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与民族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
民族干系的处理一直是中国政府极为重视的一个问题。
为了确保民族和谐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本文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进行探究,并探讨其现状与展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的历史沿革1. 建国初期的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政策起源于建国初期。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各族人民都乐观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之中。
当时,中共中央提出的“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对等和团结友好”的原则成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推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卫各族人民的民族权利和利益,增进了各族人民的进步和进步。
2. 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进步为各民族的交往和沟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中国政府在民族政策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调整。
一方面,中国政府大力进步富民政策,突破了传统的民族分割和界限,提高了各民族的生活水平宁进步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加强了民族团结教育,鼓舞各民族人民更好地了解、尊重和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与沟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的成效与挑战1. 成效通过长期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沟通。
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现象在各地广泛存在。
二是保障了各民族人民的基本权益。
中国政府乐观推行民族对等原则,保卫各民族人民的身份、语言、宗教和文化权益。
三是为各民族人民提供了对等的进步机会。
中国政府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就业和卫生服务,提高了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2. 挑战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少数民族的进步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但一些民族地区的经济进步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依旧面临一些困难。
中国民族政策基本内容

中国民族政策基本内容
中国民族政策是指中国政府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平等和团结:中国民族政策坚持平等和团结的原则,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间的平等发展。
政府倡导各民族间的相互尊重、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
2. 民族自治:中国民族政策支持和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利。
这意味着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能够自主管理和发展自己的事务。
政府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3. 维护民族传统和文化:中国民族政策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政府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研究,鼓励各民族保持自己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特色,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独特的多元文化。
4. 促进民族教育和发展:中国民族政策注重民族教育的发展,为少数民族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政府投资兴办少数民族学校,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培养和造就各族群众的人才,为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5. 战略扶贫支持:中国民族政策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项目,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克服贫困,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中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就是以平等、团结和发展为核心,旨在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通过实施这些政策,中国政府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多元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
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

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我国民族基本政策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发展少数民族经济4)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规定坚持各民族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在民族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
为了更好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宪法特作了明确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5)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民族事务的法规与政策

民族事务的法规与政策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事务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为了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
本文将探讨民族事务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并且分析其对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一、宪法保障民族平等和多样性宪法是一个国家制定法律和政策的最高级别文件。
在宪法中,往往明确规定了保护民族平等和多样性的原则。
例如,中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修正案)。
这一条款确保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平等地位。
同时,宪法还规定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保护政策,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和语言。
二、民族自治制度在一些多民族国家,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发展各个民族,还制定了民族自治制度。
这种制度允许少数民族地区拥有自治权力,自主管理本地事务。
例如,中国设立了五个自治区,如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以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治需求。
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三、涉及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律和政策为了保护和维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各国还制定了一系列专门的法律和政策。
这些法律和政策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少数民族权益保护: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和排斥,并鼓励平等就业、教育和参政等权利。
(2) 语言和文化保护:法律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并支持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3) 区域发展支持:政府通过提供财政和经济支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4) 教育和培训: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以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素质和技能。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各国根据自身的情况,会制定适合的法律和政策,以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这些法规和政策的落实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
四、国际公约与民族事务国际社会也重视民族事务,并制定了一些公约和协定,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民族平等和和谐。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关系愈加复杂和重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族群体之间的关系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保障国家民族政策、维护各族团结已成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那么,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实施民族政策和维护民族团结,这是一个需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一、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国的民族政策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历来维护着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惠、协作,并充分保障各民族共同发展。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民族政策转变为以“依法治国”为基础,加强和完善各民族的自我管理,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中国的新型民族政策强调中华民族团结,推动各族群体之间的互利合作和社会稳定发展。
中国的民族政策采取了多种形式,包括政策倾斜、文化保护、经济发展、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
政策倾斜是指国家在政策执行上,特别注意优惠、补助和支持较弱民族的发展,使各民族在发展中能够实现更好的平等和机会。
比如,国家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推行税收减免、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优秀人才到较弱的民族地区工作等,以支持较弱民族的自我发展。
文化保护在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包括对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宣传的支持、保护和推广。
在这方面,全国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委员会也在奉行“多元文化”原则,鼓励各民族通过政治、文化、教育等多种形式来传承和弘扬各民族文化。
此外,国家也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文化融合,促进文化共享和传承。
经济发展更是中国的民族政策的核心部分,在这方面的前提是落实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让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健康、平衡地发展起来。
个体经济政策的制订,也需要关注每一个区域和各民族的国家惠民计划,从而鼓励各民族自主开发利用自己的资源,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教育培训是当前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模块。
在教育方面,中国鼓励各民族之间在继承、发展、推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新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一直面临着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复杂问题。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民族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而民族关系的发展也对中国整体的稳定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古代中国,中央政权往往通过统一的文化、宗教以及政治体系来管理多民族地区。
这种方式对于确保统一和控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常常忽视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在周朝、秦朝以及汉朝时期,中央政权努力推广中华文化,将汉族文化视为标准,压制或边缘化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从而导致了一些民族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二、元朝至清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的元朝至清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区域的改变,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演变。
元朝时期,蒙古族政权采取了宽容包容的政策,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但也并非没有冲突。
明朝时期,汉族政权重新上台,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相对保守,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自治权。
清朝时期,满洲族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统治,包括割据地区、移民入乡、改土归流等措施,这些政策导致了一些地区的民族关系紧张和冲突。
三、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中国民国时期,民族政策经历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面对外国列强侵略和领土割让,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权益保护。
此时,中国人民开始强调“五族共和”的理念,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和自治,推动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因素,民国时期的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些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迎来了新的起点。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摘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共存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为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中国制定了多项民族政策,推进各民族的平等发展、保护各民族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维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通过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日益加强,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
第一章:中国的多民族国家
1.1 中国的多民族背景
1.2 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第二章:平等发展
2.1 平等就业与教育
2.2 医疗保障与社会福利
2.3 公民权利与人权保护
第三章:保护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
3.1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
3.2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3.3 各民族地区的发展
第四章:维护民族合法权益
4.1 各民族地区的自治权
4.2 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4.3 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保护
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成果
5.1 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
5.2 民族团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贡献
5.3 民族政策对世界的启示与借鉴
结论:
中国的民族政策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政策,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伟大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平等发展、保护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措施,中国的民族政策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而且为世界各国在促进民族和谐、实现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民族政策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民族团结的进一步加强。
中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一)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1)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其中社会经济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民族的政治、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参与国家和制度建设的程度是其发展的一种标志。
民族的发展还表现在族体规模上。
(2)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民族关系是民族和民族之间交往联系的状态。
民族之间关系的状况既有团结合作,也有冲突对抗。
就世界民族发展过程的规律而言,民族之间团结合作是主流,但由于民族差异,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重要现象。
(3)民族与阶级的关系问题。
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存在和发展,都和阶级问题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
民族由不同的阶级组成,民族内部的阶级不平等、阶级压迫和剥削扩展到民族之间,便造成了民族之间的不平等,表现为民族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
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已经消失,民族问题的本质已不是阶级问题。
(4)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在民族形成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与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着的。
在多民族国家中,由各民族共同利益而构成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任何单个民族的利益,都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利益。
同一民族居住在不同国家跨境民族,如果不处理好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而把民族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不仅会导致国家的混乱、民族间的冲突,甚至会引发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问题涉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2.民族问题的特点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的特点。
(1)民族问题的普遍性。
民族问题涉及面广,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横的联系,又有纵的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民族问题存在的范围广,广泛地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团结政策、法规民族知识宣传
民族团结政策是指国家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与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以及民族知识宣传的内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该法规保障各民族在自治地方享有的权利,并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2. 《关于加强民族团结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几个意见》:这是中国政府发布的一项重要文件,旨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各民族平等和谐发展。
3. 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媒体等,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和教育,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原则和政策。
4. 民族知识普及:开展各类民族知识的普及活动,深入了解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语言等,增进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5. 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各种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如艺术节、民族风情展览等,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6. 培养民族团结意识:加强青少年和大众的民族团结意识培养,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价值观。
7. 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特殊保护,确保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权益。
通过以上的法规和政策,并配合民族知识的宣传,可以增进不同民族
之间的了解、沟通和合作,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
这对于建设多元、稳定和发展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建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建设

中国建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建设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占据大部分人口,同时还有55个少数民族群体。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建国时期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促进少数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并建立了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
本文将探讨中国建国初期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建设。
一、政策框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少数民族是中国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护并发展少数民族的权益,维护民族团结是实现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
1. 维护少数民族平等权益: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原则,将国家的主体利益与少数民族的权益统一起来,坚决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建国初期,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同时建立了各级民族自治机构,确保少数民族有自决权和自治权。
2. 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国建国时期,积极推行了包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等一系列农村经济改革政策。
这些政策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发展经济的机会和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善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3. 加强教育和文化事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
在中国建国时期,国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修建各级教育设施,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
同时,党中央还倡导并推行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给予少数民族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主权。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素质,还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
二、民族团结建设少数民族政策的实施不仅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上,还需要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团结。
1. 加强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政府组织了各类文艺演出、展览和体育活动,为不同民族提供了一个平等互动的平台。
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不仅促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还加强了民族融合的力量。
中国史上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认识

中国史上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认识1、汉族的来源辩:在距今5000多年到4000多年的一千年间,地球上出现了多个文明中心,他们向周边扩展或者和周边的中心互相影响,我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了部落、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这段历史有很强的神话色彩,但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向国家阶段过渡的社会变革情况。
当时在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河南沿河的广大地区,有姬、姜为主的部落群;在东方的海岱地区和淮泗,以及长江下游的三角地带,有风、嬴、偃诸姓为主的夷族部落群,在豫西南山地和丹水、汉水、长江中游一带有三苗,或称苗蛮部落群,三大部落群各由若干部落和更多氏族组成,他们大都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饲养、采集的生活,在文化上各有特色,彼此交往和影响,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
此外,还有“诸戎”、“群翟”、古越族等部落群,他们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传说中:炎帝号神农氏,以神农为号,说明他们是以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
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黄帝和炎帝部落发展成中原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在和东夷的斗争中结合成部落联盟,东夷以伏羲氏为代表,传说为雷神后代,以龙为图腾,相关的是少昊凤姓部落,相传“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国语•楚语》下)九黎就是九夷,首领蚩尤,东夷组成部落联盟,和炎黄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激烈冲突。
三苗部落联盟可能有三个部落,只知道其中一个部落首领叫驩兜,后来战败被放逐到崇山,三苗一度发达,发明了“五虐之刑”,并要北上争夺更大的活动领域。
在走向文明社会的突击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角逐和融合的中心,中心不断扩大,最终形成炎黄部落联盟为中心,包括东夷,苗蛮大部分先民的共同体,这就是华夏族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民族融合时期,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为号召,与之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我国的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
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是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研究我国民族关系,对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制定和完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这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经历了从分散的多元到结合成一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经过2000多年不断发展壮大、融合了众多其他民族的汉族。
汉族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汉族遍布各地并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汉语逐渐成为许多民族的共同语言,由此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的骨架。
由于汉族的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行不悖,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高层次的民族实质上是一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从而获得这一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定条件下多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几千年的密切交往中,共同的地理疆域、共同的历史使命、共同的传统文化使56个民族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复合型民族———中华民族,因此也必然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传统。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含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中,衣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我国在法律上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含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中,衣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我国在法律上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2.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
民族团结的主要内容是各民族要和睦相处,情同手足。
民族团结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实践证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充分尊重、保障各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
4.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经济文化发展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保证。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民族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专业院校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
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和体现,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内容,表现在饮食起居、节日庆典、婚姻和丧葬习俗等方面。
国家民族政策法规

国家民族政策法规国家民族政策法规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有关民族事务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规旨在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以下是一些与国家民族政策相关的法规介绍。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
宪法第四章明确规定了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和自治依据。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该法规定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自治机构的组织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我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
法律明确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权力机构、职责、权限等,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合法权益。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法》该法是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而制定的。
法律规定,国家保障各民族平等,禁止任何民族歧视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
法律还鼓励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理解和尊重,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4.《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是国家保障语言文字权益的基本法律。
法律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国家保护各少数民族的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
公民在用普通话交流时,应当使用正确、规范的普通话;公民在少数民族聚集区从事工作、居住时,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
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法》该法规定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组织结构、职责和工作机制。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负责协助中央政府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专门机构。
委员会负责研究、推动和协调各民族事务,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
条例规定了委员会的成员构成、任期、会议制度等。
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民族政策,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交流活动,推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等。
中国民族政策

中国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和谐稳定发展,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本文将从民族平等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教育、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民族政策。
首先,中国民族政策强调民族平等权利。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并且禁止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
各民族都有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政府中都有少数民族代表。
在国家制定和实施政策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征求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其次,中国民族政策倡导民族区域自治。
根据中国联邦制的原则,国家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行政区划,在这些区域内,少数民族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力。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政府由少数民族领导,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政策,保护少数民族的特殊权益。
同时,国家也为这些自治区提供相应的财政和经济支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三,中国民族政策重视民族教育。
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中国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民族教育。
首先,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教育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教学语言,并且将本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等内容列入教学大纲。
其次,国家还设立了一批民族大学和民族学院,培养和涌现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的专业人才。
此外,国家还鼓励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一批民族文化中心、剧院、博物馆等,举办各种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和比赛,推广和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
最后,中国民族政策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全国各地,政府投资修复和保护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历史遗迹、古建筑、文化遗产等。
同时,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的文化创作和表演,保护和宣传少数民族的传统手艺和技术。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民族形势与民族政策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民族形势与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民族和民族问题。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它是衡量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政府处理现实问题能力的一个标志。
从我们国家来看,解决民族问题最终要靠发展。
关键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构建和谐的社会。
民族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共同发展与民族之间发展拉大的趋势并存。
一方面是共同发展,但同时民族之间发展差距也在拉大,这两方面是并存的。
第二个特点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并存。
第三个特点是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增多和摩擦矛盾增多并存。
一方面是联系、交往增多,另一方面是摩擦和矛盾也在增多。
基于民族差别、民族矛盾所产生的民族关系、民族发展问题。
中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第二个特点:民族团结的相对性;第三个特点:民族互助的有限性,互助与竞争的公升性;第四个特点: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在建国以来,甚至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就开始探索了。
也是建国以来逐步的摸索、探索、不断的完善,逐渐形成的。
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的基本政策。
目前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理论,民族政策基本上概括了以下内容:一、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
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问题理论的核心观点。
关于民族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已经写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里。
实际上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党是付了学费才真正地意识到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不可能强制同化,也不可能消除民族差别。
大家共同繁荣发展,五十六个民族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发展和建设和谐的社会。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民族政策也不断演变和发展。
这些民族关系和政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华夏族逐渐形成。
华夏族与周边的夷、蛮、戎、狄等民族有着广泛的交流和融合。
这一时期,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竞争和冲突,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经济文化交流。
例如,周王室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时常发生战争,但也通过会盟、贸易等方式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初步形成,中央政权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秦朝在南方征服了百越,在北方抵御了匈奴;汉朝则通过和亲、征战等手段,与匈奴等民族展开了复杂的交往。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巩固了汉朝的边疆。
同时,汉朝也在西域设立了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这一时期的民族政策,既有军事打击的强硬手段,也有和亲、互市等相对温和的方式,旨在维护边疆的稳定和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
由于战乱频繁,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与汉族相互杂居。
他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学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推行汉化政策,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文化、改用汉姓等,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加深,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关系也更加融洽。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体现了他在少数民族心中的崇高地位。
唐朝通过设立羁縻府州、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方式,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
同时,唐朝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丝绸之路更加繁荣,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再度复杂多变。
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并立,既有战争,也有和议。
元朝则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中国的民族政策

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是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民族政策,致力于保障各民族间的平等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本文将围绕中国的民族政策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中国的民族政策基本原则中国的民族政策有一系列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坚持团结统一,坚持平等团结,坚持共同繁荣,坚持充分发展各民族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央统一领导相结合等。
这些原则旨在维护和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确保各民族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二、中国的民族政策的实施为了贯彻民族政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以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和民族团结。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教育事业,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中国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共同进步。
1. 完善法律法规中国政府通过立法来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和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为各民族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则为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外,还有一系列法律法规针对特定民族的保护和发展做出规定,比如《壮族自治区组织法》、《维吾尔自治区组织法》等。
2. 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各民族地区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支持农牧民转移就业,发展农牧业和资源性产业,推动民族地区与内地地区的互动与交流等。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政府使得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3. 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注重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改善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
2023年高考政治《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2023年高考政治《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一、中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与民族团结进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
保持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对于中国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1.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多民族国家指的是国家内部有两个或以上的民族群体并存。
中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体现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多元性。
2.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繁荣和长治久安的关键。
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发展进步,才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二、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国长期以来积极实施民族政策,旨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各民族平等交往、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1.民族平等交往的原则民族平等交往原则是指不分大小、不分强弱、不分优劣,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交往应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相互尊重、平等对待。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发展。
3.文化保护政策中国高度重视各民族的文化保护,积极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4.教育公平政策中国推行教育公平政策,注重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确保每个民族都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
5.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国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团结的正能量,丰富民族文化,增强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三、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成就中国长期以来积极推行民族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民族团结进步成就。
1.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地区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
2.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传承中国积极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与民族政策“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区也被称为中原或中国。
在《资治通鉴》记载的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初不纳魏徵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又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时也曾提倡:“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至于“中华民族”一词,乃由近代的梁启超首先提出,之后同时期后续提出有杨度和章太炎等诸多学者阐释与政府认可。
梁启超提出指华夏族、汉民族、炎黄遗族等。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指出:“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
可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经过近代长期高度发展民族意识,日渐形成的中华民族,是近代才产生的社会共同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宪法与民族政策则主张中国民族为56个民族,并进行民族识别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反对“大汉族主义”与“地方民族意识”的民族政策下,内含并突出汉、满、蒙、回、藏等各族共存。
无论是汉族、藏族、维吾尔族还是其他民族,包括跨境居住的蒙古族、朝鲜族等,只要是居住在中华民国(中国)的土地上并具有中国公民身份的任何人,其身份就是“中国公民”,不可将“中华民族”与“汉族”之间划上等号。
以中华民族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统称,以中共所界定的56个民族而论,有的是黄种人有的是白种人,他们在宗教、语言、文化、习俗与传统皆不尽相同。
亦有学界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国家的称谓,乃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族、与国家三种认同的合为一体。
华人学者费孝通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换言之,中华民族并非传统中国里的民族,而是中国建立了现代主权国家后,经由“民族自觉”所出现的国族团体。
他还认为,在过去的三千年中,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
他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
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著凝聚和联系关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39] 。
史式认为中华民族是用来指代由古至今主体曾经在中国,在现代可理解为大中华地区,长期居留且有较深层次的相互交流、融合甚至同化的一批族群的统称中华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主要有: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
上级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和计划、进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帮助和支持。
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利民族团结,又要有利于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建设。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有计划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近年来,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还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有40多个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l%;全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中,有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84个自治县(旗)在西部,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86.4%。
云南、贵州、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也在西部;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吉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虽不在西部,但也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待遇。
因此,西部大开发就是民族地区大开发,就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二是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这一行动是国家民委落实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加快边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举措。
实施的范围包括分布在我国2.1万公里陆地边界线上的135个县(旗、市)。
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培育县城经济增长机制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截至2002年底,全国“兴边富民行动”实际投入资金已达150亿元,兴建兴边富民项目数万个,2100多万人受益。
三是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人口较少民族指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民族,全国有22个,总人口不足60万人。
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这22个民族发育程度比较低。
今后10年内,国家计划每年投入5亿元帮助发展,共50个亿。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状况看作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根据民族工作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级各类院校培训学习,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
二是注重实践锻炼,各地、各部门有计划地开展干部交流、岗位轮换,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是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同等条件优先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等领导班子中占有适当比例。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国家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如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上给予特殊照顾,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等。
在发展少数民族科技事业方面,国家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如:重点培养、培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扶植提高传统科技,提高经济效益等。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国家有关政策强调,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卫生队伍的建设,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和妇幼卫生工作,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等。
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国家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事业,组建民族文化艺术团体,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繁荣民族文艺创作。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第二十一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
”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
”“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方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编译和出版工作。
”第四十七条规定:“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浯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
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