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明日之学校》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明日之学校》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明日之学校》教师读书笔记《明日之学校》(一)《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
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
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要知道,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
你,在为谁工作?让我们一起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起走向成功之路。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热情去重燃工作的激情,再来一次触动心底的反思,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
这个朴素的人生理念,责任、敬业、忠诚就从而诞生了。
敬业铸成灿烂人生。
爱岗,在自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在平凡中创造着不平凡的辉煌,勤奋努力、自强不息,要知道我们不是在为谁工作,更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工作。
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工作的主人,才能更好地从中获得发展的机遇。
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
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
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
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
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
“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小说开始于一位名叫曾陆的高中生被一家名为“未来学校”的机构录取的消息。
这所学校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学校,学生们无需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背诵各种知识,而是将他们的意识上传到虚拟世界中的学校进行学习。
曾陆入学后,发现自己的虚拟形象被叫做“雷里”——一个相貌英俊的年轻男子。
雷里们通过接受导师的指导和进行虚拟世界的各种挑战,来学习和成长。
而在虚拟世界中,学生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学习各种知识。
然而,虽然学生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差距。
虽然曾陆是一位优秀的学生,但他的虚拟身份雷里并不能改变他在真实世界中的身份。
他来自一个普通家庭,没有背景和财富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小说通过曾陆和他身边的其他学生们的努力和成长,揭示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种种差距和不公。
虚拟世界的学校并不能改变社会格局和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只能提供一种更加便捷和丰富的学习环境。
与此同时,小说还通过曾陆与虚拟世界中的一位女孩琳娜之间的感情线索,探讨了人类与科技的关系和人的感情需求。
尽管虚拟世界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人工的、虚假的存在。
人们仍然需要真实的情感和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在我看来,《明日之学校》深刻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某些问题和趋势。
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然而,科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只是一种工具,人们仍然需要关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关系和不平等,并通过各种努力来改变现状。
这本小说向我展示了一种未来可能的教育模式,虽然虚拟世界上的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创造力的发挥空间,但学生们依然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这是虚拟世界不能取代的。
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明日之学校的读书笔记
明日之学校的读书笔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范本、条据书信、自我鉴定、自我介绍、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document letters, self-evaluation, self-introduction, insight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明日之学校的读书笔记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书随笔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读书随笔《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看到《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给人一种希望;看了书之后,又有一种不着边际之感。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
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
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杜威在“教育即自然发展”一章中的一个观点,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力量。
那就是:把作为一个儿童用得着的东西交给儿童,而不应该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即与儿童的生长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达到一个再高些的层次就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
当中国的孩子是辛苦的。
中国当今的教育真是在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一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
从还是母亲肚里的一滩血团开始,中国的儿童就已经在接受胎教了。
对于胎教我不置可否,听一些古典音乐和胎教故事,这些不会增加大人和肚里的负担,即使无益那也无害。
一旦进入小学,中国的孩子就被宣判了12年有期徒刑,直到进入大学才获得解脱。
在12年服役过程中,中国孩子被要求强制学习的内容果真有必要学吗?;;当今学校教育似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每每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影响孩子命运的考试,媒体总是不舍放弃新闻报道的机会。
孩子的家长也竞相参与到孩子的大战中,“家校通”时刻联系着家长和学校。
但是,这些人的关注无法给我们孩子的学习条件带来根本的转变。
当我们的孩子在受教育的漩涡里痛苦挣扎时,这些人只能做到像围观群众般里三层外三层的越积越多,时而发出一两声无奈的心疼的叹息。
中国教育渴望受到更多学者专家、政府机构的关注。
但愿明日之学校早日成为今日之学校。
《明日之学校》的优秀读书笔记5篇
《明日之学校》的优秀读书笔记5篇看《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给人一种盼望;看了书之后,又有一种不着边际之感。
那么下面就由给大家带来《明日之学校》的优秀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明日之学校》的优秀读书笔记1《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
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
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将来的共同的趋势。
特殊引人留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具体记述。
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特地为钢铁公司培育工人,或者满意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
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详细工作需要的学问,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爱好和热忱,使每个学生能掌握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胜利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
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亲密联系起来。
“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根本要求,“全部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嬉戏”。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终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
现行教育的很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在贵族制和封建制国家里,初等以上教育的课程和方法是为有闲阶级设计的;手工劳动是由奴隶和农奴担当的,对这些人的训练是一种奴隶式的教育。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关于学问和心智的观念是,身体的运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运用越少,就意味着这种智力活动的级别越高;真正的学问和思想完全是心的运用,而无需躯体任何局部的运用。
于是,只有极少运用躯体的学科才属于自由的、名贵的学科。
根据这个标准,哲学、神学、数学和规律是第一等的学科,其次是文学、语言、文法、修辞,等等。
即使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那种东西,也被贬入下等的学科。
因为绘画、雕刻、建筑的成就需要技术和手工的训练,教育应当训练人去欣赏艺术,而不是去制造艺术。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篇一: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我最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在读书过程中有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一起分享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
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
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呆了十年(1894~1904)。
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1904年杜威离开芝加哥到哥伦比亚大学当哲学教授。
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他每年在师范学院开一两门课,并继续撰写教育著作。
他对于与师范学院的联系很感兴趣,师范学院附设的幼儿园和霍拉斯?曼学校更引起他的注意。
虽然他主要从事哲学研究,可是他与师范学院的联系和他的思想对师范学院的影响在不断地扩大,以至他的名字和师范学院的名字在许多地方专业教育家的心中是连在一起的。
(一)我的教育信条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人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
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
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又因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有机的结合。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
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
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
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
“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学校与社 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这本书,感触还真是挺多的。
杜威在书中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主张学校应该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上学时候的一些事儿。
记得那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校外实践活动,去的是一家工厂。
出发前,大家都兴奋得不行,想着能出去透透气,看看和学校里不一样的场景。
到了工厂,一进门,那种嘈杂的机器声、刺鼻的机油味就扑面而来。
我们一群学生瞪大了眼睛,好奇地四处张望。
带我们参观的师傅先把我们领到了生产线的起始端,那里的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各种设备。
有个同学小声跟我说:“这可比咱在课本上学的复杂多啦!”可不是嘛,看着那些飞速运转的机器,还有工人们专注的神情,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实践出真知”。
师傅给我们详细介绍了每个工序的作用和操作要点。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个负责质检的大姐,她眼睛紧紧盯着产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瑕疵。
那认真劲儿,让我突然明白,质量这两个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我们接着往前走,看到了一堆堆摆放整齐的原材料和已经包装好准备出货的成品。
师傅说:“从这些原材料变成能卖出去的商品,每一步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和协作。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平时我们用的那些东西,背后都有这么多人付出的辛勤劳动。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工厂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大家相互配合,就像一部运转良好的大机器。
而在学校里,我们更多的是独自学习,完成自己的作业和任务。
这次的参观让我开始思考,学校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些像这样的团队合作的机会,让我们提前适应社会中的协作模式。
再想到杜威说的,学校要与社会相结合。
可不是嘛,如果学校只是一味地教我们书本上的知识,却不让我们真正去接触社会,那等我们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得多茫然啊!还有啊,学校里的评价标准往往就是考试成绩,可在社会中,哪有那么多的标准化考试?更多的是看你的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
《学校与社 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这本书,哎呀,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和现象,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从小到大的学校生活,还有踏入社会后的种种经历。
这就好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对教育这个事儿有了更深更不一样的看法。
就拿我小时候上学的经历来说吧。
那时候,学校的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早到晚,语文、数学、英语,一门接着一门,简直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
老师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我们在下面拼命地记笔记、做习题。
可有时候我就在想,这样的学习方式真的能让我们学到东西吗?还是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那几个分数?记得有一次,上自然科学课,老师照本宣科地讲着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什么植物的光合作用啦,动物的分类啦。
我听得云里雾里,一点儿兴趣都提不起来。
心里想着,如果能让我们亲自去观察一棵植物的生长,去摸摸那些小动物,是不是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呢?而不是仅仅对着课本上的图片发呆。
后来,上了中学,情况也没有好多少。
学校依然强调的是成绩、排名,仿佛这就是衡量我们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每次考试成绩出来,那简直就是一场“腥风血雨”。
成绩好的同学自然是春风得意,成绩不好的呢,就只能灰头土脸,承受着老师和家长的压力。
我有个好朋友,他特别喜欢画画,画得也特别好。
可每次他在课堂上偷偷画画被老师发现,都会被狠狠地批评一顿,说他不务正业。
但我觉得,那明明是他的天赋和热爱呀!再说说大学吧。
本以为到了大学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没想到还是被各种课程和考试束缚着。
为了拿到学分,为了顺利毕业,我们不得不去选修一些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课程,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上面。
等到终于毕业,踏入社会,我才发现,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很多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上。
社会需要的是我们的综合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而这些,在学校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培养。
明日学校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明日学校》是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海因里希·威特克的一本著作,书中探讨了未来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部分摘抄和笔记。
第一章:教育的变革摘抄:“教育的变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
明日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笔记:这段话点明了明日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与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灌输和记忆的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章:明日学校的课程设置摘抄:“明日学校的课程设置将打破学科界限,以跨学科的方式呈现。
学生将通过项目式学习,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笔记:明日学校的课程设置强调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这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明日学校的教师角色摘抄:“明日学校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他们需要具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潜能的能力。
”笔记:明日学校的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这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第四章:明日学校的评价体系摘抄:“明日学校的评价体系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关注考试成绩。
评价方式将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
”笔记:明日学校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成绩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第五章:明日学校的校园环境摘抄:“明日学校的校园环境将更加开放、灵活。
教室不再是固定的空间,而是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校园内的设施也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笔记:明日学校的校园环境设计注重开放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教学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这种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第六章:明日学校的家校合作摘抄:“明日学校强调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与社 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出版于 20 世纪初,对当时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其中的许多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书中,杜威开篇就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他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将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手段。
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让学生在其中体验真实的社会情境,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杜威批判了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书中还着重探讨了课程设置的问题。
杜威认为,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
他主张课程应该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将学科知识融入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
例如,通过烹饪、手工制作等活动来教授数学和科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
关于教学方法,杜威提倡“做中学”。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和体验,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比如,让学生亲自参与种植活动,他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评价教育效果方面,杜威反对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效果应该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此外,杜威还强调了教育的民主性。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明日之学校》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教育类图书,作者通过对未来教育的设想和构想,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学校。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籍,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考和启发。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未来学校的设想,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学校。
在这个学校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学习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学校里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老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更加热爱学习。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未来学校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样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们的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更加热爱学习。
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学校,让学生在这里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这本书,我也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思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也对未来学校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让他们在学校里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
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
他兼任这三个方面的教授职位,而且被认为在每个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很难说他自己更喜欢这些角色中的哪一种,是成体系的哲学家、科学心理学家,或是实验教育家?实际上他认为这三者是直接关联的。
他也许认为在他指导下创设的芝加哥实验学校是这个时期里他的主要成就。
他反复强调,实验学校不是“实习学校”,也不是“模范学校”,而是“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实验室”。
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呆了十年(1894~1904)。
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教育事业蓬勃兴起的整个历史背景和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实际经验,在教育理论上给他提供了无限丰富的源泉。
在《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杜威从学校与社会进步、学校与儿童生活、教育中的浪费、初等教育心理学、福禄贝尔的教育原理、作业心理学、注意力发展、初等教育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八个方面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了阐述,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以儿童为中心”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学校与儿童生活》这一章节中,杜威对当时的教育模式提出了犀利的批判,他指出“在传统的教室里,让学生活动的余地是非常少的。
儿童能用以从事建造、创造和积极探究的工场、实验室、材料、工具甚至必要的空间大都是缺乏的。
和这些过程有关的事情在教育中甚至没有明确公认的地位。
这些都是在报纸上写社论的教育界的权威们通常称之为“赶时髦”和“不必要的装饰”的东西。
这些有固定课桌的教室说明的另一件事就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是为了尽可能管理更多的学生,把他们看作单个人的集合体;这些教室还同时意味着,学生被看成是被动的。
儿童在行动时,他们就使自己变成了个人,他们不再是一个人群,而变成了我们在校外、在家中、在家庭里、在游戏场上和在邻里中所习见的有显著个人特点的人。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题目:报告人:指导教师:日期:20XX年6月10日最近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在读书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有一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分享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他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
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
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待了十年。
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思想总结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杜威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我的教育信条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
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
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
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
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
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
“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
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
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第五个信条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这样,“教师是真正的上帝的代言者,真正的天国引路人。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在阅读《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教育思想之旅。
作者的观点独特而引人深思,让我对学校教育的本质、目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学校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将学校视为一个孤立的知识传授场所,然而作者指出,学校实际上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具备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
作者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但本书强调,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兴趣,让他们在自由探索和积极参与中学习。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是否真正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标准化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独特需求和潜力。
书中还提到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作者主张课程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实际的经济问题;在学习科学的同时,探讨环境保护等社会议题。
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另外,关于教学方法,作者提倡以活动为基础的教学。
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实验、调研、小组讨论等,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相比之下,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往往效果不佳,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
在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方面,作者认为学校应该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命令与服从。
这种民主的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阅读心得
我理想中的明日之学校——《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阅读心得晚上,我坐在床上看着杜威先生的《明日之学校》,眯着的眼睛,在朦朦胧胧中,仿佛看到了我理想中的明日之学校……清晨,村里的田地被半空中的雾笼罩着,仿佛不想起床的孩子一样。
在田地的一侧,是一排房子,最东头就是我家的院子。
一束阳光透过窗台,照进了我的卧室。
我打着哈欠,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望向窗外,雾正在被阳光驱散,绿油油的田地正被展开,我会心一笑,起床迎接这美好的一天。
吃完早饭,我同爸爸妈妈说了一句“Have a good day!”,随机背上书包,大步走向学校!家门口有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但是我更愿意步行去上学,反正离学校也不远,况且我想路过村委会门口的那颗山楂树,看看树上的山楂是否红透了,顺便能摘下几颗和班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出门往西走,穿过一排房子,过了一个菜市场和一个社区广场,在往被走几十米就是村委会了。
村委会门口那颗山楂树种了有很多年了,我每天上下学都会来看它。
村委会的北边就是我的学校。
我的学校是块正方形的园地。
如果从上面俯瞰校园,仿佛在大地上盖了一个印章似的。
我从学校的南大门进去,先去了东南方向的“开心农场”,这里有我最喜欢吃的蔬菜,最喜欢的植物,还有我们的“宠物”鸡、鸭、鹅、兔,当然也有我最不喜欢喝的中药材!我看着有块地要枯了,随即舀了几碗水过去,突然听到旁边一位路过的同学说道:“谢了,哥儿们!”农场的北边是我们的餐厅和厨房。
这个厨房里有几个小灶,是专门供学生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
在学校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工”字型的四层教学楼。
一楼是图书馆,这是我们的学校最受欢迎的地方,每天都会有不同年级的同学往来进出的,有的人站着在那看书,有的人坐着看,也有的人趴着看。
顺着楼梯走上二楼,中间是一个圆形引导台,四个角分别是物理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艺术室、音乐室。
这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地方。
在上一层就是我们的教室了。
今天我选择上的是气象课。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篇一:明日之学校读后感《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后感用了很久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合上书之后,脑子里除了经常提的几点杜威的思想主张之外,并无其他。
经过国人翻译,晦涩的语言让我似懂非懂,才反思意识到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思维能力如此之差。
杜威的《明日之学校》内容丰富,包括了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等等教育中老生常谈的话题。
总的来说,无不体现了他对“儿童”这个群体的尊重和关注,对“儿童活动”的重视。
需要说明的是,他并未忽视对社会的探讨。
对这些话题,杜威深刻而又具体的阐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多地方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思考。
杜威说,教育是儿童的生长,是儿童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结合我的教育成长经历,以我对中国中小学教育过程的了解,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是知识中心的。
我们一遍遍的喊着减负的口号,高高的举着课改的大旗。
可是,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中高考时,每天晚上学到11、12点,早上4、5点就起床的学生已经数不胜数;学生身心俱疲,小学生经常会说不想去上学,甚至中学生也会疑惑这么累为了什么。
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只是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的去上学直到大学。
杜威的思想就像是一股春风,一口清泉,给我们长久固守的思想一种新鲜感。
1919年,杜威来到中国宣传他的教育思想,可是,九十多年过去了,杜威教育思想并没有在我国广泛传播和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的成就很小,只有小部分人喊着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大部分人仍在继续走自己的老路,努力把人类文化遗产知识传授给学生。
知识教学还是占主导地位。
我不禁反思,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包括美国和我们的国情不同,经济条件基础不同。
可是,正因为教师大堂课讲知识,不是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造成了学生背过、考完、忘完。
其实,我的教育学习历程,让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体制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很累的,生长的很迷茫、也很不快乐。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明日之学校》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明日之学校》教师读书笔记《明日之学校》(一)《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它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
尽管这样,我在本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哲学的印记。
因为实际上本书所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称它为“明日之学校”,意味着在杜威看来,它们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对印第安那葛雷学校的详细记述。
葛雷是新兴的钢铁城市,但葛雷学校不是专门为钢铁公司培养工人,或者满足工业某一类专业训练的要求。
沃特认为,问题不是要传授各个人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而是要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个人和一个公民。
葛雷学校的课程与印第安那一般公立学校所规定的一样,但是它力求把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
“从做中学”是葛雷学校的基本要求,“所有儿童应当在适当的条件下忙着工作、学习和游戏”。
在《明日之学校》的最后几章里,杜威对通过工业进行的教育和有关问题作了广泛的论述。
现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方法是在过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在贵族制和封建制国家里,初等以上教育的课程和方法是为有闲阶级设计的;手工劳动是由奴隶和农奴承担的,对这些人的训练是一种奴隶式的教育。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关于知识和心智的观念是,身体的运用,尤其是手和感官的运用越少,就意味着这种智力活动的级别越高;真正的知识和思想完全是心的运用,而无需躯体任何部分的运用。
于是,只有极少运用躯体的学科才属于自由的、高贵的学科。
按照这个标准,哲学、神学、数学和逻辑是第一等的学科,其次是文学、语言、文法、修辞,等等。
即使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那种东西,也被贬入下等的学科。
因为绘画、雕刻、建筑的成就需要技术和手工的训练,教育应当训练人去欣赏艺术,而不是去创造艺术。
杜威指出,虽然产生上述这些观念和思想的政治和工业条件已经开始消退,但是在有闲阶级对于一切劳工阶级享有理所当然的巨大优越感的时候形成的传统的东西,却仍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保留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在实验中获取新理论的实际意义——《明日之学校》读书笔记本次读书选取的是赵祥麟翻译版本的《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最后一本着作。
以学界对杜威及本书的评价不难预见本次阅读学习将带给我的丰厚教益。
但不可否认,笔者学识尚浅,尤其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极少,自问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正确地把握、消化本书的精髓理念,即便读过也不敢夸口“读透”。
只能说,抱着敬畏与虚心,以一个初出茅庐的身份在先进教育的大门外管窥蠡测一番,谨慎地加以发散与联想。
不敢有指导别人之意,本次读书笔记也未建立较好的逻辑架构,琐碎零散之处还请见谅。
借用悉尼胡克在导言里的说法,“这本着作也可叫做《今日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一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用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它的出发点是描述美国各地受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影响的一些新型学校,并在这些学校取得的成果之上加上杜威自己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关于本书的大体内容和写作动机,约翰·杜威的自序里其实早已经表述得很清楚平实。
“本书不试图发现一种完整的教育理论,也不考察任何‘体系’或讨论杰出的教育家的观点。
”“我们试图指出当各学校用自己的方法着手实践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通过显示一个教师应用这些观点时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希望给读者指出一些教育改革家的已经被广泛认识和认可的观点的实际意义。
”在杜威之前,包括卢梭在内的许多人提出过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
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本书关注的是众多先进教育理论的“实验成果”。
“儿童期的真正含义就是,它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
”在第一章“教育即自然发展”中,一再阐述了自然发展的儿童期的重要性。
“教得太早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真正教师是经验和感情,成年人除非根据他本身的条件,决不会学习适合他的东西。
”就如卢梭所说,“那最大、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不要爱惜时间,而要失去时间。
假如一个婴儿能从母亲的怀里一跃就跳到理性的时期,那么现在的教育就是很适当的了;但是儿童自然的生长,要求一种完全不同的训练。
”
我的理解是,既然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最重要的是遵循儿童生长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自然发展”。
“揠苗助长”式的超负荷教育只能百害无一益。
但是在此又要提出疑问了,何谓“自然发展”儿童期的发展规律是如何不妨带着疑问继续阅读。
在第二章“教育即自然发展的一个实验”就是杜威和他的女儿杜威小姐收集到的一些学校的实践情况的反馈。
菲亚霍普地区约翰逊女士的儿童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约翰逊女士称她的教育方法是“有机的”,代替一般课程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野外地理、讲故事、感觉教育、数的基本概念、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
一定累积后,加设画地图和地形地理。
约翰逊女士的一个说法令我十分受用,“我们必须等待儿童的愿望,等待自觉的需要,然后我们必须迅速地提出满足儿童的愿望的方法。
也就是说,遵循“自然发展”的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需求。
当儿童想要接触新事物,想要获取新知识,我们提供给他,这时候的教学效果最好。
学校为儿童创造环境,激发儿童的需求,再满足他的需求。
有一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的是菲亚霍普关于“手工”的安排。
“男孩和女孩同样做烹饪和木工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的目的不是训练他们从事任何行业或职业,而是训练他们成为社会上有能力和幸福的成员。
绘画、泥塑和木工、缝纫一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这背后的理论支持,根据书中的表述,是这样的:“注重手工的价值和把重点放在身体生长上是一致的。
幼小的儿童必须继续学习,使他的肌肉运动越来越熟练地协调起来,如果他的身体要发展到健康和效率的最高标准的话,而且没有什么东西比用手制作东西所必需的有控制的和颇为精细的动作更加有助于这一点。
”
这让我想起我在校外一个培训学校兼职美术手工老师的经历。
班上的孩子们,不论动手能力的高低,都是真心热爱绘画与手工的,这是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到的。
坦白说,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着光芒,快乐地忙活着小手,是令我很享受的时刻。
我认为,让小孩动手,这个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儿童全心投入、乐在其中的那个时刻是最珍贵的。
但有的家长不这样认为,他们看重的是结果。
尽管无奈,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想法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也许这是如今社会功利性的一个投射吧。
如何更好地让新的理念指导现状,这也是所有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三章“自然生长中的四个要素”里梅里亚姆教授把学校的一天分成四个阶段,进行下列基本活动:游戏,讲故事,观察和手工。
不难发现与约翰逊女士的教育理念中的一些共同之处。
杜威对我们指出很中肯的一点现实:“他们的学校教育给予他们的任何手工技能或体力,或者他们日常的生活作业中的任何乐趣,以及文学艺术所提供的最好的东西,都是能被直接观察到和衡量到的更为
确切的收获。
”个人认为,这最表面的成果已经是很好的成果。
而这背后的更深远的成果,同样是引人期待的。
之后杜威进一步向大家展示了裴斯泰洛齐的“实物教学”理论、以及很多学校“从做中学”、“教孩子们生活”等打破传统的理念及理论成果。
篇幅之故,笔者在此就不做进一步阐述。
粗浅地谈谈全书给我的感觉:
写于将近一百年前的杜威的着作,阐释的理念对当今各国尤其中国的教育现状还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这是值得我们尊敬、也是值得警醒的。
西方的教育为什么比国内先进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很多。
以我,一个在中国教育体制下一路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身份来看,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值得改进的空间还很大。
正确度是一个指标,创新力也是一个指标。
孩子的成绩、证书很重要,孩子的人格养成也很重要。
教育是一件有重量的事业,中国的未来,需要当局和所有一线教员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