤五只部队同时对四只部队发动夹击 这可以更快速的造成⼠⽓整体崩盘的连锁反应 疑?你不是说这篇教的是三军混合作战?怎么都只有步兵跟马的表现 因为⼸兵还站在画⾯外往⾥⾯射阿 基本上, 图A是有突击将的阵法 图B基本上任何军队组成都能⽤ 图C是通⽤状态,⼀般都是在有强⼒⼸将或是马将的时候的标准战线 图D则是强⼒步将的状态(马将也可,但步将优先) 另外,野战有⼏点要特别注意 千万注意某些具有⽆双能⼒的猛⼈(E X:吕布张飞之类的) 这些⾓⾊开⼤招的时间,就算你有夹击他也不怕你夹击,除⾮你是图C那种堵河道的关键位置 不然宁愿全军后撤⼀些也不要战在原地跟对⽅硬碰硬 或是如果你有全体加防的技能,⼀定要马上开下去 因为那些⽆双技能伤害太⾼,如果兵⼒不够多,很可能直接整个军势在那短短的⼏秒内就被打崩掉 所以要⼗分⼩⼼ 在对⼿没有⽆双能⼒的情况下,战场任务能解就解, 但维持战线优先于战场任务,战线不崩才能稳定保持⾼效率的战损⽐ 如果我⽅有⾓⾊⼠⽓掉到黄⾊以下,就要⽴刻准备后撤, 因为这些⾓⾊可能发⽣被夹击或是战⽃时间过长, ⼀但整条⼠⽓都红掉的话,就来不及撤了 撤到后⽅回复到满再上前,这样⼦队伍的强度才能保持稳定 基本上以上⼏点都有达成,将领质量不要输太多,野战三万打⼗万也是没有问题的 逗游⽹——中国2亿游戏⽤户⼀致选择的”⼀站式“游戏服务平台。

春秋的历史典故(15篇)

春秋的历史典故(15篇)

春秋的历史典故(15篇)春秋的历史典故(精选15篇)春秋的历史典故1春秋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春秋邾分三国邾国是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东周时期著名方国之一,古城在今邹城市东南12.5公里,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

邾国的先祖是晏安,晏安的五世孙侠始封曹称曹侠,是曹姓国,晏安的十二世孙是夷父颜。

夷父名克,字颜,另字伯颜,谥号邾武公,史称邾子夷父或邾颜公。

当时齐国推行霸业,夷父颜响应随从,邾国故城遗址去各国奔走联络,曾夜宿滕国和薛国。

邾原属鲁国的附庸,鲁国非常愤恨夷父颜的行为,被视为叛逆,借故向周王诬告夷父颜。

鲁是周王室同宗姬姓国,公元前678年,周王诛杀夷父颜,《左传》庄公十六年载有邾子克卒,时为周僖王四年。

夷父颜被诛后,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

叔术名群,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贤明有德的人,族人称他为群公子。

叔术代位十多年后,夷父颜的冤诛才得以昭雪,谥号邾武公。

这时,代国君叔术又把国君位子,让给了他的`侄子、夷父颜的儿后期各国变法图强子夏父,夏父继位后史称邾文公。

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

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今邹城峄山之南另立新都(见《左传》)。

约在公元前643年前后,叔术来滥立国,滥在今滕州市东南30公里羊庄镇土城村。

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

春秋走向战国在晋文公回晋即位的时候,有不少随从随他回国,结果这些人的后代们经过长期征战的洗礼,渐渐在晋国成为贵族。

前550年至前497年,晋国国政把持在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智氏、魏氏的手上。

中国古代最早描绘战争的绘画---郎世宁《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完整十六幅战图

中国古代最早描绘战争的绘画---郎世宁《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完整十六幅战图

中国古代最早描绘战争的绘画---郎世宁《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完整⼗六幅战图御题格登鄂拉斫营之战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乌什⾣长献城降通古斯鲁克之战库陇癸之战霍斯库鲁克之战呼尔满⼤捷⿊⽔围解和落霍澌之捷鄂垒扎拉图之战拔达⼭汉纳款阿尔楚尔之战平定伊犁受降平定回部献俘凯宴成功诸将⼠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可称《御题平定伊犁回部全图》、《回疆⼀带得胜图》、《乾隆年间准、回两部平定得胜图》、《御题平定西征全图》、《平定伊犁受降图》等等。

实为同⼀组战图。

确切的官式名称为《乾隆御笔平定西域战图⼗六咏并图》。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制作于乾隆⼆⼗九年(1764年),由当时清宫内的西⽅传教⼠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得义四⼈起稿绘图,第⼆年⼜命丁观鹏等⼈⽤宣纸依原稿作着⾊画,原图稿完成后送⾄法国雕刻铜版。

直⾄乾隆四⼗⼆年(1777年),⼗六幅原稿、铜版、印画才全部完成后并送回⾄宫廷,历时⼗三年之久,花费约204000⾥拉(法旧币制⼀⾥拉约为⼀两⽩银)。

作为战图的四位作者郎世宁、王致诚先后于1766年、1768年去世,安德义于1773年离开清宫,改任天主教北京主教,均未能见到成品。

可见成品的仅艾启蒙⼀⼈。

完整的⼀组《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包括16幅铜版画,18幅⽂字,⽂字为乾隆御题序、战图诗⽂等,为⽊板印刷。

在最初送⾄法国雕刻铜版完成后即印制了200张铜版画送回国内。

乾隆三⼗七年清内府⼜再印制多分。

较珍贵的200份战图⼤多被乾隆皇帝赏赐给王公⼤⾂,或分藏于各⾏宫园林中。

现可见的战图⼤多为时再版印制。

这组《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与后来制作的其他6组战图均收藏于西苑的紫光阁内。

直⾄1900年,⼋国联军占领北京,紫光阁悉数珍藏或掠⾄海外,或毁于战⽕。

这组战图现能完整可见的极其稀少,⼤都零散的被各国博物馆或学术机构或私⼈收藏。

⽽战图的原制铜版则⼤多下落不明,现能明确已知的⼤多收藏于德国和欧洲博物馆。

乾隆平定伊犁回部战图的史料价值《平定伊犁回部战图》①是乾隆时期为记述清廷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和天⼭南路维丵吾丵尔⼤⼩和卓部叛乱的战争⽽绘制的⼀组铜版画。

淝水之战简介

淝水之战简介
征讨诸军事守尚书令长乐公苻丕武卫将军苟长和尚书慕容率领七万步骑兵进犯襄阳让荆州刺史扬杨率领樊州邓州的兵众作为前锋征虏将军始平人石越率领一万精锐骑兵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率领五万兵众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率领四万兵众出武当会合攻打襄阳
淝水之战简介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 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 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 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 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30]
淝水之战分析评价
淝水之战前秦的失败原因
第一,淝水之战是在苻坚统一北方后的六七年进行的。当时,前秦只是 苻坚
军事上的统一,内部统治不稳,更没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之苻坚连
年征战,致使人民厌战,军队的士气不高,缺乏群众基础。正如恩格斯
所说,“连年的战争会使甚至是最强大的国家精疲力竭”。南征前,太子苻 宏曾对苻坚说,东晋是应该伐的,但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厉兵积栗,
淝水之战战争起因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矅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陈郡谢氏 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 [7] 同年,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经临近。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 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
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原因
1、东晋主战派谢安等人临危不乱,坚决抗战,态度意志坚决。 2、军队战斗力强,主将有能,指挥若定,将兵上下齐心协力,军心可用。 3、民间也组织军事力量对抗前秦,民心可用。 4、有淝水天险,占尽地利,准备充分,发挥己军之长。 5、战术得当,利用前秦内部不稳,分化离间前秦内部关系,涣乱其军心。 6、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

唐朝军队编制

唐朝军队编制

一月首阳,二月绀香,三月莺时,四月槐序,五月鸣蜩,六月季夏,七月兰秋,八月南宫,九月菊月,十月子春,十一月葭月,十二月冰月。
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执陌刀(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李嗣业便是一员善使陌刀的猛将。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和横刀。唐代改进了冶炼技术,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使铁制战刀更加锋锐。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有所提升。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 陌刀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唐军的主力部队多是步骑混成的,其一个标准的军团应该包括步兵12500人,骑兵5000—6000,辎重兵1000—2000,一支这样的部队合计约两万人马。其中,12500名步兵中,甲兵7500名,主要使用明光甲。在7500甲兵中有2500名陌刀兵,这些陌刀兵每人在两腰分别挂有弓一把、箭30,背后交叉插有长柄陌刀一柄,长枪一条。此外5000甲兵也同有弓一把、箭30,枪一条,断柄重刀一把。
唐军的抛射兵器——弩,中国的弩早在秦汉时期便已独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与威力远非寻常弓箭可比。为了弥补弩射速低的缺点,秦汉以来的军阵中一直是弓弩兼有。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阿拉伯军队在这方面显然逊色不少。由于高仙芝在与阿拉伯大军对战之前曾经围攻怛逻斯城,所以高仙芝应当还使用了车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史载车弩“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

《中国通史》纪录片第十五集解说词:战国七雄

《中国通史》纪录片第十五集解说词:战国七雄

《中国通史》纪录片第十五集解说词:战国七雄两千五百年前,中华文明走到了史无前例的转折点,春秋末期,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地位早已丧失殆尽,各诸侯国之间大大加快了以强并弱的步伐,进入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进行变法改制,追求采用富国强兵之策,并先后称王,意图兼并天下,平一宇内。

中国版图上众多诸侯国争相称霸的格局向七雄并立一决雌雄的局面发展转变,群雄逐鹿中原,战事不断,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险恶局势,使各国常常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战国的历史是一段比拼国力和竞技军事的历史,其间又有策士游击穿行、纵横捭阖,展现了一幅风雨诡谲的历史画卷。

战国时代,战火笼罩着中原大地,春秋以来数百年的相互征战,大多数诸侯国已被蚕食、分解,逐渐消失在兼并战争的硝烟中,脱颖而出的是当时七个最强大的国家,史称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最强大的晋国分裂为魏、赵、韩三个国家,魏国在战国初年国势最为强盛,依靠强悍的武卒,一举成为战国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齐国也是春秋时期的强国,濒临海滨,物产丰富,田氏代齐之后,又加强了对鲁卫等国的侵夺,疆域进一步扩大。

春秋时期另一个唯一能和晋国抗衡的超级大国楚国,进入战国之后,依然不断开疆拓土,疆域为各国之冠。

燕国在七雄中实力最弱,但因地处北方,非四战之地,所受到的冲击较小,但也在东北开疆拓土。

韩国在三晋中国势最弱,但占据中原膏腴之地,经济发达,在灭掉郑国之后,实力更有所加强。

长期与游牧民族对抗的赵国,胡服骑射后,兼并了北方的代国,大大扩充了版图。

僻处西陲的秦国,在经过二百多年的奋战后,终于彻底征服了周边剽悍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西北高原,就在七雄获得部分兼并胜利,而使得疆域不断扩大的时候,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往那种贵族交战点到为止、揖让有礼的情况不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殚精竭虑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于是平民也开始被征发入伍,人数多寡成了最基本的制胜因素,为此各国都建立了数以十万甚至百万的庞大军队。

怛罗斯之战的简介

怛罗斯之战的简介

怛罗斯之战的简介怛罗斯之战是大唐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

有学者认为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也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仅是两个帝国边疆上的抵触和。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怛罗斯之战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怛罗斯之战的分析中文名称:怛罗斯之战参战部队:大唐帝国、阿拉伯帝国战争结果:阿拉伯帝国获胜时间:751年7月—8月地点:中亚怛罗斯人物:高仙芝艾布·穆斯林唐玄宗怛罗斯之战的详情天宝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与之联姻。

由于小勃律地处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要道,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服于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朝贡。

在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的情况下,高仙芝(高句丽遗民)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被玄宗任命为行营招讨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

高仙芝从安西出发,仅用百余日便到达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

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万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挥下的唐军作战神勇,半天时间便攻占了该城。

此后高仙芝率兵继续深入,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平定了小勃律国,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

此役之后,唐军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天宝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车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

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他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

几乎同一时期,阿拉伯国内发生革命,750年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

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千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

描写近身战斗场面激烈的片段

描写近身战斗场面激烈的片段

描写近身战斗场面激烈的片段1、战事已经结束。

秋天的暮色中,红色衣甲的步兵骑兵已经退到主战场之外的南部山头,大纛旗上的“晋”字尚依稀可见。

主战场北面的山头上黑蒙蒙一片,黑色旗甲的兵团整肃的排列在“风”字大纛旗下严阵以待,愤怒的望着南面山头的晋军,随时准备再次冲杀。

南面山头的晋军,也重新聚集成步骑两阵,同样愤怒的望着北面山头的紫风军,同样准备随时冲杀。

2、台湾海岸线很长,可以登陆的地点很多,郑成功选择鹿耳门,是经过周密考虑的。

鹿耳门位于赤嵌城、台湾城附近,一入鹿耳门,就可以控制赤嵌城及其港口,断敌出海之路。

但鹿耳门形势非常险峻,由鹿耳门外海进港只有两条航路:一条是一鲲身和北线尾岛中间的南航道。

这条航道,口宽水深,但有敌舰防守,荷兰人在台湾城上又置重炮控制了航道,要想通过,需要付出很大代价。

另一条是北线尾岛北部的鹿耳门航道,即北航道。

这条航道,阔仅里许,迂回曲折,水中沙石淤浅,是荷兰殖民者疏于防范的一条航道。

通过此航道,可在赤嵌楼北部的禾寮港登陆。

郑成功决定从北航道突入,他所以作出这样抉择,一是了解荷军在此并未设防,二是有何廷斌等熟悉航路的人作向导,并掌握了该处的潮汛情况。

3、第二天,努尔哈赤又非政府了优势兵力,命令将士们个个披上铠甲,头顶盾牌,向明军再一次发动强悍攻势。

双方交战了一整天,后金军用天下了各种守城办法,明军也竭尽全力去控球。

后金军的箭矢像是飞蝗般地越过城墙,大队人马随着与了上来。

清军将领们急不可待,都期望袁崇焕赶快命令发炮反击。

袁崇焕却很沉著,向大家轻轻挥了Nolay。

后金军稳步向前移动。

袁崇焕在女墙上凝视着,等敌军蜂拥而至至比较将近的地方,他才大声命令:“开炮!”刹时间炮声震天,指着大批后金军又纷纷好像了下去。

九死一生没被击中的,急忙扭头逃走,你跳我撞到,互相残害,队伍大乱。

努尔哈赤也在交战中受到了轻伤。

4、从战争开始到结束,朱元璋一直亲自指挥将士,坚持战斗,虽然身边的卫士都战死了,仍然不肯后退一步。

江桥抗战

江桥抗战
江桥抗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01 战争背景
03 战争过程
目录
02 战争起因 04 战争结果
05 战争后续
07 相关人物
目录
06 战争评价
江桥抗战是1931年11月4日发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的哈尔戈江桥,黑龙江省主席马 占山带领东北军阻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它标志着黑龙江战役的序幕。
但因敌强我弱,1931年11月19日,日军占领省会齐齐哈尔,省会迁至海伦。江桥战斗结束后,张学良受到 社会舆论猛烈抨击。
战争背景
哈尔戈江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辽宁、吉林,继续向黑龙江省进犯。那时黑龙江省 省会在齐齐哈尔,日军要占领齐市,必须经过洮(洮南)昂(昂昂溪)铁路上的嫩江桥。
江桥抗日纪念雕塑 三间房是洮南至昂昂溪铁路线上的一个车站,北距齐齐哈尔70里,南距嫩江桥60里,是 中国军队保卫黑龙江省省会的重要防御阵地。日军要侵占黑龙江省必占三间房才能直达齐齐哈尔。因此......
1931年11月15日晨7时30分,日军第2师团司令多门中将率师团主力到达大兴前线。
1 9 3 1 年 11 月 1 6 日 11 时 , 在 1 0 架 飞 机 和 重 炮 、 坦 克 支 援 下 , 日 军 步 骑 兵 4 0 0 0 人 , 向 新 立 屯 、 三 家 子 等 阵 地 发动猛攻。守军奋力抵抗,战至15时,将日军击退。双方伤亡惨重。17日10时10分,本庄繁接到陆军参谋总长 关于“向齐齐哈尔以北推进。尽力以果敢行动使敌陷于溃灭”的指令,下令第2师团“一举攻占齐齐哈尔”。又令 混成第39旅团除1个步兵中队和工兵中队外,“将其余部队调集大兴,人列于第2师团长指挥”。13时,多门师团 长在后衣里巴列车内向日军各部队下达了向黑军全面进攻(重点进攻三间房)的命令。

历史趣谈野战之壮莫如黑山?明军不能野战是怎么来的?

历史趣谈野战之壮莫如黑山?明军不能野战是怎么来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野战之壮莫如黑山?明军不能野战是怎么来的?
导语:“野战之壮莫如黑山(即浑河)” 明末川浙军浑河之战。

此战也奠定了明朝不能野战这一事实。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战争的下次内容。


“野战之壮莫如黑山(即浑河)” 明末川浙军浑河之战。

此战也奠定了明朝不能野战这一事实。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战争的下次内容。

时间:公元1621年
地点:浑河
兵力:明军四川秦良玉部数千及浙兵等明军共万人后金右翼固山兵约数万人
战况:
公元1621年,明天启元年
努尔哈赤趁明朝辽东经略熊廷弼去职,巡抚袁应泰举措失当的机会,于是年三月直逼沈阳,随即在十三日挥兵猛攻。

辽东经略袁应泰闻知后金大军进逼沈阳,便命总兵陈策、童仲揆等率领川、浙两军由辽阳北上增援,又遣总兵李秉诚、朱万良等率师从奉集堡北上支援。

因为沈阳城内奸细内应,打开城门,砍断桥绳,沈阳于努尔哈赤发起攻城的当日即告失陷,沈阳的失陷并未吓退赴援的川浙明军,反而激起赴援明军血性,诸将都愤然求战,偏将周敦吉请战最急,于是总兵童仲癸令他先与秦邦屏带川军渡过沈阳浑河,努尔哈赤骤逢异敌,急令右翼四旗兵出击。

想趁上岸明军结营未就一举歼灭,却没料到被迎头痛击。

八旗骁骑数次冲锋都被明军打退,这些明军虽人数少于八旗,却都殊不畏死,组织严明,殊异平时明军,使八旗军极不习惯,打头的精锐红巴甲喇军经恶战被击败,当即退却下来,八旗军上下震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的骑兵步兵战斗方式

中国古代的骑兵步兵战斗方式

中国古代的骑兵步兵战斗方式的一点看法最近看到一些文章,评述电影中的战争看法,我大致总结了一下,将中国古代与北方的骑兵的战斗,分以下阶段:1、战国之前这一阶段,骑步双方主要是骑兵冲锋,属于进攻方;步兵战车布阵,处于防御阶段。

如果重装甲的骑兵,冲破战车阵,则步兵一方基本被全歼;不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除了后来的金装备了重装甲骑兵外,多数由于经济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没有装备重装甲。

如果是轻骑兵的骑兵,一般不容易冲破战车阵,步兵一方,也就是我方,也就维持住不被歼灭的态势;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方的步兵几乎要是一流的步兵队伍;如果是较差的步兵,一般就会进入城池守城,根本不出来野战。

但是如果轻骑兵冲不破野战步兵的战车阵,而北走,我方也不会有很大的战果;因为这一阶段我方基本的战斗单位是一乘『战车』5人,外加步兵25人的组合,敌人骑兵撤走时,我方主力步兵由于跟不上战车的速度,力量减弱,所以追击一般25里左右,这就是“穷寇莫追”的由来。

2、汉代由于汉前赵武灵王的改革,中国的骑兵战术得到巨大的发展,直接的后果就是:战车退出了战争舞台,而是双方骑兵的直接对抗。

从李牧到卫霍,都是这一战术的直接反映。

《汉武大帝》中,把这一科技成果说成是刘彻发明的,纯属瞎搞。

这一阶段的骑兵对战,基本是纯骑兵战,没有其他兵种的协战,所以战术比较单一:双方呈散兵线射击和冲锋,主要以马刀为武器,弓箭为辅:弓箭射击用于中远程射击,一般命中率较低,马刀主要是用于近战-砍脑袋。

没有什么在马上还用长枪的,因为没有马镫,要用一只手抱住马脖子,一手拿刀砍。

主要战斗程序是:开战后,双方慢跑或者静止射击,当然主要是弓箭;活力侦察完后,就是骑兵冲锋,对砍。

此一阶段,在我国主流战争中,骑兵还不是主要兵种,主要用来冲击敌军两翼,扰乱、分割敌军,不是歼灭性的兵种。

至于汉武时的卫霍,是这一时期骑兵运用的最高水平,但仍然是步兵的协助或者是运输队,协助卫霍骑兵的,是十倍的步兵:由于匈奴的流动特性,骑兵的主要目的是接近敌方,利用汉军的突然袭击性和兵器的先进性,杀伤对方。

中国骑兵发展史 纵横战场2000年最终走向衰亡

中国骑兵发展史 纵横战场2000年最终走向衰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骑兵发展史纵横战场2000年最终走向衰亡导语:骑兵,顾名思义就是骑马作战军队。

其长处在于强大的机动力能力和冲击能力。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

中国在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骑兵,顾名思义就是骑马作战军队。

其长处在于强大的机动力能力和冲击能力。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

中国在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

那时的战争比的是阵法,比如周灭商的牧野之战中,虽然商军十倍于周军,但商军中的奴隶们临阵倒戈导致商军阵型大乱遂一败涂地。

那时的战争沉闷的很,军队每行十数步就要停下重新整队,节奏非常缓慢。

到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军队成为车步并重,各国的军队中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

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化及同北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

所以我们的骑兵漫话就从战国时代说起。

骑兵的幼年时代--战国时代:(含秦代)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

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

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

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而赵国传统的车步兵,在与灵活、快捷的胡人骑兵作战时十分不利。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他声明“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
春秋时代贵族都用马车作战,双方往往排列成了整齐的车阵,然后交战。

例如公元前七○七年郑和“王师”、蔡、卫、陈等国交战,郑用左拒(方阵)来当蔡、卫,用右拒来当陈,用中军排列成“鱼丽之阵”来当“王师”。

又如邲之战,楚以右拒追逐晋下军,左拒追逐晋上军。

又如公元前五五○年齐庄公伐卫,顺道伐晋,曾把军队编为六个队,有先驱(前锋军)、申驱(次前军)、贰广(庄公的禁卫队)、启(左翼)、胠(右翼)、大殿(后军)等名目。

这种整齐的车阵,一经交战,战败的车阵一乱,就很难整顿队伍、重新排列车阵继续作战,所以胜负很快就决定了。

春秋时的大战,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鞌之战胜负都在一天内就见分晓,鄢陵之战决胜负也只二日。

吴攻入楚国,从柏举一战长驱直入楚都郢,前后也不过十天。

可是到战国时代,情况就不同了。

战国时代七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战国策·赵策二》赵奢语)。

魏惠王“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吕氏春秋·不屈篇》);赵武灵王“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齐相孟尝君联合韩、魏“以二十万之众攻荆(楚),五年乃罢”(《战国策·赵策三》赵奢语),继而又攻秦函谷关,结果是“西困秦三年,民憔悴”(《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语)。

长平之役,“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吕氏春秋·应言篇》)。

战国时代用兵所以会旷日持久,固然由于国广城大,“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和以前城“无过三百丈者”、人“无过三千家者”不同(《战国策·赵策三》赵奢语)。

但主要的还是由于战斗部队人数的增多、战争方式和战争规模的巨大变化。

这时大规模的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已代替了整齐车阵的冲击战。


春秋时代,中原的戎翟居于山林,都用步兵;南方的吴越也大多用步兵,吴王夫差曾以百人为一“彻行”,百彻行为一“方阵”(《国语·吴语》)。

在中原各国中,郑、晋两国首先单独用步兵作战。

公元前七一九年宋、卫诸国联军曾打败郑的徒兵;公元前五七二年晋合诸侯之师伐郑,又打败郑的徒兵于洧水上;公元前五二二年郑国曾用徒兵进攻莅符之泽的“盗”;公元前六三二年晋文公曾作三“行”(徒卒)以御翟,公元前五四一年晋和无终及群翟作战,又“毁车以为行”(以上都见《左传》)。

郑、晋两国常和戎翟交战,戎翟居山地,不便车战,因而不得不改用步兵制胜。

这时由于各国普遍采用郡县征兵制,广泛征发农民参加军队;同时由于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弯的使用,使得战斗方式不能不作相应的改变。

自从铁兵器发明和应用以后,杀伤力大大增加了,特别是弩的发明,箭能更有力地远射,“射六百步之外”,使得密集的整齐的车阵无法抵御,遭受惨重的损失。

例如公元前四○五年,三晋联合伐齐,廪丘一役,就“得车二千,得尸三万”,这样就迫使战争方式不得不放弃传统的车战,改变为步兵的野战。

以前车战时,一部分奴隶和平民是被征发来跟从贵族兵车服役或徒步作战的。

到这时候,各国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徒步匹夫”的农民,农民向来没有御车作战的习惯和专门训练,其改用步兵作战,也是必然的趋势。

至于骑兵的应用,也在春秋战国之间,最初还是和兵车混合编制的。

例如知伯要围攻赵,赵襄子曾派延陵生带了兵车和骑兵先到晋阳(《韩非子·十过篇》),部署防务⑵。

后来骑兵发展成为单独的部队,主要是为了配合步兵作战,作为奇袭冲锋之用,所以战国时代各国兵额,“带甲”都有几十万至百万,骑仅五六千匹至万匹。

公元前三○五年赵攻中山,右左中三军由赵武灵王亲自统率,另由“牛翦将车骑,赵希将胡、代、赵”(《史记·赵世家》),“车骑”还只是五军之一。

赵武灵王的“变服骑射”,是由于胡用骑兵,利用骑战,其势不得不用骑兵为主力。

军事家孙膑曾经指出:“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虚背敌;三曰追散乱击;四曰迎敌击后,使敌奔走;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整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聚,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

此十者,骑战利也。

夫骑者,能离能合,能散能集;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故名离合之兵也。

”(《通典》卷一四九)孙膑所说骑战的十利,充分说明了骑兵奇袭冲锋的作用。

既可以乘虚直入,乘胜追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又可以包抄后路,破坏后方。

注:
⑴《战国策·赵策三》载赵奢对田单说:“今干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战国时代的战争,从各次战役看来,的确不外乎野战和包围战。

⑵古时作战,载人和运输都用车。

马驾车,不单骑。

到春秋末年才有骑马的风气。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

”刘炫、王应麟等都认为“此骑马之渐”。

刘炫说见《左传正义》所引,王应麟说见其所著《困学纪闻》《吕氏春秋·无义篇》说:“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

”《战国策·齐策一》载孙子对田忌说:“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

”可知战国初期骑兵还是和兵车混合编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