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2019年文档资料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要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这包括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和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住房保障的投入,建立起健全的住房保障体系。
通过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房,解决大部分群众的住房问题。
我们要注重发展各种就业机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我们还要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大基本医疗保障的力度,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我们要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
在发展的我们要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我们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建立起健全的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设施,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我们还要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在经济发展的我们要注重增加人民的收入。
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使农民增收有保障。
我们要推动工资制度的改革,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
我们还要发展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创业机会,让更多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更高的收入。
我们要提高人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保证人民在遇到意外情况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在实施上述措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改善政府的服务水平,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透明度。
建立健全反腐败机制,保证政府的公正和廉洁。
我们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交流,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帮助。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够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
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追求GDP的增长,更需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那么,在发展中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呢?一、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所在。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并确保财富合理分配。
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确保劳动者的基本工资水平。
同时,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年轻人和边缘群体。
鼓励创业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便利条件,引导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持续增收。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
要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同时,加大对特殊群体(如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的帮扶力度,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此外,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加强抗灾救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提高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健全职业教育体系,适应人们多样化的就业需求。
此外,还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
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供优质服务健康是人民的第一需求,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所在。
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资源的供给能力。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此外,还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
五、保障环境资源,提升居住环境保护环境资源,提升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下面就从经济、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来谈谈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首先,经济方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保障人民的经济收入。
要通过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社会救助和保障力度,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其次,教育方面。
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工作。
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再次,医疗方面。
健康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费用,让人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
此外,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
要加大对就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就业创业,为每个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福利。
综上所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只有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加大对民生工作的投入,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要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呀,就像照顾自家花园里的花花草草一样,有这么几个具体要求。
一、就业方面。
1. 得让大家都有活儿干。
政府要多创造就业机会,就像到处播撒种子一样。
多招商引资,鼓励创业,这样企业多了,岗位就多了。
比如说,给创业的人一些优惠政策,像减免税收之类的,让那些有想法的人能勇敢地迈出创业的脚步,开个小店、搞个小工作室啥的,这样就能带动一批人就业。
还要关注那些就业困难的群体,像残疾人、大龄下岗职工等。
给他们专门安排一些适合的工作,或者提供就业培训,让他们也能有一技之长,找到工作。
就好比给那些弱小的花草特别的呵护,让它们也能茁壮成长。
2. 工资得合理。
不能让大家干了活却挣不到钱。
要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成本、不同行业的利润情况来确定。
比如说,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工资就应该相对高一些。
而且工资得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而增长,不能老是让老百姓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要让大家的腰包也跟着鼓起来,就像花园里的植物需要充足的肥料一样。
二、教育方面。
1. 教育资源要公平分配。
不能让城里的孩子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农村的孩子只能用破旧的桌椅、缺乏好老师。
要把好的老师、先进的教学设备都平均地分配到各个地区。
就像在花园里,不能只给一部分花草浇水施肥,所有的花草都应该有平等享受阳光雨露的机会。
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要提供更多的资助。
让他们不会因为没钱而读不起书。
设立各种助学金、奖学金,就像给那些在角落里挣扎的小花草搭个小架子,让它们也能向着阳光生长。
2. 教育质量要提高。
课程设置得实用又有趣。
不能光让孩子们死记硬背,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动手能力等。
就像种花草不能只浇水,还得修剪造型、防虫治病一样,教育也要注重全方位地培养孩子。
而且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让老师们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教出聪明伶俐的孩子。
三、医疗方面。
1. 医疗设施要普及。
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乡村,都要有像样的医院和诊所。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1. 引言1.1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民生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构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社会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有效增强国家的社会稳定。
民生是国家的基础,只有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益,才能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只有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和改善,社会才会充满活力,人民才有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创造中去。
通过加强民生改善,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只有充分认识到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1.2 政府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政府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政府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政府的责任不仅仅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更需要注重民生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该制定教育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升民众受教育的机会和水平。
政府应该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提高医疗水平,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降低医疗费用,让人民享有健康的权利。
政府还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民生条件。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更多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民众生活的质量和便利度。
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民生保障和改善涉及许多方面,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居住条件、就业机会等。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发展中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教育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和引导,保障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使每个孩子都能享有良好的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政府应注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需求的变化,为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医疗健康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中,政府应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首先,政府应扩大基本医保覆盖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减轻民众医疗费用负担。
同时,还需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施和人员配备,提高其服务质量,减少患者因看病就诊而产生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另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医疗科技研发的支持,提高医疗水平和技术含量。
三、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措施。
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建立全面覆盖、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确保他们基本生活的需要。
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加强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使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
四、居住条件居住条件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
在发展中,政府应加大对住房建设的投入和管理,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力度,为低收入人群提供负担得起的居住条件。
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加强城乡规划,改善城市和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
五、就业机会就业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路径。
在发展中,政府应加大对就业的引导和帮助,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鼓励创业和创新,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
讲稿: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天我们就十八大报告当中关于民生的问题给大家做一个交流。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是在第七部分,他的标题是:“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这次交流从五个方面看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内容我们谈一下十年来我国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第二部分内容谈一下民生的基本含义及其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内容谈一下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内容是民生建设中的负因素;最后一部分谈谈改善民生的应对措施。
一、十年来我国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2002年12月8日十六大召开。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切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怎样切好财富蛋糕,让更多居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已经成为最大的民生关切。
而回顾这十年,我们从以下数据能够看出这些年的民生建设的成就和老百姓所享受到的分配改革成果。
(1)1亿人:就业新增人口过亿就业是民生之本。
每年上千万的新增就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使中国的就业问题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复杂、艰巨得多。
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亿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2亿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增加超过1亿人。
十年来,党和政府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就业规模持续1扩大。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700多万人,年均比“十五”期间多增加210万人,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4500万人。
2011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221万人。
(2)1.8倍: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收入是百姓到手的“真金白银”,也是衡量生活质量变化最直观的因素。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也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8.1%。
改善民生的七个方面
改善民生的七个方面民生问题,关乎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改善民生成为了重中之重。
以下将从七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改善民生。
一、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
首先,要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投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让每一个孩子,无论出身何处,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也是关键。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还应完善教育体系,不仅要重视基础教育,也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二、医疗保障与健康服务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三、就业创业与收入增长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
鼓励创业创新,优化创业环境,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激发创业活力。
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同时,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2019中考政治复习资料:改善民生
2019中考政治复习资料:改善民生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六个方面:(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重视民生?(1)民生问题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关系着社会的安宁,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
(2)这是党和政府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也是维护稳定这一大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3.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4)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努力解决好物价、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问题。
4.我国古代有哪些思想家和统治者的思想体现了关注民生?(1)孔子主张“仁”的思想,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2)孟子主张“仁政”,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家。
(3)唐太宗把百姓比作水,把君王比作舟,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
5.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诸多民生问题,这说明了什么?(1)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属性: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变(2)人民生活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现阶段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政府为城乡困难群众发放消费券和一次性生活补贴以及规定最低工资等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什么原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鼓励一部分人、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职责,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从各个方面入手,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和基本的生活保障。
同时,也要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就业援助,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项目,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还需要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改善教育设施条件,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同时,也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保障和改善民生还需要提供健康保障。
健康是人民的首要需求,也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让人民享受到公平、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同时,也要加强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预防疾病的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还需要提供安全保障。
人民的安全感是幸福生活的保障,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政府应该加大对治安工作的投入,加强公共安全设施的建设,提高执法和应急救援能力,保障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同时,也要加强社会治理,加强社区建设,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安全感。
保障和改善民生还需要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护。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同时,也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合力,才能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第一要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第一要务内容提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坚持民生需求导向,做到低收入群体“有底”,中等收入群体“有安”,高收入群体“有质”。
以扩大救助对象范围为重点,筑牢织密低收入群体民生保障网。
以改善和提升保障效率为突破,维护中等收入群体民生安全感。
以加强基础制度供给为手段,为高收入群体获得优质服务营造环境。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更加高扬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守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放在更加突出位臵,实现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要求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为了人民是我们党一以贯之强调的基本原则,为人民谋利益是发展的根本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求把人民能否过上更好生活作为开展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使发展更加充分做到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把发展成果通过基本公共服务、脱贫攻坚等一系列社会政策惠及千家万户,解决老百姓最关切的社会问题,保障社会最困难群体的衣食住行所需,不让一个社会成员掉队,才能让老百姓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有自豪感、归属感和尊严感。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现了总体小康,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成就举世瞩目。
然而,我国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生活状况与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愿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中低收入居民生活质量与小康要求存在明显距离。
因此,要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缩小民生保障有效需求与实际供给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互促进长期以来,国内和国外均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然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最优,只要做大蛋糕,就可以通过增长“滴漏”效应来解决民生难题。
然而世界多国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市场经济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有效供给之间的兼容自洽。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1. 引言1.1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当今世界,各种挑战和问题层出不穷,国家发展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局面。
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根本的是要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和福祉。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宏伟目标,更是基于对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才能真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
2. 正文2.1 政府应加大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应加大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确保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政府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增加对民生项目的投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这些领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必须得到足够的政府支持和关注。
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可以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政府应该注重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加大对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的资助和扶持力度。
在发展过程中,不能让一部分人因为贫困或疾病而落后,必须要有政府及时的救助和保障。
政府还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生改善,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慈善捐助或社会公益项目,共同推动民生事业的发展。
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民生改善的投入,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社会稳定。
只有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才能实现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2 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项目的覆盖率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项目的覆盖率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教育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分配,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发展,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与日俱增,城乡差距悬殊,一些群体的利益受到侵害,民生问题依然存在。
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分享发展的成果,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
促进社会公平。
在发展中,我们必须注重解决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缩小城乡差距,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发展的过程中。
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发展中,我们必须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各个方面。
要全面推行全民参保,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权利。
要解决好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保障问题,让他们在异乡工作时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
要建立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让他们晚年生活安详。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在发展中,我们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的可持续性。
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解决好污染治理等问题。
要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分享发展的成果,我们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我们要注重保证基本民生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怎么做?
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怎么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生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提高,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发展中可能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
首先,确定一些带动民生改善的优先发展领域,这些领域可以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社会基础设施,改善社会福利,提高社会就业机会等方面。
其次,完善法律机制,推行人权保障机制,以保障老百姓的合法权益。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强化法律的有效实施,通过加强相关责任人的管理,有效的维护贫困群众的合法权益,以确保人们的生活得到保障。
此外,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医疗统筹体系,加强基本医保,特别是农村居民、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以减轻农村贫困群众的经济负担;强化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保障,完善政府和企业对他们的资金投入。
此外,加大二级以下地方政府的投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审计,精简政府行政审批程序,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从而保障和改善民生。
最后,加强文化教育投入和学校建设,强化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强文化普及,提供更多优质教育和文化体验,以提高农村贫困群体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以上便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建议,只有在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下,才能确保民生改善的顺利实施,不断提升民生福祉。
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2)
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2)1、解决生存性民生问题做好民生问题,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
年度劳动力供求形势十分严峻。
就业是改革开放发展中面临的头号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要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观念。
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地在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开拓国际市场就业岗位;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退役军人就业指导;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和-谐的就业氛围。
②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
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③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继续推进廉租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
落实好支持保障性定居工程建设、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政策。
④医疗卫生是民生之生命线。
医疗卫生受到普遍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人们都需要医疗方面的保障。
据国务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离预期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提高百姓的健康水平,结合国情实行“三方付费(即国家、单位、个人)、三网保险(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级就诊乡镇社区医院、区县医院和市级以上医院)”的医改模式,在医疗服务中,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并逐步实现“患者选医生”的现代就医理念,把维护自身的健康权还给民众,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改善民生: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改善民生: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黄羽新;韦国友【期刊名称】《改革与战略》【年(卷),期】2011(27)7【摘要】改善民生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保障不足这一问题。
劳动是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唯一途径,唯有劳动才能创造社会价值。
文章认为,人人必须参加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来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重视劳动价值有助于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
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做到:有劳动能力的每一个人都要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并且因此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政府和社会要努力实现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就业;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让每一个劳动者充分享受他的劳动价值;弱化资本的功能,以劳动为杠杆,推动社会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总页数】4页(P5-7)【关键词】改善民生;人的生存与发展;劳动价值【作者】黄羽新;韦国友【作者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相关文献】1.民生改善需要民主推动与法治保障——对上海"十二五"发展的一点思考 [J], 胡德平2.统筹谋划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全省各地部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局长谈201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思路(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劳动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 [J], 张建华3.服务发展保障民生努力开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全省各地部分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谈2010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思路(一)——服务大局保障民生努力实现杭州劳动保障事业新发展 [J], 张建华4.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吉林省政府将发布实施《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编制负责人、省人社厅副厅长崔力夫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J],5.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全面提升消费维权工作效能积极服务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论人的需要与改善民生
论人的需要与改善民生[摘要]人的需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多样性、层次性、发展性,决定了改善民生工程的必要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持久性;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决定了当今我们党在改善民生问题的过程中,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满足不同阶层、群体的生存发展条件改善的目标值;同时,又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合法、有节、理性地追求和满足个人的需要及利益。
[关键词]人的需要;合法性基础;民生改善隨着改革进程的深层次推进,社会阶层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利益矛盾彰显,已成为我国现阶段一个不争的事实。
正确认识人的需求、有效实现利益整合,最大限度改善民生,是执政党化解当前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矛盾,实现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的共同愿景以及巩固执政合法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人的需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首先,人的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具有客观性。
人的需要是指人为了自身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对一定事物产生的需求。
它在主观上通常以愿望、欲望的形式被人所体验。
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之一。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
”“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人的需要不是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可以虚化的。
解决并满足人的生活需要问题,就是改善民生问题。
其次,人的需要与人的利益,就是百姓利益,就是民生。
人的需要与人的利益密切联系。
人的需要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有对象的。
人的需要的对象,即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东西,如衣、食、住、行的物质产品;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东西,如文化、艺术、体育等产品、设施和场地;能够满足人的社交需要的东西;等等。
对于需要主体而言,就是利益,例如居住需要房子、出门要有交通工具,娱乐要有场所等,这里的房子、交通工具、场所等归需要主体所有或支配、使用,对于需要主体而言,就是需要主体的利益;如果这些房子、交通工具、场所等与需要主体没有关系,不能满足需要主体的需要,它就不是需要主体的利益,漠视、损害需要主体需要的这些东西,就是漠视甚至损害需要主体的利益。
理论文章: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理论文章: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
作为基本民生部门,人社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担当,奋力开创X省人社工作新局面。
一、在民生工作的认识上要有新高度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人社部门要从使命担当的高度,认清肩负的责任,增强行动自觉。
一是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度把握民生工作责任。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民生工作事关人民福祉,人社部门作为政府基本民生部门,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治责任和价值追求,切实增强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二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度把握民生工作定位。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新时代的重中之重、应有之义。
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方位上,民生工作要自觉向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迈进。
三是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高度把握民生工作重点。
党的十九大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过去五年,我省民生保障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从人社领域看,就业局势保持稳中向好,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工资收入分配水平稳步增长。
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社领域要聚焦就业结构性矛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等重点发力,着力解决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二、在民生工作的理念上要有新境界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条红线。
人社部门要深入学习、牢固树立、自觉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三个基本”,不断提升工作的新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善民生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文献标识码 ]A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一切从人民利益 出发”;邓小平提出的“党的一切工作都要用人民群众拥护不拥 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检验,把是否有 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同志强调的科学发 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 成果为人民所享用, 这些观点和思想, 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 的高度体现, 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升华。
久前公布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的指 导思想强调: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把 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坚定不移走 共同富裕道路, 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是党和国家改善 民生的重大承诺, 是全国亿万人民的期盼, 也应该成为广大学者 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从人的发展经济学角度来看,只有充分认识劳动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决定性作用, 为杠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 (指社会中每一个个人 ) 的生存与 发展的需要,民生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我们这里所说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人的生 存和发展,而不是商品经济学因资本收益最大化而获得的生存和 发展。
在商品经济学里, 每一个人因资本收益最大化而获得生存 和发展的条件不一样,一些人 ( 主要为资本家及其聘用的管理人 员)会得到很多,一些人 (主要是雇佣工人 ) 勉强维持生存和获得 一定的发展, 一些人 (失业者、待业者和无业人员 )被作为自由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旨,把为实现人 民的自由解放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最高目的。
毛泽东提出我国不以劳动场竞争的条件而大量“储备”起来,要靠社会救助或靠别人供养。
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主题。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
笔者认为,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应该包括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吃穿住行所需要的全部费用。
这些费用包括婴儿胚胎期到离开人间的生活营养费、监护费、医药费、衣着和住宿费及交通费等必要的生存费用。
人的基本发展条件应该包括一个人为了发展而投入的教育训练费、学习与实习费。
这些费用包括从幼儿园至大学的学费、为增强体能所花的训练费、为向社会学习劳动技能和适应社会所花的费用以及为了使自身的劳动力有更高的使用效率而花的选择费用,等等。
二、当前我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分析从人的发展经济学角度来看, 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 就保障不同的分类下又可以称为社会保障、 国家保障和政府保障, 即由 国家或地方政府出面来解决那些单靠家庭或个人无法解决的保 障问题,如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公序良俗、国民教育、社会保 障、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等, 这些问题需要国家或地方政府统筹 解决。
个人保障实际上是家庭保障,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中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参加生产劳动获取报酬来解决自身和家 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对于公共保障来说, 政府没有足够的 资金,再强大的经济体支撑下的政府也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公共 服务来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美国为例, 目前, 美国州政府和市政府的债务总额高达 2 万亿美元,美国各州开销 比税收多出近 5000亿美元,而且还面临 1 万亿美元的福利基金 缺口。
另外,美国还欠有中国、日本和英国的 2 万亿美元外债。
美国很多公共服务已经市场化了, 但它还是要依靠欠债来提供公 共服务。
以美国目前的人口规模算,中国要像美国那样做,需要 欠债 32.5 万亿美元,按 6.8 汇率计就是 221 万亿元人民币。
这 样的公共保障,要穷尽整个地球的资源也保障不了多少年。
就个人保障而言, 老百姓没有收入或收入不足, 经济再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好。
在过去的五年里, 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综合国力大幅 提升,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主体 ( 谁来保障 ) 而言 ,无非是公共保障和个人保障。
公共保障在中国顺影响力显著提高。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这表明当前我国人的生存与发展保障仍然不足。
其表现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而不是居民消费来拉动,分配不公加剧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巨大的就业压力延缓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步伐,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加剧了社会矛盾,各种不利因素如物价上涨等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等等。
笔者认为,造成我国人的生存和发展保障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很好地落实两个比重一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谋生手段,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对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老百姓收入的增长情况、2006一2010 年全国财政收入和老百姓收入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见表一1表一2和表一3)。
结果表明,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幅度大大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及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从表一1和表一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老百姓收入都在逐年提高,但绝大多数年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都比老百姓收入的增长幅度要大。
例如,1987 年、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4 %、11.2 % ,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1.7 %、1.2 %;1990年、1991年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分别为5%、7%,而农民纯收入仅为1.8 %、2.0 %。
这些都说明了老百姓收入的增长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慢得多。
近几年来老百姓收入的增长比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也慢得多(见表一3)。
按理,政府拿走的财富是可以通过再分配来平衡社会中的利益关系的,但现在的问题是,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用来进行直接投资和维持庞大行政机构的运转。
所以说,全国财政收入的增加不能代表老百姓收入的增加,老百姓收入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改善民生问题同样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经济发展是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基础,关键是真正用于解决民生保障和改善问题的东西有多少。
一国财富的国内分配主要在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之间进行,政府和企业拿多了,劳动者自然就分得少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98706 万亿元,同比增长37.9 %,其中化工、电力、有色和交通等行业利润增长超过了1 倍。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快速增长,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8.308 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21.3%。
可见,政府和企业拿的越来越多,劳动者拿的就只能越来越少。
2002年之前,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勺比重基本在50%以上,但2003 年就下降到了49.6 % ,2007 年进一步下降到39.7 %。
劳动者拿到的只是很有限的这一块,并且还有相当部分是垄断部门的职工拿走的。
一个有关说法是中国的行业收入差距达到了15 倍,而另一个说法是占全国职工总数8%的垄断部门的职工所有的工资、奖金、津贴加上福利,相当于全国工资总额的55%。
由此可见,我国拥有大量资本的少数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得到很好的保障,而人口众多的工薪阶层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保障却相对不足,广大农民及失业人员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保障较为困难,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得不到有效保障。
当前,仍然有很多人买不起房、看不起病、读不起书。
老百姓住房难、看病贵、读书难不应该是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现象,更不应该是经过改革开放30 多年后物质基础已经相当雄厚的社会主义中国应有的现象。
三、重视劳动价值才能保障最广大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人。
马克思主义也以铁的事实证明了“社会的一切财富都是由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这应该是妇孺皆知的道理。
而人类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资本几乎控制整个社会的运行,资本的持有者同样也就主宰着整个世界。
广大的劳动人民成为了资本家的雇佣工人和赚钱的工具。
劳动力同样也成为了资本的“奴隶”,人类被物化了,GDF和财政收入的提高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发展离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越来越远。
正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有它的历史缺陷,马克思主义才主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取而代之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同样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通过改革开放来开展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当今社会主义中国,如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即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根本职责。
我国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保障不足,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认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须坚定不移地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因为资本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具有强大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它曾经主宰传统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运行。
如果让生产资料私有制占主体地位,那么这种经济体制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了。
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保证它的社会化和共有性是私人占有),从而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价值铺平道路,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表明党中央和周务院已经非常重视我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非常伟大而正确的决策。
要保障好我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是要求有劳动能力的每一个人都要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因此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二是政府和社会要努力实现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就业;三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让每个劳动者充分享受他的劳动价值;四是弱化资本的功能,以人为本,以劳动为杠杆,推动社会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历史证明,只有重视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理论才能被人民群众所重视,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真正的思想和信仰,而那些脱离人民群众,不关心人民痛苦的各种各样的“主义”和“理论”,迟早都要被人民群众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