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2)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2)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篇二《戊戌变法研究述评》摘要: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的一场拯救中华民族命运的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第一次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尝试。
近年来,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集中研究了戊戌变法的性质、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对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的评价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四个方面,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将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希望可以和学者继续思考研究。
关键词:戊戌变法;性质;人物;失败1898年,在维新派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后,正式开展了戊戌维新运动,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政治改革,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在中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可以实现资产阶级的专制。
然而这场爱国主义的改革在短短103天后宣布失败。
一、戊戌变法的性质戊戌变法的性质到底是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这一问题,近年来引起社会学者的热议。
早些年,社会支持赞成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戊戌变法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马克思认为:“社会革命是被统治阶级为彻底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而进行的对现行社会制度的根本否定和变革”。
蒋达勇指出:“对当时清王朝腐朽制度是承认、维护、改良,还是从根本上否定、改变它,是鉴别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社会改良运动还是一场革命的首要问题。
”从运动主体对现存腐朽制度的态度的角度来讲,戊戌变法运动应是一场社会革命而非社会改良运动。
余明侠提出:“不能将洋务派与顽固派等量齐观。
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之间实存在着密切的递嬗传承的关系。
”因此判定戊戌变法是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要从洋务运动谈起。
余明侠认为:“有些论著往往将洋务运动视为与维新变法运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进程,这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洋务运动毋庸置疑是一场社会改革,而戊戌变法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开始以一种独立的话语姿态出现在学术界,且伴随着一次次民族主义运动,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着影响。
可以这样认为,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民族主义是当代中国思想史领域的一个强光点,也是摄取并折射一个时代变迁的聚光镜。
民族主义成为中国思想学术界一个广泛、长久、重要的话题,现就学者研究涉及的基本领域和主张综述如下。
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学者们都认为近代民族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西欧和北美。
从那时起的两个多世纪里,民族主义在构建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至于什么是民族主义,理论界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卡尔顿・海斯断言的:“对爱国主义、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属性和历史的完整且系统的研究,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存在。
”[1]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也是如此。
但通过梳理学者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各种定义,结合中国19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定语境,民族主义的内涵大致可从如下三个层次给予理解:首先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是由民族性而培育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其次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是从民族认同感、忠诚度出发,产生对民族利益的追求,形成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的信仰原则;再者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在思想观念和信仰共同作用下,自然产生的在一定意识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有关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房宁认为是民族主义的历史记忆,国内社会生活实践的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利益格局及寻求政治正当性的冲动。
[2]民族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王小东认为民族主义的兴起的原因是中国正在作为地区乃至世界性强国崛起,由于政治制度与西方主流国家不同,兼之对世界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多,由此受到西方主流国家的挤压是一个长期的且不可回避的现实,并认为自豪感和受挤压感是民族主义产生的基本要素[3]。
任炳强则指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民众在外交领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及中国政府重建内部合法性的需要导致中国民族主义再度兴起。
近几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近几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作者:闫思彤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11期【摘要】中国近代史的理论问题研究,一直是我国近代历史研究的最为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学术界的学者对我国近代史的研究和探索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我国近代史学术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同时,对高等院校的历史学科教学也起着推动作用。
有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规律。
本文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概述、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近几年,我国的近代史研究在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发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思想也逐渐活跃起来,课题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学术气氛浓郁。
其中有些学术观点值得我们去探讨,这些观点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历史。
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最重要的历史分支之一,是融合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所孕育出来的产物。
这一历史理论的形成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时间,最后,确立了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节点。
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间跨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时间区间节点。
这一结论认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基本理论之上,结合中国当时实际的历史情况而最终确定的。
是以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形势和社会性质为基础,加以验证而的出来的结论。
其特点完全符合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以此构建起了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
在现今的历史研究中,我们应用了现代化理论方法进行历史研究,这些现代理论的应用对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对近代若干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研究也推出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并且在很多问题上的研究进行了深入。
1840年至186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全世界,在世界各地不断地摧毁由封建制度统治的国家,使得整个原本分散的世界不断地进行聚合,整个世界的历史重新被人们所审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总结出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新的历史理论。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研究综述作者:石昌未来源:《赢未来》2019年第16期摘要:中国近代史的理论问题研究,一直是我国近代历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学术界的很多学者研究和探索我国近代史的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构建和发展我国近代史学术体系。
同时,也可以推动高等院校的历史学科教学。
更有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规律。
本文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概述、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近几年,在很多方面我国的近代史研究已经有了全新的新的认识和发展,于是在中国近代史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思想也开始逐渐的活跃了起来,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研究成果,关于近代史的研究学术氛围也是极其浓厚。
其中不乏有许多的观点值得我们去探讨和交流,对于我们全面而准确的理解我国近代史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史作为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处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和学术转型期的重要阶段。
中国近代史这一历史理论的形成,花费了无数人学者的心血和时间。
直到最后才准确的确定了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节点。
也就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大约拜年的时间,作为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这个时间区间。
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基础之上才才形成的理论成果,也是结合我国当时实际的历史情况而最终确定的。
它是以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形势和社会性质为基础,并通过实践验证得出的结论。
这一结论完全符合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以此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
在我们当今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我们把现代化理论方法运用到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它的应用对学术研究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在近代的一些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新的的学术成果,在其中的许多之前不明确的问题上也进行了多次的实践和理论的验证。
在1840年至1860年期间,英国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之后迫于武力的威胁,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史是研究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历史,涵盖了清末、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包括外来侵略、内部动乱和政治改革等。
这篇综述将介绍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以下几个主题: 1. 政治变革:从清末的百日维新到民国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再到国共内战和新中国成立,中国政治经历了剧烈的变化。
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变革的原因、影响和后果,以及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变化。
2. 社会变革: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中国经历了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变革。
研究者们考察了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人民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3. 外交和国际关系: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外交和国际关系变化的时期。
从列强的侵略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者们探讨了这些事件的历史和背景,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和互动。
4. 思想文化变迁:中国近代史是一个思想文化变迁的时期。
研究者们考察了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冲突与融合、文学艺术的演变、文化教育的改革以及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等问题。
综述最后,简要论述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 1 -。
梁启超研究综述
梁启超研究综述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在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于1904年赴日留学,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开始了他的主要学术生涯,他的思想和著作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概述梁启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其代表作品,以及对中国思想史的贡献。
生平事迹梁启超出生于廣東省南海縣,祖籍广东横县。
他的家庭十分勤勉和有学问,父亲钟粲清是一名道德思想家,南洋学校教员,母亲张廷萍是一名儒教教徒,平民女子家庭从严格的教育里拔出了一枚具有独立思想的卫道士。
梁启超的先天条件促成了其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崭露头角。
他年轻时曾在广州仁勇書院读书,后于1891年考入广东县学,毕业后被任命为举人,成为广东之间政府的官员。
后来,他成为华裔国际学生和外交官,前往日本留学,出任驻日大使。
主要思想梁启超被誉为“清华九友”之一,与胡适、徐志摩、陶行知等并称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文化人物。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立此存照,不断更新”,并提出了“求实进步”、“新式中华”、思想主张:“科学救国”、“平等自由”等。
他的思想主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民主思想梁启超认为,民主是解决中国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本之道,他不断呼吁民主制度的建设,并强调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民主制度非常重要。
他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观点是“近代化与民主化是伴生的”,认为民主化是近代化的基础,但是也指出民主制度“像车轮一样不会自己转动,必须有推动其转动的引擎。
”2.科学救国思想梁启超强调科学是现代化的基础,他提倡在教育、文化、工业和农业等领域中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中国人民的科学素质。
他还反对一切形式的迷信和儒家传统,认为科学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
3.中国崛起思想梁启超非常关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认为中国应该以“立国必先兴民”的理念为主导,鼓励民众创新和迎接新的挑战。
他主张重视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建立起中国民族自尊心的必要性。
近代文学研究综述(一)
近代文学研究综述(一)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已经进入了新的世纪,综观2001年的研究状况,成果相当丰富,约有10种近代文学研究方面的专着、专书和一百余篇论文问世。
研究者普遍关注研究对象在文学转型时期的“新”和“变”的特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打破单一的审美规范和价值标准,将探索引向深入;发掘出不少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出现了新的研究热点,弥补了过去研究中的一些空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对小说传播问题的探讨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小说研究往往等同于作家作品的研究,但小说的生成,实际上是由无数个创作-传播-创作环节构成的。
传播沟通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后者又是推动小说发展的重要力量。
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于近代小说的影响尤为巨大,是近代小说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
宋莉华的《近代石印术的普及与通俗小说的传播》⑴一文是其中重要论着之一。
本文考察了近代印刷技术与通俗小说之间的关系,认为小说界革命和清末留日高潮直接促成了石印术的普及与石印小说的流传,并由此推动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自1832年底,广州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石印铺后,经营石印者渐多,终成席卷全国之势。
光绪年间,仅上海一地,石印所即有56家,较铅印业多一倍有余。
……石印术的普及为近代通俗小说的传播提供了切实的技术保障。
”“一种小说往往在数家报刊连载,或先经报刊连载,复以单行本行世,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大,不能不说是得益于石印技术的普及。
”随之而来的是石印书局开始与报馆密切合作,取代了传统书坊,成为近代小说流通的主要渠道。
报刊与书局多方合作,共同刊行小说,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使各自的经营管理更具现代意识。
这种现代意识首先体现在由报馆正式确立的稿酬制度,它使明末清初出现的小说的商品化倾向得到强化;其次,近代报馆和书局都表现出来更强的广告意识:“报刊已将刊登广告作为其赢利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有报馆、期刊社和书局所印书籍的广告,还包括各种内容驳杂的‘告白’。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
综述云变幻的八十年三、简答题1.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简要说明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3.简要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的来源及其特点。
4.简要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5.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意义是什么?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试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3.怎样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参考答案及解析]三、简答题1.鸦片战争前夜,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空前尖锐,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其原因是:(1)经济上,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封建统治者所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从汉代以来,封建统治阶级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本抑末。
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思想与文化上,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严重抑制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致使整个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一片沉寂。
(4)国防力量微弱,军备废弛。
与此同时,在世界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清朝统治阶级却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致使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2.(1)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
中国工人阶级是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阶级。
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产业工人。
从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的军工和民用企业里,又产生了另一批产业工人。
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又产生了另一批产业工人。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 学术讨论会综述
・学术述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学术讨论会综述邹小站 中国思想史学科是五四前后随着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而出现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的兴起以及西方思想史研究社会史化趋势的增强,中国的思想史界日益关注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问题。
为进一步推动思想史研究,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和《历史研究》编辑部共同召开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学术讨论会,4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 思想史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类历史始终有思想观念的作用,这是人类历史与自然历史的本质区别。
研究历史不能不研究与人类历史如影随形的人类思想观念的发展历史,这是与会学者的共识。
李长莉认为,思想观念作为人类智性、理性认识的积淀,影响着人们的感情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活动,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因此,研究历史,必须研究思想史。
胡伟希发挥柯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说法,认为柯林伍德把人类的历史活动分为由其动物本性、冲动和嗜欲所决定的自在的历史活动,以及理性和思想观念指导下的自觉的历史活动,并认为历史学所关注的应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前者只有当它们被人类思想所设置的习俗、道德等加以规范时,才能被纳入史学研究的范围。
柯林伍德将人类历史归结为思想史,未免偏激,但他对于思想史的肯定,则必须充分注意。
思想史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其独特的价值在于,与一般的历史研究把历史主要看作人类实践的结果不同,思想史把人类的历史活动看作人类自觉选择行为,看作人类日益挣脱自然必然律的控制、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是从人类理性或思想观念在人类历史活动中的作用这一角度去把握历史、解释历史的。
郑大华从历史研究本身的价值阐述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不像动物一样依靠自然的进化,多少万年还在原地踏步,而能有较快的发展,就在于它能自觉地继承前人的遗产,自觉地认识和总结自己的历史,这其中思想遗产是最为重要的方面。
只有研究思想史,人类才能了解前人是怎样思想的,思考到了什么,从而合理地继承前人的遗产,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前进。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文献综述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文献综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涉及到许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清朝末年的政治动荡,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抗日战争等重要事件。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文献综述。
《中国现代史》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的一本综合性历史学术著作,涵盖了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时期。
该书从多个角度出发,研究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并探讨了不同社会阶层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命运和作用。
《辛亥革命史》这是一本系统而详细地记录辛亥革命历史事件的专著。
该书主要研究了辛亥革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并特别关注了各种政治派系的斗争和合作关系。
这本书对于了解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选集》该书是毛泽东著作的精选集,其中涵盖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要思想和理论。
这些思想和理论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对中国现代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共产党历史》这是一部系统难题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党的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史》该书是中国历史学家所撰写的一部专著,全面地阐述了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以及这场战争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总之,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文献和著作,通过对这些文献和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进程,对中国的现代化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综述
中国近现代史综述社会性质: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潭。
对这一概念,不能明白得为一半殖民地的,一半封建的;也不能明白得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储存了封建主义,又进展了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严格地讲,鸦片战争后的20年间,中国社会要紧出现出半殖民地的特点,到60年代,又出现出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949年一1956年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后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时期。
社会要紧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简称为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简称阶级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要紧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要紧的矛盾。
这两大矛盾在中国近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尖锐程度不同,同时互相之间紧密结合,不可截然分开。
1949年一1952年,中国社会要紧矛盾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产阶级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1953年一1956年要紧矛盾是同资产阶级的矛盾;1956年以后,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八大提法)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提法)是中国社会的要紧矛盾。
革命任务:由于两大矛盾的作用,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确实是要推翻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简言之,近代中国的全然任务,确实是完全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标。
1949年一1952年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1953年一1956年的要紧任务是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6年以后要紧任务是把我国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述题
论述题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中国近代史课后思考题答案综述
3、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 什么?
失败原因: 划书 教训: 第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
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同时又要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 赋予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二,落后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需要在科 学技术方面奋起直追,需要进行现代化建设。但现代化建设的前 提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 就设有进行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难以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3)新民民主主义革命还必须反对官僚资本主义:1927年国民党建 立全国政权后,与国家政权结合、并依附于外国垄断资本的官僚买 办资本急剧膨胀起来,成为这个政权的经济基础。与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垄断资本不同,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不是建立在一般民族资 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的,而是作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姻的怪 胎出现的,它不仅残酷掠夺工农劳动群众.也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 资本的压迫、官僚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和军阀官僚政 府的压榨下,始终十分弱小,无法成为建立民族国家的基础。所以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必须坚决打倒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第四章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 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 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 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 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 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 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中国近代史简单概括
中国近代史简单概括1、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此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2、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
3、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
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该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4、前期综述(1840-1919年),此时期又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该国的封建统治,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陈潭秋生平史事与思想研究
1、思想历程和转变
陈潭秋的思想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变化。起初,他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对马 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转向了共产主义立场。然 而,在苏俄革命失败的背景下,他的思想又发生了转变,开始强调中国革命的特 殊性。
2、思想特点和影响
2、思想特点和影响
陈潭秋的思想主张强调实践和群众路线。他认为,中国的革命必须依靠广大 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长期的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此外,他还强调党的建设和对 农民、土地问题的。陈潭秋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和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当代学者对陈潭秋的研究成 果
2、当代学者对陈潭秋的研究成果
当代学者对陈潭秋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一些学者从历史背景、政治活动等 方面探讨了陈潭秋的思想和贡献;还有一些学者则陈潭秋在文学、新闻等领域的 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深入了解陈潭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前景
3、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前景
虽然已经有很多关于陈潭秋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对 陈潭秋思想转变的原因和过程仍需深入探讨;其次,对陈潭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可以通过更多的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等手段, 更全面地了解陈潭秋的生平和思想。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祝味菊,这位二十世纪著名的中医学家,他的生平与学术思想对于我们理解 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通过关键词的引导,深入探讨祝味菊 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及其对中医药学的贡献。
1、时代背景和家庭背景
陈潭秋生于1896年,正值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他的家庭背 景并不显赫,父亲是一个小职员,家境较为贫寒。然而,陈潭秋从小就展现出强 烈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有着极高的热情。
2、教育和工作经历
刘师培研究综述
刘师培研究综述S0******* 刘觅知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与民国史上,最为复杂矛盾,变化多端,令人难以理解的历史人物,可能要首推刘师培了。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别号左庵,后又号光汉,无畏,金少甫,激烈派之第一人等,江苏仪征人。
他既是清末民初一位成果斐然,声望卓著的故文经学家与语言文字学家,扬州学派的殿军,与章太炎(字玫叔)并称“二叔”;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以善变著称的重要思想家与政坛风云人物。
他一生只活了三十六岁,却写下了大量的学术论著与政治文章,著作几于等身。
他还参与了许多政治活动,在当时与以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他一生政治立场与政治思想的三次急剧变化,更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与深思,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然而,由于他后期的政治失足,为士林所不齿,其学术成就渐湮没不彰,以致于极少被人提及,这是不应该的。
本文拟对刘师培研究的概况,分门别类,进行简要的介绍,以期对进一步深化刘师培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一( 专著和文集1995年,方光华博士所著《刘师培评传》(百花州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刘师培研究中“较早出版的评传”(张岂之《序》见该书第3页)。
该书较详尽地考察了刘师培一生曲折多变的学术生涯,从时代高度揭示了他从救亡始到守旧终的悲剧命运,还分章评述了刘师培经学,史学,子学,小学等国学各方面的成就,使得作为一个思想家和学者的刘师培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为世人所知,该书资料翔实,立论公允,结构清晰,行文简洁,广采众论与自我新见集为一体。
该书对刘师培经学研究和史学研究的论述“比较全面且有一定的深度”。
(张岂之《序》见该书第2页)。
但该书在某些学术问题的分析方面还较为简略,对刘师培晚期学术成果的介绍也还可更丰富一些。
另外还有一些专著在研究刘师培方面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如梅鹤孙著《刘师培的家学渊源及生平杂记》(《扬州文史资料》1988年第七辑),冯自由著《刘光汉事略补述》(《革命逸史》第二集,中华书局,1981年),1990年徐自华著《刘师培传》(中华书局出版),1996年日本学者嵯峨隆著《近代中国的革命幻影:刘师培的思想之生活》(日本研文出版社出版),1997年郑师渠著《刘师培史学思想略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近二十年来梁启超史学思想研究综述
关于梁启超资产阶级史学思想发端 目前学术界 主 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86年, 19 梁启超已形 成早期发展的、 批判的史学观点 18 95年, 马金科撰文
维新运动时期的史学思想基础上, 进一 步批判封建史 学, 在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基础上 , 比较系统的论述 了新史学的理论观点 , 基本上形成 了资产阶级 的史学 体系。1 1 年底一2 97 0年代初, 粱启 超的史学才趋 于成
超学术思想评传》 北京图书馆 出版社 19 ( 99年版) 等。
另外 , 2 年 来 以梁启 超史 学 思想 为 主 题 的研 究 的论 近 0
学》是为中国史学 的第 四次反省 , , 一方 面表现为对传 统史学 的全面清算 的意向, 一方面表明了试图建立资 产阶级史学理论体系的愿望。 可看出姜义华也认 为梁 ” 启超清算传统史学, 图建立资产阶级史学理论 体系 试
是从 10 年发表的《 92 新史学》 开端 的。李平也赞成 《 中
文,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 大约有 3 0余篇。这些著述对
梁启超史学思想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 了
有利于大家进一 步的研究 和探讨 , 笔者简单 梳理 了近 年来对梁启超是学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国史叙论》 新史学》 中国资产 阶级理论的最早的 和《 是“
维普资讯
第2卷 1
第1 期
J unl f u nnFnne& E oo c ie i o rao n a i c Y a cn mi Un r t s v sy
V 12 . . o.1No 1
近二 十年来梁启超史 学思想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从系统性著作发展的情况来看,经历了由按时期依序论述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到主要按思潮分类论述,由思想史或政治思想史到社会思潮史的变化。
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有突破,但是,也还不能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体例结构就已经完善了。
因为以思潮为序与按思想家排列存在着局限,90年代以来出版的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著作,几乎都以“社会思潮”命名,但什么是社会思潮,研究者的说法也不一样。
标签:思想史社会思潮
思想史在我国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在我国悠久的史学发展史上,思想史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史资料以及独特的理论方法,但思想史的概念却是在本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外来词,30年代中期冠以思想史的著作开始出现(1935年郭湛波《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思想史才摆脱传统学术史的拘牵而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
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的出版,在框架结构上,这里可以分为三个小段:1.大致从1978年到80年代末,其系统主要由思想家构成;2.从80年代到90年代,变为以思潮为主;3.近些年来,中国思想史著述的下限,由五四运动延伸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深化。
在50年代,王忍之等人在其文章中即论述了思想家和思潮关系问题。
“文革”后,侯外庐在其《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开始用“社会思潮”来总括某一历史时期的思想,并对某些思潮的特征做了概述。
较早以“思潮”来命书名、论述整个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著,是1989年出版的吴剑杰的《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作者认为,以往有关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著和教材存在着不足,即“依时期、分派别重点地论述各个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似难以揭示出近代政治思想潮流兴衰替嬗、发展演进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性”。
因此,该书“主要以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几种进步性思潮,而不再以人物思想为线索”。
作者正是以此为上线,论述了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社会批判、改革思想和爱国维新思想,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思潮,戊戌时期的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低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等。
虽然也还存在着只写几种进步思潮是否就能全面反映近代中国思想发展演进的线索和规律性等问题,但这种尝试无疑是有益的。
稍后,吴雁南等主编的《清末社会思潮》一书出版。
书中虽然只限于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前一个时段,不是全部中国近代的历史,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潮,多数都包括在内了。
书中对于思潮的归类,自有其特点,但也有可推敲之处。
如爱国主义,它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脊梁,贯穿始终,体现于各种思潮之中,单列一类,与其他思潮并列,是否妥贴,似可斟酌。
90年代中期,以“社会思潮”命名的著作增多。
如戚其章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胡维革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黎仁凯的《近代中国社会思潮》、
高瑞泉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等。
这类著作多以思潮为线索,分类撰述。
而于思潮分类,也大同小异。
例如:胡维革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在结构上有其特色,它不限于对思潮的依次论述,而且把它们当作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处理。
这就避免了由依时期、分派别重点论述各个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变而依序论述各个思潮的不足。
尽管论述的深度以及有些论断不一定都能得到研究者的认同,但毕竟较只是依序阐述各个思潮为丰满。
高瑞泉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收入12篇专论,其内容与上述的一些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有明显的不同。
该书所论的11种思潮是:人道主义思潮、进化论思潮、实证主义思潮、唯意志论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文化激进主义思潮、汉宋学术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佛教复兴思潮与中国的近代化、基督教传教与晚清“西学东渐”。
比较而言,这些思潮中虽也有政治思潮,但更偏重的是哲学、文化思潮。
这可能是因为作者所从事的专业不同,所关注和侧重的方面也难免会有所不同。
吴雁南等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998年版),是目前为止篇幅最长、规模最大的系统研究近代社会思潮的专著。
其特点主要有:1.比较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完整性及其演变发展的轨道。
2.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社会思潮。
作者认为,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是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的,只有科学地认识中西文化,才能正确地解决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中国近代思想史是不断地发展的。
论文和专著为数都很多,不用说读不过来,要摸清楚也不容易。
总体来看有以下特点:
第一,50年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从系统性著作发展的情况来看,经历了由按时期依序论述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到主要按思潮分类论述,由思想史或政治思想史到社会思潮史的变化。
这里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社会思潮史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相同还是不同?顾名思义,思想史的内容广泛,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思想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社会思潮或社会思想不应等同于政治思想,它也只是思想史中的一个方面。
不过就现已出版的著作而言,三者并没有多大区别,主要都是写政治思想。
第二,90年代以来出版的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著作,几乎都以“社会思潮”命名。
但什么是社会思潮,研究者的说法也不一样。
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所谓社会思潮,就是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层、阶级或整个民族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而又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
而有的研究者则认为,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是指发生在中国社会的带有资本主义倾向和性质的思潮。
这两种说法,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就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研究来说,它的范围是什么也是值得探讨的。
第三,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系统著作,从以著名思想家及其代表作的依序论述,
到着重对各种思潮依序论述,这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有突破,但是,也还不能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体例结构就已经完善了。
因为以思潮为序与按思想家排列存在着类似的局限,民间思想则很少或没有反映。
注释:
(1)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2)吴雁南等《清末社会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
(3)胡维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高瑞泉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汪林茂:《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四个转折点》,《求是学刊》1985年第5期。
(6)《专家学者研讨中国社会思想史》,1999年3月26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