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项目提要 (1)
1.1项目名称 (1)
1.2建设单位 (1)
1.3建设地点 (1)
1.4建设性质 (1)
1.5建设容 (1)
1.6建设期限 (1)
1.7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
1.8项目效益 (2)
1.9主要技术指标 (2)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
2.1项目由来 (4)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6)
第三章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11)
第四章项目选址 (11)
4.1选址原则 (11)
4.2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12)
4.3自然条件 (14)
4.4选址方案 (15)
第五章建设规划方案 (16)
5.1规划设计原则及依据 (16)
5.2建筑设计 (18)
5.3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 (20)
第六章工程技术初步方案 (21)
6.1供配电及弱电 (21)
6.2负荷等级与供电特征 (21)
6.3配电 (22)
6.4户外供电及照明 (22)
6.5防雷接地 (23)
6.6综合布线系统 (23)
6.7给排水及消防 (23)
6.8通讯和网络 (26)
第七章环境保护与节能 (27)
7.1环境保护 (27)
7.2节能 (29)
第八章组织机构定员、进度安排及项目招投标 (30)
8.1组织机构与岗位定员 (30)
8.2进度安排 (30)
8.3项目招投标 (31)
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5)
9.1投资估算的依据和方法 (35)
9.2投资估算 (35)
9.3资金筹措 (35)
第十章结论与建议 (47)
10.1结论 (47)
10.2建议 (48)
附件:
第一章项目提要
1.1 项目名称
市体育中心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
1.2 建设单位
**市体育局
1.3 建设地点
某乡
1.4 建设性质
新建
1.5 建设容
本项目建筑主体为“一场两馆”即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及相关附属设施。
本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全民健身、大型文化活动、大型集会和经贸展览的现代化综合性的大型体育中心。
项目总用地约700亩,体育场馆总建筑面积70000㎡;其中第一期主要投资建设:主体育场建筑面积42000㎡,并配套建设场田径设施20000㎡、广场12000㎡、停车场16000㎡以及场外道路27000㎡。
项目计划建成后的主体育场将达到32000个座位的规模,基本定位在能够接纳省运会和国重大单项体育比赛。
1.6 建设期限
2009年5月~2013年6月
其中:主体育场于2010年X月竣工(详见8.2进度安排)
1.7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5亿元,一期投资2.3亿元。
其中:工程费用21743
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57万元,预备费用200万元。
其资金来源为:**市财政全额拨付。
1.8 项目效益
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加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可带动当地商贸流通、体育健身娱乐以及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不仅能大大改善市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还将加快推进市新区城市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强力推进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
本项目充分体现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效益。
适应了新世纪要求,反映了新时代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
1.9 主要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1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由来
体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而且能够培养人们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体育健儿取得的优异成绩,将极大地增强国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有力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要想发展体育事业,离不开体育场馆的建设,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将成为空谈。
**市是一个人口大市、体育大市。
自2001年拆除老体育场后,一直没有新建。
虽然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把体育中心列入重点建设项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异其址,均未果。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意见》,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8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新体育中心的建设十分关心,经过多次现场考察、调研,决定立即新建**市体育中心。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的实施是**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总产值、国民平均收入等基本指标是体育运动发展的前提指标。
体育事业的发展,基础在于经济。
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需要,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体育事业部的结构和比例。
2008年,**市实现生产总值1000.09亿元,增长1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75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12.3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51.98亿元,增长12.6%。
人均GDP为13670元,增长11.6%。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所占比重上升。
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排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3.57、41.24、35.19,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到38.1%,比2007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市是我国X方的重要交通枢纽,京广、**线交汇于市区,境通车里程250公里,有火车站33个。
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107、322国道以及已建成的京珠、**昆,已开工建设的京珠复线、吉邵(**大段已建成)等4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全市100%的乡镇、88%的村通了公路,通车总里程7643公里。
其中,高等级公路3140公里,高速公路149公里。
水上运输也很便利。
由此可见**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建设本项目的坚实基础。
2.2.2项目的实施,是**市建设“和谐**”的需要。
体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体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
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体育精神的培育,对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体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体育中蕴涵着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
“更高、更快、更强”,是体育运动的不懈追求,体现了积极进取的和谐理念。
公正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和重要价值尺度,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规则是体育运动的生命线,与“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要求不谋而合。
群众体育的发展,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竞技体育的发展,能够培育中华体育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市体育中心建成后,将为**市申办省运会和国重大单项体育比赛奠定基础,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在新体育中心的的推动下,必定会汇集城市社会精英,一批又一批体育爱好者和竞技者不断地涌入体育馆,实现他们交流、提高,锻炼、训练、比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运动,创建和谐**。
2.2.3 项目的实施,是提升城市品位、实现新的城市规划目标的需要。
**市作为**省第二大城市和X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异。
然而,由于历史与体制的原因,**市与国多数老城市一样,城市总体规划一度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欠缺,居民的居住环境与生活质量较差,城市发展现状与城市区域地位和发展目标不相称,制约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以前市区的建设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的改造,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现有城区急需向外拓展,原有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体育设施,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城市建设缺乏有品位的标志性建筑。
对此,新建一个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特征的体育中心,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形象工程、重要标志及发展的里程碑。
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实现新的城市规划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 编制依据
本报告主要以下列文件和基本资料为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2)《**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3)《**市体育中心规划设计任务书》
(4)其他相关规划和建筑设计规
(5) 现行有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
(6) 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第三版);
(7)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写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8) 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数据、资料和说明。
2.3.2 编制围
(1)调查了解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论证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所具备的建设条件。
(2)确定项目选址用地与总平面规划。
(3)通过调查和测算分析,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工程技术初步方案。
(4)估算项目总投资,提出资金来源与筹措方案,拟定投资计划和实施进度安排建议。
(5)进行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
(6)从技术、生态环境各方面对项目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项目可行性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
2.3.3 项目建设基本条件
(1)政策及社会经济环境为建设该项目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根据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定额指标要求,一个百万人口城市,体育场观众规模为3-5万人,体育馆观众规模为6000人。
**市目前城区人口80万人,到2010年将达到100万人口规模,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本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
因此,无论从人口数量、经济环境,还是国家对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都具备了很好的条件,本项目建设势在必然。
(2)项目建设地周边环境优越
该项目建设地点地理环境质量较好,交通组织便捷,场外水电管线等基本铺设到位,四周无任何污染源,符合工程建设条件要求。
(3)项目土地、资金已经到位
本项目土地、资金到位及时,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4 项目区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
**位于**省中南部,**中游。
**市现辖5县、2市、5区,总面积11.53万平方公里,合1153.10万公顷,总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7.23%,城区面积557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193平方公里,总人口1730万,在全省各市、州中,幅员位居第17位。
**市是我国X方的重要交通枢纽,京X、**线交汇于市区,境通车里程250公里,有火车站93个。
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507、522国道以及已建成的京X、**昆,已开工建设的京珠复线、吉邵(**大段已建成)等4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全市100%的乡镇、88%的村通了公路,通车总里程7643公里。
其中,高等级公路3140公里,高速公路149公里。
水上运输也很便利。
(2)综合经济
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00.09亿元,增长12%。
其中第一
产业增加值235.75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12.3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51.98亿元,增长12.6%。
人均GDP为13670元,增长11.6%。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所占比重上升。
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排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3.57、41.24、35.19,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到38.1%,比2007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2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78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9.13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
物价总水平冲高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1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18.37个百分点。
结构性上涨特点明显,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类商品(项目)呈现“五升三降”的格局,上涨的五类为:食品类上涨12.9%,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4.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 1.1%,居住类上涨11.8%;下降的三类为:衣着类下降3.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9%,交通通信类下降2.0%。
(3)体育
2008年体育事业成绩突出。
开展了“迎奥运万人长跑”等15次全市性的大型全民健身活动。
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在**省2008年常规比赛中,全市夺得奖牌总数183枚,其中金牌43枚,团体总分2991.5分,三项成绩均在全省位居第三。
2008年**市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冠军2个。
08年全市各类健身场馆达8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分别增长14%、20%。
体育彩票销售达2300万,增长近30%。
市游
泳场维修改造顺利进行,市体育中心建设重新启动。
(4)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总人口1731.14万人,增加2.26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311.25万人,增加10.82万人;乡村人口419.89万人,减少8.56万人。
人口出生率为12.8%,提高1.2个千分点;死亡率为7.9%,下降0.0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4.9%,下降0.1个千分点。
全市常住人口674万人。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20元,增长16.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4%。
农民人均纯收入5617元,增长15.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1%。
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8944元,增长17.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7%;农村居民消费4047元,增长13.9%,实际增长7.1%。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9%,分别上升1.0个和2.0个百分点。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7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63平方米,增长1.3%。
第三章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市体育局是履行贯彻实施国家及省体育工作的政策法规,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全市体育工作的有关政策和实施办法的主管部门。
主要研究拟定全市体育工作的发展战略和计划,组织实施并检查执行情况,总结交流经验。
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指导群众性体育活动,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国民体质监测。
规划全市运动项目的布局,指导市县区各类业余体校的工作。
组织参加国、省体育竞赛,制定全市性体育竞赛制度和计划,指导全市体育竞赛工作。
负责市级体育事业经费计划管理,协调有关部门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拟定市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制定体育设施、器材装备标准。
归口管理体育市场,负责管理全市围的体育彩票发行工作。
承办市委、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009年1月,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体育中心建设由市体育局担任业主。
第四章项目选址
4.1 选址原则
(1)项目选址,符合国家法规、城市发展政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有关规划、条例的规定,特别是符合对用地性质、强度、整合土地资源等方面的规定。
(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应较好;
(3)周边边市政设施应较完备,交通方便;周边环境无污染源
(4)尽量节约用地。
4.2 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地质
勘察场地区域上属**红色盆地中部,耒水Ι级段地上。
原地形主要为稻田、池塘及菜地,相对高差不大,后经人工改造,近局部水塘未填平外,其余均已回填平整,场地整平标高在54.90—55.65m。
(2)区域地质构造
拟建场地位于**红色盆地中部,据《1:20万**幅区域地质报告》,勘察区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中,据地表调查,结合本次勘察资料,在钻探深度围未发现活动断裂性构造迹象及其它不良地质作用。
(3)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330.00mm春夏两季雨量较多,气候湿润,秋冬两季雨量较少,气候干燥。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中孔隙潜水,赋存于上覆第四系粉细砂及圆砾层中,补给来源主要为耒河河水侧向补给及大气降水下渗补给,径流条件一般较差,地下水循环交替较为迟缓,排泄于小溪及一下降泉形式排泄,勘察期间测得钻孔稳定水平标高53.30—51.10mm。
(4)地层岩性
根据地表调查和钻探揭露情况,场区上覆土层为第四系素填土、粉质粘土、粉土、粉细砂、圆砾;下伏基岩为第三系霞流市组茶山坳
段(E2+3x)泥岩,泥岩按风化程度分为强风化泥岩、中风化泥岩,现按地层自上而下依次描述如下:
第四系(Q):
1.素填土(Q ml)①:紫红色、灰褐色,成分以泥岩风化碎块石为主,次为粘性土,局部上部夹少量建筑垃圾及卵石或底部夹少量淤泥质土,湿,松散,性质不均匀,未完成自重固结。
该层全场分布,层厚0.40—4.20m,平均
2.11m,层底标高48.54—54.43m。
2.粉质粘土②(Q al):褐黄色,似网纹状构造,成分以粘粒为主,次为粉粒,含铁锰质结核,稍湿,可塑—硬塑切面较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该层仅局部缺失外,大部分场地均有分布,层厚0.50—5.70m平均2.66m,层底标高47.29—52.53m。
3.粉土③(Q al):褐黄色、灰色,成分以粉粒为主,次为粘粒,湿,中密—密实,切面粗糙,手捻有砂感,稍有摇震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该层少量钻孔缺失,大部份钻孔均有分布,层厚0.70—7.40m,平均2.70m层底标高41.31—51.24m。
4.粉细砂④(Q al):褐黄色、灰绿色,局部灰黑色,成分以粉砂为主,次为细砂,局部含少量砾砂,往下细砂含量增大,泥质约占10%,含商量云母碎片,湿—饱和,稍密—中密。
该层全场分布,但分布不均匀,厚度不一,局部缺失,层厚0.70—10.90 m平均3.45 m,层底标高49.96—38.72 m 。
5.圆砾⑤(Q al):黄色,黄褐色,粒径不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总质量的50%,中粗砂充填,局部砾砂充填,泥质约占10%,其中卵石粒径在20—30mm,最大达60mm砾、卵石成分为石英,磨圆度好,分选性差,饱和,中密—密实。
该层全场分布,层厚0.80—20.10m,平均
6.94m,层底标高24.91—44.86m。
下第三系茶山坳组泥岩(E2+3x):
6.强风化泥岩⑥:青灰色,局部暗红色,泥质结构,岩石风化强烈,岩芯呈土状、半岩半土状,土状硬塑,岩质极软,手易捏碎,厚度变化大,此次各孔均有揭露,少数孔已揭穿,揭穿厚度0.20—3
7.20m,层顶标高为3
8.72—50.48m。
7.中风化泥岩⑦:青灰色、灰白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面见铁锰质结核,石膏脉及方解石脉较发育,石膏含量约占25%。
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柱状,岩质软,锤机声哑,易干裂,RQD为差的(RQD=50),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类,岩石软化系数为0.50—0.51,为易软化岩石。
此次大部分孔有揭露,揭露厚度1.20—26.10m。
4.3 自然条件
(5)气候、气象
本项目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湿润,冬季小雪,基本雪压0.4kn/m2;年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份,极值为-7o C;夏季平均温度在28o C之间,最高平均气温在39o C之间。
本区主导风向受季风控制,冬季多北风和东北风,以东北风最强;夏季多南风和东南风,以东南风为盛行风;全年平均风速3.5m/s,最大风速东北风,风速可达15m/s,基本风压W=0.35kn/m2。
(6)土壤、植被
该区土壤以山红壤占大多数,颁布在丘岗地带,其次是红色土壤,表层为植被、土壤及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粘土及亚粘土、细砂、砂砾层。
本项目周围主要为农田、菜地,植被覆盖率一般,项目区植被受破坏较小,绿化率较高。
(7)抗震设防
根据**地震史和近期资料记载,场区从未发生过大于Ⅵ级的地震,属弱震区。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区地震设防烈度为小于Ⅵ度区,地震动峰加速度值a0.05g,地震动反应普特征周期Ts=0.35s,拟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根据场地地质、地形地貌情况,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GB50011—2001)第4.1.1条,判定整个建筑场地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4.4 选址方案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某州大道以南,用地约700亩该地地段现状地面较为平整,地块基本为规划方形。
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北邻交通性主干道**州大道(路幅宽64米),城市次干道凌合路(路幅宽30米)贯穿其中,与市中心直线距离约6公里左右,交通十分便捷。
给水、输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均与市政主干线接通,项目建设条件良好。
(1)该项目选址符合城市规划,项目兴建既满足现在需要又符合长远发展的要求。
(2项目将建设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全民健身、大型文化活动、大型集会和经贸展览的现代化综合性的大型体育中心,项目地地理位置好,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理想的全民健身及锻炼场所。
(3)选址地点围无工业污染,符合环保要求,供电、给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
第五章建设规划方案
5.1 规划设计原则及依据
5.1.1规划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2)《**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3)《**市体育中心规划设计任务书》
(4)其他相关规划和建筑设计规
5.1.2规划设计依据原则
项目强化六个概念:标志形象概念、生态环境概念、整体交通概念、多元发展概念、高新技术概念、社会服务概念。
充分体现“绿色、科技、人文”三大奥运主题。
1.标志形象概念
强调精品意识,数百年大计,规划应遵循“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地方特色”的原则,既有二十一世纪的超前意识,又能充分尊重城市历史文化,延续文脉特色,使之成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2.生态环境概念
复归自然成为当今世界体育场、馆规划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运动会设施一般为永久性建筑,对于城市景观环境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规划设计中强调环境意识,以环境设计体现价值,注重生态效应,将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是建筑设计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协调,成为**一景。
同时,注意控制适宜的开发强度,节约土地资源,为今
后的发展预留充分的可能,使体育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项目的建设中应贯穿“生态文化”的理念,建立生态教育系统,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
3.整体交通概念
以三万人体育场为中心的一系列体育比赛场馆的集中设置,将使该地区的瞬时交通量骤增,因此必须依靠周边地区的交通背景,从更大围进行交通整备,确保“中心”已连续交通方式疏散。
另外,运动会期间,各种活动观众达上万人次,高强度交通负荷将达到平时交通强度的一倍左右,所以必须在较大围进行交通整治。
4.多元发展概念
必须把“中心”建设纳入到城市社会发展的战略中,从整个城市功能结构中寻求定位,要能够适应多功能、多元化、产业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实现设施群众化,类型多样化,功能综合化。
因此,体育中心规划需适应包括各种集会、庆祝活动、国际会议等多功能的使用,并面向社会提供丰富的体育休闲活动容,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空间,以便于走向“以馆养馆”的产业化道路。
5.高新技术概念
二十一世纪是个信息化的科技时代,新兴的体育科学成果更进一步推动体育实践的进步,体育竞技更加朝着国际化以及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必须运用高新技术的成果,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树立新时代的形象。
6.社会服务概念
规划设计要兼顾赛时和赛后开展其余各种社会活动的多功能用途,并结合商业与文化产业,以充分发挥体育场馆的潜能,为体育事业产业化和全民健身运动创造条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应。
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