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下篇总结共47页文档

合集下载

近代史纲要总结-完结版

近代史纲要总结-完结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富裕的任务,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有相互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中国近代史学习总结范文

中国近代史学习总结范文

中国近代史学习总结范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结束了,学习近代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你有什么想总结的?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中国近代史学习总结的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近代史学习总结范文篇一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

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

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

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

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

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文档资料

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文档资料

(2)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 工人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 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4)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 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 策,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大革命在全国蓬勃开 展起来。 (5)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 右派背叛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2.经济上 (1)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 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洋务派 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 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 运动是对工业革命的被动反应。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 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 生。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 潮流和趋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 会新的阶级力量,先后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三)中国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 年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921 年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由此转了 一 个很 大的 弯, 确立 了新 的方向 —— 新 民 主主 义革 命 (1919~1949)。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1927)。 (1)五四运动。这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无产阶 级登 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1)新道路的开辟。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的道路。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 央领导集体,中共走向成熟。 (2)国民经济的“黄金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 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 一定的物质基础。 (3)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扶植伪 满洲国政权,继而向华北进犯,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 机。

中国近现代史(下)意义作用影响结果结局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下)意义作用影响结果结局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下)意义作用影响结果结局知识点总结历史记载了过去几千年,无数人,上到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中国近现代史(下)意义作用影响结果结局知识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下)意义作用影响结果结局知识点总结1.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起了思想解放作用,尤其是后期的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共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2.五四运动的意义:这次运动是人民大众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运动,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意义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组织力量的政治觉悟,提高了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共的政治威信。

4.“五卅”运动的意义:这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掀起全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潮。

5.八一南昌起义最重要的意义:中共独立领导武装反抗统治的开始。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最主要的历史意义:点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探索了一条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7.“一二·九”运动的意义: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8.1947年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互为犄角,形成鼎足之势,其最大意义在于:人民革命战争的大转折。

9.五四运动最主要的作用:促成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10.一二·九学生运动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11.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的决定作用: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12.1924年发生的“北京政变”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最重要影响:扩大了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的影响。

13.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给当时的军事斗争造成的直接影响: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4.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共同历史作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15.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产生的最重要影响: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论断。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下篇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下篇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 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 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 的2/3。许多工厂倒闭,大批 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 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 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 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
辉煌的历史征程
4.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思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 和人民政府面临哪些紧迫问题 ?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1、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 这七年,是基本完成社会 主义改造的时期
参 考 文 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 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思 考 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本章结束
本章结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新中国的诞生,是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不愿 意看到的。它们企图通过实 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 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 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 垮新中国。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
综述
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 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 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指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 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 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 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 者。”“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 况”。毛泽东把当时的情况概 括为三句话:“有困难,有办 法,有希望。”

中国近现代史下半部分的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下半部分的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下半部分的总结1国共十年对峙:一、工农武装割据1 武装起义(1)八七会议――纠左、总方针、秋收起义(2)起义:A南昌起义:特点-沿用国民党旗帜功绩-中共第一只部队B秋收起义:特点-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湘赣边-修水、铜鼓、安源-长沙-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井冈山C广州起义:特点:建立苏维埃政权损失:张太雷牺牲(3)意义:A中国尚未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开创新局面C揭开转入农村序幕2 井冈星火(1)井冈山根据地:A三大斗争:a游击政策b土地革命c工农政权§第一块农村根据地B井冈山会师:a工农革命军b南昌起义部分部队c湘南农民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毛三篇文章――理论上说明工农武装割据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结合”典范3 星火燎原(1)十多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央――最大、最巩固、朱毛左右江根据地――邓小平(2)红军发展到十多万人4“围剿”与反“围剿”:(1)时间:1930年底~1931年秋(2)军事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2)认识:毛军事思想重要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重大发展。

5巩固政权(1)政权: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A性质:工农民主政权B影响:形成两权并立(2)土地革命:A必要性:土地问题是国民革命的关键B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义务C路线:对各阶级政策: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核心: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D认识:实质:变革生产关系最大作用: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3)经济:A把农业放在首位B兴办军需、民用工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为新中国建立后的经济建设提供经验二、中日矛盾激化1 日本侵华:(1)原因:A独霸中国-根因B实行“大陆政策”和“东方会议”C摆脱经济危机-直接原因D客观条件:a英法美――经济调整和绥靖政策b德意――欧、非扩张c蒋介石――全力打内战(2)侵华:A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亡——伪满建立B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暂驻上海特权C华北事变:a《何梅协定》B华北五省自治运动§第二个伪满(3)影响:中日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2 蒋介石:(1)对外:A政策: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B活动:a下令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入关内b签订《淞沪停战协定》c签订《何梅协定》(2)对内:A政策:反共反人民B活动:a“围剿”红军:第四、五次“围剿”对长征红军进行尾追堵截逼张杨“剿共”b镇压抗日民主运动:镇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镇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c镇压学生运动——一二•九运动PS:错误根源:将国内阶级矛盾(意识形态矛盾)置于民族矛盾之上3 国民党爱国官兵:(1)分化原因:A民族矛盾激化B蒋反动政策C抗日民主运动影响(2)分化:A冯玉祥与吉鸿昌合作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多伦大捷B蔡廷锴、李济深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抗日停战协定》C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联共抗日(高潮)4 民主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任主席,李济深任副主席5 中共:(1)反蒋抗日:A“九•一八”,发表宣言——反对日本侵占东三省B建立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主力C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D进行了第四、五次反围剿E长征——战略大转移——陕北(2)逼蒋抗日:A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a 《八一宣言》b 瓦窑堡会议c 毛泽东报告B领导“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C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初步形成§抓主要矛盾,实事求是,中共宗旨和性质决定三1931年至1937年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特征:1 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2 在对日本侵华问题上,美英由纵容到遏制3 中国革命重心因国民党军事围剿和红军长征,由赣南闽西转移到陕北4 中共逐渐走向成熟,已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5 中共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6 爱国志士和国民党爱国将领反对蒋妥协投降政策,积极开展抗日活动7 蒋介石从不抵抗到攘外必先安内再到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全面抗战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 原因:(1)根因:中日矛盾尖锐化(2)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3)日本侵华日益威胁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3)日本侵华活动日益加深与英美矛盾2 过程:(1)初步形成:A 九•一八、一•二九、华北事变B 标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3)正式形成:A 七七事变: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蒋介石庐山谈话-准备抗战B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C红军改编:西北主力-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新四军D标志: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9 3 特点:国共两党党外合作(1)形成了两个战场和两条抗战路线(2)两党有各自的政权、军队、地盘(3)中共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路线:A洛川会议召开——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B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C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D针对国民党反共高潮进行坚决回击E加强根据地建设F朱、毛命令人民军队大举反击4矛盾斗争:(1)根源:国共两党阶级属性不同(2)反映:A两个政权、军队、战场、抗日路线B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反共方针C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定点:皖南事变D中共提出“三坚持三反对”口号5最大成果:抗战胜利6最终破裂:原因:根: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立场,反共反人民政策合作目的已经达到,合作基础不复存在标志:1947年春,蒋关闭和谈之门二两个战场:1 两种抗战路线:(1)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初期,面对日军大举进攻,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大会战,积极抗日。

中国近代史(下)(讲义+笔记)

中国近代史(下)(讲义+笔记)

中国近代史(下)(讲义)幼儿——310页;小学——299页;中学——311页近代史(下)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时期的历史。

1.新文化运动2.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成立4.第一次国共合作5.国共对峙6.抗日战争7.抗战胜利8.重庆谈判9.解放战争10.新中国成立(一)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主要活动基地在北京大学。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李大钊成为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二)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迈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合作重点是:北伐。

合作产物:黄埔军校,首任校长——蒋介石,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五)国共对峙1.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2.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3.“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4.秋收起义和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6.红军长征——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7.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的领导地位。

(六)抗日战争(1931.9.18—1937.7.7—1945.8.15)1.“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2.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3.“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4.“八·一三”事变——八一三淞沪会战5.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胜利6.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的胜利7.百团大战——主动出击的规模最大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七)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每年的9月3日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国近代史下》课件

《中国近代史下》课件

政治派别与党派
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党 派,推动政治多元化发展 。
社会运动与变革
工人运动
工人阶级开始组织起来,进行罢 工、示威等斗争,争取权益。
农民运动
农民起义、抗租抗税等运动,反 对封建剥削和压迫。
妇女运动
女性开始争取选举权、教育权等 权益,推动女性地位的提升。
国际关系变化
列强在华势力的重新分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阶级分化加剧,出现 了地主、资本家、工人等不同的社会阶层。
城市化进程加速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一些 沿海城市和内地大城市逐渐崛起。
社会问题凸显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 出来,如贫富差距、失业、社会治安等。
教育与文化发展
1 2 3
新式教育的兴起
术,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贸易。
工业革命影响
西方列强在华投资设厂,中国近代 工业开始发展,包括轻工业、重工 业和军事工业等。同时,民族资本 主义也开始兴起。
商业与金融发展
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中国近代商 业和金融业逐渐发展,出现了一些 近代商业城市和金融机构,如银行 、证券交易所等。
社会结构变化
阶级分化加剧
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03
促进国际交流
中国近代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各国历史相互交织。通
过了解中国近代史,可以促进国际交流和理解,增进各国之间的友谊与
合作。
THANKS
谢谢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促使清政府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如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促进了中国自然 经济的解体,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开始 产生和发展。

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总结_文档视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乐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d)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e)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f)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g)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近代史(下)总结

中国近代史(下)总结
2.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主要文章:《中国的红 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 火,可以燎原》。从实践上和理论上为中国革命找到 了一条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 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 辉典范,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
3.成熟: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文章:《〈共产党人〉发 刊词》(1939年10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年2月)、《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 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实际上就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论的完整阐述。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方案与实践:三民主义;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民党,国会选举;新三民 主义
晚清政府的民主化实践:预备立宪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实践: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工农民 主专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 和普选制;抗战后期争取民主联合政府的斗争;解放 战争时期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国统区的人民民 主运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3)文化纲领是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
4.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6月中共七大
5.发展: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文章:七届二中全会讲 话(1949年3月)、《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 月),进一步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毛泽东关于 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 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 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 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国经济结构的 演变
封建半封建的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洋务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

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

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

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在我国史学界争论颇多,了解中国近代史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今天店铺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

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篇一从1840到1949,历史的车轮仿佛放慢了脚步,一天一天,我们过了109年。

每一天都惊心动魄,每一刻都危机四伏,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关系着四万万人民的生死存亡。

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紧张,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疯狂,当然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威胁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

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慈禧到毛泽东,从李鸿章到周恩来,从受压迫受剥削到当家作主,从被列强踩在脚底到屹立东方……109年,我们创造了奇迹!大浪淘沙,千古英雄。

英雄创造了历史,历史成就了英雄。

血雨腥风,百年之间,我们的英雄历练着,神话终于变成了不朽的篇章,如果没有民族的危机,他们到哪去施展他们满腹的雄才?如果没有英雄们的挺身而出,谁救民族于水火?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屈辱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和-谐,是建立在先人的鲜血和尸体之上的呀!当我一次次带领我的学生走近中国近代那段历史时,我发现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与认识。

第一堂上,曾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提到中国近代史,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屈辱”,95%的同学脱口而出。

中国109年的近代史主线是屈辱吗?这是对中国近代史的误读,中国近代伴随着屈辱,但不是近代史的主线,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抗争和探索,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前仆后继的探索,才有1949年的光明,如果屈辱是主线,中国早就亡国了。

为什么要学近现代史呢?因为它和今天的历史联系得最紧密,历史的昨天能为今天的历史提供很多的经验教训。

为什么不学古代史呢?那是一段令所有中国人都自豪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期末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期末总结

鸦片战争(1840)背景:1.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为对外扩张掠夺殖民地,扩大商品市场2.英国对华贸易入超3.1825、1837年资本主义世界两次经济危机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富裕两半社会特点:1.传统自然经济被破坏2.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勾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战后中国社会性质由自主的封建社会性质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改变:战前发展方向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国家,战后由于外来势力入侵,无法发展资本主义,最终选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3.社会矛盾发生改变,战后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革命任务发生变化,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个任务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对比:政治:封建制度;资.主义社会经济:封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发展缓慢落后;资.主义经济模式,机器生产发展迅速外交:闭关自守;炮舰外交文化:封建礼学;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强调发挥人的才能,强调创新,资.阶.自由民主思想总结:西优势,中劣势半.半.演变过程: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标志进入半.半.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不平等条约,标志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标志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完全陷入半.半.特点:1.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中枢和军事要地2.中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称为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3.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同买办资本、官僚资本等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优势地位4.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中国官僚买办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并发展5.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呈现出极端不平衡的状态反侵略战争失败原因:1.社会制度,统治的腐败(最根本)2.经济技术落后闭关锁国,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的资本主义教训: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太平天国背景:1.西方资本主义的掠夺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2.封建主义对农民的剥削《天朝天亩制度》(土地纲领)实质:已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