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复习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复习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复习题

比较文学复习题

1、从文学生产、传播、接受的国际化趋势,举例分析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现实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格局的改变、人类视野的拓展,我们正由西方文化扩张的时代走向多元化的时代,经历着文化与文学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文化横向拓展,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越来越跃出一国的范围,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电影《卧虎藏龙》是顺应这一趋势的成功之作。就电影的剧本来看,李安从侠情小说《卧虎藏龙》中抽取“情”和“女侠”作为改编的关键词,并且聘请外国著名编剧参与其中,使得剧本的形成经历了小说→中文电影原剧本→译成英文剧本→据此英文剧本写成英文分镜头剧本→译成中文分镜头剧本→再译成英文分镜头剧本→再译成中文最终剧本这一反复过程。剧本的国际化创作,将写事置换成写情,将家国价值置换成生命价值,将中国独特的侠文化上升到具有普世意义的精神,决定了电影中人物设置、对白、情节结构的重大调整(相对小说底本),使之既没有脱离中国文化的本质,但同时又满足了西方的接受期待。不仅如此,电影在音乐、色彩等视听层面,对竹林、剑等中国符号予以能指性的夸张,突出阴柔之美,使西方观众一看就看到了“中国”,并觉得“原汁原味”。事实上,全球上映的《卧虎藏龙》获得第73届奥斯卡十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这充分说明了国际上对这部影片的肯定。在西方观众大呼过瘾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国内观众对这部影片感到扭曲而哑然失笑,觉得“很不像中国”。“像”与“不像”的对立,实际上就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缩影,实际上是文学共创时代的生产与接受的尴尬。这不禁令人反思西方人通过《卧虎藏龙》这个镜像看到的“中国”是否只是一次文化的“误读”,或者“悟读”;中国人制作这一镜像是否是有意取媚西方,甚至丧失了中国个性与世界普遍性之间的张力关系。然而像《卧虎藏龙》这样的“幸运儿”并不多见。其后的《英雄》、《十面埋伏》、《赤壁》等大片,无一不在能指性的夸张上下足了功夫。然而西方在面对这般扑面而来的中国元素却并没有预料中的欢迎,反而遭到了国内更多的指摘。究其原因在于电影的叙事只是简单拼合符号,剥离了其后的中国文化的底蕴。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文学生产、传播、接受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文化的外求与输出非常频繁。然而跨文化的冲突并没有因为交流的频繁而减少,相反,更加尖锐。某种意义上,文化的误读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宿命。然而我们更不能因噎废食。为了克服文化冲突、超越文化误读,我们越来越需要比较文学。因为比较文学致力于冲破文化中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藩篱,搭建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等平台,使不同文化互为主体地提问、交流。以他者为自己的处境,这既是比较文学的题中之一,也是文化共创时代超越误读的突围之路。

2、试分析人类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的“比较”与作为比较文学学科方法论之“比较”的异同。

1、比较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

比较文学学科方法论之“比较”指导之下的“比较”与人类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的比较,二者最底层的发生结构大致相同:是一种意识、一种方法,都要经过观—感—构—思的过程,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分析、对比,达到对事物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人类的经验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建构都与比较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说,二者都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方式——比较,这一基础之上的。

2、比较之前都需要价值预判。

比较一般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不比较就不能有所发现;二是不比较也可发现。这里就牵涉到要不要比较的问题。并非所有事物、对象都需要比较、值得比较。只有遇到不通过比较就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比较才势在必行。可见,两种比较之前,都要有预先的价

值判断。而认为事事要比较、处处要比较的观点,实际上是对“比较”这一概念的泛化和庸俗化。

3、比较都需要参照系。

比较自然需要参照系。只有在参照系中比较才有进行的可能与意义。

4、比较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异:

1、二者层次不同。

虽然都是比较,但二者层次不同。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的比较更倾向于一种方法,而比较文学学科方法论之“比较”则是在对话的基础上将比较这一方法上升到了学科的方法论层面,使“比较”成为该学科研究过程中的根本出发点,对具体操作层面的比较具有居高临下的统率作用和指导意义。因而我们说,前者几乎不需要专门的学习便人人会比较,而后者则必须经过艰苦而专门的学习,才能逐渐培养而成。

2、二者参照系不同。

前者以自身为参照系,以人类在世经验积累而成的知识为参照系;而后者以另一种文化——他者作为参照系。后者具有新的问题意识,既关注差异,也关注共相,更关注同与异的辩证关系,并坚持他者是自己的处境这一观点。

3、二者对象不同。

{

前者主要是与外部世界的表象相比较,不涉及种族、语言、文化等层面,也不追问本质;后者的比较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层面,研究事实关系、规律关系、价值关系、文化关系等,不仅追问本质,并尝试在互为主体的对话中解决文化的冲突。

4、二者范围不同。

前者立足于自身的族群来比较;后者则是跨种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在跨越过程中超越文化误读或悟读,增进他者与自己之间的互识、互证、互补。

5、二者范式不同。

前者并没有显著的范式;后者范式众多,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比较诗学等。范式之重要以至于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之前就必须明确研究的范式。

3、试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定义与美国学派比较文学定义的异同及其在学科研究中的深化关系。

(庞博版)法国是比较文学的故乡,也是最早提出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看法的国家。在法国学者的定义之中,卡雷的提法具有代表性。他在为基亚学者的专著《比较文学》第一版所做的序言中,提出了法国学派代表的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这一定义明确的说明了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主要特征看法:

(1)它是归属于“文学史”的一支

?

(2)它的研究对象与方位,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与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这一定义表现了法国学者采用的实证主义的方法,研究两国之间作家与作家,作家与作品、作品与作品等方面的事实联系,更多的是做考据工作。其研究成果当然从属于文学史,成为他的一个分支,即国际文学关系史。另外,法国学派之研究相互影响的具体史实,排斥对作品进行价值贫家,排斥对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的探讨。其中梵?第根更是强调“‘比较’这两

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的”

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以亨利?雷马克的提法最为著名。他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中说道:“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在雷马克的定义中,比较文学不再是文学史的一支,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既然是文学研究,在逻辑上自然就涵盖了属于文学领域的三个重要方面,即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在美国学者眼中,这三者是必不可少相互依存的。

另一方面在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提法上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也不尽相同。雷马克对此的定义十分宽泛,既包括对跨国界的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的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这是两个学派定义中的最大区别,美国学派学者在打破国界的局限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打破实施联系与不同学科这两个界限。

最后在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的比较问题极为重视,他认为这是两国学者的根本分歧。他认为比较文学是把各片较小的地区性文学连贯起来的一个环节,是把人类创造活动本质上有关而表面上分开的各个领域联系起来的桥梁。

在研究方法上,雷马克的定义没有对研究方法做明确的交代但是他对法国学者把比较批评排斥在比较文学之外的做法表示不满,主张用大规模综合比较的和审美批评的比较方法。

深化关系

法国学派的理论对早期的比较文学研究无疑是起过很大的作用的。正是在这种法国派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指导下,比较文学才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放眼今日,这种方法仍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但是法国学派独实证主义一家,单从文学史的科学性角度看待和要求比较文学, 轻视了文学鉴赏和审美过程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是有片面性的。这给以后提倡“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以发展的契机。正是抓住了法国学派的这一弱点,美国学派才得以迅速壮大,美国学派的理论和实际工作,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为比较文学注入新的活力。

.

4、简要表述你对当代比较文学学科性质的定义性理解。

比较文学学科进过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俄国学派、中国学派等不断的深入发展,从片面重视事实联系、规律关系等向兼顾的方向发展。在我看来当代比较文学是一门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过程性的学科:

1、当代比较文学应该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既包含文学史,也包含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这就跳出了法国学派狭小的视域,将当代比较文学引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2、当代比较文学应该是文学研究的国际性学科。处在文化生产、传播、接受越来越国际化的文化共创时代,国别文学已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而比较文学则致力于在这一时期搭建互为主体的平等对话平台,通过互相提问达到互识、互证、互补。

3、当代比较文学具有跨越性特征。西方的比较文学主要是局限在西方的语境之内。而当代比较文学应该跳出西方语境的藩篱,具有跨域语言、文化、文明、国家、民族、学科的特点。在多重跨越中,比较文学寻求自己学科的生长点。

4、当代比较文学具有独特的研究范式。不仅包括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还有新起的阐发研究、比较诗学等。在没有一大类的研究范式中又细分出诸如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体系庞大而又非常严谨。

5、当代比较文学研究不仅研究事实关系、价值关系,也研究规律关系、文化关系。

(庞博版)我认为比较文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第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属于比较文学研究范畴的,主要包括三个不同方面:(1)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事实联系(2)在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他们的相依和相同,但都有某种可比性,或许他们之间不存在事实联系但是却有价值联系。——价值联系(3)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阐发等关系——交叉联系

第二、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在这一点我们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我们不能把比较方法的运用看作是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种独特性,文学的比较不等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特殊性来源于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即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其二、我们也要看到“比较”在比较文学中所占的特殊地位以及它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较”它是一种观念、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一种研究工作中的基本立场;它是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所以这里的“比较”是与跨民族、跨语言界限、跨文化界限。跨学科界限等含义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贯穿始终的。

第三、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最根本特征,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同民族文学相比,他在上述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在空间上,不受国家民族的局限,德国文学可以和英国文学比较,也可以和法国文学比较。在时间上他比民族文学包含更大的时间跨度,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一般多是在同一时代和时代相近的作家中进行的,如巴尔扎克和福楼拜,而比较文学则可以吧时间相距较远的作家和作品进行比较,如莎士比亚和关汉卿。此外,民族文学研究中多注意大师和经典作品之间的比较,而比较文学则没有这类的限制。可以使狄更斯和巴尔扎克,也可以是狄更斯和都德。概言之,作家作品不论其本身在文学史饿地位大小,价值如何,都都到一视同仁的待遇梦都是比较研究的对象,只要他们之间有可比性,只要这种比较研究可以得到有意义的结论。

(2)比较文学的开放性还在于: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传统的文学研究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作家和作品两极上浪漫主义思潮导致19世纪作家地位提高,20世纪现代主义潮流又转向作品崇拜。比较文学则要通过影响和接受的研究引入读者大众以及客观世界这样的另外两极。于是传统研究中的作家、作品两极运动就变成了作家、作品、读者、世界这样一个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了。(3)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文学不仅有兼容并包的特点——以比较分析方法为主,辅助以系统归纳,审美批评,历史考据等,而且具有迅速接纳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不仅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心方法会被立即衡量考评,就是自然科学中的新方法也会很快被重视。

第四、比较文学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他的宏观角度。传统的文学研究多集中在一个民族的范围之内,而且多数研究接触的往往是作家作品的某些方面是真实更细微的末节如词句分析。比较文学则从民族文学的范围跳出来从国际的角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

5、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其他国家读者(学者)对我国文学的批评和赞扬要求举例说明。

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传统的理论来讨论、批评本民族本语境范围内的文学,通常是有效。

然而要讨论、批评本民族之外、本传统之外的文学,则常常会失控,出现理论跨界的失效。以理论运用的放大失效为例:

一方面有批评的失效,如:夏志清在评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时道:“假如中国古典小说能以此为楷模,集中笔墨于主要人物和场景,集中笔墨于主要人物和场景,集中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到的理解,而不是仅仅着力于纷繁的事件,它们本来是可以达到堪与西方以《克莱弗丝公主》为嚆矢,以《安娜卡列尼娜》为最高峰的爱情或奸情小说相媲美的水平。”显然,夏志清是按照西方小说的标准来要求中国古典小说,从而得出中国小说不如西方的结论。更有甚者,用西方结构主义来看中国传统小说得出中国古典小说结构无逻辑、主题混乱、人物扁平、一无可读等尖锐批评。面对这样的批评,我们既要从他者镜像中看到自身的不足,向西方学习,但同时又不能惟西方马首是瞻,因所谓“落后”而惶惶不可终日。主体在他者的镜像中发现自我,汉学家往往通过对中国的批评达到确立西方主体合法性的目的。中国长期满足于“被言说”、“被建构”的客体形象,但进入多元化比较文学的时代,中国没有义务再满足西方的想象。中国有能力也有必要建立自己本土的理论话语体系和批评权力。

另一方面有赞扬的放大失效,如:浦安迪认为中国小说家懂得黄金分割的美学,在全书但三分之二处左右便达到高潮。此外,他还惊叹中国古典小说十回一阶段、缝九必变等文本结构又与人生命结构的同构。然而面对这样神乎玄乎的赞扬,不禁令人怀疑真的如此么事实上,美好的赞誉应该比严厉的批评更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警惕。因为中国古典小说自有其渊源和结构范式,并非按照西方小说家主观设想的那样安排结构、编排情节。如此的推崇其中可能存在过度阐释或者文化误读,其背后可能只是他者的文化猎奇。若我们不加甄别地沾沾自喜,则又沦为被塑造、被言说的地位,实是掉进了他者虚幻镜像的陷阱。

·

总之,面对外国学者的批评和赞誉,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与之展开互为主体的平等对话。要仔细分析、甄别其中有无理论跨界的失效。以他者为自己的处境,但同时保有文化自信,不放弃本土理论话语权力的建构。

(德超版)当文学跨越国家、民族、文化的界限时,往往会产生失效现象,包括运用放大的失效和逻辑演绎的失效。用一种文化语境下的理论去阐释他种文化语境下的现象时,往往不会得到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所以,当一个文本放在他者的立场上进行评价时,所得到的批判或者赞扬也都普遍的存在失效的现象,要么是过度的贬低,要么是过度的拔高。

以西方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评价为例,西方有些学者用他们的文学理论来认识中国古典小说,认为它们在人物形象上一成不变,在主题上没有宗教关怀,在结构上、思想上都十分混乱,所以他们得出结论是中国的小说远远比不上西方的小说;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的小说大加褒扬,如浦安迪运用结构主义、原型批评和新批评等方法对中国古典小说在结构特征、回目与意义、修辞与叙事等方面进行研究,例如在回目与意义上,他认为中国的古典小说在回目安排上十分符合黄金分割率,因而是具有典型的结构意义的。

实际上,前者是对中国小说的过度贬低,后者是对中国小说的过度拔高。面对这种国别文学的跨界失效现象所带来的评价的失效,我们应该理性对待,既不能因为西方对中国文学的批判就贬低自己,也不能因为西方对我国文学的赞扬而夜郎自大。

首先,我们在民族文学上要有充分的自信。中国文学的发展是有着十分辉煌的历史的,也对周边国家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我们拥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学传统和极其丰富的文学资源,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文学再创造的根基。例如,诗歌领域的诗经、楚辞、李杜,小说领域的《红楼梦》等等,这些无论其他国家的读者如何看待,都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文学经典。

其次,我们还要认识到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上的不同之处。无论是西方对中国文学的批评还是赞扬,都是没有认识到中西方文学上存在的差异。我们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例如,

中国将西方的epic翻译成史诗,将西方的novel翻译成小说,但epic真的与史诗一致吗novel 真的与小说等同吗以小说为例,西方小说是按照epic-romance-novel的路径发展下来的,而中国的小说,或者称之为叙事文学更为可靠,是与史学叙述密切相关的,明清时期的小说显然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历史叙事传统。所以,由于中西方小说发展路径的不同,自然而然会形成不同的特征。只有认识到这些差异性的存在,才能更理性的看待西方对我们的评价。

最后,西方对我们文学的评价的差异启示我们要突破国别文学的狭隘性,用更宏阔的视角来看待文学。我们再也不能局限于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我们既要坚持自己民族文化之根,也要在文化之间架起一道沟通交流的桥梁,学会用他者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在差异性的共存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证、互补、互识。例如,中西方戏剧上的差异,中国戏剧在表演的开始就能知道情结与结果,它重视的是如何表演而不是表演的结果;而西方戏剧往往会把悬念留到最后,因此它重视的是表演结果。这就是可以实现两者的互补,相互吸收对方的优势,取长补短,进行新的发展和创造。

6、试论寒山及其诗歌在日本的历史传播与他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流行有何异同。

*

相同:

(1)意义的放大,地位上升。从中国文学的立场出发,无论怎么强调,寒山也不可能进入古代一流的诗人的行列,然而他在美日却在地位上被提高到了无以附加的位置。在日本,寒山诗学是一种显学,胜过李杜,很多大师级的诗人都受他的影响,如松尾芭蕉就是一个寒山迷。甚至,寒山影响已经进入到日本的日常生活之中,随处可见关于寒山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在美国,寒山是六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成为整个披头士一代的精神偶像。(2)都与宗教因素相关。寒山在生前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诗文也主要在禅宗当中流传,多作为参禅的工具和上堂的法语。进入日本以后,在禅宗中的影响则更为深远。禅宗在日本蔚然成风。日本对寒山的接受也主要来自于禅宗。在美国,50年代出现禅宗热。那时,美国青年一代普遍存在一种精神危机,在思想界开始出现转型,黑格尔、康德逻辑式的哲学受到现象学的挑战。而禅宗讲究顿悟,是非逻辑的,与日常生活又紧密相关,完全可以通过活生生的生命体验而获得,契合了当时西方的人文思想,所以禅宗正好提供了与古希腊罗马传统来说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为青年所接受。

不同:

(1)时间上不同,在日本是一种长期的历史性影响,而在美国只是流行一时,集中在六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后寒山便在美国销声匿迹了。

(2)文化语境上的不同,无论在日本的传播还是在东亚文化圈内部,都没有跨越文化的界限,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其接受寒山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认同的需要。在美国,则跨越了文化的边界,进入西方文化圈,文化误读或者悟读的可能也随之大大提高。因而,美国接受的寒山并不是真正的寒山,更多的是当作自身的一种文化镜像,在他者中确认自己主体的合法性。

(3)具体原因上的不同。在日本的传播,除了宗教上的原因,还有诗学上的、审美上的和语言上的原因。

日本诗学与宗教相联系,很多诗人就是僧人。在中国的影响下,日本的诗歌和审美传统注重寂静、空灵、幽寂,并将之推向极致,尤其是对俳句的喜好,这些都与寒山诗歌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日本的语言毕竟与汉语不同,在接受中国诗歌时,不会从有深度的经典诗歌开始,而往往会从简单的诗歌开始。寒山诗歌的白话性和民间性,使得他的诗歌没有特别深的哲学上的意蕴,因而比较容易接受。

在美国,寒山并不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寒山而存在。其接受原因大致有三:

-

一是,六十年代是左倾思潮兴起,逻辑学向现象学转向,美国垮掉的一代普遍面临精神和信仰的危机,出现了价值的失落。对外他们革命、反抗,对内则嬉皮士,而寒山赤脚、散发、浪迹山林的形象与披头士产生了某种相似。正好可以作为他们的一个镜像,来辨认自己文化和精神状况,成为他们都市化隐身、体验性抗议和不合作立场的历史化的国际化的证明。二是,政治理想的失落、理想主义的丧失。美国英雄形象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西部英雄发展到了六十年代的群众英雄。而站在社会边缘立场的“法丐”寒山,与群众英雄形象存在契合。三是,现代主义文学在对现代性与人的关系的质疑过程中,自身文化资源不能安祖认识的需要,从而不得不外求于包括东方中国在内的异文化。一方面,现代主义文学认为外在世界难以驾驭,而只有自我的世界才有把握。孤独的反叛英雄回归内心自我,喜欢无政府主义,追求自由。而寒山的不合作、对内在精神的把握和追求与之相通;一方面,如何使自我与自然、宇宙相融合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追求之一。他们将主观的心灵投射到外部世界并使之有意义。而寒山则实现了自我与自然、宇宙的整合,创造了虚幻的齐物境界;再一方面,诗歌被看作精神的家园和恶浊世界的救赎。现实的罪恶与诗歌的纯净往往最终以诗人的自杀来置换。而寒山的诗歌则被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当成了这种救赎。

7、从宇文所安最近关于北宋文学的演讲以及他的其他著作试论本土与域外中国文学研究的差异。

宇文所安的五次演讲,以“快乐”、“拥有”、“命名”为关键词,发掘出北宋“私有”这一并不为人重视的现象,勾勒出北宋士大夫对“私有”的复杂而矛盾心态及其发展流变,并以此揭示出文学发展的又一条线索,达到了对传统文学史叙述的质疑和重构。纵观五场讲座不难发现,宇文所安的研究,在视野、方法、范式等方面均有国内学者研究有很大不同。通过这些不同,我们也可看到域外与本土中国文学研究的差异。

1、文化过滤后的陌生化视野

宇文所安作为一个美国人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这本身就会遭遇两种文化跨界的冲突。但宇文所安采用阐发研究这一策略,很好地将西方理论引入了中国古典文学,从而洞见别人之所未见。这一方面是因为宇文所安身在域外,长在域外,在西方理论的储备与掌握方面自然要比本土研究者更具优势。但同时,纯粹西方的底色也使得宇文所安具有资料占有的劣势。五次演讲所用之文本都是“名篇”或许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但何以在资料储备上占有优势的本土学者未能有这般建树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熟视无睹,对名篇更是如此。这样自然就遮蔽了发现问题的可能。而宇文所安进行跨文化对话的前提便是文化的过滤。不同文化中的人总是根据自身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对外来文化进行有意识地选择,分析,借鉴与重组。阐发研究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前理解”的存在。因此,进过文化过滤之后,宇文所安获得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陌生化视野,获得了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重组的权力,获得了在本土学者烂熟于心的名篇中发掘新问题的可能。宇文所安所处的资本主义文化语境中“私有”无疑是整个社会、文化建立的基石——这在中国较少被重视。于是宇文所安用他熟悉的“私有”进入中国古典文学,成功挖掘出文本中“私有”的发展史。“缺席的石头”终于浮出文本与历史的表面。

2、质疑与重构

拥有陌生化视野的同时,也自然产生了对传统文学史叙述的质疑。宇文所安的演讲旨在反思北宋文化史。然而他并没有被北宋这一朝代所局限,反而从东晋的陶渊明讲起。这反映出他对文学史朝代分期的质疑。质疑之后便是他自己的重构。他将陶渊明纳入欧阳修、苏东坡等人的历史脉络,将文本还原到历史的“话语体系”之中,围绕这“私有”这一话题,前后勾

连,发现了私有观念的从无到有以及北宋士人面对“私有”困境的讨论和突围。正如他在《瓠落的文学史》一文中为重写文学史提的三条建议之一:一部文学作品不仅应该放在这种文本的历史中加以讨论,还应将之隶属于一个“话语体系”中考察,准确表述在一个“话语体系”中原始材料和文本传播流通的实像。而在其讲座中频繁出现的“假设”一词,无疑成为宇文所安对文本、历史质疑与重构的重要叙述策略。相比之下,本土学者在对文学与时代的理解还欠深入,质疑与重构的声音较为微弱。此外,他们大多秉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传统批评方法,未对文本的“话语体系”还原引起足够重视。

3、回声:读法

宇文所安最后一讲的题目“回声:读法”可以用来很好地说明宇文所安等域外汉学者的研究特点——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宇文所安相信存在一个“family context”,相信一个时期内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文本彼此之间是存在呼应关系的。此外,他认为文本的读法有二,一是哲学阅读,二是文学阅读。而他自己显然是倾向不确定性的文学阅读,并将《五柳先生传》、《六一居士传》、《丰乐亭记》、《喜雨亭记》等作为一个“family context”加以文本细读,深入到字里行间,寻求文本意义的断裂之处,并于断裂处延宕开去,做出解构性的解读,生发出有别传统的见解,如对《石钟山记》中“四笑”的分析,提出究竟是谁在笑的问题。可见,宇文所安更专注的是文本怎么说,而不是文本说了什么。因此,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文本细读对于宇文所安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进入文本的方法。它已经被上升为跨文化的话语方式。纵观宇文所安的演讲、著述,最明显的特征便是文本内的细读和文本见的回声互读。这对本土研究有很大启发。

4、理论融入文本

宇文所安文本细读,固然有新批评的影子,但在他阐述过程中,几乎看不到生硬的理论话语。换言之,理论已经了无痕迹地融入了文本。然而本土研究不是如此。本土的研究在拿来主义的旗帜下,大量引进、吸收西方的理论用以自我阐释。然而本土研究者对西方理论的理解、把握往往并不圆熟,造成了阐发研究具有理论先行的意味。也就说,理论和文本分析并非无缝链接,甚而有为理论而生搬硬套之嫌,如将《西游记》、《西洋记》等小说纳入西方神话中“寻找”的原型理论。因此,可以说,宇文所安代表的西方阐发研究更加重视的是“阐发”,而本土研究更加重视的是“论述”。完全抹去自身的文化底色,片面地以外来的标准为标准,这是阐发研究的重要误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土比较文学研究现代转向的急迫。

北大中文系推免生培养方案

北大中文系推免生培养方案 一、北大中文系推免生专业研究方向 名称: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MJC)创意写作(CreativeWriting)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研究古今各类文体写作的要求和特点,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形成规律,研究和掌握中外文学、文化基础知识,研究现代传媒与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走势,推动中国当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北大中文系推免生培养目标 通过对古今各类文体经典和范本的系统研习,激发创造性思维习惯,在大量创意写作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成为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能力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专才,成为从事当代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具体而言,也就是培养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诗人、剧作家;新闻媒体、影视、动漫、视频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作人员;新闻、出版、广告、大型文化活动策划书和文案的写作人员;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文和日常应用文书的写作人员等。 三、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 学制:2年制,全日制班(全脱产)。 应修学分: 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必修课20学分(公共必修课4学分,专业必修课1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2学分。 四、北大中文系推免生课程设置 必修课程20学分 A.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 1、英语(2学分)(第一学期) English 2、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2学分)(第二学期) Theliterary&arttheoryofMarxism B.专业必修课程16学分 1、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2学分) Theoryandresearchmethodsofcommunication 2、新媒体理论与实践(2学分) Theoryandpracticesofnewmedia 3、广告及创意策划案例解析(2学分) Advertisingandcreativeplanning 4、古代诗文研究与创作(2学分) ResearchandwritingofChineseclassicalpoetryandprose 5、现代诗文研究与创作(2学分) ResearchandwritingofChinesemodernpoetryandprose 6、现代小说研究与创作(2学分) ResearchandwritingofChinesemodernnovels 7、创意写作(2学分) Creativewriting 8、专业实习(2学分) Internship 不少于四周时间,在新闻机构、新媒体、作协、影视公司、广告文化公司等教学实习基地进行。完成实习作品并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我本身就是学中文的.所谓中文就是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只不过大学不象研究生分方向分的那么详细,语言和文学是都要学的. 语言这块主要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这块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他辅助理论还有文学概论(主要是初级阶段的文艺理论,很枯燥的) 美学写作等,要是师范类的中文系还要设置教法. 至于共同课无非是外语政治计算机还有现在需要选课(一般为本专业以外的课程是自己自由选择) 这个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 语言学概论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 语言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 文学原理 高级汉语 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化 语法研究 中文工具书使用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文字学 版本学 古文献学史

散曲研究 实验语音学基础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说文解字概论 诗经 汉语史 西方文论经典研究 西方文学理论史 文言小说研究专题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论语》《孟子》选读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及古代典籍概要 汉语和汉语研究 《论语》《孟子》导读 古代汉语 文学概论 民俗研究 大学语文 沈从文研究 专书选读 现代汉语词汇词义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 古音学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 当代语言学 <说文解字>研读 <马氏文通>研读 现代文学批评史 汉学师承记研究 汉书艺文志研究 欧美汉学文本导读 宋诗史料学 清代考据学 现代学术史研究 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

北大中文系必读书目

北大学生应读书目 本书目是1998年为北大百年校庆而作,由北京大学校内外50多位著名教授推荐而成。 清华学生应读书目 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张岂之,徐葆耕主编。清华大学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编印,1997年9月。 本书目参考清华大学校内外专家的意见,提出供清华大学本科生试用的80种书目,

其中含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四类,每类20种。

梁启超开列之《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后又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1.《四书》 2.《易经》 3.《书经》 4.《诗经》 5.《礼记》戴圣编 6.《左传》左丘明著 7.《老子》老聃著 8.《墨子》墨翟著 9.《庄子》庄周著

10.《荀子》荀况著 11.《韩非子》韩非著 12.《战国策》 13.《史记》司马迁著 14.《汉书》班固著 15.《后汉书》范晔著 16.《三国志》陈寿著 17.《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司马光著 18.《宋元明史记事本末》 19.《楚辞》刘向辑 20.《文选》萧统编 21.《李太白集》李白著 22.《杜工部集》杜甫著 23.《韩昌黎集》韩愈著 24.《柳河东集》柳宗元著 25.《白香山集》白居易著 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清华卷 第一部分中国文学 《诗经选》(毛舜钦注)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魏晋南北朝诗选》(丁夏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唐诗三百首》(朱洙) 《宋诗选注》(钱钟书) 《宋诗三百首》(金性尧选编)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 《唐宋词选》(人民出版社) 《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鲁迅全集》 《女神》(郭沫若) 《子夜》(茅盾) 《家》(巴金) 《骆驼祥子》(老舍) 《围城》(钱钟书) 《曹禺选集》 《青春之歌》(杨沫)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我本身就是学中文的.所谓中文就是汉语言文学,顾名思义汉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部分,只不过大学不象研究生分方向分的那么详细,语言和文学是都要学的. 语言这块主要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这块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其他辅助理论还有文学概论(主要是初级阶段的文艺理论,很枯燥的) 美学写作等,要是师范类的中文系还要设置教法. 至于共同课无非是外语政治计算机还有现在需要选课(一般为本专业以外的课程是自己自由选择) 这个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 语言学概论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 语言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 文学原理 高级汉语 汉语修辞 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文化 语法研究 中文工具书使用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汉语方言学 理论语言学 文字学 版本学 古文献学史

散曲研究 实验语音学基础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 说文解字概论 诗经 汉语史 西方文论经典研究 西方文学理论史 文言小说研究专题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论语》《孟子》选读 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及古代典籍概要 汉语和汉语研究 《论语》《孟子》导读 古代汉语 文学概论 民俗研究 大学语文 沈从文研究 专书选读 现代汉语词汇词义研究 近代汉语研究 古音学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 当代语言学 <说文解字>研读 <马氏文通>研读 现代文学批评史 汉学师承记研究 汉书艺文志研究 欧美汉学文本导读 宋诗史料学 清代考据学 现代学术史研究 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

汉魏六朝文学要籍导读 近代作家研究 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国际汉学研究 比较诗学论著选读 德国美学东渐史专题 接受问题专题研究 语言学讨论班 电影理论与批评实践 欧美文学导读 卞之琳研究 当代批评理论研究 中国说唱艺术研究 历史语言学专题 欧美经典小说专题研究 上古音研究 语言接触实例分析 语义分析 中国古代小说评论史 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 当代文学前沿研究文艺美学 认知语言学 生成音系学 <文心雕龙>研究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我想知道大学(无论哪个大学)中文系的大一到大四的详细科目,书本名称,以及出版人(主要我是自学,怕买错书),最好是2010大学中文系的科目,没有的话,时间不要太落后了(例如2000年附近时期的,我就晕了........)。 本人只是一个热爱文学的穷小子,先谢大家了啊 一、中文系各专业共同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1993年7月 (逻辑导论新逻辑教程宋文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9月)

北大中文系本科生课程.docx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科目出题范围 现代汉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方言、修辞、现代汉字; 古代汉语,包括:音韵、训诂、古代语法、古文字; 语言学理论; 文学理论,包括:基本原理、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文学史,包括: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史;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史; 文献学知识。 北京大学中文系不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不提供以往考试试题以及导师姓名,以下为中文系本科生各专业四年必修课程及所用教材,仅供参考: (加括号的课程或书目为2001 年 9 月调整后“没有”列出的), “主要参考书”为调整后新增的。 一、中文系各专业共同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 / 版别编着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 1999 年 1 月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 1993 年 7月 (逻辑导论新逻辑教程宋文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9 月)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 1—4)游国恩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 7 月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第二版上、下)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6 月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7 月 中国当代文学(当代中国文学概观(第三版)张钟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3 月)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8月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谢冕、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月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谢冕、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7 月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纲(修订本上、下)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6月 二、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 / 版别编着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纲要(第三版)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 4 月 理论语言学(无书目) 汉语史汉语史稿(新一版合订本)王力中华书局1980 年 6 月 汉语音韵学(音韵学教程(第二版)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7 月) 汉语方言学(汉语方言学教程(内部讲义)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1999 年 8 月) 文字学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 年 8 月 主要参考书 语言学概论胡明扬、贺阳、沈阳语文出版社 2000年 4 月 简明汉语史(上、下)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年 5 月 音韵通讲耿振生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5 月 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 11 月 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 11 月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卢新宁阅读答案.doc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卢新宁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 及答案-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卢新宁 ①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②跟你们一样,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③其实,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荫庇,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梦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④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

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⑤我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事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⑥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世故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大学会不会像有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⑦我有一位多年前毕业的同事,在谈到社会、时代时,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需要的适应,而是坚守。”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的一张老照片: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⑧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如此,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北京大学中系课程、教材及参考书目(整理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最低限度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林庚《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 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选录作品比较多,或许不太好找。 ◆作品: 《古文观止》没事背几篇吧。 《天下才子必读书》常森老师经常推荐的,是金圣叹的评点本,可以翻翻。 这两本书读完,古代散文一关勉强可以算过了。这里面诸子文、骈文比较少,可以自己找来补充。《论语》《孟子》《庄子》等等,看不完全部,找个选本看。后者可以看《文选》《六朝文絜》等。汉赋就看《文选》中选的吧。大赋太难,不想看的拉倒,《登楼赋》《洛神赋》这样的总该能看。《诗经》《楚辞》还是那句话,看不完的看选本。 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汉唐之间的诗歌,看看也就够了。 《唐诗别裁集》读这本书让人有勇气不考六级。两千左右首诗,有点多。 关于唐诗,我最想说的是,可以先熟读《唐诗三百首》。 马茂元《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我很喜欢的一个注释本。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大约有六七百首,比较全面的反映唐宋词的面貌。 钱钟书《宋诗选注》不用我说了。 张鸣《宋诗选》 张老师的书,长长的一个序言,加上很精彩的作家小传、诗歌分析,了解宋代诗歌基本够用了。汪辟疆《唐人小说》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 宋元之后,大家可以把以前作为最常识性的知识知道却没有读过的书读一下,比如《西厢记》《牡丹亭》还有传说中的四大名著等等。可以不喜欢,可以尝试读一下读不下去再扔掉,但不能不读,总不能从中文系毕业后连四大名著都没有尝试读过吧。 中国文学批评史: ◆教材: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郭绍虞《历代文论选》有一卷本和四卷本,各取所需。 像毛诗序、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沧浪诗话等经典文献,不怕熟读成诵。 中国现代文学 ◆课本: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史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我们现代文学的祖师爷。 其实他的《中古文学史论》也非常值得一看,虽然与现代文学专业不直接相关,其方法直承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唐弢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之作,现在还出了一个简编本。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上述几则书目都是陈平原老师开列的。一个总括的现代文学史,以下是各类别的文学史,如小说史、诗歌史、批评史,都是各领域的专家撰写的。 ◆研究著作: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虽然我们现在可以说它政治色彩、僵化偏颇,但我认为这种开山之作还是应该看一看。会很有意思,很多与我们接收的主流文学史判然相悖的论述与视角,我当时还小,读完以后感觉像看了秘籍乱练功的小孩,两道内力在体内打架。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心灵的探寻》《1948天地玄黄》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学史书写

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组副组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访谈

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组副组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访谈 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组副组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访谈 2015-05-28 李节漆永祥 语文学习 漆永祥,男,1965年生。甘肃漳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与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组副组长。现主要从事中国古文献学史、清代考据学、朝鲜《燕行录》、东亚学术与文化、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研究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高考作文每年都会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人们关注命题,因为它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潮流;人们关注评卷标准,因为作文占分比重最大,阅卷的主观因素多,它关乎公平;人们还关注高考优秀作文,因为它将是来年应试的标杆。 近年来,高考体文风盛行,人们批评学生作文假大空,又让人将高考作文与学生诚信等道德品质相联系。应试作文的指挥似乎已经将作文教学拖进了泥淖。那么,高考作文阅卷的过程和评分标准怎么制定?阅卷组怎么看待高考体作文?什么样的作文能够得高分?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的指挥作用该怎样发挥?作文教学与应试作文的关系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采访了漆永祥教授。 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得不了高分 李节(以下简称李):据说高考作文阅卷在开始之前,会先定出几篇标杆作文,然后以此为参照打分,是这样吗? 漆永祥(以下简称漆):作为一个参加高考阅卷20多年的老阅卷员,尤其是近些年来我负责北京市语文高考的评卷工作,在这方面我还是有些发言权的。高考语文命题呈现出逐年简单化的趋势,这造成部分题型的区分度不高,要把优秀学生选拔出来,作文就显得更为重要,也给作文背负了许多本不应该背负的担子。也因为如此,我们在制定北京市高考作文评判标准的时候,总是戒惧兢兢,如临大敌,在极大的压力下工作。我们的阅卷工作,每年都经过多日的试评,在全体阅卷员熟练掌握标准后方进入正评。作文组还要进一步摸清考生答题情况,制定标杆作文(更准确地说是样文,每个分数段都有几篇),才逐渐进入背靠背的双评工作。在双评超出阈值时,就会自动进入三评,极个别三评仍不能定的卷子,就会由题组长甚至阅卷组领导作最终判定,力争做到准确、公正、公平,万无一失。 李:对考生和家长来说,高考阅卷是很神秘的事情,加之高考作文打分有主观因素,因此作文评阅的公正性经常遭到质疑。比如我们会听到阅卷太快、打分随意、凭个人好恶打分、阅卷组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等说法。作文评卷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漆:我也了解社会上对高考作文阅卷的诸多传说,比如阅卷组喜欢什么文体什么文体分数就高;对材料作文,阅卷组在审题立意方面有一个指向性的打十环的标准,偏离则不能得高分;对个性化、批评社会现象以及其他具有挑战性的作文进行打压等等。但实际上这些都是道听途说,毫无根据。至于网上盛传的0分作文,更是网友才智创作的妙文,真正高考中的0分作文很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空白卷。 批评的声音年年都有,大多是误解。造成误解的原因,一是大家对高考阅卷的过程不了解,二是我们很少从阅卷角度向社会公众做解释与说明,以至误解愈来愈多、愈来愈深。高考阅卷有时间限制,必须在10天左右阅完所有试卷。确实不可能用太多时间去品评一份高考作文。阅卷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全文,给出一个合理的分数。这就对阅卷员的能力与

完整版北大中文系教材书目

北大中文系书目(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科目出题范围) 已有 674 次阅读2010-2-8 09:58|个人分类:语言学习|关键词:北大北京大学中文系书目入学考试 现代汉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方言、修辞、现代汉字; 古代汉语,包括:音韵、训诂、古代语法、古文字; 语言学理论; 文学理论,包括:基本原理、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文学史,包括: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史;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史; 文献学知识。 北京大学中文系不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不提供以往考试试题以及导师姓名,以下为中文系本科生各专业四年必修课程及所用教材,仅供参考: (加括号的课程或书目为2001年9月调整后“没有”列出的), “主要参考书”为调整后新增的。 一、中文系各专业共同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 位出版时间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郭锡良等商务印书 馆 1999年1月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 1993年7月 (逻辑导论新逻辑教程宋文坚北京大学出版 社 1992年9月)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1—4)游国恩等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63年7月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第二版上、下)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6月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 中国当代文学(当代中国文学概观(第三版)张钟等北京大学出版 社 1998年3月)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谢冕、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月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谢冕、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7月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纲(修订本上、下)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6月 二、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 位出版时间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纲要(第三版)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4月 理论语言学(无书目) 汉语史汉语史稿(新一版合订本)王力中华书局 1980年6月 汉语音韵学(音韵学教程(第二版)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 汉语方言学(汉语方言学教程(内部讲义)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1999年8月) 文字学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年8月 主要参考书

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卢新宁

这个时代,有人说你幼稚,那是对你内心良知最大的褒 奖 ——201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讲 话 卢新宁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 们的渭毅老师正在与我的同屋女孩爱的地老天荒——而现在他们的孩子都该 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 生活比做一段将理想“变现”的过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 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份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 今天,他们有的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 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的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 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度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二十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 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 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 互联网。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 的处境。 二十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 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 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 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荫庇,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梦想,李 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 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 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我唯一的害怕,是 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 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 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 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 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肮脏的社会,我们仍然需 要干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北大,是守护这些的底线,北大人,应该是守护这些的社会柱墙。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报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 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很多中文系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致辞

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致辞 人民网9月14日晚间公告,公司董事会选举卢新宁担任董事长。 卢新宁1966年12月生于江苏淮安,硕士研究生学历。1991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媒体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社教科文部编辑、教科文部文化组副组长、教科文部文化组组长、评论部副主任、评论部主任等职。 在她众多知名的公开文章或演讲中,有一则致辞立意极高,传播甚广,曾引起社会尤其是青年学子的强烈反响。在卢新宁接任人民网董事长的消息公布后,这篇致辞再度走进新媒体用户的视野。文章主题为《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发表于xx年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以下为节选: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而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北京大学中文系上任陈哓明教授在2017年开学典礼致辞

北京大学中文系上任陈哓明教授在2017年 开学典礼致辞 2017级新入学的同学们、在座的老师们和家长们:大家下午好! 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一名新生,不瞒大家说,今天上午 我刚履职系主任,也是一名freshman(大一新生),而且我也要读四年,所以我们有同级之谊,今天和同级的学友们说几句话,就是心里话。首先,我当然要祝贺你们,十年寒窗,你们终于实现了人生第一步的理想,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说你们是天之骄子并不过分,据说按人口比例,每350万人中才出一个北京大学的学子。你们有位师兄从另一所很不错的大学考入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我问他何故舍近求远,他说,中国就二所大学,一所是北京大学,还有一所是“其他大学”。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说,北京大学在他心中的份量很重。所以我要祝贺你们来到北京大学,而不是去到“其他大学”。当然,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也有足够让你们自豪的地方,关于它的历史,你们肯定也了解不少。你们到那中文系网站上浏览一下,立即会感受到,北大中文系的历史,就是半部中国现当代中国人文学史。百年学术,薪火相传。从1910年的京师大学堂的“中国文学门”开始,北大中文系名师辈出,林纾、鲁迅、刘师培、吴梅、周作人、马叙伦、黄侃、钱玄同、沈兼士、杨振声、刘半农、胡适、马裕藻、孙

楷第、罗常培、沈从文……这个名单是如此之长,一直延续到现在。不信同学们把脖子伸长一些,往前看看,前面还坐着二三排。所以,说你们自豪和幸福,不是夸张和安慰。按照惯例,需要我代表中文系给大家说几句话,代表我还真不敢,虽然公务在身,有这项义务,但中文系高人比比皆是,我是实在无能力和资格代表,我只说几句个人的切身体会。说起来,就三句话,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其一、“知止而后有定”。同学们是高考的拔尖人才, 《四书》《五经》肯定是滚瓜烂熟。这是《大学》开篇的话,这是大家熟知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随后就是:“知止而后有定”?这个“知止”要求有点高,“止于至善”才能“止”?你们止于至善吗?可能还没有,从道德的高度来说,今天的人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若不如此,能不能抵达“至善”,这还很难说。“止于至善”这句话无比高深、高妙。“至善”意味着无限性,意味着永远企及,因而追求无止境,无法终结。“止于至善”只是一个无限向往、无限努力的方向。也因为向往“至善”,已经领悟到全部境界的真谛,已经抵达一种境界,只能在这样的地方停止。但无限性是没有终点的,无限性是没有一个点、一个空间、一个场所可以标注的,至善就只能是一个方向,一个善的无限远方。但是,“知止而

北大中文系本科生课程

&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入学考试综合科目出题范围 现代汉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方言、修辞、现代汉字; 古代汉语,包括:音韵、训诂、古代语法、古文字; 语言学理论; 文学理论,包括:基本原理、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文学史,包括: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 外国文学史;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史; 文献学知识。 北京大学中文系不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不提供以往考试试题以及导师姓名,以下为中文系本科生各专业四年必修课程及所用教材,仅供参考: (加括号的课程或书目为2001年9月调整后“没有”列出的), “主要参考书”为调整后新增的。 一、中文系各专业共同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 1999年1月 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商务印书馆 1993年7月 (逻辑导论新逻辑教程宋文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9月)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1—4)游国恩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7月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第二版上、下)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6月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 中国当代文学(当代中国文学概观(第三版)张钟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3月)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谢冕、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年月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谢冕、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7月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纲(修订本上、下)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6月 二、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必修课及所用教材: 课程名称教材名称/版别编著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纲要(第三版)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4月 理论语言学(无书目) 汉语史汉语史稿(新一版合订本)王力中华书局 1980年6月 汉语音韵学(音韵学教程(第二版)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 汉语方言学(汉语方言学教程(内部讲义)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1999年8月) 文字学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年8月 主要参考书 语言学概论胡明扬、贺阳、沈阳语文出版社 2000年4月 简明汉语史(上、下)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5月 音韵通讲耿振生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 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11月

北大中文系第一学期课程表

2010-2011北大中文系研究生课程表 课程名课程类别参考学 分起止 周 班 号 专业教师姓 名 教师职 称 上课时间教室备注 系统功能语法任选 2.0 1-17 01 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王洪君教授周一3-4 二教 402 语言学讨论班专业必修 2.0 1-17 01 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汪锋副教授周二3-4 理教 124 合上 汉语语言学理论问题任选 2.0 1-17 01 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陈保亚教授周二3-4 理教 124 语言接触实例分析任选 3.0 1-17 01 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王超贤副教授周二7-9 二教 511 当代音系学专业必修 3.0 1-17 01 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王洪君教授周四7-9 理教 112 当代语言学专业必修 3.0 1-17 01 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陈保亚教授周三7-9 理教 121 汉语词汇词义研究任选 3.0 1-17 01 语言学及应用语 言学朱彦副教授 周二3-4 周五 3-4 三教 108 古音学专业必修 3.0 1-17 01 汉语言文字学耿振生教授周四7-9 三教 207 汉语语法史研究专题任选 3.0 1-17 01 汉语言文字学杨荣祥教授周二7-9 文史 219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任选 2.0 1-17 01 汉语言文字学项梦冰教授周四3-4 二教 302 计算语言学概论任选 2.0 1-17 01 汉语言文字学詹卫东副教授周二7-8 一教 304 上古音研究任选 2.0 1-17 01 汉语言文字学孙玉文教授周三3-4 三教 108 语义分析任选 2.0 1-17 01 汉语言文字学郭锐教授周一7-8 二教 416 方言学概论任选 3.0 1-17 01 汉语言文字学项梦冰教授周四7-9 二教 309 王力先生学术讲座任选 2.0 1-17 01 汉语言文字学邵永海副教授周五3-4 二教 515 《说文解字》研读专业必修 3.0 1-17 01 汉语言文字学胡敕瑞教授周二5-6 三教 206 《马氏文通》研读专业必修 3.0 1-17 01 汉语言文字学宋绍年教授周三7-9 二教 401 讨论课 清代考据学专业必修 3.0 1-17 01 中国古典文献学漆永祥教授周二7-9 三教 406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知识归纳

第1章绪论 一、汉语和汉字 汉语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 (一)汉语释义 1.汉语的形成在绵长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与境内外其他民族语言密切交流的发展过程,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同时融合了其他民族语言因素而形成的。 2.汉语的地位 (1)汉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几千年来一直使用表意语素文字的语言; (2)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发达、丰富的语言之一。 (3)汉语分布地域广、使用人数多,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交际工具。3.汉语的组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又有两种系统:即“文言文”和“白话文”。其 中白话文又包括“古白话”和新白话。 (二)汉字释义 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世界上自形成到现在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2.汉字的创制汉字是根据汉语自身的特点而创制的。 3.汉字和汉语的内在联系作为书写单位的汉字: (1)在语义上是与最小的表义单位——语素相对应的; (2)在语音上是与言语中最自然的发音单位——音节相对应的。 (三)汉语的分支学科目前把汉语的研究分为三个分支学科: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1.古代汉语 研究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的文言文书面语言。

(1)上古期指商、周、秦、汉时期,从公元前十八世纪到公元三世纪; (2)中古期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从公元三世纪至十三世纪左右; (3)近代期,指元、明、清一直至“五四”前后的文言文。 2.近代汉语 研究自晚唐五代以来在当时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应用于通俗文学作品的早期白话文(古白话)书面语言。近代汉语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历时一千余年。 3.现代汉语狭义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形成大体上不晚于明朝中期。经过加工的规范的共同语是民族共同语的最高形式,也就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 二、现代汉语的历史渊源 1.民族共同语的含义民族共同语是指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内部各地区成员之间用以互相沟通的语言。这种通用语的基础方言通常总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的方言。2.共同语的两种形式: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 3.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阶段 (1)从中古到现代“五四”运动之前,文言文占据正统地位,白话文则用于市井文学作品;(2)元末明初,一种被称之为“官话”的口头交际共同语开始形成了,并借助宋元以来在北方 话基础上已经形成的白话通俗文学书面语言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 (3)清朝时官话是官方认定的共同语。清朝后期官话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北京 话脱颖而出成为最具优势、通行最广的共同语; (4)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富有民族进取精神的知识分子,主张从汉字改革入手,创 制易识易写的拼音字母,普及教育。并且在1911年6月制定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了“国语教育事业”的实施办法。 三、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规范化

北京大学中文系试卷观点举要

《雷雨》的主人公是谁? ——北大中文系学生试卷的观点举要 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 “中国现代文学”是大学中文系的必修课,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因为内容比较多,刚踏进大学校园不久的年轻的学生,还没有文学理论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准备,学习这门课有诸多困难。还有一个实际的问题,是现在强调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中文系的专业色彩要比以前有所淡化,低年级学生的主要精力几乎都放在过外语关和学应用性的课程,用在现代文学方面的时间少了,规定的最低限量的作品往往读不完。看来,“现代文学”不能不调整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这一学期(2002年2-7月)我担任北大中文系一年级“现代文学”课程的主讲,就做了一些改革。主要是淡化“史”的线索,文学史知识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去掌握,上课主要讲作品;减少阅读量,突出“经典化”,要求学生把阅读体验与讨论结合,初步了解不同的文学鉴赏与批评方法。这样,逐步打开思路,积累审美体验,学生学习有兴趣了,阅读与讨论的风气浓了,“现代文学”课也活跃多了,有利于提高审美鉴赏力与评论能力。 例如在讲现代话剧艺术时,突出了曹禺的《雷雨》,几乎所有同学都读了剧本,课堂上除了分析作品,主要介绍不同的评论角度和代表性观点,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判断能力。事实证明,这种让学生更多参与的教学方法,远比只是介绍常识与结论要好。期末考试时,出了这么一道没有什么现成答案的论述题:“你认为曹禺《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大部分同学都能结合作品内容以及阅读的体验,各抒己见,确有许多非常精采的发现。这种考试比较活,既检查学生有无读作品,如何读作品,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地“表现自己”才华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使他们的审美评论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这里将北大中文系本科一年级“现代文学”课程考试中有关曹禺一题的有代表性的答卷摘要刊出,从中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是如何读经典的,也可以引发对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当然,还有一点大概也是符合《名作欣赏》的宗旨的,那就是让大家在“众声喧哗”中对《雷雨》这样的名作获得多层面的鉴赏与理解。 题目:你认为曹禺《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程炜: 说实话,我对此问题的合理性表示怀疑。一部戏剧或者小说,为什么一定要有主人公?而主人公的预设作为不证自明的前提,只是古典主义的观点,对于现代作品(特别是现代派的作品)无疑是失效的,甚至对一些传统的作品也不一定适合。 然而由于这个问题不得不回答,或许一个略为合理的答案只能是“雷雨”了,尽管我承认这有些勉强。但似乎比由于曹禺称最喜繁漪,大家便都认定繁漪是主人公要好。 “雷雨”无疑具有神秘主义的倾向,甚至暗含了某种宗教救赎感,这在序幕与尾声,这时常被忽略的两部分表现尤为明显。曹禺自有其批判意识,但他在《雷雨》的前言后记中并没有如巴金般强调批判的观念,而是要对人的处境发问。雷雨对他来说是个诱惑,人的存在问题不得不与最高的存在相接。曹禺没有设定上帝,设定了雷雨。雷雨,在我看来,可谓这最高存在的象征物,是俄狄浦斯的神谕,是西西弗斯的巨石。雷雨不仅是最高的神秘存在的象征物,同时也是戏剧的线索,整个戏剧在一种莫以名状的气氛下前进,而牵动剧情的无疑便是雷雨。当雷雨到来时一切悲剧便总爆发。 曹禺的戏剧是诗化的。雷雨乃是诗的意象。如果我们能在诗的氛围中发现雷雨的中心地位,也便不难发现雷雨在戏剧中的中心地位。著名的未来主义戏剧《他们来了》,主人公一直没有出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的戈多同样如此。“不在场”时常比在场更有意味。 袁一丹: 我认为曹禺《雷雨》的主人公是躲在戏剧背后控制一切的不可知的宇宙间的神秘力量。作者曾说,“《雷雨》对于我是一种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了我对宇宙间的神秘事物的不可言说的憧憬。”他不仅关注现实,那些活生生的人与事,他又超越了现实,更为关注躲在现实之后的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雷雨》的一切人物无不是这种神秘力量的玩偶而已,在它的操纵下演出的一幕幕悲喜戏。它给每一个人以重生的希望,然而它又狡猾地在这些人寻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