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干旱区荒漠和农田下垫面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区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年际气候变化较为明显的地区之一。

在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对于当地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环境变化规律,为地方防灾减灾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西北地区的旱涝年环流对比分析需要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

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且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

中心地带为西北旱区,东西两端为半干旱区。

由于地处内陆,受于地形、地势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西北地区的降水分布不均匀,旱涝年环流变化较大。

在一些特殊年份,西北地区还会出现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暴雨等,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影响。

对于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需要结合气候变化趋势和环流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气候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从长时间尺度上看,西北地区整体上呈现干旱化趋势,降水量逐渐减少,气候干燥的特点更加显著。

在这种情况下,旱涝年环流对比分析就更加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的影响,及时调整应对措施。

需要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年份的旱涝年环流的气候指标来揭示其规律性和影响因素。

通过统计和分析西北地区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降水量、气温、蒸发量等气象要素,可以找出不同年份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某些年份旱涝年环流明显偏向旱涝极端,而在另一些年份则表现为偏向湿涝,这种对比分析有利于预测未来气候趋势和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政策。

需要借助先进的气象和环流模拟技术,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通过建立气象模型和环流系统模拟,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一定时间范围内西北地区的旱涝年环流情况,为地方的灾害防治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深入探讨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影响因素和机理,为应对气候变化和降水极端事件提供理论支持。

干旱区均匀裸土下垫面近地层能量平衡及中尺度运动对湍流的影响

干旱区均匀裸土下垫面近地层能量平衡及中尺度运动对湍流的影响

干旱区均匀裸土下垫面近地层能量平衡及中尺度运动对湍流的影响干旱区均匀裸土下垫面近地层能量平衡及中尺度运动对湍流的影响近年来,全球干旱地区的面积不断扩大,这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干旱地区的均匀裸土下垫面是干旱环境下的典型特征,它与近地层能量平衡以及大尺度运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而中尺度运动作为湍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湍流能量的传输和再分配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干旱区均匀裸土下垫面近地层能量平衡及中尺度运动对湍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干旱区裸土下垫面的能量平衡是影响该地区气温和湿度的重要因素。

由于干旱地区降水稀缺,裸土的反照率较高,相对植被覆盖区较低,会导致裸土表面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并迅速转化为热量。

这样的特性会造成地表温度升高,从而影响到近地层的大气温度。

裸土地表较高的温度也会增强对近地层风场的影响,进而影响大气湍流的发展。

其次,干旱区均匀裸土下垫面还会对湍流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湍流主要由大尺度和中尺度运动组成。

而近地层湍流的中尺度运动往往受到地表条件的影响最为显著。

均匀裸土下垫面存在的干旱地区,由于缺乏植被和土壤水分,会导致地表粗糙度较小、阻力较低。

这样一来,对近地层风场的扰动和影响就相对较小,从而减弱了中尺度运动湍流产生的条件。

此外,干旱地区的裸土表面也存在较强的水汽蒸发能力,这会导致大气的稳定性增加,阻碍湍流的发展。

因此,干旱区均匀裸土下垫面的存在对湍流运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最后,干旱区均匀裸土下垫面近地层能量平衡及中尺度运动对湍流的影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首先,裸土表面的高温会导致大气温度升高,进而影响气候变化与能量平衡。

其次,裸土表面的干旱条件使得土壤的质地变得疏松,容易产生沙尘暴等大尺度气象灾害,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此外,湍流的缺乏也可能导致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例如风暴和龙卷风等强风天气。

因此,研究干旱区均匀裸土下垫面近地层能量平衡及中尺度运动对湍流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干旱地区的气候特征与环境问题,并为应对这些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神奇的西北干旱区

神奇的西北干旱区

神奇的西北干旱区西北干旱区,这片独特而神奇的土地,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分。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干旱区之一,以其特殊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在这个拥有漫长历史的地区里,人们以其勇敢和智慧,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并以辛勤劳动创造了许多奇迹。

一、地理环境西北干旱区地处亚洲大陆中部,包括了中国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以及蒙古和哈萨克斯坦的部分地区。

这里的气候干极少雨,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温差大。

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没有海洋气流带来的水分,导致该地区的降水非常稀少。

二、自然景观尽管干旱,西北干旱区充满了无尽的美丽景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壮观的沙漠。

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恩沙漠分别位于新疆和甘肃地区,其广袤的沙丘和奇特的沙漠气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沙漠,西北干旱区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盐湖,如青海湖和库布齐盐湖。

湛蓝的湖水与辽阔的天空交相辉映,构成了迷人的画面。

此外,大漠戈壁和峡谷等地貌景观也是西北干旱区的亮点,它们以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吸引着众多游客。

三、生态环境正因为干旱,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在这里进行,不仅可以防止土地退化,还有助于降低沙尘暴的频率。

此外,节水技术和高效灌溉系统的引入也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文化遗产西北干旱区也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甘肃的莫高窟,宁夏的西夏王陵等都是人们熟知的景点。

这些遗产见证了这个地区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五、人文风景在西北干旱区,人们勇敢地面对恶劣的环境,依靠智慧和努力谋生。

牧民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农民借助先进的技术进行农作物种植,都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

此外,西北干旱区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如回族、蒙古族等。

这些文化让这片土地更加多姿多彩。

综上所述,西北干旱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备受瞩目。

西北干旱区环境与资源

西北干旱区环境与资源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资源与环境1. 干旱区整体环境中国西北干旱区系指35°N以北,106°E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的地区,土地面积约占中国总土地面积的24.5%。

由于深居欧亚大陆腹地,平原降水量在160mm以下,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形成世界上最严酷的干旱区之一。

在晚近地质时期,有显著的差异上升运动,大部分地区上升幅度不大,一部分上升很大,形成广大的高平原和横亘于高平原中的很显著的山脉。

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其中也有较低的部分,如准噶尔盆地不少地域在250—5O0米之间。

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竟在海平面以下155米。

许多山地的高度超过3000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

也有不少山地高度较低,景观的垂直分异不明显。

随距海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区内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地处内陆且四周多山岭。

来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风难以到达。

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

在高山的垂直分带中则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

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下的微弱风化、微弱的物质移动、微弱的水力侵蚀和堆积以及广泛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

但暴雨之后,水力侵蚀可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

风力作用虽然很广泛,但只能对颗粒较细的松散沉积物起作用,并在风力变缓的时候发生堆积。

在高大的山岭中,以冰川作用以及冰缘条件下的寒冻风化、物质移动和流水侵蚀为主。

全区绝大部分属内陆流域,在平地上产生的地表水几乎全属雨水补给的短暂水流。

湖泊较多,大多是咸水湖。

山地径流是重要的资源,其补给来源以冰雪融水为主。

自中生代末期以来,即断续出现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植物逐渐旱生化,种属较少。

第四纪初曾经有过比较湿润的时期,有些地方古水系较为发育。

湖岸阶地的存在,也可以作为地质时期中气候向干旱变化的证据。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

但在与东部季风区接壤的地区,以及有流水可资灌溉的地域等,也可看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有哪些特点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有哪些特点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有哪些特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有哪些特点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必须要学习进步,才能更好的保证我们的安全例如说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习掌握的,这样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我们能更好的去处理解决,相当于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棕钙土、灰钙土、高山及亚高山草原土、灰棕漠土、棕漠土。

广泛分布于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

中国在年降水量小于350mm地区广为发育。

植被为旱生丛生禾草,旱生和超旱生小半灌木及灌木,覆盖度1%~5%,干旱程度愈高的地区植被愈稀疏,总生物量随降水量减少而降低。

干旱土是指发育在干旱水分条件下具有干旱表层和任一表下层的土壤。

相当于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棕钙土、灰钙土、高山及亚高山草原土、灰棕漠土、棕漠土。

广泛分布于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

我国在年降水量小于350mm地区广为发育。

植被为旱生丛生禾草,旱生和超旱生小半灌木及灌木,覆盖度1%~5%,干旱程度愈高的地区植被愈稀疏,总生物量随降水量减少而降低。

土壤淋溶弱,形成具有低腐殖质含量的特征表层,碳酸钙,石膏,易溶盐在剖面不同部位积聚。

植被对于半干旱地区尤其重要。

因为这里土壤风蚀十分严重,农田被流沙掩埋也是常见的现象。

植被是土壤的卫士,防沙林带对迎风面的流沙可起阻截和控制作用,对背面风的农田起保护作用。

护田林带还能显著的减少干热风的危害。

林带不仅能减低风速,还有减少蒸发,增加空气湿度与土壤保护作用。

草类是半干旱地区能利用那里不多的降水生产植物有机物的唯一植被,它能保护那里的土壤,防止风蚀和保持土壤湿度。

在水土关系中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在防沙林带和绿洲中的零星沙丘,只要杂草覆盖百分之八十左右就可固定流沙,低于较大的风速。

在种植草类的同时还要增加技术投入力度,改善我国草地的生产和生态环境,使草场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防止过度放牧,保护我国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

中国西北部干旱区NPP驱动力分析

中国西北部干旱区NPP驱动力分析
目前,关于 NPP 的研究热点有:对 NPP 的间接估算,气候因子对其作用机制研究,以及 NPP 感数据可快速真实地反应地表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技术对区域 NPP 进行估算,其模型构建已经相当成熟,随着估算精度的提升,其估算结果得到学术界认可[7⁃11] 。 其中,部分学 者利用遥感数据发现近年来中高纬度地区 NPP 呈上升趋势,且各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地域差 异[12⁃13] ;国内研究者通过 NPP 大尺度空间范围动态监测,优化估算模型,获得中国西南部近几年干旱灾害对 NPP 的影响及作用特点[14⁃16] ;另有国外学者对澳大利亚不同植被区域 NPP 变化趋势分析,从而引出对全球 尺度的碳循环作用问题的深入研究[8] 。
2996
生 态 学 报
39 卷
was above 0 °C, NPP was driven by moisture factors ( P < 0.01) ; (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PP driving factors between different vegetation and soil types; ( 5) the NPP value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rising altitude, and altitude had a decisive effect on the driving characteristics of NPP environmental factor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we revealed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altitude and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NPP in arid areas of mid⁃latitudes. Furthermore, the effects of the driving force of altitude on NPP needs further exploration.

干湿状况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下垫面能量闭合特征

干湿状况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下垫面能量闭合特征

干湿状况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下垫面能量闭合特征本文利用波文比(B)和降水量将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SACOL)2007~2009年连续3年5-10月的近地层涡旋相关资料划分为不同的干湿条件,之后基于OLSs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干湿条件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下垫面近地层能量平衡闭合特征。

地表干湿划分有如下两种情形。

第一种将地表干湿状况共分为4个等级,即:1)极端干条件,2<p<10;2)干燥条件,1.2<p<2;3)湿润条件,0.6<β<0.8;4)极端湿条件,0.3<p<0.6,用于分析地表由干燥到湿润变化过程中近地层能量平衡闭合特征。

第二种主要以降水量区分地表干湿状况,分析不同年份的同一月份在不同干湿条件下的能量平衡闭合特征。

分析时选取各年7、8、10月共3个各具代表性的例子:其中各年8月的降水量分别为111.6mm、84.2mm、160.9mm,各月降水量差异较大;各年10月的降水量分别为65.1mm、34.8mm、7.6mm,各月降水量差异较大,2007年10月存在一个日降水极值,降水量为32.1mm;各年7月的降水量分别为49.5mm、38.7mm、42.1mm,各月的降水量差异较小。

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1)以波文比(p)划分地表干湿状况,针对总体和3个典型个例的研究得到一致的结论,在白天(09:00-18:00时)不稳定层结下从极端干到极端湿的过程中,能量平衡闭合率逐渐提高。

具体来说,利用PlateCal计算地表热通量时,在极端干、干燥、湿润、极端湿条件下,闭合率分别为69.6%、72.6%、76.3%、79.5%;从极端干到极端湿,闭合率提高了9.9%。

利用TDEC计算地表热通量时,在极端干、干燥、湿润、极端湿条件下,闭合率分别为72.5%、75.7%、77.8%、80.9%;从极端干到极端湿,闭合率提高了8.4%。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干旱区域,同时也是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因此旱涝年环流对于这一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文将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对当地气候、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一、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西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腹地,受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影响,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干旱、寒冷特点。

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干旱程度显著,气温差异大。

由于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地貌复杂,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导致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影响也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二、旱涝年环流对比分析旱涝年环流是指在一定年份内,某一地区的降水量明显偏多或偏少的现象。

在西北地区,由于地处干旱地区,旱涝年环流对当地的影响尤为显著。

一方面,旱涝年环流会直接影响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

干旱年份导致土壤干旱,降雨偏少,作物生长受阻,农作物产量不足;而涝年则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损失严重。

旱涝年环流也会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干旱年份导致荒漠化、土壤退化等问题加剧,而涝年则可能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凸显。

三、旱涝年环流的应对措施针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结果,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减轻旱涝年环流对当地的影响。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地下水和集雨水,建设水库、水渠等水利设施,调节降水分布,减轻旱涝年环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减少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发生。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对旱涝年环流进行预测和预警,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减少损失。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对当地的影响显著,需要我们加强应对,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减轻其对当地的影响。

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西北地区的气候适应能力,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引言:西北地区是我国气候干旱的重要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地表水资源供给相对匮乏的地区。

在这样一个气候条件下,旱涝年环流对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对于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研究还比较有限,对于了解旱涝年环流的特点及规律缺乏系统的研究。

开展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特点,更有助于为该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农业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旱涝年环流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为预测和防范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提供一定的参考。

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特点、原因以及对比分析的研究,探讨其对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机制的认识。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特点,揭示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为预测未来旱涝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2. 探究西北地区旱年环流的形成机制,分析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制定应对旱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旨在全面了解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特点及机制,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提供科学支撑,促进该地区气候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

1.3 研究意义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其旱涝年环流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年份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为粮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揭示旱涝年环流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为灾害预警和防范提供参考。

研究还可以为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和农业生产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了解旱涝年环流的影响,可以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帮助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对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推动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干旱荒漠区土壤水热特征和地表辐射平衡年变化规律研究

干旱荒漠区土壤水热特征和地表辐射平衡年变化规律研究

我 国涉及 干旱 地 区土 壤 水 热特 征 和 地 表 辐射 平 衡过 程 的观测 试验 研究 不过 3 O年I .真 正 以研 究 干 2 ] 旱地 区地 表辐 射平 衡 和 土壤 水 热 特 征 为主 的陆 面过
程试 验是 从 2 0世纪 8 0年代 末 至 9 0年代初 中 日合作 在 甘肃黑 河 地 区 开展 的 “ I E 试 验口 .该 试验 HE F ” ] 研究 初 步给 出 了荒 漠 地 表典 型 晴天 地 表热 量 和 辐射
摘要
利用 2 0 0 0年 9月 1日至 2 0 0 1年 8月 3 1日期 间 “ 国西 北 干旱 区陆 气相互 作 用 野 外观 测 我
试验 ” 在敦 煌荒 漠取得 的陆 面过 程观 测 资料 ,研 究 了干 旱荒 漠地 表 温 度 、土 壤 热 量 通 量 、土 壤 湿 度 和地 表辐 射分 量 、地 表 反照 率等 物 理量 的 日循 环 和年 循 环特 征 及 其 影 响机 制 ,分 析 了地 表 温 度 极值 特 征和冻 结 时段 、土壤 热量 输 出和 输入 特 征 及 土壤 湿 度 的变 化 规 律 ,探讨 了干旱 荒 漠 区土 壤 水 热特 征和地 表 辐射平 衡 特征 所 隐含 的气 候 学意 义 ,揭 示 了土 壤 水 热 特征 和 地表 辐 射 平 衡 特 征 与 气候和 环境 的关 系.
平 衡 以及 土 壤 水 热 特 征 ] .近 几 年 , 国家 “ 七 九 三 ”项 目在 西北 干 旱 区开 展 了 “ 国西北 地 区陆 气 我 相 互作 用 野 外 观测 试 验 ”I 6引,该 试 验 在极 端 干 旱 气 候 区敦煌 进行 的 陆 面过 程 观测 把 地 表辐 射 平 衡 和
维普资讯
自 科荸遗展 第1卷 第2 20年2 . 7 期 0 7 月

中国西北干旱区戈壁下垫面夏季的热力输送

中国西北干旱区戈壁下垫面夏季的热力输送

中国西北干旱区戈壁下垫面夏季的热力输送周德刚;黄刚;马耀明【摘要】以敦煌戈壁站2004年6月和2008年8月的常规观测和超声观测为例,分析了西北干旱区戈壁下垫面夏季热力输送的一般过程及特征。

首先评价了湍流通量的观测质量以及仪器观测的地表能量通量闭合问题,结果表明敦煌戈壁站的观测在白天总体较好。

夏季地表能量通量的平均日变化显示,潜热通量整天都很小,可以忽略,白天到达地表的短波辐射以及地表向上的长波辐射非常强,地表净辐射主要转化为感热输送(敦煌戈壁站在中午时平均分别达380W·m-2以上和250W·m-2以上);夜间土壤释放热量以平衡地表的辐射冷却,感热通量略低于0。

白天时地表大气经常触发自由对流活动,影响动量通量的观测质量,并有效输送地表热力至上层大气中,有助于形成超厚大气边界层。

分析了戈壁下垫面的动量粗糙度特征和热力粗糙度特征(敦煌戈壁站动量粗糙度约为0.6mm),热力粗糙度基本小于动量粗糙度一个量级,这符合目前对干旱区戈壁下垫面热力输送特征的初步认识。

%Using the routine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and supersonic measurements at Dunhuang Gobi site in June 2004 and August 2008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general process of sum- mer heat transfer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ver a Gobi underlying surface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Observation qualities of turbulent fluxes and measured surface energy closure are first evaluated, indicating thatthe system in the site measures well during the daytime overall. The typical diurnal varia- tions of surface energy fluxes in summer show that the latent heat flux is generally little and can be ig- nored. In the daytime, both downward solar radiation and upward longwave radiation near surface arestrong, and surface net radiation is mainly transformed into sensible heat flux (e. g. , mean surface net radiation and sensible heat flux at noon at Dunhuang Gobi site can reach more than 380 W ~ m-2 and 250 W ~ m-2, respectively). Soil releases energy to balance surface radiation cooling in the nighttime, and sensible heat flux is a little less than 0. The frequently occurred free convection activity near-ground is found in the daytime, which influences the observation quality of momentum flux. It can effectively transfer near-ground heat into upper air and contributes to the super depth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mentum roughness length and therm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over the Gobi surface are further researched. The momentum roughness length at Dunhuang Gobi site is deter- mined as 0. 6 mm. The thermodynamic roughness length is an order of magnitude lower than the mo- mentum roughness length, which agrees with the primary understanding of thermodynamic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add region.【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2(035)005【总页数】9页(P541-549)【关键词】戈壁下垫面;热力输送;湍流通量;地表粗糙度【作者】周德刚;黄刚;马耀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5.230 引言我国西北干旱区,一般指我国106°E以西、35°N以北的内陆区域,面积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夏季晴天沙漠绿洲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能量平衡分析

夏季晴天沙漠绿洲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能量平衡分析

夏季晴天沙漠绿洲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能量平衡分析杨彦龙;左洪超;赵舒曼;杨扬;陆莎【摘要】The values of plant photosynthesis,air heat storage,biomass storage and vertical advection under the cropland surface condi-tions in the arid zone of Northwest China were estimated by using the dataof“Observation experiment of heterogeneous near-surface layer in Gulang”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firstly.Then the effects of four terms on surface energy unclosure of cropland in the arid region were also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diurnal variation of plant photosynthesis on the cropland in arid re-gion came to 9.9 W·m-2,and the maximum diurnal variations were 10.6 W·m-2,32.4 W·m-2 and 22.9 W·m-2 for air heat storage,biomass storage and verticaladvection,respectively.They raised the energy closure by 2%,1%,2% and 6% in turn.The surface energy closure was improved from 79% to 90% after considering these four terms above-mentioned.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considering the plant photosynthesis,air heat storage,biomass storage and vertical advection.%利用“古浪非均匀近地层观测试验”数据,分析地表热通量不同算法对地表能量不闭合的影响,估算中国西北干旱区农田下垫面的植被光合作用、空气热储存、生物量储热和垂直平流输送,并且分析其对干旱区农田下垫面夏季地表能量不平衡的补偿。

中国的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中国的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多元文化
西北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不同文化、宗教和商贸活动的交流与融合,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古代丝绸之路
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如陕西的秦腔、甘肃的兰州鼓子、青海的花儿等,展现了浓郁的地方文化魅力。
独特的民俗风情
自然景观
西北地区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如浩瀚的沙漠、雄伟的雪山、广袤的草原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措施恢复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推进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加强水利、抗旱、防震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自然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05
CHAPTER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03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导致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许多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河流和湖泊
02
CHAPTER
植被与土壤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以及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地区,以禾本科、菊科等草本植物为主。
草原
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内部,以耐旱、耐盐碱的灌木和半灌木为主,如梭梭、红柳等。
荒漠
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的阴坡和半阴坡,以针叶林为主,如云杉、冷杉等。
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业链。
深入挖掘西北地区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加大旅游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西北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THANKS

从西北千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区域的整体性

从西北千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区域的整体性

从西北千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我国西北地区最典型的区域特征是干旱。

就全国来看,为什么只有西北地区形成了以干旱为特色的区域环境?西北地区的范围、地形: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但在自然地理区域上西北地区指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它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其范围并不包括新、甘、宁、内蒙古任何一个省区的全部。

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及其影响:西地区降水量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自东向西逐渐递减,贺兰山以东,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上,属半干旱的草原带;贺兰山以西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且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的年降水量不足50mm,属于干旱或极端干旱区。

由此引发区域自然植被景观的东西向变化,自东向西依次为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

且随着干旱程度的増加,植被自东向西表现为密集一较密集(较稀疏)一稀疏,土地的自然产出由东向西减少。

气候干燥,风力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在荒漠、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本区大部分为内流区,河流短小,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湖泊较多,多为咸水湖;在沙漠边缘或高山山麓有水源的地区形成了块块绿洲。

西北地区农田、村镇和城市的分布也多呈带状或点状,东部集中于黄河沿岸平原,西部集中于沙漠边缘的绿洲。

西北地区干旱环境形成的自然原因: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

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和地形两个因素的综合体现。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夏季风到达那里已成强弩之末。

南部和东南边缘有高大山系和巨大的青藏高原为屏障,湿润的海洋气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难以进入;西部和西北部的天山、阿尔泰山对大西洋水汽和北冰洋水汽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这里水汽非常贫乏,降水稀少。

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地气相互作用研究

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地气相互作用研究

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地气互相作用探究引言:半干旱区是指位于干旱区与潮湿区之间,具有干旱特征但又不完全缺乏水分的气候带。

在半干旱区,地气互相作用对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

下垫面是指地表的物理特征,包括土壤、地形、植被等。

不同下垫面对地气互相作用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晰。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地气互相作用的机制与效应。

一、半干旱区下垫面类型和特征半干旱区的下垫面类型多样,包括沙漠、干旱草原、裸露土地、农田等。

这些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纳和反射率、土壤湿度和温度、湍流传输等有着奇特的特征。

探究不同下垫面的特征有助于理解地气互相作用的差异。

1. 沙漠:沙漠是半干旱区最常见的下垫面类型之一。

其特点是土壤稳定性差、植被稀疏。

沙漠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地表温度较高,土壤湿度较低。

2. 干旱草原:干旱草原下垫面主要由草地和土壤组成。

植被稀疏,土壤湿度较低,但相较于沙漠,干旱草原有更高的植被遮盖度。

3. 裸露土地:裸露土地是指没有植被遮盖的土地,如裸露岩石、矿山等。

裸露土地的土壤湿度和温度通常较高,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低。

4. 农田:农田是农作物种植的土地,其植被遮盖度较高,土壤湿度和温度因浇灌和作物蒸腾的作用而有所提高。

二、下垫面对地气互相作用的影响机制下垫面与大气之间发生的互相作用包括太阳辐射的吸纳和反射、水分循环、能量平衡等过程。

不同下垫面对这些过程的影响机制各不相同。

1. 太阳辐射的吸纳和反射:不同下垫面的反射率和吸纳率对太阳辐射的吸纳和反射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沙漠等裸露土地的反射率高,导致其吸纳较少的太阳辐射,地表温度较高,而农田等植被遮盖较好的下垫面吸纳的辐射较多,地表温度较低。

2. 水分循环:下垫面的湿度与水分循环休戚与共。

不同下垫面的土壤湿度和植被蒸腾率不同,对大气湿度和降水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农田的浇灌和作物蒸腾增加了大气中的湿度,从而影响降水模式。

3. 能量平衡:下垫面的温度对能量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西北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的结构特征及作用】大气边界层

【西北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的结构特征及作用】大气边界层

【西北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的结构特征及作用】大气边界层大气边界层过程和陆面过程二者能够反映陆― 气界面的能量、水分、动量以及物质交换和传输的过程。

通过气候系统的变化来调整内部的变化。

当出现异常的气候变化或者是异常的大气环流时,特别是危害性较大的暴雨、沙尘暴以及冰雹等气象灾害时,这些异常的现象与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的西北地区就是受沙尘暴、干旱、冰雹等恶劣天气气候影响最深的地区之一,其中陆面过程和大气界面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研究者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大气界面层和陆面过程在天气气候中所起的作用理解认识还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对其投入更多的重视,解决一些不必要的灾害。

一、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的结构特征及扮演角色1. 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的结构特征我国西北干旱区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应该算是比较辽阔的。

该地区几乎大多数都是大陆腹地、沙漠戈壁分布比较广泛、其明显的气候就是干旱少雨。

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便造就了非常独特的边界层结构和陆面过程特征。

该干旱区与其它地区相比,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有着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西北干旱区光照比较充足,晴空万里,太阳辐射比较严重,在正常晴天情况下,其辐射有可能会超过太阳常数,远远高于湿润地区。

2) 因为西北干旱区的植被稀少,其地表以荒漠戈壁为主,这就引起了较高的地表反照率。

3) 由于该地区较强的太阳辐射,地表会比较干燥,尤其在白天,地面的辐射加热会更加迅速,这就造成了近地层有很多的大气感热通量。

4) 西北干旱区的近地层有着很强的浮力通量。

总之,该地区有着较强地面加热作用、地表反照率高,引起了能量调配作用、强地表感热的热源作用以及大气的输送作用和扩容作用都会在天气气候形成过程和演变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扮演着比较特殊的角色。

2.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正是由于西北干旱地区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干旱少雨等变化幅度较大的气候,这就导致了当大气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特征发生变化时,其后系统就会做出比较敏感的反应。

中国西北三类典型裸土下垫面地表宽波段发射率变化特征研究

中国西北三类典型裸土下垫面地表宽波段发射率变化特征研究

中国西北三类典型裸土下垫面地表宽波段发射率变化特征研究郑志远;韦志刚;李振朝;文小航;陈辰【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16(040)006【摘要】利用2013年我国西北戈壁、沙漠和黄土塬区三类典型裸土下垫面野外观测试验资料,探究了上述地区地表向下、向上长波辐射(DLR& ULR)、地表温度(LST)和地表宽波段发射率(LSBE)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站地表ULR和LST明显比戈壁和沙漠站偏低;戈壁宽波段发射率(GbBE)、沙漠宽波段发射率(DeBE)和黄土宽波段发射率(LoBE)具有明显的变化特征,尤其是日变化特征;观测期内GbBE、DeBE和LoBE平均值分别约为0.926±0.0452、0.916±0.0419和0.881±0.049.三站点地表宽波段发射率的数值大小和变化特征与陆面模式中所指定的参数化情况不符.地表发射率会受站点周围环境和当时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表层土壤湿度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将来的野外观测试验中需加强相关影响要素的观测与分析.【总页数】15页(P1227-1241)【作者】郑志远;韦志刚;李振朝;文小航;陈辰【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未来地球研究院,珠海519087;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未来地球研究院,珠海519087;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225;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未来地球研究院,珠海519087;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未来地球研究院,珠海5190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04【相关文献】1.干旱区典型城市下垫面特征及其与地表热环境的关系研究 [J], 买买提江·买提尼亚孜;阿里木江·卡斯木2.GMS 5反演中国几类典型下垫面晴空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 [J], 王旻燕;吕达仁3.武汉典型下垫面降雨径流PAHs污染特征研究 [J], 钟振兴;张春杰;丁兴辉;王浩升;杨志;陆谢娟;章北平4.基于FTIR野外实测的沙漠下垫面地表发射率数据集 [J], 刘凯露;王远弘;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杨帆;刘永强5.城市地表径流面源污染分析研究——以武汉市典型下垫面为例 [J], 万帆;甄伟;吴海涛;黄浩;齐同湘;刘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陆地下垫面特征对区域能量平衡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

陆地下垫面特征对区域能量平衡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

陆地下垫面特征对区域能量平衡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
张耀存;钱永甫
【期刊名称】《高原气象》
【年(卷),期】1995(14)3
【摘要】陆地下垫面性质的变化将会改变地气系统之间的能量平衡和转换过程,进而影响到区域气候环境。

本文主要进行了陆地下垫面特征变化对区域能量平衡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利用三维地气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我国华北部分地区的地面能量平衡过程。

结果表明,不同的陆地下垫面特征其地面能量分配和转换机制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影响区域气候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这一结果可为人们通过改变地表特征的方式改善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气候学依据。

【总页数】9页(P325-333)
【关键词】陆地下垫面特征;区域能量平衡;数值试验
【作者】张耀存;钱永甫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35
【相关文献】
1.下垫面特征对一次短期天气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Ⅱ) [J], 杜华武;颜宏
2.陆地下垫面与环境气流对锋面气旋发展过程影响的理想试验 [J], 吴雪剑;费建芳;黄小刚;熊秋芬;程小平
3.陆面特征非均一作用参数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J], 张耀存
4.半干旱草原下垫面能量平衡特征及土壤热通量对能量闭合率的影响 [J], 岳平;张强;牛生杰;成华;王西育
5.森林下垫面陆面物理过程及局地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试验 [J], 刘树华;邓毅;胡非;梁福明;刘和平;王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西北干旱区荒漠和农田下垫面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乃至全球气候和大气环流变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地表能量平衡又是陆气相互作用研究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全球干旱区范围分布广大,约占陆地面积的1/3,同时下垫面类型较多,不同下垫面之间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差异明显,并且相同下垫面的地表能量平衡特征随季节、天气和土壤
干湿的不同发生剧烈变化。

为了深入了解干旱区地表能量闭合特征,本文选取西北干旱区荒漠和农田两种典型下垫面的陆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种下垫面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季节变
化及差异,同时也分析了天气状况对能量平衡的影响,并探讨了干旱区不同下垫
面的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及影响机制。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降水过程对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的影响分析显示,在干旱区降水前,荒漠下垫面土壤水分较低,感热通量显著大于潜热通量,地表可利用能量主要以感热形式释放;雨后地表水分充足,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地表可利用能量主要以潜热形式释放。

降水前、后能量闭合对比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对能量闭合度有显著影响,能量闭合度随着土壤水分增加明显提高,暴雨过程对能量平衡的影响能持续三天左右。

(2)利用EBR方法分析能量平衡显示,通过Plate Cal法和TDEC法计算的地表热通量对能量闭合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Plate Cal法得到的能量闭合度优于TDEC法;OLS方法分析显示,TDEC法得到的能量闭合度优于Plate Cal法。

能量平衡特征的季节变化分析显示,选用EBR法分析时,整体闭合度优劣程度为:秋>冬>夏>春;选用OLS法分析时,Plate Cal法和TDEC法得到的闭合度有共同的特征,闭合度优劣程度为:夏>春>秋>冬。

(3)荒漠下垫面地表能量不平衡主要受空气热储存和垂直平流输送的影响,其中空气热储存平
均日变化最大值可达 4.7 W?m-2,垂直平流输送平均日变化最大值可达36.3 W?m-2。

补偿空气热储存和垂直平流输后不闭合残差平均日变化最大值由84.1 W?m-2降到了60.6 W?m-2,地表能量平衡的闭合度由82%增至98%。

(4)农田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能量不平衡受空气热储存、光合作用、生物量储热和垂直平流输送的影响。

空气热储存平均日变化最大值可达10.6 W?m-2,光合作用平均日变化最大值可达9.9 W?m-2,生物量储热平均日变化最大值可达32.4 W?m-2,垂直平流输送平均日变化最大值可达22.9 W?m-2。

补偿空气热储存、光合作用、生物量储热和
垂直平流输后不闭合残差平均日变化最大值由105.9W?m-2降到了79.3 W?m-2,地表能量平衡的闭合度由79%增至90%。

此外,农田下垫面反演的地表温度受到植被冠层的影响,由此地表温度计算得到的地表热通量偏大,出现过闭合现象,而用直接测量的5cm深处的土壤温度计算的土壤热储存更为准确。

(5)干旱区荒漠下垫面的闭合度要高于农田非均匀下垫面。

由于荒漠下垫面均匀,影响地表能量不平衡的因素较为单一,更接近理想下垫面,而农田非均匀下垫面影响地表能量不平衡的因素十分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