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g小调夜曲》的悲情性因素及其演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3 卷 第 9 期 2012 年 9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9 Sep. 2012
论肖邦《g 小调夜曲》的悲情性因素及其演奏
余Hale Waihona Puke Baidu超
(阜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一、引言 肖邦的《g 小调夜曲》创作于 1838 年,出版于 1840 年。 众所周知,肖邦大约在 1838 年 4 月与乔治·桑坠入爱河,并 于 1838 ̄1839 年间的冬季在马略卡岛休养。这是一段甜蜜 又艰难的时期,炽热的爱情使两人成为彼此的唯一,但疲惫 的旅途以及马略卡岛恶劣的居住环境,都使肖邦的身体状 况急剧恶化。在乔治·桑的悉心照料下,肖邦撑着孱弱的身 体坚持创作出了一批流芳百世的优秀作品,这部《g 小调夜 曲》便是这一阶段的产物。任何人都不难从这部作品中感受 到一位柔弱的诗人喃喃念出的忧伤而又甜蜜的诗句,库勒 普斯基称此曲为《乡愁》。这部极其内敛忧伤的作品,其实是 由大量的悲情性因素构建而成的。并且肖邦夜曲中的悲情 性因素,被他巧妙地设计在了作品的各个部分。下面笔者就 以作品本体为对象,对《g 小调夜曲》的悲情性因素进行系统 分析。 二、作品分析 全曲为三部曲式,结构严谨且清晰明确,始终行板,稳 定的节奏一直压抑着一次次涌现的悲情。首部(1 ̄40)为三 段五段式,段落划分清晰,g 小调与其关系大调降 B 大调交 替出现。三声中部(41 ̄64)为三段式,降 E 大调。该部分全部 使用柱状合唱式织体,中段大量使用副属和弦,与两端稳定 的和声语汇形成对比。再现部(65 ̄91)为三段式缩减再现。 再现 A 段时,装饰音群稍有变化,最后结束于同主音大调的 主和弦三音旋律位置上。 首部(1 ̄40)为三段五段式,A 段(1 ̄8)为 g 小调,伴奏 织体稳定,右手大量使用三连音装饰音,整个部分色调暗 淡,犹如低语倾诉。最后平稳结束在主和弦上,并通过该共 同和弦转调至关系大调降 B 大调,B 段(9 ̄16)由此在降 B 大 调上开始。两拍半时值的颤音引出旋律,左手属持续,右手 装饰音稍有变化。相比 A 段,这里的色调稍显明亮。两次 d 小调的属主进行和华丽的装饰音成为 B 段情绪的高潮点, cresc(渐强)的标记也有意强调此处。 最后同样结束在三级双音上,然后立即出现 g 小调的 三级和弦。此时 A 段再现,右手连续出现的 D 音通过切分节
最终于 40 小节结束于主和弦上,并通过该共同和弦转 调至降 E 大调,为三声中部的进入做好了准备。
三声中部(41 ̄64)为三段式,整个部分使用合唱式柱状 和弦,结构清晰,乐句规整,旋律主要出现在中低音区。与首 部的抒情相比,该部分像是陷入某种虔诚的回忆里。C 部分 (41 ̄48)和声平稳进行,主要使用主、副属、及六级和弦,同 乐句重复,给予某种安稳的听觉。而 D 部分(49 ̄56)则大量 使用副属和弦,两个不同乐句加上力度变化,使 D 部分带有 明显的沉重感。再次出现 C 部分,同乐句反复时,三次自由 延长记号耐人寻味。旋律虽相同,但和声配置上变为副属和 弦,给予某种不安定的感觉,似乎表明作曲者心中的惴惴不 安。最后使用六级七和弦为共同和弦转调至 g 小调,进入再 现部。
三、演奏要点 作为诠释作品内涵的演奏者,如何更好地表现出音乐 内在的悲情性因素,如何在把握音乐情感基调的同时进行 二度创作,笔者将在下文逐步阐述。 该曲的整体情绪起伏并不太激烈,一直在惆怅、悲情的 笼罩下。但也正因如此,如何在这种平缓的基调下演奏出段
- 228 -
落的不同便成为难点。很多初弹者非常容易将该曲演奏的 沉重而冗长。层次的体现是演奏的要点。
首部(1 ̄40)为广板,三段五段式。先以极弱的力度贴键 弹奏出 D 音。此时再踩下延音踏板。左手的单音深触键的方 式演奏,但力度极弱,不可破坏右手的旋律音。左手的和弦 都极富色彩,音色上要深沉、暗淡,与右手旋律音色加以区 分。尤其当右手休止时,用音色的区分来表现这种停顿感。
在第一小节与第五小节处以及之后出现的这种分解似 装饰音均以琶音的方式演奏,依靠手指的快速跑动一带而 过。在第八小节处首部的 A 部分结束,B 部分开始引入。音 色开始变的稍稍明亮。颤音的演奏可以加入一些自由节奏, 慢—快—慢的方式来弹奏。左手此时开始分为两个声部。低 音声部基本为单音,以更深的触键弹奏。在弹下去后,再使 用大臂的力量按到最低处。但这样的触键,并不是要求大力 度。弹奏出的音色深厚、坚实,如磐石一般托出该段落的上 方声部。上方的和弦在整个段落中使和声更加饱满,以更轻 柔的音色弹奏。在第十小节处,D 音上的后装饰音要弹奏的 具有流动性。节奏松—紧—松处理,力量也是弱—强—弱处 理。
再现部(65 ̄91)缩减再现,为三段式。首先使用一个五 级六和弦琶音,作为引子。似乎将三声中部的柱状和弦分 解,仿若回忆只是水中幻影。
A 段 B 段均原样再现,似乎作者冥想思索后又陷入同 样的愁绪中,一切都是徒劳。在 82 小节处,A 段又一次再 现,虽有大量密集的装饰音群,但力度减弱,最后终止于同 主音大调的主和弦,并分解和弦,利用泛音效果,使声响渐 消后,如余音绕梁,久久不散。
奏和三连音节奏与左手伴奏相互交错,同渐强的力度一起, 将 A 段的旋律推出。
此时 A 段的再现较第一次出现,情绪明显起伏,装饰音 稍有变化。同样通过共同和弦转调,再次进入 B 段。同样原 样重复,装饰音稍有变化。在第 32 小节处,A 段又一次以连 续的 D 音引出再现。此次再现,使用大量装饰音群,更加密 集,惆怅的情绪也更加浓重。
摘 要:本文以肖邦《g 小调夜曲》为研究对象,以其中的悲情性因素为主要论点,详细分析了作品中大量存在的悲情性 因素,解释了肖邦如何以夜曲这一小型体裁表现出极富艺术深度的悲剧。最后阐述了演奏这部作品的具体方法,以及如何恰 当地表现出作品内在的悲情性因素。
关键词:肖邦;夜曲;悲情性因素;演奏法;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228-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