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2-2016高考全国卷文综ii卷历史答案
201240.(25分)(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201340. (25分)(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时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
(8分)(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高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
(6分) 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潮。
(11分)41. (12分)(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8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4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得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作答,可加2分,但本体总分不得超过12分。
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2016年高考全国二卷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6年全国二卷高考历史试题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面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视图缓解名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2016全国新课标二卷高考历史真题赏析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
范围不断扩大; 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 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 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 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 —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 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 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 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分)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 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 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 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 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 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高考压轴卷 文综历史 含答案
2016年全国Ⅱ卷高考压轴卷文综历史24.唐甄在《潜书》中写道:“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
"其结果是“臣日益疏,智日益蔽。
"而公卿们也因为“罕得进见,"往往“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
"针对这一问题当时思想家提出的对策是A.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B.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C.天之立君,以为民也D.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25。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26.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
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上述材料表明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27.《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材料表明司马迁A.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C.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D.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28.“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 B.吸纳民间资本C.发展民企,辅助军事D.发展资本主义29.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带来的后果是加速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瓦解B、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C、推动农业生产商品化及贸易繁荣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30.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说:“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俊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优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
2016文综试题答案及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文综2016年新课标Ⅱ文综地理高考试题答案选择题1.B2.C3.B4.A5.D6.C7.D8.C9.D 10.B 11.A非选择题36.(24分)(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
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
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本小题共9分)(2)①改善航运条件防洪②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土地开发(防洪)(本小题共5分)(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本小题共4分)(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本小题共6分)37.(22分)(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本小题共7分)(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学.科网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回复与扩展。
(本小题共9分)42.(10分)旅游价值:篁岭晒秋是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民俗文化产品价值高;篁岭晒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购物和农家乐开发价值等。
有利条件:(篁岭晒秋)旅游产品特,与附近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差异明显,可以使西岸产品互补;接近著名旅游景点(婺源、景德镇等),客源有保障。
43.(10分)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真题试卷及答案(word版)
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历史部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回答13-14 题。
13.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
”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A.创制了简仪 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C.制定了《大衍历》 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梢14.1985 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倡议制定“尤里卡计划”,呼吁西欧国家在光电子学等尖端领域展开合作,建立“科技欧洲”。
提出该计划的目的是A.推动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B.加强对科学研究的支持C.提升高科技领域竞争力 D.加速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和社会与和谐世界是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追求。
回答15-17题。
15.从图7 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①和亲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②祖国认同感具有强大影响力③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④民族平等是历代的民族政策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6.1971 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
”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A.以民促官B.国际推动C.官方交流D.以官带民17.1970年的一个冬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被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神色凝重地跪下了。
这一举动的内涵表明德国A.曾经占领波兰B.深刻反省历史C.实行非军事化D.奉行和平外交日常生活现象折射着社会文明的曲折历程。
回答18-20 题。
18.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1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20.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2、3卷文综历史试题排版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题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6.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7.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8.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面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视图缓解名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简析及备考思路-2019年教育文档
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简析及备考思路一、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回顾与简析总体特点:传承之下再创新,平稳之中求转型。
1.稳定和出新。
与2014、2015年试卷相比,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卷在试卷的形式和呈现方式,以及考查的知识、能力、思想内涵上呈现出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中学历史的教学和学生的应考,也有利于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在稳定的同时,试卷也有一定程度的出新,如借助于当前的考古成就,考查历史的史学方法。
再如37题第3问,为学生和教师所熟悉的“解读”类型的问题,在基本保持原有框架的前提下,与以往不同的是,列出了不同的观点,考查学生的判断和评析能力,进一步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体现了贴近学生的特点。
2.整体设计结构平衡。
试题注重整体设计,以重大历史事件、现象为载体,构建学生的认知框架。
试卷力图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层次的贯穿和呈现,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察。
这一整体设计的思路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试卷的整体结构比较平衡,基本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结构和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近似于历年的历史试卷结构比例。
涉及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和主干知识,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稳定。
由于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试卷对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的分量有所提升,以往的中国古代史分数在24分以下,2016年达到28分。
3.强调能力立意,注重独立思考。
试卷注重对历史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在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诸方面能力的同时,试卷比较明确地突出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
在选择题方面,延续往年做法,通过设置多种新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分析新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学科基本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在5个非选择题目中,有37题第3问和40题第1问呈现这一特点,超过往年数量,加大了能力测试的力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挥,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选择题:24、【答案C】【解析】本试题考查是儒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度不大。
本试题应该很容易排除B、D两个选项,过于极端。
材料之中“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是怎么理解的,不是要求回答“五经”的认识。
25、【答案D】【解析】本试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难度很大,难点在于画像砖中的信息不能够充分反映出来。
从图中可以看出是集体劳作,应该可以排除A选项;根据汉代土地制度,私有制已经成为主体,可以排除C选项。
26、【答案A】【解析】本试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难度不大。
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排除B、D选项,都是过于绝对的词语,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材料。
至于史官与君主的尖锐矛盾材料中也不能够得出,只是说明宋太祖的“闷闷不乐”。
27、【答案B】【解析】本试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难度一般。
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最初本意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因此很容易排除A、C选项。
由于地方分权,分别直属六部而导致地方权力的协调不当,巡抚的设置就是为了协调(解释2: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自秦代废除分封制以来,经历了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变化。
明初在地方分设三司本意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但这样的设置在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也过度分散了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的协调发展,所以巡抚由临时性派遣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概括总结能力的提高。
)28、【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的生活用品大都被外国市场占领,且“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说明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选项说法错误;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B选项与历史不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是《南京条约》,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
29、【答案C】【解析】本试题考查的近现代的中日关系,尽管中日关系很是微妙,但是出题者的出题角度设置非常好,难度也很适中。
2016年高考全国2卷历史试题和答案(Word版)
2016年(新课标II)历史题第Ⅰ卷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6.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7.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8.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面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视图缓解名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2016高考历史试题评分解析
9.2016年知识点分布【85分】年代 【1】中国古代史:第24题、第25题、第26题、第27题第40题 【部分】共计28分。所占比例32.9% 【2】中国近代史:第28题、第29题、第30题、第31题 、第 40题【部分】共计29分。所占比例34.1% 【3】世界古代史:第32题共计4分。【年年如此】所占比例 4.7% 【4】世界近代史:第33题、第34题、第35题 、第41题共计24 分。所占比例28.2%
本次高考中很多题目都考查了对于历史基础 知识的记忆,这也是历史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 所以记忆基础知识是第一位;其次,注重新型史 观的应用。对于基础知识的应用拔高是近年来高 考历史的重点,这就要求在复习的过程中对同一 历史知识点用不同的史观进行解读和分析。
4.题目材料体现了多样性 整套试题突出材料信息的解读和阐释;试题 情境创设较丰富,题目呈现方式多样。2016年历 史试题注重情境的创设,信息丰富体现了对学习 资源的开发,对学习过程的考查。第40题又出现 了两个设问。第41题与2011年的原貌出现在学生 面前。
5、热点依旧。如非选择题第40题结合了国家计划生育国策这一时事关注 民生问题。 6、应变能力的培养。 非选择题第41这样内容上既注重历史知识的重点,紧抓考纲,立足于教材。 同时对学生整体知识体系以及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新试题的素养有较高的要 求。考查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2.试题的命制基本科学严谨 内容分布科学合理,试题科学、规范、准确,难度 适中、区分度较好,无偏题怪题和“超纲”现象,既 有利于保证科学性、公平性的实现,又有利于在保持 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的发展创新。整套试题,选择 题和非选择题基本达到严谨、平实,设问较直接明确; 在试题资源的择取上,选材恰当,情境创设合理。
11、2016年知识点分布:【85分】专题 【1】必修一【政治史】:第26题、第27题、第29题、第30题、 第31题、第32题、第33题共计28分。所占比例32.9% 【2】必修二【经济史】第25题、第28题、第34题、第35题、第 40题共计41分。所占比例48.2% 【3】必修三【文化史】第24题、第41题共计16分。所占比例 18.8%【从逐年上升到有所下降】
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三套试卷解析
Ⅱ-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 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 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题号 试卷
考点
2016全国Ⅰ 1702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缺陷
2016全国Ⅱ 1831~1841英国工业城市人口
33
死亡率上升
2016全国Ⅲ 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铁路
Ⅰ-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 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 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 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 明在当时英国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题号 试卷
考点
2016全国Ⅰ 罗马法的影响
2016全国Ⅱ 雅典公民参政议政的义务 32
2016全国Ⅲ 雅典人强调人的价值
Ⅰ-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 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 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 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 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2016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卷解析 张亚东
第Ⅰ卷 客观题
题号 试卷
考点
2016全国Ⅰ 《论语》非儒家五经
24 2016全国Ⅱ 曹魏三种书体 2016全国Ⅲ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
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 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 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 合理的解释是
2016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及四年整理-新课标全国卷Ⅱ
2013-2016年高考试题(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数据分析·命题研究
一、试卷结构
选择题12×4(24~35题)共48分;也是中外分开,时间为序。
非选择题为两必做(40题,25分;41题12分,开放性,不限于观点评析);选修内容为四选一(选1~4,45~48题,分值都为15分)
表2:2012-2015年高考试题(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数据分析·命题研究
潜规则:
选择题设问直接、明确,考查灵活;无逆向或组合题;无明显的史学理论素养考查。
非选择题必做部分T40贯穿明确的主题,侧重分析比较能力;T41要求有较强的识图表能力和必要的知识储备,以全视野分析为主、答案开放,侧重描述、阐释能力;选做部分T45、48以《考试说明》外素材切入,突出能力。
2016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
2016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子体系的发展25.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因此选择D。
C错在排除上,不应该是排除而是避免垄断。
B选项是九品中正和察举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
A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26.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
土地兼并作为毒瘤一直都存在,而宋代却放任不管。
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创造出题中所阐释的现象。
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27.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其中台湾竟然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
2016全国卷二(Ⅱ卷)文综历史试题答案
2016年(新课标II)历史题第Ⅰ卷历史部分第Ⅰ卷24.B 25.D 26.B 27.B 28.C 29.A 30.D31.A 32.C33.A 34.B 35.D第Ⅱ卷40.(25分)(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8分)(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共17分)41.(12分)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45.(15分)(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法,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46.(15分)(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待;重视民心民意。
目的: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
(2)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
47题(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果。
形势变化:一站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浙江卷,正式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浙江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
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
”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
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
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
”这说明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可表明其为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故A项排除;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官方的原始记录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使用,故B项错误;“《明太祖实录》”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具有加工因素,仍需考究,故C项错误;由“代户帖原件”等信息可表明其是实物史料,且符合朱元璋的学识,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故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图3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答案】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子体系的发展【名师点睛】汉字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便基本定型。
所谓的“书同文、车同轨”就是这个含义。
文字的统一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语音容易发生改变,但书写方式不变,这样才有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统一。
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是陶文,但是他并不成系统,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甲骨文,后来发展到金文,大篆。
秦统一后使用小篆,民间后期产生隶书。
汉代之后又出现了行书,草书和楷书。
书法艺术也逐渐地形成。
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名师点睛】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起源于汉代,当时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考察标准是孝廉,因此称为察举制。
到了魏晋九品中正制实行,由品评官来评定人员的优劣,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到了唐代,继续推行科举制,但是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依旧人数较少。
关陇门阀依旧控制着人才的任用,这也是造成唐代中后期政治混乱的原因之一。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才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学习之风,人才选拔也多通过科举制度产生。
但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采取“八股取士”,导致制度僵化,直到戊戌变法时被废除。
26.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土地兼并作为封建社会的毒瘤一直都存在,很多朝代采取抑制的措施,而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宋代对土地兼并放任不管。
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创造出题中所产生的现象,租户和佃户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
A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宋代的经济空前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C选项与材料无关,坊和市之间的关系是商业的内容,不是农业的内容;D选项没有明白这种政策的内涵,这种政策并不是通过严格的管理来控制土地兼并,而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产生稳定的秩序。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名师点睛】从唐两税法开始,到宋代完成的经济关系、土地制度变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这种变革有的学者将它归结为两个分离,即,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国家同社会经济活动的分离,而这两个分离在新社会历史条件下,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本上介绍了宋代实行的主要是租佃制,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导出这种制度的实质性内涵。
租佃制最主要的就是在土地兼并问题上的一种新型的选择,通过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来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27.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答案】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本题聚焦的就是海峡两岸之间的现实关系,透过历史的视角以文化的角度来明确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宗法情结来架设两岸之间关系的桥梁。
针对福建和台湾的地理关系,利用中国人的宗法情结,表现出历史上两岸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地影响。
题目的难度不大,考点也是比较明显,不是理论性的知识考察。
28.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面()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说明中国的生活用品也被外国市场占领,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本题选择C 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此时的中国依旧是在被迫开放的时期,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入侵逐渐深入;B选项时间点与历史不符,小农经济在此时依旧影响着中国人,直到近代结束还深受影响;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关税的问题,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从鸦片战争开始,时间点上也不符合。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影响【名师点睛】近代中国是一个侵略与反抗共存的时代。
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分为两个阶段:商品输出阶段和资本输出阶段,分界线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
而自然经济却依旧在中国近代显示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态势,直到土地改革之后才最终将之清除。
所以说小农经济在中国近代依旧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29.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答案】A【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史按照革命的领导阶级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其实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后中共成立,在1923-1927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经常被称为国民革命阶段;1928-1933年经常被称为土地革命阶段,其实也是反围剿阶段;1934-1936年这一阶段是长征阶段。
之后就是抗日战争阶段和解放战争阶段。
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土地革命阶段的一些历史事件。
这段历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
教材中在秋收起义之后着重介绍了土地革命的内容,因此要引起重视。
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视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题关键就是读懂材料,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这一举措其实是一种必要性措施,国民政府在二战之后将纺织业国有化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形势确定的,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就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因此D 选项正确。
A选项说法错误,并购国有其实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一种损害,并不是一种缓解;B选项只概括出表面的问题,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举措的深层内涵;C选项材料体现不出,不能通过并购国有就判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没落。
而且“开始”一词也有错误。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特点【名师点睛】纵观整个世界历史,在战争之后很多国家都会选择将一些企业并购国有。
美国在二战时期罗斯福就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做到了最大;苏联建国初期的保卫战争也是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因此在遇到国家性的行为,经济往往都要直接为政治服务,因此收归国有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可以集中精力生产所需物资。
但是这种控制也要有限,在战争结束后还是要放开手,允许有一定自由经济的发展空间。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A【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名师点睛】中国的“一五”计划是仿照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的,两个国家在这一点上也有着相似的举措,也反映出一些共同的问题。
重工业都是两个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而过度的重视往往会造成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苏联的问题就是农业出现问题,中国就是轻工业出现问题。
这两个国家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也遇到了相似的阻碍。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解决了问题,而苏联经历赫鲁晓夫、勃日列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个人的改革也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结果最后苏联解体。
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A. 公大会形同虚设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 参政丧失民众信任【答案】C【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特点【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注重的就是雅典民主的实质与弊端,看到材料写到雅典民主政治存在问题的时候就会联想到它的弊端。
但是雅典民主其实也有很多进步性的,本题中介绍的一种强制性的参政议政并不是反映出雅典民主的弊端,而是强调雅典民主的广泛性。
这种广泛性都上升到义务的层次,更加直接体现出这种民主制度的民主性。
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介绍了英国十八世纪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是到了1831-1841年却反而上升。
结合这一历史时期,我们知道材料给出的时间是是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间,因此这是工业革命的后果。
本题很容易误选B选项,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831-1841,这个期间是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期间,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结果,因此选择A不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